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黃河兩大支流

黃河兩大支流

黃河兩大支流:答案是伊洛河、汜水河和枯河。

1、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

2、汾河:又稱汾水,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源頭傳統認為是山西省寧武縣境內管涔山腳下的雷鳴寺泉,現代考察認為在神池縣太平莊鄉西嶺村。

1、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

2、汾河:又稱汾水,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源頭傳統認為是山西省寧武縣境內管涔山腳下的雷鳴寺泉,現代考察認為在神池縣太平莊鄉西嶺村。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長河流,它的兩大支流是:

1. 長江(又稱南河):長江是黃河的主要支流之一,也是中國最長的河流,全長約6,300公里。它起源於青海省的唐古拉山脈,經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地區,最終注入東海。長江流域地區是中國最重要的農業、工業和人口聚集區之一,也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帶動力之一。

2. 岷江:岷江是黃河的另一個重要支流,發源於青海省的祁連山脈,流經甘肅、四川等地,最後在四川省與黃河匯合。岷江全長約811公里,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支流之一。岷江流域地區有豐富的水力資源,被廣泛用於發電和灌溉農田。

這兩個支流的水源來自於青藏高原,為中國的水資源提供了重要補給,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

2、汾河:又稱汾水,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源頭傳統認為是山西省寧武縣境內管涔山腳下的雷鳴寺泉,現代考察認為在神池縣太平莊鄉西嶺村。

黃河兩大支流

黃河最大支流是渭河。

渭河(WeiheRiver),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全長818公里,流域面積13、43萬平方公里。

發源於今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

我國黃河兩大支流?

是渭河和洮河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涇河發源於寧夏六盤山東麓。有兩個源頭,南源出於涇源老龍潭,北源出於固原大彎鎮。兩河在甘肅平涼八里橋附近匯合後流經涇川,於楊家坪進入陝西長武縣,在高陵縣注入渭河,全長455公里。渭河位於黃河腹地大“幾”字形基底部位,流域面積13.48萬平方公里,為黃河最大支流。

渭河年徑流量100.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5.34億噸,分別佔黃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黃河輸送水、沙最多的支流。北洛河,也稱洛河,古稱洛水或北洛水,為黃河二級、渭河一級支流,河長680.3公里,為陝西長度最大的河流。

它發源於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渭河,途經黃土高原區和關中平原兩大地形單元。河源分三支:西支為石澇川,中支為水泉溝,東支為亂石頭川,在吳旗匯流後稱為北洛河。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志丹、甘泉、富縣、洛川、黃陵、宜君、澄城、白水、蒲城、大荔,至三河口入渭河,流域面積26905平方公里。

洮河是黃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源於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東麓,於甘肅省永靖縣匯入劉家峽水庫區,全長673公里,流域面積25527平方公里,按溝門村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29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黃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僅次於渭河,居第二位。

黃河的支流主要有哪些

洮河、湟水、汾河、渭河、白河等。

1、洮河:是黃河上游的支流,在甘肅省西南部,源出甘、青兩省邊境西傾山東麓,東流到岷縣折向北,經臨洮縣到永靖縣城附近入黃河,全長500餘千米。

2、湟水:在青海省東部,也是黃河上游支流。源出海晏縣包呼圖山,向東南流經西寧市,到甘肅省蘭州市西面的達家川入黃海,全長349千米。上游河谷呈串珠狀,下游寬闊,水能資源豐富,灌溉條件便利。

3、汾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在山西省中部。源出寧武縣管涔山,經太原市南流到新絳縣折向西,在河津縣西入黃河,全長716千米。上游穿行山地;中游經太原盆地,介休縣義棠鎮以下河谷變窄,過靈石峽進入臨紛盆地;下游河谷開闊。

4、渭河:在陝西省中部,是黃河最大支流,源出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東流橫貫陝西渭河平原,在潼關縣入黃河,全長787千米。上游及經河、洛河等支流,流經黃土高原,挾帶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縱橫,有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農業發達。

5、白河:在河南省境,白河干流,源於河南省嵩縣白河鎮攻離山,自西北流向東南,在南召縣皇路店鎮轉向正南方向,流經嵩縣、方城縣、南召縣、南陽市、新野縣,在新野縣溧河口出省境。省內河長302公里,流域面積12029平方公里。

黃河有幾條支流

黃河支流眾多,重要支流主要有:

一、白河和黑河

白河、黑河是黃河上游四川省境內的兩條大支流,位於黃河流域最南部,流經川北若爾蓋高原,兩河分水嶺低矮,無明顯流域界,存在同谷異水的景觀,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稱“姊妹河”。

