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陽羨茶歷史

陽羨茶歷史

陽羨茶是一種產自中國福建省南部的名茶,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唐代,陽羨茶已經成為官員和文人雅士的受歡迎的茶品之一。宋朝時期,陽羨茶更是被列為貢品,送往宮廷。明清兩代時期,陽羨茶的名聲更加響亮,成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在當地,陽羨茶也是深受百姓喜愛的飲品,被傳頌為 “農家茶王”。今天,陽羨茶在國內外市場都非常受歡迎,是中國茶葉的重要品種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陽羨茶的發展

宜興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全市有茶園7.5萬畝,年產茶葉6500噸,是江蘇茶葉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市(縣);有林地60萬畝,其中毛竹18萬畝,是江蘇最大的毛竹產區,宜興因此被譽為“茶的綠洲”、“竹的海洋”。宜興有山有水有平原,茶區主要分佈在南部丘陵山區,這裏山清水秀、溶洞幽藏,氣候濕潤、雨水充沛,獨特的自然條件形成了“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環境,優越的生態環境造就了宜興茶的優異品質。宜興不僅盛產茶葉,而且產茶歷史源遠流長。據考證,陽羨茶始於東漢,盛於唐朝,成熟於宋、明、清,衰於,復興於今。

宜興的產茶歷史應早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末期。成書於東漢末年的《桐君錄》中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之説。晉陵是今天常州的別稱,而自古以來常州轄區內多產茶的僅有陽羨。由此可以推斷,陽羨出產的茶葉在公元220年的東漢時期就相當有名氣了。

陽羨茶在唐朝達到了空前的鼎盛。唐朝中期,李棲筠任常州太守時,有山僧進陽羨茶,陸羽品為“芳香冠世,推為上品”,“可供上方”。經過陸羽等人的舉薦,陽羨茶以其優良的品質被朝廷定為貢茶。據《宜興縣誌》記載,當時出產貢茶的唐貢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臨罨畫溪,以唐時產茶入貢故名,金沙寺即在其下”,這也就是今天的宜興唐貢山、唐貢村的由來。

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設貢茶院生產貢茶。宜興貢茶院有“房屋三十餘間,役工三萬人”,“工匠千餘人”,“歲貢陽羨茶萬兩”。唐朝採製貢茶是一件大事。貢茶開採時太守要親臨開園,徵調萬人突擊採茶,貢茶製成後要張宴賦詩,蔚為盛事。由於唐貢山生產的貢茶是皇室偏愛的珍品,產量不多,極為名貴,故須通過驛道快馬加鞭、日夜兼程急送長安,稱為“急程茶”。唐代詩人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稱:“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充分説明了陽羨茶在當時的至尊地位。宜興西南一山因此而得名“茗嶺”。由於宮廷講究茶事,地方十分重視,茶樹由山嶺野生成為作物栽種,並進而擴展到民間,飲茶之風由此逐漸推開。

據考證,唐人用茶與今人不同。唐人吃的是餅團茶,用茶時,先把餅團茶碾成茶粉,入開水鍋烹煮,湯中加鹽,調成鹹味。皇宮貴族在烹茶時還要加點胡椒粉等調料,增加香味。煮成後舀入碗內,連湯帶茶粉一同吃下,謂之“吃茶”。

與唐朝相比,宋代每年進貢的陽羨茶數量基本沒有減少。陽羨茶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多次到宜興並打算“買田陽羨,種橘養老”的大文豪蘇軾,留下了“雪芽我為求陽羨”的詠茶名句。

元朝戰事較多,但陽羨茶卻因戰爭而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當時的需求量更大。到了明代,陽羨茶依舊是貢品。明代的製茶工藝、飲茶習慣有了較大改變,葉茶(片茶)逐漸取代了末茶,綠茶製作工藝基本成熟,在沿用煮茶法的同時出現了沏泡茶的方法,並且開始用紫砂壺泡茶。到崇禎年間,開始設立茶館,飲茶得到進一步普及,深入到宜興百姓的日常生活,成為“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之一。

