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吃茶去的茶道典故

吃茶去的茶道典故

“吃茶去”是一個禪宗公案,最早出自趙州從諗禪師。

當時有兩個新來的僧人,一個說曾經到過這裏,一個說沒有到過。

禪師對他們都說了一句話:“吃茶去”。

後來院主問禪師爲什麼曾經到過和沒有到過都要吃茶去,禪師也讓院主吃茶去。

這個典故表達了淡薄淡定的心態,無論是行動還是心態都體現了“吃茶去”的禪理。

“吃茶去”是一個禪宗公案,最早出自趙州從諗禪師。

當時有兩個新來的僧人,一個說曾經到過這裏,一個說沒有到過。

禪師對他們都說了一句話:“吃茶去”。

後來院主問禪師爲什麼曾經到過和沒有到過都要吃茶去,禪師也讓院主吃茶去。

這個典故表達了淡薄淡定的心態,無論是行動還是心態都體現了“吃茶去”的禪理。

吃茶去的茶道典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述:

1. 茶禪一味:

茶道源於佛教,其精髓在於茶禪一味,即在茶道中注重禪意。

禪宗認爲,喝茶可以幫助淨化心靈,澄明思維,促進思考與思考的深度,幫助人們達到身心一致的理想狀態。

2. 道家哲學:

茶道也受到了道家哲學的影響,特別是“無爲而治”的理念。

茶道追求的是本真和自然,透過輕鬆的動作和最簡單的工具,傳遞道家的無爲而治的思想。

3. 企業領導力:

茶道中的禮儀、尊重、謙虛等行爲規範,也成爲了企業領導力的重要規則之一。

現代企業注重的是人性化管理、平等的溝通、團隊協作等,都與茶道有着密切的聯繫。

4. 文化傳承:

茶道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傳承之一,它代表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透過茶道,人們能夠深刻地領悟中國古人的智慧,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綜上所述,吃茶去的茶道典故,不僅僅是關於茶道的故事,更是與哲學、企業領導力、文化傳承等豐富多彩的內容息息相關。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1、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話,但在佛教界,卻是一句禪林法語。

2、唐代趙州觀音寺高僧從諗禪師,人稱趙州古佛,他喜愛茶飲,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歡用茶作爲機鋒語。

3、據《指月錄》載: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問新近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

後院主問曰爲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極平常的話,禪宗講究頓悟,認爲何時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極平常的事物中蘊藏着真諦。

茶對佛教徒來說,是平常的一種飲料,幾乎每天必飲,因而,從諗禪師以吃茶去作爲悟道的機鋒語,對佛教徒來說,既平常又深奧,能否覺悟,則靠自己的靈性了。

吃茶去典故

1、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話,但在佛教界,卻是一句禪林法語。

2、唐代趙州觀音寺高僧從諗禪師,人稱趙州古佛,他喜愛茶飲,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歡用茶作爲機鋒語。

3、據《指月錄》載:‍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問新近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爲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吃茶去,是一句極平常的話,禪宗講究頓悟,認爲何時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極平常的事物中蘊藏着真諦。

茶對佛教徒來說,是平常的一種飲料,幾乎每天必飲,因而,從諗禪師以吃茶去作爲悟道的機鋒語,對佛教徒來說,既平常又深奧 。

吃茶去典故

“吃茶去”是禪門的一個典故,河北趙縣的有一座禪寺,在唐朝的時候,叫做觀音院,曾有一位被後人稱爲趙州從諗古佛的禪師在這裏駐足過。這座觀音院裏有一個德高望重的禪師,這個禪廟裏來了兩個新僧人,禪師問他:“曾經來過嗎?”僧人說沒來過,禪師便跟他說了一句話:“吃茶去”。又問到另一個僧人同樣的問題,另一個僧人說:“曾經來過。”禪師便也讓他吃茶去。這時候後院主就問禪師:“爲什麼來過的要吃茶去,沒來過的也要吃茶去?”禪師便也讓院主吃茶去。

君且吃茶去

“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自古以來,佛與茶一直是相互依存不離不棄的,謂以“禪茶一味”。而“禪茶一味”的典故則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趙州和尚即著名的唐代名僧從諗(公元778-897),因常住趙州(今屬河北省趙縣)觀音院(今柏林寺),又稱“趙州古佛”,由於其傳揚佛教不遺餘力,時謂“趙州門風”。他於禪學於茶學都有很高的造詣,《廣羣芳譜•茶譜》引《指月錄》文曰:“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處,僧曰:‘新近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爲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

當然,佛重悟道。要頓悟“吃茶去”這一機鋒深藏的禪機,須得捨棄欲求,放下紅塵俗世。而如今,繁華浮躁,功名、錢財、等等早已矇蔽了世人的雙眼,在此刻,要想頓悟禪機,恐怕就要看君之造化了。說到信佛求佛,塵世諸君大多臨時抱佛腳者,以求佛祖保佑。可是,往深裏一想,平日做孽,遇事求佛,佛豈能應之助之。若真信佛,則平日言行一致,做事問心無愧,敬佛禮佛。遇事即便道聲阿彌陀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之佛自是知你困難,定爲之渡引。當然,世之僞信佛、假唸佛者多於牛毛,則概不能論。

