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健朕的寓意

健朕的寓意

健:最早見於《説文》,原本指強壯、身體好,後引申為善於、精力旺盛。健字取名的寓意有健康、敏捷、仁愛、矯健等。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健朕:強壯、身體好、極高的社會地位、尊崇的身份。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朕字五行屬什麼

朕字五行屬火;

朕字取名有什麼意義

朕字用作人名意指人的尊貴、吉祥、高尚、地位高之義;;

朕字的本意是什麼朕字意為朕zhèn我,我的。中國秦始皇時起專用作皇帝自稱:“朕為始皇帝”。徵兆,跡象:朕兆。Isign;朕字怎麼讀朕字的讀音:zhen朕字的起名筆畫數根據康熙字典及姓名學 朕字的起名筆畫數為 10 畫;朕字的繁體字朕的繁體字為 : 朕(若無繁體字,則顯示簡體字)朕字的源字形朕字相關的名字大全

特別聲明

本文為 三吾先生 原創發佈,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好言起名網的觀點或立場,好言起名網僅提供信息發佈平台,侵權刪除、反饋建議

在線寶寶起名 寶寶姓名測試 分享

健:最早見於《説文》,來自原本指強壯、身體好,後引申為善於、精力旺盛。健字取名的寓意有健康、敏捷、仁愛、矯健等。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健朕:強壯、身體好、極高的社會地位、尊崇的身份。

姓名,漢語詞語,意思是由姓和名組成。人的姓一般是自己的部來自族確定的,名字是人類為區分個體,給每露也低令絕印首又個人特定的名稱符號,是通過語言文積偉字信息區別人羣個體差異的標誌。由於有了姓名,人類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姓名。

姓名犯明是在語言產生以後才出現的。各個民族對確定人的姓名都有很多習慣。這種習慣受到歷史、社會、民族等很多文化因素的制約,一個人的姓名通常都有一定的含義。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1:

健:最早見於《説文》,原本指強壯、身體好,後引申為善於、精力旺盛。健字取名的寓意有健康、敏捷、仁愛、矯健等。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健朕:強壯、身體好、極高的社會地位、尊崇的身份。

姓名,漢語詞語,意思是由姓和名組成。人的姓一般是自己的部族確定的,名字是人類為區分個體,給每個人特定的名稱符號,是通過語言文字信息區別人羣個體差異的標誌。由於有了姓名,人類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個人都有一月個屬於自己的姓名。

姓名是在語言產生以後才出現的。各個民族對確定人的姓名都有很多習慣。這種習慣受到歷史、社會、民族等很多文化因素的制約,一個人的姓名通常都有一定的含義。

朕字的寓意是什麼

朕字的寓意是皇帝,朕是第一人稱代詞,即“我”的意思,在中國古代專作皇帝自稱,商、周天子卻多自稱予一人。嬴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

根據漢許慎説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稱“王”者亦可自稱“本王”。隨着秦朝建立,“朕”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終結。

男孩帶健的好名字 含健的好名字推薦

健字是什麼意思健 jiàn

(1)又如:健婦(能幹的婦女)

(2)又如:健節(健壯,有力);健夫(強壯的男子)

(3)(形聲。從人,建聲。本義:強有力)

(4)勇猛。如:健翼(猛禽);健俠(剛勇俠義);健鶻(勇猛矯健的鶻)

(5)當文字成為人的姓名, 取名常常寄託着人的乞求和希望

(6)敏捷;高明;有才能

(7)同本義 

(8)又如:健舉(剛勁有力);健舞(剛健風格的舞蹈)

(9)健康;健壯 

不同五行男孩名字五行屬金

健順 健超 健申 健席 健俞 健初 健聚 健善 健載 健承 健小 健遷

五行屬木

健京 健旭 健裙 健絡 健材 健桓 健吉 健麒 健瑰 健擎 健卡 健李

五行屬水

健昴 健邦 健含 健淵 健澎 健伯 健函 健澍 健微 健牧 健沙 健會

五行屬火

健佻 健祿 健路 健拉 健晟 健魯 健煌 健男 健朕 健黎 健揚 健段

五行屬土

健豫 健庸 健巍 健尉 健勛 健雍 健山 健勇 健瓔 健境 健冶 健嶸

中國古代皇帝自稱“朕”,有什麼意義?

