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三峽是怎麼寫的

1. 三峽是誰寫的,為什麼要寫

酈道元的《三峽》(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區區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

三峽是怎麼寫的

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 接着,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高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

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極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誇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後的水流之疾。

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此時的三峽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

“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三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茂”寫柏樹。“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

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姬矗灌匪弒睹鬼色邯姬三峽秋景的清寒,並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高,讓人不勝淒涼。 作為描寫山水之作,本文並非單純寫景色,而是以情託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嘯”“悽異”托出秋季景色之涼),緣情入景(如開頭幾句體現了初賞三峽的總體之情,使人頓有雄偉奇險之感,以下再分寫時而悚懼,時而欣喜,時而哀悽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順序來佈局謀篇。

引用漁歌作用: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季肅殺、淒涼氣氛。 一切景語皆情語,初學寫作者,寫景狀物要做到寫出其特點,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 三峽是怎樣的

長江三峽介紹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它西起四川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長二百零四公里。這裏兩岸高峯夾峙,江面狹窄曲折,江中灘礁棋佈,水流洶湧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詩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國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一段關於三峽的生動敍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元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

瞿塘峽為長江三峽之一,西起奉節縣白帝山,東迄巫山縣大溪鎮,總長八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但最為雄偉險峻。難怪古代詩人發出"縱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的讚歎。湍急的江流,闖入夔門,在緊逼的峽谷中奔騰咆哮。船駛峽中,真有"峯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之感。

巫峽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公里餘,包括金盔銀甲峽和巫山十二峯,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巫峽又名大峽,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奇峯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迴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可以説處處有景,景景相連。特別是巫山十二峯,千姿百態,其中神女峯最高。神女峯宛如一位少女,婷婷玉立於雲霧縹緲之中,時隱時現,給人間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説。兩岸風景優美,大詩人屈原、李白、杜甫、蘇東坡、陸游等都曾遊此留詩。

西陵峽東起香溪口,西至南津關,約長七十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一個,以灘多水急聞名。整個峽區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西而東依次是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峽四個峽區,以及青灘、泄灘、崆嶺灘、腰叉河等險灘。解放後,經過多年的整治,航道已大為改善,從而結束了"三峽千古不夜航"的歷史。

即將建成的三峽大壩水電站正位於西陵峽中部寬敞處,目前工程進展迅速,夜航西陵峽,可見兩岸燈火通明,車水馬龍,施工場面蔚為壯觀。

下行至南津關,見江面豁然開朗,這就是長江三峽的出口。北岸為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宜昌三遊洞景區,比鄰氣勢恢宏的長江葛洲壩水電樞紐,共同構成環大壩平湖風景區,使宜昌作為長江三峽旅遊的起點或終點城市,更加具有現實的意義。

在這壯麗的山川之中,曾經閃耀着大溪文化的異彩,誕生過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才女昭君。三國時代,這裏曾是吳蜀相爭的戰場。唐宋以來,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蘇軾、陸游等許多詩聖文豪,在這裏寫下了許多千古傳誦的詩章。我們的祖先在這裏創造了豐富的文化,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蹟。今天我們優秀的人民,將以創造性的勞動,開發三峽,建設三峽,把它裝點得更加美麗多姿!

3. 酈道元的三峽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酈道元的《三峽》是先寫夏水襄陵,再寫春冬之時的素湍綠潭和懸泉瀑布,最後寫秋天山澗的水枯了。這是按水勢由漲到落的順序安排的。先寫夏水的兇險、迅疾,可以突出三峽夏水最盛的特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課文簡析:

這篇課文是酈道遠為《水經·江水》所作註釋中關於三峽的一段,但不失為一篇很好的古代寫景散文。課文寫了大自然無比雄偉壯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懷,也使讀者從中受益。抓住景物特徵來寫是這篇課文的主要的寫作特點。從自然形成的角度來看,不言而喻三峽是離不開山水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變化穿插其間,這就不能寫一時一處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變化中展現三峽奇異詭譎的美景,寓靜態於動態之中,動靜結合,寫出三峽的整體的富於動感的景色,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沒有典型。

作者簡介: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蒐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説,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彙集。可稱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4. 三峽的翻譯

從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到了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裏呀!即使騎上快馬,駕着風,也沒有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着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裏飛流衝蕩。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淒涼,空蕩的山谷裏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註釋: 自:從,此處有“在”之意。三峽:指長江上游重慶、湖北兩省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三峽全長實際只有四百多裏。 略無:毫無。

