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主要包括:和、清、敬、和、清、敬,並且大部分用户都認為和更好。

日本的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四規。百年來指導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

日本茶道其基本精神被日本學者概括為“和、敬、清、寂”四個字,主張通過在茶室中舉行茶會的方式來了悟禪法,參透本心。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敬、淨、寂”。茶道的四理四規。“和”不僅強調主人要善待客人,還強調客人要和茶事活動和諧一致。“敬”就是互相認可,互相尊重,有區別,有禮貌,有分寸。“潔癖”就是人、茶具、環境一定要乾淨、清爽、清澈,不能有絲毫大意。“沉默”是指整個茶會要安靜莊重,主人和客人要態度嚴肅,不苟言笑地結束整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包括儀式、禮儀、哲學和審美等方面的內容。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茶道是一種儀式性和禮儀性極強的文化形式,涉及到行為方式、服裝、禮儀等方面的要求,同時也彰顯了日本尊重自然、貴重樸素、追求和諧、感恩生命、尊重規矩的審美觀念和習慣。

茶道文化的哲學取向以“和”、“靜”、“清”、“寂”四個關鍵詞為主,體現了日本文化中追求和諧、中庸之道、注重內省、節制慾望等價值觀念。在茶道文化中,追求的不僅僅是一種獨特的飲茶手法和口感,更是建立一種和諧美學體系,讓茶道成為一種心靈撫慰和構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儀式。

茶道文化精神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茶具、茶道方式和口感方面,更是一種審美意識、生活方式和儀式感,並體現了日本人對和諧共存、以禪修為核心的哲學思想、敬重自然等多方面的價值觀念的表達。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日本茶道精神是什麼?

日本的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四規。百年來指導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通過茶會,學習茶禮,它還可以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無功利欣賞,無差別對待,丟下世俗觀念,揭開情慾束縛,從浮雲的名,進入到大地的實裏。這便是日本的茶道思想。

日本茶道的歷史:

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的茶文化。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僧侶用“吃茶”的方式,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便曾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

中國寺院的喝茶、茶湯禮的盛行,是禪學與之結合的現實前提;日常生活中飲茶習慣的普及、普遍,是禪學選擇茶文化、引茶文化入於禪修實踐的社會基礎。

茶道的盛行、士大夫階層對茶禮的重視,茶宴、茶會、鬥茶等的風行,是唐宋時代禪、茶結合的時代趨勢;南禪一枝獨秀的現實,以及“平常心是道”等禪修生活化、日常化的宗風的倡導,是禪、茶之融合的信仰要素。

日本的茶道精神?

和清敬寂。千利休説的。你也喜歡茶道?我們可以切磋切磋。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內涵

  我們所知道的日本茶道文化,提倡的是和、敬、清、寂四種境界。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內涵,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內涵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千利休居士曾經説過“和敬清寂”這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嚐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請先”,“請慢用”以及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藴含的“和”之意。

  説到敬,則是對於長輩的尊敬,同時也代表了對於友人與同濟間的敬愛。以和而敬,從此開始便展開了茶道的真隨。

  而清,則是清淨,清潔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種種禮儀,做法中十分強調的部分。

  由清而靜,也就是所謂的“靜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擾的寂靜空間裏,內心深深的加以沉澱的感覺。而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靜”的同時,能觀察自己知足的內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讓自己內心沉澱,此乃是禪學中所生之思想,也乃是對於人生的最佳解答。

  日本茶道文化有着其獨特的美學屬性,共有七大美:缺陷、簡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靜寂。

  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為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在日本,歷代大茶人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禪寺獲得法名,並終生受禪師的指導,但在他們獲得法名之後並不留在禪寺,而是返回茶室過着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藝術家的生活。所以説,茶人雖通過禪宗學習到了禪,與禪宗持有法嗣關係,但茶道有其性,是存在於禪寺之外的一種“在家禪”。