黑河(又稱墨曲),因兩岸沼澤泥炭發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自河(又稱嘎曲),地勢較高,泥炭出露不明顯,河水較清。

白河發源於紅原縣查勒肯,自南而北,流經紅原縣,至若爾蓋縣的唐克鎮附近匯入黃河,河道長270公里,流域面積5488平方公里,幹流均為土質河牀。從河源至龍日壩,河道長38公里,流經丘陵山區,落差大,平均比降為24‰,谷底寬0.5~1.5公里;龍日壩至瓦切,河道長155公里,流經淺山丘陵區,河道彎曲,比降已降至0.6‰,谷底寬達2~3公里,兩岸多灘地,部分地段已沼澤化,區間有五條較大支流匯入;瓦切至入黃口,河道長77公里,流經平原區,河道蜿蜒曲折,比降平緩,平均為0.3‰,谷底寬增至3~5公里。

黑河發源於紅原與松潘兩縣交界岷山西麓的洞亞恰,由東南流向西北,經若爾蓋縣,於甘肅省瑪曲縣曲果果芒匯入黃河,河道長456公里,流域面積7608平方公里。

白河、黑河流域位於紅原弧形構造的內側,受弧形構造的控制。在早更新世時期,這裏由於地質構造運動而斷陷成湖,彙集周圍山地水流,自成水系,稱為唐克湖,後逐漸成為沼澤。白河、黑河就是在這一沼澤區發展而成的,所以這兩條河除上游丘陵區有較明顯的河谷外,大部分河段河流都在盆底沼澤間串流蛇曲,水系發育為湖串形。沼澤遍佈,湖泊眾多,較大的沼澤地有喀哈爾喬、喬雷喬、喬迪公瑪、黑青喬、鄂列格納和日十喬等,較大湖泊有哈丘、措拉堅、莫烏錯爾格等。湖沼面積共4322平方公里,其中白河流域1020平方公里,黑河流域3302平方公里,分別佔各河流域面積的18.6%和43.4%。這些沼澤地區,河道平緩,排泄不暢,底層又為粘性土質,滲透性差,土壤經常處於飽和狀態,而且日照強烈,植物生長繁茂,有利於泥炭、沼澤發育。在這種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中國最大的沼澤地。泥炭層厚可達十幾米以上,儲量19.1億噸,分佈集中,質量也比較好,據當地試驗,泥炭的發熱量很高,每公斤可達3000大卡,大致與木柴相仿。泥炭不僅是一種能源,而且可以作為良好的有機肥料,還可以提煉稀有金屬和化工原料。

白河、黑河流域屬性寒温帶氣候,又是“松潘低壓”常年所在地區。地面高程在海拔3400米以上。年平均氣温只有0.7~1.1℃,極端最低氣温達-33.7℃。氣候特點是“冬長、夏無、春秋短”。多年平均氣壓為666~670毫巴,變幅不大,水的沸點很低只有88℃左右。空氣中的含氧量約相當於內地平原的40%~67%。年平均降水量為640~750毫米,是黃河流域年降水量的高值區之一,7~9月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暴雨的量級和頻次都是黃河流域的低值區,加之地面沼澤對徑流的滯緩作用,無大洪峯出現。黑河若爾蓋水文站1961年7月7日實測洪峯流量為191立方米每秒,歷時一個月,洪水總量達3.3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白河為17.8億立方米,黑河為18.3億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分別為32.4萬立方米和24.1萬立方米,居黃河支流之冠。

二、洮河

洮河是黃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源於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東麓,於甘肅省永靖縣匯入黃河劉家峽水庫區,全長673公里,流域面積25527平方公里,按溝門村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29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黃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僅次於渭河,居第二位。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20.8萬立方米,僅次於白河、黑河,是黃河上游地區來水量最多的支流。

洮河流域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和黃土高原西部,兼有這兩大地區的特點。地形類別複雜多樣,上游為河源草原區,中游為土石山林區和黃土丘陵區,大多數地區都是草場遼闊、森林茂密的地方,地面覆蓋度高,水源涵養條件好。下游屬黃土丘陵溝整區,約佔流域面積27%,溝壑縱橫,植被稀少,黃土裸露,水土流失嚴重,是流域泥沙的主要來源、區。流域氣候,雖屬性,但因受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氣候交綏的影響,大部地區濕潤多雨,降水量較大,除最北部年降水量近400毫米外,其餘90%以上的地區年降水量均在600毫米以上,有些地區還高達百毫米。

