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信陽毛尖的歷史文化傳承

信陽毛尖的歷史文化傳承

信陽毛尖是中國五大名茶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其傳承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信陽的茶葉質量就已經很有名了。到了宋代,信陽毛尖茶的名聲更大,被列為宮廷貢品,並被讚譽為“河南第一茶”。

明清時期,信陽毛尖更是名聲大噪,被譽為“天下名茶”,成為皇家貢品,並在“清明上河圖”中有所體現。同時,也有很多文人墨客把信陽毛尖當做寄託情感和文化的載體,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歌和散文。

20世紀初,隨着茶葉加工技術的不斷髮展和進步,信陽毛尖的品質不斷提高,成為國內外茶葉市場上的佼佼者。抗日戰爭期間,信陽毛尖曾經成為援助國家的物資之一,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和表彰。

如今,信陽毛尖已經成為中國茶葉文化重要的代表之一,每年都吸引着國內外茶葉愛好者前來品嚐。而信陽毛尖的傳承也一直在繼續,茶農們依然在不斷提高品質,努力開拓新的市場,讓這一茶葉文化傳承至今。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信陽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信陽茶,以信陽毛尖為代表,是中國一流名茶之一,是綠茶中的佼佼者。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信陽茶文化的基本介紹,一起來看看。

  信陽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信陽毛尖是河南省著名特產,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功能。

  唐代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嚐遍名茶而揮毫讚道:“淮南茶,信陽第一”;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為全國名茶之一,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8年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獲中國質量獎銀質獎,1990年“龍潭”毛尖茶代表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的好成績,榮獲中國質量獎金質獎,1982年、1986年評為部級優質產品,榮獲全國名茶稱號,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信陽毛尖不僅走俏國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遠銷日本、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歷史上信陽毛尖主產於信陽市、信陽縣和羅山縣(部分鄉)一帶。據查證。信陽毛尖獨特風格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賢提倡開山種茶,隨後出現了元貞(震雷山)、廣益、裕申、宏濟(車雲)、博厚、森森(萬壽)、龍潭、廣生等八大茶社,發展茶園面積有400餘畝,逐漸改進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藝。新中國建立以後,國家對發展茶葉生產極為重視,採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科技的發展,信陽毛尖的產量和質量均有很大提高。目前,全市茶園面積有80萬畝,開採面積70萬畝,茶葉總產值8億多元,社會總收入12億元以上。

  信陽毛尖是所有信陽人的驕傲、河南人的驕傲,也是中國的驕傲!

  信陽茶文化的歷史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製茶技術逐漸精湛,製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清光緒末年(1903-1905),原是清住信陽緝私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製茶。製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衝、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製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1914年,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貢針茶、白毫茶、已薰龍井茶、未薰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信陽茶文化 信陽茶文化介紹

1、信陽茶源遠流長,起源於東周,盛名唐朝,宋代興盛,清代興盛,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朝的陸羽、李肇分別在《茶經》和《國史補》中把義陽(今信陽)茶列為國之名茶。數千年來,信陽人以茶為媒介,在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信陽茶文化。

2、信陽茶葉文化節依託“信陽毛尖茶”綠茶的品牌優勢,每年4月28日至30日舉辦一次大型的茶文化盛會。電視台、人民日報、河南電視台、人民日報主流媒體、網絡媒體以及香港商報等海外新聞媒體對此次活動進行了採訪和報道。自2010年第18屆會議以來,信陽茶葉文化節正式更名為“中國茶都-信陽國際茶文化節”。

信陽毛尖的歷史發展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製茶技術逐漸精湛,製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清光緒未年(1903-1905),原是清住信陽緝私拿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製茶。製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衝、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製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1914年,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貢針茶、白毫茶、已薰龍井茶、未薰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生產區域不斷擴大。到1993年,信陽的師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二區都有信陽毛尖茶生產。

信陽毛尖的推銷歷史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嚐遍名茶而揮毫讚道:“淮南茶,信陽第一”;

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為全國名茶之一,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

1982年、1986年評為部級優質產品,榮獲全國名茶稱號,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

1994年元月,原信陽行署經專家論證,決定將同緯度、同工藝、同質量、同地區生產的毛尖茶統稱為信陽毛尖。

2003年2月19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批准信陽毛尖註冊證明商標,信陽市茶葉協會受信陽託,成為信陽毛尖的註冊人。

信陽毛尖是??