  日本茶道文化的觀念

  (一)和、敬、清、寂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説到“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奉行的四諦、遵循的四規、堅守的四則。這四個字是對日本茶道所有精神內涵的高度概括。只要一説到茶道人們從內心聯想到的情景意藴其實就是這四個字的抽象意念。在日本,茶道的主要思想宗旨是:主體的“元”即主體的絕對否定。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泊出生的四種現象。隨着時間的發展從上面所説的幾個內容中衍生出了日本茶道的種種優秀的技藝。

  (二)一期一會

  這個詞語中的“一期”所指是“一期一命”“一生”“一輩子”。在日本茶道中,它所營造的是一種訣別的意念空間,指的是這一次的共同飲茶將是這一生中的最後一次,這是日本茶人們在舉行茶事時共同持有的心態。這樣看,有點像是佛教中的無常論。它所要強調的是人們應該珍惜生活中的朋友與親友,珍惜現有的幸福,因為世事難料,變化無常,今天有的不一定每天也有足夠的幸運擁有。當舉行茶事時,要抱有“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直到現代,日本茶道的忠實信奉者們仍然堅持這一理念,因此他們珍惜每一次與人一起品茶的機會,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強了生活的厚實感。

  (三)獨坐觀念

  這個詞語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湯一會集》。主要意思是,在友人離品茶離開後,要獨自靜卧,進行沉思。面對茶釜一隻,獨坐茶室,對這一次的共同品茶進行回味體會,從中尋找到有價值的東西,因為日後這樣的舉茶共飲再也不會有第二次了。茶人的心裏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湧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作“主體的無”。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的茶道雖承襲中國茶文化的種種,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中國茶藝影響頗深。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一起來看看。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精神主要與禪的思想相聯繫。總結起來即“和敬清寂”,“一期一會”,“獨坐觀念”。

  “和敬清寂”。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築,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一期一會”。這一詞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説: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此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壺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裏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為“主體的無”。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的特點

  日本茶文化的歷史是隨着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首先是受中國唐朝的餅茶煮飲法影響的平安時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衝飲法影響的鎌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最後則是受明朝的葉茶泡飲法的江户時代。其中第二個時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則在第三個時期。

  與藝術、繪畫、舞蹈等藝術形式相比,茶道藝術有許多特殊性:

  第一,茶道是通過人的眼、耳、舌、鼻、身來同時感受的,茶道藝術中有色、有聲、有香、有味、有觸感。

  第二,茶道藝術試圖包羅萬象,並使之藝術化。把山川風月、春夏秋冬、花草蟲鳥、歷史文學等等都包容進四小時的茶事之中。

  第三,茶道藝術不是由個人或單方面獨自完成的。它要求參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參加表演,客人的舉止和對茶道的修養程度直接關係到茶道是否成功。 第四,茶道藝術是無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無形是説茶事完成一次藝術的創作便隨之消失,永久是説茶道要求茶人日夜埋頭於藝術創造與藝術修行之中。 茶道首先是茶事,每次茶事都有主題,確定主題後也就確定了首席客人,再根據首席客人選擇陪客,這一切都是為了使茶事的氣氛融洽。為了辦好茶事,主人要親自東奔西跑,選擇好茶、好水、好茶食。最後,主人還要精心準備最後一項工作---清掃。清掃茶室、茶庭是茶人每日的必修課,在舉行茶事時更為重要。茶庭的地面上不能有一片多餘的樹葉,樹葉上的灰塵也不能放過。主人要把客人將要經過之處的樹葉一片一片用抹布擦乾淨。

  日本人的審美,則在茶食、茶花中得到充分體現。茶道崇尊自然,追求與大自然的同化。茶點心與一般點心不同的是它不僅要求營養價值高、味道好、外形美,而且要求色彩與形狀樸素淡雅,易化,尺寸小。茶點心要達到使五感滿足: 第一是視覺。當點心端出後,點心的外形、色彩及容器的藝術風格要給人以美感。

