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傣用傣文怎麼寫

1. 巖温叫用傣字怎麼寫出來

西雙版納傣族,是有名無姓的民族。

傣用傣文怎麼寫

西雙版納傣族的人名,是以代表性別的巖(音為aj)與玉為名字之首。男子稱為巖**,女子稱為玉**。

名字多以出生的順序和傣文字母高低音組的排列順序以及父母的心願三者相互結合命名。重名時,又在名字上加大、小及上、中、下等詞加以區別。

長子、長女多選用西雙版納傣文的第一個字母阿(a)拼字命名,如巖温、玉温;巖應、玉應;巖燕、玉燕等;其餘子女通常也選用與其排行相關的傣文字母拼字命名,如巖光、玉光;巖叫、玉叫;巖香、玉香;巖尖、玉尖等。最末一個子女,通常用臘(1a)字命名。

有的名字,有着明顯的降生順序,如巖燕、巖剛、巖臘。燕為長,剛為次(中間)、臘為末;有些名字又明顯地反映了父母的美好心願,如在名字中加以恩(銀)、罕(金)和皎、香(寶石)等字,將子女名字冠之以巖*罕、玉*罕;巖*香、玉*皎等。

上述這種以降生順序和傣文字母排列次序命名的方法,極易造成重名,一個村寨內如果出現幾個名字相同的人時,就以大、小、上、中、下等加以區別。如巖温龍(大巖温)、巖温囡(小巖温)、巖温訥(上巖温)、巖温代(下巖温)等。

西雙版納傣族除按降生順序和傣文字母的排列次序命名外,還有以名花命名的,有以吉祥動物孔雀、鳳凰、獅子、虎等命名的、有以重量命名的,以及以某種迷信觀念命名的等等。西雙版納傣族一人往往會有幾個名字,兒童時代有童名,人寺當和尚以後有僧名,還俗以後有俗名,當父母以後又有父母名等。

某男童降生時名為巖燕,出家後便稱為帕燕(和尚巖燕)、都窀燕(大佛爺巖燕);當和尚還俗後稱巖底燕,當佛爺還俗後稱康朗燕等。傣族男女,一旦當了父母便改稱波巖*、波玉*;咪巖*、咪玉*。

即在父(波)、母(咪)之後加上長子或長女之名。若長子為巖温,其父便稱波巖温;其母便稱咪巖温。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有時會出現召**、刀**等姓名。其實,召與刀都不是西雙版納傣族原有的姓氏。

在舊社會,西雙版納傣族有貴族、貧民、官與百姓之分。西雙版納貧民百姓往往稱舊時的男性貴族和官員為召和島,如稱宣慰使為召片領、稱土司為召勐、稱頭人為島帕雅。

召與島均系對舊時的土司、貴族之稱,並非西雙版納傣族的姓氏。而普遍被用以作姓名之首的刀,也非西雙版納傣族傳統姓氏。

以刀為人名之首,始見於車裏宣慰世系的第六代,稱為刀補瓦。《車裏宣慰世系簡史》記載説:“島亨龍繼承父位時,正是宋理宗皇帝在位時期。

朝庭將景隴王的奏文中島亨龍的‘島’譯為‘刀’,自此以後,景隴王的漢名都是‘刀’字起頭。……島亨龍有二子,長子刀補瓦……”。

刀補瓦是車裏宣慰使中第一個用刀字命名的人,後來又出現刀暹答、刀弓滿、刀更勐、刀壩光、刀雙勐等。以上記載説明“刀”是“島”或“召”的譯音,是貴族和官的音譯異字,並非傳統姓氏。

關於“刀”字的取用,還有一説,即西雙版納傣族首領於1500多年前向朝廷進貢時,天子見傣王無姓,便賜寶刀一把,以刀為姓。 “刀”,也許是“島”的音譯,也許是朝廷天子所賜。

不論其來歷如何,它已被越來越多的西雙版納傣族認可為姓氏,刀姓已經成為有名無姓的西雙版納傣族首先採用的姓氏。

2. 用傣文怎麼寫土特產

傣族,現有人口102.5萬。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其餘分佈在雲南各縣市。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後定名傣族。

