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冬至節的由來和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冬至節的由來和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冬至吃餃子習俗的由來是因為為了紀念名醫張仲景,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還有諺語:“冬至到,吃水餃”。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着餃子,心裏仍記掛着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着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冬至吃餃子諺語】 

冬至到,吃水餃  

冬至餃子夏至面  

送行的餃子迎行的面  

啞巴吃餃子——肚裏有數  

吃了餃子湯,勝似開藥方  

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着  

餃子就酒越喝越有:寓意日子越過越好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 


【常見的餃子介紹】

1、新穎的蔬菜麪餃子:用菠菜攪碎榨汁和麪,菠菜葉能使血糖保持穩定,還能夠防止口角炎、夜盲症等維生素缺乏症的發生。 

2、傳統的三鮮餡餃子:用韭菜、鮮肉、蝦做原料,既能降血脂、抗衰老,又能潤腸、安神 、補鈣、防癌。  

3、胡蘿蔔餡餃子:將胡蘿蔔切成丁,用水焯一下,配適量葱、姜、鹽、香油調餡。對哮喘、體虛畏寒、營養不良一切虛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適合老人養生食用。  

4、豬肉蘿蔔餃子:豬肉與白蘿蔔按1∶1或1∶0.5的比例調製,豬肉富含維生素B1,具有滋陰潤燥、益氣補血的作用,白蘿蔔具有開胸利氣、散風寒的作用,適合體力勞動者食用。  

5、牛肉芹菜餃子:牛肉與芹菜按比例調製,牛肉屬於平性食品,含優質蛋白多,具有強筋骨、益氣補血的功效,芹菜富含膳食纖維,具有降壓作用。此餡適合高血壓人羣食用。  

6、韭菜雞蛋餃子:雞蛋煎成蛋皮或炒後切成碎末,加韭菜、調料後調製。韭菜屬於温陽之物、富含膳食纖維,適合口味清淡者食用。但消化不良者或肝功能不好者食用後容易產生腹脹現象,不宜食用。  

7、蝦仁餃子:蝦仁、火腿、青菜末配適量鮮肉調製成餡,中醫認為,蝦具有補腎 壯陽、通下乳汁的作用,其中富含蛋白質和微量元素以及不飽和脂肪酸,易消化,有利於促進孩子生長髮育。適合兒童以及年齡偏大、血脂異常的人羣。  

8、羊肉白菜餃子:白菜剁碎後將汁擠出,菜汁可與調料混合後放入剁好的羊肉內,然後將白菜倒入肉內調勻即可。羊肉屬於温陽之物,寒冷的冬日食用,有助於增強人體的禦寒能力,白菜屬於時令菜,富含膳食纖維。此餡適合陽虛人羣食用,陰虛人羣、胃腸功能不佳者不宜食用。 


【冬至吃餃子的好處】

1.從烹飪科學的角度看,蒸煮餃子以水(汽)為介質的烹飪方式,温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殺菌,避免了燒烤炸條件下生成苯並芘等強致癌物,保證了 食 品安全。而且,食物的營養成分在蒸煮過程中也不至於因過氧化或水解而損失。  

2.從營養角度看,餃子以水(汽)為傳熱介質經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澱粉類多糖充解,利於人體吸收。  

3.從膳食結構角度看,餃子的餡料都包在麪皮中,可以做到穀類與菜果、肉類的適宜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營養豐富並酸鹼平衡,膳食寶塔形結構。  

4.合於中國人的腸胃於飲食習慣。符合“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和於術數”的養生之道。  

5.蒸煮食品主副食合一,可以多種形式組合亦可以加工速凍食品,快捷方便,適合現代時尚的快節奏生活。經過高科技加工可以批量生產,具有巨大的市場和開闊的開發前景。  

6.弘揚蒸煮食文化還關係着長遠的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的發展前途以及下一代身體健康。外國培訓中國人制作麪包,目的是出售小麥。因為我們國家的小麥不適合於做成麪包。我國的小麥主要是中筋小麥,最適合做餃子、麪條。一旦我們的下一代吃慣了麪包,以後就只好進口人家的小麥了。  

7.食用餃子、包子、麪條等蒸煮食品,不只是在品味優秀的傳統蒸煮文化。它還肩負着傳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逢年過節,家人團聚吃餃子,不忘感恩,懂得回報社會,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總而言之,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冬至吃餃子的來歷和寓意)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冬至吃餃子的傳統

導讀:餃子是冬至時節裏最美味的食物,雖然餃子在北方比較普及,但是到了冬至這一天,不管南北都會去嘗試上一嘗那美味的餃子。那麼,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是什麼?冬至吃餃子的傳統是來自哪裏呢?以下是我對冬至吃餃子寓意介紹,感興趣的朋友來看看吧。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傳説,東漢末年,醫生張仲景在長沙擔任太守,一年冬天,張仲景看到百姓衣不蔽體,兩耳生瘡。就搭了棚子,熬一些驅寒的湯給病人吃,人們吃了之後渾身發暖,兩耳生熱。之後,每年冬至這天,人們就會用驅寒藥材和羊肉包成餃子吃,這便是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吃餃子的故事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着《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吃餃子的傳統

冬至吃餃子的傳統來自北方地區的風俗。

俗話説:“冬至餃子夏至面”,在每天的冬至日這一天,以吃餃子來慶祝節日是我國北方許多地區的傳統習俗,而且北方人民喜愛麪食,對於餃子這種麪食,每逢過年過年都會精心製作,端上餐桌和家人齊聚一桌共同享用,有着團圓、美好、幸福等寓意。

