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古董青花瓷

古董青花瓷

古董青花瓷是指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青花瓷製品,通常指明代和清代的瓷器。這些瓷器是以青花為主要裝飾手法,採用特殊的制瓷技術,進行燒製而成的。它們的裝飾圖案、紋路和色彩都非常精美,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古董青花瓷作為中國瓷器發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遺產,也是世界文化的精華之一,備受珍視。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一百多年青花瓷古董價格?

一百多年的青花瓷古董價格取決於多個因素,如器型、尺寸、紋飾、保存狀況等。

以青花瓷碗為例,如果是一般的青花瓷碗,其價值可能在幾千元到幾萬元之間,而如果是真正的古董級別的青花瓷碗,其價值可能會非常高,甚至可能達到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人民幣。

再以青花瓷盤子為例,如果是真正的古董級別的青花瓷盤子,其價值可能會非常高,但是如果是普通的青花瓷盤子,其價值可能會相對較低,可能只有幾千元或幾萬元人民幣。

總的來説,對於一百多年的青花瓷古董,其價值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評估。

收藏的古董青花瓷怎麼保養

青花瓷怎麼保養

一、清洗青花瓷的時候要用手洗,因為瓷器胎釉嬌嫩,很容易被劃傷。切忌不要使用粗糙材質的布清洗瓷器,以免瓷器表面被刮傷。如果使用洗碗機,請選擇帶有專 門清洗 瓷器功能的。

二、用水清洗瓷器,水温不要超過七十度,且不要長期將瓷器浸泡在熱水中,以免對瓷器外部在成影響,影響瓷器美觀程度。

三、瓷器清洗完成之後,讓其自然風乾,或者用軟布擦乾,切勿放進消毒碗櫃等烘乾設備中進行除濕處理。

四、瓷器上有污漬,需要立即清洗掉,不要讓污漬長時間留在瓷器上。如果瓷器沾上的是茶漬、咖啡漬,可以用檸檬汁或者食醋進行清洗。

五、冬季清洗瓷器的時候,要控制號水温,防止瓷器因為冷凍或者遇熱水而發生爆裂。清洗瓷器最好使用木盆或者塑料盆,避免使用瓷盆和水泥盆,以防造成瓷器不 必要的損壞。

青花瓷器古董鑑定真假的辦法有哪些

1、看古董瓷器的成型工藝:瓷器成型工藝不同,燒成氣氛和燃料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徵。例如,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元代的青花瓷時,就要看它的瓷器史如何成型的。元代的青花瓷是脱坯脱出來的,而不是手拉坯。它們的區別就是拉坯薄厚較均勻,脱坯摸上去則會高高低低,不很均勻;這些特徵,都應着重掌握。

2、看古董瓷器的款識:款識表明一件瓷器的時代、製作者、窯口等,也是鑑定古瓷器的依據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明清古董瓷器大多是青花為主,如果用放大鏡照一下,發現多是深厚下沉,是後世絕難仿效的特徵。道光以後的款字泛青則散渙,而且淺淡上浮。清末有不少仿清代乾隆官窯的瓷器,然而字體、筆法與乾隆時不同,基本可判斷為贋品。因此,掌握款識特徵來斷代和辨偽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依據。

3、看古董瓷器的注漿工藝:如果一件款式為清康熙年制的,採用的是注漿工藝,那麼就可以確定是仿造品。因為注漿工藝是到了1949年之後才出現的製作工藝。

4、看古董瓷器的紋飾:瓷器上的紋飾都刻印了鮮明的時代特徵。例如,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又如元青花瓷器的紋飾,少則三、四層,多則七、八層,層次多佈局密,這些不同的特徵,都為我們判斷瓷器年代提供寶貴線索。

5、看古董瓷器的釉質:不同時代燒製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不同,燒成的器物質地、釉色各不相同,成為我們鑑定古董瓷器的重要依據之一。一般是看古董瓷器釉質的粗細、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例如老瓷器所謂的寶光,指的是站一米之外就能看出油油的光澤,光澤裏含油,新瓷器的則是光澤直白,沒有油光;很多仿古瓷器經過加工處理後,也能看見“油光”,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自然的光澤。

