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茶與茶文化論文結尾

茶與茶文化論文結尾

總之,茶作為中國傳統飲品和文化符號,擁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藴。在現代社會中,茶作為一種健康養生的代表,也逐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追捧和喜愛。茶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可以使人們更好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也有助於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心。因此,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推廣和發揚茶文化,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茶,從中品味人生、感悟生命的樂趣。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關於茶文化的總結文章】有關茶文化的文章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關於茶文化的總結文章,一起來看看。

  關於茶文化的總結文章1

  茶道

  沉沉浮浮,歸於平淡。林清玄先生説,人生如茶。

  周作人則説,茶道,既是忙裏偷閒,又是苦中作樂。

  由此可見,茶道,藏着哲理與禪意。中國的茶道精神,源於唐代,那個時代,就有了繁榮的景象。品茗論詩,飲茶賦曲,彰顯文人茶道。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祀為“茶神”的陸羽,假如曾經沒有受持佛門,或者很難將茶道融入琴棋書畫。而且,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將採製烹泡茶以及點茶的肢體語言規範化,讓人們在世外桃源的寧靜中聆聽鳥語溪流沉醉花香流雲,忘卻虛華放棄爭戈,盡享大自然的和諧之美提升精神的超然。

  道,是老子的思想學説,大自然的規律。而茶道的和,靜,怡,真最接近茶道四諦。和,是茶道的哲學,將儒釋道完美結合。有人説,它表現了酸甜苦澀調太和的中庸之道,也表現了奉茶為禮尊長者的明禮之倫,飲罷佳茗方知深的謙和之禮,寧靜致遠隱沉毅的簡樸之行。靜,則是在品茗中體悟大自然的奧妙所在,靜則明,靜則虛,靜則內斂入微。怡,或長談,或彈或撫,或吟或唱,或聚或獨,通透超然。真,則是茶道最求的最高境界,返璞歸真,感悟人生如茶。

  明朝屠隆有説,使佳茗而飲非其人,猶汲泉以溉蒿萊,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識其趣,一吸而盡,不暇辨味,俗莫甚焉。品茶,也具有禮儀。而功夫茶,更是將茶藝之醇美淋漓盡致地表現。

  中國人多數愛喝綠茶,西湖龍井享譽全球。周作人是尤為喜歡綠茶的。他説,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後,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紅樓夢裏的妙玉出場即是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給賈母獻上老君眉。紅裏最清高孤傲超凡脱俗顏值極高的女子,第一次出鏡就是獻茶,可以想象曹雪芹一定也是崇尚茶道之人。老君眉,也屬於綠茶之類.

  茶不無不在,無論是繁花都市,小鎮鄉村,無論是達官別墅,還是貧民陋室,幾乎都有茶的飄香。無論是在精細青花的杯中,還是在陋蓋粗瓷的碗中,無論是極品的龍井,還是自採的散葉,都會在沸騰的水裏怒放,喚醒沉睡的精靈,復甦青春的活力,讓人醉在其中,樂在其中,融在其中。

  十幾年的老友跟我説,學學茶藝,明白了茶道你就懂了我,當我有一天死去了,若是在茶道中尋找我,我一定在。聽了此話,眼淚溢出,淡淡傷感。尋思着,或者,茶,真的接近大道。眾生平等,萬物一體,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關於茶文化的總結文章2

  我對茶文化的總結

  茶文化是指圍繞茶這個中心所產生的一系列物質的、技藝的、精神的、習俗的、心理的、行為的、現象的總和,是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與其它文化現象緊密結合併發揮作用的強烈的滲透性。能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發生影響。中華茶文化就是在茶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繫中產生和發展的,其藴涵豐繞、異彩紛呈,在世界上獨領。這根本的是它與軍事、皇權社稷、世俗人情、悲歡離合、親疏遠近、喜怒哀樂、雅俗深淺、性清風度茶水香氣溢,細斟慢飲,漸覺口齒生香,肝火下沉,一縷淡淡爽口的清香味兒冉冉上升,頓覺通體登明,氣韻清純,塵心自息,心曠神怡。

  苦而香,香而爽,競品出“雲中世界,茶裏乾坤”來。換換口味,捧來缸苦丁茶,倒入粗陶大碗,粗拙的葉片,黃褐色茶水,野味苦香滿屋子飄繞,又是一番感覺。細嗓慢抿,清香甘冽,茶韻入心入神,入情入理,只感覺空山新雨,淡雲疏霧、清風明月、林間鬆韻、泥土芳草、鄉情野意,於是,神骨俱清,所有的勞頓疲憊、落寞惆悵、刀痕劍影、功名利祿蒸發殆盡,生命的本源在苦澀和素撲中徐徐得以滋養,沉靜與於怡神養心中緩緩綻放,正是“見人生之真境,識心體之本然”呵!

  茶蓋是天、茶船是地、茶碗是人,端起來,天地人和!

  關於茶文化的總結文章3

  茶道

  道,在於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而有更多人遁行的是“別人”的道。

  道之始,為人之道而行之,道之初,為人之道而遵之,道之途,為人之道而為之,道之終,為人之道而廣之。。。

  所以,任何一種“道”的開始,都是學別人的,也就造就了一種侷限而突破不了自己。當然,在很多的時候,我們也是需要借“道”而行。而想立,需得學,後破,再立。

  茶道,在於心

  茶可靜心,明智,觀人,知心,悟道,大自在

  以心馭茶,以茶融心,由心化柔,以柔入靜,由靜入淨,以淨入境,由境化境,天人合一,為之茶道。

  茶道,一種修為,一種領悟,一種境界一種心態的體現。可以使人心靜,柔,和,雅,清,寬……

  在茶的世界裏,你喝到的不止是茶,而是一種感覺,一種境界,心無煩惱,唯有清風和樂,心曠神怡,世界皆是柔和靜沁。

  而這,即為茶道……

 

論關於茶文化的論文2篇

  茶道是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論關於茶文化的論文,一起來看看。

  論關於茶文化的論文1

  茶文化中茶藝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過對茶文化的角度對茶藝教育的研究對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內容進行分析,最後闡述了茶文化與茶藝教育之間的關係,試圖為茶藝教育提供一種更有價值的理念與模式。

  關鍵詞:

  茶文化;茶藝教育;結構體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質行為文化與精神心理文化。隨着文化的發展進步,文化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形態,而是一套價值體系。茶文化正是這種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茶文化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代表,以茶葉作為基礎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而且許多傳統的飲茶習俗還保留至今,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寶貴財富。隨着人類對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漸滲透到現代教育之中,成為一門專業化的教育課程。在關於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組織更科學有效的茶文化體系,構建茶文化的應用領域,是當前教育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茶文化發展的核心內容。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學者就呼籲應當將茶文化作為專門的學科進行研究,茶文化有的研究對象,有一定的研究內容,有標準的價值體系。茶藝是茶文化的主要組成內容,隨着茶文化的不斷髮展進步,茶藝教育已經成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內容。隨着當前茶藝活動的日漸繁榮,對於茶藝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許多高校為了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於是開設了茶藝課程。茶藝課程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礎。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領域

  茶藝教育作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識,以滿足茶藝活動的各種需求。對於茶文化的研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區分。由於茶文化的發展現狀,如果要構建出一個統一完善的教育體系是不現實的,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可以構建不同的結構體系,使彼此之間相互補充完善。對於茶藝教育來説,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職業培訓,所培養的是專業型人才,是在科學系統化的知識基礎上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會崗位,因此,只有以專業的茶文化知識作為支撐,茶藝人才的培養也要符合教育規律,要充分明確茶文化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相關性,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2.1茶藝專業的目的是滿足社會需求

  隨着茶文化的發展演變,最先吸引人們關注的是飲茶的規範化和藝術化,即茶藝。茶藝不僅展現了茶活動的技術性,同時也更傾向於藝術性和思想性,茶藝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審美特性和藝術形態,因此被稱之為茶藝。茶藝的方式也十分豐富,無論是民俗生活還是普通飲茶活動都有茶藝的存在,人們在追求思想與精神的淨化與昇華時也有茶藝,在現代茶葉宣傳推廣中,茶藝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廣更為科學的飲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藝這種藝術形態中宣傳樹立茶品牌都成為當前茶文化的研究內容,茶藝是因社會需求而產生的崗位,茶藝也成為專業人才就業的領域。茶藝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專門的職業與人才,而在他們背後,則是與茶文化內涵密切相關的科學進步,如果沒有茶文化的基礎與支撐,茶藝是無法真正確立起地位的。

  2.2茶藝專業課程的構成

  無論是從社會需求來看,還是從茶藝的結構層面來看,茶藝所涉及的學科內容十分豐富,主要的課程知識結構包括以下幾個系列。首先是茶葉學。茶葉學的課程主要可以分為茶葉種植、加工、茶綜合利用茶健康等內容。學科主要側重於茶的應用以及民族體質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經營學。主要是從經濟管理的角度研究茶產業的發展經營,主要包括茶葉外貿業務、茶旅遊等內容。再次是茶藝學,主要包括茶藝、茶具、茶道、茶俗等內容,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對飲茶的形式、制度和技術等方面進行研究。最後是茶史學,主要包括茶文化發展史、茶文學、茶與哲學思想等內容,是從不同的角度學習飲茶文化及相關的文學藝術研究。

  2.3茶藝內容的相關性

  茶藝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徵的專業教育,教育內容與知識結構的研究對象相一致,二者不僅發揮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關聯性。首先,茶葉學是茶藝教育中的基礎內容,也是茶藝課程中的基礎內容,主要研究對象是茶葉,只有以茶葉作為科學基礎,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穩固的發展,茶藝教育才能經得起檢驗。茶葉也是茶藝教育中最具實物特徵的文化代表。茶葉的研究是極具知識性與藝術性的學科。其次,茶史是茶藝課程的主幹內容,研究對象是飲茶文化歷史。由於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學、文學以及哲學等綜合內容,厚重豐富的茶文化內涵,進一步促進了茶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再次,茶藝學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主要以茶的行為實踐作為研究對象,因此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實用性。茶藝學是一門綜合的實踐學科,主要是以茶史為基礎背景,利用茶葉這一實物,演繹出豐富而具有創造力的飲茶方式,同時對茶葉的生產經營、經濟發展都有較積極的推動作用。茶藝是一門特殊的文化學科,也是體現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從茶文化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進一步豐富了茶文化的知識結構與表現形式。最後,茶經營學也是茶藝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研究對象是飲茶的經濟法則。經濟的發展與文化密切相關,學生在接受茶藝教育時,不僅要符合發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夠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獲得專業的提升與肯定,並從職業發展中獲得經濟收入。茶藝教育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教養性,因此,將茶文化與茶經營學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夠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激發出更鮮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進茶藝的良性發展。

