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知识 > /列表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

千利休(1522-1591),日本茶道大师,是日本茶道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茶道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千利休出生于京都,出身于茶人家庭,从小对茶道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师从各种领域的专家,深入学习茶道,尤其是日本茶道的创始人之一太田贞吉。

千利休在茶道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他推崇简洁、朴素的茶道,此后追随者也称其流派为“茶禅一味”。千利休认为,茶道中的一切繁琐都应该被剔除,只保留最本质的部分,才能达到茶道的真正意义,即“一味”的境界。

千利休并非只是茶道家,他具有广泛的文化素养和哲学思辨能力,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他的作品《茶经》被誉为茶道的“圣经”,影响至今。他创造的流派,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和茶道的传承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千利休之死

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代表人物,出生在明朝中期的日本战国时代。

有人说他的茶道是禅,有人说他智慧绝伦,他的死也引起了诸多猜测,但这些都太过单薄,读懂千利休,必先清楚日本战国史。

故事要从日本战国的第一大神织田信长开始。

织田信长本是小诸侯,后发展壮大,从3000名士兵发展到大军12万,在即将统一日本之时,稀里糊涂的被心腹谋反,然后死掉,家臣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接着他的事业,后统一日本。

他是一个天马行空,想象力堪比周星驰的武士,从不按常理出牌。他在领土实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连葡萄牙商人都可以自由贸易。

都城安土城附近有个地方,叫堺,是一个由商人建立的城市,特民主,城里由几个人共同管理,不属于任何势力,更不听天皇的。

千利休就出生在这儿,他老爹是卖鱼的,你看千利休的家纹,就是一条鱼。

早年的千利休是一富二代,经常出没烟花场所,成年跟着茶道大师武野绍鸥学习,天资聪慧,看东西独具慧眼,还特能忽悠。

由于织田信长势力的壮大,加之重商主义,让千利休得以发达,他把自己的审美加入茶道中,传统,设计了许多自己元素的茶茶室茶具,提出了和静清寂的茶道理念,受到织田信长大大点赞。

因为信长是个非常特立独行的人,就爱,咱还是明朝,信长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经常带家臣们一起看地球仪,指着小小的日本,看!小龙虾!

他爱穿欧洲的衬衫、板甲,披着酒红色的天鹅绒披风,喝葡萄酒,穿着铠甲叫“南蛮具足”,让人想起堂吉诃德。

当权者那式的审美,是千利休崛起的土壤,从而名扬天下,当然,也是最后悲催的伏笔。

信长死后,人丰臣秀吉逐渐统一日本,千利休也借此登上茶道大神的宝座。在一次大型茶会上,千利休担任总策划,但他出身太寒微,并非武士或贵族,于是秀吉找天皇给他赐了个利休居士的称呼,才有了千利休的名字。

这时候他才是个居士,还不算正式的佛教徒,很多人把禅宗稀里糊涂的放在他身上,不尊重历史。

至此,千利休成为当时“大名士”,有点类似当今张艺谋在中国的地位,奥运开模式都会找他导演的那种。不过没多久,他就被秀吉下令刨腹,到底是为什么呢?

目前有许多种说法:

1、修建寺庙的时候千利休把自己的雕像放在天守阁里,让秀吉和天皇将从雕像下面的门通过,大不敬也,于是被杀。利休一个商人,胆子哪那么大?非要找责任也是建造寺庙人的责任。

2、审美和秀吉不同,他喜欢简约自然,秀吉喜欢奢靡张扬。这个也站不住脚,秀吉何等人物,会为了一个小事情就杀大名士吗?不可能。

3、秀吉想要千利休的女儿成为小妾,利休不肯,于是杀之。秀吉小妾超多,不止于此。

真实原因是他隐藏的身份:幕僚。

千家茶道崛起,表面上是他独特的商业头脑,把素雅的审美制造成流行趋势,深入来看,是统治者们在后面为他推广。

因为他是一个很好的参谋,从织田信长开始,千利休一直是织田家的幕僚,到了丰臣秀吉更是如此,秀吉许多决策都会请教千利休,千利休又特别会说话,给出的建议很得秀吉赏识。于是秀吉给了他天下第一的名号。

但是,他错在不仅和秀吉关系好,还和两个秀吉的潜在对手关系也好。

一是德川家康,利休死之前,和家康有过一段单独的见面,家康的势力在当时仅次于秀吉,秀吉说:你们俩想干啥?