怎樣鑑別青花瓷是不是古董

1、早期康熙青花胎體厚重,釉麪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與器底釉色不一致,個別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   

2 、康熙民窯器中常見縮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釉薄泛白,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有的足牆同面斜削呈尖狀,圈足直徑大,許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現台階的形狀,其折角處極為挺直,俗稱“二層台”或“台階底”。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龍折沿洗、印盒居多,裏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露胎無無釉,圈足寬厚。

3 、康熙中期青花由於燒成温度進一步提高,胎體潔白堅硬,斷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顯疏鬆,偶有開片,還有一種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產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體偏輕。

4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澤深沉含蓄,胎體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

5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廣東青料描畫,呈色灰藍,個別髮色欠佳,濃重灰暗及藍黑,與順治青花特點很相似。

6 、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練精純,由於水沉法改進為煅燒法,呈色鮮藍青翠,無漂浮感,明淨豔麗,清朗不渾,豔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區別,時代特徵十分明顯。並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面貌。人們往往稱康熙青花為“翠毛藍”、“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變化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所用青料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對康熙青花評價甚高,謂“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器物畫面濃淡深淺,光線強弱分明,不同層次的渲染,完全是由於工匠們熟練地運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識地造成多種深淺層次不同的色調,甚至在一筆一劃中也能分出深淺不同的筆韻,如青花山水人物圖,花鳥圖等,無論遠山近水,層巒疊嶂,均富有層次的節奏感、立體感,結合暈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達到國畫題材的表現手法,猶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觀賞性,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董青花瓷應怎樣保存

古董青花瓷,可以置放於厚錦盒之中保存;真品喜歡就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

距今100來年的青花瓷器能值多少錢?

時至明末清初,因為時局易改、文化變遷、經濟轉型等原因,青花迎來了一次精彩的美學轉型,生產出極具時代特徵的瓷器。

趁着嘉德四季北京拍賣之時機,我們一探明末清初青花瓷的萬千世界。

Lot 3642明崇禎 青花彩樓記之探寒窯人物故事圖案缸

直徑:22.6 cm

來源:倫敦古董商 John Berwald 舊藏

參閲:中國嘉德2020年7月16日拍賣會第4473號(成交價:RMB 575,000)

估價:RMB 3,100,000 - 4,000,000

明末清初青花瓷的一大特徵,是紋飾出現了大量人物圖案。這種轉變與時局有着莫大關係。

真正意義的青花瓷始燒於元朝,當時許多紋飾皆以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為主題,舉如大家熟悉的「鬼谷子下山」、「蕭何月下追韓信」等等。惟至明初,青花瓷的人物紋飾驟減,圖案以花鳥、園景、海水等為主。學者認為如此突變,主要是因為明初施行的高壓統治所致。

Lot 2816明永樂 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本場成交冠軍)高度:29 cm

傳十九世紀售於英國

香港蘇富比,2015年10月7日,lot 3607

估價:RMB 12,000,000 - 22,000,000

成交價:RMB 25,300,000明代永樂、宣德兩朝(行內習慣合稱永宣)的青花瓷之所以成為一代名器,與它的顏料呈色有莫大關係。

永宣兩朝使用來自西亞的入口顏料「蘇麻離青」,燒成的青花髮色絢麗鮮豔,常見暈散現象。色閃黑藍或深藍者,凝聚處可見自然形成之黑褐色結晶斑,深凹胎骨。基於「蘇麻離青」的這個特點,永宣青花雖然少有描繪人物,但渲染花鳥、海水、園景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同在宣紙作畫留下的筆觸、墨痕,極富風韻。永樂一朝的官窯瓷器精彩出眾,皇帝本人當然也是一大主因。

如此文化氛圍與經濟環境之下,戲曲、小説、版畫湧現,廣受黎民百姓以至士大夫所喜。可以想象,這種風格很快也蔓延到瓷器生產之上,故青花瓷於明末起出現大量人物主題紋飾。

以此崇禎年間的青花瓷缸為例,就取材自明末喜劇《綵樓記》的「探寒窯」一段。故事背景是宋朝,講述宰相劉懋之女月娥於綵樓拋球招婿,選中寒儒呂蒙正,惟劉懋厭男方窮苦,女退親。