  3茶文化在茶藝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茶文化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通過茶文化的滲透,茶藝教育能夠與人類的本性更加協調,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獲得更好的融合發展。茶文化的價值與茶藝目標價值是相一致的,這也使茶藝教育的意義更具典型性。

  3.1真的價值

  茶藝教育是一門實物教育,是以茶文化為基礎,具有求真的價值體現。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對客觀物質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葉為載體,通過對茶葉的質量鑑別、沖泡技術、品飲方法的學習和研究,對其內在的規律進行歸納總結,以獲得其真的價值所在。茶文化的這一價值體現在茶藝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茶藝作為一種茶文化藝術形態,在教育實踐中也要求學生要遵守物質求真的價值觀,以獲得更真實有效的科學規律,有助於對茶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其次,是對健康的求真。茶不僅是人們生活中的主要飲品,更有益於人體健康,通過多項科學實驗證明,茶葉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茶的養生功能被不斷的推崇,使茶成為世界上的健康飲品之一。最後,是對歷史文化的求真。文化與歷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歷史,歷史也是文化,雖然歷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過茶文化延續歷史,使茶文化的歷史得以還原,從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實地看到中國文化的精彩一面。

  3.2善的價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價值內涵,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至誠為德,儘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盡茶之性和盡茶具之性,即再遠大的理想也要通過實踐而實現,而在實踐過程中,要通過至誠來實與物的情感連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文化雖然是歷史的還原與再現,但始終離不開現代人的思想與感覺,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從特性到人性,最終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價值,這也是善的價值最形象的體現。茶文化不僅是文化的體現,也是人們價值觀的體現。只有滿足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飲茶習俗,才能與人們的生活意義相符合。同時,通過專業化的茶藝形態,能夠促進人們的完善生活,體現人們的價值觀,在繼承了歷史文化價值的同時更明確了生活的信念,使人們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義。茶藝教育既營造了一種獨特的茶文化氛圍,同時也為社會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樣。

  3.3美的價值

  美是人類的天性,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體現,是人類對自由的想象與追求。茶藝中展現出的獨特藝術魅力正是茶藝之美的體現。茶藝之美是形式與內容美的統一,展示茶藝形式的同時也體現出其內在美。茶藝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環境的組成,茶藝的內在美實質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藝活動體現了一種人與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藝術表現。茶藝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與內在美。外在美主要體現在茶葉、茶具、茶環境、茶技藝之美。內在美是指茶體現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以提升茶藝的修身養性之樂,實現人與茶的和諧。通過茶藝教育,能夠培養學生豐富的人生情感,情順萬物、對應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體現了怡情養性的和諧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規範的美,是高潔的美,是自然的修養,是對於人生的無限憧憬與熱愛。

  4結束語

  茶文化是中華文明與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在幾千年歷史文化發展中形成的獨特藝術形態。以茶文化為基礎和支撐,為茶藝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樣本,使茶藝的外在形式和內在思想之美得以體現,對於學生專業技能與人文素養的培養有着積極的影響力和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玲.關於中國茶文化學的科學構建及有關理論的若干問題[A].茶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茶文化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17-29.

  [2]莊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興茶業,促進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A].茶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茶文化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30-34.

  [3]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25-226.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98-300.

  [5]硃紅纓.以茶文化促進茶產業品牌經濟發展[J].浙江樹學學報,2003(4):18-24.

  [6]朱永興,王岳飛.茶醫學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論關於茶文化的論文2

  茶文化與茶室空間設計研究

  摘要:

  文章簡單介紹了茶文化與茶室,針對茶文化與當代茶室空間設計的結合途徑進行了分析,旨在為茶室設計與茶文化結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

  茶文化;茶室;空間設計

  俗話説“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茶葉大國,茶種類繁多,茶文化歷史悠久,並且隨着茶文化的發展,飲茶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飲茶自然需要場所,茶室、茶樓、茶館以及茶亭等修建數量不斷增多,隨着人們審美需求、精神需求的不斷增加,對茶室空間設計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對我國現階段的茶室空間設計現狀進行分析,在設計風格方面過於平俗,並不能夠充分的體現茶文化的文化性、趣味性。如何提高茶室空間設計水平已經成為困擾眾多茶室設計人員的難題。因此,本文針對茶文化與當代茶室空間設計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茶文化與茶室簡介

  1.1茶文化簡介。關於茶的起源,各家眾説紛紜,公元前200年的史書《爾雅》中記載了野生茶樹,《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有許多學者認為茶最早起源於秦漢時期等。隨着人們對茶的認識與理解,經過大量的移植、繁殖與生產,形成了現如今的規模。茶文化的發展可以概括為“發乎神農,聞與魯周公,興與唐而盛於宋”,隨着中國其他傳統文化的發展,茶文化才有瞭如今的程度,並且茶文化融合了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1.2茶室簡介。茶室始於我國唐代,盛唐時期茶文化盛行,文人雅士逐漸開始鍾情於茶文化,並建造了獨特的茶事,為中國茶禮、茶藝、茶道等的傳播提供了便利。茶室設計中不斷引入風景,為了防止出現室內風景衝突的問題,需要在保留茶文化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室內空間設計,營造獨特的室內環境,以便於為茶客、友人提供休息、飲茶的場所,同時還能夠從事文娛活動。

  2茶文化與茶室空間設計的結合途徑分析

  2.1空間設計。茶室空間設計應該包括服務枱、展示廳、茶庭、水池、庭院、長廊、茶室、儲物室以及大廳等等,為了防止在設計的過程中出現重複的問題,應該嚴格規範所有茶室的空間大小,既可以利用簡單的空間佈局對室內空間進行劃分,營造一種清靜、簡單的氛圍,也可以採用複雜的幾何形體進行室內空間的劃分,體現出室內空間的不穩定因素,對茶室整體空間進行協調與制約。同時,還可以根據飲茶者的愛好,對茶室空間進行劃分,設置不同的功能區域,主要包括茶室、茶廊、茶亭以及茶庭等,以我國西南地區為例,當地人偏好露天飲茶,特別是在迴廊、庭院中。

  2.2功能設計。在進行茶室設計時,應該根據茶室的不同功能分區進行相應的設計,主要包括品茗區、煮茶區、泡茶席。主要以泡茶席功能區設計為例,泡茶席也稱之為茶席,是舉辦茶會以及茶室品茗的核心區域,泡茶席是提供奉茶、飲茶以及泡茶的場所,泡茶席設計時應該有供茶客就坐和泡茶的地方,在舉辦茶會時,如果客人圍繞在茶桌邊,品茗的茶杯可以放在桌子上,因此可以省略奉茶的環節;如果客人眾多,則應該將茶座設計在距離泡茶席較遠的位置,此時需要設計奉茶環節。現階段,多功能茶室的休憩功能應該為客人提供席地而坐、卧或者躺的場所,例如,採用大炕牀、地台或者榻榻米等,也可以將椅子改成坐墩、。茶桌是泡茶席必不可少的工具,為了方便移動,應該採用收納方便、具有摺疊功能的茶桌。為了實現泡茶的目的,泡茶席應該具備以下茶器:其一,主茶器,主茶器包括茶杯、蓋置、壺墊、茶盅、茶碗、茶壺以及奉茶盤等;其二,儲茶器,用於存放茶粉或者茶葉的器具,例如茶甕、茶罐等;其三,備水器,用於棄置茶水、茶渣以及準備泡茶用水的設備或者茶器,例如水盂、水瓶以及煮水器等;其四,輔茶器,為了方便泡茶的輔助器具,例如計時器、茶拂、茶巾以及茶荷等。同時,還應該在泡茶席掛適當的字畫,擺放適當的飾品、雕塑,薰點適當的香料等,為品茶之人營造寧靜、沉靜的氛圍。

  2.3茶室交通設計。茶室交通應該根據茶室建築户型進行設計,主要包括衞生間、水池、服務枱、展覽室、庭院、茶室、大廳以及入口等,現代茶室空間設計應該重視不同空間的結合,防止出現空間組合重複的問題,以此提高室內空間交通設計的獨特性,更好的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例如,為了營造自然、現代感以及力度感,應該採用竹格柵進行頂棚設計,用於大廳、廊道頂部,還可以用竹子建造幕牆,營造茶室空間的現代感。在進行開敞式茶室空間設計時,應該重視與室外空間、環境的相結合,並增加自然因素和趣味性因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2.4服務設計。現代茶室服務設計指的是各功能區的附屬設施,主要包括儲物室、員工室、經理室以及衞生間等,在進行上述服務設施設計時,應該避免出現茶室功能與服務功能相沖突的狀況,同時還應該重視服務設計與茶室整體氛圍的協調性與一致性,以此為茶客提供便利的服務,而不至於對茶室客人造成不良的影響。

  2.5照明設計。照明設計直接影響整個茶室的環境氛圍,因此,在進行茶室照明設計時應該充分的考慮人工照明與自然光照,人工照明應該根據茶室的整體環境選擇合適光源、顏色、尺寸的燈具,自然光照應該在茶室設計不同形狀的採光口,通過門窗、側面開洞等吸取自然光。照明設計中燈具設計至關重要,在進行燈具設計時應該選擇與茶室整體設計風格相一致的燈具造型,並重視燈光顏色、發光方式的選擇。現階段,最常用的燈具形式包括枱燈、地燈、壁燈、投光燈以及吊燈等,照明方式包括側面投光、直接照明以及整體照明等。茶室內不同區域燈具的選擇也不同,在大廳應該選擇白熾燈進行漫射照明,儘可能的應用暖色光源;在服務枱應該採用具有方向性的嵌入式筒燈,以此起到展示櫃展示產品和服務枱服務茶客的作用;在室外水池應該採用投光燈,將投光燈鑲嵌在水池內壁,用透明玻璃將表面封住,在夜間燈光直接投射到水面;公共場合的指示燈,通常分為走廊道路指示燈、室內通路指示燈以及應急避難指示燈。指示燈應該選擇固定的色彩,以此起到安全指示的作用。