什麼是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茶有什麼榮譽

信陽毛尖茶子在國際也是獲得過很多獎的一種茶葉,信陽毛尖茶有什麼榮譽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信陽毛尖茶有什麼榮譽,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信陽毛尖簡介

  信陽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產之一,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為名茶之一,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8年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獲中國質量獎銀質獎,1990年“龍潭”毛尖茶代表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的好成績,榮獲中國質量獎金質獎,1982年、1986年評為部級優質產品,榮獲中國名茶稱號,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 文化 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

  信陽毛尖,亦稱“豫毛峯”。產於河南大別山區的信陽市信陽縣(現為平橋區),因條索緊直鋒尖,茸毛顯露,又產於河南信陽,故取名“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品質高上,外形細秀勻直,顯峯苗,色澤翠綠,白毫遍佈。內質湯色嫩綠、鮮亮,香氣鮮嫩高爽,葉底嫩綠明亮、細嫩、勻齊。特級品展開呈一芽一葉初展。

  1958年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信陽毛尖品質高上,外形細秀勻直,顯峯苗,色澤翠綠,白毫遍佈。

  信陽毛尖被譽為“綠茶之王”

  信陽毛尖品牌多年位居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第3位。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台同獲金質獎,1990年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信陽毛尖被譽為“綠茶之王”。

  信陽毛尖茶有什麼榮譽

  唐代茶聖陸羽所着的《茶經》,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嚐遍名茶而揮毫讚道:“淮南茶,信陽第一”;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為全國名茶之一。

  1915年,信陽毛尖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8年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獲中國質量獎銀質獎,1990年“龍潭”毛尖茶代表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的好成績,榮獲中國質量獎金質獎,1982年、1986年評為部級優質產品,榮獲全國名茶稱號,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信陽毛尖不僅走俏國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遠銷日本、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歷史上,信陽毛尖主產於信陽市、信陽縣和羅山縣(部分鄉)一帶。據查證,信陽毛尖獨特風格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賢提倡開山種茶,隨後出現了元貞(震雷山)、廣益、裕申、宏濟(車雲)、博厚、森森(萬壽)、龍潭、廣生等八大茶社,發展茶園面積有400餘畝,逐漸改進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藝。新中國建立以後,國家對發展茶葉生產極為重視,採取了一系列扶助 措施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科技的發展,信陽毛尖的產量和質量均有很大提高。

信陽毛尖始於什麼時候?

在"茶"的名字叫"茶"之前,信陽毛尖就有了。信陽毛尖可以説是始於東周的。

茶,最早叫荼、茗、葭萌……。據考證,到了唐代才正式叫茶。茶從一開始出現,就受到皇親國戚、王公貴族的親睞,由於雲貴川距當時的都城路途遙遠,茶葉轉運困難,保鮮儲運技術達不到等原因,茶葉到達貴族口中時,已失去了其應有的品味,於是由茶葉的轉運變成茶樹的遷移。

東周時期,河南是全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當時京都在洛陽),茶樹沿川陝大道向北傳入陝西。由於秦嶺以北氣候寒冷,茶樹不能向西北推移,只能沿漢水東移。人工種茶沿漢水經湖北襄陽引種到河南信陽,之後又向東傳至光州(今光山一帶)、潢川、商城、固始等地。戰國時代,安徽、山東成為、經濟中心,茶樹再向東移入安徽西部壽州(六安),就形成了著名的淮南茶區,這是當時全國著名的八大茶區之一,也是我國最北的茶區。

素有"茶聖"之稱的唐代陸羽在《茶經·八之出》中有"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今信陽一帶)、舒州次……。"之説。《茶經》問世後,"茶"一詞被官方和民間廣泛採用。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驚歎"淮南茶,信陽第一"。

茶傳入信陽後,隨着官府和寺廟僧眾的推廣引種,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到了宋代,信陽茶區又有擴大,除信陽、光山有賣茶場外,固始、商城等也被列入當時的國家重點茶區,信陽成為全國13個賣茶場之一。北宋時期,信陽產茶葉達10萬斤,佔全國13個賣茶場交易總量的五分之一。到清朝,信陽種茶麪積又擴大到六個縣,面積達2萬畝,產量約300噸。清朝末期,成立了"八大茶社",隨着茶園面積的不斷擴大,製茶技術逐漸精湛,製茶質量越來越講究。炒茶師傅在"走出去,請進來"的基礎上,學習借鑑別人的炒制技術,結合實際,1913年終於創制出了用生熟鍋大帚把炒制,經過殺青、揉捻、理條、烘乾、撿剔等主要工序製作的信陽毛尖。1915年,為紀念巴拿馬運河通航舉行萬國博覽會,在博覽會上信陽毛尖一舉奪得金獎。從此,信陽毛尖成為河南省的優質綠茶代表。

信陽毛尖的品質特點是什麼?它榮獲過哪些榮譽?