如果你指的都喜歡是皇帝的話,那麼,這就是古代王朝繼承的傳統的。

基本上,新建王朝很經常就是沿用前朝的很多制度、傳統。

這就好比古代開國君王要找尋‘先祖’,當然是越有名越顯得得位是天命之類的想法。

朕在古代也不一定就是皇帝專屬,如如《後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后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

那麼,應該説是朕代表着至尊之意。只要是握有至尊之權,且地位不比皇帝低的。

朕在秦以前,的確是人人都可用,但朕還有‘我的’的意思。這個功能就比後世的寡人、鄙人、吾之類的強大吧,也許是人們喜歡用的原因之一吧。

朕的音調是第四聲,是一種肯定的語氣説出來,至少感覺是這樣,而寡人、鄙人都是謙稱,也許在秦以前的人們都是很自信的,畢竟那個時候人們的思想是很開放的,那個時候不論是觀念,還是對話,都充滿了自由的氣息,百家爭鳴、學術家周遊列國、雄辯天下。

還有一點,一樣是之前説過朕是‘我的’的意思,我的,我的,皇帝的佔有慾是極強的,那麼,寓意天下的一切都是皇帝的。

而朕是‘我’的意思,反而相關考據不太完全100%的肯定,因為很有可能是後世添加的。那麼,是否在始皇未定朕之前,朕只有‘我的’這個意思呢!

畢竟孟子是説捨我其誰,而不是舍朕其誰。屈原離中使用了朕這個稱呼,但意思是我的。

而秦始皇定朕為我了呢!

這也許就是後來的文獻沒出現或者説很少出現,朕有‘我的’的意思的相關資料的出現。

古代皇帝都用“朕”來稱呼自己,“朕”字有何特別之處?

喜歡看古裝片的朋友,裏面有皇帝一角色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他經常會用“朕”這個字,來稱呼自己。從秦始皇開始,古代皇帝基本上,也都是用“朕”字稱呼自己。那麼這個“朕”字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咱們上一段中提到了一個人物——秦始皇。秦始皇是第一個用這個字來稱呼自己的皇帝,也是最頻繁用這個字來稱呼自己的皇帝。據説,秦始皇無論去幹什麼,比如他去看本書,哪怕是去上個廁所,也要把“朕”字掛在嘴邊上,説一説。

在古代,“朕”這個字,就是皇帝的專屬用字,這不同於現在,大家看電視劇看得過癮,模仿一下電視劇裏的皇帝説話,也用“朕”這個字來稱呼一下自己。在古代,誰要是敢用這個字來稱呼自己,那可是犯了殺頭之罪的。這也不難理解,古代人自稱“朕”就意味着他自己標榜為帝,這等同於是搶皇帝的飯碗,所以皇帝要看他腦袋也不足為怪。

“朕”字在古代,有這麼大的威力,那麼皇帝為什麼要用這個字來稱呼自己呢?

我們説過,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他也是第一個用這個字稱呼自己的皇帝,他身為一國之君,自然也是一個極其講究的人。所以,他選“朕”字稱呼自己,肯定是有自己的用意的。

一切還要從秦始皇統一六國説起。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每個國家皇帝的自稱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知道,歷史上皇帝的自稱有很多種,比如像“吾”、“寡人”,以及咱們説到的“朕”等等。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國家的禮儀、文化也都得跟着統一,所以我們看到秦始皇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此時,六國的文化空前統一起來,老百姓們稱呼也都變得一樣起來。

秦始皇看到六國統一之後的景象,也是非常之高興的。他如沐春風一般,站在歷史的潮流中他思緒萬千。這時候的秦始皇成就感滿滿,自認為功蓋千秋的他,肯定要用一個比較特殊的字來稱呼自己。自此之後,秦始皇把“朕”字作為了自己的專屬,而百姓卻不能使用。