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宜興的茶葉生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茶園面積從建國初期的1萬多畝發展到現階段的7.5萬畝,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均居江蘇省之首。先後創制的“陽羨雪芽”、“荊溪雲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盛道壽眉”等一系列名茶,在歷屆全國“中茶杯”、江蘇省“陸羽杯”等名特茶評比中屢獲殊榮。1989年乾元茶場生產的“陽羨雪芽”、新街茶林場生產的“荊溪雲片”雙雙獲得農業部全國名茶稱號,1990年嶺下茶場生產的“陽羨雪芽”又獲國家商業部全國名茶稱號。之後,名特茶在宜興茶葉產品中逐步形成主導地位。2002年,宜興成為全國首批20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範基地市(縣)之一。

茶,有利於身體健康,已成為中國國飲,居風靡全球的三大無酒精飲料首位,並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之王。隨着人們對飲茶與健康關係的認識不斷深入,世界人均茶葉的消費量將持續增加,茶葉的藥用價值、商品價值、文化價值會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茶葉產品已呈現出市場細分化的趨勢,茶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這是面臨的寶貴機遇,必須緊緊抓住、充分利用,推進茶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陽羨茶、紫砂壺鑄就宜興厚重的茶文化。宜興期望通過這次活動,在傳承茶文化上有新的成效,在推進茶產業發展上有新的進展,進一步做強做大茶產業,真正把茶葉打造成宜興高效農業的品牌,成為宜興現代農業的形象,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宜興有什麼茶葉

出產宜興的茶葉有陽羨雪芽茶。

陽羨雪芽,江蘇省宜興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陽羨雪芽產於國家級太湖風景旅遊區內,其茶名是根據蘇軾“雪芽我為求陽羨”詩句而得之。陽羨雪芽條索緊直有鋒苗,色澤翠綠顯毫。香氣清雅,滋味鮮醇,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勻完整。

茶葉權威陸羽認為陽羨茶“芬芳冠世”可以上貢給皇帝,於是陽羨茶被列為貢品。在陸羽的《茶經》中還記載:“常州義興縣生君山懸腳嶺北峯下”,可見唐代陽羨茶之盛名。

擴展資料

歷史淵源:

宜興產茶歷史悠久,有人引證,邵晉涵《爾雅、正義》中“漢人有陽羨買茶之語,則西漢已尚茗飲矣”一語,認為宜興產茶應在西漢或漢前。5世紀,《桐君錄》有“晉陵皆出好茗”的記載,晉陵即今常州,常州轄治之內自古僅宜興多山產茶。

唐代的茶文化名人還有白居易和杜牧。白居易很喜歡茶,自號“別茶人”,當時白居易在蘇州做官,夜聞賈常州與崔湖州在顧渚山上的境會亭茶宴時,曾寄詩一首,

陽羨雪芽功效與作用  

1、抵禦輻射  

國外研究表明,茶多酚及其氧化物可以吸收一些放射性物質,保護細胞不受輻射傷害,對於修復受損細胞也有幫助。臨牀研究顯示,陽羨雪芽茶葉提取物可治療腫瘤患者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引起的輕度放射病,治療輻射導致的血細胞、白血球減少,效果很好。  

2、抵抗紫外線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質,用茶水洗臉能清除面部油膩,收斂毛孔,具有消毒、滅菌、抗皮膚老化的作用,還有助於減少日光中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傷,是天然的“防曬霜”。

3、醒腦提神  

陽羨雪芽茶葉中的咖啡鹼能促使人體中樞神經興奮,增強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對於緩解偏頭痛也有一定的功效。  

4、利尿解乏  

陽羨雪芽有助於利尿解乏,茶葉中的咖啡鹼可刺激腎臟,促使尿液迅速排出體外,提高腎臟的濾出率,減少有害物質在腎臟中滯留時間。咖啡鹼還可排除尿液中的過量乳酸,有助於使人體儘快消除疲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陽羨雪芽茶

陽羨茶是什麼茶?