信陽毛尖品質特點有:嫩芽從顏色來看鮮嫩潤美,烘乾後有着高雅清新的淡淡香氣。泡水後的味道有獨特的鮮爽口感、回味醇香略帶甜味。信陽毛尖榮獲過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榮膺金獎,“全國十大名茶”之一的稱號,全國名茶的稱號,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中國質量銀質獎,中國質量獎金質獎,世界獎的中國區綠茶金獎等。信陽毛尖可以説是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知名度和高品質的評價。

信陽毛尖歷史悠久

信陽毛尖可以説是歷史悠久,在唐朝時就是貢品了。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和李肇《國史補》,以及宋朝時期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也都有記載其名茶的稱號。可以説信陽毛尖的歷史相當悠久了,而到了清朝中後期,河南地界的茶葉文化發展又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而信陽毛尖作為古代名茶又因為在河南簡稱豫的產地,又被稱為豫毛峯,在綠茶茶葉類享有盛名。

信陽毛尖品質特點

信陽毛尖顧名思義就是採摘茶樹的嫩芽芽尖做成的茶葉,陽毛尖的產地比較廣闊從北到淮河,南到大別山的北坡,東到固始縣的泉河流域,西到大別山和桐柏山的連接處有着大約128個可以產茶的鄉鎮。而比較有名的產地則是俗稱五雲兩潭一寨的雲霧山、車雲山、集雲山、天雲山、連雲山、天雲山、白龍潭、黑龍潭和何家寨這些地方,都是在信陽市的區域,也就有了信陽毛尖的名稱。信陽毛尖有着獨特的品質特點,在外形上看嫩芽均勻整裝,形狀具有細圓直光的特點。沖泡後茶水明亮清澈,看上去嫩芽在水中猶如美景讓人心曠神怡,香味高雅持久,口感醇厚優美,回味甘甜令人口中生津。現代研究表明信陽毛尖具有消食去油膩,清心明目提神醒腦的功效,可以説是特別有辨識度和養生保健的名茶。

榮譽頗多

目前為止信陽毛尖已經連續十年獲得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稱號。作為古代名茶在唐代時期就是朝廷御用貢品,再到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茶類項目的金獎,再到1958年的“全國十大名茶”之一的獲評,再到1986年的全國名茶稱號。並且多次獲得中國質量的金質獎、銀質獎,以及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的金獎,乃至世界綠茶大會的中國區綠茶金獎等。可以説信陽毛尖久負盛名,享譽國內外。

信陽茶文化

信陽市是河南省主要產茶區,面積、產量、產值均佔全省的90%以上。在早些年,信陽毛尖與國內其他一些著名的產茶區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名氣不夠。與同為中國十大名茶的西湖龍井、福建鐵觀音、雲南普洱茶相比,名氣都遠不如別人。二是產量不大。2005年,全市茶葉產量為1.5萬噸,而同期雲南普洱茶產量為5.2萬噸,安溪鐵觀音產量為4.5萬噸,這些茶葉的產量都比信陽毛尖產量大得多。三是產值不高。2005年信陽市茶葉總產值為10億元,按單產28.9公斤計算,單產值為1928元,而2005年西湖龍井平均單產值達10591元,雲南普洱茶產值達到39億元。其他還有市場佔有率不高、宣傳力度不夠等。2003年4月,信陽毛尖茶經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獲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同時《信陽毛尖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規則》和《信陽毛尖茶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也經信陽市批准實施,從而使信陽毛尖茶的生產及市場進一步規範,這對保護信陽毛尖這一巨大的無形資產,保護信陽毛尖品牌,保護茶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發揮信陽毛尖茶的精品名牌優勢、應對入世挑戰、做大做強信陽茶葉產業,促進茶葉產業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小毛尖成為地方支柱產業