二是前田利长,他是加贺国百万石的大名前田利家的儿子,当时已经是前田家族的家督,是日本第三号人物,他竟是利休的弟子。

同时,在小田原城与北条氏的合战中,发现了利休贩卖军火弹药给北条氏,这些都让秀吉对他产生深深的猜忌。

压死利休最后的稻草是石田三成,他是秀吉的文官兼秘书,对秀吉有威胁的人,他都布置在了很远的地方,深得秀吉喜爱。

比如秀吉的军师黑田官兵卫,被安排在了遥远的九州,只有一点封地,实乃江山稳固之举,同时也是三成排除异己,独揽大权的表现。这后来引起了丰臣家武将的不满,最后引发日本史上最大内战“关原合战”。

猜忌,是许多大臣被皇上赐死的原因,千利休虽不例外,但他的死还有更重的意义。

于是三成导演了一出戏,把利休的木像放在了即将建好的城楼里,几天后天皇正好从门下过,这时候再派人去检查,查出了利休的大不敬。

一个聪明商人,一个茶道大家,一个受到民众拥戴的艺术大师,却和朝中的几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关系密切。

杀一利休,震慑对手,树立自己威望,是秀吉为了维稳的必然之举。

或许他早就知道,或许永远也不知道。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的故事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的故事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的故事1

  美味不如柚子

  森口地区住着一位追求幽寂风格的茶人,和千利休很熟,曾几次邀请利休前去做客品茶,利休也都爽快地答应了,只是因为各种事情,一直没能成行。

  晚秋的某一天,利休从大坂前往京都的途中顺路拜访了这位茶人的家,利休到达时已是夕阳落山的薄暮时分。

  利休轻轻推开用枝条编制的小栅栏门进入庭园,迎面映人眼帘的是一株已结满了果实的大柚子树。利休平时对柚子格外钟爱,柚子酱烧烤是利休最喜欢也最经常用来待客的食物之一。利休甚至教导弟子们:当柚子熟了露出黄澄澄的颜色时,便该举行试茶茶会了。可见在利休眼里柚子既是美味又是一个季节的象征,是一种宜茶的植物。因此,望着满树的柚子,利休已舌底生津,觉得柚子那甜酸却略带苦涩的味道在刺激自己的味蕾了。

  对于利休的突然到访,主人十分高兴,热情地将利休请进了茶室。茶人家居的整体构造以及茶室的布置都透着幽寂的情调,很合利休的胃口。

  过了一小会儿,利休听到院子中有动静。探头一看,原来主人拿着一根长竿刚刚将灯笼挂好,正在那里摘柚子呢。呀!主人深谙待客之道,也了解客人的喜好与心理,看来我将有美味的柚子菜可以吃了。利休有一种正中下怀的感觉,脸上不禁露出了微笑。

  不一会儿,主人便端来了菜肴,贵客突然莅临,没什么好招待的,幸亏庭园中柚子正熟,便为您做了一碗柚子酱菜。说着将菜肴呈给了利休。

  只见圆圆的柚子皮里裹着混合了柚子汁的酱菜烧烤,香气极浓,呀!这真是最好的.款待啦。利休一边赞叹着一边可口又可心地吃了起来。

  饮过一点儿酒之后,主人又端来了第二道菜,这是从大坂专程送过来的菜肴。

  利休揭开碗盖一看,原来竟是一道称得上是山珍海味的大坂名菜。利休一下子意识到,主人肯定是从哪里得到了消息,知道我要来,所以做了精心的准备。至于刚才摘柚子只是故意做出来给客人看的。想到这儿,利休兴致尽失,连称肚子已经饱了,并推说有急事,没喝茶便匆匆起身告辞了。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的故事2

  茶席无俗世尊卑

  有一回,一位地位相当于诸侯的武士前去拜访千利休,正赶上利休的茶会刚刚开始,于是,这位武士提出了想参加茶会的请求。

  然而,作为主人的利休却没有马上答应,今天茶会的主宾只是一个平民百姓,所以您想参加茶会确实有点儿让人感到为难。

  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武士和平民同席而坐便被认为有失身份,更何况让一位地位尊崇的武士坐在下手呢!

  不过利休接着说道:如果您不当主宾也可以的话

  武士马上说道:茶席是另外一个世界嘛!在超凡出世的世界里,浊世的尊卑等级尽归乌有。

  于是,武士侧身末座享受了一碗茶的招待。

  这则逸事不仅在当时传为美谈,而且一直为后世茶人所津津乐道。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的故事3

  落叶

  有一天,千利休去参加一位茶人在清晨举行的茶会。进入茶庭后,只见些许落叶点缀在茶庭的地上,呈现出一幅乡间山村的景色。利休转过头对后面的陪客说道:真是优雅的风情,但是,今天茶会的主人修为有限,所以肯定会把这些落叶扫起来的。

  茶会中间休息时,几位客人再一次来到茶庭,果然不出所料,庭院中已经见不到一片落叶了,地面被清扫的干干净净。利休针对茶会主人费力不讨好的做法说道:就打扫庭院而言,如果是清晨的茶会,应该在夜里打扫,如果是中午的茶会,则应在早晨打扫,清扫过后,即使再有落叶飘洒下来,也不必理会,任其自然,这样做才是巧妙利用自然风情的高手。

  一有树叶飘落就去清扫,其实是对自心的拘泥与执迷,表现出来倒显得矫柔造作,其结果是破坏了自然情趣。

  千菊丸感:禅宗讲求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所谓无念,于念无念,并不是什么也不思念,应念而不执。所谓无相,于相离相,就像镜子,显示万般诸相,又不受其束缚。然后呢,无所住之心自生,于是能出入一切境,而不被一切境所束缚,这也就是大自在了。