  第二是觸覺。人們通過手拿、口嚼、舌頭的觸動,可以感覺到茶點心的柔軟、易化,使人感到親切和陶醉。

  第三是味覺。茶點心要求尊重原材料本身的味道,不主張加過多的配料,要選用新鮮的材料,使客人感覺到每一種材料的香味。

  第四是嗅覺。隨季節的變換,茶點心有時還用樹皮之類做外皮。如櫻花開放時,將櫻樹葉用於點心;端午節將槲樹葉用於點心等等,都可以使人們嗅到一種大自然的清新氣息。

  第五是聽覺。人們在吃完茶點心之後,要向主人提問:"請問今日茶點的名稱。"人們聽了主人的介紹,對已吃進的點心產生一種奇妙的回味。

 

簡述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茶禪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傳”則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禪僧的交往中建立起來的,可以説,日本茶道源於中國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於中國寺院。在茶道大師千利休之前創立“草菴茶湯”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參禪而受禪旨印可。村田珠光從日本高僧一休宗純那裏得到中國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一張墨跡,這一墨跡是與“茶禪一味”有密切關係的茶道界的寶物,後來成為茶與禪結合的最初標誌,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於茶湯之中”的道理。

  村田珠光把墨跡掛在茶室的壁龕裏,人們走進茶室,都要在墨跡前跪下行禮。一是表示對圓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菴茶的宗旨是與禪宗的思想相通的。“珠光的這一舉動開闢了‘茶禪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確立為日本茶道之開山。”珠光“在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裏,面對圓悟克勤的禪語,以本來無一物的心境點茶飲茶,形成了珠光自己獨特的草菴茶風。”珠光把佛教“空”的精神融合於茶道中,要求茶人破除“我執”、切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同時他也揉合進了當時流行的“連歌”中的“冷枯”之美,在當時一直以唐物為中心的完美豪華的茶道具中加入粗糙的日本本土之物,追求一種殘缺的美。珠光曾説“明月也嫌無雲時”,比起一覽無餘的滿月,於雲中時隱時現的似乎模糊的月亮更給人一種朦朧美。珠光茶室中還表現出了融合“唐和”(中日)的思想,他主張將“唐物”與“和物”合為一體,備前燒、信樂燒等日本的瓷器也都進入茶道。珠光追隨一休參禪,將“茶禪一味”的精神貫徹於飲茶中,把當時流行的禪院的茶禮儀、奈良庶民茶、貴族書院茶揉成一體,給其中注入禪的精神,並根據此精神,對茶室和茶具進行改良,使茶進人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異彩。

  禪與茶道的結合,固然有僧人是茶文化傳播者這種客觀的歷史背景,但禪與茶在精神上的內在聯繫應當説更為重要。這種現象並不是日本所特有的。中國禪宗也有相應十分生動的例證。據傳,有一天,唐代趙州從諗禪師問一位外來的僧人是否到過他這裏,對方説曾經到過,他便吩咐:“吃茶去!”某日又一位僧人到來,趙州同樣問他是否來過,對方回答沒來過,他也吩咐:“吃茶去!”站在一旁的院主深感不解,問趙州為什麼讓來過的和沒來過的都去吃茶,於是趙州便喊了一聲:“院主,吃茶去!”僧人待客以茶,似乎並不僅僅是以茶解渴,其中當另有深義。日本的茶道脱胎於禪這一母體,茶道理念中的“和、敬、清、寂”就是禪所要達到的理想境地,也是禪僧的墨跡以及書法創作的最高追求。在茶人們那裏,茶道過程的一舉一動無非都是茶理的自然流露。在這個意義上,茶道就是禪的生活化。

  “茶禪一味”,其真諦在於禪,其主旨也在於禪。日本茶道歷來就注重於感悟茶性之美,包括:茶意之美、茶味之美、茶香之美、茶色之美;同時也講究茶會時的器之美、水之美、花之美、境之美以及人之美。

