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茶經翻譯

茶經翻譯

德清冷泉亭林蔚,修竹幽深,金波橋影。茶農自春歷至夏,每三日採一,放於日光之下曝曬,以蕊黃而葉綠為度。既零落,則以絹布撾去灰毛。一斤者掇去桔姜花八兩,外加水蒸,令風乾。

冷泉茶,取水一斗二升,烹小火,以灶屜口小,以致氣不散,俟水開,又以白毫山猴芽,兔眉,蓮花,西湖龍井等翠色之茶,重納之。滾之如豆,以文鍋半填,然後奠茶壺內。先取熱水潤瓶,又倒去,方以沸水注之。如此,三次而後倒入茶器。外則以絹綿抹拭器面,又以幹巾擦其身。於是取一百度杯,曲蓋鑄底,共十器。每取茶一杯,先以沸水潤杯,復以潔水潤茶之器。注之滿則謂之半杯,再注之則謂之滿杯。倒之尤須緩慢,如小溪般沁之,則其味自可醇美。

眾人俯瞰,見茶呈琥珀色,香氣襲人。多言曰:“先生之茶異於凡品,吾等所未嘗聞嗟乎!”先生謙曰:“此制非吾獨祕,乃自張左使家傳三百餘年矣。但我用心細緻,勿敢稍有所錯耳。”眾人忻然羨慕,乃各投杯一飲而盡,聲動林谷,視之,只見茶意忻暢而羣情洽和矣!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經之源文言文翻譯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茶經之源文言文翻譯,歡迎閲讀。

茶經之源文言文翻譯 篇1

茶經·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蔘為累,則茶累盡矣。

【譯文】

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杆粗到兩人合抱的。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採摘到芽葉。

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白薔薇,種子像棕櫚。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結構,有的從"草"部(寫作"茶"),有的從"木"部(寫作"[木荼]"),有的"草""木"兼從(寫作"荼")。荼的名稱有五種:一稱"茶",二稱"檟",三稱"蔎",四稱"茗",五稱"荈"。

種茶的土壤,以巖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粘土最差。

一般説來,茶苗移栽的技術掌握不當。移栽後的茶樹很少長得茂盛。種植的方法象種瓜一樣。種後三年即可採茶。茶葉的品質,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為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在向陽山坡,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為好,綠色的差些;芽葉以節間長,外形細長如筍的為好,芽葉細弱的較次。葉綠反捲的為好,葉面平展的次之。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質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為它的性質凝滯,喝了會使人腹脹。

茶的功用,因為它的性質冷涼,可以降火,作為飲料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的'人,如果發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喝上四五口,其效果與最好的飲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採摘的不適時,製造的不精細,夾雜着野草敗葉,喝了就會生病。

茶和人蔘一樣,產地不同,質量差異很大,甚至會帶來不利影響。上等的人蔘出產在上黨,中等的出產在百濟、新羅,下等的出產在高麗。出產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質最差),作藥用,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倘若誤把薺苨當人蔘服用,將使疾病不得痊癒,明白了對於人蔘的比喻,茶的不良影響,也就可明白了。

茶經之源文言文翻譯 篇2

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杆粗到兩人合抱的大茶樹,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採摘到芽葉。

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白薔薇,果實像棕櫚,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結構,有的從”草”部(寫作”茶”),有的從”木”部(寫作”[木荼]”),有的”草””木”兼從(寫作”荼”)。荼的名稱有五種:一稱”茶”,二稱”檟”,三稱”蔎”,四稱”茗”,五稱”荈”。

種茶的土壤,以巖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粘土最差。

一般説來,茶苗移栽的技術掌握不當,移栽後的茶樹很少長得茂盛。種植的方法象種瓜一樣,三年方可採茶。茶葉的品質,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為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在向陽山坡,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為好,綠色的次些;芽葉以節間長,外形細長如筍的為好,芽葉細弱的較次;葉綠反捲的為好,葉面平展的次之。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質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為茶性凝滯,喝了會使人腹中結塊而生病。

茶的功用雖屬寒性,但卻是一種上好的飲品,它的品性與擁有精行儉德品質的君子相得益彰。如果發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喝上四五口,其效果與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採摘的不適時,製造的不精細,夾雜着野草敗葉,喝了就會生病。

對於茶的分類,就猶如一樣。上等的人蔘出產在上黨,中等的出產在百濟、新羅,下等的出產在高麗。而出產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人蔘,作藥用,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倘若誤把薺苨當人蔘服用,不但不能使疾病痊癒,反倒會加重病情。明白了產地對於人蔘品質分類的影響,就知道產地對於茶的品質影響是多麼重要了。

茶經之源文言文翻譯 篇3

《茶經·一之源》原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蔘為累,則茶累盡矣。

譯文:

茶是南方生長的一種優質木本植物。常見的有一兩尺高,最高的有幾十尺;最粗的在巴山峽川地區,有兩人合抱粗細。從外形來看——樹象瓜蘆木、葉象梔子、花象白色薔薇、果實象棕櫚、花蒂象丁香、樹根象胡桃。

茶有幾種寫法,從偏旁來説或從草頭,或從木旁,或草木合併。名稱有五種,分別是茶、檟(讀音jiǎ)、蔎(讀音shè),茗,荈(讀音chuǎn)。

生長的地方,最好的生於亂石之中,其次是在石土混雜之地,最次的栽於黃土之中。

栽種茶樹的技術不清楚具體的內容,但種植的茶樹都枝葉繁茂,種法似乎類同於種瓜,三年之後就可以採摘了。

茶葉以野生為好,人工種植的為次;種在山南林北的,葉子顏色發紫的為好,綠色的為次;未長成樹的茶葉為好,已成樹的茶葉為次;葉片成卷狀者為好,舒展平直者為次。生長在不見陽光的山坡谷地的不能採摘,其性凝結不散,葉子通常是結塊的(此處未查本草綱目,不知道是不是存在飲用後容易在腹內產生結塊)。

茶性至寒,飲用最好。對於品行節儉的人而言,如有熱渴、凝悶、腦疼、眼澀、四肢不舒服、渾身不輕快等等現象,喝幾盞茶,就象是飲醍醐、甘露一樣。

但採摘不合時節,做茶不夠精細,雜野草於其中,飲用則容易生病。

茶生地繁多,就象人蔘一樣。人蔘好的生於上黨,中等的生於百濟、新羅,下等的生於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人蔘,用於藥無藥效,更何況還有很多不是生於這些地方的!譬如服用薺苨(讀音nǐ),並不能使各種疾病痊癒。由此可知人蔘的種類繁多,也可知茶的種類繁多了。

注:

瓜蘆木:生於廣東,外形似茶,味至苦澀。

檟:茶樹的古名。

蔎:香草。

茗:晚收的茶。

荈:晚採的茶。

上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澤州、易州、幽州、澶州: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薺苨:藥草名。又名地參、甜桔梗。根味甜,可入藥。

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

瘳:讀音chōu,病癒。

茶經五之煮原文及翻譯

《茶經·五之煮》原文及翻譯如下:

《茶經·五之煮》原文:

凡灸茶,慎勿於風燼間灸。熛焰如鑽,使炎涼不均。持以火,屢其正翻,候炮出培塿,狀蝦蟆背,然後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灸之。若火幹者,以氣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罷熱搗,葉爛而牙筍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之爛。如漆科珠,壯士接之,不能駐其指。及就,則似無禳骨也。灸之,則其節若倪倪,如嬰兒之臂耳。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候寒末之。

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灸為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水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餘,無乃而鍾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夾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

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渭,又如菊英墮於尊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

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敷”,有之。

第一煮水沸,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為雋永,或留熟盂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

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其色緗也,其馨也。其味甘,檟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茶經·五之煮》直譯:

凡是炙烤茶餅,注意不要在迎風的餘火上烤,因為風吹使火焰驟急,飄忽不定,冷熱不能均勻。要靠近火烤,同時不斷翻動,等到茶葉被烤出一個個小丘一樣的疙瘩,其樣子如背時,離開火五寸。

待捲縮的餅面逐漸鬆開後,再按原來的方法重烤一次。若是焙乾的餅茶,要烤到水汽蒸完為止;如果是曬乾的,烤到柔軟就可以了。

製茶之初,如果是極嫩的芽葉,蒸後趁熱就搗,莖葉被搗爛了而芽尖卻還完好。即使力氣大的人用最重的杵去搗,也不能把芽尖搗爛,這就如同一位壯士用手指捏不住細小的漆料珠一樣,搗好的茶,就像禾黍脱粒後的穗皮,沒有筋骨。

經過火烤,就柔軟得好似嬰兒的手臂一樣。然後,趁熱放在紙袋裏貯藏,以免香氣散失。待冷卻後再碾成細末。好的茶末,形如細米,差的則像菱角皮。

燃料,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硬質木柴,比如桑、槐、桐、櫟之類。沾染了羶腥氣味的燒過的木炭,以及含有油脂的木材和朽壞的木器,都不能用。油脂多的木材指柏樹、桂樹、檜樹之類。古人認為用這種柴木燒出來的東西有異味,確實如此。

煮茶的水,以山水為上,其次是江水,井水最差。《荈賦》就説,水要取與江河之源相通的清流。山水又以出於乳泉,石池流動的為好。像瀑布般洶湧湍急的水不要飲用,經常喝這種水會使頸部生病。