洮河水系發育,受西秦嶺構造體系影響,地質構造較為複雜,褶皺頻繁,斷裂以高角度斷層為主,多為北西西方向,因而幹流呈大“L”形,其轉折點在由民縣。河源至由民縣,洮河大體順西秦嶺自西向東流,經417公里至由民縣後,急轉西北再向北流,又行256公里入劉家峽水庫區。岷縣境內洮河河谷形態較為開闊,灘台地較多,是流域的主要農業區之一。河出岷縣後峽谷與川地相間,川地人口較多,農業集中,峽谷落差較大,水力資源豐富。洮河流域平均寬度只有38公里,不易形成大洪水。

三、湟水

湟水是黃河上游左岸一條大支流,發源於大阪山南麓青海省海晏縣境,流經西寧市,於甘肅省永靖縣付子村匯入黃河,全長374公里,流域面積32863平方公里,其中約有88%的面積屬青海省,12%的面積屬甘肅省。

湟水位於黃河流域西北隅,北界以巍峨高聳的祁連山脈與河西走廊水系相鄰,南部以拉雞山與黃河干流為界,西隔日月山與青海湖為鄰。湟水流域處於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交接地帶,大地構造屬祁連山褶皺帶,地質條件複雜,因而水系構造十分獨特。流域地貌的主要格局是由北西走向的三條相互平行山脈及其所夾的兩條谷地組成,構成了湟水乾流與支流大通河兩個並行、但自然條件迥然不同的地理景觀區。

支流大通河位於流域北部,由祁連山及其緊傍的大阪山組成一狹長的谷地,大通河流經其間,上游多沼澤,中下游為高山峽谷,河道長561公里。以兩河交匯點計,它比湟水乾流還長256公里。大通河流域面積15130平方公里,佔湟水流域面積的46%,流域平均寬僅30~50公里。流域內海拔高程為3000~4000米,氣候寒冷,林草繁茂,人煙稀少,以畜牧業為主。

湟水乾流位於流域南部,由大阪山和拉雞山兩條平行山脈組成一條較寬的谷地,湟水流經其間,流域平均寬60~100公里。兩岸支流眾多,呈平行對稱排列,較大支流有藥水河、西納川、北川河、沙塘川、引勝溝等。北川河流域面積3371平方公里,僅次於大通河。湟水乾流谷地,主要地形為黃土丘陵,土層深厚,海拔較大通河為低,氣候温和,人口稠密,農業開發較早,水土流失較為嚴重。

湟水流域屬性氣候,由於區內地形差異大,氣温的時空變化也較大,西寧有句民諺:“古城氣候總無常,一日須攜四季裝,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形象地描繪了這一地區的氣候多變的特點。流域地勢較高,氣温偏低,年平均氣温0.6~7.9℃,七月平均氣温也只有10~22℃,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降水量隨海拔升高而增加,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大通河可達600毫米以上。湟水乾流與支流大通河的水沙情況有很大差別。據民和、享堂兩水文站資料統計,湟水年平均徑流量為46.5億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為0.24億噸。湟水乾流民和站年平均徑流量為17.9億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1.5萬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2050萬噸,輸沙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300多噸,屬輕度侵蝕。支流大通河水量較豐,據享堂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為28.6億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8.9萬立方米,高出湟水乾流64%;沙量很少,只有涅水乾流的15.5%,平均含沙量僅1.13公斤每立方米,是一條清水河流。

四、大黑河

大黑河位於內蒙古河套地區東北隅,是黃河上游末端一條大支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卓資縣境的壩頂村,流經呼和浩特市近郊,於托克托縣城附近注入黃河,幹流長236公里,流域面積17673平方公里。流域內盆地面積5154平方公里,佔流域面積的29%,土地平坦、肥沃,渠系縱橫,是自治區的重要糧食基地之一。北部為山區,約佔流域面積的54%,其餘為黃土丘陵區。在內蒙古境內,黃河流向由西向東,大黑河干流由北東方向流來,形成對流格局,故稱逆向支流。

大黑河流域在大地構造上,北部山區屬於陰山東西緯向構造帶,南部平原屬於斷陷盆地,這個斷陷盆地稱為河套湖,大約在第三紀初期就已形成,自成水系,大黑河只是當時盆地周圍水系中位於東邊的一條大支流。自晚更新世以來,由於盆地南邊河曲至托克托間的支流被黃河溯源侵蝕而拉開,湖盆遂歸入黃河水系,大黑河才成為黃河的支流。

