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少數民族特殊風俗

少數民族特殊風俗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各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具體表現在飲食、服飾、居住、婚慶、節日、禁忌、禮儀等許多方面。不同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差別很大,如滿族人喜歡吃黃米餑餑、薩其馬;朝鮮族人喜歡吃冷麪、泡菜和打糕;蒙古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等民族喜歡吃手扒羊肉、喝奶茶;維吾爾族人還喜歡吃手抓飯和烤饢;藏族人喜歡吃糌粑、喝酥油茶和青稞酒。此外,少數民族還有許多獨特的節日和風俗,如朝鮮族的老人節、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馬奶節等。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1、蒙古族:“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每年七八月間舉行。

2、回族: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3、藏族:藏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此外,還有藏曆4月15日的薩嘎達瓦節、7月上旬的雪頓節和沐浴節,以及豐收在望時的望果節等。

4、維吾爾族: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

5、苗族:苗年、春節、四月八、吃新節、龍船節、清明節。

6、彝族:傳統節日是火把節。

7、壯族:比較具有民族特點的節日有中元節、牛魂節(又稱牛王節)、三月三歌節和吃立節。

8、布依族:傳統的民族節日有過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鮮族: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節日,還有老人節、流頭節等。

10、滿族: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中秋節等。

11、侗族: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節等。

12、瑤族:節日較多,有大節日、小節日之分:大節日有盤王節(盤王是瑤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達努節(達努,瑤語意為不要忘記,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節日),小節日幾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漁潭會。

14、土家族: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嘗新節,一些地區也過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

16、哈薩克族: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

17、傣族:潑水節(即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

18、黎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19、傈僳族:過年節、收穫節、火把節、中秋節。

20、佤族:春節、播種節(佤歷氣艾月公曆三月)、“崩南尼”、接新水節、取新火、新米節、堆沙節、取新火節、便克節、開門節、關門節、漢歷老年、七月半、火把節、中秋節、拉木鼓節等。

21、畲族:春節、元宵節、三月三染烏飯祭祀祖先、清明節、四月八造麥精飯、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十月祭多貝大王節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較流行的有春節、豐收節。

23、拉祜族:傳統節日有新米節、火把節等。

24、水族:端節又稱過端,水語叫藉端,與漢族春節相似。此外,還有端午節、清明節、七月半、六月六等節日。

25、東鄉族:爾德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26、納西族:傳統節日有白沙農具會、龍王廟會和騾馬會等。此外,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火把節等。

27、景頗族:主要有新米節、目腦節。

28、柯爾克孜族: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

29、土族:春節、端陽節、二月二等。

30、達斡爾族:春節、二月二、端午節、農曆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

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飯”(歡收之意)節、春節、走坡(青年男女進行社交的節日)、牛生日節和後生節。

32、羌族:春節、農曆十月初一的年節(羌族以十月為歲首)。

33、布朗族:開門節、關門節等。

34、撒拉族: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35、毛南族:春節、中元、清明節,分龍節又叫五月廟,是毛南族特有的節日。

36、仡佬族:春節和八月節等。

37、錫伯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

38、阿昌族: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會街節等。

39、普米族:大過年、大十五節、轉山會、嘗新節。

40、塔吉克族:肉孜節(開齋節)、台合木茲瓦司脱節(又叫播種節)、茲完爾節(又叫引水節)、巴羅堤節(巴羅堤、即八月)。

41、怒族:春節、鮮花節、祭穀神、祭山林節。

42、烏孜別克族: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

43、俄羅斯族:復活節、聖母聖誕節等。

44、鄂温克族:敖包會、那達慕、米闊魯、春節等。

45、德昂族: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等。

46、保安族:開齋節(也叫爾德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47、裕固族:因信仰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宗教節日是他們的主要節日。傳統節日除“點格爾汗”儀式和定期的宗教節日外,還有春節。

48、京族:最隆重的節日是唱哈節,其他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盂蘭節、中秋節等。

49、塔塔爾族:肉孜節、古爾邦節和撒班節(犁頭節)。

50、獨龍族:卡雀哇(獨龍語,皇節之意)是獨龍人一年中惟一的節日。

51、鄂倫春族:主要有春節,也過端午節和中秋節。

52、赫哲族:春節、元宵節、“二月二”吃豬頭等。

53、門巴族:“達娃覺尼巴洛沙”、“達娃當巴洛沙”和“雀可節”(即望果節)。

54、珞巴族:藏曆年、洞更谷乳木節、旭獨龍節等。

55、基諾族:特毛且(過年)、新米節等。

少數民族的節日和風俗有哪些

1、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又稱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