  2.6裝飾設計。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為了營造獨特的氛圍,應該重視室內空間裝飾設計,插花、掛畫以及焚香等在茶室空間設計的應用非常廣泛。具體表現為:其一,插花設計,插花是美化茶室環境的重要材料,同時還能夠清靜身心、迴歸自然,茶室插花包括禪茶花、文人茶花兩種,禪茶花主要集中在日本茶室中,文人茶花多講究自然,儘可能地避免出現對稱現象,茶室的插花不一定有花,可以用枝條、葉子、果實等,但是禁止使用假花假草,現場插花也是茶室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佈置茶室時也可以自己到林間尋花覓枝,這樣既能夠美化室內環境,又能夠增加了迴歸自然的意境;其二,掛畫,掛畫是美化茶室的重要裝飾品,在選擇掛畫時應該選擇值得鑑賞或者表達心意的掛軸,例如,在重陽茶會上,可以懸掛墨菊圖,這樣能夠增加茶會的趣味和意藴;其三,焚香,茶道點香的氣味不能含有雜氣,在迎客時焚迎客香,客人在門口能夠聞到清新、若有似無的氣味,能夠使茶席更加寧靜、安詳,如果讓可燃鑑賞香具,則應該擺設與整個茶室風格相匹配的香具。

  2.7傢俱設計。現階段,市場上的茶室傢俱風格主要包括現代主義風格、休閒式風格、田園風格、日式風格以及中式風格,在選擇傢俱時應該選擇和茶室風格相匹配的傢俱,茶室中的傢俱包括博古架、茶具、茶盤、茶沙發、茶凳、茶几等,傢俱的選擇應該根據室內空間大小、茶人的喝茶習慣等選擇。同時,傢俱材料選擇也至關重要,不同材質進行搭配,能夠為人們的視覺、審美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傢俱的材料種類眾多,例如塑料傢俱、皮質傢俱、竹藤傢俱、鋼材傢俱、木質傢俱以及玻璃傢俱等,根據茶室的整體風格選擇相應的材料。例如,田園式風格,應該選擇竹藤傢俱、木質傢俱等。

  2.8地面設計。茶室地面設計應該重視簡素之美,木材具有生命力與親和力,受到廣大設計師和茶客的青睞,採用人工亞光木,不僅能夠呈現材料的本色材質,還能夠呈現隨意、自然的形態,呈現一種灑脱、淡薄、自然的本色之美。茶室地面設計應該保證視野的開闊性,根據室內的環境氛圍採用相應的地面材料,例如石材、磚材、木材、玻璃等,綜合應用上述材料,進行別具匠心的拼貼,能夠折射出茶人的特殊精神品質、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在進行地面形狀設計時,可以採用變化、起伏、曲折以及蜿蜒等形狀,給人一種韻律美、節奏感以及層次感。地台空間是抬高部分室內地面,突出的地面非常醒目,在造型上能夠吸引人的目光,展現主人的性格,同時還能夠開闊視野,愉悦茶人的心情。下沉空間是下沉室內地面,在茶室內分割出一個富有變化、界限明確的空間環境,給人以寧靜感隱蔽感以及新奇感,特別是在繁華的都市環境,下沉空間能夠放鬆人的神經,給人以輕鬆、愉悦的感受,這種迴歸自然、恬靜、休閒的地面形式,受到越來越多都市人的青睞。

  3結束語

  總而言之,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茶室作為體現、傳播以及傳承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進行茶室空間設計時,應該充分的將茶文化融入到茶室空間設計中,為茶客營造充滿茶文化的茶室氛圍。因此,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應該合理的運用茶文化,創造寧靜、恬淡的環境,讓人們在吃茶、品茶的過程中領悟與體會到傳統茶文化,藉助茶室空間所獨具的靈魂,放鬆精神,在喧囂的現代城市中,實現內心的平靜發展。

  參考文獻:

  [1]華永.論我國傳統茶文化與現代茶室空間設計[J].福建茶葉,2015(6):160-161.

  [2]馬平.茶座的室內空間設計分析[J].福建茶葉,2016(1):75-76.

  [3]李文君,張君暘,張建華.茶庭與茶室空間的“靜”設計[J].上海商業,2015(6):38-41.

  [4]陳麗昀,李雅娜,郗金標.山水精神在茶室環境設計中的運用[J].山東林業科技,2013(5):107-110.

  [5]沈丹陽,劉毅,沈化林等.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在茶室環境設計中的應用[J].傢俱與室內裝飾,2013(10):80-81.

 

【對茶文化的理解認識1000字範文】 對茶和茶文化的理解

  對於茶文化我們有着什麼樣的認識嗎?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對茶文化的理解範文,一起來看看。

  對茶文化的理解範文篇1

  淺談我對茶文化的認識

  有限的生命裏,無涯的荒野中,我們總能在某一時刻感受生活給我們的洗禮。自從來到清雅源的這段時間,參加了公司組織的茶文化的培訓、看了公司茶藝大師精彩絕倫的表演、午間同事圍桌座談有關泡茶技巧等一系列的活動,讓我這初生牛犢對茶文化一概不知的鄙陋者對茶文化有了一些認識。於是,一時興起,便寫下了此文。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已走出國門,成為東方文化的一朵奇葩。一門藝術一旦有專門的工具、有特別講究的表現方式、有典雅的欣賞模式便稱之為道。如書有書道、劍有劍道,同樣,茶有茶道。而道一旦被他人所參透,那人便得了道;那人如果是外國人,這道就走出了國界;那國如果也普遍好於此道,茶道便得到發展,不再受一國文化的羈絆,而是有更大的法則。下面,我就從茶具、茶藝、茶道三個方面來論述茶文化。

  一、茶具

  唐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茶文化全盛時期。社會上嗜茶成風,以飲茶為時尚、為雅事和樂事。士大夫們不屑於家中的雜務,而對茶事卻是不厭其煩、精心操作,用於茶事的專用器具(即茶具)也隨之應運而生。古人甚而借“具”之美來烘托“茗”之佳。

  歷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約可推陶土製的缶,它既可用來煮茶,也可作盛具用。西漢以來出現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鮮豔,初現了茶具的藝術性。唐代時,以陶瓷茶具為主,同時貴族、富家也出現了金、銀、銅、錫等金屬茶具。宋代“鬥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盞為主。元代時青白釉茶具較多,明代中葉出現了紫砂壺。至清代,廣州織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繼問世。近代,則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我國的茶具林林共總、儀態萬千,茶具藝術絢麗多姿。

  中國茶具在歷史的長河中推陳出新,其藝術性不斷的增強,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二、茶藝

  茶藝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

  茶藝一般可以分為三類,表演性茶藝、實用性茶藝和宣傳性茶藝。表演性茶藝,着重於表演,同時泡好一壺茶也很重要。實用性主要目的是泡好茶,把茶葉的內涵物質充分溶解到茶湯中,使營養成分和口感達到最佳效果,適當照顧好藝術性。宣傳性茶藝則是企業或者茶鄉為了宣傳自己的茶文化,把當地文化和茶文化結合起來,比如推出的少數民族茶藝等。

  中國茶藝在歷史的舞台上封塵出沒,其藝術性不斷的凝聚,具有很美的藝術欣賞。

  三、茶道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茶道”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處的一種和美儀式。

  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禪有禪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國四大茶道流派。貴族茶道生髮於"茶之品",旨在誇示富貴;雅士茶道生髮於"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禪宗茶道生髮於"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世俗茶道生髮於"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一句話,品賞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決於各自的審美觀。

  中國茶道在歷史的演變中風采眾長,其藝術性不斷的注入,具有很強的人文理念。

  以上就是我對中國固有茶文化的膚淺理解,不知和大家的感覺相同否。中國有句俗語:柴、米、油、鹽、醬、醋、茶。茶的廣泛,茶的學問,想來也已漸漸滲透人們的身、心之處。

  對茶文化的理解範文篇2

  一種對茶文化的理解

  茶道如人生。潮汕功夫茶不僅可以解渴,它更是一門藝術,一門修身養性的藝術。在功夫茶中,需要的是一份平靜的好心境,去泡茶,去品茶,才能嚐出箇中的滋味。而人生更是如此,它同樣需要一份平常心態去看待雲捲雲舒,花開花落。做一個好人也如一壺上等好茶一般,越甘越好,越醇越香。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潮汕茶文化主體是人,人們在餞行茶道的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正是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的。茶文化在潮汕人的心目中經久不衰,更成為潮汕文化的精髓。

  對茶文化的理解範文篇3

  關於對禪茶文化的一點感想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茶文化不斷成為主流社會、精英階層一項主要文化生活。特別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隨着人們思想的解放為茶文化的弘揚提供了環境和機遇,它像不可壓抑的泉水一樣噴湧而出,其所涵蓋面很大,它是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休閒文化、審美文化、養生文化、社交文化等多種文化的綜合體,並不斷浸透社會各個階層。

  禪茶文化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孕育而生,特別處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正處在社會的轉型期,人心浮躁、拜金主義、娛樂至死、不當竟爭、人與人關係冷漠,甚至出現爾虞我詐、道德異化、整體滑波不斷出現的情況。茶文化就像在炎熱夏季吹來的一股涼風一樣,給渾濁社會注入一劑清新劑。在日常品茶生活中,人們接受茶文化的薰陶,潛移默化地淨化心靈,領悟人生的最高境界。

  因此,也為佛法禪宗思想的弘揚提供了一個契機。特別末法時代,對每一個佛法的弘傳者而言,更要善巧地隨眾生的習氣,對佛法進行文化包裝。以茶文化為載體,以佛法正知正見為根本。讓眾生種下菩提道子,入佛知見。做到正知而住,不隨凡情起顛倒,而隨順無明,而是隨順如來覺性,走上成佛之路。

  禪宗思想在太虛法師在大乘三系之中,判為法界圓覺系,印順法稱又稱之為真常唯心繫,是屬於如來藏思想。禪宗思想在中國佔了大半江山,除了華人喜簡厭繁的習性,其中還有一部分的懶惰的習性,不肯去學習複雜的般若中觀與唯識中道思想,喜歡單刀直入、簡潔明瞭的禪宗,事實上禪宗最簡單後面潛藏着最深甚、極祕密、最難通達的心地法門,無法用語言文字去表述的內核。事實上如果沒有中觀與唯識的前行基礎,或是多生多劫般若不二法的薰修,煩惱障輕,已屬上根利智。説要解禪,事實上比登天還難!因為首先要從聞慧入手,豎立正見,通過思慧,解除自我染着相似相續意識流的綁定,才會有真正的總相觀,如實行最後才會有證量(修慧),從總體上去把握心性。

