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大理三道茶簡介

大理三道茶簡介

大理三道茶,又稱“雲南三道茶”,是指雲南大理地區的三種傳統茶類,分別是普洱茶、白茶和黑茶。這三種茶類在雲南地區廣泛流傳,多數當地人每天都會飲用。

普洱茶是雲南大理地區最著名的茶之一,其特點是產地高海拔,種植環境優越,製作工藝獨特,口感濃郁回甘。普洱茶具有清熱解暑、驅濕消食、降血脂降壓等多種功效,常被譽為“雲南紅酒”。

白茶是雲南大理地區的一種傳統茶類,以嫩芽為原料,採摘時間在立春節後,以乾燥工藝為主製作而成。白茶具有清香高雅、滋潤爽口、抗氧化等多種功效,適合四季飲用。

黑茶是雲南大理地區另一種傳統茶類,製作工藝主要以微生物發酵方式製成,具有香氣濃郁、味道醇厚、潤口解油膩等獨特特點。黑茶經常被當作茶飯搭配,也可用於泡飲。

三道茶的相互搭配,既可以單獨品嚐,也可以混合在一起飲用,口感更為獨特。同時,這也是當地人們傳統的茶飲文化體現,非常有特色。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三道茶是哪三道茶 三道茶的介紹

1、三道茶就是雲南白族招待貴賓的一種飲茶方式,也稱三般茶。馳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時就已成了白族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

2、“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種茶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南詔時期即作為南詔王招待各國使臣的飲茶禮,是對賓客的最高禮遇。後流傳到民間,保留並發展延續至今。

3、早在唐代,樊綽撰寫的《蠻書》中記載:“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唐代以前大理白族地區飲茶便有添加花椒、生薑、肉桂一起經烹飪而飲用的方法,這與現今三道茶的佐料已相似。

三道茶是什麼?

三道茶是雲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飲茶方式,屬茶文化範疇。馳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時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

【分類】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人在白族人堂屋裏一年四季不滅的火塘上用小陶罐燒烤大理特產沱茶到黃而不焦,香氣瀰漫時再衝入滾燙開水製成。此道茶以濃釅為佳,香味宜人。因白族人講究“酒滿敬人,茶滿欺人”,所以這道茶只有小半杯,不以衝喝為目的,以小口品飲,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涼清香為趣。 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人生之旅,舉步維艱,創業之始,苦字當頭。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面對苦境,我們惟有學會忍耐並讓歲月浸透在苦澀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體味出生活的原汁原味,從而對人生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特產乳扇、核桃仁和紅糖為佐料,衝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的茶水製作而成。此道茶甜而不膩,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個夠。 寓苦去甜來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經過困苦的煎熬,經過歲月的浸泡,奮鬥時埋下的種子終於發芽、成長,最後碩果累累。這是對勤勞的肯定,這是付出的回報。當我們在鳥語花香裏,明月清輝下品嚐甜美的果實之時,我們又怎能不感到生活的快意?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是用蜂蜜加少許花椒、姜、桂皮為作料,衝“蒼山雪綠茶”煎制而成。此道茶甜蜜中帶有麻辣味,喝後回味無窮。因桂皮性辣,辣在白族中與“親”諧音,而姜在白語中讀“菒”,有富貴之意,所以此道茶表達了賓主之間親密無比和主人對客人的祝福(如恭喜發財,大富大貴)。因集中了甜、苦、辣等味,又稱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個人的一生,要經歷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諸如名利、權勢、富貴榮華等等的。要做到“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氣度。如果一味沉湎於成功或失敗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過執着,就會作繭自縛,陷入生活的泥潭不能自拔,喪失了許多人生樂趣。所以,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我們不妨看得輕些淡些,不要讓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拋棄的重負,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人生境界。

【喝法】

先將本地產的綠茶放特製的小砂罐裏在火上焙烤,待罐中茶葉烤脆、烤香、變黃時,衝入罐中少許沸水,等水中泡沫消失,再將沸水衝滿,四火稍煨火片刻,茶水呈琥珀色,香味濃郁,有烤茶的特殊馥郁,斟入小茶盅內,此第一道茶,稱為頭道苦茶。在砂罐裏注入新水,加入白糖、炒香的桃核仁片、芝麻面等是第二道茶,即二道甜茶。第三道茶要在茶水中放入烘香的乳扇、紅糖、蜂蜜、桂皮、米花、和幾粒花椒等,稱為三道回味綿。