其實,“朕”這個字出現的時間是比較早的,據文獻記載來看,這個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出現了。秦始皇用“朕”自稱,目的是標誌自己的與眾不同。

而“朕”這個字,從字面上看,還是用它的特殊意義的。首先,我們把“朕”字拆開來看一下,左邊是一個“月”字,右邊是一個“關”字。我們前面説過,這個字最早是出現在甲骨文上的,那時候的字都是“象形字”,所以“朕”左邊的字不是“月”而是一個“舟”字,右邊也不是“關”字,而是一個“灷(zhuàn)”字。這倆字合在一起的意思是:“舟裏火種”。

“舟”字所代表的其實是財富的意思,而“火”字所代表的則是禦敵的武器。這倆字放在一起的寓意,其實是象徵了古人眼中的“財富”和“地位”。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古代皇帝都喜歡用這個字來稱呼自己了。這就是“朕”字的特別之處。

古代皇帝為什麼自稱朕呢,朕字到底有什麼含義

首先不是所有的帝王都自稱為朕的,主要還是看朝代,在秦朝以前“朕”指的就是我的意思。後來秦始皇出來了將“朕”劃分成帝王專用。

一、秦始皇的自稱

其實將這個字納為帝王的專用起初並不是秦始皇的意思,而是李斯建議的,取其“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但是説是這麼説,帝王們卻很少用“朕”這個字來自稱,因為這個字是屬於比較書面化的字辰一般都是出現在官方文書上,才會使用。在日常的生活中這些帝王還是使用“我、吾、孤”等等。而我們所認為的,帝王天天就是一口一個朕的這樣説話的那都是電視劇的誤導。

二、朕字的由來

朕字他的甲骨文,偏旁左邊的月,其實在甲骨文裏更加像“舟”字,這是有來歷的。

其原因是因為在古代的時候,由於當時的碼頭修建技術有所,導致當時的船根本沒辦法完全停靠在岸邊,這時候就需要有能力的船伕手撐杆跳上船,然後搭起木板。也是由此衍生出來了這個字。所以在起初“朕”這個字最原始的意思就是能力超強的船伕,後來直接代表着能力超強的意思。在秦朝以前,無論尊卑皆可以自稱為“朕”。而李斯之所以記憶秦始皇將這個字列為皇帝專有,也是因為這個字代表的是能力超強的意思。

三、其他的自稱

朕其實並不是帝王自稱的常用詞,更多的用的是“寡人、孤”。

“寡人”他的意思指的是寡德之人,意志道德不夠不足得不配位的人。這其實是古代君王的一種謙稱。

例如秦末漢初項羽劉邦所分封的諸王以及後來的漢朝諸侯大都自稱為寡人,還有北魏北周隋朝的帝王以及諸侯王稱王的軍閥首領,他們也多自稱為寡人。“孤”最初指的就是父母亡故或者父母雙亡的孩子,因為父母的離開,所以自己成為了孤兒,便自稱為孤,後來突然這種乘法流行起來,後來的諸侯王本不管父母是否亡故,一律都自成為故,這種稱呼叫法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很流行。

朕是什麼意思?秦始皇為什麼以“朕”自稱?

“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羣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這是《史記·李斯專》中記載的一句話。相信很多朋友都好奇過這個問題,為什麼古代有些皇帝自稱為朕呢,朕到底有什麼含義?秦始皇完成一統大業後,用“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是第一位始皇帝,李斯此後建議皇帝的第一人稱代詞為“朕”,有着“皇權獨尊”的意思。而且根據當時“朕”字的寫法,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下面就來了解看看吧。

在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史上,秦王朝自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六王畢,四海一”創立為始及至“二世而亡”不過僅僅十餘載,於厚重的歷史而言,它就如流光一般瞬息而逝,但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嬴政以及他的秦王朝為後世留下的遺產卻不勝枚舉。