  也正如此。最容易被誤解的就是禪宗思想,網絡上許多禪茶一味的解説,乃至於央視之中一些國學大師及法師對禪茶的解説,基本都在打外圍,説一些人天善法,沒有説到本質處,沒有説到禪的核心價值觀,這對於我們修行人而言,不可不自知。因為,這些“禪茶一味”之説,説成就眾生的善根前方便還説得過去,説要與解脱知見相應,那就相差太遠了。正如社會上不少作家,將禪宗公案改成的“人生哲理”,還把公案純用俗諦理髮揮,而不是會相歸性,攝事歸理,攝用歸體。卻讓人去心外求法,令人產生無數聯想,浮想聯翩,想入非非。看他們的書只能把你引入歧途。如果真喜歡禪宗,就要追根溯源,從佛法大乘經典入手,才不迷在公案祖師所顯化的種種事相之中。

  真正的禪茶思想,禪師利用喝茶根境相觸時,以現前一念心為所緣境,起如實觀照。是為擋住學人心外求之心而立的牆壁,只是擋你的心不讓外弛而已,恰恰是達摩祖師面壁精神承傳與昇華。使我們各各安住正念,不隨妄想分別而起顛倒。

  品茶與穿及吃飯一樣,只是一種簡單的、平淡的生活需求。如果心隨滋味起生滅流轉,乃至起貪着滋味相,即是大智蒙塵,佛頭着糞。雖然,我們在喝茶雖有種種感受的變化,但這些感受只不過是舌根攀緣塵境產生的一種暫時性的妄識而已,如夢如幻,不可把捉,畢竟空不可得。現前一念心性其本質是即空、即假、即中。

  因此。茶的香、甘、苦、淡只是感官的一時作用,千萬不要成為感官的奴隸,被色、聲、香、味、觸、法綁定,如果將我們心安住在塵境(味塵)上,隨境起生滅變化流轉,終被自生的愛水所溺。〈楞嚴經〉中説:情愛讓我們在念想中淚水充滿,淫愛讓我們根處生不淨水,物愛讓我們身體表皮分泌腺體,產生如水潤般相似的光澤(只要看鑑寶欄目持寶者的臉色就知道),味愛讓我們口舌生津,自是飄溺愛河。智者當知:要善護六根門頭,不要隨外境變化流轉,才會正念真如。修根律儀亦是對戒律的本質昇華,生命只會因為我們善變的心而受痛苦,最後由自已埋單,皆是自作自受。

  真正禪茶一味的思想,是遍一切一味相,無非自性妙顯。茶只是手段,不是本質,佛法畢竟不是為了眾生粗重的六根對六塵、對一切外境緣唸的滿足,恰恰是為了解除外境與我們六根的綁定,而得自在。迷在五欲的境界之中,註定生命質量根本無法昇華。這即是根境不偶,舍識用根的楞嚴思想。因為,我們這一期的生命不是用來享受的,而是用來歷練的。

>>>下一頁更多精彩“對茶文化的理解範文” 

茶文化作文1000字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茶文化作文1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賜香葉,帶着熱之熱烈、月之温潤、風之靈動、雨之香醇,是以為茶。人間有神農氏,採其飲之,於是人間便多了一種沁人心脾的仙露。

——題記

爸爸是一名好茶者,雖不能像那些文人雅士賦詩,但對茶的瞭解卻是數不勝數。週末,家裏總飄着一縷一縷的茶香,香遠益清。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我激起我對茶的喜愛。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和利用茶的國家,茶葉伴隨着古老的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打開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發展史,幾乎從每一頁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晉常璩著的《華陽國志》中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武王伐紂的時間約在公元前1066年前後,由此可見,中國有明確記錄的茶事活動距今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了。早在北宋時期,茶就被人們當成是常用飲料了,頗得達官貴人和老百姓的喜愛。

茶,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優良樹木,高約30~70釐米,有的.甚至高達數十米。茶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千姿百態的。茶的品種,除了我們平常知道的鐵觀音、紅茶、綠茶、烏龍茶等,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種類。飲茶的茶具都是不一樣的,飲這種茶就用這種茶具。正因為這樣,才能讓茶的清香更容易的散發出來,也讓人們更容易的品出茶中的韻味。

中國茶隨着自古以來的文化交流,已經發展到世界各地,對很多地方都有影響。在唐朝時期,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佛學,文化時,歸國時攜茶籽回國種植。16世紀末,日本茶道的集成者千利休汲取並繼承了歷代茶道精神,正式創立了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內容精煉而豐富,而且注重禮儀。朝鮮茶禮講究清、寂、和、樂四字真諦,希望所有喝過精心泡過的茶後能忘掉所有的煩惱與不愉快。韓國的茶禮則是五行茶禮,是為了紀念神農氏而舉行的功德祭祀禮儀。這都是仿照中國茶道而創立的。

中國茶,不僅傳至日本、韓國,甚至遠渡重洋,漂到了英國。在英國,享用中國茶曾經是身份的象徵。

中國茶葉第一次進入大不列顛人的世界是在17世紀。由於當時科技的制約,航海技術落後,中國茶葉在英國的價格有時候甚至超過了黃金。在當時的英國,只有上層貴族才能享用到中國來的茶葉,所以中國茶成了一種身份與地位的象徵。英國人的生活是離不開茶的,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一天從“早餐茶”開始到晚飯喝最後一次“晚茶”,一天一共至少要喝4次茶。中國人一天都不喝這麼多次茶,看來中國茶給英國人民帶來的影響可真大啊!

古代的文人,無一不是好就好茶的。一些文人,則用自己的筆和智慧寫下了一首首關於茶的詩。茶聖陸羽寫下了《六羨歌》以表達自己對茶的感情。

淺斟慢飲,與神相會。在深宮中,統治者衝騰着清香的茶,茶香似一縷縷青煙,讓人心曠神怡;香爐裏點着香料,與茶的清香一致,在聽着古琴彈奏出低沉的音樂,在不這不覺中營造出了一種靜謐。這不是許多隱居山林的文人所想的嗎?

表面上只是提神的清醒,其實早已沉醉,身邊一切俱以空靈。這就是茶,一種能品出人生道理的仙露。

茶文化作文800字(通用5篇)

  對於學生來説,寫作文是家常便飯,寫作題材不限,可以關注現實生活,可以仰望星空想象未來。優秀的作文裏面包含了許多技巧,我們不能敷衍地寫去寫一篇作文!相信你應該喜歡我整理的茶文化作文,建議你收藏並分享給其他需要的朋友!

茶文化作文【篇1】

  窗外的雨還是那麼大,打在玻璃窗上發出清脆的響聲,我閒來無事,便擅自動用了父親的茶具,泡了一杯芳香四溢的西湖龍井。才小小地品了一口,那熟悉的味道便將我的記憶喚醒,四面八方地朝我湧來。

  那也是一個雨天,出門忘帶傘的我只能在大街上奔跑着回家,雨淋濕了我的衣裳,刺骨的寒意讓我不禁陣陣打着哆嗦。忽然,我看見了一家店鋪,想都沒想,就衝了進去。“進來躲雨啊”一個柔和的聲音傳來。我抬頭,一個約摸三十歲的婦人正微笑着看着我。“嗯。”我淡淡地回了一聲,她倒也沒在意,臉上還是一派温柔,可我總覺得氣氛好像有些尷尬。

  “對了。”她像是想起了些什麼,趕忙站了起來,從貨架上拿了一瓶礦泉水,放進身旁的熱水器里加熱。水很快就熱好了,然後她拿出兩個小玻璃杯,利索地放了幾片茶葉進去,最後倒上了熱水。她把杯子遞給我:“剛剛你在外面淋了雨又吹了風,喝點熱水暖暖身子,等雨停了再走吧。”我緩緩地接過杯子,熱水正冒着白氣,幾片茶葉迴旋在杯子裏,時上時下,很是漂亮。“這是什麼茶啊”我下意識地問。“西湖龍井,你嚐嚐。”她又輕聲笑了笑,打了個手勢示意我喝一口。我把杯子湊到脣邊小小地喝了一口,水是熱的,温度從口中傳入,順着血液直至心臟,我整個人都被温暖了。

  她盈盈一笑,脣角上揚,眉眼上揚,整張臉彷彿是一朵綻放的桃花,樸素而美麗。“我的家就在西湖湖畔,茶葉是自家種的,價格不比外面,味道卻一定好上很多!”我點點頭:“是很好喝啊。”她笑得越發開心了,不知不覺間,氣氛變得如此融洽。

  外面的雨也不知什麼時候停了,天空一碧如洗,美得令人心神恍惚。“我該回家了。”“是呀,這雨來得快,去得也真是快。”“再見。”我轉身欲走。“下次別忘了再到我這來坐坐。”她熱情地向我揮了揮手。“嗯。”我答應了她,回頭向她揮手的一霎那,我又看到了她如花的笑靨。

  喝着手中的龍井,我不由地想:其實一顆心與另一顆心的距離並非那麼遙遠,只需一杯淡淡的茶,一抹淺淺的笑,一句甜甜的話,便可以依偎在一起。

茶文化作文【篇2】

  玉山的茶葉十分漂亮,泡茶也十分的香。城裏人肯定沒見過茶樹,也應該不知道茶葉還可以賣錢。玉山的茶葉品種多樣。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螺春茶等,但最有名的莫過於婺州東白。

  關於婺州東白還有一段玉山人耳熟能詳的的故事。相傳晉朝時,玉山茶農過着半年種茶,半年挑鹽,無米過年的困苦生活。一天,道士許遜傳播道教文化遊歷於此,喝到當地醇香的山茶而流連忘返。他見茶樹遍佈山野,茶農卻為茶葉賣不出去而愁容滿面,他就住了下來,與茶農一道切磋製茶工藝,終於製成婺州東白。許遜還派道徒帶四處施茶。從此,四方茶商紛至沓來,玉山古茶婺州東白名聲鵲起,暢銷各地。唐代,陸羽專著《茶經》記載:婺州東白作為名茶,被列為貢茶,排第十位。秉承唐代貢茶婺州東白的工藝特色,1979年磐安研製出雲峯名茶,歷史名茶婺州東白在千年之後實現了華麗蜕變。雲峯茶具有外形條索挺直有鋒苗,芽葉肥嫩,色澤翠綠鮮潤;內質葉底嫩綠成朵,湯色杏綠明亮,滋味醇和鮮爽,回味甘甜,香氣清高持久的品質特點。雲峯茶問世後,暢銷大江南北。

  綠茶: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裏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泡茶的方法也有很多種,下面我來介紹新手泡茶。泡茶的第一步,要想泡好茶,首先要選對茶具。茶具有材質上的不同,一般分為瓷、陶、紫砂、玻璃;茶具還有形態上的不同,分為小壺、大壺、蓋碗、杯。想和好茶就要學習泡茶,泡茶有多種方法,這裏介紹一個比較簡單適合新手的方法。

  但,茶葉喝多了也有壞處比如茶葉讓牙齒變黑。日常生活中都會看到有很多人牙齒會是黑的,這很可能是因為平時茶喝得過多而引起的,這時候就要多加控制了。因為喝太多茶或者過濃的茶都可能引起牙齒出現黑色的情況,在牙齒的內外都會殘留一些喝茶後的痕跡,就是呈現出黑色的牙齒,這不僅影響美觀,還會讓牙齒很不健康的,因此要多加控制。

  所以茶葉茶不要多喝。看了我給茶葉的介紹,你有沒有羨慕呢?

