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功夫茶的特點內涵

功夫茶的特點內涵

功夫茶是中國茶文化中一種重要的茶藝形式,具有以下特點和內涵:

1. 茶具簡單,注重茶味:功夫茶選用的主要是小巧精緻的茶具,如蓋碗、茶盅等。茶味和茶湯的色澤、香氣、滋味非常重要,在泡茶的過程中要注重掌握時間、温度、水量等因素。

2. 互動性強,注重溝通:功夫茶是一種體驗性強、互動性強的茶藝形式,參與者可以通過泡茶、倒茶、品茶等環節進行互動和溝通,增進彼此間的感情。

3. 遵循禮儀,注重規矩:功夫茶有着嚴謹的茶道禮儀,從茶壺、茶杯的排列順序,到泡茶的動作流程、倒茶的順序等都有明確的規範與要求,其中藴含着中華傳統文化的禮儀精神。

4. 寓意深刻,注重文化:功夫茶是一種文化載體,其中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如尊重、謙虛、和諧、協作等,在參與功夫茶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這些文化價值的體現和傳承。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潮汕之工夫茶篇

    流行於閩南粵東一帶的、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的品茶民俗被稱為“工夫茶”,是中國茶文化的精華之一,也是潮汕文化的典型代表。與南方的飲茶風俗相比,北方人對於茶的理解和感受,更多的是在於“喝茶”,主要是為了解渴。在北方,常常可以看到人們在咕嚕咕嚕大口的喝茶,能安靜坐下來細細品茶的人少之又少。而南方人飲茶能消磨一個下午,甚至茶桌勝於酒桌,好多合作都是在喝茶的時候談成的,其中又以潮汕人尤為突出。

一、工夫茶的文化內涵

    在潮汕方言中,“工”即力氣、時間,工夫茶會將茶葉反覆沖泡,對於茶葉要求味足、耐衝,在其他地區盛行的綠茶、花茶等茶葉並不適用。工夫茶對主客雙方都有一定要求,在其中體現文化的內涵。“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先尊後卑,先老後少;新客換茶;強賓壓主,響杯擦盤”這些都是飲茶時需要注意的規矩。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茶杯不便收回,就放在各人面前桌上。作為“司爐”,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從最年長的開始斟起,第二遍時就可以按序斟茶。相對的,客人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用食指和中指在桌面輕彈兩次表示感謝。茶喝完放杯時要輕手,不能發出很大的聲響,否則有"強賓壓主"、"有意挑釁"的含義。

    “工夫”,在潮汕話中是、周到的意思,做到像阿慶嫂一樣説話辦事滴水不漏。潮諺曰:“合得主人意,才是好工夫”。一壺普通的工夫茶,充分藴含了潮汕人待人處事中的講究和睿智,講求有來有往,這就是潮汕工夫茶的“工夫”所在。因而“工夫茶”和追求泡茶技巧的“功夫茶”還是有所區別的。

二、工夫茶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1、地理位置

    由於地處帶,天氣較為炎熱,需要補充較多的水分,但水喝多了會對腎臟造成比較大的負擔。茶中的 咖啡因 能夠促進體內脂肪燃燒,使其轉化為能量,熱茶水以及脂肪燃燒產生的熱量促使 人體 出汗,帶走熱量又能止渴。因而工夫茶以“濃”、“苦”出名,工夫茶選用的茶葉也多以鐵觀音、武夷巖茶、鳳凰單樅、普洱為主。這些茶種的產茶地多為廣東、福建、台灣,而這些地區比鄰潮汕,交通上獲取十分便利。

2、地形與氣候

    潮汕地區地形複雜,以山地丘陵為主。土壤類型複雜多樣,特別是黃壤,多分佈於海拔600m 以上的山地。600m以上的山地,年均温15-18℃,雨量充沛,濕度大,紫外線和漫反射光豐富,十分有利於茶葉中的含氮物質、氨基酸、生物鹼、葉蛋白質、糖份和芳香素的形成,進一步促進茶樹的生長。所以潮汕地區是全國重要產茶區之一。雖然本身屬於產茶地,潮汕地區的茶葉產量與品種遠不足以滿足好茶的潮汕人,因此潮汕地區也成為各地茶商售茶的重要市場。據統計,潮汕地區人均消費茶葉量 (即每年每人平均飲茶量)超過1600克,居全國各省市之首。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汕頭人一年喝茶超過 15000 噸,年茶葉消費支出超過 10 億元之多。以我國產茶大區福建安溪產茶區為例,據統計,每年安溪茶葉有近五成的產量銷往潮汕地區,另外五成則銷往世界各地。

