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四書五經包括哪些書

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四書五經在中國諸多文學作品中,佔據着相當重要的位置,是歷代儒客學子研學的核心書經。

詳細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書五經包括哪些書

1、四書指的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這四本。

《大學》是初學儒家道德思想的入門典籍,《論語》是儒家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孟子》是記錄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而《中庸》也是道學中最為的經典之一。

2、所謂《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五部經典的合稱。

先秦時期的孔門教材本是六經,但其中的《樂經》失傳,所以只剩下五經。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四書五經都有哪些?

一、四書名單:《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

1、大學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學者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3、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敍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4、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60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活動。古試主要考《四書》與《五經》。

二、五經名單:《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1、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2、尚書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現在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現存版本中真偽參半。

3、禮記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思想、美學思想。

4、周易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説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5、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等,是我國古代史類文學作品。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作品,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它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據傳是由孔子修訂而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論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尚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禮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周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春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指的是哪四書哪五經

 01

      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指的是《改棗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

      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四書五經是歷代儒客學子研學的核心書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佔據着相當重要的位置。四書五經詳細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鉛肢的重要思想。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

      四書: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核激拆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孟子》是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活動。

      五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説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

《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

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擴展資料:

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參、子思,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説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五經是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四書五經是哪幾本書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士禮》《周易》《春秋》五部。

1、四書五經簡介

四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佔據着相當重要的位置。四書五經翔實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士禮》《周易》《春秋》五部。《士禮》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

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戰國竹簡,經專家鑑定,其內容全部都是古書,其中有許多經、史一類的文獻,此次公佈的清華簡中,《傅説之命》三篇引發關注,其內容與東晉時期出現的偽古文《尚書》的《説命》篇完全不同,再次證明,傳世的偽古文《尚書》系後人偽作。

此外,《周禮》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

2、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

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不過,在朱熹之前的程顥、程頤兄弟已經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

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

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參、子思,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

朱熹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註釋,其中,《大學》《中庸》的註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注 釋因為引用他人的説法較多,所以稱為“集註”。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

後人因為《大學》《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順序。由於朱熹註釋的《四書》既融會了前人的學説,又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切於世用。

又由於以程顥、程頤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後,朝廷便將他所編定註釋的《四書》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到元代延佑年間(1314—1320)恢復科舉考試,正式把出題範圍在朱注《四書》之內。

明、清沿襲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試製度,題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書》。《四書》不僅是儒學經典,還是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在近代,《四書》還被編入小學教科書。

3、五經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五經”。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説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

後來的五經是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擴展資料

1、考證

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戰國竹簡,總數約2500枚。經專家鑑定,其內容全部都是古書,其中有許多經、史一類的文獻。此前,清華簡第一輯和第二輯整理報告分別於2010年和2011年年底出版。

此次公佈的清華簡中,《傅説之命》三篇引發關注,其內容與東晉時期出現的偽古文《尚書》的《説命》篇完全不同,再次證明,傳世的偽古文《尚書》系後人偽作。古代的另一種學術造假行為叫偽託。這類偽託之作和今日之學術造假不同,這類作者只求作品傳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

而且雖然是偽託之作,往往不乏學術價值,有些甚至是極其重要的文獻。《禹貢》是我國現存最古史書《尚書》中的一篇。以前的學者都以為《禹貢》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現在早已為學界所否定。

上世紀30年代,顧頡剛提出了《禹貢》成書於戰國時期的觀點。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證據是:《禹貢》中提到一條河“菏”,菏指菏水,是公元前483年吳王夫差為與晉爭霸而開鑿的一條運河。即此一點就可以斷定《禹貢》作於公元前483年之後。

此外,《周禮》 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莊子》 除內八篇外都是後人所作,《論語》 的版本之爭實際上就是真偽之辯。

2、價值

我們只要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得提到“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四書五經”詳實地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舉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四書五經在社會規範、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四書五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四書五經六藝

“四書五經”分別是什麼?