  進入公元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止了向中國派遣唐使的傳統。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的雙向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而日本面積小,資源匱乏,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做到舉一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文明、文化和技術,但茶道作為日本向中國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也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不是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和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麼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席間的茶水也早就被可口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關係。其實禪具有全部中國文化的背景,它不僅與佛相連,也和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關係,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參悟了禪的人。世界本來也許有一個終極真理,如果人們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那麼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壽有限,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領悟所有的道,這個矛盾成為人類所有哲學的根源問題。前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規則,後人通過遵循這些規則,可以從比前人更高的起點上去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接近真理。

  茶道里“禪”的內涵,在於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規則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繁複而熟練的茶道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們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們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藴涵的那些人生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時光來領悟。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內涵

  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和、敬、清、寂”。茶為茶道的四諦、四則、四規。“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並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着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諦史創於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

  久鬆真一説:“茶道的第一目的為身心,其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盤。無相的了悟為一種現象顯示出來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種內容豐富的文化形式,自己開始研究茶道以後感到驚訝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強烈的獨特性,即它是一種由無相的了悟,無相的自己表現出來的形式。未滲透着無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過來説,茶道中必須滲透着無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無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現。茶道又是一種根源性文化,它人的身心,創造無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創造文化的創造者。所以説,茶道是創造文化創造者的文化。這些創造者創造的文化反過來又創造文化創造者。茶道是這樣一種人的天地,是這樣的一個文化創造的領域。在此意義上來説,茶道是無相自己的形成及無相自己表現的場所。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

  從村田珠光到武野紹鷗再到千利休,經幾代茶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而今,日本茶道更是被髮揚光大,普及全國並走向海外。可以説,日本茶道世代相傳,數百年長盛不衰,而且又與能樂、俳句、水墨畫、庭園藝術等結合起來,在“茶禪一味”與“和敬清寂”的精神影響下,形成了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今天仍繼續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在日本,茶道組織和茶道流派遍及全國,研習茶道的人數以萬計,其中大多數為女性。在京都,你不應問女性“您是否學習茶道”,而應問“您學習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夠世代相傳,延續數百年而不衰,並且發展勢頭越來越盛。就是因為在日本茶道界採取了家元制度的作法。在家元制度的支配下,各茶道流派都竭盡全力發展自己的組織,而且新的茶道流派和茶道組織不斷湧現。這就是日本茶道得以世代相傳、永不衰竭的原因所在。這種在技藝界勇往直前、永不言敗、不斷努力的做法集中反映了日本茶人世代相傳的精神追求。

日本茶道包括四規七則的精神內涵當中的四規指的是

日本茶道包括四規七則的精神內涵當中的四規指的是和、敬、清、寂。

日本茶道的四規,也稱為四諦,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髓,體現了茶道的哲學思想和美學理念。四規分別是和、敬、清、寂,它們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含義。

“和”即和諧,是指主人與客人之間應該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溝通,達到心靈的交流和融合。和也是指和風,是指主人應該根據季節變化,選擇合適的茶具,茶點,花卉等,營造出一種自然美的氛圍。

“敬”即尊敬,是指主人與客人之間應該相互禮貌,相互謙讓,相互感恩,表達出一種真誠的態度。敬也是指敬重,是指主人應該對茶具,茶葉,茶藝等都要有一種敬畏之心,不可馬虎草率。

“清”即清潔,是指主人應該保持茶室,茶具等的清潔衞生,不可有污垢雜物。清也是指清淨,是指主人應該在飲茶時摒除雜念,專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擾。

“寂”即寂靜,是指主人應該選擇一個安靜幽雅的地方進行飲茶,不可有喧鬧嘈雜。寂也是指寂寞,是指主人應該在飲茶時體會一種超脱世俗的境界,不為名利所累。

四規與禪宗的關係:

日本茶道的四規與禪宗有着密切的關係。日本茶道源於中國禪宗僧人的禪院茶禮,在日本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藝術。日本茶道不僅僅是飲茶品茗,而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禪宗強調“見性成佛”,即通過直接覺悟自己本來面目而達到佛性。

在禪宗中,“心”是最重要的概念,如“心即佛”。日本茶道的四規就是對“心”的。通過和、敬、清、寂四個方面來調節自己的心態,使之達到一種平靜安詳的狀態。這種狀態就是禪宗所説的“無心”,即沒有雜念紛擾,“如如不動”,“如來常住”。

因此,日本茶道可以説是一種禪意盎然的藝術。在飲茶過程中,“見性”就是“見茶”,“見茶”就是“見性”。通過品味一碗抹茶,就可以體會到禪宗所説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境界。

日本茶道文化是什麼?