3、獨特的海洋商業環境

     潮汕地區位於廣東省東部,鄰近海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移民地區,源於中原文化又形成了一種有別於中原文化的獨特海洋文化。潮汕地區周圍羣山阻隔使得陸路交通十分不便,但其東南瀕海,海岸線長達278公里,近海又有很多島嶼,島岸線長124公里,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潮汕地區的居民很早就開始發展海上交通,“逐海洋之利”。

    潮人文化在中國歷史文化形態當中既有強烈的中原文化意識,又有十分鮮明的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色。他們在價值取向上,像客家人一樣既崇尚成為“中舉為官”的讀書人,也羨慕能“下海賺錢”的商人。潮汕地區以丘陵為主,地少人多,生存空間受制約,培養了潮人 勇於向外開拓的冒險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價值取向 。長時間面對颱風頻繁的地理環境,培養和鍛鍊了對大海的適應能力,積累了豐富的生存經驗和生活技能,例如如何應對台風天氣,根據時令種植,保護海岸植被等等。這種海洋文明也造就了一批不依靠土地、以海謀生的“非農業”人才,同時也鑄就了他們精明能幹、機巧善變、開拓進取性格特點。

    從地域性環境方面考慮,潮汕海洋文明經過長期的演變積澱後,形成的海洋意識的文化內涵是一種 開拓創新、奮鬥競爭、抱團聚義的獨特的海洋觀念和商業意識 。潮汕如此濃郁的商業氛圍孕育了市場經濟,重機遇,重信息,是由來已久的傳統。喝工夫茶時,人們可以交流各地的信息,探討各種“以小搏大”的發財機遇。相比北方人在酒桌上拼酒談生意,潮汕人更喜歡在茶桌上有商有量地談生意。

    工夫茶篇截取大三寫的一篇文化地理的課程論文《 淺析工夫茶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地理環境的作用機制 》,研究深度還不夠徹底且因為資料比較少,所以內容還不夠成熟。即使這樣我也覺得還挺意義的,有機會我會繼續完善。如果讓我選一個地方研究,那一定是自己的家鄉。以家鄉為豪,也為中華文化的多彩驕傲。

功夫茶是指什麼茶,綠茶有功夫茶嗎

哈嘍,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語,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精彩資訊分享給你。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功夫茶作為傳統飲茶習俗,綠茶之中有哪些是功夫茶的代表?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説一下。

按字面解釋,"功夫"指的是技藝、技術,"功夫茶"則是指泡茶、烹茶及技法,講究的是品飲方式。功夫茶追求的是茶的滋味,對禮節並不怎麼看重,注重的是沖泡和品飲過程,最大限度地將茶味精華沖泡出來,茶客們在茶桌説討論的也更多是茶味本身,如香氣、口感。可一人獨飲,可二三好友對飲暢談,但不宜牛飲,那樣就不叫品茶了。 在潮汕,福建閩南等地,如果去他人家做客,不論輩分高與低,主人都會親自泡茶。簡單的茶具,簡單的沖泡方式,茶味卻不簡單。潮汕功夫茶如潮汕菜一樣,都是對完美滋味的追求,即便是普通的青菜,都能將味道做到極致。 而日本茶道也跟日本菜並無二致,都是極其注重形式,飲食文化崇尚節儉、重禮。

功夫茶重在"品"字:品功夫茶是閩南地區、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閩南人、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

1、鐵觀音

安溪鐵觀音,中國傳統名茶,屬於青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原產於福建泉州市安溪縣西坪鎮,發現於1723—1735年。"鐵觀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樹品種名,鐵觀音茶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屬於半發酵茶類,鐵觀音獨具"觀音韻",清香雅韻,沖泡後有天然的蘭花香,滋味純濃,香氣馥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譽 "。福建閩南、廣東潮汕等鐵觀音傳統茶區最具特色的功夫茶俗之一。