Lot 3634明崇禎 青花抱璞刖足人物故事圖大筆筒高度:21.8 cm題識:抱璞荊庭愁刖足,遺珠滄海歎奈何估價:RMB 2,540,000 - 4,500,000

中國很早就有飾以詩文的陶瓷,但一般不會同時繪以圖畫。直至明末清初,詩畫結合的先河於青花瓷開初。好像此筆筒上寫的「抱璞荊庭愁刖足,遺珠滄海歎奈何」,就有着清楚的點題作用。

Lot 3635明崇禎 青花訪賢圖大筆筒

直徑:20.3 cm

估價:RMB 1,600,000 - 2,300,000

期才定型為直筒。此件筆筒直口微撇,筒腹微束,可説是器形過渡時期的印證。

Lot 3638明末清初 青花蟾宮折桂人物故事圖花觚高度:41.5 cm來源:托馬斯(Thomax)舊藏著錄:《Kinesisk Keramik - Kollektion Thomax》,Arabian Museo,赫爾辛基,1994年,圖72《雄奇昳麗 - 2017年度佳趣雅集會員珍藏特展》,樑曉新主編,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7年,第62-63頁,圖13估價:RMB 1,800,000 - 2,800,000體量碩大,器形端莊挺拔,青花髮色上佳,另一件符合「上品細料器」的青花瓷器。外壁以青花為飾,分繪三層。頸部繪以蟾宮折桂圖,三位儒士騰雲駕霧而來,作揖拜狀,背景高閣廡殿隱約可見。半開光式蟾宮之中,嫦娥身姿綽約,持桂而待。腹部與脛部以勾線平塗之法分繪纏枝靈芝紋及倒垂蕉葉紋,紋飾勾勒精細,渲染規矩,彰顯了明末清初瓷器精細的繪畫風格。

Lot 2802清乾隆 青釉描金銀如意紋「愛奧尼柱式」螭耳小瓶「大清乾隆年制」款(本場成交亞軍)

高度:13.6 cm

法國Omer Blot 將軍舊藏

倫敦佳士得,2008年5月13日,lot 61

北京拍賣會,2010年6月4日,lot 4161

估價:RMB 6,000,000 - 9,000,000

成交價:RMB 6,900,000法國陸軍參謀總長Omer Blot(1824-1894)曾於十九世紀中後期在北京服役。期間,他於京城古玩店內購入多件小巧玲瓏的清代古董珍玩,除了此青釉描金瓶以外,還有一對乾隆時期的白玉太平有象盒,以及一件具「乾隆年制」四字料款的銅胎畫琺琅水丞。

他離世以後,收藏的中國古玩藝術由家人繼承,雅蓄超過一個世紀之久。直到21世紀,這些珍玩方於倫敦佳士得同場釋出。清朝不少官窯瓷器都受到西方藝術及美學影響,包括繪畫之立體感與巴洛克裝飾風格等等。這件青釉描金小瓶則更為直接,以古希臘的「愛奧尼柱式」為紋飾靈感。

明末清初青花瓷的另一變革,是逐步借用水墨畫的皴法來繪山石,帶出遠近疏密之立體效果。此種分水畫法和皴法後來在康熙時期達至高峯,突破傳統平塗,使青花色繽紛多姿,獲譽為「五彩青花」。此件青花瓷稱為花觚,器形源自古代青銅酒器「觚」,由於瓷觚用於插花擺設,故稱「花觚」。明末花觚為撇口、長直身,正如此品一樣。後來大概至康熙時期,漸漸改變成大撇口、 長頸、圓鼓腹、脛外撇的模樣,就好像下面的康熙朝花觚一樣。是故,此兩件青花瓷可説就是明末清初花觚器形變遷之印證。

本花觚著錄於《Kinesisk Keramik - Kollektion Thomax》(上圖)及《雄奇昳麗 - 2017年度佳趣雅集會員珍藏特展》(下圖)