大黑河水系由東部的大黑河支流、西部諸支流以及哈素海退水渠三部分組成。大黑河干流由河源至美岱,河長120公里,穿行於石山峽谷間,平均比降4.7‰;美岱以下至河口,河長116公里,流經土默特川平原,系土質河牀,其中美岱至三兩河長63公里,比降1.63‰,三兩至河口河長53公里,比降0.36‰,在美岱以下左岸有什拉烏素河、寶貝河等較大支流匯入。西部各支流,都發源於大青山,較大的有哈拉沁溝、烏素圖溝、盤河(水磨溝)、萬家溝、美岱溝、水澗溝等,集水面積數百平方公里至千餘平方公里,溝道長數十至百公里,比降陡,溝口附近有洪積扇,出峪口後無明顯河牀,山洪漫流於平川之上然後入大黑河。哈素海退水渠,由北向南流經平原低窪處,將平原分為兩半,東部稱大黑河沖積平原,西部稱黃河沖積平原,彙集各渠系之退水流入大黑河的尾閭處。大黑河水系的特點是幹流和支流在山區均有固定流路,進入平原後則無固定流路,並多與灌溉渠道交織在一起,水系紊亂,排泄不暢。歷史上大水之年,托克托附近常常是三面高水壓境,南面又受黃河頂託,素有“萬水歸託”之稱。

本流域地處中緯度,屬性氣候,冬季嚴寒少雪,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降雨集中。年平均降雨量330~460毫米,由東向西遞減,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大黑河的水沙,主要來自山區和丘陵區。幹流美岱站及下游左岸支流年徑流量為1.96億立方米,右岸大青山各支流為2.33億立方米,共有年徑流量4.29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2.4萬立方米。年輸沙量以美岱站計為600萬噸,平均輸沙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400噸。水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洪水多出現在七八兩個月,陡漲陡落,山洪暴發時,常挾帶大量泥沙並含有大量有機質,淤積土默特川平原,使之成為肥沃的土地。早在200多年以前,人們就已引用山區洪水淤灌農田。建國後有了更大發展,幹流和各支流峪口以下,修建了許多引洪淤灌工程,節節引走洪水和泥沙,自1968年以來,除個別大水年外,大黑河的洪水很少流入黃河。

五、窟野河

窟野河是黃河中游右岸的多沙粗沙支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勝市的巴定溝,流向東南,於陝西省神木縣沙峁頭村注入黃河,幹流長242公里,流域面積8706平方公里。據温家川水文站1954~1980年實測資料統計,年徑流量7.4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36億噸,平均含沙量高達182公斤每立方米,是黃河平均含沙量的6.4倍,流域輸沙模數每平方公里高達1.56萬噸,中下游的黃土丘陵溝壑區每平方公里竟高達2~3萬噸,是黃河流域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地區。泥沙顆粒粒徑大於0.05毫米的粗泥沙佔總沙量的60%,因此,窟野河流域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之一,對黃河下游河道淤積有嚴重影響。

窟野河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程從1500米降至740米,流域平均比降較大。水系分佈為喬木樹枝狀,在神木房子塔以上分為兩大支,西支為正流稱烏蘭木倫河;東支稱 牛川,是最大的支流,河長109公里,集水面積2274平方公里,佔流域面積的26%。兩河合流後稱窟野河,兩岸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支溝甚多,水土流失特別嚴重。流域西北部地區屬風沙和乾燥草原區,植被稀少,風蝕嚴重。

流域內出露的巖層多為砂巖或砂頁巖互層,呈水平排列,強度低,易風化。基巖上部為紅土、紅色土與新黃土。新黃土由風積而成,中值粒徑大於0.045毫米。窟野河流域是黃河中游常見暴雨中心地區之一,短歷時暴雨強度可達每分鐘2毫米以上,往往形成漲落迅猛的大洪水,含沙量極高。温家川水文站實測,1976年最大洪峯流量達140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曾出現過1700公斤每立方米的高含沙量。窟野河流域屬黃土高原與荒漠地帶接壤地區,氣候乾燥,生態環境脆弱。流域內煤炭資源藴藏豐富,著名的東勝及神(木)府(谷)煤田已有相當規模。加速治理窟野河,對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流域經濟發展,以及減少輸入黃河的粗泥沙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六、無定河