日本茶道體現了日本由內而外的文化內涵,茶道的內在靈魂源於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無所不容”,這一精神的有形體現就是和、敬、清、寂。而茶道整個的外化形式卻又處處透射出禪宗意味。

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自古沒有自生茶樹,是由當時的遣唐使者空海、最澄大師從大唐帶回日本。歷代日本禪僧和茶人的不斷努力和變革,形成了流傳至今的日本茶道。大唐盛世李唐統治者以老子後人自居,大揚道教。而同時,唐太宗又派玄奘西去取經,宏揚佛法。因此佛、道地位相當。日本茶道形成同時受到道家“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無所不容”與佛教“茶禪一味”的禪宗儀式感的深刻影響。

道家的這些核心思想被日本茶道充分詮釋。日本茶道提倡崇尚自然,崇尚樸素;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平衡之道;提倡靜心品茶才能感受真味;提倡無所不容的“空與無”。茶室又叫“空之屋”。茶室裏除了基本的審美需求外,不放置任何多餘的物品,刻意留下一些“空”的地方,讓茶人靜心去感受無限包容的“空”。

日本的茶道從進茶室到品茶的整個過程都都滿儀式感,茶室以及茶室中所用的茶道器皿都透着一股禪意。這是因為,茶道原本就來源於禪宗儀式。在日本所有偉大的茶師都是禪的弟子,早期佛教弟子為了克服長期打坐帶來的疲倦,養成了飲茶提神的習慣。同時僧人們又以奉茶的方式來表達對佛教高僧的敬意,隨着歷代的發展與演變禪宗則將這一理想付諸了實踐。

千利休曾説過:“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舍小我而融入天地之中,其靜寂無為,所示正是茶之正道。為飽享茶禪一味之達人所必見。”這段話充分體現了日本茶道的靈魂源於中國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而日本茶道處處體現的儀式感又透射出中國禪宗味道。

日本茶道核心內涵是什麼

  雖然日本的茶道起源於中國,不過同樣也在日本的發展中保留了自己的一些特有的內涵。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核心內涵,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核心內涵

  和:

  茶道四諦中的“和”,既表示和諧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體現了支配茶道整個過程的精神。“和諧”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則表示內在的感情,茶室裏的氣氛就是在這種“和”的精神下建立起來的。在茶事進行中有觸覺上的和,嗅覺上的和,視覺上的和及聽覺上的和,具體來説,一隻好的茶碗不在於它的外形如何,而在於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時是否不覺得冰涼、扎手、太重或太輕。

  茶室裏的香氣味一定不能太強、太刺鼻,要輕柔地散漫在茶室內,窗子是分佈在茶室內的和美之源,經白色宣紙過濾而透進茶室的光線總是輕柔的,誘人冥想。風從茶室外老松樹的葉縫中吹過,與爐子上茶釜的煮水聲音相附和,這和諧的環境之美與參與者和悦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

  在茶道形成初期的封建時代,雖然存在着嚴格的等級制度,但是在小小的茶室裏各個階層的人都是無差別的。在這裏一切世俗的貴賤都隨風而去,平民與貴族促膝而談,這同時也是禪的精神。從禪的角度來看,人與人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以和為貴”“以和為本”的意境亦是禪宗直指人心所依託的氛圍。禪宗吸收了“和”的概念。

  主張用淡泊無為,“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的清靜本心去體驗、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諦,從而達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禪宗自然觀外化的一種藝術形式,是調和人際關係“以心傳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極力渲染的氛圍。