Lot 3576清康熙 青花元稹愛菊、春夜宴桃李園人物故事圖花觚「大明成化年制」款

高度:45.3 cm

估價:RMB 2,500,000 - 3,500,000

柯蒂斯伉儷為美國名藏家,為維珍尼亞藝術博物館董事會成員,對藝術審美要求極高,所藏以明末清初青花瓷器為主。女方亦曾為紐約華美協進會策劃英國名藏家巴特勒(Butler)家族十七世紀瓷器展。

Lot 3626清康熙 五彩折桂圖將軍罐一對

高度:34.5 cm

來源:香港魯氏父子(P. C. Lu&Sons)舊藏

估價:RMB 2,350,000 - 3,800,000

Lot 2801清雍正 仿哥釉鋪首尊「大清雍正年制」款(本場成交季軍)高度:25.6 cm

香港佳士得,1992年9月29日,lot 555

雲海閣張宗憲先生珍藏

香港佳士得,2005年5月30日,lot 1488

估價:RMB 3,000,000 - 5,000,000

成交價:RMB 6,210,000

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汝、官、哥、定、鈞合稱「五大名窯」。當中,由於哥窯窯址至今尚未被發現,致使學術界對哥窯有諸多説法。存世哥窯瓷器一般胎色較深,釉色有青灰、粉青、米黃等,釉層凝厚如脂,釉面潤澤如酥,而且基本都開有大小、深淺不一的裂紋,俗稱「金絲鐵線」。

哥窯瓷器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明、清至今,一直被視作名瓷而仿燒。

從傳世和考古發掘獲得的實物來看,一些地方窯受哥窯瓷器影響,曾結合當地實際燒造出頗具地方特色的開片釉產品。景德鎮御窯則在明代宣德年間已成功仿燒哥窯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時期達到興盛,此件鑑藏界風雲人物張宗憲舊藏的鋪首尊正是一例。

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懷》詩云「桂折一枝先許我,楊穿三葉盡驚人」,「桂折」即「折桂」。晉人郄詵以賢良對策中上第,自喻為「桂林之一枝」,後把奪冠登科比喻成折桂。折桂圖這類比喻狀元高中的主題,對歷代讀者人而言俱是夢想,康熙一朝自然也不例外。此對康熙五彩將軍罐為香港魯氏父子舊藏。魯氏父子有限公司,香港藝術品商會成員,1976年成立,主要經營玉器、瓷器、象牙製品,至今已傳至家族。90年代初,大英博物館就曾經從魯氏父子有限公司購買過數件中國藝術品。

Lot 3653清乾隆 青花雲龍紋大缸

直徑:64 cm

估價:RMB 1,100,000 - 1,800,000

明末清初青花瓷之旅暫時完結。不過看到此青花雲龍紋大缸,筆者決定額外「+1」,最後談談這件乾隆青花瓷。此缸脣口,束頸,弧腹及底內收,內挖式圈足,體量碩大,氣勢頗為恢宏。頸部青花留白連珠紋一週,腹部繪趕珠龍紋。畫面中四條立龍碩首虯身,鬚髮上昂,五趾怒張,於雲朵雲間呈憤怒奪珠狀。整體描繪細膩,鬚髮鱗片纖毫畢現,毫髮不爽,青花暈染不漫不溢,層次清晰,龍首刻畫處尤見功力,以青花濃淡色階及點染技法突顯出龍首肌理的明暗變化,極具立體效果,彰顯乾隆御窯高超的制瓷水準。脛部繪以江崖海水紋,具有驚濤駭浪中江山永固的吉祥寓意。

Lot 2817明宣德 青花纏枝花卉紋盤「大明宣德年制」款(本場成交殿軍)直徑:27.6 cm

Sam P. Williams舊藏

紐約佳士得,1981年11月9日,lot 114

倫敦佳士得,1997年6月9日,lot 63

著錄:《佳士得圖説中國陶瓷史》(Christie’s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Anthony Boulay着,牛津,1984年,第123頁,圖2