還有很多流蓄在山谷中的水雖然澄清,但不流動,從夏天到冬至之前,可能會有蛇蠍的積毒潛藏在裏面。如果飲用,要先挖開塘口讓有毒的積水流去,等新泉水緩緩流動時,再汲取飲用。江河的水,要從遠離居民的地方取用。井水,要到經常汲水的井中取用。

煮水,當開始出現魚眼般的氣泡,微微有聲時,這是第一沸;當邊緣連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湧時,叫第二沸;水像波浪般翻滾奔騰時,是第三沸。三沸過後,再繼續煮,水就過老而不適合飲用了。

水初沸時,根據水的多少適當加入些食鹽來調味,取出來些嘗味,把嘗剩下的倒掉,不要因其寡淡而過分加鹽,否則,豈不成了喜歡鹽水這一種味道了嗎?第二沸時,舀出一瓢水,隨後用竹夾攪動湯心,再用則量取一些茶末,在沸水中心投下。

傾刻沸水就會騰起許多沫子,這時用先前舀出的水澆進去,以制止其沸騰,使其生成湯花。

斟茶時,要使沫餑均勻。沫餑是茶湯的精華,薄的叫沫,厚的叫餑,細而輕的叫花。這種湯花沫餑,很像浮動在圓形水池上的棗花,又象曲折的潭水間沙洲上新生的青萍,又像晴朗的天空下魚鱗狀的浮雲。

沫就像浮在水邊的苔蘚,又像撒在杯盤裏的菊花瓣。餑是沉在下面的茶渣沸騰時泛起的一層含有大量遊離物的濃厚泡沫,像耀眼的白雪。《荈賦》中説:煥如積雪,燁若春敷。確實是這樣。

初沸之後,去掉浮在上面的像黑雲母似的水膜,因為它的滋味不正。從鍋裏舀出的第一碗茶湯叫“雋永”,可以把它盛放在熟盂裏,以備抑止沸騰和孕育精華之用。以後舀出的第一、第二、第三碗茶湯味道都不及雋永,第四、第五碗以後的茶湯,除非實在太渴,否則就不要喝了。

大概煮水一升,可分作五碗,須趁熱連飲,因為茶湯中味道次的重濁物質沉澱在下面,精華沫餑則浮在上面。如果茶湯冷了才喝,精華也就隨熱氣散發掉,飲用起來自然就不怎麼好。

茶性儉,水不宜多,否則味道就淡薄。就像一滿碗好茶,飲到一半就覺得味道差,何況水太多呢。

茶湯色淺黃,香氣極美。味道甘爽的是檟;不甜而帶苦味的是荈;嘗時苦咽後甜的是茶。

茶經為什麼翻譯成 the saint of tea?saint 不是聖人的意思嗎?

茶經的翻譯應該是the classic of tea或者Tea Classic,而不是the saint of tea. 後者指茶聖。

茶經文言文翻譯

1. 茶經全文翻譯的,謝謝

茶經全文陸羽(733--804),唐復州競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自幼好學,性淡泊,閉門著書,不願為官。安史之亂後,盡心於茶的研究。撰成《茶經》一書,對促進我國茶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後人為了紀念陸羽在茶業上的功績,祀他為“茶聖”。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製茶器具、茶的採製、煮茶方法、歷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十章,內容豐富、詳實。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輯錄了自上古神農氏到唐代中葉數千年間有關茶事的記錄,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我國古代茶的發展演變,尤具史料價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木並]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木並]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賈],三曰[上艹下設],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雲:[木賈],苦荼。”楊執戟雲:“蜀西南人謂荼曰[上艹下設]。郭弘農雲:“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款項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蔘為累,則茶累盡矣。

註釋: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詩經.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2.[木並]櫚:棕樹。《説文》:“[木並]櫚,棕也”。[木並]讀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髮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5.[木賈]:讀音jia。

6.[上艹下設]讀音she,本為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設],香草也”。

7.[上艹下舛]:讀音chuan。

8.楊執戟:即楊雄。西漢人。著有《方言》等書。

9.郭弘農:即郭璞。晉時人。註釋過《方言》、《爾雅》等字書。

10.藝而不實,藝,同“藝”,指種植技術。

11.葉捲上,葉舒次:葉片成卷狀者質量好,舒展平直者質量差。

12.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飲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説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16.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17.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18.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為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19.薺[上艹下尼]一種形似人蔘的野果。[上艹下尼],讀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冫廖],痊癒。

2. 茶經全文有多少字

《茶經》全文有7000餘字。

《茶經》是唐代陸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中國古代第一部茶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專門著作,分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涉及了茶的起源、製茶工具、製茶過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品茗鑑賞等多方面內容,對後世茶藝影響巨大。《茶經》存世版本甚多。