一、陽羨茶的產地

陽羨茶產自江蘇宜興,宜興舊時被稱為陽羨,陽羨茶是因地名而得名。宜興屬於北帶季風氣候,四季風明,雨量充足,適合茶樹的生長。宜興是中國最古老的古茶區之一,白裏茶區生機勃勃,茶香四溢,令人心曠神怡,是“茶的天堂”,現如今宜興是江蘇省的最大茶葉產區。

二、陽羨茶的特點

陽羨茶因鮮芽顏色呈紫色且形狀像筍,左一又被稱為“紫筍茶”,被茶聖陸羽評為“品質冠絕他境”。它的特點是形美、味醇、芳香,沏泡後,湯色清澈、清香甜淡、滋味鮮醇、甘甜回味,小品一口回味無窮。

三、陽羨茶的氣息

據古載,在宜興飲茶的第一人是以為叫潘三的農民,後來被宜興人民尊為“土地神”。陽羨茶的文化體現的是宜興的茶文化,古代文人墨客對陽羨茶評價頗高。如:明末清初劉季莊在書中記載“天下茶品,陽羨為最”。明代袁中朗是這麼評價陽羨茶的“武夷茶有藥味,龍井茶有豆味,而陽羨茶有‘金不味’,夠得上茶中上品”。

四、陽羨茶的知識

小編之前一直在想陽羨茶是屬於哪一類的茶呢?其實,陽羨茶不是一種茶,而是宜興茶的統稱。而宜興茶又以綠茶和紅茶為主。宜興綠茶有:陽羨雪芽、碧螺春、白茶、毛尖、荊溪雲片等。宜興紅茶有:竹海金茗、野山紅等。

陽羨茶享譽國內外,特別受中國的鄰居日本的青睞。在瞭解了陽羨茶的相關知識後,有機會一定要品一品這品質卓越、評價相當高的陽羨茶。

陽羨茶是綠茶嗎

陽羨茶是綠茶。

陽羨茶產於江蘇宜興,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歷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

擴展資料:

1、降脂

飲茶能夠降低血液中的血脂及膽固醇,令身體變得輕盈。這是因為茶裏的酚類衍生物、芳香類物質、氨基酸類物質、維生素類物質綜合協調的結果,特別是茶多酚與茶素和維生素C的綜合作用,能夠促進脂肪氧化,幫助消化、降脂減肥。

2、防口臭

綠茶含氟,其中兒茶素可以抑制生齲菌作用,減少牙菌斑及牙周炎的發生。茶所含的單寧酸具有殺菌作用,能阻止食物渣屑繁殖細菌,故能有效防止口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陽羨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9大功效 常喝綠茶好處多

宜興茶文化的介紹

宜興是一個擁有濃厚茶歷史的地方,那麼你們知道嗎?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宜興,瀕臨太湖,層巒疊嶂,風光綺麗,更兼有“善卷”、“張公”、“靈谷”三洞之勝,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不少慕名而來的旅遊者,在飽覽了宜興的湖光山色、洞天奇景之後,都忘不了沏上一杯“陽羨茶”來品嚐一番。泡出來的茶湯清色濃,味香而甜,堪稱茶中佳品。

  宜興產茶歷史久遠,古時就稱之為“陽羨貢茶”、“毗陵茶”、“陽羨紫筍”和“晉陵紫筍”。早在三國孫吳時代,就名弛江南,當時稱為“國山茶”。“國山”,即今之離墨山。據《宜興縣誌》載:“離墨山在縣西南五十里……山頂產佳茗,芳香冠他種”。到了唐代,被稱為“茶聖”的陸羽,為了研究茶的種植、採摘、焙制和品茗,曾在陽羨今宜興的古稱南山進行了長時間的考察,為撰寫“茶經”一書積累了豐富的原始資料。陸羽在他的《茶經、一之源》中記及:“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陸羽在品嚐同僧進獻的佳苟後,認為“陽羨茶”確是“芳香冠世,推為上品”,“可供上方”。由於陸羽的推薦,“陽羨茶”因此名揚全國,聲噪一時。從此,“陽羨茶”被選人貢茶之列,故有“陽羨貢茶”之稱。