四書和五經的總和。

四書:即《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五經:即《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泛指儒家經典。

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書

四書五經是儒家九本經典鉅著,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書經》《禮記》《易經》和《春秋》,所以四書和五經合起來就是四書五經,不過四書確立是在宋朝,而五經是在漢武帝時期。具體如下:

1、《大學》。這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相傳是由孔子弟子曾參整理孔子講授內容所編的。“大學”顧名思義,就是大人的學問,主要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思想,是初學儒家道德思想的入門典籍。

2、《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合作編撰而成的一部經典,是儒家重要經典著作之一。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這部經典是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載體,記錄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教育原則、道德觀念、倫理思想以及主張。

雖然一共只有二十篇,一萬兩千字,但內容頗為豐富,義理很深,千百年來,一直廣為傳頌,是古代教學必修教材之一。

3、《孟子》。是由孟子本人以及他的弟子一起整理而成的,是記錄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被後人尊稱為亞聖,這部書主要體現的是孟子的思想、觀點,以及他的行動,也屬於儒家重要經典。

4、《中庸》。也是《禮記》中的一篇,相傳是由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自宋以來,成為新儒學即道學的最為重要的經典。

中庸是儒家的一種思想主張,中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人生處世態度。中庸也是完美之意,就是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要走極端,要找到最恰當的方法,把問題解決的究竟完美。

5、《周易》。這部經被稱為“羣經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國古老而深邃的哲學經典。最初是一部占卜的書籍,後來儒家學者整理一部分解説《周易》的作品,編撰成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這部經裏揭示了很多宇宙變化的真理,在古代學術中佔核心地位,對提升中國文化內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一部經典。

6、《尚書》。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官方史書,“尚”就是“上古”的意思,“尚書”就是“上古的書”,是記載和追述上古歷史事件的彙編。

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記錄了虞、夏、商、周各朝各代一部分帝王言行事蹟,是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彙編。

7、《詩經》。這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相傳是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一共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三百餘首詩歌,被後世稱為《詩三百》,孔子評論《詩經》説:“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其中又根據內容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全面反映了先秦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詩中廣泛運用了賦、比、興的寫作手法,開創了我國傳統詩歌的現實主義之先河。

8、《禮記》。又叫《小戴禮記》。相傳是由孔子的弟子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裏面包含的儒家思想和史料非常豐富。

這部經以禮樂為核心,主要記載和論述了先秦時期的禮制、禮儀,以及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論,修身做人的原則等等,涉及、倫理、教育、美學、哲學、文化、宗教、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論深厚,內容豐富。

9、《春秋》。是我們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由孔子根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功242年的重大歷史事件。

其內容包括諸侯各國間的婚喪嫁娶、會盟征伐、篡位弒君等等。書中用詞細密,而意思顯明,每個句子都含蓄深遠,暗含褒貶之意,後人把孔子這種“微言大義”的寫法稱為“春秋筆法”。

四書,五經是哪些

“四書五經”到現在還是我們口頭上一句熟語。五經是《易》、《書》、《詩》、《禮》、《春秋》;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前二者又簡稱《學》、《庸》,後二者又簡稱《論》、《孟》;有了簡稱,可見這些書是用得很熟的。本來呢,從前私熟裏,學生入學,是從四書讀起的。這是那些時代的小學教科書,而且是統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因為沒有不用的。那時先生不講解,只讓學生背誦,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小注。只要囫圇吞棗的念,囫圇吞棗的背;不懂不要緊,將來用得着,自然會懂的。怎麼説將來用得着?那些時候行科舉制度。科舉是一種競爭的考試製度,考試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題目都出在“四書”裏,而且是朱注的“四書”裏。科舉分幾級,考中的得着種種出身或資格,憑着這種資格可以建功立業,也可以升官發財;作好作歹,都得先弄個資格到手。科舉幾乎是當時讀書人唯一的出路。每個學生都先讀“四書”,而且讀的是朱注,便是這個緣故。