說的遠了,回到吃茶。林清玄曾說:“喝茶是很單純的事情,沒有功利,沒有世俗,也沒有在其中。”而現在社會,正在失去的一個寶貴的品質,那就是單純。禪,即單純的心,單純的體會,單純的意念。禪,是那一刻的單純。無所求,無所掛念,無所追尋。味道的寡淡或濃郁,與財富的多寡無關,而是關乎心靈與智慧。“清時有味是,閒愛孤雲靜愛僧。”日本更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爲“和、敬、清、寂”。這是佛與茶的典型結合。

另外,吃茶當細品。所謂茶要品,是因爲這輩子再也喝不到與這一杯一模一樣的茶了。這恰如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一樣。如果想到這些,所以,你會喝得很慢,全部身心,都進入到了這杯茶。專注,從容,安靜,單純。

所以,話說,君且吃茶去。且慢吃!且慢品!

禪茶一味的淵源

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禪茶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趙州和尚即著名的唐代名僧從諗(公元778-897),因常住趙州(今屬河北省趙縣)觀音院(今柏林寺),又稱“趙州古佛”,由於其傳揚佛教不遺餘力,時謂“趙州門風”。他於禪學於茶學都有很高的造詣,《廣羣芳譜·茶譜》引《指月錄》文曰:“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處,僧曰:‘新近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爲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後,茶道傳入日本,禪茶一味成爲日本茶道主要思想。安土桃山時期茶聖千利休將“侘寂”(wabi-sabi)引入茶道,結合禪茶一味,形成了如今日本茶道的基礎。

茶道始於中國,發揚光大於日本。茶道與禪宗,殊途同歸,而又相輔相成,故“茶禪一味”被視爲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吃茶這一說法始於哪個朝代

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爲鎮寺之寶。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榮西高僧兩次來到中國參禪,並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以及“茶禪一味”墨寶帶回日本,於1191年寫成《吃茶養生記》一書,成爲日本佛教臨濟宗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15世紀中葉,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學禪,師從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參禪唸經常打瞌睡,醫生建議他“吃茶去”,結果立竿見影。

夾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爲貢品,碧巖泉已有上千年曆史,現在依舊誦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優質泉水,也是極有價值的礦泉水泉。據中國茶禪學會專家考證,夾山是“茶禪”、“茶道”的正宗源頭。

【趙州吃茶去】

河北趙州歷史上並不產茶,何謂吃茶去?且試驗“南茶北移”,無一存活,又怎謂吃茶去?“千古禪林公案在,逢人且說趙州茶”,“趙州茶”又確確實實有!原來茶作飲,有禪機,源於發生在趙州柏林禪寺的一段公案。

真際禪師是晚唐著名高僧,法號從諗,人稱“趙州和尚”。兩位行腳僧請教真際禪師修行開悟之道,禪師讓新到者吃茶去!曾到者也吃茶去!監院滿腹疑問,禪師喊他同樣吃茶去!三聲“吃茶去”,一片苦禪心。趙州和尚的一杯心茶,開悟無數人,這纔是真正的“趙州茶”。

“吃茶去”公案,開啓了禪茶一味的先河,茶道精神的源頭。茶是自然物,如平常生活中的吃飯穿衣。趙州和尚即景發凡,遇事即禪,只因生活是個大解脫場,而不是束縛人的名利場。“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等公案,都是趙州和尚不按常理出牌,不在知識裏兜圈,猶如半路殺出的程咬金,截斷人的思路。其實,千萬遍的原地踏步,不如登高一步來得新奇與開闊。走別人的老路,有時並不是讓別人無路可走,而是自己盲目的跟從,結果堵塞了自己的思路。

路有時並不在腳下,而在心中。雛鷹落下懸崖,學會了飛翔;人也要撒手懸崖,於無路處尋路。那懸崖就是精神超越的起點,猶如掙扎在茫茫苦海,“一杯茶”就能救上岸來。每次組織人生108將頭腦風暴,榨空弟子積累之際,正是靈感之泉噴涌之時,無中生有,這纔是真正的心靈超越。

無是無,有是有,何來頓悟?何談成長?又何能超越?

