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採茶戲是什麼劇種

採茶戲是什麼劇種

採茶戲是中國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湖南、廣東、江西、福建等地。它以描寫採茶人民生活為主題,通常在採茶季節上演。採茶戲的音樂以南方的笛子、三絃、二胡、嗩吶等樂器為主,舞蹈風格輕鬆活潑,劇情節奏明快。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為什麼黃梅戲又被稱為採茶戲?

因為採茶戲融合了黃梅小調和鄂東流行民歌。黃梅是長江中下游有名的水鄉,素有“十年九災”之稱,在缺水的年份,人們以黃梅採茶戲為謀生手段,三五成羣圍在門口乞討、唱歌。因此,採茶戲流傳到湖北、安徽、江西一帶的廣大地區,被稱為黃梅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是安徽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中國五大劇種之一,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福建、浙江、江蘇、台灣等省。黃梅戲發源於安徽,其前身是湖北黃梅縣民間採茶調,稱為“黃梅調”。“黃梅調”隨流民傳入安徽安慶,並生根發芽。黃梅戲的舞台語言是安慶語,唱腔樸實流暢,活潑抒情。根據傳統習慣和曲調的結構、旋律、旋律、用法等,其唱段基本上可以分為花腔、花腔、主旋律三大體系。

採茶戲和黃梅戲起源一樣。湖北、安徽的戲劇界、理論界一致認定黃梅戲源於黃梅戲採茶戲。黃梅採茶戲初為獨角戲,以一人獨唱為主要道具,如漁鼓、花鼓、對聯等。邢秀娘,出生於黃梅中部孔龍鎮邢家樓,天才演員。她美麗,聰明,勇於“改革”。在前人的基礎上,她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使黃梅戲成為真正的高台戲——黃梅戲。

黃梅戲和採茶戲的表演藝術可分為“小戲”和“大戲”兩種。“小戲”的表演多以歌舞形式進行,生動有趣。“大戲”的表演也有前期歌舞的成分,自然質樸的特點。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後,表演藝術得到了提高,吸收了其他劇種的優點,有了“水袖”、“髮髻”、“摔跤”等表演節目和技巧。黃梅戲吸收了話劇和電影的表演藝術,在人物塑造等方面又有了新的發展和進步。

採茶戲劇是哪個地方的戲劇呢?

贛南採茶戲是贛南土生的劇種,它是在當地民間燈綵和採茶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為戲的。其產生和流傳具有悠久的歷史。江西採茶戲,主要發源於贛南信豐、安遠一帶,採茶戲與盛產茶葉有關。明朝,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穀雨季節,勞動婦女上山,一邊採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為“採茶歌”。 由民間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而來,繼而成為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由於它一般只有二旦一醜,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贛南採茶戲形成後,即分幾路向外發展,與當地方言和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個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採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羣眾喜愛。   從唱採茶歌發展為採茶戲有幾個階段。採茶歌最早只唱小調,每句僅有四句唱詞,如“春日採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大姊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這種小曲生動活潑,委婉動聽。採茶歌再經發展,便由採茶小曲組成了“採茶歌聯唱”,名曰“十二月採茶歌”。如“正月採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佃了茶園十二畝。當面寫書兩交錢。二月採茶......。”後來,“十二月採茶歌”又與民間舞蹈相結合,進入元宵燈綵行列,成為“採茶燈”,“採茶燈”主要唱調是[茶黃調]、[摘茶歌]、[看茶調]、[報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採茶女,每隊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長者二人為隊首,手持花籃,邊唱邊舞,歌唱"十二月採茶"。這種"採茶燈"形式簡單,純屬集體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採茶戲邁了一步。   明朝,盛產名茶的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茶農為了接待粵商茶客,常用採茶燈的形式即興演出以採茶為內容的節目。即從“採茶燈”中八個(或十二個)採茶女中分出二人,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個隊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醜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採茶,手持茶籃,邊唱邊舞,唱着“十二月採茶歌”(每人輪唱六個月);扮丑角的手持紙扇在中間穿插打趣。這就是原始節目《姐妹摘茶》。再後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細節,丑角扮成乾哥賣茶,便更名為《送哥賣茶》。這種採茶燈(又名“茶籃燈”)的演出已是採荼戲的雛型了。贛南的“茶籃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又湧現了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 由二旦一醜或一旦一醜扮演的小戲,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採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絃伴奏,便統名為“採茶戲”。 採茶戲因是從民間歌舞、燈綵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演出劇目又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其音樂唱腔又多民歌風味,故深受人民羣眾喜愛。 劇本確實找不多。其他劇種的很多,就是沒有采茶戲的半把剪刀劇本

採茶戲的解釋

採茶戲的解釋

戲曲劇種的一類。由民間歌舞採茶燈發展而來的戲曲的統稱。採茶燈於“燈節”或收茶季節演唱以採茶為內容的節目,後發展為對子戲或三小戲,有些已發展為能演大型劇目的劇種。現流行各地的有江西採茶戲、黃梅採茶戲、粵北採茶戲等。

