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壽字書法怎麼寫

1. 古代壽字寫法

一、古代壽字的寫法“壽”字的甲骨文(是“卐”的一半,是“卐”的簡寫形式,表示無限延伸)+(夕,即“肉”,借代身體)+(夕,即“肉”,借代身體),表示肉身長久延續。

壽字書法怎麼寫

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礎上加“老者髮髻”(即老字),表示年老但生命長久持續。有的金文加“口”(道賀),表示向長命老人道賀。

有的金文加“又”(操持),表示手奉禮物,為長命老人慶賀。有的金文加“口”、加“又”。

二、“壽”的造字本義造字本義:shou,從後從灸從之。引伸為長久。

形容詞,命長,活到很老。《漢字簡化方案》中的簡體楷書依據草書字形將正體楷書字形中的簡化成。

長命為“壽”;多籤為“籌”;廣田為“疇”,大浪為“濤”。 擴展資料中國古代壽文化壽文化常見於書畫中。

畫中男壽星的形象是白鬚老翁,頭大額突,一手扶鹿杖,掛一寶葫蘆,另一手託仙桃,身旁鹿鶴相伴,以喻長壽;女壽星則以“麻姑獻壽圖”中的麻姑為代表。據説,壽文化中的麻姑以靈芝釀成壽酒,敬獻王母,王母封她為壽仙。

除此外,“上酒獻壽”的佳作流傳不少,如漢代的畫像磚“酒宴”,彩畫“夫妻宴飲圖”以及魏末畫像磚“竹林七賢圖”等。現代作品中,以壽為題材的書畫,隨處可見,“松柏長青”、“龜鶴延年”、“福壽滿堂”都象徵長壽吉祥。

除書畫外,大自然的日、月、山、川也被人們用來象徵壽文化中的長壽,如“天長地久”、“江山不老”、“與日月同壽”和人們最常説的“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中國壽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尊老、敬老。

常體現在為壽星做壽上。於是,做壽也成了壽文化的亮麗風景。

過去壽文化中皇帝的生日稱“聖壽節”,以唐朝為例,唐玄宗的壽辰叫“千秋節”,唐武宗的壽辰叫“慶陽節”,唐宣宗的壽辰叫“壽昌節”,到了明清,凡皇帝壽辰統稱“萬壽節”,皇后則稱“千秋節”。

2. 草書壽字的寫法

壽字草書的寫法如下: 草書有廣義和狹義。

廣義的,不論時代,凡寫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書。狹義的,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

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脱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 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

章草筆法用“一”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

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又稱大草或狂草。 約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擴展資料: 壽字行書的寫法如下: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東漢末年。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衞恆《四體書勢》。

行書正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產生起便深受青睞、廣泛傳播。 歷代書法大家共同書寫了行書發展輝煌燦爛的歷史。

在浩如煙海的書法藝術寶庫中,行書無疑是一座最為豐富厚重的寶藏。其中王羲之創作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王珣創作了《伯遠帖》,王獻之創作了《鴨頭丸帖》等。

行書書寫應輕鬆、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為濃,末字為枯。

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和草書差不多,但沒那麼草。

隨着當代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行書創作的探索與創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熱潮,呈現出多元激盪的繁榮景象。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草書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行書 (書法名稱)。

3. 草書的壽字怎麼寫

壽字的草書寫法如下:

壽 [shòu ]

基本解釋:

1. 長命。 【組詞】:福壽雙全

2. 生存的年歲。 【組詞】:長壽、壽命

3. 生日。 【組詞】:祝壽、壽辰、壽誕

4. 祝壽用的。 【組詞】:壽桃、壽麪、壽酒

5. 生前預為死後準備裝殮用的。 【組詞】:壽衣、壽木

6. 姓。

組詞:

「福壽雙全」、「人壽年豐」、「壽命」、「享壽」、「長壽」、「高壽」、「壽終正寢」、「壽比南山」、「作壽」、「壽誕」、「壽星」、「祝壽」、「壽桃」、「壽麪」、「壽材」、「壽衣」。

字形演變:

擴展資料

壽字的行書寫法如下:

相關詞語解釋:

1、福壽雙全 [ fú shòu shuāng quán ]

釋義:幸福和年壽兩樣全備。

2、壽命 [ shòu mìng ]

釋義:人的生存的年限。也比喻一切事物存在或使用的期限。

3、壽星 [ shòu xing ]

釋義:指老人星,自古以來用作長壽的象徵,稱為壽星;也指長壽的老人或被祝壽的人。

4、壽比南山 [ shòu bǐ nán shān ]

釋義:壽命像終南山一樣長久。用作對老年人的祝頌

5、壽麪 [ shòu miàn ]

釋義:祝壽時吃的麪條。

4. 壽字的寫法

壽字寫法有上萬種,上圖為最出名的“一筆壽”的寫法。

【怎樣練好書法】 1、臨摹結合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學書法要臨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還需要臨摹。學楷書需要臨摹,學篆、隸、行、草各體書仍需要臨摹。