大致在唐代肅宗年間,常州剌史李棲筠開始,每當茶汛季節,常州、湖州兩地太守 *** 宜興茶區,並且唐皇特派茶吏、專使、太監到宜興設立“貢茶院”、“茶舍”,專司監製、品嚐和鑑定貢茶的任務。採下來的嫩茶,經焙炒好後,立即分批通過驛道,快馬日夜兼程送往就京城,趕上朝遷的“清蝗宴”。當時稱此種茶為“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誤。

  誠可知,江蘇宜興距京城今北京有數千裏之遙,不知累壞了多少驛役?累死了多少駿馬?……正如唐代詩人李郢茶山焙焙歌詩曰:

  “凌煙觸露不停採,官家赤印連貼催,……驛路鞭聲砉流電,半夜驅夫誰復見;十里皇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

  “陽羨貢茶”,產於宜興的唐貢山、南嶽寺、離墨山、茗嶺等地。“陽羨茶”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茶系》中贊曰:“陽羨茶”以“淡黃不綠,葉莖淡白而厚,製成梗極少,入湯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無之外”。

  至於“陽羨茶”的始源,據《宜興縣誌》載,飲茶的創始人卻是一位叫潘三的農民,後來被尊之為宜興的“土地神”。宋代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引“重修義興茶舍記”:有一位和尚把陽羨山中產的野茶送給當時的常州太守李棲筠,經他請陸羽鑑定後,建議當作佳物進貢給唐代宗皇帝,時間是大曆年間766年左右。僅次於陸羽的第二位“茶聖”。詩人盧仝,寫下了“天子愛喝陽羨茶,百昌不敢先開花”的詠茶名句,明末清初劉繼莊的《廣陽雜記》記有“天下茶品,陽羨為最”。明代袁中郎巨集道在評茶小品中指出:“武夷茶有藥味,龍井茶有豆味,而陽羨茶有‘金不味’,夠得上茶中上品”。東鄰日本十分慕名“陽羨茶”。

  宜興茶文化茶藝步驟

  1.賞 茶:由茶罐直接倒茶入茶荷,利於我們觀賞茶葉。宜興式泡法將用手抓取茶葉的方式改進,用來賞茶的茶具叫“茶荷”,取其清新脱俗之意。

  2.温 壺:將熱水衝入壺中至半滿即可,再將壺內的水倒出至茶池中。

  3.置 茶:將茶荷的茶葉撥入置入壺中。

  4.温潤泡:注水入壺至滿,蓋上壺蓋後立刻倒入茶海或茶盅。目的是讓茶葉吸收温度和濕度,處於含苞待放的狀態,有助於第一泡的茶性展現。

  5.温茶海:將温潤泡的水倒入茶海中温熱。

  6.温 杯:利用茶海中的茶水温茶杯。有温杯跟沒温杯,會影響倒茶湯温度,温度約相差3-5℃。

  7.第一泡:將適温的熱水衝入壺中,時間依所沖泡之茶葉而定。

  8.幹 壺:執起茶壺,先將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沾去壺底的水滴。

  9.倒 茶:將茶湯倒入茶海茶盅中。

  10.分 杯:將茶海茶盅中的茶水倒入茶杯中之八分滿為宜。

  11.去 渣:

  一先清洗壺蓋;