將朱注“四書”定為科舉用書,是從元仁宗皇慶二年(西元1313年)起的。規定這四種書,自然因為這些書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讀的價值;規定朱注,也因為朱注發明書義比舊注好些,切用些。這四種書原來並不在一起,《學》、《庸》都在《禮記》裏,《論》、《孟》是單行的。這些書原來只算是諸子書,朱子原來也只稱為“四子”,但《禮記》、《論》、《孟》在漢代都立過博士,已經都升到經裏去了。後來唐代的“九經”裏雖然只有《禮記》,宋代的“十三經”卻又將《論》、《孟》收了進去①。《中庸》很早就被人單獨注意,漢代已有關中《中庸》的著作,六朝時也有,可惜都不傳了②。關於《大學》的著作,卻直到司馬光的,《大學通義》才開始,這部書也不傳了,這些著作並不曾教《學》、《庸》普及,教《學》、《庸》和《論》、《孟》同樣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書也是他編在一起的,四書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但最初用力提倡這幾種書的是程顥、程頤兄弟。他們説:“《大學》是孔門的遺書,是初學者入德的門徑。只有從這部書裏,還可以知道古人做學問的程序。從《論》、《孟》裏雖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這部書的分明易曉。學者必須從這部書入手,才不會走錯了路。”③這裏沒提到中庸。可是他們是很推尊《中庸》的。他們在另一處説:“‘不偏’叫作‘中’,‘不易’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會讀書的細加玩賞,自然能心領神悟終身受用不盡。”④這四種書到了朱子手裏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見解,加以系統的説明,四種書便貫串起來了。

他説,古來有小學大學。小學裏教灑掃進退的規矩,和禮、樂、射、御、書、數,所謂“六藝”的。大學裏教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於民生日用,都是實學。《大學》這部書便是古來大學裏教學生的方法,規模大,節目詳;而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循序漸進的。程子説是“初學者入德的門徑”,就是為此。這部書裏的道理,並不是為一時一事説的,是為天下後世説的。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⑤,所以程子舉為初學者的第一部書。《論》、《孟》雖然也切實,卻是“應機接物的微言”⑥,問的不是一個人,記的也不是一個人。淺深先後,次序既不分明,抑揚可否,用意也不一樣,初學者領會較難。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於《中庸》,是孔門的心法,初學者領會更難,程子所以另論。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學》的提綱挈領,便能領會《論》《孟》裏精微的分別去處:融貫了《論》、《孟》旨趣,也便能領會《中庸》裏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慾,道心是天理。人該修養道心,剋制人心,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領會《中庸》裏的心法,是不能從大處着眼,讀天下的書,論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將《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學》、《論》、《孟》合為“四書”,卻重在獵取功名;這是不合於他提倡的本心的。至於順序變為《學》、《庸》、《論》、《孟》,那是書賈因為《學》、《庸》篇頁不多,合為一本的緣故,通行既久,居然約定俗成了。

《禮記》裏的《大學》,本是一篇東西,朱子給分成經一章,傳十章,傳是解釋經的。因為要使傳合經,他又顛倒了原文的次序,並補上一段兒。他注《中庸》時,雖沒有這樣大的改變,可是所分的章節,也與鄭玄注的不同。所以這兩部書的注,稱為《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孟》的注,卻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稱為《論語集註》、《孟子集註》。《大學》的經一章,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話;傳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們記下的。《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子一樣,都接受《史記》的記載,認為是子思⑦。但關於書名的解釋,他修正了一些。他説,“中”除“不偏”外,還有“無過無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⑧。照近人的研究,《大學》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學派的著作。《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貫,從前就有人疑心。照近來的看法,這部書的中段也許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發揚孔子的學説,如“時中”“忠恕”“知仁勇”“五倫”等。首尾呢,怕是另一關於《中庸》的著作,經後人混膈起來的,這裏發揚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謂“至誠”“儘性”,都是的。著者大約是一個孟子學派。

