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桃花庵戲曲

桃花庵戲曲

《桃花庵》 ,又名《齒痕記》《張才遊庵》等,屬豫劇傳統劇目。民國二十四年(1935),陳素真將自己常演的《賣衣收子》帶進了豫聲劇院演出,樊粹庭看後為陳素真進行了整理改編,加重了妙善的戲並提高其形象,刪去別家、撒瓜子、遊庵、生子等情節。1937年王鎮南也曾為常香玉整理此劇。1942年崔蘭田搭班洛陽,飾竇氏,姚淑芳飾陳妙善。1952年,王鎮南又刪去“爭狀元”一場。後也成為桑振君大師代表劇目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桃花庵的劇情

豫劇《桃花庵》是一出根據傳統戲《桃花庵》整理、改編的戲曲藝術片。

豫劇《桃花庵》是豫劇豫西調名家崔蘭田的代表劇目。戲劇故事發生在明朝洪武年間,書生張才三月三西湖望會,一去十二年裊無音訊,其妻竇氏思念丈夫整日幽幽寡歡,望眼欲穿。過街樓偶遇一頑童,相貌酷似張才,便認為義子。無巧不成書,大街又見一賣衣老嫗王三思,所賣之物正是其夫離家之時所穿蘭衫,追問根由才得知,張才於十二年前已故;悲傷之餘,又得知張才望會期間曾與桃花庵尼姑陳妙善有私,並生一男,因庵中無法撫養,遂交於王三思轉賣他人。

竇氏桃花庵訪尼,與陳妙善互訴和張才的生離死別之苦,同命相憐,以德報怨,又將妙善接到家中奉養,以了丈夫生前之念。

數年後,義子高中狀元,居家歡喜,王三思也來道賀,才道破狀元郎正是妙善所生,張才之遺腹子;磕家團圓,皆大歡喜。

豫劇桃花庵全場戲詞

豫劇《桃花庵》唱詞:

九盡春回杏花開,我的張才相公!

九盡春回杏花開,那鴻雁兒飛去紫燕兒來。

蝴蝶兒雙飛過牆外,想起來久別的奴夫張才。

張才夫出門十餘載,一十二載未曾回來。

為奴夫在神前我掛過彩,為奴夫我許下了吃長齋。

為奴夫在門外我算過卦,為奴夫在月下常徘徊。

為奴夫廟內求神神不語,在那門外邊算卦,卦卦帶災。

奴好比梧桐鳳良伴不在,奴又比那鴛鴦侶誰把俺拆?

奴好比芙蓉鏡掩了光彩,奴又比孤山鸞鳴聲悲哀。

為奴夫我懶把鮮花戴,為奴夫懶上梳粧枱。

為奴夫茶不思我飯也不愛,為奴夫我晝夜不眠常等待。

張才夫他好比石沉大海,把他的生死存亡實實地難猜。

竇氏女年長三十外,我跟前缺少兒嬰孩。

張才夫你若有好和歹,撇下我孤苦伶仃怎樣安排?

叫丫環你領我過街樓上,站至在過街樓細觀明白。

過路的君子有千千萬,怎不見張才回家來?

哭聲我的夫你回來吧,樓棚上歎煞妻珠淚盈腮。

擴展資料:

該劇講述了一段跨越十六年時間的悲歡離合。張才虎丘逛會偶遇妙善,在桃花庵內成就魚水之歡。3個月後,張才染病身亡,妙善身懷有孕,後來產下男嬰。16年後,張才之妻竇氏偶遇此子,收為義子,通過盤姑,爭子,一家團圓,皆大歡喜。

桃花庵的故事傳説:

傳説明代初期,桃花庵裏住着師徒老少兩位尼姑,某年的農曆二月初十這天,老尼姑帶着弟子陳妙善來到距桃花庵幾裏外的張家溝村葦泉山靜居寺趕廟會,與書生張才不期而遇。

二人相識,互傾才貌,墜入愛河,私定終身。此後,陳妙善瞞着和張才來到了桃花庵,兩人互訴衷腸,很快墜入愛河。此時的張才正準備進京趕考,遇到妙善後。

將趕考一事拋到了九霄雲外。為了長相廝守,兩人商議,張才喬裝成尼姑在桃花庵住了下來,兩人如膠似漆並偷嚐了禁果。

不料,數日後張才一病不起,不久便死在了桃花庵。妙善悲痛欲絕,把張才偷偷埋在了桃花庵的香火池下面。

張才死後,妙善卻懷有身孕,八個月後生下了她與張才的兒子。尼姑生子被視為大逆不道,妙善找到附近老望巖村的王桑氏,暗託王桑氏為嬰兒尋找一好人家撫養。

並送藍衫為記。王桑氏遂將孩子賣給了在縣衙做官的施大人。施大人老來無子,將孩子視如珍寶,並給孩子取名施寶玉。

轉眼,施寶玉15歲了。一天,施寶玉路過張才生前的家,張才的妻子竇夫人偶然發現,眼前的施寶玉與失蹤多年的丈夫很像,便將施寶玉引進家門並認為義子。

還把張才當年的一件藍衫送給了他,説還有一件藍衫當年張才進京趕考時穿走了。提起失蹤多年的丈夫,竇夫人十分悲傷,施寶玉對此深表同情,表示今後要像親兒子一樣照顧竇夫人。

這年,住在老望巖村的王桑氏已經70歲了,家中遭災,無柴米度日,於是她想起了當年留下的那件藍衫,據説可以兑換二兩銀子,就取出藍衫找人出售,不料卻恰巧被竇夫人看到。

竇夫人拿起藍衫仔細端詳後大吃一驚,這件藍衫正是當年張才的衣裳。於是,她用兩倍的價錢買下藍衫,然後不動聲色盤問藍衫的來歷,王桑氏於是向竇夫人道出了實情。

竇夫人來到桃花庵找到妙善,質問她與張才當年的事。妙善見有王桑氏在場,只好承認了當年她與張才的私情。竇夫人斥責妙善身為出家之人卻行苟且之事。

妙善則哭訴張才對自己隱瞞了已有家室的實情。兩個女人一陣痛哭之後,都理解了對方的苦衷。最終,竇夫人和妙善這兩個苦命的女人結成了姐妹。

竇夫人與妙善一起找到施大人,説明並要認領兒子。施大人和老伴得知寶貝兒子要被其孃親認走,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無奈之下,施大人找到官府中人從中調解。

最後與竇夫人達成了“一門兩不絕”的協議,約定竇夫人作為張才的妻子為施寶玉娶一妻,施大人作為養父為施寶玉再娶一妻,婚後,施寶玉在兩家各住半月。

在張家所生之子姓張,在施家所生之子姓施。如此,張、施兩家爭子風波得以平息,而桃花庵的故事卻一直流傳至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桃花庵

桃花庵豫劇唱的是什麼意思

唱的是蘇州張才虎丘山玩會,在茶肆飲茶,樓上女尼陳妙善見而愛之,將瓜子皮撒下,並題詩贈扇,擲於張才。張追蹤桃花庵中,匿居數日,暴病身亡。

妙善生子,用張才遺衫包裹嬰兒,求王三思抱出曙中。王將嬰兒賣於蘇州知州蘇坤為子,取名寶玉。十二年後,張才之妻竇氏見到寶玉,因貌似張才而收為義子。

王三思張宅賣衣,竇氏見藍衫生疑,問出來歷,便以降香為名去桃花庵,將妙善邀至家中盤問。妙善見藍衫道出真情。寶玉得中狀元,竇氏攜妙善、王三思至明倫堂,講明寶玉身世,求其歸宗。蘇坤因無後而不依。竇氏以張、蘇兩家各為寶玉娶妻、騎門雙祧之計平息爭端。

擴展資料

《桃花庵》 ,又名《齒痕記》《張才遊庵》等,屬豫劇傳統劇目。1942年崔蘭田搭班洛陽,飾竇氏,姚淑芳飾陳妙善。1952年,王鎮南又刪去“爭狀元”一場。後也成為桑振君大師代表劇目之一。

影片在景色、唱腔、扮相上充分體現了桑派藝術“字乖音巧、閃滑搶離”的演唱風格,在手、眼、身、法、步及水袖等方面更加規範,以戲曲特有的表演程式和造型手法,外化了人物內心世界,提升了豫劇藝術表演品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桃花庵

TAG標籤:戲曲 桃花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