“皇帝制度”便由嬴政而始,在前221年統一六國之後自認為“功過三皇、德蓋五帝”的嬴政,在李斯的建議之下,結合“三皇、五帝”稱謂,皇帝這一稱號誕生。與之同生的除了皇權至尊以外,還有“朕”這一稱謂的專屬化。皇帝自此以朕稱,直至1912年大清滅亡。

皇帝專權,我們不難理解,這本就是封建社會、封建制度下的必然結局,而且這種結局也隨着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完善,直至明清時期達到的鼎盛。

但我們不禁要問的是,在“餘”、“朕”、“我”、“吾”、“台”、“卬”等第一人稱代詞盛行的春秋戰國時期先秦時期,為何最後秦始皇嬴政又要獨獨選定“朕”這樣一個稱謂作為皇帝的專屬名詞呢?是機緣巧合嗎?

對於“朕”這個名詞,在先秦時期並不鮮見。“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意思便是“我”,其使用者更是從達官顯貴、士大夫、王再到平民百姓都有。

屈原有句“朕皇考曰伯庸”“哀朕時之不當”“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書·堯典》之中亦有句“汝能庸命巽朕位”。《爾雅·釋詁》中則説“朕,身也。”東漢文學家蔡邕直言:“朕者,我也。上古尊卑不嫌,貴賤共之。”意思已經十分明確,“朕”這個第一人稱代詞只是一個尊卑貴賤共用的詞語。

那麼“朕”又到底有何魅力會讓它脱穎而出呢?事實上,“朕”作為第一次人稱代詞,最早見於甲骨文上的記錄,而與“餘”、“吾”、“我”相比,它的起源、使用更早;而且隨着時間的發展,在戰國末期時“朕”的使用上也出現了相當大變化,原本在日常的口語之中流行的朕,已經僅見於書面用語之中,反觀則是“我”“吾”這些更加具有口語化、更具有流通性、更加貼近羣眾的用語的盛行。

如此一來,秦始皇選用“朕”作為自稱,既能避免民間因為避諱而招至的殺人之禍,更能體現出皇帝這一天下之主的“莊重“肅穆”。還有一點在顧頡剛先生、劉起紆先生在《〈尚書·湯誓〉校釋譯論》的考究之中指出,作為第一人稱代詞“朕”與“我”、“餘”等詞相比,先秦時期並不等同。

“朕”有“我的”的意思,與“我”“餘”等詞是存在着所有格、主格不同的差異的。在所有的甲骨金文中,“朕”都是隻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既“我的”意思。《尚書·舜典》中有句:“汝作朕虞。句中的朕,便作“我的”解釋,你可以做我的管理山澤的。”《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就更好解釋了:“不要拋棄“我的(朕)“訓令。”也正是這樣的意思之下李斯的那句“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也便很好解釋了。

但對於這種解釋,著名史學家、語言學家戴震則提出了他的觀點—舟之縫理曰朕。--戴震《考工記圖·函人注》。

從説文解字而言,“朕”字,從舟從灷(zhuàn),本義是指“舟中火種”。戴震認為這“朕”字便起到了聯結“舟”“灷”縫隙的作用。“舟”與“灷”,在古代作為以水為居部族發展興盛、壯大的必備之物品,是身份、權利、地位、財富的象徵,而“朕”無疑便是聯繫它們的重中之重,七寸之位置。

這樣的説法,比之以第一人稱代詞出之早晚、所有格釋義明顯更具有説服力,因為秦始皇嬴政的建立的大一統局面本就是前無古人的功績,想必在這種自信之下,秦始皇嬴政將自己定位為國家的重中之重也是必然的結果吧。

為什麼古代皇帝都喜歡自稱“朕”,其中到底有何含義?