茶文化作文【篇3】

  “流血了嗎?用‘邦迪’!邦迪貼處透氣,不用多久,傷口就能癒合,真棒!”電視上常賣這個廣告,而我呢?也常常買“邦迪”止血貼。可是,自從我看了《茶水也能療傷》這個故事後,我就改變了我往日的做法。

  有一天,我在家蹦啊跳的,忽然,我不知怎麼的,腳絆了一下,跌倒在地,手心的皮被擦破了,鮮血一下子湧了出來,我驚呆了。不過,當我看到桌上有一杯茶時,我又冷靜了下來,我忙把手掌浸在茶水裏,嘿!還真神,血止住了。不過,我覺得還是奇怪,問了父母。原來,茶葉中含有大量安茶鹼,它能暫時麻醉神經末梢,如果茶水的温度較低,還會讓傷口的毛細血管緊張收縮,起到封閉傷口的作用,血也就止住了。

  從這件事中,我深受啟發:如果多關心一下週圍的事物,就會有新發現,如:洋金花為什麼使人麻醉?那是因為洋金花裏含有一種麻醉成分,它能使人的大腦神經細胞的信息受到阻礙,人也失去知覺了;為何切開了的茄子會發黑?那是因為茄子的果實含有單寧,它是地種藥構複雜的酚類化合物。單寧有一個物性,空氣中會氣化成黑色的物質,時間一長,就逐漸氧化變成黑色了;為會麼荷葉上會有水珠?因為荷葉的葉面上有許多密密麻麻的纖細茸毛。它們每根都很細而含有蠟質。這種蠟質的葉面會使水凝結成珠而不滑落……,這些都是細心的人認真觀察瞭解所發現的自然界植物的奧祕。

  《茶水也能療傷》這篇作文的作者在出血的時候,急忙把手伸進了茶水裏,偶爾發現了茶水也止血。而我們學校有許多含羞草,用手輕輕地動一下它就會把葉子合上了,但是我卻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其實,在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事情。

茶文化作文【篇4】

  茶是世界四大飲料之一,但它並沒有想象中的好喝,不像咖啡中帶有一絲甜甜的奶香,茶大多是苦澀的。現在的人飲茶已經和從前不大一樣了,年輕人喝不慣苦的飲料,對於大多數中年人來説,喝苦茶卻是一種享受。

  擺一張八仙桌,在實木托盤上放上幾個精緻的瓷杯子,用紫砂壺沏上熱水,泡上上好的普洱或者大紅袍,當香氣從壺中偷偷溜出來鑽進你的鼻孔時,慢慢地把壺中的茶水從過濾杯中倒入小茶杯裏,這樣一杯上好的茶葉水就沏好了。淡中可以根據不同的人喜好加上幾片茶葉或者是茉莉花,這樣的茶入口後先苦後甜,脣齒留香。

  茶不僅僅是飲料,它更是一種精神和文化,這裏面的內涵,就是中華文化。

  沏茶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人生態度。一個人若是太急躁,入口的茶就會燙口,茶葉並沒有融入水中,茶水就會發澀,還伴有一絲絲的酸。同樣的,一個人若是太慢,入口的茶就會發涼。茶涼了,便失去了入口時那温潤的感覺。中華文化反映的出是從古至今中國人的一種樂於吃苦的態度,茶苦,證明這個人幹活幹事不辭辛苦,那麼他喝到嘴裏的茶過一會就會變得香甜無比,這就是先苦後甜的茶道。有些人認為茶苦放些糖不就行了嗎?但是加了糖的茶就會發澀,變酸,難以下嚥,這些人可能因一時吃不了苦而錯過了成功的機會,這杯沏得不好的茶就成了鞭策他們吃苦的最好禮物。

  茶道並不僅僅是簡單的喝茶,茶是一種文化,它所反映的就是先苦後甜的做人態度,它不急不躁,不慢不驕,越是經歷挫折,越是活得開心快樂。浮浮沉沉的茶才是一壺好茶,起起落落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茶文化。

茶文化作文【篇5】

  馳名中外的茶鄉,孕育了燦爛輝煌的茶文化,凡中外好茶之人歷來關注產茶聖地,僅憑這點,我們的湯湖那可真是“前途似錦”呀!這裏的自然條件為栽種茶葉提供了一個絕妙佳鏡,這裏的茶農們個個更是老手。

  春天是採茶、產茶、出茶的好季節。這兒的人們,春季的喜慶無法把他們沉迷,因為魅力茶文化牽引、喚醒他們內心綠色的希望,這時的茶葉不僅鮮嫩,而且芽壯葉厚,整日煥發着朝氣,雨露後的茶,沾有雨水,玲瓏剔透,樣子更是可愛。大冊裏的姑娘對採茶可謂是鍾愛有加,輕盈的雙手喜摘茶葉,因為茶的確討她們的歡心,當地的姑娘唱出茶山歌,更體現淳淳的茶情民味,茶在這時最受人們歡迎,因為它能給茶農帶來最好的經濟效益,因此,他們稱茶是湯湖的“搖錢樹”。

  茶不僅僅是本質清秀,而且它的製作過程可謂是一種絕倫的藝術。茶農們精湛的技藝,的確值得稱道。茶園裏剛採下的茶,沾有過量的水分,要用墊子攤開,待水分幹後,才可真正上鍋炒制,製茶時火候要適中,火熱程度太大或太小,都會影響茶的質量,茶農製茶一般有三道工序:炒茶---揉茶——烘乾,每道工序,都有獨特的藝術。我只是井底之蛙,難以面面俱到。工序完成後,茶葉外形緊結秀麗,條索捲曲勻齊,葉嫩片勻,香氣十分高雅,飲而可覺其口感醇厚,清爽甘冽回味悠長。

  文學也包掩不了茶的魅力。曾經就有文化墨客,領悟出了人生如茶的理。只要我們用心去體驗感悟,茶可以與人生相比擬。我們每人的精神、追求、心境不同,其感悟的哲理意味亦不同。用心去感悟,茶是我們人生的導師。

對茶文化的感悟文章3篇

茶 文化 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對茶文化的感悟 文章 ,一起來看看。

  對茶文化的感悟文章1

  學習茶文化的體會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於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裊裊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悦,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鍾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當年學習茶文化,是因為生命裏一位摯愛的親人喜歡,於是也試着去品嚐。儘管苦澀繞於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説 飲茶 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説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

  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一方,倒真地體會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於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於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對茶文化的感悟文章2

  中國茶文化 心得體會

  對我來説,最受用的就是學習了茶葉的分類以及各類茶的特性。

  (一) 茶葉根據加工工藝的不同,主要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烏龍茶

  (即青茶) 、白茶、黃茶和黑茶。根據季節的不同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根據薰花種類的不同分為:素茶和花茶。茶葉的製造程度不同,也可分為:初加工,深加工。

   1) 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 、洞庭碧螺春 、黃山毛峯 、廬山雲霧 、六安瓜片 、君山銀針 、信陽毛尖 、武夷巖茶 、安溪鐵觀音 、祁門紅茶

  2) 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

  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幹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乾燥和殺青 方法 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

  3) 紅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調、揉捻(切)、發酵、

  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幹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開始創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香氣物質從鮮葉中的50多種,增至300多種,一部分咖啡鹼。兒茶素和茶黃素絡合成滋味鮮美的絡合物,從而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品質特徵。

  4)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5) 白茶,顧名思義,這種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區不多見。白茶是我國的特產,產於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台灣省也有少量生產。白茶生產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最早是由福鼎縣首創的。該縣有一種優良品種的茶樹——福鼎大白茶,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製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這種茶片生產出白茶。茶色為什麼是白色?這是由於人們採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白茶最主要的特點是毫色銀白,素有“綠粧素裹”之美感,且芽頭肥壯,湯色黃亮,滋味鮮醇,葉底嫩勻。沖泡後品嚐,滋昧鮮醇可口,還能起藥理作用。中醫藥理證明,白茶性清涼,具有退熱降火之功效,海外僑胞往往將銀針茶視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種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尤其是白毫銀針,全是披滿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狀挺直如針,在眾多的茶葉中,它是外形最優美者之一,令人喜愛。湯色淺黃,鮮醇爽口,飲後令人回味無窮。

  6) 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這種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的結果。黃茶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茶芽葉細嫩,顯毫,香味鮮醇。由於品種的不同,在茶片選擇、加工工藝上有相當大的區別.比如,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採用的全是肥壯的芽頭,製茶工藝精細,分殺青、攤放、初烘、復攤、初包、復烘、再攤放、復包、乾燥、分級等十道工序。加工後的“君山銀針”茶外表披毛,色澤金黃光亮。黃茶具有“黃葉黃湯”的特色,屬於輕發酵茶。這種主要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渥堆悶黃的結果。黃茶可分為黃大茶、黃小茶和黃芽茶三類。黃大茶:著名的品種有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等。黃小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湖南嶽陽的北港毛尖、湖北的遠安鹿苑、浙江的平陽黃湯等。黃芽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嶽陽的君山銀針、四川名山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浙江德清的莫幹黃芽等。

  7) 黑茶屬全發酵茶。由於原料粗老,黑茶加工製造過程中一般堆積發酵時間較長,葉色多呈暗謁色。主產區為四川、雲南、湖北、湖南等地。黑茶採用的原料較粗老,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製茶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乾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佈,主要分類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雲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此茶主要供一些少數民族飲用,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羣眾喜好飲黑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加工工藝上,黑茶也有自己獨特的工藝。

  (二) 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

  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1) 茶聯的集大成者《百茶聯》原創作者在天認為:“茶道,就是 賞茶的美感之道。”