無定河是黃河中游右岸的一條多沙支流,發源於陝西省北部自於山北麓定邊縣境,流經內蒙古伊克昭盟烏審旗境,流向東北,後轉向東流,至魚河堡,再轉向東南,於陝西清澗縣河口村注入黃河,全長491公里,流域面積30261平方公里。據川口水文站1957~1967年實測資料統計,平均年徑流量為15.3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17億噸,平均含沙量141公斤每立方米,輸沙總量僅次於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無定河流域地處黃土高原北部和毛烏素沙漠邊緣,兼有這兩種地貌特徵。按地貌和水土流失的特點,流域內可分為三個類型區:一是風沙區,位於流域西北部,面積l6446平方公里,佔流域面積的54.3%,地面為第四系鬆散的沙土和沙質黃土所覆蓋,地貌形態有流動、半固定、固定沙丘和灘地,水蝕輕微,風蝕劇烈。二是河源樑間區,位於流域西南部,面積3454平方公里,佔流域面積的11.4%,溝蝕特別嚴重,年侵蝕量佔流域年輸沙量的21.4%。三是黃土丘陵溝整區,位於流域中下游,面積10361平方公里,佔流域面積的34.396,水土流失嚴重,年侵蝕量佔流域年輸沙量的72.6%,是流域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侵蝕模數每平方公里高達1.77萬噸。

多年來,無定河被列為水土保持治理的重點,全面開展綜合治理,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其中,榆林地區治沙成績很大,流域內支流上修建了大量攔泥淤地壩庫工程,特別是在無定河上游建成一系列蓄水攔泥的庫壩,有效地攔減了泥沙。通過綜合治理,流域的水沙已經有所改變,據川口水文站實測資料分析,1971~1980年比1952~1960年平均徑流量減少25.3%,年輸沙量減少62. 4%(含降雨偏小影響)。近年來,流域內發現儲量巨大的天然氣資源,並已進行開發。1997年,無定河流域的天然氣通過管道送到首都北京。

七、汾河

汾河發源于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縱貫山西省境中部,流經太原和臨汾兩大盆地,於萬榮縣匯入黃河,幹流長710公里,流域面積39471平方公里,是黃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汾河流域面積佔山西省面積的25%,地跨47個縣市,人口917萬,耕地1760萬畝,分別佔全省人口37%,耕地30%,其中水澆地719萬畝,佔全省44%。許多重要工業城市,如太原、榆次、臨汾、侯馬等,集中分佈在汾河的兩大盆地中,地位十分重要。

汾河水系受呂梁山、太行山等經向構造體系的影響,在一連串的地塹盆地中發育成河。古老的汾河比現在更長更大,上新世晚期,汾河源遠流長,貫穿着忻定、太原、臨汾、運城等四大盆地,穿過中條山南流,於平陸縣茅津渡入黃河。後經喜馬拉雅運動,首尾均遭奪襲。據考證,現今的滹沱河上游在早更新世仍由石嶺關風口入太原盆地,是汾河上游的東支,後來由於石嶺關隆起,以及太行山東側的河流溯源侵蝕速度較快,奪襲汾河東支而成為滹沱河上游水系,在地貌上留下一個很不自然的彎曲,汾河則保留其西支而成為今日的汾河上游。汾河下游在上新世仍然是經運城盆地南流入黃河,後因涑水河谷北東走向的斷裂復活,而使之再度向下陷落,引起古汾河的轉向,循涑水河谷下游運行,至永濟縣城附近匯入黃河。至上更新世時,由於龍門山與孤峯山間斷裂作用再度復活,中部陷落,南部急速隆起,迫使汾河放棄古河道而折轉西流,匯入黃河,形成目前的水系形態。

隨着人類活動的影響,汾河流域的水沙已有較大的變化。據河津站實測資料統計,1951~1959年平均年徑流量17.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為0.71億噸。自1959年以來,由於修建大量的水庫工程和工農業用水迅速增長,河津站1960~1978年平均年徑流量減為14.4億立方米,年輸沙量減為0.28億噸,較前期分別減少年徑流量18%,年輸沙量60%。80年代以來,河津站徑流量鋭減,流域內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資源緊缺是汾河流域的主要問題。

八、渭河

渭河位於黃河腹地大“幾”字形基底部位,西起烏鼠山,東至潼關,北起白于山,南抵秦嶺,流域面積13.48萬平方公里,為黃河最大支流。按華縣及狀頭水文站測驗資料合計,渭河年徑流量100.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5.34億噸,分別佔黃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黃河輸送水、沙最多的支流。渭河流域範圍包括陝、甘、寧三省區的87個縣市,人口2406萬,耕地5867萬畝,分別佔黃河流域人口的28.5%和耕地的30.4%。寶雞峽以東地區是有名的關中平原,大型灌區集中連片,大中城市很多,經濟地位十分重要。