  二以渣匙將壺中之茶渣清出。

  12.洗 壺:沖水入壺約二分之一,將剩餘茶渣清出。

  13.倒 渣:將餘渣倒入池中。

  14.倒 水:將茶池中的水倒掉。

  15.還 原:客人離去後,去渣、洗杯、洗壺,一切歸位,以備下次再用。

  茶文化的歷史

  中國茶的發源地在中國中西部山區,唐代陸羽《茶經》雲:“茶者,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現今重慶西和湖北西,正是當今之神農架地區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故茶的發源地在中國是無可爭議的。在英國,有人説飲茶習慣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是印度。事實是這樣的:1823年,一支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所謂的野生的茶樹,有人開始認為茶的發源地在印度。但是這些茶樹種其實是印度人從中國偷過去種植的——在幾千年的茶歷史中印度從未發現過有野生茶樹,也沒有人在當地製茶。他們都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錯誤,包括茶樹植物在內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類的歷史都要長,不能説哪裏有茶樹,哪裏就是製茶、飲茶的發源地。人類製茶、飲茶的最早記錄都在中國,最早的茶葉成品實物也在中國。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始於唐朝,興於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我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採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以西南、江南地區為代表,二級茶區以西北、江北地區為代表,茶區以華南地區為代表。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而且年代更為久遠。在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樹。現在中國的野生大茶樹集中在雲南等地 ,其中也包含甘肅 、湖南,湖北的一些地區。

  茶的傳播在中國唐朝達到鼎盛,最聞名的日本茶道起源與中國。日本的飲茶風尚,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時代,由中國唐代的鑑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學僧最澄法師帶入日本,很快在日本的上層社會流傳。

  十五世紀初,名僧村田珠光1423-1502採用“茶寄合”的大眾化形式。吸收“茶數寄”的品茶論證和鑑賞茶具的內容,結合佛教莊嚴肅穆的儀式。創立了茶道藝術。提倡茶禪合一,旨在清心。以後由禪門逐漸普及民間,形成20多個流派。如內流、樂流、細流、織部流、南聲流、宗偏流、鬆尾流、石洲流等,十六世紀後期豐臣秀吉時代的茶道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創立了最大眾化的“一派茶道”又稱“千家茶道”後來,千利休子孫分三支,又稱“三千家”。“一派茶道”在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深。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為茶道宗匠。

陽羨雪芽產自哪裏

陽羨雪芽為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陽羨雪芽茶是江蘇省宜興南部陽羨遊覽景區的著名特產。宜興市位於江蘇省的最南

端,東瀕太湖,南與浙江長興、安徽廣德毗鄰,西接溧陽,北連武進,交通便捷,經濟發達,是我國紫砂茶壺主產地,丁山陶瓷聞名中外,歷來有中國陶都之稱。宜興南部是地勢起伏的丘陵山區,山巒重疊,地勢較高,域內_塢連綿,境內石炭巖溶洞頗多,有洞天世界之美譽,尤以“江南第一古蹟”“海內奇觀”善卷洞與張公洞及絢麗多彩氣勢宏偉的靈谷洞名揚天下;宜興還有“竹海”美稱,那裏翠竹茂密,連崗接坡,層巒疊翠,雄偉壯觀。陽羨雪芽就產在該國家級太湖風景旅遊區內,其茶名是根據蘇軾“雪芽我為求陽羨”詩句而得之。

歷史

東漢未年,就已有宜興生產茶葉的記載。唐代,宜興以產"陽羨茶"進貢著名。唐肅宗年間,常州刺史(舊宜興屬常州)李棲筠到宜興,有個和尚送來"陽羨茶",李棲筠會集賓客品飲。茶葉權威陸羽認為陽羨茶"芬芳冠世"可以上貢給皇帝,於是陽羨茶被列為貢品。在陸羽的《茶經》中還記載:"常州義興縣生君山懸腳嶺北峯下",可見唐代陽羨茶之盛名。宋代,宜興茶葉為文人雅士所喜愛。大文豪蘇東坡留下了"雪芽為我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山"的詩句。陽羨茶"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陽羨雪芽採摘細嫩,製作精細,外形纖細挺秀,色綠潤,銀毫顯露,香氣清鮮幽雅,滋味濃厚清鮮,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幼嫩,色綠黃亮。

茶園位置

陽羨茶園,坐落在太湖之濱的羣山環抱之中,雲霧繚繞,空氣清新,土壤肥沃,一九九八年,部份茶地開始不用化肥和化學農藥及除草劑,促進劑,完全按照有機的方式種植,加工並得到了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認證。計劃在五年之內有機茶麪積擴大到三百公頃。