《一代茶圣千利休》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需恋世常忧死

一、美就是我说了算

在日本电影《一代茶圣 千利休》中有一幕,许多人都搬出压箱宝,打算献给当时掌握日本局势的领导人织田信长,当中有宋朝赵昌画作与珍贵名家的传家陶器等等…因此可得到数量不等的黄金赏赐,没想到当时千利休不但姗姗来迟,还只带了个众人都觉得平凡无奇的漆器盘子。

千利休堪称是日本茶道和美学巨擘,他曾留下这句名言: “美,就是我说了算。” 也曾说:“我所挑选的物品,都会留下传说。”可见他对自己独特审美品味的自信程度极高。

当时他不在乎房里众人的嘲笑,轻轻的把朝向庭院的门拉开,望了望天空,摆好盘子,从怀中拿出竹筒,将水倒入盘中并调整后便跪请织田信长上前观看。

织田信长本也十分不解,但这上前一看就全明白了,马上将袋中所有黄金全倒出来打赏。

原来千利休借着黑色水盘反射皎洁月光,当月亮与黑盘中金色图案虚实相映,这巧妙献上天地之美又意味深远的手法,真不愧是日本史上发现与创造美感,带给人们幸福感受的一代大师。

二、真正放下,全然一期一会

影片中还有另一幕,丰臣秀吉得罪了主公织田信长,可能会被赐死,他踩着沈重的步伐来到千利休茶室,希望死前能体验传说中的极致茶道。千利休先邀请丰臣秀吉休息片刻,等待时他抬头望着墙上挂着的 “闲” 字画发呆,看来若有所思其实却似懂非懂,接着千利休端出一碗冷粥,以及包在纸片中的一颗梅子给他来食用。

丰臣秀吉当时是很有地位的家臣,平常享受惯了,心里不禁嘀咕:“虽然我是落魄之人,但你就只让我吃这碗冷粥吗?”,但当他吃了几口佐上梅子的冷粥,竟然感动到止不住泪水,透过温湿脸庞和嘴里冷粥的交会,他终于领悟,千利休在提醒他,不要忘记过去的单纯和闲静。

此时千利休又奉上一杯亲手刷冲热呼呼的抹茶,并恳切地说:“放下心中的贪与重担吧!主公那,我会替你美言几句。”从一碗冷粥到一杯热茶,再加上这段话,整个让丰臣秀吉就从地狱回到人间天堂 。

其实千利休最让我佩服的,不只是他对于美的欣赏和表现能力,而是他对人的尊重和对人心的敏感度,而且他也真的在践行着 “一期一会” 的精神,常让有机会亲身接触他茶道的人,惊艳感动不已。

“一期一会”这个日本茶道用词,原出自千利休弟子山上宗二所着《山上宗二记》中的"茶汤者觉悟十体", “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会”则意味着我们很可能仅有这一次相会,提醒人们应更珍惜身边的人,也珍惜每一次的茶会, 我也常在讲课后跟听众或学员说,也许这是我们此生唯一能有缘相遇的一刻,很感恩大家给我这个分享的机会。

而无论是献给织田信长的“漆映明月”或是丰臣秀吉的“闲粥暖汤”,都可以看作是千利休非常深度“一期一会”的真实展现。对于织田信长来说,他的身份地位早已拥有无数稀世珍宝,能让他从幸福到更幸福的,不会只是器皿本身,而是透过器皿能带给他的全新感官体验。

同样对于平民出身,过度庸碌追求成功的丰臣秀吉而言,能够让他想起小时候虽拥有的不多,但却能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幸福记忆,所谓的更幸福,就是不要执着于贪求一切,回归最单纯的闲静自在。我相信这段“一期一会”对这两位日本前后期的重要人物,都是终生难忘的。

三、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

“侘寂之美”(わび さび wabi sabi)呈现出千利休心中理想“佗茶”的和敬清寂境界。侘び的原意是简陋,一个人若能安于简陋便是禅宗认为的美德,和敬清寂亦概括“禅茶一味”之化境。

因此千利休在电影中觉得最好的茶碗,就是他亲自拜托瓦片工匠师傅所制作的,外观非常朴实无华,这也和老子追求的自然法则有异曲同工之处。

“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 出自白居易诗“放言五首”中,槿花无论品系花色,都只会开一天,当早上盛开,晚上便凋零,不只是“一期一会”更是“一日一生”, 展现用心活,却也放心死的精神 。

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寒暑,其中还充满着许多无常和别离,这几年我就历经了陈怡安恩师、外公、朋友和社团伙伴的骤然离世,我们更应该 珍惜自己“一日一生”的每天,打开眼睛就好好“活出幸福”,在每次有缘份和亲友聚会相处时,也保持“一期一会”态度,那便能减少许许多多的遗憾。

日本茶道的“鼻祖”,被称为天下第一茶匠的人是谁?

日本茶道的“鼻祖”,被称为天下第一茶匠的人是谁?

正确答案:千利休

千利休,1522年生于日本堺市,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其“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对日本茶道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

时人把他与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称为“天下三宗匠”。

“天下第一茶道大师”千利休对日本民间文化的作用?