2、鳳凰單叢

鳳凰單叢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其可分為桂花、茉莉、蜂蜜等風味,是繼嶺頭單叢茶之後又一潮汕功夫茶代表之一。

工夫茶的文化內涵

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區深受人們喜愛,不少人早上起來就泡上一壺茶,倦意頓時一掃而光,只覺得神清氣爽。潮汕人喜歡以茶會友,在細品慢酌、談笑風生中,人們互通信息、加深了感情。品茶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解渴的目的,它還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六合家宴的江經理介紹説,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汕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樣,足以看到潮汕人嗜茶 如命,茶與米的不可分了。

到城中的高檔潮菜館吃飯,席間總是穿插上功夫茶。在你吃完海鮮魚肉的時候,喝一杯可以消除腥味;在你吃着一碗甜品有點膩的時候,喝一杯可以去膩開胃。在你酒足飯飽覺得有點撐的時候,喝一杯解乏消滯。功夫茶與潮菜,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潮汕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人説吃潮菜不喝功夫茶,總是感覺不太正宗。

工夫茶分福建、潮汕、台灣三個派系,福建喝鐵觀音比較多,潮汕喝單樅茶比較多,台灣則喝凍頂烏龍比較多。但是從沖泡方法上來説,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工夫茶之隆情,使其茶藝超凡而 “入俗”。功夫茶的雅趣,讓品茶者難得清閒,樂於賦閒。功夫茶的厚韻,藴含國人苦盡甘來的生活觀念,而功夫茶的義理,則明白無誤地透示着傳統思想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哲學追求。 喝茶,本是一件平常的生活瑣事。但畢竟與一日三餐皆須填飽肚子的吃飯相比,有再高一層的功能需求。而這種基於解決了温飽需求的高層次生理需求通常也演化出更高一層的精神追求。所以,當喝茶並非為了止渴、喝茶並非為了消食去膩時,便是品茶。品茶要有經驗,要有學識,要有修養。品茶要有感覺,要有頓悟,要有心機。當品茶成為時尚,成為藝術,成為文化之後,茶道便是一種積澱着民族生活意識.民族倫理觀念、民族精神追求的生活美學了。功夫茶的確不亞於一門高深的學問。如果你懂得 天人合一的義理,功夫茶聖殿之門便打開着恭迎你入室了。

功夫茶的特點是什麼?

花茶是將茶葉加花窨制而成,富有花香,多以窨的花種命名,如茉莉花茶、牡丹繡球、桂花烏龍茶、玫瑰紅茶等。

①原料:茶葉、鮮花(茉莉花、玫瑰、桂花、蘭花等)。

②外觀:依茶坯茶類不同而不同,有些會有少許花瓣。

③工藝:茶坯→窨花→篩花→再窨花→再篩花(反覆數次)→乾燥

④香氣:集茶味與花香於一體。

⑤湯色:視茶坯茶類而呈現不同的湯色。

⑥滋味:既保持了濃郁爽口的茶味,又有花的甜香。

茉莉花茶

功夫茶怎麼理解?

“功夫茶”是訛傳,“工夫茶”才是正解。潮州話“工夫”意為做事細緻講究,一絲不苟,這正是潮州工夫茶的特點。引用一段論述以為詳解:

潮州工夫茶對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都有一整套講究。時期潮人翁輝東所著《潮州茶經·工夫茶》敍述詳細:“凡烹茗,以茶為根,以水為本,火候佐之。”這裏作簡單介紹。

選茶:選用上等烏龍茶,如福建安溪鐵觀音、黃金桂、武夷巖茶、鳳凰單叢茶、台灣烏龍等,其它茶類如紅茶或綠茶都不合適沖泡工夫茶。

選水:陸羽《茶經》雲:“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即泡茶用的水,以清冽甘醇的山泉水為最佳;其次是河水,但要遠離家居無污染;井水較差,因含礦物質多,影響沖泡效果。

茶具:工夫茶“四寶”即宜興紫砂壺,景德鎮若琛杯,楓溪砂銚,潮陽紅泥爐。茶具要求“一式多件”,茶壺、茶杯、蓋甌、茶盤、茶洗、茶墊、茶巾、竹夾等。茶壺要“小、淺、齊、老”,以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為上乘珍貴。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小則香氣氤氲,大則易於散燙”;杯亦求“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質薄如紙以使起香,白如玉以襯托茶色。