茶葉內含茶多酚、生物鹼、蛋白質、糖類、有機酸、多種維生素、礦質元素、芳香成分等,兼有藥理和營養兩方面作用。具有提神醒、利尿強心、清熱降火、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血壓等特點。我國是茶是故鄉,民族地區由於自身的生活習俗形成的特殊飲茶方法,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沖泡方法】

高温:九十度以上

葉茶類:鐵觀音、水仙、凍頂烏龍、佛手等。

重揉捻茶類:鐵觀音、佛手等接近球狀的茶。

重焙火的茶類:色澤較黑、較暗的茶。

陳年茶類:任何妥善儲存的陳年茶,以鐵觀音、水仙較常見。

中温:八十——九十度

輕發酵的茶類:如文山包種茶,若焙火較重,仍以高温沖泡。

芽茶類:如白毫烏龍、高級紅茶等。

薰花茶:香片、包種茶、薰花。

低温:低於八十度以下 綠茶類:如龍井、碧螺春等。若品嚐時仍覺得苦味太重,可再降低水温。

【品茶】

中國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種人生境界。塵世的每一個人,當我們在酒足飯飽之餘,慢慢品茶之時,不妨讓這飽含智慧的茶香慢慢沁入我們的生命之中,讓人生如茶,芳香宜人!

【相關記載】

早在唐代《蠻書》中就有記載,一千年前的南詔時期,白族就有了飲茶的習慣。明代的徐霞客來大理時,也被這種獨特的禮俗所感動。在他的遊記中這樣描述它“注茶為玩,初清茶、中鹽茶、次蜜茶”。所謂“注茶為玩”,就是把飲茶作為一種品賞的藝術活動,也即是後人所稱的茶道。

大理白族三道茶解説詞

白族“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頭道苦茶又稱“烤茶”或“百抖茶”,先苦後甘,能止渴生津,消除疲勞;二道甜茶,放有乳扇、生薑、蜂蜜、核桃等佐料,能提神補氣,使人神清氣爽;三道回味茶,放有花椒、肉桂等佐料,飲之滿口清香,回味無窮。

白族三道茶源遠流長,起源於唐初,之後不斷得到發展,到了唐南詔國中後期,佛教在大理興盛,寺廟倡導坐禪飲茶,遊客也喜歡飲茶止渴,使茶道得以迅速發展。到明、清之際,白族家室多愛飲烤茶,招待客人飲甜茶,在婚事、節慶期間專飲“三道茶”。隨着旅遊事業的發展,如今白族三道茶已極富文化內涵,其象徵意義通常概括為“頭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

關於雲南白族的“三碗茶”的來歷和它的順序,是哪三碗茶?

雲南白族是"三道茶"。不是三碗茶"。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種茶文化,原是南昭、大理國時期國王宴請將軍大臣的禮待,後來配方流入民間,形成民間待客的一種方式。早在南詔時期(公元649年至902年)即作為招待各國使臣的宮廷鐵觀音茶點,是對賓客的最高待遇。在《蠻書.管內物產》中就有"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的記載。明末,《徐霞客遊記》中記有"一清、二甜、三蜜鐵觀音茶"的記載,可見"三道鐵觀音茶"的品飲方法在白族地區很早就有流行。

白族三道茶,白族稱它為"紹道兆"。這是一種賓主抒發感情,祝願美好,並富於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喝三道茶,當初只是白族用來作為求學、學藝、經商、婚嫁時,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祝願。如今,應用範圍已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賓時的飲茶習俗。

製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製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樣的。

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先要吃苦"。

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內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湯傾入八分滿為止。

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白族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茶藝"款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講究的茶禮。

白族傳統"三道茶"可謂是民族茶文化音茶道文化中的一絕,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禮儀氛圍,品嚐"三道茶"更富含着人生先苦後甜再回味的深刻哲理。

品白族三道茶

前年,我和媽媽來到雲南省看望外婆。我遊覽了美麗的洱海風光,當然,還少不了白族“三道茶”。

所謂白族“三道茶”,為“一苦,二甜,三回味”。每逢喜慶佳節或貴賓來臨,白族人民都要舉行“三道茶”儀式,依次向客人敬獻“苦茶”,“甜茶”和“回味茶”這三道茶。

主賓相敬,舉杯齊眉,不以解渴為目的',而是寄以興致和情感。其象徵意義通常被概括為“一苦,二甜,三回味”。

這三道茶,頭道茶以大理特產的散沱茶為原料,用特製的砂罐於炭火上焙烤到黃而不焦,芳香襲人之時衝入滾燙開水而成。此茶是白族自制自飲時常用的烤茶型,以濃釅為佳,香苦宜人。

品之,苦味與藥苦相似。

二道茶是以大理名食乳扇、核桃仁片、紅糖為佐料,衝入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的茶水,茶味香甜而不膩。

品之,其味確實甘甜可口、細而不膩。

三道茶以蜂蜜加少許椒、姜、桂皮為佐料,衝入“蒼山雪綠”煎制的茶水,以達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

品之,先微苦,後舌邊生津,至舌麻無比,的確是回味無窮。

這就像人生,先是苦,苦盡甘來,便是甜,老了,就沒有回味了。

人生一定要細細品嚐,否則苦盡甘來後就沒有回味了。不是嗎?