在这一转变中,号称“天下第一茶道大师”的千利休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作为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这样两位军事统治者的御用茶师,千利休接受了贵族文化的熏染,但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有识之士,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还是与贵族格格不入的,而与民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三)

千利休创立的茶道思想在实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冬日和夏日的茶道表演有很大不同。冬日要用地炉,开在茶室。夏天用风炉,放在茶室的一角,减少客人的炎热与不适。风炉下面还要垫一块木板或方砖,以保护草席。

利休在训导弟子时说:“夏日要营造凉爽的气氛,冬日则要培养温暖的感觉。放上木炭热水、点上茶汤怡人——这就是秘诀所在。”

茶道表演通常以一位客人为主客(正客、首席客人)。在四叠半的茶室里,除了首席客人,至多还有三位客人。这其中,末席客人(末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必需十分熟悉茶道礼仪。

在收到并确认参加茶会的请柬后,客人们都到齐后,轻叩门铃示意主人。主人在出迎客人以前,会先用清水浇洒茶亭里的花草。延饮客人时,鞠躬,行默礼。

随后,主人返回茶室,客人则沿着精心设计的石径来到石制洗手钵前洗手,除去剑与便鞋,俯身通过躏 [lìn] 口进入茶室。躏口是客人专用的茶室出入口,开口很低,客人必须弯腰躬身膝行进入茶室。这是一段具有象征意义的行程,客人由纷扰的世俗社会进入了乌托邦式的茶道境界。

据《茶道四祖传书》记载,利休在大阪看到渔夫躬身出入船舱,才想到了躏口的设计。当然,使利休产生这一想法的也许还有日本传统剧院的窄小入口。这一入口通常又被称为“鼠门”,就像《爱丽斯梦游仙境》中的兔子洞一样,把门外的平常世界和门内舞台上的大千世界分隔得判若两界。也有学者认为,利休设计的躏口只是把茶庭的大门(1462年即已存在)移到了茶室而已。

千利休认为,茶室中最重要者,当属挂在壁龛上的书画。首席客人进入茶室的第一要务,就是欣赏这些精心挑选的挂轴。进入茶室后,末席客人需要将躏口移门关上,关门时要发出清脆的撞击声,表示茶和外部世界隔开了。主客之间会进行非常有礼貌的对话,直到主人示意“炭快灭了,我再加点炭。”接下来是加碳和焚香仪式。

随后,主人会上正餐(本膳),包括一道汤和两三套主菜,佐以清酒。最后一道菜是主人用备菜时剩下的材料做成的杂菜,以体现茶会简朴的精神。在将碗碟递还给主人之前,客人要用自带的纸巾将其擦拭干净。用餐时剔出的鱼刺等杂物,也要放在自带的小盒里,再放进长袖笼里,等临走时带走。

随后,茶会客人会稍事歇息,欣赏茶庭的布置,有必要时还可以使用有实用功能的外侧。当然,内侧是只供参观不供使用的,也称为“饰厕”。客人小憩的间隙,主人会用来准备茶会的重头戏“浓茶”,并将壁龛上的书法卷轴换成一两枝鲜花插在花瓶里。如果茶会在夜间举行,花瓶和书法卷轴的摆放顺序会倒过来。千利休不太喜欢在夜间用花。他认为夜间不容易看清花色,花影则不太吉利。

在解释何时召集客人来品尝浓茶时,利休认为:“当水煮开,发出风入松林的声音时,鸣铜锣。如果和水煮开以及炭火的实际情况不保持一致,必然会产生失误。”有经验的客人会仔细聆听茶釜盖发出的声音,通过聆听铜锣发音的节奏,他会判断主人希望客人沿哪条小径穿过茶庭回到茶室。

千利休的另一条训示是茶器具要轻拿轻放。将乐烧茶碗、茶筅、茶勺、茶罐、水勺等一一码放整齐后,主人开启茶罐,用茶勺取出适量茶粉放入乐烧茶碗。在利休之前,日本茶会上最为流行的是来自中国的天目烧碗,包括兔毫盏和釉碗。但利休更喜欢质朴的朝鲜茶碗,以及岛内烧制的不事修饰的乐烧茶碗。乐烧茶碗是由陶工长次郎烧制的,其底宽,利于用茶筅点茶;其壁厚,利于保温;茶碗质感温润怡人。

作家亚瑟·撒德勒曾于1934年撰写出版了《茶道》一书,书中写道:“历来茶道中人非常注重茶具的触感,光是茶具握在手心的感觉就会带给他们十分的满足……另外,和中国或朝鲜出产的釉碗相比,乐烧茶碗所盛的茶喝起来味道远胜一筹。品茶大师在评定煮茶用水的品第时,乐烧茶碗是他们的不二选择。”

随后主人拿起水勺,从茶釜里舀出沸水倒入茶碗,以茶筅点茶,略加沸水后,再击拂[ fú ]茶汤,直到茶面出现乳花。主人将点好的茶碗置于茶炉右侧,首席客人应膝行拿起茶碗再退回原位,举起茶碗以示谢意后,饱饮一大口浓茶。

主人问客人:“茶的味道如何?浓还是淡?”