自宋代至,歷來相傳的《茶經》刊本共有60多種。但現存的哪種版本《茶經》刊印年代最早,以往學界涉獵較少,沒有定論。

沈冬梅1994年就開始了對《茶經》的研究。她先後對國內外現存的50多種《茶經》版本進行了認真對照,確認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古籍部的一部宋刻百川本《茶經》,是現存年代最早的一部《茶經》,它刻印於南宋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距今已有731年。

擴展資料如果説唐代以前中國人喝茶的歷史還是比較模糊的,到了唐代因着陸羽所撰寫的《茶經》,中國人的飲茶進入了有完整的理論與體例的時代。陸羽是個孤兒,自幼生長在寺院之中,長大之後,他謝絕了入朝為宦的邀請,行遍半個中國,採茶製茶,品茶覓水,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完成了7000餘字的《茶經》。

這部書第一次全面記載、論述了與茶相關的多種問題,是茶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標誌與總結,亦為中國茶文化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故宋人梅堯臣有言:“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茶經古籍:現存最早《茶經》版本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道不盡的茶事(美在生活)。

3. 請幫忙解釋《茶經》四之器中的一句話

這是《茶經·四之器》一章中,作者談到茶碗的選擇時,補充説明的一段話,還是對越州瓷的讚賞之言。不過這位朋友在點標點時有個小問題,所以話就不好理解了,再者,對這句話的翻譯,最好把它前面那句也加上:晉杜毓《荈賦》所謂“器擇揀陶,出處東甌”,甌,越也;甌,越州上,口脣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

現在來簡單解釋一下:杜毓是晉代文人,寫過一篇《荈賦》,裏面到擇茶用具時,有“器擇揀陶,出自東甌”這樣一句,就是説如果選瓷制的茶具(古人把瓷説成是陶的一種),最講究的便是“甌”了,而這個甌,從地理上説,正是唐代的越州,所以《茶經》裏講“甌,越也”。但是甌這個字,還有一個意思是茶盞,這是第二個甌——“甌,越州上”,就是説瓷製茶具,真的是以越州所產的為最好,而這最好的越甌是什麼樣兒的呢?脣口不加厚,即不卷,而底圈加厚,但不做成高腳形,就是這個形狀。容量“半升已下”,是“已下”不是“以下”,兩個詞有區別,“已下”是説達不到半升但也差不了多少,而“以下”那隻要少於半升,差距多少都無所謂了。

現在我倒想反問這位朋友一句,為什麼對《茶經》這樣感興趣呢?你能這樣提問説明你讀此書讀得很細,是想寫點關於《茶經》的東西?還是對唐代的茶事感興趣呢?我本人在顧渚,因為愛好在做茶,有計劃想複製唐代的製茶、飲茶法,主要依據就是《茶經》,願意與你多多交流。

4. 文言文翻譯《新唐書·陸羽傳》天中寶,

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為禮

與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

,

召見他(時),見他衣衫襤褸,帶着品茶的器具走了進來》。。季卿不在意他的失禮???

新唐書.錢徽傳的翻譯!不對不給分!

新唐書杜甫傳翻譯>的翻譯

召入拜授禮部侍郎。宰相段文昌為與自己關係好的楊渾之、翰林學士李紳以及周漢賓來找錢徽説情讓他們考中進士科。楊渾之是楊憑的兒子,給段文昌送了許多古代的法帖字畫,都是世上的珍寶。錢徽沒有使二人如願以償,自行選取楊殷士、蘇巢。蘇巢是李宗閔的女婿,楊殷士是楊汝士的弟弟,都和錢徽關係密切。段文昌很生氣,正要前往劍南西川任節帥,入朝辭行,就上奏説錢徽通過私情來選拔士人。皇帝詢問李紳和元稹,當時元稹與李宗閔有矛盾,因此一同排擠錢徽説他徇私。皇帝下詔命王起、白居易複試,結果落選的超過一半,於是貶錢徽為江州刺史。楊汝士等人勸錢徽拿出段文昌、李紳的私人書信為自己辯白,錢徽説:“如果心中無愧,哪裏用得上辯解證明呢?”命令子弟燒掉了那些書信。

當初,江州有強盜搶劫進貢的船隻,負責捕捉的官吏抓住江邊的二百名惡少拘禁審訊,錢徽查知他們冤枉,全部釋放。幾天後,在舒州抓住了真正的強盜。州里有牛田錢一百萬,刺史拿來作宴飲贈送之用,錢徽説:“這是農耕的備用資金,能夠挪作他用嗎?”命令作為貧民的租税上繳。錢徽與薛正侖、魏弘簡關係好,此二人先死,錢徽撫養他們的遺孤直到長大談婚論嫁。任庶子時,韓公武行賄結交公卿,贈送錢徽二十萬貫錢,錢徽沒有接受。有人説他不是當權的人可不必謙讓,錢徽説:“收取與否取決與道義而不是官職。”當時人稱讚他有宰相的聲望。文宗即位,召入朝廷拜授尚書左丞。一次正好碰到皇帝直接宣讀詔書,羣臣都在朝堂上,當時特別寒冷,羣臣三三兩兩退去避寒,錢徽一向恭敬謹慎,沒有離開自己的位置,時間一長跌倒在地。因此上疏請求退休,沒有批准。太和初年,再次擔任華州刺史。不久以吏部尚書退休。去世時享年七十五歲,追贈尚書右僕射。