渭河水系發育,受秦嶺緯向構造體系和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系的影響,地質構造比較複雜,兩岸支流呈不對稱分佈。渭河干流偏於流域南部,沿秦嶺北麓東流,河道長818公里,其中河源至寶雞峽流經山區,河谷川峽相間;寶雞峽以下,流經地塹斷陷盆地,稱關中平原,河谷寬闊,比降平緩,水流彎曲。南岸水系源於秦嶺,流經石山區,多系流程短、比降大、水多沙少的支流。北岸水系發育於黃土高原,源遠流長,集水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是流域內主要產沙地區。較大支流多集中在北岸,其中大於10000平方公里的大支流有三條,即葫蘆河、涇河、北洛河。

葫蘆河發源於寧夏西吉縣月亮山,流經甘肅省靜寧縣、莊浪縣、秦安縣、至天水三陽川注入渭河,河長300公里,流域面積1073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億立方米。

涇河,發源於寧夏涇源縣六盤山東麓,於陝西高陵縣注入渭河,河長455公里,流域面積45421平方公里。據張家山站資料統計,年徑流量20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82億噸,是渭河的主要來沙區。涇河干流河源至崆峒峽和下游的早飯頭至涇陽張家山為峽谷河段,其餘河段河谷較寬,平涼至涇川間,河谷寬2~3公里,是涇河的最大川地區。涇河水系分佈略呈手掌狀,支流眾多,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7條,多在政平至亭口一帶彙集,常形成較大洪水。流域內由於地理和氣候的影響,水沙分佈很不均勻,水量多來自上游六盤山區及幹流南岸的支流,泥沙多來自北岸支流。馬蓮河是涇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陝西定邊縣境,流域面積19086平方公里。第二大支流是蒲河,發源於甘肅環縣境內,流域面積7478平方公里。這兩條支流,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黃土高原溝壑區,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是涇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

北洛河發源於陝西定邊縣白于山南麓,於大荔縣境匯入黃河,河長680公里,自西北流向東南,北洛河水系分佈為喬木樹枝狀,支流眾多,流域面積26905平方公里,其中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較大支流有三條,即葫蘆河、沮水和周水河。葫蘆河是北洛河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華池縣的子午嶺,河長235公里,流域面積5449平方公里,流域內植被良好,水蝕輕微。據壯頭水文站資料統計,北洛河年徑流量為9.24億立方米,年輸沙量為0.98億噸,流域的上游地區屬黃土丘陵溝壑區,溝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二是流域的主要產沙地區。據劉家河水文站資料統計,上游地區控制面積只佔全河30%,年輸沙量卻佔全河90%。流域的中游地區,尤其是西部的子午嶺和東部的嶗山、黃龍山,因有大面積的森林,水源涵養條件好,是流域的主要產水地區。北洛河尾閭段離黃河很近,歷史上由於黃河擺動西侵,曾一度直接入黃。

涇河、北洛河雖屬黃河二級支流,但因流域面積大,水沙來量多,其匯入地點離渭河口接近,多把它們作為水系研究,常與渭河干流並列,稱為“涇、洛、渭”。渭河下游河道比降平緩,入黃口附近河段歷來受黃河河道擺動和洪水頂託影響。三門峽水庫修建後,黃河河牀淤高,渭河下游河道也發生溯源淤積,河道及洪水位升高,洪澇災害加重。

九、洛河

洛河,發源於陝西省華山南麓藍田縣境,至河南省鞏縣境匯入黃河,河道長447公里,流域面積1888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寬42公里,流域形狀狹長。據黑石關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34.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18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3公斤每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8.2萬立方米,水多沙少,是黃河的多水支流之一。流域範圍包括陝西、河南兩省21個縣市,總人口569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達301人。洛河流域北靠華山、崤山,南倚伏牛山與長江水系毗鄰,東南以外方山與淮河為鄰,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河流走向大致與黃河干流平行。流域內的土石山區佔流域面積45.2%,主要分佈在上中游地區,植被較好,並有大片森林覆蓋,水源涵養條件較好。黃土丘陵區佔流域面積51.3%,主要分佈在中游地區,植被稀少,人煙稠密,耕墾指數較高,是本流域泥沙的主要來源區。沖積平原區只佔流域面積3.5%,分佈於沿河河谷盆地,是流域的主要農業基地,也是歷史上文化開發較早的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繁榮,古都洛陽即位於洛河下游盆地。