估價:RMB 4,300,000 - 6,300,000

成交價:RMB 4,945,000

永樂、宣德的青花風格非常接近,又使用相同的「蘇麻離青」顏料,故收藏界有永宣不分之説。

兩朝瓷器的其中一大明顯分野,可説在於「年款」。

中國陶瓷史上,永樂一朝率先以統治年號為落款。不過,永樂官窯瓷器大部份都是無款的。帶款例子極少,基本上只在博物館或考古出土看到,而且暫時只見「永樂年制」四字款一種。

至宣德一朝,官窯瓷器落款的風氣更為普遍,就好像此件青花盤上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乾隆時期,御窯制瓷工藝達到歷史的頂峯,特殊品種更稱一代之奇,如清末許之衡《飲流齋説瓷》載:「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至,幾於鬼斧神工」 ,足見後世對乾隆瓷器的高度讚譽。

本品無論器型,還是畫工,皆折射出盛世氣象下皇家追求恢宏華麗的氣度。北京故宮坤寧宮薩滿神廚置有兩件乾隆青花游龍戲珠紋大缸,與本品造型及繪畫題材較為相似,同時故宮所藏龍缸肩部兩側亦留有與本品相似之圓孔,為燒造前所置,目的或為搬運和運輸方便而為之。

另外,從乾隆三年(1738年)命宮廷畫家所繪《陶冶圖冊》「圓琢洋採」一圖中,可以看到與本品頗為類似之青花龍缸,足見此類龍缸在同期御窯瓷器中的地位。

坤寧宮屬紫禁城內廷,為明清兩代皇后居所,從坤寧宮所置同類型龍缸,推測此缸曾經亦或同樣置放於清代帝后居所等重要位置,其品級之高堪稱同期作品佼佼者,頗值珍視。

清康熙年間的青花瓷茶壺大概多少錢?

清康熙年間的青花瓷茶壺是非常有價值的古董之一,價格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品相、年代、製作工藝、歷史背景等等。因此,價格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

一般來説,清康熙年間的青花瓷茶壺,如果是較為普通的品相,市場上的價格可能會在數萬到十數萬人民幣之間。而如果是品相較好,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價格可能會更高,甚至可能超過數十萬或數百萬人民幣。

需要注意的是,古董市場上的價格可能會受到投機炒作的影響,買賣時需要慎重考慮,儘量選擇正規渠道購買,避免受到欺詐。

真的古董青花瓷底部都有字嗎?

真的古董青花瓷底部都有字嗎?是的,真的,一般下面他都有志氣,他這樣才會曉得是真是假,一般原先的真的嗯古董 青花瓷他燒多的時候,都會標記他的是字體在下面

35美元買的青花瓷碗為何能估價50萬美元 ?

35美元買的青花瓷碗能估價50萬美元是因為這隻瓷碗來自永樂年間,瓷身極其光滑,這在以後的歷代王朝中都是無法複製的,包括鮮豔的鈷藍色在內,它具有人們所期待的永樂時期偉大藝術品的所有特徵。

據媒體報道,美國康涅狄格州的一次庭院拍賣中,一個青花瓷碗被鑑定為是極為罕見的15世紀中國明朝古董,估價高達50萬美元。

該青花瓷碗繪有蓮花、牡丹、菊花和石榴花,為明朝時期打造。紐約蘇富比拍賣行預計,該瓷碗售價將高達50萬美元。該碗將於3月17日拍賣。

擴展資料

這件青花瓷碗所有者身份暫不清楚:

這件古董所有者的身份暫不清楚,但蘇富比拍賣行中國藝術部負責人安吉拉·麥卡特爾表示,青花瓷碗所有者是在一次舊物拍賣中購得的,當時僅花了35美元。

成交後不久,他將這隻碗的照片寄給了拍賣專家,經鑑定,發現這件瓷器來自明朝永樂年間。蘇富比表示,目前已知只有6只類似的碗保存下來。

明永樂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號)歷時21年,是明代國力強盛時期。隨着景德鎮瓷器業的昌盛繁榮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與宣德青花一道被稱為開創了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35美元買的青花瓷碗估價50萬美元:誕生於明朝永樂年間