《論語》是孔子弟子們記的。這部書不但顯示一個偉大人格——孔子,並且讓讀者學習許多做學問的節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時習”、 “闕疑”、“好三”、“隅反”、“擇善”、“困學”等,都是可以終身應用的。《孟子》據説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共同編定的。書中説“仁”兼説“義”,分辯“義”“利”甚嚴,而辯“性善”,教人求“放心”,影響更大。又説到“養浩然之氣”,那“至大至剛”、“配義與道”的“浩然之氣”⑨,這是修養的最高境界,所謂天人相通的哲理,書中攻擊楊朱、墨翟兩派,辭鋒咄咄人。這在儒家叫作攻異端,功勞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戰國時代,他不免“好辯”,他自己也覺得的⑩;他的話流露着“英氣”,有“圭角”,和孔子的温潤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稱“亞聖”,次於孔子一等⑾。《孟子》有東漢的趙岐注。《論語》有孔安國,馬融,鄭玄諸家注,卻都已殘佚,只零星的見於魏何晏的《集解》裏。漢儒注經,多以訓詁名稱為重,但《論》、《孟》詞意顯明,所以只解釋文句,推闡義理而止。魏、晉以來,玄談大盛,孔子已經道家化;解《論語》的也多參入玄談,參入當時的道家哲學。這些後來卻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給《論》、《孟》作注,雖説融會各家,其實也用他自己的哲學作架子。他注《學》、《庸》,更顯然如此。他的哲學切於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將他解釋的孔子當作真的孔子。

他那一套“四書”注實在用盡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臨死的時候,他還在改定《大這·誠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書或問》,發揚注義,並論述對於舊説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書”上這樣下工夫,一面固然為了誘導初學者,一面還有一個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統。他在《中庸章句序》裏論到諸聖道統的傳承,末尾自謙説,“於道統之傳,不敢妄議”,其實他是隱隱在以傳道統自欺呢。《中庸》傳授心法,正是道統的根本。將它加在《大學》、《論》、《孟》之後而成“四書”,朱子自己雖然説是給初學者打基礎,但一大半恐怕還是為了建立道統,不過他自己不好説出罷了。他注“四書”在宋孝宗淳熙年間(西元1174——1189)。他死後朝廷將他的“四書”注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他果然成了傳儒家道統的大師了。

四書五經有哪些書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説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反映出孔子做事做人的態度,當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以及孔夫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以此開篇看似講人人皆知的仁義,實則大有深意,至今讀來仍振聾發聵。幾千年日月盈仄,依然脱不得一個“利”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百姓為利,蓋為生計;趨利,則為貪婪;而若一國之君言必曰利,則“國危矣”。

《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家學派的入門讀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是過去“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作為《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

《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並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全書共有三十三個章節,而它的每一個章節,都是根據這一零九個字的經義所衍生出來的,乃此書的立論之言。

四書五經是哪幾本書

四書五經包含《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九本書。四書之名始立於宋代,五經之名始稱於漢武帝時。

四書是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其中《論語》和《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大學》和《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

“五經”中的《詩經》温柔寬厚,《尚書》疏通知遠,廣博易良,《周易》潔靜精微,《禮記》恭儉莊敬,《春秋》屬詞比事。“五經”中的《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擴展資料

《四書》首次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參、子思,所以也稱為“四子書”。《四書》裏很多內容告訴人們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儒家的經典最初有“六經”,後來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秦末農民大起義,項羽進入秦都城咸陽,大肆縱火焚燒秦宮殿,《樂》經亡佚。到了漢朝時,皇帝曾經多次下令全國各地向國家獻書,漢武帝還設置了“五經”博士,也表達了對五經的重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四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五經

四書五經有哪些

四書五經有《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左傳》。

《四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是儒家的九部經典著作。《四書五經》它們取得“經”的地位,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南宋朱熹將此四種書加以註釋,合輯為《四書章句集註》,由此始立“四書”之名。

“五經”名始立於漢武帝時,立“五經”於學宮,取得了統治思想和學術的最高地位。《四書五經》記載了中國古代的典章文物的歷史資料,論述了儒家的哲學、、倫理、文化與教育等思想,是歷代儒客學子研學的核心書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着相當重要的位置。

《易經》

《易經》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中,被譽為諸經之首,三玄之一。《易經》包含《周易》,就是各種變化,孔子定為五經之一,計有24070字,分本經和大傳兩部分。本經包括八卦、重卦、卦辭、為易有主體,故稱為經。

大傳包括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説卦八、序卦九、雜卦十,此十者合稱十翼。《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羣經之首,大道之源”。

四書五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的總稱,包括以下書籍: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這些書籍是孔子及其學派的重要著作,被譽為儒家學説的核心內容,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影響深遠。

五經則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這些經典內容涵蓋了古代政治、經濟、軍事、禮儀、文學等各個領域的知識,並且被視為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書五經合起來,被視為中國傳統儒家經典的重要代表,對後世的哲學、政治、倫理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書五經都有哪些?