洛河流域處於暖温帶南部,年降水量大於600毫米,南部山區高達900毫米。流域內暴雨較多,而且降雨強度大,雨區面積也較大。暴雨中心常出現在流域中部,如1982年7月宜陽石咼鎮暴雨中心最大24小時降雨量高達734.3毫米。據歷史資料分析,洛河是黃河洪水的主要來源區之一,由於洛河鄰近黃河下游,洛河發生大洪水對黃河下游威脅很大。洛河上中游的峽谷段河谷狹窄,巖性堅硬,有許多優良壩址。洛河兩岸支流眾多,源短流急,多呈對稱平行排列。最大支流為伊河,位於流域南部,以熊耳山與幹流相隔,集水面積6029平方公里,佔洛河流域面積31.9%,流向與幹流平行,河谷形態亦與幹流相似。次大支流為澗河,位於流域北部,集水面積1349平方公里,佔洛河流域面積7.1%。這兩條大支流都在洛陽至偃師間匯入幹流,它們與幹流一起組成扇狀水系,往往伊、洛、澗河同時發生洪水,匯流集中,形成較大的洪峯流量。在伊河及洛河上,已分別建成陸渾、故縣兩座大型水庫,起到了削減洪水和開發利用水資源的作用。

十、沁河

沁河發源于山西省平遙縣黑城村,自北而南,過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自濟源五龍口進入沖積平原,於河南省武陟縣南流入黃河。河長485公里,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

流域邊緣山嶺海拔高程多在1500米以上,中部山地海拔高程約1000米。流域內石山林區佔流域面積的53%;土石丘陵區佔流域面積的35%;河谷盆地佔流域面積的10%;沖積平原區佔流域面積的2%,分佈於濟源五龍口以下,有灌溉之利,亦有洪災威脅。

幹流河道分為四段:河源至安澤飛嶺,長131公里,平均比降8‰,河牀多砂礫石,河谷寬400~1000米,兩岸山高50~100米;飛嶺至護澤河口,長179公里,平均比降2.4‰,上段谷深流曲,下段穿行潤城盆地,河谷一般寬200~500米,兩岸山高50~150米,已建灌溉兼發電的水輪泵站多處;護澤河口至五龍口,長85公里,平均比降3.6‰,河道斬切太行山,穿行於寬約200~300米的峽谷之間,兩岸崖壁陡立,水流湍急,河段內石灰巖地區溶洞水發育,最大的馬山泉,流量達4立方米每秒;五龍口至沁河口,長90公里,平均比降0.5‰,河道流經沖積平原,通稱沁河下游河段,在博愛北金村附近接納最大支流丹河。丹河發源於高平丹朱嶺,流經澤州盆地,河長169公里,流域面積3152平方公里。沁河下游河道兩岸築有大堤,全長150多公里,河牀高出兩岸地面2~4米,武陟縣木欒店附近臨背河懸差7~10米,與黃河干流下游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歷史上決口氾濫頻繁。

沁河流域屬性氣候,年平均氣温10~14.4℃,無霜期173~220天。年降水量自南而北遞減,上中游平均為617毫米,下游600~720毫米。小董站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17.8億立方米,其中,82%來自五龍口以上,其餘來自丹河。年徑流的年際變化及年內分配很不均衡,小董站1965~1966年實測年徑流量為2億立方米,僅為多年平均徑流量的13%。7~10月徑流量約佔年徑流量的60%以上,而春灌期3~6月徑流量僅佔17%。年平均輸沙量為720萬噸,80%集中在7~8月。

沁河流域是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間洪水來源區之一。沁河洪水約有60%~70%來自五龍口以上,據調查考證,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陽城九女台曾發生洪峯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

沁河流域總人口217萬,農業人口占92%,耕地537萬畝。沁河下游灌區,相傳始於秦代。建國後,全流域水利建設發展較快。據統計,1981年灌溉面積已達205萬畝(包括下游流域外引沁灌區)。已建米山、任莊、董封、上郊、青天河等5座中型水庫,總庫容1.51億立方米。枯水季節水量已不能滿足用水需要。

十一、金堤河

金堤河發源於河南新鄉縣境,流向東北,經豫、魯兩省,至台前縣張莊附近穿臨黃堤入黃河。滑縣以下幹流長158.6公里,是一條平原坡水河流。主要支流有黃莊河(包括柳青河)、回木溝和孟樓河等。流域形狀上寬下窄,呈狹長三角形,面積4869平方公里,總人口288萬,耕地530萬畝。

金堤河流域所在地歷史上是黃河決溢遷徙的地區。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改道北流,黃河河道兩岸逐步修建堤防,太行堤、北臨黃大堤與北金堤之間的水系,幾經演變成為今日的金堤河。

黃河的十大主要支流

黃河的十大主要支流:

白河和黑河

白河、黑河是黃河上游四川省境內的兩條大支流,堪稱“姊妹河”。黑河又稱墨曲,河道長456公里,流域面積7608平方公里。白河又稱嘎曲,河道長270公里,流域面積5488平方公里。

洮河

洮河發源於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於甘肅省永靖縣匯入黃河劉家峽水庫區,全長673公里,流域面積25527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29億噸,洮河年水量僅次於渭河,居第二位。

湟水

湟水發源於青海省海晏縣境,流經西寧市,於甘肅省永靖縣付子村匯入黃河,全長374公里,流域面積32863平方公里。

湟水流域面積為什麼有3萬多平方公里?因為它有一條比他還長的支流——大通河,大通河流域面積15130平方公里,幹流河長560.7公里。

窟野河

窟野河是黃河多沙粗沙支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勝市的巴定溝,於陝西省神木縣注入黃河,於流長242公里,流域面積870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7.4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36億噸,是黃河平均含沙量的6.4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之一。

無定河

無定河是一條多沙支流,發源於陝西省定邊縣境,流經內蒙古伊克晤盟烏審旗境,於陝西清澗縣注入黃河,全長491公里,流域面積30261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為15.3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17億噸,輸沙總量僅次於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汾河

汾河發源于山西省寧武縣,縱貫山西省境中部,流經太原和臨汾兩大盆地,於萬榮縣匯入黃河,幹流長710公里,流域面積39471平方公里,是黃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

渭河

渭河流域面積13.48萬平方公里,為黃河最大支流。渭河年徑流量100.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5.34億噸,分別佔黃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黃河輸送水、沙最多的支流。渭河最大支流涇河全長455.1公里,流域面積45421平方公里。

洛河

洛河發源於陝西省華山南麓藍田縣境,至河南省鞏縣境匯入黃河,河道長447公里,流域面積18881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34.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18億噸,水多沙少,是黃河的多水支流之一。

沁河

沁河發源于山西省平遙縣黑城村,自濟源五龍口進入沖積平原,於河南省武陟縣南流入黃河。河長485公里,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

大汶河

大汶河發源于山東沂源縣,由東向西匯注東平湖,出陳山口後入黃河。幹流河道長239公里,流域面積9098平方公里。大汶河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自東往西流的河流之一。

黃河的兩條重要的支流和分界線是?

黃河的兩條重要的支流是涇河和渭河。

分界線是指上中下游的分界線嗎?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説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

一般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

黃河主要支流有哪些?

黃河主要支流有湟水、白河、黑河、洮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汾河、無定河、涇、渭河、洛河、沁河、金堤河、大汶河十三條。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農業為主,冬幹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源

青海省瑪多縣多石峽以上地區為河源區,面積為2.28萬平方公里,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屬湖盆寬谷帶,海拔在4200米以上。

盆地四周,山勢雄渾,西有雅拉達澤山,東有阿尼瑪卿山(又稱積石山),北有布爾汗布達山脈,南以巴顏喀拉山與長江流域為界。湖盆西端的約古宗列,是黃河發源地。

黃河兩大之流是那兩條河?

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

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

上樓説的涇渭,涇河實則是渭河的支流.涇河匯入渭河後,渭河作為黃河的第一大支流.

而成語:涇渭分明,是指涇河匯入渭河之後,由於顏色不同而導致的現象.

汾河是流於山西的一條河流.大概在龍門這個地方匯入黃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

黃河的兩大支流一和二分別是什麼?

黃河第一大支流是渭河(主要在陝西境內),第二大支流是汾河(主要在山西境內)。

黃河第二大支流

黃河第二大支流是汾河。

汾河發源于山西省寧武縣,縱貫山西省境中部,流經太原和臨汾兩大盆地,於萬榮縣匯入黃河,幹流長710公里,流域面積39471平方公里,是黃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

汾河在山西省的、歷史、文化、經濟地位舉足重輕。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被山西人稱為母親河,對山西省的歷史文化有深遠的影響,有許多地名(汾陽、襄汾等)、產品名(汾酒)來自汾河。

汾河的走向

汾河發源於神池縣太平莊鄉西嶺村,流經(忻州市)寧武、靜樂、(太原市)婁煩、古交、萬柏林、陽曲、尖草坪、杏花嶺、迎澤、晉源、小店、清徐、(呂梁市)文水、孝義、(晉中市)祁縣、平遙、介休、靈石、(臨汾市)霍州;

洪洞、堯都、襄汾、曲沃、侯馬、(運城市)新絳、稷山、河津、萬榮6市29縣(市、區),全長713公里,流域面積39721平方公里,在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匯入黃河。

TAG標籤:支流 黃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