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教學策略怎麼寫,教學策略怎麼寫具體

1.教學策略怎麼寫

摘要: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和關鍵點。

教學策略怎麼寫具體 教學策略怎麼寫

本文在對教學實踐和理論深入研究的前提下,重點對學校課堂教學策略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建構學校課堂教學策略的一般模型。教學策略模型是一個綱,依據教學策略的模型,有關教學策略的其它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所謂綱舉目張。

關鍵詞:課堂教學 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模型 Research about the Model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y in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t's Implementation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y in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breach and key-point to fully implement quality education and to deepen education reform .In this paper, with the study of instructional theories and implementation experience,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d the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y in classroom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The teacher's theoretical level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y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instruction in the en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nstruct a model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y in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The model acts as an outline, while the essential matter of operating the model is solved, all the other problems concerning instructional strategy will be readily overcome.【key word】 Classroom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instructional strateg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model, Application in instructional practice 課堂教學策略是教師素質結構、教學工作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教學效益、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的教學策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其教學質量的優劣;課堂教學策略又是教育技術學的最核心內容——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策略模塊是教學設計理論中發展最快、最活躍的研究領域。本文是在長期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對研究成果的總結。

一、研究課堂教學策略及其模型的意義 對教師而言,如果將其工作任務進行高度的概括,我們就會抽取出兩個最核心的要素,即 “教什麼”和“怎麼教”。教師在工作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圍繞這兩個要素進行,而操作這兩個要素的工作,實際上就是一個教學策略問題。

㈠對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毫無疑問,素質教育的觀念和發展方向是十分正確的,那麼剩下的問題是如何貫徹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我們認為,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回答諸如素質教育如何進入課堂,課堂教學怎樣才算是實施了素質教育等問題。

具體説,在課堂教學中怎樣面對具有不同特點的全體學生?又怎樣使他們獲得生動、活潑、主動的全面發展?學生任何一種素質的形成都是一個過程,這種過程主要體現在教與學的過程之中,課堂是教師發揮教學主導作用的主陣地,只有將課堂教學搞好,才能真正實施素質教育。而教師的教學策略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

㈡從現代教學方式來看,應該研究課堂教學策略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在研究學習的分類時指出,學校是以有意義的接受學習為主要教學形式。由於課堂教學的歷史先進性,在它產生之 初以及現在對教育的發展都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課堂教學在其誕生之日起,就帶有先天性的缺陷。從這個意義上説,在學校教學工作中,課堂教學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因此,我們應該特別重視研究教師應該教什麼、應該怎樣教的教學策略問題。可以説,課堂教學策略的設計和選擇是教師教學的核心工作。

㈢教學策略模型是一個綱,綱舉目張 本研究的主要目標是試圖改變教師教學的無序狀態,改變教師教學缺乏整體考慮和科學思路的現狀,建構一個能夠進行科學的教學策略設計的模型。使得廣大一線教師能夠在頭腦中建立一個“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工作框架,形成一個思考教學問題、進行教學策略設計的一般程序。

在教改方面,教學策略模型的變革必定會引起教學過程及其各要素的深刻變革。我們在實踐研究中發現,在教學第一線的廣大教師,確實需要適用於各個學科並且具有簡約化和可操作性的教學策略模型,作為教學工作重要的輔助工具。

所以,在素質教育教學改革中,教學策略模型是一個綱,綱舉目張。二、目前在教學策略的實踐和理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㈠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中小學教師教學的策略意識普遍不足。

第一,教師普遍缺乏對教學各個要素及其聯繫的整體思考,沒有在頭腦中建立有效的、科學的課堂教學策略模型。第二,關於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的選擇和運用,還存在一些盲目性,缺乏理論和方法論的指導。

第三,由於在教學策略方面出了問題,因此教師雖然學了一些理論,但還是解決不了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有些教師觀摩了優秀教師的課,但自己做起來並不有效。

這些都是教學策略方面的問題。 ㈡理論研究中的問題 自80年代後期以來,我國教育理論界開始關注教學策略的研究,對其進行研究後發現了一些帶有規律性的問題。

首先,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論水平上,研究流於表層,大大忽視了教學策略。

2.如何正確制定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教師以提高教學效果為目的、以達成教學目標為指向,以教學情境為出發點的有關檢查、評價、監督、控制、調節教師的各種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的程序性知識系統。

1.總體策略(1)替代性策略 教學的替代性策略“傾向於通過提供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的組織、細化、排序和強調、理解和檢驗、以及遷移的建議,較多地代為學生加工信息。”在實際教學時,採用替代性策略進行教學大致遵循以下五個步驟:從舊經驗引導新學習:雖然教學的目的是希望教學生學習新的知識,但新知識的學習必須以舊知識為基礎。