怎樣鑑別古董瓷器

怎樣鑑別古董瓷器

一:老瓷器站一米之外就能看出油油的光澤,光澤裏含油,這就是所謂的寶光,新瓷器光澤直白,無油;老瓷器外面的釉釋掛上去的,很厚,釋透明釉。僅此一點可以避免買到新的瓷器。所謂民間的看寶光就是這個技巧。這點過去師傅也是傳男不傳女的。

其次:老瓷器的的斷面通常的米粉狀,有空隙。新瓷器很密實,現代機器做出來的。

二,根據青花的色澤判定判定明代或者清代,輔助判斷:瓷器的底足造型,明代挖足過肩,清代泥鰍背。青花釉裏紅的紋飾具體斷代用的。 三,世紀九十年代,造假者發明了“蠟僵土”粉碎後裹燒去新瓷火氣的方法。新瓷器按古代樣式畫工做好燒成?大多仿宋元古瓷 ,再用含有蠟僵石的雜土,粉碎成細面後裹瓷重燒。燒出來後新瓷火氣全無。河北省邯鄲一帶用此方法燒製出的白釉剔黑花梅瓶,讓不少收藏家上了當。鑑定這一類瓷器,看線條內是否存有“蠟僵”殘土。這種器物雖無火氣,卻暗淡無光。注意造假人常用膠粘墓土塗瓷器底部和內裏。若遇小口梅瓶,觀察瓶內有無手拉坯的流暢連貫的旋紋,是否同外部光色不一。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國內建築業興盛,蓋房修路,不斷有古代窯址面世。特別是金元鈞窯,沿太行山東側發現很多。窯址裏沒有完整器,殘瓷碎片不少。造假人資訊靈通,80元買一個碗底,回去後重燒。河南安陽有幾個人,專門幹這個活。他們把碗底買回後,從禹縣請來燒鈞瓷師傅,按照鈞窯的樣式立坯,按照鈞窯的釉料上釉,有的還加了銅元素做紅斑。用這個方法造出來的假鈞瓷,多運往北京古玩市場,把京城裏的“玩家”耍的不輕。辨認這些假鈞瓷,先要看造型,是哪個年代的。真的金元鈞窯瓷器,大多堅硬壓手不厚重,假器為了掩飾接胎痕跡,多上厚釉掩蓋。另外看釉光和棕眼,新器釉光扎眼,棕眼少。有的用腐氫酸去光,釉表失光顯暗,失去了鈞窯的硬閃光度。有的用硫酸腐蝕,遍體小眼密集,嗅起來隱顯酸味。仿鈞瓷上假紅斑同真紅斑也不一樣,真紅斑從裏到外紫、紅、藍三色,色與色分界明顯,假紅斑顏色單調。老玩家看瓷先看底,遇到這一類真底假坯的,可一定要看仔細。 還是用那句老話來説,只要第一眼不對,就值得懷疑。造型、窯口、胎骨、釉色、繪畫手法、裝燒方法,逐一對證看,看鈞窯必須綜合都對,有一項對不上號,就不能當真的買。 要想收藏真品,必須學會辨假。除上述介紹的幾種造假手段外,近幾年青銅器造假還有用電鍍仿黑創光的,書畫方面利用現代製版技術照相透影再加手描,書畫做舊用冷凍和紫外線照射的等等。新文物法允許民間收藏的條款激活了中國的古玩市場,許多懂行和不懂行的競相下海,許多人剛下海便讓浪嗆了。古玩市場上有假所以必須辨假才感到有意思,但是,那些嗆水的退回岸上也很可惜。 時代在前進,造假的技術也會不斷更新,每一個立志古玩收藏、愛好古玩鑑定的朋友,都應當從收藏室裏走出去,到窯址學鑑瓷,到玉雕廠學鑑玉。裏有做“卧底”,搞文物鑑定的如果能有機會探知造假祕訣,肯定能提高鑑定水平。千萬不能照本宣科,以為多讀了幾本介紹文物的書籍就成了專家。那些書籍是前人的經驗,只能參考不能照搬。時代前進,文物鑑定也要與時俱進。

如何鑑別古董瓷器的真假

您的問題,這樣的品種,具體的價值取決於是否真品、品相儲存的怎麼樣,補充圖片看看就知道,圖片發到這裏就可以!