  是摒棄世人紛爭,追求平和、靜謐的“和”境,其庭園設計、茶室佈局、禮儀程序、禮節規範,都別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圍,特別是一張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與人的距離凝縮到咫尺之間,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會友的情境。

  敬:

  敬的思想本源自禪宗,禪宗主張“我心即佛”、“萬物皆有佛心”,認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禪宗的“心佛平等”觀,並加以昇華和提煉,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體現這種“敬”的意念的,應是茶湯中的“一座建立”,所謂“一座”,是指參與茶事的所有的人。

  “一座建立”是説參與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們要相互尊重,創造、共享一個和諧的茶室氣氛。在茶室中,賓主共置於一個沒有差別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位置上,在這裏相敬相愛,情感出於“本心”的流露而達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

  茶室中原有為貴賓設置的“貴人入口”,後改為不論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的客人都必須從小入口鑽進來。如果有佩刀,必須將刀放在茶室外,進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這一創意徹底地體現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禪宗認為人的一切雜念和皆源自此二者,要想成佛,就必須去實現一種超越經驗,即無意識的內心自悟。而這種超越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領悟了“敬”的禪意,才能“見能者近之,驚佩其才;見後於己者,則須鼎力協之”,點示出茶道與禪宗一脈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識。

  清:

  清即清潔,有時也指整齊。當然,茶道四諦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對靈魂的洗滌。在被稱為露地的茶庭裏,茶人們要隨時潑灑清水,在迎接貴客之前,茶人們要用抹布擦淨茶庭裏的樹葉和石頭,茶室裏不用説是一塵不染的,連燒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塵,茶人就是這樣通過去除身外的污濁達到內心的清淨的。

  茶道經典《南方錄》説:“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清淨無垢的淨上,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社會。”茶道四諦中的“清”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又是佛理的體現,她用獨特的文化式樣表現出了“物我合一”的禪境。

  寂:

  作為茶道四諦的第四個構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終境界,沒有它就沒有茶道的存在意義。在這個概念上,禪與茶被密切地聯繫在一起。“寂”在梵語中指“靜寂”“和平”“靜穩”,它還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盤”、“無”的意思。

  在茶道中,這個詞又與“貧寡”“至純”“孤絕”的意思相近,即當修禪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對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後,便進入了一個無的世界,這裏沒有聲音,沒有色彩。“死”雖然是令俗人傷心的,但誰能否定死對於生來説更富於原始性、歸屬性,比生佔用的時間更悠長呢?

  死是絕對的,而生是相對的。死亦被稱作“無”的世界,“無”又是產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輪迴思想給了人們再生的希望。“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有山有水有樓台”,“無”在藝術領域裏被看作是藝術創作的源頭和出發點。當茶人們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審美價值,拋棄了所有的思想束縛之後,一樣樣新的藝術品、藝術表現形式就會應運而生。

  如前所述,茶道四諦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與客人的和合,沒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間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須保持心靈的清淨無垢;“寂”要求茶人忘卻一切,去創造新的藝術天地。

  四諦的根本在於“寂”,它可以被表現為佛教中心的涅盤、寂靜、空寂、寂滅,在積極意義上是“無”,即“主體的無”。由此可見,和敬清寂四諦是以“寂”為根源,以“寂”為最高層次而體現的法則,也可以説四諦歸結於“寂”這一諦。

  日本茶道的內涵

  日本人把茶道視為日本文化的結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谷川激三先生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四個因素。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熊倉功夫先生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是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羣,它通過人體的達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是以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

  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和、敬、清、寂”。 “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並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着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

 

