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油畫簡介怎麼寫

1. 油畫的內容簡介

《油畫(修訂版) 》集中介紹了油畫技法及學習方法,2113共分12章,分別闡述了油畫的工具材料,油畫的技法,形5261、色的基本概念,油畫寫生與創作,靜物寫生,風景寫生,人物頭4102像寫1653生,半身人像寫生,全身人像寫生,肖像畫創作,人體寫生與創作等。體例適當,材料豐富,圖文結回合,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可供師範本專科、成人教育院校及答廣大美術愛好者使用。

油畫簡介怎麼寫
2. 關於藝術作品的介紹

《星夜》1890年6月 紐約現代美術館 這幅畫中呈現兩種線條風格,一是歪曲的長線,一是破碎的短線。

二者交互運用,使畫面呈現中眩目的奇幻景象。這顯然已經脱離現實,純為梵高自己的想象。

左構圖上,騷動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柏樹則與橫向的山脈,天空達成視覺上的平衡。

梵高的生命就如他作品中的星星,在幽藍的夜空中獨自放光。 摯愛深夜的凡·高在阿爾時期曾有兩件作品描繪星空, 本幅和"夜間咖啡屋"。

這兩件作品中, 閃爍於碧藍色夜空中的交通星星, 格外奪人眼目。在聖-雷米的初期(1889年6月)所畫的這幅"星光燦爛的夜空"是凡·高深埋在靈魂深處的世界感受。

每一顆大星、小星迴旋於夜空中, 新月也形成一個漩渦, 星雲與稜線宛如一條巨龍不停地蠕動着。暗綠褐色的柏樹像一股巨形的火焰, 由大地的深處向上旋冒; 山腰上, 細長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迴旋、轉動、煩悶、動搖, 在夜空中放射豔麗的色彩……。這種迴旋式的運動圓形, 有如遠古時代的土器形體或者裝飾在土器表面的螺旋花紋。

在德拉克洛瓦或巴洛克的藝術中也可以看到這種迴旋的曲線和旋轉的運動, 但其真正的源頭, 恐怕還是來源於人類的潛意識之中, 促成凡·高產生這種原始意識的, 一是得自於農民以勞動征服大地所帶給他的共鳴, 再者是他對德拉克洛瓦的佩服, 三者是對於日本浮世繪畫家北齋和廣重的構圖主題的把握。 [編輯本段]關於<星夜> 在西歐傳統繪畫的遠近法中, 畫家常常從觀眾席來觀察舞台, 觀察風景與人物。

但是對凡·高來説, 在他病情尚未發作之前, 已感到被另外一個世界監視着。他察覺到受苦惱、受煩悶的, 不只是他本身或者如向日葵那樣的對象, 而是能夠把一切萬物都包括進去的廣大範疇. 這幅油畫是他所畫的為數不多的, 不靠直接觀察對象, 而用虛構的形與色, 憑想像創造某種氣氛的作品中的一幅。

他的《星光燦爛的夜空》這幅畫, 畫着一些入睡的小屋, 絲柏從下面伸向深藍色的天空;一些黃色的星與閃光的橘黃色的月亮形成旋渦, 天空變得活躍起來。這是體現內心的、最緊張的幻想, 是發泄無法抑制的強烈感情的創造性嘗試, 而不是對周圍大自然平心靜氣研究的結果。

(《後印象派繪畫史》美, 約翰·雷華德 著) [編輯本段]<星夜>裏的風格 這幅畫中呈現兩種線條風格, 一是彎曲的長線, 一是破碎的短線。二者交互運用, 使畫面呈現出眩目的奇幻景象。

這顯然已經脱離現實, 純為凡·高自己的想象。左構圖上, 騷動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

柏樹則與橫向的山脈、天空達成視覺上的平衡。全畫的色調呈藍綠色, 畫家用充滿運動感的、連續不斷的、波浪般急速流動的筆觸表現星雲和樹木;在他的筆下, 星雲和樹木象一團正在熾熱燃燒的火球, 正在奮發向上, 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星光燦爛的夜空也許是文森特·凡·高最有名的畫作。獨特的風格讓人一眼就可以認出是凡·高的作品, 這幅作品是虛構的。

Don Mclean曾獻給文森特一首著名的同名歌曲"Vincent"又名"Starry Night"(lyric) 即使凡·高嘗試了裝飾性作品的創作, 也只有極少數評論家認可他這些作品並願意支持他在這方面的嘗試。其中的部分原因無疑是凡·高沒能舉辦他所希望的個人畫展, 只有這樣的畫展才可能擺出自己的大批作品。

古斯塔夫·卡恩倒是對凡·高在1888年獨立沙龍上參展的三幅作品做過評論, 他説"凡·高先生的畫筆揮灑得很有力", 這樣的評價實際上成了批評。有些評論的作者差不多把這種筆法乾脆稱為裝飾性筆法。

1889年, 費利克斯·費內翁曾經提到, 在這幅作品裏, 這種"無立體感的筆觸構成了粗糙的草蓆似的圖案", 同時那漩渦關的色彩像是直接從顏料管裏擠出來的。喬治·勒孔特在文章中讚揚道:"熱烈的厚塗……各種顏色很自然地營造出了令人感到震撼的效果。

"古斯塔夫·熱弗魯瓦將凡·高描繪為一個"畫風景畫時簡直就像在雕塑風景畫"的畫家。這些評論或許促使人們注意到了凡·高作品的表現圖案和裝飾性, 而其筆法則可能被認為是一種將前景和背景統一在一視覺區裏的手段。