一、四書名單:《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

1、大學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學者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3、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敍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4、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60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活動。古試主要考《四書》與《五經》。

二、五經名單:《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1、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2、尚書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現在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現存版本中真偽參半。

3、禮記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思想、美學思想。

4、周易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説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5、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等,是我國古代史類文學作品。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作品,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它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據傳是由孔子修訂而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論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尚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禮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周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春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指的是哪四書哪五經

 01

      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指的是《改棗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

      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四書五經是歷代儒客學子研學的核心書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佔據着相當重要的位置。四書五經詳細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鉛肢的重要思想。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

      四書: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核激拆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孟子》是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活動。

      五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説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

《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

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擴展資料:

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參、子思,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説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五經是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四書五經是哪幾本書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士禮》《周易》《春秋》五部。

1、四書五經簡介

四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佔據着相當重要的位置。四書五經翔實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士禮》《周易》《春秋》五部。《士禮》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

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戰國竹簡,經專家鑑定,其內容全部都是古書,其中有許多經、史一類的文獻,此次公佈的清華簡中,《傅説之命》三篇引發關注,其內容與東晉時期出現的偽古文《尚書》的《説命》篇完全不同,再次證明,傳世的偽古文《尚書》系後人偽作。

此外,《周禮》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

2、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

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不過,在朱熹之前的程顥、程頤兄弟已經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

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

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參、子思,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

朱熹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註釋,其中,《大學》《中庸》的註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注 釋因為引用他人的説法較多,所以稱為“集註”。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

後人因為《大學》《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順序。由於朱熹註釋的《四書》既融會了前人的學説,又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切於世用。

又由於以程顥、程頤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後,朝廷便將他所編定註釋的《四書》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到元代延佑年間(1314—1320)恢復科舉考試,正式把出題範圍在朱注《四書》之內。

明、清沿襲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試製度,題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書》。《四書》不僅是儒學經典,還是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在近代,《四書》還被編入小學教科書。

3、五經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五經”。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説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

後來的五經是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擴展資料

1、考證

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戰國竹簡,總數約2500枚。經專家鑑定,其內容全部都是古書,其中有許多經、史一類的文獻。此前,清華簡第一輯和第二輯整理報告分別於2010年和2011年年底出版。

此次公佈的清華簡中,《傅説之命》三篇引發關注,其內容與東晉時期出現的偽古文《尚書》的《説命》篇完全不同,再次證明,傳世的偽古文《尚書》系後人偽作。古代的另一種學術造假行為叫偽託。這類偽託之作和今日之學術造假不同,這類作者只求作品傳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

而且雖然是偽託之作,往往不乏學術價值,有些甚至是極其重要的文獻。《禹貢》是我國現存最古史書《尚書》中的一篇。以前的學者都以為《禹貢》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現在早已為學界所否定。

上世紀30年代,顧頡剛提出了《禹貢》成書於戰國時期的觀點。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證據是:《禹貢》中提到一條河“菏”,菏指菏水,是公元前483年吳王夫差為與晉爭霸而開鑿的一條運河。即此一點就可以斷定《禹貢》作於公元前483年之後。

此外,《周禮》 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莊子》 除內八篇外都是後人所作,《論語》 的版本之爭實際上就是真偽之辯。

2、價值

我們只要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得提到“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四書五經”詳實地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舉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四書五經在社會規範、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四書五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四書五經六藝

“四書五經”分別是什麼?