日本茶道

一、日本茶道的道家思想

茶道是道家的化身,道家奠定了茶道美學理想的基礎。日本茶道中包含的道家思想,主要有3個方面: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無所不容。首先,道家的學説為日本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這是茶道的靈魂。天人合一也就是崇尚自然,崇尚樸素的意思。它提倡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和諧相處,茶人在飲茶的過程中,去感知自然的力量,使自身與天地宇宙合為一體。第二是清靜無為。“靜”是道教的特徵。能與道教精神相輔相成的,非茶莫屬了。茶只有靜下心來慢慢品嚐,在寧靜的意境下才能品出它的真味,獲得品嚐的喜悦。第三是無所不容。道家主張空,空是無所不能,無所不包的。道家的“空”主要體現在茶室上。茶室又叫“空之屋”。茶室裏除了基本的審美需求外,一般都不放置其他多餘的物品,刻意留下一些“空”的地方,讓人們用想象力來加以補充。

二、日本茶道的禪宗思想

從進茶室到品茶的整個過程都是充滿儀式感的,處處體現着禪宗的味道。這是因為,茶道原本就來源於禪宗儀式。佛教弟子為了克服長期打坐帶來的疲倦,養成了飲茶提神的習慣。同時,他們習慣採用奉茶的方式來表達對佛教高僧的敬意。日本將它發展為精緻講究的茶道,在這個儀式中,賓主一起超脱現實,追求美好。

茶道的全部理想,實際上是禪宗從微小之處見偉大觀念的縮影,也就是小茶杯裏品味大境界。道家奠定了茶道美學理念的基礎,而禪宗則將這一理想付諸了實踐。所有偉大的茶師都是禪的弟子,他們嘗試將禪的精神引入生活的實踐。於是,茶室以及茶室中所用的茶道器皿都透着一股禪意。

【案例】

日本僧人村田珠光,就是聽説了“趙州茶”,頓悟“禪茶一味”,由茶入禪的法門。關於“趙州茶”的來歷,這裏有一個小故事。趙州禪師,法號從諗,是中國唐代的高僧,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傳人。據説,有一次,有兩個人來拜訪從諗禪師,從諗問:“來過這裏嗎?”一人答,來過。從諗説:“吃茶去。”另一人回答,沒來過。從諗又説:“吃茶去。”後來,有僧人不明白,問道,為什麼來過沒來過的,都讓人吃茶去?從諗叫道:“院主”,僧人迴應。從諗還是那句,“吃茶去。”有人問,什麼是佛法大意?他還是回答:“吃茶去。”客來了,請“吃茶”,是盡主人本分;“吃茶”了,客要走,也是平常心。佛法教人的,就是要盡本分,用平常心,使人的存在,像“吃茶”那樣單純。

三、日本茶道的藝術美學

日本將茶文化尊崇為一種美的宗教也就是茶道。茶道反映了日本的生活藝術和審美觀,西方人可以藉此理解東方文化和藝術之美。岡倉天心認為,真正的美是通過在精神上完善那些不完美的事物才能得到的。茶對日本人而言,已經超出了飲品的概念,它變成對生活藝術的一種信仰,以及對純潔和精緻的崇拜。日本茶道的藝術美學主要包含3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茶道使日本的建築風格逐漸轉向簡約樸素。第二,茶師認為一個人如果不把自身引向美,那他本人就沒有資格接近美。茶師們不只是讓自己超越藝術家,更重要的是,他們要成為藝術本身。這是一種對唯美主義的追求。第三,茶道對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影響,從起居習俗、服飾飲食、繪畫藝術到日本文學都有。

365極限挑戰日更營  Day  97

日本的茶道:“和,敬,清,寂”是它的茶道精髓

茶道之美融合了多種藝術審美價值,必須要用鼻,舌,身體,眼睛和耳朵去感受和體會。在和風細雨之中,主人出入茶室的腳步聲,縈繞鼻端的花香和薰香,以及精工細作的美食,古樸典雅的茶具,在短短的幾個小時裏,讓主人和客人完成了一種儀式。