燃器:潮陽紅泥爐(俗稱“風爐仔”),楓溪砂銚(俗稱衝罐、茶鍋仔),潮陽顏家錫罐,挑火鉗炭鐵鉗,潮安陳氏羽扇。羽扇用以煽火,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表示尊敬客人。燃料以橄欖核炭為最佳,絞枳炭次之,以之燒茶,焰活火勻而不緊不慢;乾柴、鬆炭、雜炭和煤炭燃燒時生雜味,不宜採用。

配套:主要包括擺設茶具的茶几,裝茶葉的錫罐,裝水的水缽,裝茶渣的茶桶,外出時裝茶具的茶擔等。

隨着社會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潮州工夫茶的演變也符合科學發展觀,緊隨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在選材用料方面,保留其精華,拋棄其繁瑣複雜。潮人獨鍾烏龍茶,尤其是烏龍品種的極品——以“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絕著稱的鳳凰單叢茶。選鳳凰茶要選擇符合綠色食品的生產要求、純天然製作、不添加佐料、保持獨特自然花香、無公害的生態有機茶葉。選水可用優質礦泉水,如採自花崗巖層、經過淨化處理、味道甘醇的潮寶礦泉水,效果比山泉水更佳;而一般家用自來水因含有漂白粉或氯氣味,不宜用來沖泡工夫茶。器具上,用酒精燈、電熱壺或電磁爐代替傳統的紅泥火爐,用玻璃鍋或鋼鍋代替原來的砂銚,温度可調節,使用起來方便快捷;茶盤與茶洗也合二為一;孟臣壺和若琛杯早已成為古董,陶壺宜選宜興或楓溪名師手拉壺,陶製茶壺保温性好,吸水力強,使用時間越長,泡出來的茶越醇厚,具有較高的珍藏價值,但納茶倒渣不方便,現在較少人用;蓋甌、茶杯和茶盤(茶洗)基本都是楓溪瓷廠仿古制作,瓷製茶具對茶不會發生化學反應,能使茶獲得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觀,表面繪有山水、人物、文字,又是一件極具欣賞價值的工藝品。

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志之烹製法。”操作流程是工夫茶的關鍵環節,其中奧妙精深,節節是法,流傳至今,基本不變。

一、燒水:燒水要大火急沸,不可文火慢煮,以剛燒沸起泡為宜,要求水面浮珠,聲若松濤,俗稱“蝦湫水”;未沸之水太稚,茶中的芳香物質泡不出來,香味太淡;煮得太久,溶於水中的二氧化碳揮發殆盡,茶香味大為遜色。

二、洗杯:用沸水將蓋甌、茶杯清洗一次。

三、納茶:將茶葉放入蓋甌,先放碎末填底,粗茶放上面,不能折斷茶枝;約六、七成滿,不可十足飽滿或太少,太多則味帶苦澀,太少則香氣淡薄、力度不夠。

四、衝點:也稱“頭衝”,將沸水沿蓋甌四周圍衝入,當水剛浸過茶葉即可,然後用蓋颳去泡沫,隨即將茶湯傾倒掉。“頭衝”的茶湯含雜質較多,不宜食用。

五、燙杯:將沸水衝入茶杯,以中指抵杯腳,拇指按杯沿,將杯放入另一隻盛有沸水的杯裏轉動燙熱,也可用竹夾操作,然後擺放整齊。

六、沖泡:沖泡最有講究,要“高衝低行”,提高衝罐將沸水衝入蓋甌時應從一尺高處衝下,使茶葉翻滾散香,以水剛浸過茶葉為宜,蓋上蓋約候一分鐘方可茶;隨着沖泡次數增多,候湯的時間逐漸延長,稱“回韻”。斟茶不可直衝,以防止香氣飄散或泡沫叢生,而要低注,將茶湯循環注入各個茶杯,稱“關公巡城”,即要做到各杯茶湯的容量、顏色、香味相同;斟至湯盡,夾緊甌蓋,將蓋甌稍加抖動,使甌中被茶葉吸附的部分濃湯逐滴注入各個茶杯,稱“韓信點兵”,意為“淋漓盡致,多多益善。”