這個:

錢徽,字蔚章。徽中進士第,居谷城。谷城令王郢善接僑士遊客,以財貸饋,坐是得罪。觀察使樊澤視其簿,獨徽無有,乃表署掌。蔡賊方熾,澤多募武士于軍。澤卒,士頗希賞,周澈主留事,重擅發軍廥,不敢給。時大雨雪,士寒凍,徽先冬頒衣絮,士乃大悦。又闢宣歙崔衍府。王師討蔡,檄遣採石兵會戰,戍還,頗驕蹇。會衍病亟,徽請召池州刺史李遜署副使,遜至而衍死,一軍賴以安。樑守謙為院使,見徽批監軍表語簡約,歎曰:“一字不可益邪!”銜之。以論淮西事忤旨,罷職,徙太子右庶子,出虢州刺史。入拜禮部侍郎。宰相段文昌以所善楊渾之、學士李紳以周漢賓並諉徽求致第籍。渾之者憑子也,多納古帖祕畫於文昌,皆世所寶。徽不能如二人請,自取楊殷士、蘇巢。巢者李宗閔婿,殷士者汝士之弟,皆與徽厚。文昌怒,方帥劍南西川,入辭,即奏徽取士以私。訪紳及元稹,時稹與宗閔有隙,因是共擠其非。有詔王起、白居易覆試,而黜者過半,遂貶江州刺史。汝士等勸徽出文昌、紳私書自直,徽曰:“苟無愧於心,安事辨證邪?”敕子弟焚書。初,州有盜劫貢船,捕吏取濱江惡少年二百人系訊,徽按其枉,悉縱去。數日,舒州得真盜。州有牛田錢百萬,刺史以給宴飲贈餉者,徽曰:“此農耕之備,可他用哉!”命代貧民租入。徽與薛正倫、魏弘簡善,二人前死,徽撫其孤至婚嫁成立。任庶子時,韓公武以賂結公卿,遺徽錢二十萬,不納。或言非當路可無讓,徽曰:“取之在義不在官。”時稱有公望。文宗立,召拜尚書左丞。會宣墨麻,羣臣在廷,方大寒,稍稍引避,徽素恭謹,不去位,久而僕。因上疏告老,不許。太和初,復為華州。俄以吏部尚書致仕。卒,年七十五,贈尚書右僕射。

5. 古文翻譯

唐代宗時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到維揚(就是今天的揚州)與陸羽相逢。李季卿一向傾慕陸羽,很高興,便於陸羽説"陸君善於品茶,天下聞名,這裏的揚子江南零水又特別好,二妙相遇,千載難逢"。因而命令軍士執瓶操舟,到江中去取南零水。

陸羽趁軍士取水的時間,把各種品茶器具一一放置停頓。不一會,水送到了。陸羽用杓在水面一揚説"這水倒是揚子江水,但不是南零段的,好象是臨岸之水"。軍士説"我乘舟深入南零,有許多人看見,不敢虛報"。

陸羽一言不發,端起水瓶,倒去一半水,又用水杓一看,説:"這才是南零水"。軍士大驚,急忙認罪説:"我自南零取水回來,到岸邊時由於船身晃盪,把水晃出了半瓶,害怕不夠用,便用岸邊之水加滿,不想處士之鑑如此神明。"

李季卿與來賓數十人都十分驚奇陸羽鑑水之技,便向陸羽討教各種水的優劣,並用筆一一記了下來。

陸羽的《茶經》 -----之源 全文翻譯。

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杆粗到兩人合抱的。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採摘到芽葉。 

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白薔薇,種子像棕櫚。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結構,有的從"草"部(寫作"茶"),有的從"木"部(寫作"[木荼]"),有的"草""木"兼從(寫作"荼")。荼的名稱有五種:一稱"茶",二稱"檟",三稱"蔎",四稱"茗",五稱"荈"。 

種茶的土壤,以巖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粘土最差。

一般説來,茶苗移栽的技術掌握不當。移栽後的茶樹很少長得茂盛。種植的方法象種瓜一樣。種後三年即可採茶。茶葉的品質,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為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在向陽山坡,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為好,綠色的差些;芽葉以節間長,外形細長如筍的為好,芽葉細弱的較次。

