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冬至 吃哪些傳統食物,冬至 吃什麼傳統食物

1、餃子:在很多重要節日裏,餃子都是北方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冬至也不例外。民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北方地區冬至都有吃餃子的習俗,這一風俗據説是為了紀念東漢名醫張仲景。相傳東漢年間,張仲景辭官回鄉。他回鄉時正值冬季,看到許多鄉親飢寒交迫,不少人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弟子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將羊肉、辣椒及驅寒藥材一起熬煮,然後撈出羊肉和藥物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食品,用原湯煮熟後分給前來求藥的人。人們食用後渾身都暖和了,凍傷的耳朵也好了。這個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根據嬌耳的形狀和諧音,改名餃子,在冬至這天吃了禦寒。故而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俗語。

冬至 吃什麼傳統食物 冬至 吃哪些傳統食物

2、湯圓古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在江南一帶尤為盛行。人們將冬至視為團圓日,取“湯圓”寓意“團圓、圓滿”之意,象徵一家人團團圓圓,家庭和諧、吉祥。民間還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説法。

3、冬節丸:潮汕人稱冬至為“冬節”,把這一天當小年過。每到冬至,家家户户都要都要做“冬節丸”。冬節丸是用糯米粉和少量番薯粉搓成圓圓的丸子,做法與湯圓相似,但是不包餡。冬節丸以大小參差不齊為最好,這叫“父子公孫丸”,象徵歲末之際一家人圓圓滿滿。潮諺説:“吃過冬節丸,就算大一年(歲)。”所以,冬至吃冬節丸,也叫添歲。

4、羊肉湯:在江蘇徐州、山東滕州、四川成都等地有冬至喝羊肉湯的習俗。“冬至到,羊肉俏”,羊肉可謂是冬季滋補禦寒的首選食物,食之既可能抵禦風寒,又可補養身體,有些地方還有“冬至吃羊肉,暖和一冬天”的説法。

5、餛飩:“冬至餛飩夏至面”,冬至食餛飩之俗由來已久。“餛飩”與“混沌”諧音,冬至日人們吃餛飩引申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之意。

6、掛麪:冬至吃掛麪是安徽地區數百年來的一個習俗,當地民諺説“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冬至面,俗稱掛麪,是當地人傳統手工製作而成的一種麪食。在滴水成冰的嚴冬,一定要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雞蛋掛麪,才算了過了一個冬至。

7、燒臘:多數廣東人都有冬至“加菜”吃冬至肉的習俗。全家人在祭祖之餘,同時會準備一大桌豐盛的飯菜吃一頓。其中,燒臘是廣東人冬至餐桌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

8、糯米飯:湖南長沙、株洲等地,冬至這天要吃八寶糯米飯。選用桂圓肉、紅棗、枸杞、核桃仁、冰糖等與糯米混合蒸熟。長沙人日常食用的糯米飯,除了蒸、煮等烹飪方式,還將糯米用豬油炒過,再配上紅棗、蓮子等上鍋大火蒸熟。

9、年糕:老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天吃年糕來慶祝,而且一日三餐都要吃。早餐用年糕蘸白糖芝麻粉吃,午餐吃肉絲炒年糕,晚餐則是年糕配雪裏蕻、筍絲湯、肉絲等。“糕”與“高”同音,冬至吃年糕寓意“年年高”,討個吉利。

10、米時:米時(本地話念xi,四聲音)是福州特有的美食。人們將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浸泡3——4天后磨成米漿,然後放進布袋用石頭壓成半乾後,掰成小塊攤開在簸箕上晾曬。待乾透後,裝入容器,想吃時就取一些。在冬至那天,便用曬乾的糯米粉加水和成團,像搓團圓那樣搓成許多小糰子,煮熟後撈起,倒進事先炒熟的黃豆粉和黑芝麻、白糖等粉料中來回滾幾下,直到糰子都包裹上一層粉就可以吃了。

11、薑母鴨:冬至也是閩南人十分重視的一個節日。在閩南人的冬至食品中,最有特色的當屬薑母鴨。冬至這天,當地人會用番鴨佐以老薑及米酒,燉一鍋滋補鴨湯,不僅香味誘人,還是冬令進補上品。

TAG標籤:冬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