七、品茶:即欣賞、品飲茶葉,一般由專業的茶藝師或熟練者操作,茶客以三至四人為宜,人各一杯。先聞茶香,趁熱一啜而盡,再嗅杯底餘韻,細細品來,韻味十足,其樂無窮,妙不可言,確是一種高雅的精神享受。最後由茶客們評價鑑定茶葉的產地、品種、香型、山韻、檔次等,整個程序操作完畢方能算是品茶。如果是大眾場合飲茶,茶客太多,則先敬客人和長輩,然後分批輪飲,客人稱讚或感謝主人的熱情款待,對茶質一般不必評鑑。

潮汕人熱情好客,精明能幹,善於經營,生意遍佈世界各地,與潮州工夫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淵源。潮汕人家,來客必以工夫茶相待;新客到,主人須換上新茶葉,否則即是怠慢;賓主之間要形成一種高尚的精神和典雅、休閒、和諧的儀態,操作者斟茶時要熟練有序、從容不迫、灑脱自然,茶客上口時的舉止要文明優雅。喝茶的順序也有約定,“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客人要回敬以表謝意,若是長輩,用中指在茶几上輕彈兩下;若是小輩或平輩,則用食指中指在茶几上輕彈兩下。

潮州工夫茶集茶理、人理、情理於一體,通過泡茶、敬茶、品茶,增進友誼、協調人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無論遠方來客、生意往來還是矛盾衝突,一杯熱茶、一聲問候起了滑潤劑的作用,在無形之中拉近了彼此距離。潮汕人提倡尊賢敬老,無論是專業的“工夫茶座”還是民間的“閒間茶座”,年輕人沖茶敬長輩,長輩也常在品茶過程中借題發揮,對年輕人進行點拔啟發;在這和諧愉快的氛圍中年輕人較易接受。同時,遍佈鄉里的民間“閒間茶座”是蒐集信息、傳播知識的場所;常光顧可與眾人交流思想、培養感情,也增長見知。工夫茶提倡用料精細,每一件茶具都是能工巧匠精工製作,其本身就是一件極具欣賞價值的藝術品;沖茶的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講究,力求完美;工夫茶座講究環境古樸清靜、格調高雅。

總之,以茶會友,品茶論道,修心養性,追求“以和為本”的超然脱俗的境界,就是潮州工夫茶的核心理念。

功夫茶的特別之處

導語:廣東潮汕地區最出名的茶文化要數功夫茶了,你瞭解這樣的一種地方性飲茶文化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工夫茶是漢族民間的一種傳統的飲茶風俗,也是廣東潮汕一帶人們禮賓待客的第一道習俗。所謂工夫茶,講究的是泡茶的技巧、品飲的的工夫,因此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濃度通常比較高,剛開始喝的時候有點苦澀。烏龍茶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泡茶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工夫茶的'茶具全介紹

工夫茶之所以特別,很大的原因在於茶具。功夫茶需要的茶具分別有:

1:茶 壺

利用潮州土話,茶壺叫做衝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最小的一種紫砂壺。功夫茶選擇茶壺的標準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2:茶杯

工夫茶選擇茶杯的要求是:小、淺、薄、白。杯小,能一啜而盡,淺能讓水不留底,色白如玉,能襯托茶的顏色,質薄,使茶能充分散發香氣。

3:茶洗

工夫茶需要準備三個茶洗,一個用來浸茶杯,一個用來浸衝罐,一個用來裝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4:茶盤

茶盤是用來裝茶杯的,準備的茶盤一定要寬、平、淺、白。盤面寬,方便客人人數多寡,可以適當增減茶杯。盤底平穩,才能使茶杯穩放不搖晃。盤邊顏色淺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杯,增添美觀。

5:茶墊

茶墊是用來裝茶壺的,目的是保護茶壺。

6:水瓶

水瓶的作用是以貯水烹茶,通常選用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的素瓷青花水瓶最好。

現在大家知道什麼工夫茶了吧。想要泡好一道工夫茶,就需要多下點苦工才行哦。

功夫茶是什麼?