  2)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 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3)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 法 教育 、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説:“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4)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 情、茶學説、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5) 周作人先生則説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 用平凡的話來説,可以稱作為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6) 茶道學者金剛石提出:茶道是表現茶賦予人的一種生活方向或 方法,也是指明人們在品茶過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7) 台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8)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 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9) 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 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

  10)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 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羣,它通過人體的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11)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是以深遠的 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我認為茶道不單單是一種烹茶技術,更是一種修身養心的方式。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心性。日本的茶道精神追求:和敬清寂。和敬是敞開心扉、互相尊重的意思;清寂是不弄髒茶室,保持潔淨。日本茶道傾向於通過沖泡茶的過程呈現莊嚴的儀式感,表達日本人的內斂謹慎民族精神。而中國的茶道更類似於結合了對自我修養的提高,如朱熹所説“正心誠意修身”。在品味茶的香醇同時,尋找人生樂趣,體會人生哲理,提升個人思想境界。

對茶文化的感悟文章3

  浮沉--茶的思索

  入夜,明月初升,街燈依舊,燈月交輝,映在玻璃窗剛剛凍結的冰上,閃爍晶瑩,像是誰家灑落的水晶,發出奪目的光亮,給夜平添了幾分幽靜。

  玩累了遊戲,沏了杯綠茶,藉着柔和的光,一邊品,一邊看,菜葉在熱水中漂浮激盪,忽上忽下,不停的動,有的到最後乾脆浮到了水面上,有的則沉到了水底,茶色越來越濃,清香隨着熱氣冉冉升起,漸漸散開,瀰漫了整個屋子。

  茶還真是好東西,醒腦提神,減輕疲憊,一會兒便覺得輕鬆了許多。

  喝了一杯,又續上水,顏色變淺,味道變淡,一些浮着的茶葉逐步下沉,漸漸的,浮在上面的越來越少,最後所有茶葉完全沉入水底。

  看到這裏,不由得浮想聯翩......

  人生如茶。從一出生,來到這個紛擾的世界上,就註定在紅塵中浮沉。人之初,適應環境,學做人,練本領,掌握如何生存,為生計奔波勞頓,辛酸甘苦下來,歸於塵土。

  境遇如茶。人的境遇,有逆有順,浮浮沉沉,一直走順境的不多,一直走背字的也鮮見,多是逆順摻雜。人在平常的日子裏,一但遇到挫折,就可能手足無措,不知所以,也可能因此沉淪下去,一蹶不起。處於逆境中,那些沉下去的想浮上來,談何容易,除了有信心和頑強的毅力外,還要克服來自各方面的阻力,最主要的是要戰勝自己,走出自己,才能再度浮起,走向理想的期冀。

  情性如茶。人的性情,有時浮躁,有時冷靜,如茶浮沉。浮躁時隨情隨性任意東西,不計得失,不管後果,只圖一時之快,常常得不償失。冷靜時以不變應萬變,看滄海桑田,觀雲起雲落,淡定心神,理智處事。

  涵養如茶。飽含水分越多的茶葉越容易沉下去,相反則浮在水面或東搖西逛。人常説一瓶不滿,半瓶子逛蕩,説自己傻的人一定不傻,説自己聰明的人不一定聰明。飽滿的穀穗總是低着頭,不去張揚。越是有涵養的人,越謙遜有禮,對誰都尊重包容,關愛有加。

  境界如茶。茶葉展開的越多,與水的接觸面就越大,越容易沉下,越是捲曲,把自己侷限起來,越是浮着。有境界的人如沉下去的茶,站的穩,看的遠,凡事從大處着眼,通盤考慮,不計眼前得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境界小的人,往往只顧眼前,不會有大的收益。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如茶的顏色味道,無色到有色到深到淺到無。無味到有味,漸濃漸強,漸無味。伴着加水次數的增多,茶水色越來越淺味越來越淡,其實失去的那些色彩和味道,隨着人的飲入,都已經進入人體,融入五臟六腑,進入脊髓,刻骨銘心。不論物質上將來如何變化,都將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揮不去,抹不掉。

  歲月如梭,人要是能經常品品茶,聯想一下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練就一種平和的心態,那麼,還會有什麼看不開呢?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5篇

  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包含了物質文化層面,而且還藴藏着深厚的精神文化。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一起來看看。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1

  茶文化構建休閒旅遊的實證研究

  摘要: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產茶聖地,其歷史悠久、風景獨特。以地方茶為中心進行深度休閒旅遊項目開發,不僅是地方地區旅遊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也為中國茶文化旅遊的開發增添異彩。本文通過介紹地方茶文化資源的特色與優勢,分析地方茶文化休閒旅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索茶文化旅遊項目開發過程中的有效管理路徑。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2

  茶文化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

  體育精神是體育運動的核心和精粹,是體育運動最高級的產物。同樣體育精神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在體育運動中產生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不僅指導着體育運動愛好者如何更好的從事體育運動,更是給每個有思想的人以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啟迪。中國在漫長的體育運動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體育精神,這與長期在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下形成的茶文化有一些相通之處。本文主要探討茶文化與中國體育精神的互通融合。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3

  茶文化中企業制度建設研究

  摘要:

  中國是全世界公認的茶的發源地,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精神財富。從中國茶文化中提取出來的茶道精神,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瑰寶,其基本精神更是富含儒家、道教、佛教三教的哲理,運用這些理論研究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能更清晰的發現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並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4

  高職教學過程中茶文化分析

  摘要:

  我國高職教學事業自建國以來處於不斷髮展變化的趨勢,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職教學走過了輝煌的歷程,是國家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一部分。文章從茶文化視角闡述了高職教學的內涵、主要內容及實踐形式等方面,對開放式高職教學進行評析,探索高職教學過程中教育的內容與不足,最後得出相關結論與啟示。

  論茶文化的論文摘要5

  茶文化與音樂共通性研究

  摘要: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國文化中擁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所代表的茶文化凝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和千年來我國曆史文化的結晶。品茶日益成為現代社會人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尋找知己思考人生陶冶情操甚至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效方式。傳統音樂作為我國文化中又一大瑰寶,集合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紹了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的各自特點,再以兩者的共通性作為重點研究對象,最後以茶文化中傳統音樂的應用為切入點進一步闡述了兩者的美妙結合。

 

茶文化 作文800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的歷史源遠流長,朋友相逢、人來客往,總會沏茶而待之。茶不僅僅只是一種解渴飲料,它也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藴,已經形成了一種茶文化。

茶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是從品茗鬥茶開始的。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教、道教和儒家的“內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國曆代社會名流、文人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早在唐宋時代之前,茶已成為文人學者的描寫對象,諸如借茶寫人事,抒發胸懷,感悟人生。今天我們不僅可以讀到茶聖陸羽的名著《茶經》,而且還可以讀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蘇東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詩詞宗師們的詠茶佳句。仔細翻閲古代的文學藝術作品,我們還可以看到,茶還是繪畫家、音樂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題材。

喝茶的雅名叫品茗。文人好茶,以為喝茶是淡雅而幽怨的。品茗鬥茶又是文人生活中一大雅事。古代文人多情而善感,喝茶喝到得意處,難免詩興大發,留下許多佳句。宋代范仲淹《和章珉從事鬥茶歌》曰:“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詩人對武夷茶推崇備至,把武夷茶比作仙茶,評為天下第一。“鬥茶味兮輕醍,鬥茶香兮薄蘭芷。”他誇讚武夷茶的滋味,勝過甘美無比的醍醐,香氣勝過清幽高雅的蘭芷。寓意深長,倍增茶韻。

文人學者中多品茗行家。清代著名學者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有一段談到武夷巖茶的韻味:“餘遊武夷,……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拭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拭一二杯,令人釋燥平矜,怡情悦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袁枚在淺酌慢飲中,把武夷巖茶比作美玉,把龍井和陽羨茶比作水晶,説明它們的韻味各有獨到之處。

茶被文人這麼一詠一頌一講究,身價自然就高起來。久而久之,喝茶便成為了一件很高雅的事情,還衍生出了專門的“茶道”,用好多人為的規矩跟普通大眾拉開了距離。於是,茶不能“喝”了,得“品”,在煩瑣的細節裏品茶的人便有了資格自鳴得意地嘲笑起別人來,認為大眾皆“牛飲”,不解茶中滋味。杜牧的“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

求茶文化論文2000字

淺談中國茶文化 林馥茗 (福建農林大學園藝系 福州 350002) 摘要 我國是茶樹發源地,也是發現和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中國飲茶之久、 茶區之廣、茶藝之精、名茶之多、品質之好、堪稱世界之最。中國茶文化有4000 多年的歷史,內容廣泛,它 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既有物質的、又有精神的。茶文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合。“清茶一杯”、“客 來敬茗”,既有物質上的享受,又“精行儉德”,陶冶情操。代表了高雅樸實的民族風尚。茶文化是華夏優秀 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十分豐富。一個茶字可以寫一部文化史,可寫一部外交史,又可寫一部詩 史,還可寫一部禪史。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 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 為好。人們常説:“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 見茶已深入人民各階層。茶文化從廣議上講,分為茶的自然 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 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 講,着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 茶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以下就是對其所做的概括介紹。 1 茶文化啟蒙的時期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 年,其 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 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 “荼陵”,即湖南的茶陵。三國魏代《廣雅》中最早記載了 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 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它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 化。 2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時期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 南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 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亂,文人無以匡世,漸 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 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 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 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 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茶人。漢代文人倡飲茶之舉為茶進入文 化領域開了個頭。而到南北朝時,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 域都與茶套上了關係。在家那裏,茶是提倡廉潔、對抗 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裏,茶是引發思維以助清興的 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這樣,茶的 文化、社會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國茶文化 初現端倪。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 世,茶已經脱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 的精神、社會作用。 3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時期 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文 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 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 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 及其在780 年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茶經》 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 中,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 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奠定了 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 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 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 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 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 寺院茶禮、文人茶道。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 文化。 4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時期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 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 徒的“千人社”等。其文化較唐朝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 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鬥 茶之風的興起。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 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 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 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

滿意請採納

茶文化的2000字論文欣賞

  茶 文化 的論文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1

  茶文化園景觀設計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內涵為基礎,提出以物質層面———茶 種植 、茶加工、茶銷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層面———茶藝、茶詩詞、茶境、茶 傳説 為切入點的8種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以期為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提供借鑑。中國自古就有 飲茶 的習慣,茶與中國人的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以茶文化為主題設計的景觀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關鍵詞:

  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

  茶文化為主題的景觀多出現在茶種植、加工、銷售所在地,或觀光茶園,為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景觀設計和展示提供了物質和文化基礎。目前對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研究相對較少,如周小蘋等在《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創設》一文中對四川牛輾坪生態觀光茶園的景觀創設提出了獨特見解[1];曾濤等在《北部灣的後花園———廣西世外茶園園林景觀設計》一文中指出景觀、項目設置要以地方茶文化為根源,設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觀[2];王慧等在《陝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中着重研究了觀光茶園在功能設計與藝術精神上如何達到完美契合的問題[3];李琛在《茶園文化景觀設計》一文從茶文化的社會價值入手,結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態景觀設計理念,提煉出茶園文化景觀的藝術表現特徵[4];邵琦在《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一文中指出茶園文化景觀設計應該考慮文化屬性、自然屬性、景觀形式展示、科學的施工過程、綜合管理規範等五個方面[5]。此外,學者在茶館室內裝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雙秀公園竹溪茶室景觀分析》一文中,通過分析茶景園林實體要素在室內裝修中所佔的比例, 總結 了各景觀要素在環境營造中的作用,並對不足之處提出修改建議[6];在《論現代茶館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一文提出景觀設計及景觀佈置在茶館氛圍營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標的《簡論園林藝術在茶館的運用》也闡述了山、石、水等景觀元素在表現茶文化中所發揮的作用[8]。從相關文獻的研究可知,園林景觀、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在觀光茶園及茶館室內裝修中已經漸漸進入研究的視野,景觀所發揮的作用也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在此背景下,如何進行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採用何種設計方法的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該文嘗試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園景觀現狀的前提下,提出8種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內涵及茶文化園景觀的價值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在茶葉發展歷程中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物質內涵,是指茶的種植、培育、採摘、烤制、銷售等具有技術含量的科學技術內容;其精神內涵,是指茶的品種、品嚐、禮儀、民俗以及有關飲茶的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人文科學內容[9]。文化價值。茶文化園景觀是以茶文化為主題而設計的景觀建築小品,承載着中國幾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既是對茶文化的傳承,也是對部分難忘歷史的再現,如茶馬古道動感雕塑園、陸羽亭等。以景觀的形式展示中國茶文化,更加生動形象,幫助遊客記憶,同時展示方式的多樣性也增加了遊客的參與、互動性,讓大家在娛樂中學習茶文化知識,領略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題的景觀有再創歷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應,必將為人們所銘記。經濟價值。觀光茶園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茶葉盈利和宣傳推廣方式,它通過氛圍的營造、體驗性活動的開展、特色旅遊項目的設置,為茶園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其中茶園氛圍的營造、旅遊項目的設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園景觀來實現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宮、茶田畫等,人文型的動感雕塑、文化長廊、文化景牆、特色瞭望塔等,為園區招攬了更多的遊客,活躍了園區的氛圍。旅遊價值。茶文化園景觀可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類。自然型的觀光茶田清新靜謐、綠影疊疊,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為廣大遊客嚮往的旅遊佳境。人文型的實景演出迭起,絢麗的舞台燈光為觀眾呈現了一席絕佳的視覺盛宴;創意景觀小品、造型獨特的建築景觀、別具匠心的茶文化體驗互動活動,為茶園和旅遊區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充分發揮了茶文化園景觀的旅遊價值。

  2茶文化園景觀現狀及設計原則

  2.1茶文化園景觀現狀

  我國現有的茶文化園景觀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成功的茶文化園景觀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趨同化與雷同化現象,屬於“CTRL+C”+“CTRL+V”或微改動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體可歸納為4點:設計初期沒有進行詳細的項目地塊及所在區域設計元素考察,設計成為無根的浮萍;設計開展時沒有明確整體形象的定位與塑造,缺乏主題創意與文化特色[10];設計方與委託方地位不對等,基本屬於設計方按照委託方想法把效果圖表現出來,物質功能性與文化藝術精神無法契合;施工方專業性較低,大部分情況是小包頭+大小工的組合,對施工細節及材料不重視[11]。

  2.2茶文化園景觀設計原則

  因地制宜原則。充分考慮廣義的“地”,包括項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氣象氣候、地的主人等,對“地”研究得越透徹,設計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則。新創造出的景觀需與天、地、人三才和諧統一,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和藝術效果,從空間佈局、虛實對比、形勢把握、材料選擇等方面入手,反覆用心推敲。以人為本原則。茶文化園景觀的建設最終是供人使用,因此應藉助現代技術手段掌握使用人羣的行為規律,以此設計真正為人所用的景觀。創新原則。立足當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情,對景觀的設計進行創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

  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以茶文化為主題,圍繞茶文化內涵展開景觀的創作。基於此,提出的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亦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物質層面,以茶種植、茶烤制、茶銷售、茶器皿為切入點;精神層面,以茶藝、茶詩詞、茶境、茶傳説為切入點。

  3.1以茶種植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態自然的藝術品,景觀設計可以通過改變茶田的佈局方式,或方、或圓、或異形等幾何形狀佈置,形成不同形狀的茶田景觀,拉近人們與自然的距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功效.

  3.2以茶烤製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可以採用製茶的加工工具為原型,通過抽象、美學、設計等技術知識的運用,設計出獨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如將綠茶製作過程中用到的曬茶篩子,設計為茶園瞭望塔的形式,既體現當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設計有根可循;或將篩子作為休憩亭的頂部遮陰物,陽光透過竹條之間形成斑駁的倒影,增添了靜態亭廊的動感;仿造炒茶爐灶的造型,通過將其內部挖空,放入射燈的方法,設計另類景觀地燈等。

  3.3以茶銷售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享譽國內外的茶馬古道是茶貿易的獨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馬古道”是當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貿易通道。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可以通過雕塑設計再現古代“茶馬古道”上商人運茶、賣茶的場景,或通過仿造古代“茶馬古道”景象,進行實景復原,讓遊客親身體驗古代“馬幫”艱辛的貿易之路。

  3.4以茶器皿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中國南方飲茶頗為講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僅飲茶需要的器具就分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滌潔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壺、蓋碗等,彰顯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也為景觀設計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壺作為噴水景觀、以陣列式的茶碗作為觀光茶園的景觀小品、以茶勺作為雕塑原型進行抽象等,設計師可充分發揮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觀。

  3.5以茶藝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藝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可以從茶藝表演的全過程中取材進行雕塑設計,同時,茶藝師的服裝配飾等物件,可以通過放大尺度方法設計為景觀小品。

  3.6以茶詩詞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中國作為茶的發源地,有着悠久的種茶、飲茶歷史,也留下了許多詠茶、品茗、鬥茶、採茶的詩、詞、歌、賦、 成語 、 歇後語 等寶貴財富,如《一字至七字詩•茶》《茶賦》《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園景觀設計可從這些非物質文化中尋求靈感,形成設計元素,傳承中國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賦互動長廊、主題茶樓等景觀建築。

  3.7以茶境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與禪的結合,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觀。“吃茶去”“茶禪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經成為禪茶文化的經典話語。一杯茶中,禪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學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與品味。通過營造寧靜祥和的禪景來打造特色景觀,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觀光茶園所推崇。禪境的營造要深刻領悟佛學的精髓,它似有似無、或靜或動,樸實無華、寧靜高遠,言簡意賅又發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3.8以茶傳説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關傳説、歷史名人雅士,作為景觀設計的依據。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便是根據武夷山茶葉救助趕考秀才,秀才高中後重返武夷山道謝這一歷史傳説編排而成,該實景演出已成為赴武夷山旅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年收入上億元。此外,人們也設計了很多實體景觀建築,以紀念“茶人”,如湖北天門市為了紀念茶聖陸羽,建設了陸羽亭、文學泉、涵碧堂等景觀建築小品。每每置身亭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令人流連陶醉,感歎中國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結論

  茶文化園景觀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景緻獨特、情趣高雅的視覺盛宴,同時它也是實現茶園休閒觀光價值的主要載體,是改變傳統茶園單一農產品生產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過深入挖掘茶文化相關知識,系統地總結了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的8種方法,分別是以茶種植、茶加工、茶銷售、茶器皿、茶藝、茶詩詞、茶境、茶傳説為基本進行設計,以期為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作者:王澤發 劉金燕 單位:泉州師範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周小蘋,楊海軍.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創設[J].安徽農學通報,2011(13):153-154.

  [2]曾濤,周凡.北部灣的後花園———廣西世外茶園園林景觀設計[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張雲鵬,等.陝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4):205-208.

  [4]李琛.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以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為例[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5]邵琦.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以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為例[J].福建茶葉,2016(5):144-145.

  [6]王奉慧.雙秀公園竹溪茶室景區景觀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3):143-145.

  [7].論現代茶館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J].福建茶葉,2007(1):42-43.

  [8]唐黎標.簡論園林藝術在茶館的運用[J].廣東茶葉,2004(3):16-17.

  [9]康乃.中國茶文化趣談[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173-183.

  [10]吳軍,波,臧真榮,等.中學校園環境景觀設計初探[J].山東林業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觀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現代園藝,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研究[J].福建茶業,2016(5):171-172.