怎樣鑑別古董青花瓷

地足要光滑、自然,沒有人為打磨的痕跡。

要多看真品的地足,才會有感覺。

只憑文字是不行的。

祝福你!

古董瓷器鑑定的方法 怎麼鑑定古董瓷器

這個問題不是一句半句能説得清的,建議你先買本瓷器方面的書,多學習。再多去博物館看真品,慢慢你就會有所領悟啦。

怎樣鑑別瓷器是古董還是現代的仿造的

(一)造型是鑑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仿製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一件器物的創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係。一般説陶瓷器在紋飾、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鑑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樸,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複。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裏紅大碗有口徑達42釐米,青花和釉裏紅大盤的口徑也在45~58釐米左右。由於胎體厚重,燒製不易,難免有翹稜、夾扁、凹心、凸底等變形的缺陷,因而過去文獻多有元瓷粗率之論,其實這是不夠全面的。元瓷紋飾之豐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盤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為十二瓣花形),足見當時製作認真,雖底足之微也不輕易放過。此種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後便不復見(永、宣只見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無花足盤)。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格外平穩。特別是胎土陶煉精細,造型輕重適宜。永樂時期另有一種純白脱胎帶暗花的器皿,胎體非常輕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謂“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的詩句。這種“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盤、碗之類,後世雖有仿作,但在暗花紋飾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種類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等製作都非常精緻,而且能獨出心裁,鋭意創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時曾經仿製外,後世很少有此種仿品。目前傳世品中常見的永、宣時期造型有:雞心碗、花澆、僧帽壺、長圓腹執壺(流口為葫蘆形)、天球瓶、扁腹綬帶葫蘆瓶、四季委角獸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至成化時期在瓷質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弘治傳世瓷器雖不多,但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於世。正德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插屏、墩式碗、磨盤式香盒、七孔出戟圓腹高足瓶等。嘉、萬以後造型漸趨複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新之作,文獻上有所謂“製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記載。只以文具一項來説,就有筆架、筆盒、筆洗、水丞、硯台、顏色碟、顏色倉(俗稱温盂)、印盒等多種多樣。更有大魚缸、大罐、大瓶、大盤(嘉靖黃地青花大盤口徑有達80釐米的)等,器形之巨尤勝過元代;其他如鏤空瓶、壁瓶、捧盒、方鬥杯、燈台、繡墩等不勝列舉。可以説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時期的作品來未免粗製濫造。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虯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鐘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 *** ,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蜕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緻,此種接痕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牆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跳刀”),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至於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徵。文物工作者在鑑別新舊真偽時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前後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裏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細加以對比,便會發現他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時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點。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往往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前與真器原形盡同,但經過高温燒成後,其形與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別。這可能是由於原料的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而經高温後縱橫收縮膨脹的結果,為鑑別器形的關鍵)。至於有些僅憑傳聞或只靠臆測而製成的仿品,如後世所仿的各式各樣的所謂“永樂壓手杯”之類,在造型上更是愈變愈奇(自嘉、萬間開始越仿越大,甚至後來的已不成杯而變為大碗),只要見過真的實物,自然就不致妄斷臆測。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鑑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説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在晉瓷紋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尤其元代青花、釉裏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闢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過程,因此也可據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裏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而且釉裏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裏紅紋飾佈局都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調,而且慣用多層連續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後此種畫法漸絕,雖間或採用,但為數不多。此外由於原料成分的,在畫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些使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豔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也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説法。至於成化鬥彩,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卻也受原料和技術的而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點,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裏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鑑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根據現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現,現知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贋品了。 至於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後的製品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緻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敍”、“前後出師表”、“聖主得賢臣頌”等,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明確這一點,對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徵。例如康熙瓷器由於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觀,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只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枝幹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繪枝幹只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纖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於我們的鑑定工作。至於明、清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點。不過,在官窯中又有所謂“欽限、部限”之分,民窯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窯的作品,這種以清代帶私家堂款者居多。提到官、民窯瓷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説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偽和區分窯口的線索,然而並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沒有的。例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並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通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得較多。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幹、嘉、道、鹹五朝皇帝所賜羣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並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説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萬年(萬年青)、二蟹(甲)傳蘆(臚)、三羊(陽)開泰、四十六子、五倫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蓮登、百福、百壽、紅蝠(洪福)齊天等,類似這些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紋飾,在明、清瓷器上出現的很多,如能進一步聯絡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我們掌握其發展規律大有裨益。