客人通常回答说:“正好。您点的茶恰到好处。”

首席客人再喝两口半后,将晚上唇缘部分擦拭干净,再递给次席客人。次席客人也按同样程式喝茶。当末席客人喝完茶后,客人们会轮流欣赏茶碗和茶食。当然,客人们还有缘拜观主人的茶室“三宝”:茶罐、锦囊和茶勺。正式茶事的最后一阶段通常为点浓茶,非正式茶事则在点完浓茶后,再行一次熏香和加炭,并加点薄茶。

在现代茶道礼仪中,点完红茶多半会加薄茶,但熏香加炭的过程可能会省略。再次熏香加碳时,通常会加两个香熏丸和一大块樱树炭。客人在拜赏香薰盒时,主人往水罐中加入清水,并向客人示意:“水就要开了。刚才为诸位点了浓茶,现在点薄茶。”随后,主人开始点茶,其间会用到数个茶碗。客人喝完茶后,茶碗递还给主人,首席客人向主人致意:“请结束今日茶事。”

主人问:“是否再加点热水?”

在得到客人“不需要了”的回答后,主人示意茶会结束,撤去所有茶具,在水罐里盛满清水,退出茶室后关上移门。

正式与非正式的茶道礼仪的区别很微妙,就连经验老道的茶头也未必说得清楚,千利休指出:“在点浓茶时,有的环节并不是正式的;而在点薄茶时,有的环节则是非常正式的。这方面的区别一定要牢记。另外,这些区别还因时因地而有变化。看似简单,却是茶道秘而不宣的诀窍所在。”

但千利休显然忘了将其传给他的弟子山上宗二。据历史记载,山上宗二因为说不出来正式与非正式茶道的区别而被丰臣秀吉削去耳鼻,并惨遭流放。

-END-

欢迎关注 饮哲红茶经 微信公众号 SH-YinZhe

千利休和长次郎:用茶道转动历史的日本人

千利休,你喝的每一囗抹茶背后都有他。

千利休(公元1522年——1591年)幼名与四郎,法号宗易,斋号抛筌,大阪附近堺市人。后因天皇敕赐“利休居士”号,故称之为千利休。出生于商人家庭,热衷于茶道,18岁时拜日本茶道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茶师武野绍鸥为师,先后成为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茶头,继承并创造了闻名于世的“草庵茶道”。

茶道最初称作“茶の汤”,安土桃山时代“茶の汤”才逐渐演变为茶道,千利休则是茶道形式的完成者。

千利休,无疑是日本茶道史上最响亮的名字,而他的“御用”制陶师长次郎却一直隐于大师的光环之后,迷雾重重却又令人无法忽视。在千利休留下的文字资料中,难以找寻到长次郎的名字,然而,长次郎的名字早已被岁月融入了那一件件珍贵的茶具中,凝固成日本茶道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段历史。

千利休创建“和、敬、清、 寂”的“草庵茶道”,在日本茶道经典《南方录》的卷头记载干利休这样一段话:“草庵茶的第一要事为: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华住宅,美味 珍馐是俗世之举。加以不漏雨,饭以不饿肚为足,此佛之教诲。 茶道之本意”。可见“草庵茶道”的目的是达到“空无一物”、禅茶一味的境界。

长次郎,就是四百多年前,出生在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时代的陶工,不需要像供佛一样的顶礼膜拜,而是要直观的去凝视观察茶碗,这样才能够与长次郎对话。一直以来世间似乎都将陶磁当成特别的艺术型态,但在美感方面其实跟绘画是一样的,甚至与具有美术价值的雕刻品相同。

从茶人的立场上来看,长次郎的茶碗是非常方便的存在,我觉得就算没有共箱跟落款,只要一拿出长次郎的茶碗,即使不是专业的鉴赏家也能一眼认出。

他所制作的茶碗或是留存的陶片,如果不亲手拿在手中看看,是不可能懂得其中的奥妙。

所以品评时大家都是使用比较笼统的说法,“真好!真好!”、“妙不可言!”、“长次郎真是了不起!妙不可言!”。

茶碗是用泥土做出形状的艺术,人们通常认为用绘画来表现花鸟人物才叫做艺术。但如果没有美学价值的话,那不管是绘画或是陶磁都没有任何价值。但长次郎的茶碗是具有美学价值的,和其他的创作者相比,长次郎在这一点上尤其突出。说到长次郎的特点,会说他的作品具有不可或缺的风度和文雅,具有一种温暖的特质,没有丝毫的彆扭与违和之处,具有气势非凡的威严感。

做茶碗,看似简单的事,他却心无杂念专心一意的制作,这是长次郎的天性也是了不起的地方。

许多书上写著千利休指导长次郎作茶碗,但我觉得千利休并不像大家说的那么了不起,从千利休的墨迹上能够看出,他是一个相当顽固的人。千利休追求练达的结果,显露出咄咄人的笔法。但怎么看长次郎都没有什么精明干练之处,他仅就是一个热心、恬静、给人好感,是个容易相处的普通人。

说到千利休指导,大概就是千利休根据自己的嗜好习惯,请长次郎做这么高或这么大之类的要求吧,要说在千利休指导下制作是不可能的,人的习惯性能力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出改变的。

