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安溪茶葉的歷史

安溪茶葉的歷史

安溪茶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唐代時期,安溪已經開始種植茶樹,但是直到宋朝,安溪的茶葉才開始得到真正的發展。宋代時期,安溪成為了一座重要的茶葉產區,茶葉貿易也逐漸興旺起來。明代時期,安溪出現了一種名為鐵觀音的優質茶葉,廣受歡迎,成為了安溪茶葉的代表性品種。

清代時期,安溪茶葉經歷了一個較為平靜的時期,茶文化的發展也逐漸停滯。直到20世紀初,安溪的茶文化才開始逐漸復興,人們對於安溪茶葉的認識也逐漸加深。今天,安溪茶葉的品種繁多,質量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已經成為了一種享譽國內外的優質茶葉品牌。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安溪鐵觀音茶的歷史典故

“鐵觀音”之茶名的由來是有歷史典故的:

唐末宋初,有位裴姓(俗名)高僧住在安溪駟馬山東邊聖泉巖的安常院,他自己做茶並傳授鄉民,鄉民稱茶為聖樹。元豐六年(1083年),安溪大旱,請來普足大師祈雨果驗,鄉親留普足大師於清水巖,他建寺修路恩澤於鄉民。他聽説聖茶的藥效,不遠百里到聖泉巖向鄉民請教種茶和做茶,並移栽聖樹。

一天,普足大師(清水祖師)沐浴梵香後前往聖樹準備採茶,發現有美麗的鳳凰正品茗紅芽,不久又有山羌(俗稱小黃鹿)來吃茶葉,他眼見此情景,非常感歎:“天地造物,果真聖樹”。清水祖師回寺做茶,用聖泉泡茶,他思忖:神鳥、神獸、僧人共享聖茶,天聖也。此後,天聖茶成為他為鄉民治病之聖方。

清水祖師也將自己種茶及作茶的方式傳給鄉民。南巖山麓,一位退隱打獵將軍 “烏龍”,因他上山採茶追獵無意發明搖青工藝及發酵工藝,做出的天聖茶香氣更足,味更甘醇。鄉親向他學習,以後,用此工藝做的茶大家都叫烏龍茶。

王士讓告假回鄉訪親會友,在南巖山麓發現此茶。乾隆六年(1741年),王士讓奉召赴京師拜謁禮部侍郎方苞,攜茶相贈。方苞品後,自感為茶中珍品,遂轉獻乾隆,乾隆召見王士讓詢茶來處,王細説茶之來源,乾隆細觀茶葉形似觀音臉重如鐵,便賜名為“鐵觀音”。

挑選優質鐵觀音有以下幾個技巧:

一、觀外形

觀外形:就是觀看幹茶顆粒的結實、緊密程度。越緊結越好,越鬆散越差。平常泡茶時,有的人拿起蓋杯上下搖動,聽茶葉撞擊蓋杯所發出的聲音是否清脆悦耳,就是辨別顆粒緊結程度的一種表現。

勻整度:就是觀看幹茶顆粒大小的均勻整齊程度。越勻整越好,顆粒大小差別越大越差。

悦目度(順眼度):幹茶表面色澤越翠綠或烏黑髮亮越好,越暗淡失色越差。

二、聞香氣

香氣濃郁持久,帶有蘭花香、生花生仁味、椰子香或者果甜香等,氣息清純,香氣持久的就是上品茶。如果香氣不純、香氣弱、不持久的就是品質較差的茶。

三、看湯色

茶湯具備適度的金黃,清澈見底,又光亮奪目就是品質較好的鐵觀音,反之就是品質較差的茶葉。

四、品滋味

爽口度:茶湯入口,滋味甘醇爽口,感覺良好,就是好茶;反之就是品質較差的茶葉。

飽滿度:茶湯在口腔裏,要有濃濃的茶滋味,不能太淡,也不能太苦太澀。如果滋味太淡或者太苦太澀,就不是上品茶,不過這得以沖泡規範為前提。

回甘度:茶湯喝過之後,口腔和喉底會慢慢生津、回甘,回甘效果越明顯的越好,回甘越不明顯的就越差。

五、看葉底

柔嫩度:茶葉沖泡四遍或者多遍以後,茶渣越向下沉的越好,茶渣越集結的越好,説明嫩度好。如果茶渣鬆散,向上膨脹、拱起的就越差。

肥厚度:茶渣葉片越肥厚的越好,越薄的越差。

發白度:就是茶葉沖泡到最後茶味淡了,不再衝泡時,將杯蓋翻開約2分鐘後,茶渣葉片越發白越好,越暗淡失色的越差。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是怎麼興起的?何為鐵觀音?