樓上説的也沒錯,不過也太籠統了.古瓷鑑定是項長期摸索和學習的課程,不是幾段話説得清的.

目前最省心省力的檢測方法是碳14吧,動用科學手段,比較準確(當然現在也有人想盡辦法逃避碳14的檢測方法)

碳14檢測單位在大城市都有,就是花費要多些.

而如果你不想靠科學手段來分析,那麼就只能從頭開始學起了.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玩瓷片和找個好老師.

玩瓷片的好處我就不多説了,你網上搜一下就行.

找好老師的好處更不用説,有個好老師,你入門就快,比自己看書瞎學習要進步快很多很多.

如果找不到好老師,那就只能看書了. 看書推薦故宮和文物出版社出的一些書,還有耿寶昌,張浦生的一些著作.尤其是耿寶昌的<明清瓷器鑑定>,那是必備的.文物局編的<中國陶瓷>也是入門書,必備.

還有鐵源主編的一套老古董叢書,也是非常好的.

看書不夠,還得多跑市場,象週末的地攤呀,你得多跑.但不能多買,因為那裏假的太多.但你不妨去練眼. 還可以到當地博物館去看看真東西,有條件最好去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因為現在有些地級博物館同樣假貨太多)

鑑定瓷器不外乎就是搞懂年代,任何一個年代的工藝品都有其時代特徵,比如胎質,釉色,紋飾特徵等等. 弄明白這些,入門就沒問題了.

悟性好的一年就OK了,悟性稍差的三四年差不多.

怎樣鑑別古瓷器

對於鑑別古瓷,葉佩蘭簡單教給初入收藏圈的愛好者“五步法”:

一看器形。陶瓷鑑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如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蓮瓣紋,是當時的主要審美風格;宋代白瓷窯色澤略偏黃,這是與其他時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處。

二看胎質。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質上有所不同。一般來説,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藝術,隨着燒製技術的不斷進步,胎骨的質量越往後期,質地越細膩,上釉的工藝方法也越多,這使得每個時期燒製的釉彩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三看紋飾。瓷器上的紋飾有着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繁多,但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紋飾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這就需要藏者對我國各個時代的歷史文化背景有所瞭解。

四看款識。款識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器皿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着某某皇帝的年號等,有“官窯”款、“民窯”款之分。這些款識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顏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樣。款識的識別,是古陶瓷鑑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可以鑑定出一個古瓷器的年代及價值的高低。

五看底足。因各時期的燒製工藝不同,在燒製時支撐的方式方法也不同,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着明顯的差異,底足因為有支撐物,凹凸點不同,有的上釉、有的無釉彩,這些都是鑑別瓷器時代的重要特徵。

怎樣鑑別古董

呵~古董?古董的鑑別是來不得半丁點不認真,對此學科可説是閲歷、經驗、認知度……的總和!如自己不能學以精用就得找一個枴杖(鑑別專家)!古董~每一件都有它所屬於的符號!例:我國九十年代的手機的款型與二零零二年普及後的款型大家都知可一百年一千年後

採納哦

怎樣鑑別古陶器瓷器

你的問題看上去很小的,其實裏面學問大着呢,還是建議你去專業的環境裏學習吧,這裏學不到那麼高的。

怎樣鑑別古代瓷器?

這個嘛,得看什麼咯,得看紋理、價格,可以敲敲,聲音也能鑑別的

TAG標籤:青花瓷 古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