四書和五經的總和。

四書:即《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五經:即《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泛指儒家經典。

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書

四書五經是儒家九本經典鉅著,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書經》《禮記》《易經》和《春秋》,所以四書和五經合起來就是四書五經,不過四書確立是在宋朝,而五經是在漢武帝時期。具體如下:

1、《大學》。這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相傳是由孔子弟子曾參整理孔子講授內容所編的。“大學”顧名思義,就是大人的學問,主要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思想,是初學儒家道德思想的入門典籍。

2、《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合作編撰而成的一部經典,是儒家重要經典著作之一。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這部經典是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載體,記錄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教育原則、道德觀念、倫理思想以及主張。

雖然一共只有二十篇,一萬兩千字,但內容頗為豐富,義理很深,千百年來,一直廣為傳頌,是古代教學必修教材之一。

3、《孟子》。是由孟子本人以及他的弟子一起整理而成的,是記錄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被後人尊稱為亞聖,這部書主要體現的是孟子的思想、觀點,以及他的行動,也屬於儒家重要經典。

4、《中庸》。也是《禮記》中的一篇,相傳是由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自宋以來,成為新儒學即道學的最為重要的經典。

中庸是儒家的一種思想主張,中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人生處世態度。中庸也是完美之意,就是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要走極端,要找到最恰當的方法,把問題解決的究竟完美。

5、《周易》。這部經被稱為“羣經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國古老而深邃的哲學經典。最初是一部占卜的書籍,後來儒家學者整理一部分解説《周易》的作品,編撰成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這部經裏揭示了很多宇宙變化的真理,在古代學術中佔核心地位,對提升中國文化內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一部經典。

6、《尚書》。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官方史書,“尚”就是“上古”的意思,“尚書”就是“上古的書”,是記載和追述上古歷史事件的彙編。

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記錄了虞、夏、商、周各朝各代一部分帝王言行事蹟,是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彙編。

7、《詩經》。這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相傳是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一共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三百餘首詩歌,被後世稱為《詩三百》,孔子評論《詩經》説:“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其中又根據內容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全面反映了先秦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詩中廣泛運用了賦、比、興的寫作手法,開創了我國傳統詩歌的現實主義之先河。

8、《禮記》。又叫《小戴禮記》。相傳是由孔子的弟子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裏面包含的儒家思想和史料非常豐富。

這部經以禮樂為核心,主要記載和論述了先秦時期的禮制、禮儀,以及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論,修身做人的原則等等,涉及、倫理、教育、美學、哲學、文化、宗教、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論深厚,內容豐富。

9、《春秋》。是我們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由孔子根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功242年的重大歷史事件。

其內容包括諸侯各國間的婚喪嫁娶、會盟征伐、篡位弒君等等。書中用詞細密,而意思顯明,每個句子都含蓄深遠,暗含褒貶之意,後人把孔子這種“微言大義”的寫法稱為“春秋筆法”。

四書,五經是哪些

“四書五經”到現在還是我們口頭上一句熟語。五經是《易》、《書》、《詩》、《禮》、《春秋》;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前二者又簡稱《學》、《庸》,後二者又簡稱《論》、《孟》;有了簡稱,可見這些書是用得很熟的。本來呢,從前私熟裏,學生入學,是從四書讀起的。這是那些時代的小學教科書,而且是統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因為沒有不用的。那時先生不講解,只讓學生背誦,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小注。只要囫圇吞棗的念,囫圇吞棗的背;不懂不要緊,將來用得着,自然會懂的。怎麼説將來用得着?那些時候行科舉制度。科舉是一種競爭的考試製度,考試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題目都出在“四書”裏,而且是朱注的“四書”裏。科舉分幾級,考中的得着種種出身或資格,憑着這種資格可以建功立業,也可以升官發財;作好作歹,都得先弄個資格到手。科舉幾乎是當時讀書人唯一的出路。每個學生都先讀“四書”,而且讀的是朱注,便是這個緣故。