因此,在教學開始時,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根據學生的舊經驗引導到新學習。舊經驗引導新學習的做法,相當於正式比賽之前的熱身運動。

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之前先形成心理準備狀態,以便正式學習時對新知識特別注意。明確地講解教材內容:教師對新教材的講解,是整個教學歷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

根據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該步驟的教學,相當於個體吸收新知識時輸人到輸出的整個處理歷程。輔導學生做及時練習:教師對教材內容講解完畢後,每個學生是否都能如教師所預期地學到了新的知識?新知識的學習是很容易遺忘的,新知識容易遺忘的原因,是學習當時重複練習程度不夠,致使在短時記憶階段過後,轉眼即告遺忘,要想避免學後迅速遺忘,及時練習是必要的。

從回饋中做錯誤校正:學習後及時練習的最大價值,除了加強記憶之外是練習後使學生獲得回饋:瞭解自己學習的結果,並對自己的正確行為得以肯定,或對自已的錯誤做法加以校正。在及時練習階段結束之後,如果教師發現多數學生已正確地學到了新知識,就可以放心結束這一節的教學。

如果發現多數學生沒有學到他教的新知識,他就必須檢討教學的缺點,並回頭再帶領學生温習一遍。否則,如學生未能學到本單元的知識,接下去的新單元教學,將更為困難。

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業:中小學的教學,學生們都需要在課後自己獨立完成教師指定的作業。如每個學生下課後都能獨立完成他的作業,這就表示他們的學習已達到教師的預期。

但是,學生獨立作業時,教師一般都不在身邊,遇到困難也很難隨時得到幫助,因此教師指定的作業最好不要超出課堂上講解的內容。(2)生成性策略 所謂生成性策略,即“鼓勵或允許學生通過生成教育目標、內容的組織、細化、排列和強調、理解的檢驗,以及向其他方面的遷移,從教學中建構他們自己特有的意義。”

在實際教學時,採用生成性策略進行教學大致包括以下形式:教師引導下的發現學習 教師按照學生的能力準備相應的具有良好結構的教學材料,使學生們能夠通過探究而發現其中的原理或規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給予輔導,在學生自行探究學習之前,清楚説明問題性質和學習目的,但是避免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答案,正確答案留待學生去自行探究發現得出。

小組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包括討論、競賽、分工合作等多種方式。協作學習有利於小組成員集思廣益,從而擴大個人的學習成果。

在小組協作學習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但是不宜做小組的主導,而且在小組協作進程中不宜表示意見。只是在學生們遇到困難無法繼續下去的時候,教師提供適當的指導或提示。

最後的答案應該由學生們自己發現得出。寓求知於生活的教學活動 使學校的教學活動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從而使學生們學到的知識更具意義。

比如,在語文課上讓學生多閲讀現代的文學作品,因為這些文學作品是現代生活的反映和體驗,會使人讀後感到更有意義。在作文學習方面,讓學生學習像作家創作一樣,自選題目,自行撰稿,自行編輯,最後將作品印發出來,讓大家公開批評。

在數學學習方面,除演算技術外,重視數學原理的理解。尤其重要的是,學習數學的目的不在教學生學習解題得到答案,而是從數學原理的探索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制定和選擇教學策略的依據 多年來,許多學者對這兩種教學策略展開了研究,結果表明,沒有一種策略是絕對佔優勢的,而且存在許多影響一種策略的效果超越另一種策略的因素 , 很難説哪種策略好,哪種策略不好。教學策略的選擇是相對性的,其適當與否與教學目標、學科性質以及學生年級能力等因素,都緊密相關。

因此,決定採用比較生成性的策略還是比較替代性的策略去設計教學並非一種簡單的事情。 近年來,經由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對放如何選擇教學策略的問題,大致獲得以下三點結論: 兩種策略取向各有憂點 如果只從兩種策略取向何者為優的觀點看,教育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兩種策略取向各有其優點。

利用替代性策略培養出來的學生一般在學科測驗結果中可以得到較高的分數;利用生成性策略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抽象思考、解決問題、創造能力、人際關係、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態度等各方面,均有較為優異的表現。因此,可以這麼説,如果教學目標只限於希望學生學到書本知識,替代性策略是較佳的選擇。

如果教學目標是希望學生學到較廣的能力與氣質,生成性策略則是較佳的選擇。 不同學科宜採不同策略 教育心理學家曾就不同的學科分析不同教學策略與學生學習。

3.常用的教學策略有哪些

1、訓練與練習策略

這是一種比較機械的接受學習策略。由於學習的最終結果是記憶感知材料,因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需進行復雜的思維活動。教學中教師只須示範做什麼並提供練習,而學生只需記憶學習內容,並不需要進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維活動,因此基本上是屬於機械記憶的策略。