潮州工夫茶藝,別稱潮汕工夫茶,是廣東省潮汕地區一帶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為“中國茶道”。潮州工夫茶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引自百度百科

工夫茶是一種喝茶方式,廣泛流傳於廣東潮州地區,在這裏喝功夫茶已經成為了當地人們一種生活習慣,具有獨特的本地特色和民族特點,外地人來到潮汕地區一定要品嚐。這裏的功夫茶喝功夫茶也成為當地人接待客人,一種基本禮儀。

無論是在公眾場合還是在居民家裏,都可以看到功夫茶的身影,以茶會友,以茶待客。從功夫茶中可以體會到潮汕地區人們的熱情和,功夫茶也成為潮汕地區的文化符號,人們提起工夫茶就會想到潮汕地區。

功夫茶現在已經被列為全國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功夫茶至今為止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是中華茶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唐朝時期,人們已經有了飲用功夫茶的習俗,宋朝時期更是開發出多種多樣的飲用方式,在功夫茶的泡製過程當中極具觀賞性,可以説是在欣賞一部斥巨資打造的影視作品,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什麼是功夫茶

所謂“功夫茶”,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

“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擴展資料:

功夫茶的用具 

一、蓋碗的茶具,蓋碗茶具是一種上有蓋、下有託,中有碗的茶具。又稱“三才碗”,蓋為天、託為地、碗為人。

二、茶海:(也叫“公道杯”),又稱茶盅或公道杯。形狀似無柄的敞口茶壺。為避免濃淡不均,先把茶湯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後再分至杯中。同時可沉澱茶渣、茶末。亦可於茶海上覆一濾網,以濾去茶渣、茶末。

三、茶匙、茶荷:(就是幹茶入壺前的量具)跟其他雜七雜八的用具一套買的,擱在一筆筒似的東西里,整套叫茶道。

四、爐及水壺:電或酒精燒的都可以,本身發熱時不生異味就行(必備)。絕大多數功夫茶要求沸水,萬萬不能用飲水機或電熱水壺代替,因為它們設置的恆温是90~95度,而且太多水不斷地沸騰水質會受影響。

五、茶杯:白瓷薄壁的,不影響茶色和茶味,清洗也方便。

六、儲茶罐:紙罐,外套密封袋最方便實惠,紙罐遮光,密封袋封氣味和潮濕。

麻煩大家幫我找 關於 潮汕工夫茶 的有用資料~這是我要寫 作文的材料~拜託大家幫我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消遣、享受和作為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乾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緻。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峯。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衝法和品味。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淨、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衝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複。比如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什麼是工夫茶?

我國傳統的飲茶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有一種茶藝深受大家喜愛,有着不少粉絲,它就是功夫茶。功夫茶和其他茶一樣,都有着非常豐富的內涵。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品茶風尚,據傳煎煮之法來自茶聖陸羽的《茶經》。功夫茶操作起來需要很大的技巧性,沏泡、品飲之道,都隱藏在“功夫”二字中了。

蘇東坡有言:“活水仍須活火烹”,煮制功夫茶,就需要是“活水”、“活火”。這其中的活水自然不會是普通的水。《茶經》中記載:“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這句話就很好的解釋了什麼是活水。在都市中生活的我們想要獲取山泉水比較困難,那麼純淨水也是可以用作替代的。

相比較活水,活火就更容易理解一些,它指的是有火焰的炭火。“活水”、“活火”也是品茗中通用的説法,大部分愛茶人都會自備炭火爐,用以品茶。功夫茶採用烏龍茶葉,濃度高,很多人初次嘗試覺得滋味甚苦,然而喝習慣了功夫茶的人,又不免覺得其他茶過於寡淡。

功夫茶講究“高衝低斟”,“高衝”指的是在將沸水倒入壺中時,要沿壺口內緣衝入,切不可從壺心直接衝倒。倒水時要求手臂高舉,讓沸水從高處衝入壺中,但其手法要求不疾不徐、一氣呵成,這也是功夫茶的一大看點。

“低斟”指的是在斟茶時,茶壺要儘可能的靠近茶杯,傾倒時要求不可激起泡沫、不可有過大聲響。且茶湯需要依次輪轉倒入茶杯,重複三次方可把各個茶杯斟滿,這一步稱為“關公巡城”。若杯中還有剩餘茶水,則需要一點一抬頭的平均點入各個茶杯中,此步驟則稱為“韓信點兵”。

斟茶完成後,要求每個茶杯中的茶亮、色澤都均勻相同,因此“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都是上乘的茶藝功夫,也正是功夫茶的另一大看點。

TAG標籤:內涵 功夫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