詞語分解

採的解釋 採 ǎ 摘取: 採擷 。採花。採摘。採製。 選取,蒐集,開發, 利用 :採訪(蒐集尋訪)。採納(接受意見)。採集。 採伐 。採購。採掘。採寫。 神色, 精神 :神采。精采。 同“彩”。 〔采采〕盛多的樣子。 古代指官

贛南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是江西省贛南土生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是在當地民間燈綵和採茶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為戲的。其產生和流傳具有悠久的歷史。

贛南採茶戲的舞台語言是當地客家方言。它載歌載舞,氣氛輕鬆活潑,語言幽默風趣,融當地漢族民間口頭文學、民間歌舞、燈綵於一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其劇目多以喜劇、鬧劇為主,很少正劇和悲劇。題材上多以下層羣眾、尤其是手工業工人、藝匠的日常生活為表現對象,尤其又以男歡女愛的戲情所佔比重為大。其音樂唱腔屬於曲牌體,以茶腔和燈腔為主,兼有路腔和雜調,俗稱“三腔一調”。伴奏均為漢族民間樂器,主要有勾筒(二胡類)、嗩吶、鑼、鼓、鈸和笛子等。其表演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小丑、小旦兩個行當,曾有“三角成班,兩小當家”之説。

九江採茶戲的介紹

九江採茶戲,原名茶燈戲,俗稱茶戲,進入半班形式後稱採茶戲。是一種江西省的漢族戲曲劇種。明末清初,其主要流行地區為瑞昌、九江、湖口、彭澤、德安等縣。建國後,流行於瑞昌的採茶戲,曾定名為瑞昌採茶戲,後統稱為九江採茶戲。 曲分南河、北河兩個流派,本劇為流傳九江縣一帶的南河派採茶戲。聲腔分為平板、花腔、漢腔、雜腔、曲牌等五大類。原演出時,不用弓弦樂器伴奏,而以打擊樂,樂手居台中天幕前而坐,演員在樂隊前台演唱,眾人後台幫腔。九江採茶戲,原名茶燈戲,俗稱茶戲,進入半班形式後稱採茶戲。明末清初,其主要流行地區為瑞昌、九江、湖口、彭澤、德安等縣。建國後,流行於瑞昌的採茶戲,曾定名為瑞昌採茶戲,後統稱為九江採茶戲。

蘄春採茶戲的介紹

蘄春採茶戲是湖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中國戲曲藝術寶庫裏,有一朵絢麗的小花,大別山麓的鄉村裏生長、開放,散發着那獨具的泥土清香,就是鄂東地區頗有影響的蘄春採茶戲。蘄春採茶戲是湖北蘄春地區漢族人民生長期的生產勞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主要唱腔來源於“茶歌”和“畈腔”。

贛南採茶戲的傳統曲目有哪些 贛南採茶戲藝術特點及

贛南採茶戲是江西省贛南土生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在當地民間燈綵和採茶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為戲,其產生和流傳具有悠久的歷史。由於它一般只有二旦一醜,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與當地方言和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個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採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羣眾喜愛。

贛南採茶戲的舞台語言是當地客家方言。它載歌載舞,氣氛輕鬆活潑,語言幽默風趣,融當地民間口頭文學、民間歌舞、燈綵於一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其音樂唱腔屬於曲牌體,以茶腔和燈腔為主,兼有路腔和雜調,俗稱"三腔一調"。伴奏均為民間樂器,主要有勾筒(二胡類)、嗩吶、鑼、鼓、鈸和笛子等。贛南採茶戲有"三奇三絕"。三奇是:傳統採茶戲表現的全是下層勞動人民的愛情與勞動垂涎,沒有宮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動物的動作,並以動物的動作命名,此為二奇;歌舞戲相隨相伴,以致有人認為是地方歌舞劇,此為三奇。三絕是:矮子步、單袖筒、扇子花。

寧都採茶戲的統稱

新中國誕生前稱“寧都半班”,建國初期稱“寧都地方戲”。1955年4月,江西省文化 局下文,規定全省地方小戲統稱“採茶戲”。從此,寧都地方戲改稱“寧都採茶戲”,為全國335個劇種之一。與贛南採茶戲、東河戲、興國贛劇(又稱“興國南北詞戲”)合稱贛州地區四大劇種(見1991年出版的《贛州地區戲曲志》)

桂南採茶戲的介紹

廣西漢族劇種戲曲之一。桂南採茶戲於明末年(公元1628年前後)從江西贛南傳入博白,由唱竹馬發展為載歌載舞的唱採茶。根據襯詞的特點,又叫“籲嘟呀”。它廣泛流傳於廣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縣所轄的33個鄉鎮及其周邊地區,以及相鄰的欽州市部分地區。傳入博白後在清代形成了它獨有的風格,到了期間,逐步發展成熟,成為中國戲曲史中一個獨特劇種。

採茶戲是哪個地方的代表

採茶戲是贛南土生的劇種,它是在當地民間燈綵和採茶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為戲的。

TAG標籤:劇種 採茶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