闕: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峯。

停午:一作“亭午”,中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漲上了高陵之上。

襄,上。陵,大的土山。

沿:順流而下。溯(sù):同“溯”,逆流而上。

或:有時。王命:朝廷的文告。

宣:宣佈,傳達。 朝發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

白帝:城名,在重慶市奉節縣。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

奔:奔馳的快馬。御風:駕風。

以:認為。此句謂和行船比起來,即使是乘奔御風也不被認為是快。

或認為“以”當是“似”之誤。(見清趙一清《水經注刊誤》) 素湍:浪花翻滾的急流。

綠潭:綠色的潭水。 迴清倒影:迴旋的清波倒映着岸上景物的影子。

絕巘(yǎn):險峻的山峯。巘,凹陷的山頂。

懸泉:從山頂飛流而下的泉水。飛漱:飛流衝蕩。

漱,噴射。 清榮峻茂:清清的江水,欣欣向榮的樹木,高峻的山峯,茂盛的野草。

晴初:初晴的日子。霜旦:打霜的早晨。

屬(zhǔ):連續。引:延長。

悽異:淒涼異常。 哀轉久絕:悲哀婉轉,很久才能消失。

巴東:漢郡名,在現在重慶雲陽、奉節一帶。 沾:打濕。

裳:(cháng) 賞析一: 酈道元的《三峽》(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區區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 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

接着,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高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

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極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誇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後的水流之疾。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此時的三峽可用一“秀”字概括。

“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三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茂”寫柏樹。

“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並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高,讓人不勝淒涼。

作為描寫山水之作,本文並非單純寫景色,而是以情託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嘯”“悽異”托出秋季景色之涼),緣情入景(如開頭幾句體現了初賞三峽的總體之情,使人頓有雄偉奇險之感,以下再分寫時而悚懼,時而欣喜,時而哀悽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順序來佈局謀篇。 一切景語皆情語,初學寫作者,寫景狀物要做到寫出其特點,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作者介紹: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鹿(今河北諑州市)人,生年不詳,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於關中(今陝西臨漳)。酈道元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祖父、父親曾多年為官。

酈道元成年之後,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過很多地方。酈道元做官期間,執法嚴格,辦事果斷,對各種違法行為予以嚴加懲處,因此觸犯了一些地方豪強和皇親國戚,後遭皇室暗算而死。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於地理學的研究。他喜歡遊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

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遊覽名勝古蹟、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並訪問當地長者,瞭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及河流的淵源所在、流經地區等。

同時,他還利用業餘時間閲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周禮職方》、《漢書·地理志》、《水經》等,積累了豐。

5. 遊三峽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遊三峽》是按空間順序(遊覽的地點的轉換)寫的。

附《遊三峽》全文:

每當讀到“長江三峽”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總想親自去領略一番那的湖光寶色。今天,我終於如願以嘗,來到了這遊覽觀光勝地——長江三峽。

當我們到達了第一個峽——龍門峽的時候,那裏的水是漩渦連漩渦,波浪推波浪。我們的船搖搖欲墜,好像隨時隨地都會有翻船的危險。長江三峽可真像課本里所描述的一樣水急、船險。當我們過了龍門峽,眼前就出現了一塊大石頭。它猶如一匹瘦馬的身子,在身子的前面有一條石縫,頭就好像在這一條石縫裏。我想:“這也許就是書上所説的‘山奇’了吧。”就在這時,導遊阿姨對我們介紹説:“這叫做‘鑽馬石’。”接着又繪聲繪色地説起了關於這塊大石頭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吝嗇的財主。他買了一匹馬用來磨磨,既不給它草料吃,又不給他水喝。那匹馬後來實在忍受不了了,就從財主家裏逃了出來。一直逃到了懸崖上,眼看財主就要追上來了。那匹馬再也受不了財主的虐待,就毅然的向石縫裏鑽。可是,鑽了一半就死了。當財主趕到的時候,立刻死了。

接着,我們又來到的第二個峽——巫峽。那裏的水比起第一個峽,可要洶湧多了。不過,我們的小船最後還是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穿過了這個險峽。後來,我們還穿過第三個峽,看了《十萬個為什麼》上未解之謎的懸棺……

夕陽西下。我們的小船靜靜地靠岸了……

6. 《三峽》是誰寫的

酈道元

人物介紹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北魏范陽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東將軍、青州刺史、永寧侯酈範之子,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文學家。 酈道元故居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境內。 在酈道元兄弟五人中,道元為長,承襲其父永寧侯爵位,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害於關中(今陝西臨漳縣)。酈道元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父酈範年少有為,在太武帝時期給事東宮,後以卓越才能成為優秀的軍師,曾經做過平東將軍和青州刺史。酈道元也先後在平城(北魏前期的首都,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陽(北魏都城於公元493年南遷至此)擔任過騎都尉、太傅掾、書侍御史、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將等中央官職,並且多次出任地方官,擔任過冀州鎮(今河北省冀縣)東府長史、魯陽郡(今河南省魯山縣)太守、東荊州(今河南省唐河縣)刺史、河南(今洛陽)尹等職。 酈道元前半生,北魏正值鼎盛時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之後,經過獻文、文成等諸多帝王的勵精圖治,至後來的北魏孝文帝的積極改革,北魏國力日漸強盛。酈道元也跟隨孝文帝等人致力於統一大願的實現。然而,在孝文帝死後,北魏從500年開始,國內矛盾又開始高漲起來,逐漸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鎮叛亂,四方騷動。在國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時候,酈道元慷慨殉國。長空孤雁鳴,秦山鳥悲歌,在流星閃過之時,一代英豪就此隕落。 酈道元在做官期間,“執法清刻”,“素有嚴猛之稱”,故頗遭豪強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酈道元在奉命赴任關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蕭寶夤受汝南王元悦慫恿派人把酈道元一行圍困在陰盤驛亭(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亭在岡上,沒有水吃,鑿井十幾丈,仍不得水,最後力盡,和他的弟弟酈道峻以及兩個兒子一同被殺害。