  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2

  茶文化傳播茶名翻譯研究

  摘要:

  中國茶文化有着悠久的歷史。但是作為茶源國,中國茶文化的話語權卻在國際交流的平台上日益失勢。這種局勢出現的原因部分在於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混亂。從文化視角來看,這種混亂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源於茶葉分類範疇不通約;另一方面源於單品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過對以上翻譯問題的透視與解析,藉此對茶葉類別以及單品茶葉名翻譯提出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

  茶文化;茶名翻譯;不通約性;分類範疇

  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鄉有着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自唐代茶聖陸羽撰寫《茶經》始,飲茶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需求,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隨着唐朝茶詩的盛起,茶慢慢滲透進中國 傳統文化 的血脈之中,與傳統“儒、釋、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東方茶文化。然而在國際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後起之秀的英國“下午茶”文化與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爭鳴並佔領了主流文化話語權,為各自國家的文化身份與形象塑造發揮了重要作用。反觀之下,當代中國“茶文化”自鴉片戰爭後在國際舞台上日漸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文化話語權逐漸失勢。這種局面的形成涉及眾多因素,其中茶葉譯名亂象叢生是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從文化視野下,對茶葉名現行翻譯狀況進行述微,剖析茶葉分類範疇的不通約性所帶來的翻譯問題,並討論瞭如何在具體茶葉名翻譯過程中再現文化並塑造文化身份,以期為中國茶文化在國際交流過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啟示。

  一茶葉名翻譯現狀述微

  迄今為止,茶葉的發現與利用在中國已經有了五六千年的歷史,它於16世紀才被歐洲人所知,作為外來語通過音譯進入印歐語系。作為舶來品的茶葉名在印歐語系中的翻譯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其中隨着各國茶文化的平行發展,茶逐漸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脈中,成為各自的文化符號,而非一種單一的所指。本節將茶葉名置於各自的文化語境中對比異同,進行闡釋並分析茶名翻譯中存在的問題,以求從文化視角找到可行性的譯法。

  二茶葉名翻譯分析

  1.茶類不可通約性造成的翻譯混亂。

  由於當初茶葉進口地區方言的差異,茶的英譯主要有兩種發音,一種源自廈門方言語系(Te/Tay),而另一種則來自於廣東話語系(Cha)。廈門方言“Te”經由航海技術發達的荷蘭人傳入歐洲,經歷了“te,tee,tay,tea”並用的時期,到最後採用“tea”來統一稱謂。(程啟真,2010:P21)在國際文化舞台上,茶葉傳到各國以後,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於飲用方法不同,各個國家所青睞的茶葉品種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紅茶,主銷歐美、大洋洲地區;其次是綠茶,最受中國及西非、北非等國人們的喜愛。近年來,綠茶在歐洲市場也開始回温,再次是烏龍茶,除中國外,主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國坤,2004:P104)從茶類來看,歐美國家並未對其細分,只有紅、綠之辨別。而中國的茶葉分類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期,隨着新的茶品的出現,不斷地進行細化。在明朝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紅茶,而清朝則創制了白茶、青茶。(陳椽,1979:P44)以上中國的茶類劃分主要是參考加工過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對於這幾大類茶名的翻譯,由於東西方分類範式不一,造成茶類翻譯出現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譯中的紅黑之辯。中國六大茶類中的紅茶是由武夷巖茶簡化了加工程序發展而來的一種全發酵茶。最早的紅茶產自附近村鎮的小種紅茶。最早進入英國市場上的紅茶則是武夷茶,這在國王威廉三世的牧師約翰•奧維格頓(JohnOvington)的《論茶的種類和品質》中有所記載:“第一種茶武夷茶(Bohea),中國人也稱它為武夷(Voui)。此種茶葉顏色偏小,葉子較小,沖泡後茶湯一般呈褐色或紅褐色。在中國,人們生病的時候或有健康保護意識的人往往在感覺虛弱時,就只喝這種茶。”(ovington,1732:P144)奧維格頓在撰寫這篇 文章 時只有中國這一個茶源國,印度和斯里蘭卡還沒有生產茶葉。因此,在十八世紀前“Bohea”被用來指代中國紅茶的總稱。但是隨着中國的閉關鎖國以及印度和斯里蘭卡等紅茶產地的出現,中國紅茶逐漸淡出了國際市場。中國的六大茶類劃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葉的湯色劃分,如綠茶綠湯、紅茶紅湯、黃茶黃湯,以此類推紅茶在命名之初,雖是黑葉紅湯,但是取其湯色,將其命為紅茶。但是隨着印度和斯里蘭卡紅碎茶的引入,武夷紅茶(即中國紅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葉色將其命為“黑茶”(Blacktea)。而國內茶葉外翻過程中多采用歸化譯法將紅茶譯作“Blacktea”。這種翻譯方法使得六大茶類中的黑茶,即後發酵茶陷入尷尬的境地。為了釐清紅黑之別,多數譯者將黑茶譯作“Fermentedtea”(後發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採用後發酵茶來譯介黑茶,是按照發酵程度來進行範疇劃分的不得已做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的分類範疇主次不分,因為如若按照發酵程度劃分,則分為不發酵、全發酵、半發酵,而後發酵的黑茶,與前發酵的白茶,中發酵的青茶和黃茶隸屬於半發酵茶系類。如果將其譯作“Fermentedtea”,並與“Greentea”“blacktea”等並置將造成茶類系統分類的混淆,而這種茶葉總類譯介時候的混淆則造成單個品種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譯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將黑茶譯作“Darktea”(深色茶),與“Blacktea”“Whitetea”等並置,以Dark替代“黑”,終將無法凸顯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與其他五類茶迥異。作為茶葉起源國以及茶類最豐富的國度,我國在輸出茶文化的過程中,理應肩負起“正名”與“分類”的重任,在茶名翻譯的過程中不能採用“西方為中心”的歸化譯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在國際上分類混亂,範式不通,使得國內的其他茶葉一直在茶葉交流與傳播的舞台中處於邊緣地位。國內將紅茶默認的譯作“Blacktea”,並且將其視為一個跨文化的談資 教育 英語學習 者的時候,英國人李約瑟(Dr.Jo-sephNeedham)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紅茶已經直接譯作“Redtea”。(Needham,2000:P544)這種正名行為為茶葉統一範式奠定了基礎,也對恢復我國茶文化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大有裨益。因此,紅茶的譯法並非流於表象的“受眾的接受問題”,而是緊繫國際茶葉範疇分類與中國茶文化在國際舞台上地位的重要問題,紅黑之辨的溯源性理應得到譯者的重視,這對於泱泱茶文化的迴歸有着決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譯之“烏龍”。六大茶類中的青茶介於紅茶(全發酵茶)與綠茶(不發酵茶)之間。按照發酵形成的色澤分類為青茶。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烏龍茶就是青茶的俗稱。而在國際茶品譯介的過程中,也鮮少將其譯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慣例採用音譯法將其譯作“Oolongtea”,與其他幾類同列。但是實際上烏龍茶即是烏龍茶類總稱,又是單個茶品名,也是茶樹的品種之稱。正是因為其意思以及涵蓋面存在的爭歧,後續的茶葉領域學者採用了青茶作為這種半發酵茶的總稱。而因為歷史因素的發展,隸屬於烏龍茶的大紅袍與鐵觀音等茶葉,因其海內外的傳播效度之廣,使得作為總稱的烏龍茶與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總孰分已經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學者指出,烏龍茶作為大紅袍與鐵觀音的上義詞,是劃分中的好壞不分。(陳椽,1979:P44)而如果在國際交流的舞台上,使得“Darkgreentea”作為半發酵茶的總稱,使得烏龍茶成為青茶中一個分支,這樣不僅能夠規範茶葉的分類系統,而且使得茶葉的分類依據不言自明。因此,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茶文化在輸出中最為棘手之事當屬茶類總稱的界定以及統一。釐清茶類總稱後才能夠使得各個茶類下的茶品在翻譯的時候有據可循、有法可依。而茶類統一英文名稱,必須先給紅茶“正名”,青茶“立目”。

  2.單一茶品名翻譯的混亂。

  茶界素來就有“茶葉學到老,茶名記不了”的説法。而單品茶葉的命名也是各具特點,有表達名茶品質特點的,例如茶類品種、造型、色澤、滋味、香氣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顯示地方特色的,表達強烈的地方、區域性。如西湖龍井、廬山雲霧茶等。表達文化特色,暗示歷史背景和文化史實,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銀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對於各色茶名的翻譯仍未統一。如武夷巖茶,有譯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譯法。這些紛繁蕪雜的譯法終究需要統一才能夠杜絕一茶多名的狀況發生,在國際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經濟價值。而筆者認為,作為茶文化身份的內核,茶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文化以及審美的轉換。茶從來不只是一種物質凝聚物,更是一種精神凝聚體。在譯介每一個茶名時,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藴意的再現。本文試分析幾例,以傳達單種茶葉名的譯法。綠茶中的“西湖龍井”命名時採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龍泓井聖水得名。而西湖這一地名在國際上已被譯作“WestLake”,並以“淡粧濃抹總相宜”聞名。如果翻譯過程中將其採用音譯譯作“XiHu”,一方面茶葉的產地無從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詞所產生的審美想象也隨之消失,成為一種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龍井”一詞源於龍泓井,翻譯該詞的時候如果採取意譯“Dragonwell”(龍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龍”所藴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徑庭。在中國,“龍”是威嚴、權利的象徵,藴含積極的所指。而歐洲國家“龍”多意指殘暴、兇猛等特徵,與負面信息相掛鈎。考慮到積極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葉在國際上的推廣等因素。“龍井”因此應採用音譯法,來規避文化之間差異。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來命名的茶葉品種很多,如韶山韶鋒、南嶽雲霧、祁門紅茶、金竹雲峯茶等。這些地名與山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採用目前通用譯法,而不能為求便利,純粹的採用拼音,使得茶葉出產地方、區域文化在外譯的過程中消失殆盡。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保留,採用通用譯法體現出來。這樣在推廣過程中,通過茶名就能溯其源頭,探索其背後的地方文化。而以歷史背景與文化史實命名的茶葉,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西施銀芽、八仙雲霧、東坡毛尖等。這些茶葉名均含有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內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綠茶,因其產自西漢才女卓文君的故鄉,即四川省邛崍縣而得此温文爾雅的芳名。而在這些茶葉外譯的過程中,也應該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歷史文化藴意。如文君綠茶在外銷過程中應採取厚譯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這種文化內涵的備註使得茶葉名稱由來以及歷史藴意得到了再現,在茶葉外銷的過程中,對於中國的文化外傳也能夠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葉在翻譯的時候也應以茶文化傳播與茶葉外銷為目的,力求將茶葉與文化緊密結合,以此來使中國的茶文化在國際交流的平台中逐步的標新立異,獲取一定的話語權,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結語

  通過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們發現中國茶文化雖然有着悠久的歷史,但是在當今國際交流的平台上仍需強化其地位,構建起標新立異的文化身份。這種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於茶葉種類範疇的不通約性所造成的翻譯混亂,以及單個茶葉名翻譯的不統一,翻譯過程中不重視文化的再現等因素。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作為茶源國的我們應該積極推行新的範疇分類譯法,這種新的範疇分類譯法不僅有利於其他茶種的推廣,也能夠杜絕單個茶葉名翻譯的混亂。對於單品茶葉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葉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現,這些文化因素有利於中國茶文化身份的重構以及推介。

  作者:劉珍珍 單位:淮陰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程啟真.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國坤.茶文化概論[M].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

  [3]陳椽.茶葉分類的理論與實際[J].茶業通報,1979,1(2).

  [6]施海根.中國名茶圖譜:綠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下一頁更多精彩“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 

TAG標籤:結尾 茶文化 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