提起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相必有許多的朋友都瞭解。因為安溪鐵觀音茶的歷史悠久,並且文化也是十分的厚實。因此安溪鐵觀音茶也是深受人們的喜愛。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其歷史。下面小編就帶領大家探討一下。

一、起源和興起

從古至今,在許多的高山地區都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好茶,就比如説安溪的鐵觀音茶。因為安溪就處於戴雲山東南坡有千米之高。氣温温和條件適宜,雨量十分的充沛。安溪有特定的自然環境,因此在長期的自然發展下野生的茶樹被逐漸地發現,由於苦茶廣為人們熟知,接下來許許多多的野生茶樹,在安溪逐漸被發現。有了這些野生茶葉,慢慢的茶文化就這樣子開始發展起來,這也為後來安溪縣鐵觀音茶文化的起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證據。也就是因為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安溪鐵觀音茶文化逐漸開始興起。

二、鐵觀音

鐵觀音是福建的安溪人在1725年至1735年間逐漸使用的。屬於烏龍茶的一類,也是我們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它的顏色是屬於綠茶以及紅茶之間的,而鐵觀音之所以這樣出名,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觀音韻味,散發出來的味道清香雅韻,讓人喝了以後全身都得到一種安靜祥和。並且鐵觀音還有許多十分好的作用,可以抗衰老、可以抗癌症、也可以抗動脈硬化,並且還可以防治糖尿病。可以説其功效十分的多。也正是因為鐵觀音有如此多的功效,人們也開始的去接受鐵觀音,一直經過多年的發展,直到今天鐵觀音已經成為了人們喝茶中不可或缺的一種。

鐵觀音具有如此多的功效,對人體是十分好的。他對於人的好處不言而喻,相信品嚐過鐵觀音的人都知道,你也是一位品茶的人,希望你品嚐品嚐安溪鐵觀音,瞭解瞭解那裏的茶文化,

安溪茶的烏龍茶歷史

烏龍茶是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據福建《安溪縣誌》記載:“安溪人於清雍正三年首先發明烏龍茶做法,以後傳入閩北和台灣。”另據史料考證,1862年福州即設有經營烏龍茶的茶棧,1866年台灣烏龍茶開始外銷。 飲茶有許多益處,這是眾所周知的。但飲茶為什麼會有許多好處呢?這對一般人來説,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隨着科學的發展,到了19世紀初,茶業的成分才逐漸明確起來。

經過現代科學的分離和鑑定,烏龍茶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五十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而鐵觀音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多種氨基酸等含量,明顯高於其他茶類。無機礦物元素主要有:鉀、鈣、鎂、鈷、鐵、錳、鋁、鈉、鋅、銅、氮、磷、氟、等。鐵觀音所含的無機礦物元素,如錳、鐵、氟、鉀、鈉等均高於其他茶類。

中國醫學研究者聲明 烏龍茶具有瘦身的功效。烏龍茶之所以流行,完全是因為它溶解脂肪的減肥效果,這種説法也確實有科學的根據。因為茶中的主成分--單寧酸,證實與脂肪的代謝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實驗結果也證實,烏龍茶的確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減肥茶。實驗證明,每天喝一公升烏龍茶,有抑制膽固醇上升的效果。雖然飲用量應該依各人身體的狀況決定,但是當食物太油膩時,最好也能夠搭配烏龍茶,不但有飽腹感,還可以去除油膩。 特色:安溪式泡法,重香,重甘,重純,茶湯九泡為限,每三泡為一階段。第一階段聞其香氣是否高,第二階段嘗其滋味是否醇,第三階段看其顏色是不有變化。所以有口訣曰:

一二三香氣高。

四五六甘漸增。

七品茶純。 備具:茶壺的要求與潮州式泡相同,安溪式泡法以烘茶為先,另外準備聞香杯。

温壺、温杯:温壺時與潮州無異,置茶仍以手抓,唯温杯時裏外皆燙。

烘茶:與潮州式相比,時間較短,因高級茶一般保存都較好。

置茶:置茶量依茶性而定。

沖水:沖水後大約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這時間將温杯水倒回池中)。

倒茶:不用公道杯,直接倒入聞香杯中,第一泡倒三分之一,第二泡依舊,第三泡倒滿。

聞香:將品茗杯及聞香杯一齊放置在客人面前。(品茗杯在右,聞香杯在右)

抖壺:每泡之間,以布包壺,用力搖三次。(抖壺是使內外温度,開水衝入後不搖是為使其浸出物增多。這與潮州式在搖壺意義恰恰相反,因為所用的茶品質不同。

注:安溪產茶自古聞名,安溪式的泡法是用鐵觀音,武夷茶之類的輕火茶。

安溪鐵觀音的起源?