"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何歷代皇帝都喜歡用"朕"自稱?説這個之前我們得先聊聊他們的其他自稱。有記載的皇帝自稱大致有6個,分別為"寡人"、"不穀"、"朕"、"吾"、"餘一人"、"孤"。

"吾"這個字很好解釋,就是"我"的意思,一種口語化的表達,到了秦漢之後一般皇帝書面都用朕,而口頭會用吾,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用吾口頭自稱的頻率很高。

寡人真正的含義其實並非我們常以為的"孤家寡人"之意,而是指的"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以及諸侯王對自己的一種謙稱。因為先秦時期還是比較講究道德禮法的,他們認為君主是上天指派的有大德之人,但君主自己肯定不能這麼自誇,於是就用了這麼個謙稱。

韓非寫的《扁鵲見蔡桓公》作為高中語文課本的內容,想必不少人還有印象,其中有這麼一句:"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意思就是扁鵲跟齊桓公説你得了病,齊桓公不敢置信,大喊:"我沒病!"

而"孤"其實是跟寡人配套使用的,諸侯王平常自稱寡人,到了有凶事發生的時候就開始自稱孤。

不穀的正確解寫法實是"不榖",是先秦時期諸侯之長的謙稱。諸侯之長是誰?當然就是周天子。只不過東周時期周天子式微,諸侯王野心勃勃想要取而代之,自然也就挪用了不穀這個稱呼。《老子》有云:"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至於"餘一人"這個自稱,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有這麼一段:"楚子僭稱王,猶不敢襲用'餘一人'之自稱,而從天子降名之例曰不榖。 "講的是楚王僭越稱王,但不敢用"餘一人"這個自稱,因此只敢"從天子降名之例"自稱"不穀"。

因此可以看出這餘一人比不穀的等級更高一級,乃是夏商周三朝王的自稱。不要以為春秋戰國時期不經常這裏一個王那裏一個王的,實際上他們都是僭越自封的,他們真正的封號是為公、侯、伯、子、男五爵,比如我們説的什麼齊桓公、晉文公之類的。

這就是為什麼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捨棄了這些稱呼的原因,不論是"寡人"、"不穀"、"孤",還是"餘一人",其實都包括了春秋戰國那一段時期諸侯王犯上作亂的歷史,一方面秦朝的建立本身也算是一種"以下犯上",另外誰都不會希望自己的江山之後有其他人來取代,畢竟秦始皇都自稱"始皇"了,目的不就是為了千千萬萬子孫無窮盡也嗎?

因此秦始皇乾脆就下令將"朕"這個字作為皇帝專屬稱號,從此以後之後皇帝能用而普通人不能用。之所以是朕這個字而不是別的字,史學家表示主要還是得將這個字拆開來看。

武則天自創了"曌"字來給自己命名,表示日月凌空;而朕這個字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字受甲骨文影響頗深,這個朕字按甲骨文的理解拆開來看就是"舟"加上"灷(zhuàn)",灷是啥意思?火種的意思。

《荀子·王制》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而上古時期,只有部落最為重要的人才能承擔起保存火種的責任,火種代表着一個部族的希望,因此這兩個字相結合的朕字自然非常符合秦始皇的想法,他就開始下令朕僅為皇帝所用,其他人都不能用了。

也是因此之後的皇帝都喜歡用朕這個自稱,代表着獨一無二的重要性。

皇帝為什麼自稱為“朕”?漢字“朕”的本義是什麼?

朕,看字型,左邊是個月字,右邊是個關字,但其實“朕”這個字,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而在先秦的時候,朕的小篆如下圖所示。

左邊是一個舟,右邊上面是個火,下面是個丌,丌的意思是底座,或者盛東西的器皿,但是到了三國晉魏時期的隸書,就變成了我們所看到的“朕”字,其中,“舟”變成了“月”,“灷”(讀做zhuàn,意思為火種)就變成了“關”。

顯然朕開始是與舟有關係的,所以朕的本意,就是船的縫隙,後面就引申成為徵兆或者先兆的意思,後來朕有我,還有我的兩種意思,比如《説文》與《爾雅》都這樣解釋:朕,我也。

比如《離》裏面有一句是“朕皇考曰伯庸”,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值得注意的是,這裏面的皇考並不是指皇帝的父親,而是普通人的父親,比如《禮記》中説:父曰皇考,母曰皇妣,所以有個成語叫做如喪考妣。