茶經全文翻譯的,謝謝

茶經全文陸羽(733--804),唐復州競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自幼好學,性淡泊,閉門著書,不願為官。安史之亂後,盡心於茶的研究。撰成《茶經》一書,對促進我國茶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後人為了紀念陸羽在茶業上的功績,祀他為“茶聖”。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製茶器具、茶的採製、煮茶方法、歷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十章,內容豐富、詳實。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輯錄了自上古神農氏到唐代中葉數千年間有關茶事的記錄,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我國古代茶的發展演變,尤具史料價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木並]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木並]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賈],三曰[上艹下設],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雲:[木賈],苦荼。”楊執戟雲:“蜀西南人謂荼曰[上艹下設]。郭弘農雲:“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款項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蔘為累,則茶累盡矣。

註釋: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詩經.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2.[木並]櫚:棕樹。《説文》:“[木並]櫚,棕也”。[木並]讀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髮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5.[木賈]:讀音jia。

6.[上艹下設]讀音she,本為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設],香草也”。

7.[上艹下舛]:讀音chuan。

8.楊執戟:即楊雄。西漢人。著有《方言》等書。

9.郭弘農:即郭璞。晉時人。註釋過《方言》、《爾雅》等字書。

10.藝而不實,藝,同“藝”,指種植技術。

11.葉捲上,葉舒次:葉片成卷狀者質量好,舒展平直者質量差。

12.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飲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説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16.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17.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18.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為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19.薺[上艹下尼]一種形似人蔘的野果。[上艹下尼],讀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冫廖],痊癒。

參考資料:http://www.hzhtea.com/Show.asp?BoardID=18&ID=1545&TB=1&page=1

陸羽的茶經文章翻譯成英文

The article from Tea Bible by Lu Yu

tea bible 茶經

article 文章。。

茶經文言文

1. 茶經全文翻譯的,謝謝

茶經全文陸羽(733--804),唐復州競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自幼好學,性淡泊,閉門著書,不願為官。安史之亂後,盡心於茶的研究。撰成《茶經》一書,對促進我國茶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後人為了紀念陸羽在茶業上的功績,祀他為“茶聖”。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製茶器具、茶的採製、煮茶方法、歷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十章,內容豐富、詳實。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輯錄了自上古神農氏到唐代中葉數千年間有關茶事的記錄,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我國古代茶的發展演變,尤具史料價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木並]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木並]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賈],三曰[上艹下設],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雲:[木賈],苦荼。”楊執戟雲:“蜀西南人謂荼曰[上艹下設]。郭弘農雲:“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款項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蔘為累,則茶累盡矣。

註釋: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詩經.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2.[木並]櫚:棕樹。《説文》:“[木並]櫚,棕也”。[木並]讀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髮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5.[木賈]:讀音jia。

6.[上艹下設]讀音she,本為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設],香草也”。

7.[上艹下舛]:讀音chuan。

8.楊執戟:即楊雄。西漢人。著有《方言》等書。

9.郭弘農:即郭璞。晉時人。註釋過《方言》、《爾雅》等字書。

10.藝而不實,藝,同“藝”,指種植技術。

11.葉捲上,葉舒次:葉片成卷狀者質量好,舒展平直者質量差。

12.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飲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説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16.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17.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18.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為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19.薺[上艹下尼]一種形似人蔘的野果。[上艹下尼],讀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冫廖],痊癒。

2. 茶經全文翻譯的,謝謝

茶經全文陸羽(733--804),唐復州競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自幼好學,性淡泊,閉門著書,不願為官。安史之亂後,盡心於茶的研究。撰成《茶經》一書,對促進我國茶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後人為了紀念陸羽在茶業上的功績,祀他為“茶聖”。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製茶器具、茶的採製、煮茶方法、歷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十章,內容豐富、詳實。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輯錄了自上古神農氏到唐代中葉數千年間有關茶事的記錄,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我國古代茶的發展演變,尤具史料價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木並]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木並]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賈],三曰[上艹下設],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雲:[木賈],苦荼。”楊執戟雲:“蜀西南人謂荼曰[上艹下設]。郭弘農雲:“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款項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蔘為累,則茶累盡矣。

註釋: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詩經.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2.[木並]櫚:棕樹。《説文》:“[木並]櫚,棕也”。[木並]讀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髮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5.[木賈]:讀音jia。

6.[上艹下設]讀音she,本為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設],香草也”。

7.[上艹下舛]:讀音chuan。

8.楊執戟:即楊雄。西漢人。著有《方言》等書。

9.郭弘農:即郭璞。晉時人。註釋過《方言》、《爾雅》等字書。

10.藝而不實,藝,同“藝”,指種植技術。

11.葉捲上,葉舒次:葉片成卷狀者質量好,舒展平直者質量差。

12.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飲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説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16.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17.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18.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為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19.薺[上艹下尼]一種形似人蔘的野果。[上艹下尼],讀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冫廖],痊癒。