信陽地處帶向温帶過渡地帶,氣候兼有南北之長,光、熱、水資源豐富,適宜暖温帶草類生長。境內大別山逶迤連綿,形成天然的綠色寶藏,是信陽毛尖茶葉天然的家園。信陽毛尖與洞庭碧螺春、西湖龍井同為三大著名綠茶。信陽毛尖以其“形美、色翠、香高、味濃”譽滿海內外。信陽是中國北緯最高的產茶區,位於江淮之間,大別山和桐柏山的結合部,峯巒疊嶂,雲遮霧繞,雨量充沛,空氣濕潤。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奠定了信陽毛尖茶香濃味厚的品質基礎。近年來先後興起、並在國內外各種展評中連獲大獎的龍潭、五雲山、九華山、仰天雪綠、青峯雲霧、新林玉露、文新等茶葉知名品牌,就足以使信陽人為之振奮,引為自豪。信陽毛尖獲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後,2005年又成為國際地理標誌網絡組織(Origin)的新成員。信陽市十分珍惜這些榮譽,採取一系列措施,對信陽毛尖茶葉的質量和生產技術進行規模化管理,大力推進“龍頭企業+茶農+地理標誌”的生產模式,使信陽毛尖茶葉的市場知名度日益提高,一方面對信陽毛尖茶葉的質量和生產技術進行規範化管理,大力推進“龍頭企業+茶農+地理標誌”的生產模式。另一方面,與有關職能部門配合,嚴厲打擊假冒信陽毛尖地理標誌的違法行為,使信陽毛尖茶葉的市場知名度日益提高,公平競爭秩序改善,企業發展環境明顯好轉,成為信陽的一大支柱產業,形成信陽五雲茶葉集團有限公司、信陽文新茶葉有限公司、信陽盧氏茶葉有限公司等年產值超千萬元的龍頭企業10餘家,年產值百萬元以上的茶葉企業百餘家。茶農20餘萬人,經營信陽毛尖的商户遍及全國各地,信陽毛尖已成為信陽的一大支柱產業。

地理標誌促進特色經濟發展

地理標誌產品的地域性特點決定了它所產生的利益將惠及該地域的全體羣眾,不僅增加了農民個體的收入,也有效推動了區域整體脱貧致富。目前地理標誌產品已成為提高農民組織化、市場化程度的重要手段,帶動了多業聯動發展。地理標誌在農產品生產與市場兩個環節中發揮了連接與紐帶作用,農民通過公司訂單參與市場競爭,商標意識逐步增強。市場通過地理標誌將農民組織起來。形成了“公司+地理標誌(商標)+農户”的農業產業經營模式。目前信陽市茶園面積已達5萬多公頃,開採投產面積近5萬公頃,年產春茶幹茶800多萬公斤,夏茶600多萬公斤,總產值8億多元,社會總投入(包括加工、包裝、貯藏、銷售經營增值)12億元以上。現全市茶葉生產規模較大的鄉鎮有近130個,行政村近1300個,有國營、集體、個體等各類茶場1200多個,形成了茶葉的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的新格局。

品牌效應助推農業產業化進程

農產品證明商標最基本的功能在於保證其指向的商品或服務品質獨特、質量上乘,一方面能夠提醒商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注重保證商品、服務質量;另一方面能使消費者立刻知道該商標指向的農產品產於何地,品質如何,產生信任感和選購。這種基於對信陽毛尖這一名牌農產品質量的信任確立了信陽毛尖在市場中的地位,提高了其市場佔有率,進而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2003年信陽毛尖獲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後,信陽市出台了《信陽毛尖茶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劃定的信陽毛尖茶原產地域範圍內,嚴格實施原產地域產品質量認證制度。這些措施充分保證了茶葉品牌的高效應。截至目前,固始縣九華山茶場的九華山牌信陽毛尖、信陽市文新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的文新牌信陽毛尖、固始縣仰天窪茶場的仰天雪綠牌茶葉、河南新林茶業有限公司的新林玉露牌蒸青綠茶、河南信陽五雲茶葉(集團)有限公司龍潭牌信陽毛尖榮獲河南省名牌農產品,信陽毛尖茶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生產規模日益擴大,產業鏈條迅速加長,經濟效益蔚為可觀。茶葉已成為信陽振興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信陽茶文化-毛尖的起源發展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陽本沒有茶,鄉親們在官府和老財的期壓下,吃不飽,穿不暖,許多人得了一種叫“疲勞痧”的怪病,瘟病越來越兇,不 少地方都死絕了村户。一個姑的閨女看在眼裏,急在心上,為了能給鄉 親們治病,她四處奔走尋找能人。一天,一位採藥老人告訴姑娘,往西南方 向翻過九十九座大山,趟過九十九條大江,便能找到一種消除疾病的寶樹。 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過九十九座大山,趟過九十九條大江,在路上走了九 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盡,並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侄在一條小溪邊。 這時,泉水中飄來一片樹葉,春姑含在嘴裏,馬上神清目爽,渾身是勁,她 順着泉水向上尋找,果然找到了生長救命樹葉的大樹,摘下一顆金燦燦的種 子。看管茶樹的神農氏老人告訴姑娘,估下的種子必須在10天之內種進泥土 ,否則會前功盡棄。想到10天之內趕不回去,也就不能搶救鄉親們,春姑難 過得哭了,神農氏老人見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兩下,春姑便變成了一隻尖 尖嘴巴、大大眼睛、渾身長滿嫩羽毛的畫眉鳥。小畫眉很快飛回了家鄉 ,將樹籽種下,見到嫩綠的樹苗從泥土中探出頭來,畫眉高興地笑了起來。 這時,她的心血和力氣已經耗盡,在茶樹旁化成了一塊似鳥非鳥的石頭。不 久茶樹長大,山上也飛出了一羣羣的小畫眉,她們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 茶葉,放進得了瘟病人的嘴裏,病人便馬上好了,從此以後,種植茶樹的人 越來越多,也就有了茶園和茶山。