書法家的一生都是在臨摹中渡過的,在臨摹中學習,在臨摹中思考,在臨摹中創造。 摹帖,就是用薄紙蒙在字帖上面,然後筆隨影走,按照顯露出來的字跡寫,又叫“仿影”或拓寫。

摹還有一種方法叫“描紅”,即在印有雙鈎紅線的字上去填寫。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紅。

即從一本帖中選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紙,如打字紙、有光紙、描圖紙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輪廓,用極細的線條鈎成空心字,這叫“雙鈎”。然後把鈎好的字作為描紅本,用紅墨水填寫,再用藍墨水填寫,最後用墨汁填寫,這樣寫不但能加深記憶,而且節約紙張。

摹帖應注意筆隨帖走,切勿失形,要看準筆畫的來龍去脈,揣摩它的筆法和結構形態。摹帖要帶有“寫”意,將筆畫一筆寫成,飽滿而精到,切勿依葫蘆畫瓢地填描塗抹。

臨帖,即在摹帖的基礎上,對帖字的用筆、結字規律有了基本認識之後,對着帖寫。臨帖有對臨、格臨和背臨三種方法。

對臨,即把字帖放在對面的帖架上照着寫,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臨帖方法。 格臨,即用透明紙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宮格等)照式臨寫。

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結構部位。 背臨,即把帖收起,憑記憶默寫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

背臨之後可以集字為聯或集字成篇,然後進入創作階段。 摹帖筆隨影走,古人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寫,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等都必須按帖字的要求去寫,有一定的規範和約束。

摹帖的特點在於易學到古人的結構位置,但由於規範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筆意,用筆死板而不靈活,讓人感到放不開,受不了;臨帖或對臨,或背臨,或意臨,加入許多書者自己的個性特點,所以易得古人的筆意,而易失古人的結構位置。寫來自由隨意,追求個性,卻得之甚少。

所以在臨摹中必須臨摹結合,先摹後臨,既得古人的用筆方法,又得古人的結構規律。練習時可以採用先摹後臨,再反過來摹,摹完再臨。

或者採用“雙鈎”的方法來研習結構規律。摹臨穿插,取長補短,效果極好。

臨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後下筆。下筆要準,先形似,後神似,以求形神兼備。

臨摹後要反覆對照檢查,總結經驗教訓,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訓中成熟。 2、先入後出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臨摹就是繼承,就是向古人學習,學習前人優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筆、美的結字、美的章法、美的韻味和氣勢等。但臨摹還有一個入帖與出帖的關鍵問題。

不入帖,寫不進去,或寫出來不象,是無法與古人對話,無法學到古人書法妙處的。但不出帖,即進去又出不來,太象古人,簡直成了古人的書奴,一點自己的個性都沒有,這樣寫,最終也形不成自己的書風特點。

關於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説得好:入帖時“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時“不可無我在,無我便雜。”“不可有我在”説的是要專心一意地臨習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筆須從古帖中來”,不入帖便無本;“不可無我”説的是要在臨像的基礎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長處,融會貫通,結合自己的藝術素養和創造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有個性,有創造,並逐步走向自由創作的新境界。

3、讀帖善悟 帖不僅要臨,重要的還在讀,學書善悟,即從讀帖中領悟,有些古人優秀的法帖,不一定去臨,只要認真閲讀,反覆體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韻味,便會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書法創作之中。 閲讀碑帖,並不是出聲朗讀碑帖的文字內容。

所謂讀帖,這是書法的專門用語,即書法家在臨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間隙,翻閲碑帖和泛覽墨跡,也就是仔細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個字的筆畫、結構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氣勢及韻味,邊看邊記,時常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畫起來,心追手摹,激動不已。 古人讀帖非常認真。

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詩人、書法家,陝西漢中博物館就有傳為他書寫的“滾雪”隸書碑刻。相傳他喜歡樑鵠的書法,便把樑鵠的字掛在帳中,一有空就讀,連行軍打仗也不放棄讀帖。

相傳三國魏時的大書法家鍾繇“坐則畫地,卧則畫被”,學書非常刻苦,特別注意閲讀和默寫名帖。唐代書法家歐陽詢一次在行路中,發現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碑,輾轉賞讀,站得兩腿發酸,乾脆坐下來讀。

這樣連續了三天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讀帖猶同古人對話,交朋友,達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鳴。

讀帖從一點一畫入手,仔細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筆、結字、章法及氣勢、韻味之妙處。通過閲讀,眼觀神會,潛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鍛鍊視覺記憶,豐富、積蓄和提高藝術鑑賞能力

帖臨一本,書觀百家。讀帖不僅限於一兩本,古今許多書法家的實踐經驗證明,讀帖勝於臨帖。

有些碑帖,我們不一定臨,但可以閲讀,深刻領會古人書法作品中的三味,積少成多,逐漸地吸收消化,才能奔匯腕底,充實於紙面,自然會手隨眼高,眼使手靈。

TAG標籤:書法 壽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