3. 茶經全文有多少字

《茶經》全文有7000餘字。

《茶經》是唐代陸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中國古代第一部茶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專門著作,分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涉及了茶的起源、製茶工具、製茶過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品茗鑑賞等多方面內容,對後世茶藝影響巨大。《茶經》存世版本甚多。

自宋代至,歷來相傳的《茶經》刊本共有60多種。但現存的哪種版本《茶經》刊印年代最早,以往學界涉獵較少,沒有定論。

沈冬梅1994年就開始了對《茶經》的研究。她先後對國內外現存的50多種《茶經》版本進行了認真對照,確認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古籍部的一部宋刻百川本《茶經》,是現存年代最早的一部《茶經》,它刻印於南宋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距今已有731年。

擴展資料如果説唐代以前中國人喝茶的歷史還是比較模糊的,到了唐代因着陸羽所撰寫的《茶經》,中國人的飲茶進入了有完整的理論與體例的時代。陸羽是個孤兒,自幼生長在寺院之中,長大之後,他謝絕了入朝為宦的邀請,行遍半個中國,採茶製茶,品茶覓水,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完成了7000餘字的《茶經》。

這部書第一次全面記載、論述了與茶相關的多種問題,是茶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標誌與總結,亦為中國茶文化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故宋人梅堯臣有言:“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茶經古籍:現存最早《茶經》版本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道不盡的茶事(美在生活)。

4. 有誰知道有關陸羽的文言問叫什麼

唐才子傳 陸羽

羽,字鴻漸,不知所生。初,竟陵禪師智積得嬰兒於水濱,育為弟子。及長,恥従削髮,以《易》自筮,得《蹇》之《漸》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始為姓名。有學,愧一事不盡其妙。性詼諧,少年匿優人中,撰《談笑》萬言。天寶間,署羽伶師,後遁去。古人謂“潔其行而穢其跡“者也。上元初,結廬苕溪上,閉門讀書。名僧高士,談宴終日。貌寢,口吃而辯。聞人善,若在己。與人期,雖阻虎狼不避也。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崗子”。工古調歌詩,興極閒雅。著書甚多。扁舟往來山寺,唯紗巾藤鞋,短褐犢鼻,擊林木,弄流水。或行曠野中,誦古詩,裴回至月黑,興盡慟哭而返。當時以比接輿也。與皎然上人為忘言之交。有詔拜太子文學。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經》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時號“茶仙”,天下益知飲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為神,買十茶器,得一鴻漸。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絜具而入,李曰:“陸君善茶,天下所知。揚子中泠水,又殊絕。今二妙千載一遇,山人不可輕失也。”茶畢,命奴子與錢。羽愧之,更著《毀茶論》。與皇甫補闕善。時鮑尚書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釋之名理,窮歌詩之麗則。遠野孤島,通舟必行;魚梁釣磯,隨意而往。夫越地稱山水之鄉,轅門當節鉞之重。鮑侯知子愛子者,將解衣推食,豈徒嘗鏡水之魚,宿耶溪之月而已。”集並《茶經》今傳。

5. 陸羽與《茶經》課文的主要內容

陸羽,名疾,字鴻漸,唐人,幼年託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為人清高,淡泊功名。

陸羽對茶有着特殊的興趣和感情,經常與皎然、朱放等論茶,對茶的植物學特性、採製、烹煮和飲用,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和研究。 他一生的著述不少,然而“世所傳者特《茶經》,他書皆不傳”。

《茶經》是一部歷史和實際考察相結合的關於茶的專著。全書分為十經,七千餘字。

觀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茶樹的植物學特性及其加工製造,“一之原”記茶的名稱考訂、茶樹的性狀特徵、生境、栽培、品種鑑定和利用;“二之具”記採茶工具;“三之造”記茶葉的加工;“八之地”記茶樹的地理分佈。其二,烹茶和飲茶。

“四之器”記煮茶和飲荼工具;“五之煮”記餅茶的烹茶(烤、煮、酌)法;“六之飲”記飲茶法;“七之事”為歷史資料彙編。前者與農學有關,而以“一之原”為其主要內容;後者則與飲茶有關,而以“五之煮”為其主要內容。

《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製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敍述。

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史書上稱,由於《茶經》的問世,“天下益知飲茶”,雖有誇大之詞,但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確曾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我國的種茶、製茶、煮茶和飲茶法在6-7世紀已先後傳入朝鮮。日本佛僧不空、最澄在8世紀中葉至9世紀初先後帶去餅茶、茶子,並植於日本滋賀縣。

後來在高僧澄西的倡導下,把煮茶、品茶發展成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茶道。 茶道還吸收了宋代寺院的行茶儀式,不僅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交際手段,而且在佛寺中成為佈道傳法、修禪養生的方式。

