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古代時辰劃分

古代時辰劃分

中國古代十二時辰的順序:子 、醜 、寅 、卯、辰 、巳 、午、未、申 、酉 、戌 、亥。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爲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23~1點是子時,1~3點是丑時,3~5點是寅時,5~7點是卯時,7~9點是辰時,9~11點是巳時,11~13點是午時,13~15點是未時,15~17點是申時,17~19點是西時,19~21點是戌時,21~23點是亥時。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古代十二時辰怎麼劃分

古代十二時辰是如下:

1、子時:(23時至01時)。

2、丑時:(01時至03時)。

3、寅時:(03時至05時)。

4、卯時:(05時至07時)。

5、辰時:(07時至09時)。

6、巳時:(09 時至11時)。

7、午時:(11時至13時)。

8、未時:(13時至15時)。

9、申時:(15時至17時)。

10、酉時:(17時至19時)。

11、戌時:(19時至21時)。

12、亥時:(21時至23時)。

代是怎麼劃分時辰的?

子時:23-1時

丑時:1-3時

寅時:3-5時

卯時:5-7時

辰時:7-9時

巳時:9-11時

午時:11-13時

未時:13-15時

申時:15-17時

酉時:17-19時

戌時:19-21時

亥時:21-23時

古代的更

古代的更是按時間算的。

19:00-21:00爲一更,

21:00-23:00爲二更,

23:00-01:00爲三更,

01:00-03:00爲四更,

03:00-05:00爲五更。

擴展資料:

古代意義:

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時辰

古代一天可分爲幾個時辰 分別叫什麼

古代一天可分爲12個時辰。

這12個時辰分別是子(zǐ) 、醜(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爲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子時:23:00-1:00

丑時:1:00-3:00

寅時:3:00-5:00

卯時:5:00-7:00

辰時:7:00-9:00

巳時:9:00-11:00

午時:11:00-13:00

未時:13:00-15:00

申時:15:00-17:00

酉時:17:00-19:00

戌時:19:00-21:00

亥時:21:00-23:00

擴展資料:

十二時辰制在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爲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爲子時,一至三點爲丑時,三至五點爲寅時,依次遞推。

二十四時辰製出現在宋代。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爲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爲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相同。

另外還有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晝爲朝、禺、中、晡、夕;夜爲甲、乙、丙、丁、戊。即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爲一更,亥時作爲二更,子時作爲三,丑時爲四,寅時爲五更。把一夜分爲五更,按更擊鼓報時。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時辰

古代一天十二個時辰分別是什麼?

古代將一晝夜分爲十二時辰: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爲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擴展資料:

十二時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構成。人們可以從先秦時代的中國古籍中溯尋出這些詞語的淵源。漢代之前,這些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中國實行了太初曆,“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干支爲紀。”(趙翼《陔餘叢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瑰寶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十二時辰

TAG標籤:時辰 劃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