將朱注“四書”定為科舉用書,是從元仁宗皇慶二年(西元1313年)起的。規定這四種書,自然因為這些書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讀的價值;規定朱注,也因為朱注發明書義比舊注好些,切用些。這四種書原來並不在一起,《學》、《庸》都在《禮記》裏,《論》、《孟》是單行的。這些書原來只算是諸子書,朱子原來也只稱為“四子”,但《禮記》、《論》、《孟》在漢代都立過博士,已經都升到經裏去了。後來唐代的“九經”裏雖然只有《禮記》,宋代的“十三經”卻又將《論》、《孟》收了進去①。《中庸》很早就被人單獨注意,漢代已有關中《中庸》的著作,六朝時也有,可惜都不傳了②。關於《大學》的著作,卻直到司馬光的,《大學通義》才開始,這部書也不傳了,這些著作並不曾教《學》、《庸》普及,教《學》、《庸》和《論》、《孟》同樣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書也是他編在一起的,四書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但最初用力提倡這幾種書的是程顥、程頤兄弟。他們説:“《大學》是孔門的遺書,是初學者入德的門徑。只有從這部書裏,還可以知道古人做學問的程序。從《論》、《孟》裏雖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這部書的分明易曉。學者必須從這部書入手,才不會走錯了路。”③這裏沒提到中庸。可是他們是很推尊《中庸》的。他們在另一處説:“‘不偏’叫作‘中’,‘不易’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會讀書的細加玩賞,自然能心領神悟終身受用不盡。”④這四種書到了朱子手裏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見解,加以系統的説明,四種書便貫串起來了。

他説,古來有小學大學。小學裏教灑掃進退的規矩,和禮、樂、射、御、書、數,所謂“六藝”的。大學裏教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於民生日用,都是實學。《大學》這部書便是古來大學裏教學生的方法,規模大,節目詳;而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循序漸進的。程子説是“初學者入德的門徑”,就是為此。這部書裏的道理,並不是為一時一事説的,是為天下後世説的。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⑤,所以程子舉為初學者的第一部書。《論》、《孟》雖然也切實,卻是“應機接物的微言”⑥,問的不是一個人,記的也不是一個人。淺深先後,次序既不分明,抑揚可否,用意也不一樣,初學者領會較難。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於《中庸》,是孔門的心法,初學者領會更難,程子所以另論。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學》的提綱挈領,便能領會《論》《孟》裏精微的分別去處:融貫了《論》、《孟》旨趣,也便能領會《中庸》裏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慾,道心是天理。人該修養道心,剋制人心,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領會《中庸》裏的心法,是不能從大處着眼,讀天下的書,論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將《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學》、《論》、《孟》合為“四書”,卻重在獵取功名;這是不合於他提倡的本心的。至於順序變為《學》、《庸》、《論》、《孟》,那是書賈因為《學》、《庸》篇頁不多,合為一本的緣故,通行既久,居然約定俗成了。

《禮記》裏的《大學》,本是一篇東西,朱子給分成經一章,傳十章,傳是解釋經的。因為要使傳合經,他又顛倒了原文的次序,並補上一段兒。他注《中庸》時,雖沒有這樣大的改變,可是所分的章節,也與鄭玄注的不同。所以這兩部書的注,稱為《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孟》的注,卻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稱為《論語集註》、《孟子集註》。《大學》的經一章,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話;傳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們記下的。《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子一樣,都接受《史記》的記載,認為是子思⑦。但關於書名的解釋,他修正了一些。他説,“中”除“不偏”外,還有“無過無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⑧。照近人的研究,《大學》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學派的著作。《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貫,從前就有人疑心。照近來的看法,這部書的中段也許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發揚孔子的學説,如“時中”“忠恕”“知仁勇”“五倫”等。首尾呢,怕是另一關於《中庸》的著作,經後人混膈起來的,這裏發揚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謂“至誠”“儘性”,都是的。著者大約是一個孟子學派。