1

日本歷代的茶人都會在禪寺之中進行數年的修行,他們從禪寺得到法名,並且一生都接受禪師的指導。

日本茶道文化用豐富的文化形式支撐着同一個精神,那就是“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

茶道中的“和”代表的是和諧,也代表和悦,它是支配整個茶道過程的精神。和諧注重的是形式,而和悦則注重內在的情感。

茶室之中,良好的氛圍就是通過“和”來體現。在茶事過程之中,觸覺,味覺,視覺和聽覺都有自己“和”的標準。

一隻好的茶碗不管外形如何,必須要有良好的手感,讓客人在飲茶的時候不至於感到太涼,太重或者太輕,這種體驗是人與物之間的“和”。

而茶室之中的香氣也不宜太過強烈,刺鼻,要輕柔散漫地瀰漫在室內,這是人與環境之間的“和”。

窗子分佈的位置決定了茶室之中的光線,經過白色和窗紙過濾,投進茶室中的光線要輕柔,誘人冥想,這是光感與茶之間的“和”。

當風從茶室外的老樹之上吹過,沙沙作響的樹葉聲和煮水的咕嚕聲和悦地交匯在一起,這是聽覺上的“和”。

和諧的環境之美和參與者的人格之美交匯,在茶室之中奏響“和”的樂聲,令人沉醉。

日本茶道之中的“和”要求茶室中每個人都保持恰如其分的表現,周到的茶室安排,體貼入微的照顧,言談舉止和表情的和諧,如和風習習,令人舒暢。

茶道中的“敬”也是源於禪宗,在日本茶道中,最能體現“敬”這一意念的,應該是茶湯之中的“一座建立”思想。

“一座”指的是所有參與茶事的人,而“一座建立”是説參與者都將獲得平等垢對待,人們互相尊重,共享一個和諧的茶室氛圍。賓主之間的相敬相愛是出於本心的流露,從而達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

在禪宗看來,人的一切雜念和都是來源於此,人如果想要成佛,就需要實現一種超越經驗,也就是無意識的內心自悟,這種超越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敬”。這種自悟呈現出茶道與禪宗之間一脈相承,息息相通的敬意。

“清”指的是清潔,整齊,是受到日本人民極大推崇的修養要素。而在日本茶道之中,“清”更多是指對於靈魂的洗滌。

在被稱之為露地的茶庭之中,茶人要隨時潑灑清水,清潔地面。迎接貴客的時候,還要擦乾淨庭院裏的樹木和石頭。

茶室之中更要求一塵不染,就連燒水用的炭都要提前洗去浮塵。通過這些行為,才能達到祛除身外污濁,內心清淨的目的。

日本茶道一直都是致力於抑制或者放棄那些邪念,讓茶庭成為一個無垢清淨的世界,讓每一個進入茶庭的人都保持清淨觀念,讓心中一絲一毫的塵垢也翻湧不起來。

這一觀念之中確實存在一些茶道脱離現實世界的要求,而處於茶室之中的清淨心情就像是已經要成佛一樣。

“寂”是茶道追求的最終境界,它決定了茶道存在的意義。概念上,日本茶道和禪宗是緊密聯繫的,而“寂”在梵語之中就是指“靜寂,和平,靜穩”。

日本茶道之中,“寂”又和“至純,孤絕”相接近,表示修行者或茶人在完成了對各種事務的否定之後,進入了一個了無的世界,這裏沒有聲音,也沒有色彩。

茶人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審美價值,拋棄了原有的思想束縛,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也就應運而生。

茶道中的“寂”是消除了心中的妄想與煩惱之後,達到無念無想的境界,這也是茶道的最終目的。

2

茶的意境是一種追求完美心靈的過程,日本茶道要求茶事不能喧譁,要寂靜,以便尋求心情的安穩,茶道修養要求茶人自己體會和習得。

“和,敬,清,寂”表達了茶道精神的禪悟,和與敬是茶事之中主客的心得,清與寂是茶事,茶庭和茶具的心得。

茶道讓茶人有了存在的姿態,心性,而誠信,謹慎,仁義,禮法,修身,知足,求善心,淨心情,辨是非,應時節,分輕重,厚朋友,都是茶道所教誨的日常教訓,用來修身養性,濟度世人。

TAG標籤:日本 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