品質特徵

陽羨雪芽經高温殺青、輕度揉捻、整形乾燥、割末貯藏等四道工序加工而成,成品茶品質特徵為:外形緊直勻細,翠綠顯毫,內質香氣清雅,滋味鮮醇,湯色清澈,葉底嫩勻完整。

榮譽

陽羨製茶,源遠流長,久負盛名。唐代始做貢茶。1915年在巴拿馬賽會茯金獎,現有茶園三千公頃,年產幹茶四千噸。陽羨雪芽,荊溪雲片和烘炒青,功夫紅茶,紅碎茶多次茯國家獎勵。

陽羨雪芽產於太湖西岸第一城的宜興市丘陵山區的張渚、西渚、太華、新街、丁蜀、湖父、徐舍、宜城、環科園9個鎮(街道、園),適宜種茶麪積8000頃,現有陽羨雪芽生產茶園面積4000頃,年產量250噸,產值超億元。宜興市位於江蘇省的最南端,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處,是滬寧杭幾何三角中心,地理座標為北緯31°07'~31°37',東經119°31'~120°03'。東瀕太湖,東南鄰浙江長興,西南界安徽廣德,西接溧陽,西北毗連金壇,北面與武進相傍,_湖鑲嵌其間。全市總面積2038.7平方公里,耕地99.14萬畝。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丘陵山區,北部為平原區,東部為太湖瀆區,西部為低窪圩區。新長鐵路、寧杭高速、錫宜高速、寧杭、宜廣公路穿境,交通十分便捷,經濟發達,列全國百強縣前十強。

宜興茶文化促進會的介紹

宜興市茶文化促進會通過加強合作交流,發掘陽羨茶的歷史文化,弘揚茶文化精神,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宜興市是全國重點產茶區,也是全省茶葉面積最大、優質茶比例最高、出口量最大的縣級市。同時,我市還有着悠久的茶葉栽培歷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藴。從古至今,宜興人用精巧的雙手和聰明的才智,把自然稟賦與民俗文化有機融合,造就了特色鮮明的陽羨茶文化。目前,我市擁有茶葉面積達7.5萬畝,以“陽羨雪芽”“盛道壽眉”“竹海金茗”等為代表的陽羨茶在業內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去年,“陽羨茶”還成功申報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據悉,為引領茶文化的繁榮,我市成立茶文化促進會,通過加強合作交流,發掘陽羨茶的歷史文化,弘揚茶文化精神,進一步提升茶品牌,促進茶產業快速發展。

  宜興茶文化促進會的成立過程

  陽羨茶,承載着千百年來,與當地人們生活,與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的相互關係和作用。我們傳承弘揚茶的文化,挖掘探求它的未知,拓展開拓它的未來,這就是茶文化促進會成立的初衷和歸宿。

  2014年6月18日上午,宜興市茶文化促進會正式成立。參加此次成立會的主要嘉賓有:原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會委員會前主任程啟坤先生,浙江林學院茶文化學院副院長教授姚志坤先生,中國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魯成銀先生,北京中外交流書畫院副院長李茂榮先生,浙江當代油畫院副院長郭培建先生,江蘇省茶學會理事長張定女士,無錫市會副主任、黨組副王立人先生,無錫市原會副主任劉湘根先生,宜興市人民 *** 副尹志華先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女士等。

宜興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宜興茶自唐代茶聖陸羽薦為貢茶就有:“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盛讚,體現了宜興茶的格調優雅,品味上乘。同樣,宜興茶文化也有着較好的底藴,唐、宋、元、明、清及至當代,諸如:李棲筠、白居易、蘇東坡、文徵明、陳維崧、艾煊等等文人墨客都寫下了歌頌宜興陽羨茶的詩詞歌賦及文章。