固然,這只是個美麗的神話,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但信陽 毛尖確有着悠久的歷史。考古證明,信陽種植茶葉源於戰國中後期,距今已 有兩千餘年,唐代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 一;相傳武機時天因飲信陽茶治好了腸胃病,特賜在毛尖產地車雲山上建千 佛塔一座,以彰茶功;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嚐遍名茶而揮毫讚道:“淮南茶, 信陽第一”;1915年,信陽毛尖漂洋過海,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舉奪 得金獎;1958年,“龍潭牌”特級、一級信陽毛尖獲國家銀質獎,1988年, 榮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1990年,龍潭牌特級信陽毛尖在全國名茶評 比中以“形美、色翠、香高、味濃”奪得總分第一名,榮獲國家金獎。全國 名茶僅兩枚金牌,“龍潭牌”信陽毛尖不僅與“西湖龍井”並駕齊驅,且在 色、香、味上更勝一籌。信陽毛尖不僅走俏國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遠 銷日本、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信陽茶文化-毛尖的功能

信陽毛尖品質高上,形狀細、圓、光、直並多白毫,茶質清香、味濃、湯色綠,因茶葉節茸毛顯露,緊直峯尖而稱之為“毛尖”,信陽毛尖具有多種功能作用。具有強身健體作用。信陽毛尖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生物鹼、茶多酚、糖尖、有機酸、芳香物質和維生物A、B1、B2、C、K、P、PP等以及水溶性礦物質。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抑制動脈粥樣硬化以及防癌、防治壞血病和護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種功能。具有醫療功效。常喝毛尖茶,能降低血壓。茶葉內含的咖啡鹼和兒茶素能促使人體血管壁鬆弛,並能增血管有效直徑,使血管壁保持一定彈性,消除脈管痙攣。毛尖茶中的一氨基丁酸對鬆弛血管壁的效應更顯著;臨牀證實,大多數高血壓患者血壓增高受血管緊張素所控制,一旦抑制住血管緊張素活力,就能達到降壓作用;喝茶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茶葉中的兒茶素類物質,對人體總膽固醇、遊離膽固醇總類脂和甘油三酸脂含量均有明顯的降低作用。常飲茶的人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比不飲茶的人要低三分之一左右。

飲茶能促進脂類物質轉化吸收。由於茶葉中具有嘌呤鹼、腺嘌呤等到生物鹼,這些生物鹼可與磷酸、戊糖等物質形成核甘酸,核甘酸類物中的ATP、GTP等化合物對脂類物質的代謝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對含氮化合物具有極妙的分解、轉化作用,使其分解轉化成可溶性吸收物質,從而達到消脂作用。

茶葉具有淨化人體消化器官的作用。茶葉中的黃烷醇可使人體消化道鬆弛,淨化消化道器官中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質,同時還對胃、腎、肝臟履行特殊的淨化作用,不但有助於脂肪等物質的消化,而且還能預防消化器官疾病的發生。