白族的三道茶介紹?

三道茶分別是苦茶、甜茶、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味,表示經過努力得來的幸福生活才是最有品味的。 答案補充 三道茶起初只是寄託長輩對後輩的一種祝福。最早見於唐代徐霞客《滇遊日記》,又據唐代樊綽《蠻書》記載,南詔中後期和大理國時期,佛教在大理興起,寺廟中提倡坐禪飲茶,香客和遊客也喜歡飲茶止渴,使茶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且白族中特殊的釋儒階層產生,因此,茶俗中開始融入了人生哲學的寄託,那時洱海一帶的民族已有飲茶習慣。元明清時,白族儒生大量出現,讀書在白族農村已蔚為風氣,三道茶象徵人生哲理的趨向得到了加強和定型。廣大農村居家中,多數人喜歡烤茶,在舉行婚禮時或酬謝幫忙的親朋好友時,專門加工“三道茶”。隨着旅遊事業的發展,如今白族三道茶已發展成茶文化之最,起到調節人際關係的作用,並受到海內外來客的青睞。

先説頭道茶,即苦茶。製作頭道茶的方法是,先把上好茶葉放入土陶罐中用文火烤,邊烤邊抖,直至茶葉微黃併發出清香味,後衝入開水,茶罐內即發出聲響並冒出水泡。待水泡沫散去,陶罐內即留下少許又苦又香的濃釅茶汁。頭道茶因開水衝入罐時有響聲,故又叫雷響茶。 答案補充 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待客的獨特禮俗。

據説,這“三道茶”是白族人家接待女婿的一種禮節。

而品茶,作為一種藝術,早在唐代的《蠻書》中就有記載,一千多年前的南詔時代,白族就有了飲茶習慣。

隨着生活的發展,它成了一種獨特的茶文化,成了白族待客的獨特禮俗。

到了明代,以茶待客成了白族人民的禮節。

當年徐霞客來大理時,也被這種獨特的禮節所感動。

在他的名著《徐霞客遊記》中,對白族的這種品茶方式有過這樣一段生動的描述:“注茶為玩,初清茶、中鹽茶、次蜜茶。”

大理白族三道茶解説詞

【背景資料之一:(歷史淵源)】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種茶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南昭時期(649-902)即作為款侍各國使臣的一種禮遇,明代崇禎十年(1637),我國著名的大施行家徐霞客遊大理後,對三道茶曾有文字記栽。他寫道“注水為玩,初清茶、中益茶、次蜜茶”因三道茶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豐厚的文化內涵,所以一千多年以來,始終廣泛流傳於大理白族民眾之中。每當逢年過節、生辰壽誕、男婚女嫁、賓客臨門,白族同胞都要以原汁原味的傳統飲茶方式款待賓朋,讓客人在“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事活動中,品飲茶點、享受茶禮、觀賞茶藝、感悟人生。

隨着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習俗與時尚生活必然發生碰撞,古老的民間“三道茶”也必然與現代都市茗飲方式產生摩擦。任何好的傳統藝術形式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如果不能不斷注入新意,使之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民眾,都勢必走入死衚衕,失去生存空間。基於這種認識,雲南大理蒼山感通索道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吉小冬先生與茶友們“臨古而不泥古”,對傳統的“三選茶”表演形式進行了大膽創新。他們打破了舊的表演模式,簡化了歌舞表演,突出茶藝表演。並且把“三過茶”的人生哲理和表現藝術濃縮提煉為“烤、調、烹”三個字。即烤出生活的芳香;調出事業的主旋律;烹出歷史的積澱。改編後的白族三道茶,在幽婉古雅的南詔洞經音樂的旋律中,把白族人民拜天、拜地、拜本主以及崇尚大自然的人文情結融匯於藝術,讓客人聽其音、觀其藝、聞其香、品其味,在濃郁的白族傳統文化氛圍中,受到藝術玄陶,得到美的享受。