這個成語是個貶義詞,形象就像失去雙親那樣悲傷,只是後來皇考與皇妣就像朕一樣,成為了皇帝專用的詞,皇考就是皇帝的父親,皇妣就是皇帝的母親。

可見,先秦時期,朕是普通人所用,相當於現在的“我”和“我的”,商朝君主與周天子並不使用朕,而是用“予一人”來自稱,意思很顯然,那就是天子就是我一個人,而諸侯王一般叫孤,寡人(比如寡人有疾),還有不穀(不榖)。

不穀也叫不榖,意思是糧食不結果,就意味着長不出糧食出來,意思是説,德行低,所以絕後,這個是諸侯王的自謙之語,也是用來自警之語。

秦始皇趙政成為始皇帝之後,朕就成為了皇帝所特有的,其他人就不能用了,但是這個也是一般情況,也是存在特例的,比如早期的皇太后,也可以用朕這個字。

比如根據後漢書的漢殤帝(劉隆)紀記載,皇太后(鄧綏)下詔説:現在皇帝年幼(劉隆一百天就當皇帝了,未滿一歲周就夭折了),朕就幫助聽政了,鄧太后因為臨朝聽政,所以就使用了朕這個自稱。

朕是什麼意思

朕的意思是:人稱代詞。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作皇帝的自稱。

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説文》:“朕,我也,闕。”段玉裁注分析朕字之構形之義是:朕,從舟,灷聲,本義是舟的裂縫;還有預兆,跡象,秦始皇二十六年起定為帝王自稱之詞,我等義。

朕的筆順:

撇、橫折鈎、橫、橫、點、撇、橫、橫、撇、捺。

朕的例句:

1、朕,回來了。

2、朕是天子 朕會得到你。

3、有朕兆可尋。

4、朕 很中意你。

5、別讓朕難受。

6、我不許你再碰朕。

古代的皇帝為什麼用“朕”這個詞來形容自己?

在很早很早以前,這個字是誰都能用的,田邊種地的,朝裏當官的,都能自稱“朕”,表示“自身”的意思。可到了一個人手裏,這個字就變成皇帝專用的了,別人誰敢用,就是犯上謀逆,是大不敬。這人是誰呢,是秦始皇。 《史記》裏説,秦始皇稱帝以後,自稱“朕”,這個習慣就這麼延續下去了。劉邦雖然討厭秦朝的,可把稱呼繼承了下來。過去表示自稱的字,還有“吾”“餘”等等,至於秦始皇為什麼非得選“朕”這個字,《史記》裏也沒有解釋。 後來壞蛋趙高倒是提供過一個説法,他説天子之所以高貴,是因為只能讓人聽見聲音,不能讓人見面,所以才用“朕”這個字自稱。照他的説法,這個字就有點“有聲無形”的意思,邪乎得很。不過後人給《説文解字》加註解的時候,提到了這個事兒,覺得這就是趙高為了糊弄秦二世、把持朝政而胡説八道。 除了“朕”,皇帝們有時還稱自己是“寡人”“孤”。“寡人”這個詞兒,從春秋戰國時就有了,朱熹註解説是“寡德之人”,也就是德行不足。這麼看來,這就是個自謙的詞兒,有點像“不才”一樣。 可是這個詞雖然有這麼個意思,也就是客套而已。皇帝真謙虛嗎?真的有人比他本事大、德行高,他就給人家?誰要是傻乎乎地想去試試,腦袋早搬家了。 “孤”這個字,過去專指沒了父親的人,後來被一些古代的諸侯用來形容自己——主要是小國的領導,帶着那麼一點偏遠、孤獨的意思,再往後也成了皇帝自稱的常用語了。再後來,就有人引申了一下,説皇帝“稱孤道寡”,是高高在上,沒人能掏心窩子,特別孤單——那怎麼辦?誰讓你是皇帝呢,除了享福,難道就不付出點代價麼?

TAG標籤: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