安溪鐵觀音茶起源於清雍正年間,當時安溪茶農選育出許多優良茶樹品種,其中以鐵觀音製茶品質為最優。茶樹良種鐵觀音樹勢不大,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肥厚,芽葉肥壯。採用鐵觀音良種芽葉製成的烏龍茶也稱鐵觀音茶,因此,“鐵觀音”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茶名。

鐵觀音問世後,迅速傳播到周邊的虎邱、大坪、龍涓、蘆田、尚卿、長坑等鄉鎮,因其品質優異.香味獨特,各地相互仿製。

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張乃妙.張乃乾兄弟將鐵觀音傳至台灣木柵區。並先後傳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華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遊等縣和廣東等省。這一時期,安溪烏龍茶生產技術也不斷向海外廣泛傳播,鐵觀音等優質名茶聲譽日增。

擴展資料

安溪鐵觀音的分類:

安溪鐵觀音按照國家標準可分為兩大品類,即清香型和濃香型兩大香型;按市場產品則可以細分為清香型、韻香型、濃香型、陳香型,其中清香型鐵觀音根據製作工藝不同又細分為正味型和酸香型兩種。  

1、正味型(清香型)  

分打青和正炒兩種做法。其成茶色澤烏綠潤,香氣幽雅,滋味醇厚,但帶有微澀。此外,音韻明顯,回甘度好,湯色金黃是正味鐵觀音最突出的特點。  

2、酸香型(清香型)  

根據製作時間點的不一樣,可細分為回青和拔青兩種做法。其成茶色澤墨綠,香氣張揚,較純正有音韻、帶酸甜味、湯色或呈深金。  

3、韻香型  

韻香型鐵觀音是介於清香與濃香之間,於2007年由安溪鐵觀音集團研發成功並推向市場,有清香型之明媚潤澤,又不失濃香型之醇厚悠遠。

4、濃香型  

屬傳統半發醇的安溪鐵觀音茶,因為口感較重,葉子的成色看上去在綠色的茶葉後面還有輕黑和微黃的葉子,也就是成色不是最好,但是口感是最純正的,金的湯水是濃香型茶葉的代表。

5、陳香型  

陳香型鐵觀音是濃香型鐵觀音延伸,其原料均選自歷年來經傳統制作工藝加工而成的優質鐵觀音產品,產品具有濃香型鐵觀音的醇厚濃韻,又有獨特陳香等優點。

參考資料來源:閩南網-福建安溪鐵觀音簡介和鑑別方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安溪鐵觀音

安溪鐵觀音的歷史發展

安溪產茶始於唐末。宋元時期,鐵觀音產地安溪不論是寺觀或農家均已產茶。據《清水巖志》載:“清水高峯,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

明清時期,是安溪茶葉走向鼎盛的一個重要階段。明代,安溪茶業生產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飲茶、植茶、製茶廣泛傳遍至全縣各地,並迅猛發展成為農村的一大產業。明代“常樂.崇善等裏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武夷從唐朝起生產蒸青團茶,明末罷貢茶之後,福建省漢族茶農積歷代製茶經驗的精髓,創制了武夷巖茶。

清初,安溪茶業迅速發展,相繼發現了黃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佔.大葉烏龍等一大批優良茶樹的品種。這些品種發現,使得安溪茶業步入了鼎盛發展階段。清代名僧釋超全有“溪茶遂仿巖茶制,先炒後焙不爭差”的詩句,這説明清代時已有溪茶生產,安溪茶農創制了鐵觀音。鐵觀音屬於烏龍茶,烏龍茶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屬於半發酵茶類,是中國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茶類之一。烏龍茶採製工藝的誕生,是對中國傳統制茶工藝的又一重大革新。

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張乃妙.張乃乾兄弟將鐵觀音傳至台灣木柵區。並先後傳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華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遊等縣和廣東等省。這一時期,安溪烏龍茶生產技術也不斷向海外廣泛傳播,鐵觀音等優質名茶聲譽日增。

2014年9月18日,福建省安溪縣一茶廠生產的安溪鐵觀音被檢出稀土超標。

安溪鐵觀音集團的發展歷史

安溪茶廠創辦於1952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其間,幾經遷徙,幾經變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髮展。