【背景資料:(基本程序及操作)】

第一道“苦茶”

在火盆上支三角架,用銅壺煨開水,將小土陶罐底部預熱,待發白時投下茶葉,抖動陶罐使茶葉均勻受熱,待茶葉烤至焦黃髮香時,衝入少量開水,罐中發出劈啪聲。稍後再衝進開水,煮沸一會兒即斟到預備好的牛眼盅內,至半盅,按輩分先後,長者第一,依次一一敬獻。按主不喝客不飲的規矩,主人雙手舉杯齊眉道聲“請”, 並先一口飲盡後,客人方可品茗,道謝意。頭道茶經烘烤沖泡,湯色如琥珀、香氣濃郁,但入口很苦,寓意要想立業,先學做人。要想做人,必先吃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第二道“甜茶”

在烤的基礎上,加上切細的乳扇(白族特製的一種奶製品)、核桃仁、芝麻、紅糖等配製調和後斟入小碗或大茶杯內,八成為宜。二道茶香甜可口,濃淡適中,寓意人生在世歷盡滄桑,苦盡甜來。

第三道“回味茶”

就是在茶杯中先放入花椒數粒、生薑幾片、肉桂、蜂蜜和紅糖少許,然後用沸水衝至半杯為宜。客人接過茶時旋轉晃動,使茶水與作料均勻混合,趁熱品茶。第三道茶其味甘甜中透出肉桂、花椒的清芬與香郁。寓愈着人生苦短、歲月漫長、酸甜苦辣、冷暖自知、回味無窮。

大理古城的三道茶

— 喝不透過往意境

在大理,三道茶本來是白族喜筵上招待貴客的風俗,多作為民俗表演了。

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先要吃苦。”第二道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內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湯傾入八分滿為止。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

三道茶沖泡程序説來繁複,一般不過是三杯茶湯一一敬過罷了。所謂一苦、二甜、三回味,喝過一番,卻無論如何感覺不到原有的意境了,未免多少讓人有些失望。

白族三道茶藴含人生哲理:一苦二甜三回味

白族三道茶藴含人生哲理:一苦二甜三回味

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現已成為白族民間婚慶、節日、待客的茶禮。“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遊的保留節目。下面就請跟一起看看白族三道茶。

茶文化

三道茶,白語叫“紹道兆”,是白族待客的一種風尚,大凡賓客上門,主人一邊與客人促膝談心,一邊吩咐家人忙着架火燒水。待水沸開,就由家中或族中最有威望的長輩親自司茶。白族的三道茶當初只是長輩對晚輩求學、學藝、經商,以及新女婿上門時的一種禮俗。

白族稱這一道茶為“清苦之茶”,它寓意做人的道理:“要立業,就要先吃苦。”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會在小砂罐中重新烤茶置水,或用留在砂罐內的第一道重新加水煮沸,與此同時,將盛器牛眼睛盅換成小碗或普通杯子,內中放上紅糖和核桃肉,沖茶至八分滿時,敬予客人。此道茶甜中帶香,苦盡甜來,白族人稱這第二道為甜茶或糖茶,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麼事,只要吃得了苦,才會有甜香來。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主人先將一匙蜂蜜、少許薑片、三五粒花椒放人杯、碗中,再衝上沸騰的茶水,容量多以半杯半碗為度。客人接過茶杯時,一邊晃動茶杯,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趁熱飲下,此道茶喝起來可謂甜、苦、麻、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因此,白族稱此道為“回味茶”。

由於這種煮茶方法能發出似雷響的聲音,響雷茶也就因此得名。據説,這還是一種吉祥的象徵。一當響雷茶煮好後,主人就提起砂罐,將茶湯一一傾入茶盅,再由小輩女子用雙手捧盅,奉獻給各位客人,在一片讚美聲中,主客雙方一邊喝茶,一邊敍誼,預示着未來生活的幸福美滿和吉祥如意。

目前,白族傳統“三道茶”,尤其是大理白族三道茶可謂是民族茶文化中的一絕,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禮儀氛圍,已經讓品嚐“三道茶”更富含人生先苦後甜再回味的深刻哲理了。

意義

由於這種煮茶方法能發出似雷響的聲音,響雷茶也就因此得名。據説,這還是一種吉祥的象徵。一當響雷茶煮好後,主人就提起砂罐,將茶湯一一傾入茶盅,再由小輩女子用雙手捧盅,奉獻給各位客人,在一片讚美聲中,主客雙方一邊喝茶,一邊敍誼,預示着未來生活的幸福美滿和吉祥如意。

雲南大理有哪特色小吃?