茶葉中抗氧化組合提取物GAT具有顯著的抗癌物質的突變作用。由於GAT有抑制黃麴黴素、苯並吡等致癌物質的突變作用,故有抑制腫瘤轉移的效應;茶葉中含有大量EGCG,它能有效地抑制人體中促瘤劑活性,可有效地防癌細胞的生成;茶葉提取物T—8750劑對胃腺癌細胞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亞硝胺及亞硝基化合物,是公認的主要致癌物質,而茶葉中所含的茶多酚是阻斷硝基化合物的主要活性物質。茶葉中茶多酚的含量越多,抗癌作用也就越強。

信陽茶文化-信陽毛尖分佈概況

信陽茶葉資源極為豐富,淮南丘陵和大山區皆有種植,榮獲國家金質獎 的龍潭牌信陽毛尖的原料則主要來自信陽縣西南區,俗稱“五雲兩潭一寨”, 即車雲山、連雲山、集雲山、天雲山、雲霧山、白龍潭、黑龍潭、何家寨。 俗話説,高山雲霧出好茶,“五雲兩潭一寨”海拔均在300~800米之間,所產 毛尖茶質量最優。一是高山雲霧多,光照適宜,短光波的藍、紫、紅光易被 葉綠素吸收,增強光合作用,使茶葉含有豐富的有機質,茶葉味香濃。二是 高山霧濃,空氣濕潤,芽葉持嫩性強,粗纖維少。三是高山日夜温差大,茶 葉經光合作用積蓄物質,有效積累多,故高山茶葉味濃郁。四是高山林茂, 枯枝落葉多腐爛為土,有機質豐富,土層深厚鬆軟,偏酸性,有利於茶樹生 長。五是空氣、水質潔淨,很少污染,茶葉質量純正,無雜味。

除信陽縣外,商城、光山、羅山、新縣、潢川、固始、信陽市等地皆產 茶葉,並且多出名茶。商城縣金剛台、大蘇山等地層巒疊翠、去霧繚繞,所 產“雀舌茶”形如鳥雀舌尖,湯鈀淡黃微綠,滋味香醇。“銀針”茶以穀雨 前採嫩芽焙制外形細直有毫,湯色翠青,入口馥郁。“金剛碧綠”、“大別 山龍井”也各具特色。固始縣有“仰天雪綠”,光山縣有“蘇山茗芽”、“ 淨居毛峯”、“賽山翠綠”、“賽山毛峯”,新縣有“香山翠峯”,地區茶 葉試驗場有“雷沼噴雲”。“靈山雲茶數千年,古今中外美名傳。清香明目 延年壽,長生何湎術仙丹”。羅山縣靈山茶也有鮮明的特色,“靈山劍峯” 在1990年河南省名優茶評比會上被評為省級新名茶,又有“天山香”為代表 的一優質茶相繼問世。目前,信陽擁有國家級名優茶1個,省級名優茶14個, 地區級名優茶11個。

信陽茶文化-信陽毛尖採摘製作

陽春三月,茶芽開始萌發,“清明節”過後開始採摘,“穀雨”前普 遍開採。春茶採摘時間為40天左右,五月底以前採的為春茶,也叫做“頭 茶”,開採的頭兩天,數量很少,稱之為“跑山尖”,多在“穀雨”前採 制也稱為“雨前毛尖”。五月底春茶結束停採5至於天,再採為夏茶,採摘 時間為一個月左右。八、九月間,秋芽萌發,採之則稱為“秋茶”。秋季 萌芽多為養樹而不摘,於是便有“頭茶苦、二茶澀、秋茶好喝捨不得”之 説。

採茶時,不採老(葉),不採小,不採馬蹄葉(魚葉),不採茶果( 花蕾、小茶果實),對夾葉則及時採盡。製作特級毛尖,只採摘1芽1葉初 展;一級茶採摘1芽2葉初展,二級茶採摘1芽2葉至3葉初展為主,兼有2葉 對夾葉。茶採摘1芽2至3葉,兼有較嫩的2葉對夾葉。四、五級採摘1芽 3葉及2至3葉對夾葉。

新鮮芽葉採摘後需及時炒制。炒制的工藝規程是:青葉入生鍋—熟鍋 —初烘—攤涼—復烘—擇揀—再復烘—包裝入庫。炒制“生鍋”起殺青、 初揉作用,葉片軟綿,初步形成泡鬆條索,嫩莖折不斷,即全部轉入“熟 鍋”。除繼續起蒸發水份作用外,主要是進行做條、整形加工,並使之發 揮香氣。熟鍋炒制後,及時進行初烘,徹底毀滅茶葉殘餘酶的活性,防止 氧化劣變,並初步發揮其色香味和固定形狀作用。初烘後攤涼2至於小時進 行復烘,復烘之後擇揀,再熱烘一次即可密封。除人工炒製茶葉外,還有 機制。唐代時用水車帶動茶磨,將磨碎的茶葉製成團茶;50年代,用過簡 易筒形揉茶機和水利揉茶機,大大提高了工效。特別是由信陽縣茶葉總公 司、龍潭牌茶葉總廠開發研究的茶葉機械初制加工技術,結束了信陽毛尖 必須依賴手工炒制的歷史,把信陽毛尖的炒制技術提高到新的水平。