2、彝族的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等。

3、傈僳族的刀杆節

傈僳族刀杆節,傈僳語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節”,它是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境內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傳統節日,節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現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

4、白族的三月街

三月街亦稱“觀音市”、“觀音街”、“祭觀音街”,白族傳統盛大節日,也是白族傳統的民間物資交流和文娛活動的盛會,流行於雲南大理等地,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5、拉祜族的月亮節

月亮節是拉祜族農事節日,又叫“哈巴節”,拉祜語音“哈巴”,意為月亮,在拉祜年曆八月十五舉行,原為祭獻月亮,歡收,祭禮在晚上月出時舉行,各家挑選最好瓜果作為祭品,用篾桌擺設,抬到祭山神的地方(寨子後面)祭獻為人們分出了耕種節令的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圍着篾桌跳蘆笙舞,歡度節日。

6、苗族的花山節

花山節,也稱“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川南南部和中西部雲南東南部,各地節期不一,通常在農曆五月端午節前後舉行,節日期間,苗族人民盛裝彙集到傳統的跳場坪,青年男女跳場的花杆跳舞,男青年還進行爬杆、賽馬、射箭、唱歌、跳舞、選美等比賽。

7、哈尼族的扎勒特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曆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裏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8、蒙古族的馬奶節

馬奶節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以喝馬奶酒為主,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為歡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扒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等。

56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了漢族,中國還有56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介紹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

1. 壯族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壯族三月三,也叫“上巳節”。這個節日是在農曆三月初三,人們會在户外舉行祭祀儀式、賽龍舟、唱山歌、跳鍋莊等活動,表達對祖先和自然的敬意。

2. 瑤族

瑤族的傳統節日是瑤族三月三,也叫“三月街”。這個節日是在農曆三月初三,人們會在街上唱歌跳舞、放煙火、賽龍舟等,慶祝豐收和團圓。

3. 苗族

苗族的傳統節日是苗族花山節,也叫“踩山節”。這個節日是在農曆三月二十五,人們會在山上採花、賽牛、唱歌跳舞等活動,表達對大自然的感恩和敬意。

4. 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是彝族三月三,也叫“三月街”。這個節日是在農曆三月初三,人們會在街上唱歌跳舞、放煙火、賽龍舟等,慶祝豐收和團圓。

5. 傣族

傣族的傳統節日是傣族水燈節,也叫“潑水節”或“擺花節”。這個節日是在農曆四月十四至十六,人們會互相潑水、賽龍舟、唱歌跳舞、擺花等活動,慶祝新年和團圓。

6. 藏族

藏族的傳統節日是藏曆新年,也叫“洛若節”。這個節日是在藏曆農曆十二月二十九至正月十五,人們會在家裏祭祖、放鞭炮、跳舞、喝酥油茶等活動,慶祝新年和團圓。

7. 納西族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是納西族三月節,也叫“沙巴節”。這個節日是在農曆三月二十八至三十,人們會在家裏祭祖、放鞭炮、唱歌跳舞、賽馬等活動,表達對祖先和自然的感恩和敬意。

8.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是古爾邦節,也叫“開齋節”。這個節日是在歷的齋月結束後的第一個月的第一天,人們會在家裏祈禱、煮食、送禮、拜訪親友等活動,慶祝節日和團圓。

9.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是喀什噶爾節,也叫“庫古特節”。這個節日是在哈薩克歷的農曆十月十五至十七,人們會在草原上唱歌跳舞、賽馬、摔跤、射箭等活動,慶祝豐收和團圓。

10. 東鄉族

東鄉族的傳統節日是東鄉族會戰節,也叫“吃新節”。這個節日是在農曆二月初二至初八,人們會在家裏祭祖、吃新米、賽龍舟等活動,慶祝新年和團圓。

這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是中國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豐富多彩,充滿着獨特的魅力。我們應該珍惜和愛護這些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它們,讓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着獨特的作用。

少數民族的習俗

少數民族風俗有獻哈達、火把節、賽裝節、嘗新節、祭火、豐年祭、滿族填倉節、壯族牛魂節、三月三、朝鮮族老人節、關門節。

獻哈達是蒙古人民和藏族人民的一種禮節,表示對對方純潔、誠心、忠誠、尊敬的意思。在,婚喪節慶、迎來送往、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送別遠行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火把節,一些民族又稱星迴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賽裝節即彝族少女的時裝表演,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一個是大姚縣三台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少數民族的組成

中國共有55個民族,它們分別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

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TAG標籤:風俗 少數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