大理好吃有:

一、大理古城(門票)片區;油粉,以古城內青石橋的油粉最佳。涼蝦,用米粉和石灰做成,配上玫瑰糖稀,即玫瑰涼蝦。卷粉,也是米粉做的,夏天吃起來涼兮兮的。還有五華樓附近的手搓餌塊,有甜鹹味可選。古城小吃主要集中在電影院、五華樓、洋人街附近。菜系:海菜芋頭湯、砂鍋魚,白族特色菜生皮,賓川縣海稍魚、附子燉豬腳、黑皮。

二、縣份小吃:1.洱源縣,梅子各種品類,以古城趙記梅子最好;鄧川鎮乳扇,可以油煎、烤吃,還可以沾白糖生吃。2.彌渡縣:地方特製的彌渡卷蹄、蜜餞。3.巍山縣:當地人自己釀造的木瓜醋,還有冬瓜、木瓜、藍莓、李子蜜餞。3.雲龍縣的千年白族村諾鄧火腿。4.漾濞縣的鍋巴油粉。5.永平縣的黃燜雞。

三、大理各地還盛產野生菌:松茸、牛肝菌、雞樅菌、見手青(地方叫的,因為此菌子被手摸後變青色,但是炒吃最佳)。

1、醃螺螄

大理洱海盛產螺螄,白族喜食螺螄,吃法有多種多樣,其中醃螺螄就是一種獨特的吃法。清代檀萃在其中名著《滇海虞衡志》中,説:滇嗜螺螄已數百年矣……以姜米、秋油調、爭食之立盡,早晚皆然。

2、砂鍋魚

砂鍋魚是大理的名吃,用洱海出產的鯉魚搭配着嫩雞片、火腿、冬菇十多種配料,小火慢慢燉成,出鍋時,單單那豐富的顏色就足以吸引人了,嘗一口吸收了這麼多配料的魚肉,那感覺簡直太滿足了!這道菜一般在大理下關城區的各大飯店都可以吃到,3-4個人一鍋魚足矣。

3、三道茶

三道茶最早是大理白族人家接待女婿的一種禮儀,經過發展這種禮儀已經成了白族接待來客的最高禮儀。三道茶分為苦茶、甜茶、回味茶。苦茶多為烤制,因味苦而得名,民間又稱為響雷茶。

甜茶是因茶中加入核桃片和紅糖而茶味帶甜;第三道加入蜂蜜、花椒,有的還加入烤黃的乳扇,喝起來有種説不出的回味,故又稱回味茶。

4、洱海弓魚

洱海弓魚產於雲南大理,又稱工魚,正式名稱為大理裂腹魚,因其能以嘴銜尾跳躍出水面、形象如弓而得名。弓魚喜歡逆水上游,而且還決不回頭,遊不上去時就弓着腰把自己射向前面,以致於能沿着蒼山十八溪游上蒼山頂。

弓魚體形不大,每條約二至四兩重,其肉質嫩軟而細膩可口,且籽多刺少苦膽小,味道特鮮美。洱海周圍的白族鄉親將其讚美為洱海花。現因資源破壞等原因,已瀕臨滅絕。

5、巍山粑肉餌絲

火粑肉餌絲是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一道獨具特色的小吃。火粑肉餌絲百吃不厭,關鍵在於它的做工精細,選料考究。最地道的選料要用巍山有名的黃皮穀米,製成的餌絲色澤潔白,口感細軟甜潤,而且不脆不粘。

大理小吃:小鍋用絲和米線、雪白小米糕、破酥粑粑、熱豆粉、豆花、卷卷、蒸糕、粉粑等地方小吃,在大理古城各小食攤均可吃個夠。

喜洲粑粑,即麥面烤用,重油分層,加火腿丁,用慄炭火吊爐烤,味極佳。各食品店均可品嚐。

肉餌絲,把豬腿放入砂鍋中以文人燉粑,用肉湯煮熟餌絲、罩上粑肉即回食用。味極獨特、鮮美。各食品店均可品嚐。

涼雞米線,涼米線用煮熟的雞肉絲罩帽。外加核桃醬和小粉做成的滷汁,極爽口。各食品店均可品嚐。

雕梅,地方民族特色食品。新鮮梅子用生石灰水泡後,用小刀雕出各種花紋,並將梅核取出,加蜂蜜、玫瑰糖放人瓶中淹制數月後食用。食之清香四溢,極其爽口。各土雜店有售。

更多關於雲南大理有哪特色小吃?,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849b2c1615730952.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TAG標籤:大理 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