可是這些評論都只有三言兩語, 而幾乎沒有對凡·高的作品做更廣泛或者更深入討論。假如從一幅幅單張作品的角度上看, 剛勁有力、別具一格的筆觸便意味着傳統意義上氣質或者獨特的個風格, 而不是裝飾性圖案。

而凡·高的身體健康狀況一旦廣為人知, 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認為他的筆觸證明了他的病態氣質和性情的不穩定。 "視域轉化成濃厚的、有力的顏料漿, 沿着他的畫筆的猛戳動作畫出的線路展開了它的脈絡。

天空中央的星星的捲曲浪潮也許是無意中受了葛飾北齋的《大浪》的影響——但它的奔騰的壓力, 在東方美術中卻沒有相等的例子。月亮從月蝕中走出來, 星星閃耀、洶湧, 柏樹隨着它們搖動, 把天空的韻律轉化成自己的火焰狀側影的黑色扭曲。

它們把天的激流傳給了他, 完成了貫穿整個自然的活力的圈子。" (休斯) [編輯本段]關於凡·高 1889年, 凡·高的瘋病又一次發作。

在與高更的一次激烈爭吵之後, 他割下自己一隻耳朵, 並用手帕包着送給。

3. 油畫人物的簡介

油畫人物copy,人物畫的一種。專指描繪人物形象油畫。中國的人物油畫傳統稱謂有“傳神”或“寫真”,它是以現實生活中或歷史上客觀存在的人物為描繪對象,通過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創作方法,着重刻劃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百特徵和內在神韻,獲得形神兼備的效果。描繪具體人物形象的繪畫。它要求畫家對人物的容貌、體形、情態、服飾及背景等作真度實生動的描繪,表現其精神特徵、身份地位、民族屬性、時代風尚和反映出畫家本人的思想感情。

4. 油畫人物的簡介

油畫人物copy,人物畫的一種。專指描繪人物形象油畫。中國的人物油畫傳統稱謂有“傳神”或“寫真”,它是以現實生活中或歷史上客觀存在的人物為描繪對象,通過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創作方法,着重刻劃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百特徵和內在神韻,獲得形神兼備的效果。描繪具體人物形象的繪畫。它要求畫家對人物的容貌、體形、情態、服飾及背景等作真度實生動的描繪,表現其精神特徵、身份地位、民族屬性、時代風尚和反映出畫家本人的思想感情。

5. 徐悲鴻簡介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漢族,江蘇宜興人來,生於中國江蘇宜興屺亭橋。

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

1912年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範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自並自修素描。

先後留日、法,遊歷西歐諸國,觀摹百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1933年起,先後在度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

6. 達芬奇簡介及蒙娜麗莎油畫的背景

1、達芬奇

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意大利語: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意大利著名畫家、科學家,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並稱意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之一。

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是一個博學者: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生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光學、力學、發明、土木工程等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

他全部的科研成果保存在他的手稿中,大約有15000多頁,愛因斯坦認為,達·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當時就發表的話,科技可以提前半個世紀。

他15歲左右到佛羅倫薩拜師學藝,成長為具有科學素養的畫家、雕刻家,併成為軍事工程師和建築師,1482年應聘到米蘭後畢業於意大利理工學院成為意大利著名建築師、畫家,在貴族宮廷中進行創作和研究活動,1513年起漂泊於羅馬和佛羅倫薩等地。

1516年僑居法國,小行星3000被命名為“列奧納多”。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麗莎》現在是巴黎的盧浮宮的三件鎮館之寶之一。

2、《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創作的油畫,現收藏於法國盧浮宮博物館。

該畫作主要表現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靜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蒙娜麗莎》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方向;該作品折射出來的女性的深邃與高尚的思想品質,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於女性美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

3、創作背景

文藝復興是盛行於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歐洲思想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佛羅倫薩,後擴展至歐洲各國。歐洲源自對基督教統治下中世紀的批判,產生了世俗價值觀念。

人的觀念在達·芬奇等藝術家的觀念里居於核心的地位,《蒙娜麗莎》也展現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輝,肯定了人從自然狀態脱離而存在的意義。

在《蒙娜麗莎》創作之前,就有一幅,《艾爾沃斯·蒙娜麗莎》油畫:《艾爾沃斯·蒙娜麗莎》出自達·芬奇,其創作時間遠遠早於《蒙娜麗莎》油畫作品。

《艾爾沃斯·蒙娜麗莎》繪畫,人物的面色清新紅潤,不沾歲月痕跡,有着與蒙娜麗莎非常相似的長相、服飾、手勢和神祕笑容,只是更為年輕。有

專家還曾利用碳定年法對《艾爾沃斯·蒙娜麗莎》進行了測定,結果顯示,該幅畫創作於15世紀。

擴展資料:

達芬奇其他作品介紹:

1、《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是意大利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創作,以《聖經》中耶穌跟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次晚餐為題材。

畫面中人物的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畫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收藏於意大利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

2、《哈默手稿》

該書是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藝術家、科學家達·芬奇留下的手稿草圖,內容涉及解剖學、建築學、天文學、巖石和化石,共72頁。

達·芬奇一生勤於記錄,寫下了數以萬計頁的手稿,而現存的手稿有5000多頁。在他那捲帙浩繁但疏於整理的手稿裏,很少註明日期,事實上人們已經習慣於將達·芬奇手稿稱作“含義模糊的紙片”。正因為如此,他在米蘭時期書寫的連續72頁的《哈默手稿》則更顯得彌足珍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達芬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蒙娜麗莎

TAG標籤:油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