《論語》是孔子弟子們記的。這部書不但顯示一個偉大人格——孔子,並且讓讀者學習許多做學問的節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時習”、 “闕疑”、“好三”、“隅反”、“擇善”、“困學”等,都是可以終身應用的。《孟子》據説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共同編定的。書中説“仁”兼説“義”,分辯“義”“利”甚嚴,而辯“性善”,教人求“放心”,影響更大。又説到“養浩然之氣”,那“至大至剛”、“配義與道”的“浩然之氣”⑨,這是修養的最高境界,所謂天人相通的哲理,書中攻擊楊朱、墨翟兩派,辭鋒咄咄人。這在儒家叫作攻異端,功勞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戰國時代,他不免“好辯”,他自己也覺得的⑩;他的話流露着“英氣”,有“圭角”,和孔子的温潤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稱“亞聖”,次於孔子一等⑾。《孟子》有東漢的趙岐注。《論語》有孔安國,馬融,鄭玄諸家注,卻都已殘佚,只零星的見於魏何晏的《集解》裏。漢儒注經,多以訓詁名稱為重,但《論》、《孟》詞意顯明,所以只解釋文句,推闡義理而止。魏、晉以來,玄談大盛,孔子已經道家化;解《論語》的也多參入玄談,參入當時的道家哲學。這些後來卻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給《論》、《孟》作注,雖説融會各家,其實也用他自己的哲學作架子。他注《學》、《庸》,更顯然如此。他的哲學切於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將他解釋的孔子當作真的孔子。

他那一套“四書”注實在用盡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臨死的時候,他還在改定《大這·誠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書或問》,發揚注義,並論述對於舊説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書”上這樣下工夫,一面固然為了誘導初學者,一面還有一個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統。他在《中庸章句序》裏論到諸聖道統的傳承,末尾自謙説,“於道統之傳,不敢妄議”,其實他是隱隱在以傳道統自欺呢。《中庸》傳授心法,正是道統的根本。將它加在《大學》、《論》、《孟》之後而成“四書”,朱子自己雖然説是給初學者打基礎,但一大半恐怕還是為了建立道統,不過他自己不好説出罷了。他注“四書”在宋孝宗淳熙年間(西元1174——1189)。他死後朝廷將他的“四書”注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他果然成了傳儒家道統的大師了。

四書五經有哪些書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説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反映出孔子做事做人的態度,當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以及孔夫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以此開篇看似講人人皆知的仁義,實則大有深意,至今讀來仍振聾發聵。幾千年日月盈仄,依然脱不得一個“利”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百姓為利,蓋為生計;趨利,則為貪婪;而若一國之君言必曰利,則“國危矣”。

《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家學派的入門讀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是過去“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作為《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

《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並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全書共有三十三個章節,而它的每一個章節,都是根據這一零九個字的經義所衍生出來的,乃此書的立論之言。

四書五經是哪幾本書

四書五經包含《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九本書。四書之名始立於宋代,五經之名始稱於漢武帝時。

四書是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其中《論語》和《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大學》和《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

“五經”中的《詩經》温柔寬厚,《尚書》疏通知遠,廣博易良,《周易》潔靜精微,《禮記》恭儉莊敬,《春秋》屬詞比事。“五經”中的《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擴展資料

《四書》首次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參、子思,所以也稱為“四子書”。《四書》裏很多內容告訴人們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儒家的經典最初有“六經”,後來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秦末農民大起義,項羽進入秦都城咸陽,大肆縱火焚燒秦宮殿,《樂》經亡佚。到了漢朝時,皇帝曾經多次下令全國各地向國家獻書,漢武帝還設置了“五經”博士,也表達了對五經的重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四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五經

四書五經有哪些

四書五經有《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左傳》。

《四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是儒家的九部經典著作。《四書五經》它們取得“經”的地位,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南宋朱熹將此四種書加以註釋,合輯為《四書章句集註》,由此始立“四書”之名。

“五經”名始立於漢武帝時,立“五經”於學宮,取得了統治思想和學術的最高地位。《四書五經》記載了中國古代的典章文物的歷史資料,論述了儒家的哲學、、倫理、文化與教育等思想,是歷代儒客學子研學的核心書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着相當重要的位置。

《易經》

《易經》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中,被譽為諸經之首,三玄之一。《易經》包含《周易》,就是各種變化,孔子定為五經之一,計有24070字,分本經和大傳兩部分。本經包括八卦、重卦、卦辭、為易有主體,故稱為經。

大傳包括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説卦八、序卦九、雜卦十,此十者合稱十翼。《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羣經之首,大道之源”。

TAG標籤:四書五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