信陽茶文化-信陽毛尖飲用保健

好茶用好水,好水沏好茶。茶聖陸羽曾有《六羨歌》曰:“不羨黃金壘, 不羨白玉杯......千羨萬羨江西水......”乾隆皇帝為求好水飲茶,特製一 銀鬥,以水的輕重來品評泉水。《紅樓夢》中的妙玉則用珍藏的梅樹之上雪 水煮茶待客。宋代大家、大詩人王安石用三峽水飲茶的故事更是讓人津 津樂道:傳説,王安石患了痰火之症,需“瞿塘中峽水”沏“陽羨茶”方可 治癒。蘇東坡欲過三峽,王安石便託他帶一甕瞿墉中峽水。蘇東坡等船過了 中峽才想起此事,因無法返回,便帶回一甕下峽水交王安石。王安石喝了茶 水之後則大呼此水不是中峽水,蘇東坡大吃一驚,忙問為何,王安石説:上 峽水泡茶味濃色重,下峽水味淡色清高,只有中峽水濃淡相宜,此水泡茶半 晌方有色,故知為下峽水。這個故事雖然有些誇張,但水質對衝茶確實至關 重要。信陽多山則多泉,清碧澄澈,絕無污染,以山泉沏山茶,慢斟細飲, 樂在其中。陸羽《茶經》曾有這樣描述: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戰 ,如聽松濤 ,傾瀉入杯,雲光瀲灩,此時幽趣,難與俗人言矣!可見品茶的 樂趣。

“茶貴新而善藏”。茶葉製作十分不易,要保持茶的色、香、味、形不 變則更加不易。茶山上的茶農炒製出茶葉後,用能裝幾十斤及至上百斤的白 鐵罐裝好封牢,放在避光乾燥的庫房裏能持久不變。家庭儲藏則有多種方式 ,有將新茶放進白鐵罐裏,用宣紙包裹燃燒之後除去煙氣的木炭裏在茶葉之 中,蓋嚴封口。不用鐵罐,用無損的暖水膽也可。忌用小罐、小瓶、小盒放 置,啟開後再存放則容易變質。可現在好啦!信陽縣茶葉總公司籠潮茶葉總 廠,引進力爭上游先進技術,採用先進設備興建的我國第一座茶葉保鮮庫, 可使茶葉保持常年三綠(條索綠、湯色綠、葉底綠)及香氣永駐、滋味醇爽 常鮮的特色。還要注意,茶葉的吸附力特別強,千萬不可與香皂、樟腦等氣 味較重的物品存放在一起。

1992年5月15日至22日,第一屆中國信陽茶葉節在信陽隆重舉行,來自海內外的5000多位賓客參加了茶葉節。開幕式上,舉行了規模空前的文藝表演,並請著名藝術家和歌星前來助興,茶節以茶葉搭台,經貿唱戲,成交總 額達7億多元。從1992年開始,信陽茶葉節將於每年5月舉辦一次。信陽茶葉節已成為信陽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

信陽茶文化-如何選購信陽毛尖

一般説來,茶葉的品質是由色、香、味、形4個因素構成的。

一、幹看評外形

首先,用雙手捧起一把茶葉,放於鼻端,用力深深吸一下茶葉的香氣。一是看是否具有熟板栗的香氣;二是辨別香氣的高低;三是嗅聞香氣的純正程度,凡香氣高、氣味正的必然是優質茶。

其次,抓一把茶葉平攤於白紙上,看一下幹茶的色澤、嫩度、條索、粗細。凡色澤勻整、嫩度高,條索緊實,粗細一致,碎末茶少的是上乘茶葉。

二、濕看識內質

濕看,就是開湯審評。開湯俗稱泡茶或沏茶。一般先取茶葉3-5克,放入白色瓷杯中,然後衝上滾沸適度的開水200毫升左右。開湯後,應先嗅香氣,接着看湯色,先嚐滋味,後評葉底。