2、演繹策略

演繹策略也是基於接受學習而設計的策略,但這種接受學習是奧蘇伯爾所提倡的意義接受學習而非機械學習。由於演繹推理是從一般(某種形式的抽象觀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結論),因此,運用演繹策略設計課堂教學,須考慮學生是否已掌握了成為推理過程起點的物理概念,及他們能否通過觀察將現象與概念聯繫起來。

3、歸納策略

歸納策略是由教師展示定律和定理的發現過程,因此,歸納策略既具有發現策略對過程學習的特點,又具有接受學習的講解特點,故也稱為“思考性講解”。

4、啟發式教學策略

啟發式教學策略的基本思想是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提倡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獲取知識,是以辯證唯物論的方法論為理論基礎的,是唯物辯證法在教學上有具體應用。

5、探究策略

探究策略是基於這樣一種理念,即在研究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發展他們的探索能力,獲得理解客觀世界的基礎——科學概念,進而以此為武器,培養學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

擴展資料

廣義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學的策略,而狹義則專指教的策略,屬於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即在特定教學情境中為完成教學目標和適應學生認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學程序計劃和採取的教學實施措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採取的一系列教學方式和行為。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題材及兒童的年齡階段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發現法、指導發現法、自學輔導法等。

4.噸的認識教學策略怎麼寫

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1.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2.知道1噸=1000千克。能力訓練點:1.能正確運用噸表示物體的重量。2.培養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滲透點: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並服務與生活,學會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知道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教學難點 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形成表象。

學法引導 1.通過課前調查,培養學生的蒐集信息能力。2.指導學生通過計算、觀察,產生聯想,形成表象,建立質量觀念。3.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聯繫生活實際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

5.教學策略有哪些

教學策略有兩類: ⑴產生式教學策略 是指讓學生自己產生教學目標,學生自己對教學內容進行組織,安排學習順序等,鼓勵學生自己從教學中建構具有個人特有風格的學習。

也就是説,學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處於主動地處理教學信息的地位。 優點: ①可以積極地把信息與他們自己的認知結構聯繫起來,對信息的處理過程主動深入,因此學習效果較好; ②允許學生自主地設計、實踐和改善他們的學習策略,從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③產生式教學策略主要出自學生自己,因此可以激發起學生對學習任務和學習過程、學習策略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興趣等。

不足: ①設計不妥,可能導致認知超載或情緒低落,或是需要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學習; ②學習的成功依賴於學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識和學習策略的廣度。 ⑵替代式教學策略 這種教學策略在傳統教學中比較常用。

它更多地傾向於給學生提出教學目標,組織、提煉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順序,指導學生學習。主要是替學生處理教學信息。

優點: ①比產生式教學策略效率高,它能使學生在短期內學習許多內容; ②知識儲備有限和學習策略不佳的學生可以獲得成功的學習。 不足: ①因為學生智力投入少,信息處理的深度不夠,因此學習效果不如產生式策略好; ②由於教學安排過於周密,學生在學習中被動學習多於主動學習,因而學生學習志趣難以。

6.教學策略有哪幾種

教學策略有先行組織策略、認知發展策略、概念形成策略。

1、先行組織策略

源於奧蘇伯爾的意義學習理論,主要實施步驟為:準備預備性材料、設想學習進程、呈現預備性材料和新材料、從預備性材料中抽象出新信息,運用活動加以強化。

2、認知發展策略

是根據皮亞傑的研究建立起來的,運用時的主要原則為:兒童從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教育活動以兒童為中心;教學是個別化的;社會交往在教學中起重要作用等。

3、概念形成策略

包括選擇性策略和接受性策略兩種。源於布魯納等人的研究。主要實施步驟為:呈現實例、確認概念、強化練習、發展思維技巧。

擴展資料:

教學策略的重要性:

缺乏課堂教學策略是很多青年教師的通病,這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也成為影響他們個人專業成長的瓶頸。在一些青年教師的課堂上,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不到10分鐘,一部分學生已經如坐鍼氈,開始交頭接耳或東張西望;教師鞭敲講台,學生無動於衷;教師點名批評,學生過一會依然如故……

改變“學困生”學習現狀要從激發學習動機、開發思維、指導學習方法等方面去努力,而課外閲讀完全具有激發這些方面的教學功能。兒童的學習越困難,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就越應當更多地閲讀。

教學策略也可謂教師必修課,優秀的教師應靈活設計和及時改變教學方法,讓各種學習活動像磁石一樣吸引學生,讓學生來不及走神,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當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教學策略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教學策略也是教師必修課

7.如何選擇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四)

有人將教學策略分為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兩大類,以教為主教學策略主要是先行組織者策略,以學為主教學策略主要包括支架式教學策略、拋錨式教學策略和隨機進入式教學策略。