無中生有,有能化無,水融,一體無間,方能進入大同世界。依此類推,舍就是得,付出就是收穫,利他就是利己,又何憂之有?“吃茶去”的真正意義,在於覺悟每個人的心性。覺悟了,如“趙州茶”,無茶亦有茶,禪茶共一味。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把儒家的正氣,道家的清氣,佛家的和氣,融合茶文化的精神之雅,形成了“正清和雅”的禪茶文化。吃茶只是手段,學禪纔是真正目的,“趙州茶”也成爲中國禪茶文化的標誌。世間萬象,歸爲一杯茶,導引禪境界。

趙州和尚被元代皇帝賜封爲“光祖國師”,被清雍正皇帝加封尊號爲“圓證直指”,只因他已修成最高境界的功德正果——“趙州禪”。“趙州禪”的亮點在於:平常心是道,本分事接人。平常心如朗月孤圓,朗照萬物而如如不動。說白了,就是做局外通透高人,而不是沉迷萬物。要知一理通百事,凡事有根本,從解決根本問題入手,就能一通百通。趙州和尚的許多公案,指明時時處處有禪機,引人當下得悟。禪宗不立文字,就是不要被束縛,語言遮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走在柏林禪寺這座富有禪機的寺院,柏林森然幽深,如深奧的禪機玄理。“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一切有因果,瓜熟蒂自落,現成之事,只是世人難識。

世人需要“一杯茶”,將生活與信仰,最物化的日常生活與最超越的精神境界,煎煮一味,濃縮一體。生活禪在“去”上下功夫,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拿寺院來說,晨鐘暮鼓是寺院生活的標誌,早晨人清醒,鐘聲去煩惱,增智慧;晚暮忌消沉,鼓聲振人心,增勇氣。面對人生中的層層疑惑,重重難關,普通人的生活,是不是也要晨鐘暮鼓,聲聲入耳?禪不在禪寺,不在佛門,而在人心,而在自然萬物——生活離不開一杯杯心靈感悟的禪茶。

“萬語與千言,不外吃茶去”。從趙州茶,到趙州禪,再到生活禪,人在草木之間,禪於天地之間,在風塵僕僕的腳下,即是淨土之域,不必詩和遠方。去!吃茶去!

仁智寫於2019年5月9日晚

茶禪一味,吃茶去

茶,苦中自有清香在;茶,有濃有淡,有冷暖,亦有悲歡;一個人喝茶,恬靜愜意,與沉默無關;一杯清茶,上善若水。

唐代轟動一時的禪宗公案“趙州吃茶去”,正是“茶禪一味”的早期表現。《五燈會元》卷四趙州從諗禪師有言:“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爲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趙州從諗禪師對三個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回答,這個恰好是反映了茶道與禪心的默契,其本意是在消除學人的妄想分別;以真心誠意的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進入“茶禪一味”、“茶禪一體”的境界。

在禪境中以茶爲媒介,借茶性悟禪意,借禪理參茶道,可謂相得益彰。

趙州茶的禪宗典故的意思

相傳趙州(唐代高僧從諗的代稱)曾問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間?”和尚說:“曾到。”趙州說:“吃茶去。”又問另一個和尚,和尚說:“不曾到。”趙州說:“吃茶去。”院主聽到後問:“爲甚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趙州呼院主,院主應諾。趙州說:“吃茶去。”趙州均以“吃茶去”一句來引導弟子領悟禪的奧義。見《五燈會元.南泉願禪師法嗣.趙州從諗禪師》。後遂用爲典故,並以“趙州茶”指寺院招待的茶水。

    撥草佔風辨正邪,先須拈卻眼中沙。

    舉頭若味天皇餅,虛心難吃趙州茶。

趙樸初先生的《吃茶》、幫解釋下、

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這是趙樸初的一首參盡枯禪皆不是,還不如放下一切,喝壺茶去。 《詠茶詩》,結句“不如

茶道有哪些流傳下來的雅俗逸事呢?

茶文化的典故記載。漢人王褒所寫《僮約》記載了一個飲茶、賣茶的故事。說西漢時蜀人王子淵去成都應試,在雙江鎮亡友之妻楊惠家中暫住。楊惠熱情招待,命家僮便了去爲子淵酤酒。便了對此十分不滿,跑到亡故的主人墳上大哭,並說:“當初主人買我來,只讓我看家,並未要我爲他人男子酤酒。”楊氏與王子淵對此十分惱火,便商議以一萬五千錢將便了賣給王子淵爲奴,並寫下契約。契約中規定了便了每天應作的工作,其中有兩項是“武陽買茶”,“烹茶盡具”。就是說,每天不僅要到武陽市上去買茶葉,還要煮茶和洗刷器皿。這張《僮約》寫作的時間是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西漢中期之事。我國茶原生地在雲貴高原,後傳入蜀,四川逐漸成爲產茶盛地。這裏既有適於茶葉生長的土壤和氣候,又富灌溉之利,漢代四川各種種植業本來就很發達,人工種茶從這裏開始很有可能。《僮約》證明,當時在成都一帶已有茶的賣買,如果不是大量人工種植,市場便不會形成經營交易。漢古證明,此時不僅巴蜀之地有飲茶之風,兩湖之地的上層人物亦把飲茶當作時尚。

TAG標籤: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