(1)嗅香氣

茶葉經杯中沖泡後,立即傾出茶湯,將茶杯連葉底一起,送入鼻端進行嗅香,凡聞之茶香清高純正,使人有心曠神怡之感者,就可算得上好茶 。

(2)看湯色

看湯色應及時進行。一般在茶葉沖泡3-5分鐘後,傾出杯中茶湯於另一碗內,在嗅香氣前後立即進行。凡屬上乘的茶葉,湯色以淺綠或黃綠為宜,並要求清而不濁,明亮澄澈。

(3)嘗滋味

滋味是靠人的味覺器官來區別的。一般認為,綠茶茶湯濃醇爽口,屬上等綠茶;如果平淡澀口,多為粗老綠茶。

(4)評葉底

評判茶葉經沖泡去湯後留下的葉底,看老嫩、整碎、色澤、勻雜、軟硬等情況以確定質量的優次,同時還應注意有無其他摻雜。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6830496.html

由來已久的信陽毛尖的製作工藝是怎樣的

信陽毛尖是綠茶類中品質最好的一款茶品。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信陽毛尖也被譽為是中國的“綠茶之王”。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那麼能擁有這樣獨特的風格除了本身品質好以外,當然還跟製作工藝有關係,那麼本期毛尖文化,就來了解它的製作工藝。

茶葉採摘

採茶期分三季:穀雨前後採春茶,芒種前後採夏茶,立秋前後採秋茶。穀雨前後只採少量的“跑山尖”,“雨前毛尖”被視為珍品。

特級毛尖一芽一葉初展的比例點85%以上;一級毛尖以一芽一葉為主,正常芽葉佔80%以上;二毛尖以一芽二葉為主,正常芽葉佔70%左右;四五級毛尖以一芽三葉及對夾葉為主,正常芽葉佔35%以上;要求不採蒂梗,不採鮮葉。80年代後期,新開展的特優珍品茶,採摘更是講究,只採芽苞。

信陽毛尖對盛裝鮮葉的容器也很注意,用透氣的光滑竹籃,不擠不壓,並要求及時送回蔭涼的室內攤放2-4小時,趁鮮分批、分級炒制,當天鮮葉當天炒完。

現代機械工藝

篩分

將採摘的鮮葉按不同的品種、不同等級、不同的採摘時間進行分類分等,剔除異物,分別攤放。

攤放

將篩選後的鮮葉,每隔1h左右輕翻一次,室內温度在25℃以下,防太陽光照射。攤放時間根據鮮葉級別控制在(2~6)h為宜,攤放待青氣散失。

殺青

機械殺青宜採用適制名優綠茶的滾筒殺青機,使用時,點燃爐火後即需開機啟動,使轉筒均勻受熱,待筒內有少量火星跳動即可。開動輸送帶送葉,根據温度指示進行投葉,不同等級的鮮葉或含水量不同的鮮葉要求温度不一。

進葉口温度宜控制在(120~130)℃,可通過殺青機輸送帶上的勻葉器來控制投葉量,從鮮葉投入至出葉約1。5~2min。殺青葉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殺青適度的標誌是葉色暗綠,手捏葉質柔軟,略有粘性,緊握成團,略有彈性,青氣消失,略帶茶香。

揉捻

機械揉捻宜使用適制名優綠茶的揉捻機,殺青葉適當攤涼,宜冷揉。投葉量視原料的嫩度及機型而定。揉捻時間高檔茶控制在(10~15)min,中低檔茶控制在(20~25)min。根據葉質老嫩適當加壓,應達到揉捻葉表面粘有茶汁,用手握後有粘濕的感覺。

解塊

機械解塊宜使用適制名優綠茶的茶葉解塊機,將揉捻成塊的葉團解散。

理條

機械設備宜使用適制名優條形綠茶的理條機,理條時間不宜過長,温度控制在(90~100)℃,投葉量不宜過多,以投葉量(0、5~0、75)kg、時間為5min左右為宜。

初烘

機械設備宜使用適制名優綠茶的網帶式或鏈板式連續烘乾機,根據茶葉品質,初烘温度進風口宜控制在(120~130)℃,時間(10~15)min,含水量在(15~20)%為宜。

攤涼

將初烘後的茶葉,置於室內及時充分攤涼4h以上。

復烘

復烘仍在烘乾機中進行,温度以(90~100)℃為宜,含水量在6%以下。

TAG標籤:信陽 毛尖 傳承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