1952年4月,由中國茶葉公司福建分公司在安溪縣西坪鎮安美廟創建,至今已近半個世紀。

1953年1月,安溪茶廠遷往安溪縣官橋鎮江蘇樓。1954年8月,遷回西坪,改稱漳州(安溪)茶廠。1955年9月,恢復安溪茶廠,隸屬省茶葉進口公司。

1957年10月,經全國供銷社批准,由省供銷合作總社投資60萬元,在安溪官橋五里埔興建安溪茶廠新廠房,年加工能力1500噸。1958年10月竣工,安溪茶廠從西坪遷到現在這個地方,實現了半機械化精製。

1980年5月,安溪茶廠興建“安溪縣茶葉小包裝加工廠”(屬縣辦集體),年生產量約500噸。同年8月,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產品註冊商標為“鳳山”牌。

1986年,進行技術改進,投資326萬,年精製能力從2500噸擴大到5000噸,產品80%外銷。

1987年2月,縣決定把縣茶葉公司所屬的18家茶葉採購站和4家分站劃歸安溪茶廠,使其成為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

1996年12月,經國家外經貿部批准,安溪茶廠獲得自營進口權,成為國內烏龍茶精製廠唯一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生產企業。至2001年,烏龍茶出口量躍居全國第四位。

2000年10月,被國家農業部等八部委審定為首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2000年11月,經縣批准,安溪茶廠改製為“福建省安溪茶廠有限公司”並以其核心企業組建“福建省安溪鐵觀音集團”。

2007年底,實行股份制改革,成立“福建安溪鐵觀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7月30日,“觀音韻·中國情·世界行——安溪鐵觀音農業品牌戰略研討、茶文化全球推廣暨音樂電視《鳳山茶歌》首發式”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本次活動進一步促進安溪茶業發展,打造“安溪鐵觀音”的品牌文化,為弘揚我國茶文化、發展茶經濟做出積極的貢獻。

2012年12月22日,安溪鐵觀音集團旗下安溪茶廠60週年發展回顧活動,在安溪縣官橋鎮隆重舉行。來自海內外的1000多名嘉賓歡聚一堂,各級領導也蒞臨現場與茶廠新老員工一起,共同回顧安溪茶廠60年的發展歷程,祝福安溪鐵觀音集團明天更美好。

安溪茶文化

安溪茶文化

  導語: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峯石上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公元376年)。這比陸羽《茶經》記載的要早三百餘年。比《茶經》早300餘年。

  古時豐州是閩南^***、經濟、文化的中心。蓮花峯位於鎮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峯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巖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峯茶的生產情景。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鬥茶為茗戰”,説明閩人鬥茶習俗始於唐。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鬥茶活動聞名於世,開創了一代鬥茶比藝的茗飲之風,並風靡全國。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廷,鬥茶比藝創時興。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宋?宋子安撰(1064前後)《東溪試茶錄》;宋?徽宗趙佶撰(1107)《大觀茶論》;宋?趙汝礪撰(1186)《北苑別錄》等詳盡記載和研究了當時福建的栽茶、製茶、品茶技術及飲茶風習。據報道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

  宋、元兩朝福建出現了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為特徵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歷史輝煌,而且象徵閩茶在中國茶葉的.特殊地位。當鬥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制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鬥茶之後的又一次輝煌。

  明末清初福建創制了烏龍茶,釋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陸廷燦(1734)《續茶經》引的《王草堂茶説》;清?董天工編(1751)《武夷山志》等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烏龍茶問世後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並出現了適於烏龍茶的獨特品飲方式,俗稱工夫茶。清?彭光鬥(1766) 《閩瑣記》、樑章鉅撰(1845)《歸田瑣記》、施鴻保撰(1857)《閩雜記》、連橫(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記載。此間,烏龍茶也傳入了台灣。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此後大批茶商接踵而來,入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雲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福建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日本飲料市場,可謂是櫻花時節念水仙(指:水仙茶等),烏龍東渡創奇蹟。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末,閬苑巖巖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峯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烏龍茶)之鄉。

  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蘇淑勉在《大坪,我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過:只見紅磚粉牆的樓房裏,隨處可見一袋袋焙熟包裝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鏽銅的巨形茶盤,配上古銅紫砂壺茶壺茶盞,別具一格茶鄉特色。他們沿襲“沒有三杯不成禮數”的風習,勸茶款款,言笑晏晏。蘇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價,極品一甌滿座香。”鄭夢集的“似詩似畫安溪縣,如露如泉鐵觀音。”安溪大觀園門聯的“清風陶醉歸來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稱清溪)。無不體現茶鄉人鍾愛自己的鳳山、蘭溪、茶林、茶師、茶都。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積澱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樑,文明的象徵,精神的化身。它的發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


;