冬至吃餃子寓意

1、冬至吃餃子的寓意:財源滾滾

有人説,吃水餃主要是希望往後的日子財源滾滾。“餃子形狀像元寶,有發財寓意,這是我個人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所以説,這吃水餃取得就是個希望發財的意思。”

2、冬至吃餃子的寓意:和和美美

餃子,是我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冬至食品。民間俗話説:“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過餃子”,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吃餃子的習慣。老年人過去常説,好吃莫如餃子,舒坦莫如倒着,餃子就酒,越哈越有。就餃子的餡來説,大致可分為葷,素兩種;各種肉餡,海鮮餡,蔬菜餡,肉菜合餡,野菜餡,其中最為流行的是白菜豬肉餡、韭菜豬肉陷、芹菜牛肉餡,牛肉餡或羊肉餡,以及蝦米、海蔘、魚的三鮮餡及韭菜雞蛋餡,還有莧菜和肉餡的,煮出來也是鮮紅的顏色,很好看,口味也很鮮美!據民間傳説,之所以叫“和”面,是取“和和美美”之意。將一個個小麪糰擀成圓圓的餃子皮,叫作擀皮。擀出的餃子皮是圓的,即寓意“團團圓圓”,這種團圓象徵着親人間血脈的融合。看着一個個圓圓的餃皮想想其美好的寓意,令人為之心動實屬必然。

3、冬至吃餃子的寓意:久財之意

冬至要吃餃子與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着直接關係,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着久財之意。最為常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香菇最有養生功效,將其包進餃子餡裏寓意着鼓財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最後還有最近興起的酸菜餡,據説有算財之意。而芹菜餡則為勤財之意,勤即經常,頻繁的源源不斷,謂之勤財。冬至要吃餃子與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着直接關係,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着久財之意。

4、冬至吃餃子的寓意:闔家團圓

關於24節氣的飲食習慣,很多地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説法。意思是説冬至這天,餃子是必不可少的。

餃子形狀飽滿,內容充實,味道鮮美,是閤家團圓時候的美食,尤其是一家人分工合作,圍坐在一起包餃子的情形,為餃子賦予了更多團圓喜慶的意味。所以,冬至吃餃子寓意閤家團圓。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冬至吃餃子的風俗和來歷如下:

冬至吃餃子相傳與東漢末年着名醫學家張仲景有關。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潦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勤奮好學,並且酷愛醫學。

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暴發瘟疫,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脱人民疾苦的醫生。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

相傳張仲景老年還鄉時,正逢大雪紛飛的冬天。街頭很多因戰亂流離失所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不少人耳朵都被凍爛了。

張仲景看到這個情況,內心不忍,於是令人在南陽關東邊搭起了一個醫棚。讓弟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做餡,然後包成餃子。施捨給百姓。這頓餃子把不少鄉親的凍耳朵給治好了。

此後,每逢冬至進九,大家都紛紛爭食餃子,有諺語“冬至的餃子不凍耳”。

冬至吃餃子的意義

寓意一: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種風俗,據説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所以,在中國北方,一到農曆冬至這天,不論,餃子就成為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寓意二:冬至到,吃餃子,團團圓圓。

在一些地方,一到冬至這天,一家人就會忙忙碌碌,準備各種餃子皮、餃子餡,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團團圓圓過冬至。除了北方吃餃子,南方還有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圓滿、團團圓圓。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一、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在冬至時節向百姓舍藥而流傳下來的。民間諺語:“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每年農曆冬至這天,餃子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二、冬至風俗

1、“畫九”

所謂的畫九,實則是冬至後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文字、圓圈、梅花三種。

2、釀米酒

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用糯米或者黃米,加入桂花釀造。

3、吃湯圓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着“團圓”“”,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説”。

4、吃燒臘與姜飯

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燒臘,冬至這天,曬制好的燒臘就成為兩廣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寓意加菜添歲。冬至日,吳川人素有冬至“吃薑飯”的習俗。

5、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着“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冬至的由來和冬至為什麼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流傳已久,中國北方民間有句諺語:“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有人説,吃水餃主要是希望往後的日子財源滾滾。“餃子形狀像元寶,有發財寓意,這是我個人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所以説,這吃水餃取得就是個希望發財的意思。”

其實,冬至吃餃子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現在,這一習俗一直流傳到了今天。這裏邊還有個傳説故事呢。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便毅然辭去了太守官職,告老還鄉,決心為百姓治病。

這時正值隆冬,他在回鄉路上,看到那些為生存而奔波的窮苦百姓,衣不遮體,許多人耳朵都凍爛了,心裏更加難受。

他一到家,登門求醫者便蜂擁而至。可是張仲景心裏老惦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親們。冬至到了,他讓弟子替他看病,他在南陽東關空地上搭起了醫棚,盤上大鍋,專門舍藥為窮人治凍傷。他把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藥材放在鍋裏,熬到火候時再把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治病的窮人,每人一大碗湯、兩個“嬌耳”,這藥就叫“祛寒嬌耳湯”。人們吃後,頓覺全身温暖,兩耳發熱。從冬至起,張仲景天天舍藥,直舍到大年三十。鄉親們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歡歡喜喜地過了個好年。

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着餃子,心裏仍記掛着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着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冬至一定要吃餃子,防止耳朵凍,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冬至一定要吃餃子呢?在這個重要的節氣,吃餃子是為了紀念名醫張仲景,感謝他在冬天用羊肉、辣椒和驅寒的藥材熬製“祛寒嬌耳湯”治療人們的耳朵凍瘡,所以,現在一些地區,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過後,就進入了“數九寒天”,也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因此人們為了保暖,喜歡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説:“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