长次郎的那种沉稳,那种悠然之气,大概正因为这样的性格,最后,同样遭到太阁大人的嫉妒和嫌恶。

日本人喜欢讲长次郎出生于一个“渡来人”家庭,长次郎的父亲阿米夜是一位擅长烧制低温釉的陶器匠人,当年他从中国福建出发途经朝鲜半岛最后抵达日本,并且凭借从中国带过来的制陶技术成家立业,在日本定居下来。尽管有人坚持认为长次郎的父亲是朝鲜人,不过,他所掌握的唐三彩技术或许就是他身为中国匠人的有力证明。

成年后的长次郎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在京都的一隅安静地烧制着他的陶器,直到他遇到了千利休。千利休希望用日本本土生产的茶具改变室町时代追逐昂贵的舶来品——“唐物”的浮夸之风,长次郎按照千利休的要求烧制出来一种通体黝黑、造型朴拙的茶具,这种与当时日本的贵族和大名们追捧的唐宋古物相对应的茶具被称为“今烧”。而长次郎和当时著名的艺术家本阿弥光悦有亲戚关系,因为这层关系使他有机会接触当时顶级的艺术品,而广博的见识也帮助他去理解千利休心目中对于茶道艺术的认识。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因为千利休,长次郎的作品被作为珍贵的艺术品永久保存,一位飘落异国他乡的手艺人的后代成为后世追捧的艺术大师。千利休的茶道和长次郎的陶器相得益彰,如果离开了长次郎所烧制的茶具作为茶道的承载物,千利休所主张的茶道精神——“侘寂”就少了可以感知的具体对象。有了茶碗,茶才有了生命,有了茶具,茶道文化才有了载体。造型朴拙、颜色枯寂的茶具,一帖半的狭小的茶室,躬身跪行的躏口,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千利休“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如今人们普遍认为,作为“乐家”代表之一的黑色茶碗——“今烧”,是长次郎在千利休的指导下才得以问世的,可是人们忽略了,千利休经常会亲自烧制陶器、制作茶具,毫无疑问,长次郎一定给他提供了不少“技术支持”。

为了迎合“猴子”丰臣秀吉的喜好,连一向很有原则的千利休也不得不让步,他拜托长次郎烧制了一批颜色鲜艳的茶具。这种充满生命力的色彩,更符合武士的审美要求,尽管千利休并不赞同,但还是按照丰臣秀吉的要求完成了。

丰臣秀吉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修筑了“聚乐弟”,这座精美建筑今天已经无处可寻,但是千利休利用“聚乐弟”的泥土烧制出符合丰臣秀吉要求的茶具却安静地躺在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里。丰臣秀吉对这批茶具非常满意,“御赐”为“乐烧”,从长次郎开始,千利休家就被尊称为“乐家”,“乐家”的当家主也有响当当的称号——“乐吉左卫门”。或许在千利休看来,丰臣秀吉所钟情的红色茶碗的诞生源于丰臣秀吉低俗的审美情趣。但是在我看来,丰臣秀吉钟情于红色的茶具,与他对于战争的一种特殊情怀不无关系。正是在“下克上”的战国时代,出身社会底层的丰臣秀吉才有可能凭借自己的能力,通过一次次战争的搏杀,一步步走到“天下人”的位置。鲜艳的红色,是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武士品格,是以下克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千利休无法认同的,长次郎却将之变成现实。这,或许就是一位优秀匠人的过人之处吧。

与千利休崇尚“和静清寂”的禅意茶道不同,丰臣秀吉拥抱茶道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宣传、巩固自己的统治。战国和安土桃山时代,日本社会群雄纷争,社会上“下克上”思想风行,丰臣秀吉就是这样夺得了日本的实际统治权,在夺取胜利之后,丰臣秀吉便开始着手巩固自己的统治,茶道便是安抚武士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此他开始重用千利休,大力提倡茶道,并以收藏唐物为荣,炫耀其财富和权力,形成了安土桃山时代的黄金文化。

丰臣秀吉以“黄金茶”为本,以炫耀自己的财势与权力,他在北野举行的一次大茶会中,就邀请公卿、诸侯、武 士、工商业者、隐士等800人出席,在三间大厅里展出了自己收藏的珍贵器物、名贵字画,以夸耀天下,笼络人心。霍尔教授在《日本:从史前到现代》书中这样评价:“安土和桃山的风格是为取悦于粗野的、凭个人奋斗而统治国家的人。也是为了显示他们的权利和财富。”

与之相反,千利休的“草庵茶道”, 是以“贫困”作为根底。所谓“贫困”,是指不随世俗,诸如财富、权力、名誉等等,他强调草庵茶不能被“物”所囚,必须以“心”征服 “物”,并主张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简紊的情趣。以物外之幽趣,即超越人力而回归自然,作为其对茶道的追求。

所以“草庵茶”的审美追求,与武家追求的黄金文化是两种完全相反的艺术价值和生活理想。“草庵茶道”与“黄金茶道”的差别不仅仅是内在与外在,精神与物质的差别,更是相信权力无限的权利主义,与感悟人力有限的庶民主义两种世界观的不同。 由于以上的种种分歧导致双方的矛盾随着时间而不断加深以至于不能调合。最后作为统治者的丰臣秀吉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利用“木像事件”一事,赐千利休一死,甚至株连千利休的亲眷。