所謂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我的理解就是,在講授新知識前,先拋出一箇中介性內容,這個內容與學習者以前的知識體系比較接近,這樣可以作為引入新知識前的一個鋪墊,使新知識更容易與學習者前期知識發生聯繫,更容易被理解、被接受。這種先行組織者可以是一個比喻、一個定義、一個故事、一個實例、一個框架,總之,任何能夠幫助學習者理解新知識的內容都可以作為先行組織者。

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用到這種策略,只不過不知道這個術語罷了。 我個人的體會是,教師不一定要知道什麼是先行組織者策略,只需要記住一點就可以了,在講授中最好不要平鋪直敍、照本宣科,而要多講案例、多講故事,通過具體的案例、故事來闡述抽象概念和理論,儘可能藉助圖形圖像、視頻動畫來配合語言講授(當然這要因內容而異,有些內容需要進行抽象思維,不宜藉助過多的形象)。

我曾經提出一句口號:教育就是講故事,好的故事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生動。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對講授內容理解得非常透徹,這種透徹不是字面上的,也不是理論上的,而是有自己切身體會的、有實踐經驗的那種。

以學為主教學策略強調教師要“導而不教”,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職責只是協助、引導學生去學,為他們的學習創造條件。這種觀念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人類主觀意識與客觀世界互相作用的產物,而不是獨立於主觀意識之外的客觀事物,因而不能夠單純通過教師的講授而“傳遞”給學生,學習者是在自己原有認知經驗的基礎上去自主建構知識的。每個人對事物的認知會因為此前各自的經驗和認知結構不同而有所差異。

因此,建構主義主張學生應該到真實情境中去探究,並與他人進行協作和交流,才能實現意義建構。一個著名的“魚牛童話”讓建構主義理論更加深入人心,為專家學者們所津津樂道。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主客觀互相作用的結果這一點是正確的,但建構主義誇大了知識的相對性,誇大了人類在認知上的個體差異,從而被一些專家學者推向了極端。例如,一些人試圖全盤否定教師講授的必要性,片面主張教師要少講甚至不講,主張一切知識都應該通過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研究(探究)性學習才能獲得,就是一個典型的錯誤,導致了教學改革中的種種失誤。

舉個例子,對於一些事實性知識,人類的認知其實差異很小,完全可以通過講授來傳遞。比如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參與的人物、事件的經過、相關的數據,這些知識可以通過教師的講授來傳遞,並不需要協作、探究和意義建構;但對於事件發生的原因、背景、意義的解讀卻可以通過協作、探究來建構意義。

又比如,酸與鹼相遇可以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鹽和水,這樣的科學事實完全可以通過講授+示範法來傳遞,未必需要協作與探究。對於語言文字的學習,有時還需要通過背誦來強化對語言的感受和記憶能力,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吟。

有人對九九乘法口訣表也讓小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去學習,簡直是多此一舉。事實上,人類從古到今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是通過講授、示範、練習來傳承的,不可能都通過協作與探究式學習活動來獲得。

以醫學教育為例,很多手術操作的原則、步驟、注意事項是前人通過大量的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出來的,一般情況下,後學者只需牢牢記住和遵循就是了,難道還需要每個人都從頭到尾探究一遍?人類比動物高明之處,就在於人類懂得把前人的知識抽象化、概念化,歸納出一些普遍適用的原則,用以指導後人的實踐,讓後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向前探索,而不必重複前人走過的老路。 當然,不可否認建構主義理論所具有的合理性,不可否認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研究(探究)性學習的價值和意義,關鍵是要把它放在恰當的位置。

8.《教案中教學方法怎麼寫》

原發布者:**亞

教案中教學方法怎麼寫【篇一:怎麼寫教案】1.教學目的。所謂教學目的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所要達到的最終效果。教師只有明確了教學目的,才能使“教”有的放矢,使“學”有目標可循。教學目的在教案中要明確、具體、簡練。一般應選定1~3個教學目的。2.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整個教學的核心,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所在。重點突出,難點明確,有利於學生掌握教學總體思路,便於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3.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每節課的教學方法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師的教學藝術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否巧妙得當。教學過程也稱教學步驟或教學程序,即用於指導和規範教師課堂活動的步驟。只有安排好教學過程,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有條不紊地圓滿地完成每一個教學環節。5.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因為備課的其他環節都是為它服務的。寫教案時,必須將教學內容分步驟分層次地寫清楚,必要時還應在每一部分內容後註明所需的時間。這樣,可以使所講授的內容按預計時間穩步進行,不至於出現前鬆後緊或前緊後鬆的局面。6.訓練內容。練習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紐帶,是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方式,更是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的好方法,因此無論所講授的知識內容是何性質,都應在課堂上安排練習時間,而不應滿堂灌。7.小結和作業。一個好的教案應有始有終。小結既

TAG標籤:教學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