安溪縣的歷史文化

風靡台灣、南洋的清水祖師信仰,即發源於此。其餘安溪鄉土神靈,亦頗受重視。

安溪縣的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湖頭米粉亦有名。

茶文化鐵觀音

安溪產茶始於1725。安溪鐵觀音天下聞名,安溪縣的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溪是中國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境內生長着不少古老野生茶樹,茶葉在藍田,劍鬥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安溪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暢銷海外。

台灣烏龍茶由安溪傳入,隨着烏龍茶傳入台灣,安溪的茶俗也傳入台灣。以茶王賽、茶文化交流會等民間習俗加強與台灣同胞的交流往來,如今已成為安台加深聯繫和鄉情的重要方式。

安溪台灣媽祖文化基地

安溪台灣媽祖文化基地項目總投資超過2億元,規劃建設媽祖文化紀念館、植物園、櫻花林等主輔工程。安溪與台灣語言文化習俗相同,台灣茶葉與安溪鐵觀音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兩岸有着深厚的茶緣,由茶緣演繹出來的茶文化,推動兩岸鄉親的交流與合作。此外,安溪台灣媽祖文化基地的建設是對媽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義。

民俗文化

安溪的民俗文化極為豐富,除安溪高甲戲外,還有木偶戲、南音、茶歌對唱、鼓吹音樂、民間舞蹈、水車閣、舞獅舞龍、彩燈、裝閣、説書、燈猜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盛行。在台灣地區,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寺廟達400多座,供奉清水祖師寺廟達200多座,不少的宗祠、民居、地名與安溪本土一樣,成為溝通鄉情、聯絡鄉誼的橋樑和紐帶,成為數百萬台胞心靈的棲息地和故土文化的象徵。

“十里詩廊”

安溪縣城,諸峯玉峙,一水環回,有“龍鳳名區”的美譽。流經縣城的晉江支流湖頭溪與龍潭溪,在縣城的西部兩水合一,呈“S”形自西而東奔流,人們形象地取名“大龍湖”。大龍湖形成後,安溪在規劃建設兩岸防洪堤時,別出心裁地在兩岸花崗巖護欄上,精選、鐫刻了先秦以來7000多首古詩詞,形成中國獨一無二的“十里詩廊”景觀。

產生於福建安溪的名茶是什麼 產生於福建安溪的名茶介紹

1、鐵觀音。鐵觀音茶,中國傳統名茶,屬於青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原產於福建泉州市安溪縣西坪鎮,發現於1723—1735年。“鐵觀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樹品種名,鐵觀音茶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屬於半發酵茶類,鐵觀音獨具“觀音韻”。

2、福建安溪縣既是世界名茶的故鄉,也是全國名茶烏龍茶的發源地,又是福建省烏龍茶出口的基地縣市。安溪產茶歷史悠久,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茶葉品質優良。

安溪茶葉生產環節是什麼樣的?

安溪植茶至遲始於唐代安溪產茶歷史悠久,然追溯其茶史,唐代中葉之前無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西晉末年為躲避戰亂,出現了第一次大批中原農民和喪失權勢的士族地主紛紛南遷入閩的移民潮。乾隆《福州府志》卷七五《外紀》引《九國志》記載:“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難懷居,無復北向。”

據安溪族譜資料顯示,西晉年間約公元300年前後,邱氏始祖已經遷居晉安郡坑園(今長坑山格)。中原移民帶來了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在新開墾的土地上播撒從中原帶來的各種種子,從而改變了閩越人火耕水耨的半原始粗耕狀態。移民促進了文化的傳播,也促進了茶的傳播。這時,茶種是否已經傳到了安溪,尚未有文獻或遺存佐證,但毋庸置疑的是,此次中原規模南遷是包括安溪在內的閩南地區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事件。第二次較大規模北方漢人人閩,發生在唐末五代戰亂和王潮、王審知率兵據閩時期。這一時期,新移民以及部分居住在泉州、漳州的舊移民,如劉、林、周、廖、詹、王、吳、安等姓氏相繼來到安溪,定居繁衍,其中不乏文人墨客和寺僧道士。此前,紫雲黃氏一世祖黃克綱於垂拱二年(686年)自武榮州(今泉州)遷入安溪定居,陳氏也於天寶年問(742—756年)自漳州遷居安溪。移民不僅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技術,也帶來了中原人的生活習慣,而飲茶便是其中之一。中唐以後,飲茶之風在中原一帶已十分流行,並日漸成為一種風俗。“茶聖”陸羽撰寫的世界首部茶書《茶經》(780年)也在這個時期刊印出版,影響至深。飲茶几近普及,而隨着眾多中原移民的南遷,茶文化直接被移植到了安溪。

TAG標籤:安溪 歷史 茶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