1589年,长次郎告别了人世,在平静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不知道的是,在自己过世的两年后,老友兼知音千利休被丰臣秀吉赐死。而长次郎更不知道的是,自己帮千利休烧制的“今烧”居然成为他人攻击千利休的借口。有人说千利休将长次郎制作的茶具高价出售,还拿这些当代人制作的“新东西”交换中国唐宋“名物”,这些都是“违反佛法”的恶行。

时光流转,乐家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受到世事变迁的影响,依然散发出迷人的光彩。第十四代乐吉左卫门出生于1918年,他的青年时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期。

乐吉左卫门不可避免地牵涉到那场疯狂的战争中。乐吉左卫门参加了太平洋战争,这是一场标志着日本走向颓势、最终以战败收场的战争,残酷的战争场面带给他极大的冲击,这些灰暗恐怖的人生经历被他捏型、上釉、炉烧、固化,永远地保存在一件件陶艺作品中。他用陶艺作品记录下那段难以言说的记忆,用色大胆、诡异,釉面呈现压抑沉重的意境。有人说,艺术是的,优秀的艺术家在创作时总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其实,艺术从来不曾孤立地存在过。每一件艺术品都真实地记录了艺术家所生活的时代、所遭遇的经历,它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了历史最忠实的记录者。

乐家烧制陶器的技艺世代传承,前一任“乐吉左卫门”选出一位继承者,由他继承技术和家业。长次郎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他的能力也得到了德川幕府的认可,二代将军德川家秀忠陵墓前的烛台就是他的作品。然而第二代“乐吉左卫门”的真正身份至今仍是迷雾重重。有说法认为其真正身份是长次郎的弟弟,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利休的儿子田中宗庆(千利休本姓田中)之后,还有人说他是长次郎老来得子,后来娶了田中宗庆的孙女,结合了两家的实力以继承“乐烧”。但是无论如何,“一子相传”保证了传统技艺的纯粹,“乐烧”传承至今已有450多年。今天的乐家仍然采用最传统的方法烧造陶器,就像他们的祖先从中国明朝刚来到日本时那样。

利休去世以后,他的子孙和弟子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400多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至今有20几个,主要有:表千家流派、里千家流派、武者小路千家流派、远州流派、石州流派、松尾流派、庸轩流派、不昧流派等。这些流派都出自于千利休,都以千利休的茶道思想为指导;各自的茶道风格又有所不同,有的趋于素淡,有的趋于华丽,各个流派的点茶动作、茶会细则也有所不同,但各流派的茶道基本理念均为千利休所提出的 “和、敬、清、寂 ”。

他的茶有一种力量,身着戎装,将上战场的将士说:“喝过千利休的茶,死而无憾。”

老先生最著名的一句话是:

当你放下茶具时

心情要如同握着将要远行爱人的手那般依依不舍

短短一句话,将老先生爱茶、敬人、惜物之情体现的有情有心。

日本茶道的鼻祖是谁

日本茶道是受中国的影响由中国传去的,那你知道日本的茶道鼻祖是谁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日本茶道的鼻祖是谁,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日本茶道的鼻祖

  无准师范画像

  据《径山史志》等史料记载,无准师范“淳祐九年(一二四九年)三月十五日,亲书遗表遗书,并对弟子嘱后事。至十八日黎明,索笔书偈而逝。三月二十七日,其弟子遵师命,奉其全身葬于万年正续院之侧。”万年正续院为径山万寿禅寺下院,位于今天的西安寺村。赵大川等人 收藏 有明清时期的径山万寿禅寺、万年正续院地图。

  据《余杭县志》等史载,无准师范(一一七七年至一二四九年)号称“天下第一宗师”,南宋绍定五年(一二三二年),他奉宋理宗诏书,主持五山十刹之首径山禅寺法席。当时,日本、韩国的高僧们纷纷来华求法,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日本高僧圆尔辨圆。

  南宋端平二年(一二三五年),圆尔辨圆登上径山,拜谒无准师范为师。无准师范不仅传授圆尔辨圆佛法,还传授了中国的茶叶 种植 、茶叶炒制、茶叶烹煮、品茶问禅、纺织、制药、打麦面、做豆腐等中国 文化 。

  宋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年),圆尔辨圆挂足七年后,辞别无准师范,重返故乡,创建了日本东福寺,径山也成了日本临济宗之源。他依据径山茶宴和大宋国《禅苑清规》,制订了《东福寺清规》。元明以来,日本僧侣来径山参谒者相继不绝,中国径山茶宴仪式等禅茶文化逐渐发展成日本的茶道,无准师范成为日本茶道的鼻祖,径山则是中日韩禅茶交流的圣地。

  日本茶道宗师

  创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岁的村田珠光来到京都修禅。当时奈良地区盛行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的“汗淋茶会”(一种以夏天洗澡为主题的茶会),这种茶会首创的采用了具有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的茶室——草庵。这种古朴的风格对后来的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 饮茶 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由于将军义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珠光主张茶人要摆脱的纠缠,通过修行来领悟茶道的内在精神,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据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记载,标准规格的四张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确定的,而且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壁龛和地炉也是他引进茶室的。此外,村田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艺术与宗教哲学被引入喝茶这一日常活动的内容之中并得到不断发展。