  為了挖掘宜興茶的歷史文化淵源,提升宜興“陽羨茶”的品牌,促進宜興茶產業的發展,弘揚茶文化的精神。宜興市茶文化促進會是由楊亞君、王敖盤兩位均為原宜興市會副主任發起,聯合宜興一批對茶學、茶道、茶文化愛好者;對茶文化、茶業經濟發展關心的團體及業界人士參與;經 *** 有關部門正式審批成立的社會團體組織。

  宜興市茶文化促進會的服務範圍

  一舉辦各類茶文化活動,不定期舉辦專題活動。

  二組織編輯出版、建立茶文化的書刊、雜誌及網路。盡最大努力拓展弘揚、宣傳宜興陽羨茶的渠道,宣傳普及茶文化。

  三組織、開辦各種形式的茶文化興趣班和茶業經濟職業技術培訓班。

  四積極促進興辦有關茶文化的建設專案。

  五積極促進和宜興茶文化相關形式活動的參與、交流。

  宜興市茶文化促進會吸收具有一定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的團體、企業、茶業業界單位為團體會員;吸收熱愛茶文化和茶葉業界知名人士和愛茶、敬茶的社會人士為個人會員。

江蘇無錫有什麼特產?

無錫的好茶有無錫好茶、太湖翠竹茶、宜興洋縣茶、太湖白茶、無錫桃花茶、江蘇太湖白茶、二泉殷浩、太湖洪灝、宜興貢茶、碧螺春綠茶、太湖三白、無錫殷浩。

無錫特產一:無錫毫茶

無錫好茶是江蘇無錫歷史悠久的名茶。無錫地理環境優越,一年四季分明,氣候温和,日照適宜,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生產的無錫好茶外形豐滿捲曲,香氣持久,滋味鮮醇,湯色綠亮,葉質嫩勻。沖泡後白髮明顯,湯色翠綠清澈。

無錫特產二:陽羨茶

陽羨茶是無錫歷史悠久的名茶。三國時期成名,唐代被列為貢茶。無錫地理環境優越,四季分明,濕度適中,雨量充沛,適宜茶樹生長。生產的陽羨茶緊、直、妙,色澤豔麗。浸泡後的湯汁色澤清亮,葉底均勻,清香淡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

無錫特產三:太湖白茶

太湖白茶是江蘇無錫著名的特產茶,是由20世紀90年代末從浙江安吉縣引進的安吉白茶發展而來。太湖白茶空氣清新,無污染,植被多樣,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環境優越,特別適合茶樹生長。沖泡後猶如太湖銀魚上下浮動或悄然卧底,香氣高、味道鮮,深受消費者喜愛。

無錫好茶有哪些

無錫的好茶有無錫毫茶、太湖翠竹茶、宜興陽羨茶、太湖白茶、無錫桃花茶、江蘇太湖白茶、二泉銀毫、太湖毫紅、宜興貢茶、碧螺春綠茶、太湖三白、無錫銀毫。

無錫特產一:無錫毫茶

無錫毫茶是江蘇無錫的特色名茶,有着悠久的歷史。無錫有着優越的地理環境,一年四季分明,氣候温和,日照適宜,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所產出的無錫毫茶外形肥壯捲曲,身披茸毫,香高持久,滋味鮮醇,湯色綠而明亮,葉底嫩勻。沖泡後白毫顯見,湯色碧綠澄清。

無錫特產二:陽羨茶

陽羨茶是無錫的特色名茶,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名聲大噪,唐朝時被列為貢茶。無錫有着優越的地理環境四季分明,温和濕潤,雨量充沛,適合於茶樹的生長,所產出的陽羨茶條形緊直鋒妙,色翠顯毫。沏泡後,湯色清澈,葉底勻整,清香淡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沁人肺腑。

無錫特產三:太湖白茶

太湖白茶是江蘇無錫的特色名茶,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從浙江安吉縣引種的安吉白茶為原料研製而成的名優茶。產地空氣清新、無污染,植被多樣,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環境優越,特別適合茶樹的生長,所產出的太湖白茶沖泡後,猶如太湖銀魚或上下浮游或安詳卧底,香氣高,滋味鮮爽,深受消費者喜愛。

TAG標籤:陽羨茶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