7. 《三峽》是如何寫山水的

《三峽》從山和水這兩方面描寫山水.先寫高聳入雲的山,再寫滔滔不絕的水,然後是春冬之時“林間肅穆”,最後是猿啼的淒涼景色. 寫山:體現連綿不斷,遮天避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色. 1、連綿不斷 正面描寫: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高聳峻峭 (1)正面描寫: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2)側面描寫: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水流湍急 1、正面描寫: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水勢浩大) 2、側面描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水流湍急) 春冬之景 1、水:素湍綠潭,迴清倒影(俯視) 2、山絕讞怪柏,懸泉瀑布(仰望) …… PPT中都有.。

8. 《三峽》是酈道元寫的嗎

署名"酈道元"的《三峽》,被選入中學課本多年,這篇選自《水經注·江水》的短文只有一百多字,寫得極美。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其實,酈道元根本沒有到過三峽。

酈道元(約470-527),生活於南北朝的北魏,當時南北朝對峙,北魏的勢力從來沒有達到三峽一帶。北魏最強大的時候也是"遺之度外,吳蜀而已",也就是説,北魏沒有佔領包括三峽的長江流域。酈道元一生都在北朝做官,也沒出使過南朝,他是不可能到過三峽的。

沒到過怎麼會寫出這麼好的文章呢?答案是,這些文字不是他的作品,是別人寫的。

酈道元為《水經》作注時,收集了大量前人的資料,達437種之多,而多不説明出處。現在看到的《三峽》一節,即是引自南朝盛弘之的《荊州記》。

酈道元只是對盛弘之的文字做了小小的改動,就是"惟三峽七百里中"、"朝發白帝暮宿江陵,凡一千二百餘里,雖飛雲迅鳥,不能過也"等幾處。

唐朝歐陽詢等編的《藝文類聚》、北宋李昉等編的《太平御覽》早已經指出《三峽》一節並非出自酈道元之手。遺憾的是,中學課本還是標明作者是酈道元,侵犯了盛弘之的著作權。

盛弘之是南朝劉宋臨川王的侍郎,他寫的《荊州記》是一部地理著作,主要是記載荊州與古代楚國的地貌及其變遷,兼及各地的鄉情、盛物、人事典故、名勝景點。

《水經注》除了引用盛弘之的《荊州記》,還大量引用了袁山鬆的《宜都山川記》、庾仲雍的《江紀》,有的説明了出處,有的沒有説明出處,因而造成了誤解。

雖然當時中國分裂為南北朝,但是酈道元認為中國應該是統一的國家,南北都應該在《水經注》記述之內,所以雖然沒有能力到達南方,卻對南方水系力圖詳細記載,引用別人的文章也是不得已。同時,酈道元對引用的文字也作了一定的修改,有的修改還非常精彩。再説了,如果沒有酈道元的《水經注》,盛弘之的《荊州記》、袁山鬆的《宜都山川記》,恐怕要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不會為世人所知,

9. 三峽的翻譯

原文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翻譯

從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空缺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裏呀!即使騎上快馬,駕着風,也沒有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着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裏飛流衝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接連不斷,異常淒涼,空曠的山谷裏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總結:

本篇用彩筆描繪了三峽的地貌,再寫三峽不同季節的壯麗景色。作者融景入情,最後以憂傷的漁歌做結,表現了“山水雖佳,可世上猶有勞貧”的思想感情。文篇雖小,但展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奇麗、無限壯觀的景象。

註釋

自:從,此處有“在”之意。三峽:指長江上游重慶、湖北兩省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全長實際只有四百多裏。

略無:毫無。闕: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峯。

停午:一作“亭午”,中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漲上了高陵之上。襄,上。陵,大的土山。

沿:順流而下。溯(sù):同“溯”,逆流而上。

或:有時。王命:朝廷的文告。宣:宣佈,傳達。

朝發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白帝:城名,在重慶市奉節縣。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 奔:奔馳的快馬。御風:駕風。

以:認為。此句謂和行船比起來,即使是乘奔御風也不被認為是快。或認為“以”當是“似”之誤。(見清趙一清《水經注刊誤》)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綠潭:綠色的潭水。

迴清倒影:迴旋的清波倒映着岸上景物的影子。

絕巘(yǎn):險峻的山峯。巘,凹陷的山頂。

懸泉:從山頂飛流而下的泉水。飛漱:飛流衝蕩。漱,噴射。

清榮峻茂:清清的江水,欣欣向榮的樹木,高峻的山峯,茂盛的野草。

晴初:初晴的日子。霜旦:打霜的早晨。 屬(zhǔ):連續。引:延長。悽異:淒涼異常。 哀轉久絕:悲哀婉轉,很久才能消失。

巴東:漢郡名,在現在重慶雲陽、奉節、巫山一帶。 沾:打濕。 裳:(cháng)

TAG標籤:三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