  继村田珠光之后的就是武野绍鸥(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他对村田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还把和歌理论输入了茶道,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

  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他和薮内流派的始祖薮内俭仲均为武野绍鸥的弟子。千利休将标准茶室的四张半榻榻米缩小为三张甚至两张,并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从此结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千利休还将茶道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为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他不拘于世间公认的名茶具,将生活用品随手拈来作为茶道用具,强调体味和“本心”;并主张大大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茶道的“四规七则”就是由他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的。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清”就是纯洁、清静,表现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寂”就是凝神、摒弃,表现为茶室中的气氛恬静、茶人们表情庄重,凝神静气。所谓“七则”就是:茶要浓、淡适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插花要新鲜;时间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照顾好所有的顾客,包括客人的客人。从这些规则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蕴含着很多来自艺术、哲学和道德伦理的因素。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餐、点茶、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美意识和品格;同时,它也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循规蹈矩和认真的、无条件的履行社会职责,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

千利休的茶道精神

  千利休受禅宗美学的影响,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侘寂之美,认为万物皆不永恒、不完美和不。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千利休的茶道精神,一起来看看。

  千利休的茶道精神

  千利休留下一首有名的诗,来说明他的茶道精神:

  先把水烧开,

  再加进茶叶,

  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

  日本的茶道精神

  (一)和   茶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示内在的感情,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在茶事进行中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一只好的茶碗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时是否不觉得冰凉、扎手、太重或太轻。茶室里的香气味一定不能太强、太刺鼻,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窗子是分布在茶室内的和美之源,经白色宣纸过滤而透进茶室的光线总是轻柔的,诱人冥想。风从茶室外老松树的叶缝中吹过,与炉子上茶釜的煮水声音相附和,这和谐的环境之美与参与者和悦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

  在茶道形成初期的封建时代,虽然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在小小的茶室里各个阶层的人都是无差别的。在这里一切世俗的贵贱都随风而去,平民与贵族促膝而谈,这同时也是禅的精神。从禅的角度来看,人与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以和为贵”“以和为本”的意境亦是禅宗直指人心所依托的氛围。禅宗吸收了“和”的概念,主张用淡泊无为,“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静本心去体验、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谛,从而达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调和人际关系“以心传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极力渲染的氛围,是摒弃世人纷争,追求平和、静谧的“和”境,其庭园设计、茶室布局、礼仪程序、礼节规范,都别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围,特别是一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与人的距离凝缩到咫尺之间,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会友的情境。

  (二)敬   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的,应是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所谓“一座”,是指参与茶事的所有的人,“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创造、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在茶室中,宾主共置于一个没有差别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位置上,在这里相敬相爱,情感出于“本心”的流露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茶室中原有为贵宾设置的“贵人入口”,后改为不论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小入口钻进来。如果有佩刀,必须将刀放在茶室外,进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这一创意彻底地体现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禅宗认为人的一切杂念和皆源自此二者,要想成佛,就必须去实现一种超越经验,即无意识的内心自悟。而这种超越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领悟了“敬”的禅意,才能“见能者近之,惊佩其才;见后于己者,则须鼎力协之”,点示出茶道与禅宗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识。

  (三)清   清即清洁,有时也指整齐。当然,茶道四谛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不用说是一尘不染的,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的。

  茶道经典《南方录》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上,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茶道四谛中的“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是佛理的体现,她用独特的文化式样表现出了“物我合一”的禅境。

  (四)寂

  作为茶道四谛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在这个概念上,禅与茶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槃”、“无”的意思。在茶道中,这个词又与“贫寡”“至纯”“孤绝”的意思相近,即当修禅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死”虽然是令俗人伤心的,但谁能否定死对于生来说更富于原始性、归属性,比生占用的时间更悠长呢?死是绝对的,而生是相对的。死亦被称作“无”的世界,“无”又是产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轮回思想给了人们再生的希望。“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有山有水有楼台”,“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一样样新的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就会应运而生。

  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可以说四谛归结于“寂”这一谛。

 

千利修所传播的日本茶道起源于哪个朝代

日本茶道起源于日本的镰仓时代,但茶文化的本源则是来自中国唐朝(618~907年)。

中国唐朝的茶圣陆羽(733~804年)所著的《茶经》首先传入日本,给日本带来了系统性的种茶、采茶、煮茶、品茶的知识。但这一时期茶文化随战乱被人遗忘,未能发展下去。

随后在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年)晚期,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带回了茶的制法和喝茶的习惯,但仅在贵族和僧人等上层人士之间流行。

到了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年),佛教临济宗的开山祖师荣西禅师从中国带回茶种并种于日本九州,后来还送了一些给宇治的明惠上人,这便是后来日本著名的“宇治茶”的起源。这一时期,茶的种植和喝茶的习惯渐渐普及。1214年,荣西禅师将所著的《喫茶养生记》一书和茶叶一起进献给幕府将军源实朝,将茶文化传播到了武士阶层。

同一时期的佛教曹洞宗的开山祖师道元禅师以中国佛教禅寺的清规为主,写成“永平清规”一书,书中对供奉茶水的礼仪、作法等“茶礼”有详细描述,成为了日本茶道作法的起源。

TAG标签:千利休 日本 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