這些無一不受陸羽《茶經》的影響。可以説,日本的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產物,而陸羽正是茶文化的傳播者。

所以後人尊稱陸羽為茶聖——茶業的祖師爺。

6. 文言文翻譯《新唐書·陸羽傳》天中寶,

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

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祀為“茶神”。

《新唐書·陸羽傳》記:“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他工於詩文,但傳世不多。

陸羽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原是個被遺棄的孤兒,他三歲的時候,被竟陵龍蓋寺主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

後取得陸羽一名。在龍蓋寺,他不但學得了識字,還學會了烹茶事務。

儘管如此,陸羽不願皈依佛法,削髮為僧。十二歲時,他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子裏學演戲。

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丑角很成功,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能和抱負,當即贈與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裏學習

後與一好友(崔國輔)常一起出遊,品茶鑑水,談詩論文。唐肅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陸羽來到升洲(今南京)鑽研茶事。

唐上元初(公元760年)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隱居。在湖州的顧渚山,陸羽與皎然、吳山明 茶聖陸羽圖朱放等人論茶。

顧諸山在浙江湖州,是個著名的產茶區。據《郡齋讀書志·雜家類》載,陸羽還著有《顧渚山記》2卷,當年陸氏與皎然、朱放等論茶,以顧渚為第一。

陸羽和皎然都是當時的茶葉名家,分別著有《茶經》和《茶訣》。後來陸龜蒙在此開設茶園,深受前輩的影響,他寫過《茶書》一篇,是繼《茶經》、《茶訣》之後又一本茶葉專著。

可惜《茶訣》和《茶書》均已失傳。唯有陸羽的《茶經》3卷傳世。

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熱愛自然,堅持正義。

7. 《茶經》的內容是什麼

《茶經》就是陸羽創作的,成書於公元8世紀,距今已經有一千二百多年的 歷史。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誌, 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產物,是當時中國人民關於茶的經驗的總結。作者詳 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 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製、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 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 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地推劫作用。

《茶經》全書七千多字,分上、中、下 三卷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 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上卷三節:一之源,論 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特徵、茶葉品質與土壤的關係,指 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係,以及栽培方法,飲 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

還提到湖北巴東和四川東南發現的大茶樹。二之具, 談有關採茶葉的用具。

詳細介紹製作餅茶所需的十九種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 方法。三之造,講茶葉種類和採製方法。

指出採茶的重要性和採茶的要求,提 出了適時採茶的理論。敍述了製造餅茶的六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 形、焙乾、穿成串、封裝,並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為八個等級。

四之 器,寫煮茶飲茶之器皿。詳細敍述了二十八種煮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製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 具的好壞及使用規則。

五之煮,寫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敍述餅茶、茶湯的調製,着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 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 提出茶湯顯現雪白而濃厚的泡沫是其精 英所在。

六之飲,講飲茶風俗,敍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 飲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敍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

記述了唐代 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説、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八之出,評各 地所產茶之優劣。

敍説唐代茶葉的產地和品質,將唐代全國茶葉生產區域劃分 成八大茶區,每一茶區出產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九之略, 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製茶過程、工具或煮茶、飲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採製茶葉隨制,可簡化七種工具。 十之圖,提出把 《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瞭然。

陸羽的《茶經》是茶葉生產廣泛發展的產物,飲茶成為當時一種風習。我 國的茶葉於5世紀傳到亞洲鄰國,17世紀輸人歐美,對世界做出了寶貴的貝歃。

九年級英語全一冊,人教版,第43頁,六單元3a這篇課文的翻譯,跪求

翻譯如下:

誰發明了茶

知道全世界最流行的飲品(僅此於水)的茶是因為偶然才發明的嗎。雖然茶直到1610年才引入到西方國家,但是這種飲料早在3000年前就發明出來了。根據一則古老的中國神話,神農皇帝在外面煮水時發現了茶。

附近灌木叢中的一些葉子落進了水裏然後在水裏停留了一些時。皇帝意識到在水裏的葉子產生了微小有趣的變化。過了不久他決定嚐嚐這個混合的熱飲,它太美味了。然後用這種方法,一種世界有名的飲品就...

常見翻譯方法 :直接翻譯法

在是英語翻譯當中,最普遍的一種方法,也是人們用到的最多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就是直譯法,所謂的直譯法,就是直接翻譯的一種方法,人們怎麼説你就怎麼翻譯,字面的含義是什麼,就直白的給翻譯過來就可以了。

這種翻譯方法的最大的好處就是外國人看上去或者是聽上去都是非常好理解的,是一種非常傳神的翻譯方法。這種方式,因為自身的優點,對於中國人和外國人來説,都是非常喜歡的。

求翻譯高手,《茶經》英文名

茶經----Tea Classics 或者 Tea Sutra

推薦後面這個

TAG標籤:茶經 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