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文為傳統的拼音式文字。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歷史悠久,公元前1世紀漢文史籍就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

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

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

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髮、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

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襬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人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飯。

其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的特產,在唐代就已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曆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曆的639年為傣曆元年。

傣歷的年是陽曆年,月卻是陰曆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敍事長詩。敍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説。

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潑水節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

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於公曆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着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

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 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裏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遊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傣族風俗 西雙版納傣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後,原始宗教的信仰仍保留下來。

傣族先民早期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和動物、植物,以至一切無生物都有靈魂,而且靈魂是不死的,它可以離開物而存在。認為生病是靈魂受到了某種傷害;而死亡,則是靈魂離開肉體不再回來了。

人們出於對各種疾病和災害的恐懼,也出於對制服病痛,戰勝災害的強烈願望,力圖通過招魂(也稱叫魂)把受到傷害或遊離了的靈魂招回來。不僅可以為人招魂,也可以為家畜家禽和穀物等招魂。

西雙版納傣族替人招魂的主要方式有“喚歡龍”(招大魂)、“喚歡囡”(招小魂)、“菲歡”(換魂)和“喚歡南朗”(招黑姑娘魂)四種。替家畜家禽和莊稼招魂的主要有“喚歡為懷”(招牛魂)、“喚歡蓋”(招雞魂)和“喚歡毫”(招稻穀魂)等 三種。

據調查,西雙版納傣族共有81種招(叫)魂方法。他們認為,人身上有32 個大鬼,92個小鬼。

只要其中某一個鬼魂受到傷害或離開人體,人體的某個部位就會生病,甚至死亡。為了治病,就要用81種招魂方法中相應的一種來招魂。

所有叫魂方式中,最著名的是“喚歡南朗”,即叫黑姑娘魂,它有長篇叫魂詞 。 招魂儀式因地區而異:有的地區,要請村寨中專門負責祭祀的波佔來念誦叫魂詞招魂;有的地區,由年邁的家長來進行。

替人招魂有招魂詞,例如招“兒女魂”的招魂詞是這樣的:“今天是吉祥的日子,我來把魂叫。魂啊魂,爹媽愛的魂,別去躲在山洞獨自悲哀,別去躲在河邊眼淚汪汪,別鑽進樹林草棵,別去鑽在牛馬身上。

頭魂要回到頭裏住,牙魂要回到牙里居,耳魂眼魂要回到頭上來,皮魂要回到人身上,腳魂不要到處奔走。32魂要今天回來,92魂要今天回來!所有的魂啊魂,今天要集中,父母親要給你們拴線。

撒!魂回來了!”叫谷魂、牛魂、雞鴨都有一套禮儀,也有固定的叫魂詞。 除了招魂禮儀,西雙版納傣族還有一套喪葬禮儀。

傣族傳統的葬法是土葬和火葬,火葬較為普遍。 以前,傣族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區分,不同等級人對“死”的叫法不同,墓地不同,葬法也不同。

家中死了人,首先是報表。家中有人死了,要立即通知全寨鄉親及親戚朋友。

鄰居和親友們聞訊趕來後,立即分頭做各種喪葬的準備工作。 家中人要抓緊時間給死者沐浴更衣,若死者是男性,還要剃光頭髮。

洗浴後,給死。

3. 傣文的四種傣文

4種傣文的創制年代尚無定論。

①傣泐文,一般認為始用於13世紀。但從西雙版納傣族社會歷史情況和文字形體特徵來看,其創制年代可能更早一些,有人認為大約在6~8世紀之間。

此文字最初只有41個字母,與巴利文字母的讀音和順序一致。後根據傣語特點增添到56個字母,其中有48個輔音字母根據所拼聲調高低區分為兩組,各拼3個聲調,只用兩個聲調符號。

另有8個字母代表7個元音和一個帶輔音尾韻母[□□]。元音字母和元音符號寫在輔音字母的上下左右,聲調符號寫在字的上方。

②傣納文,大約創制於14世紀。有19個輔音字母和幾十個代表單元音、複合元音和帶輔音尾韻母的字母和符號。

這種文字常用同一字母表示不同音位,也用幾個字母表示同一音位,沒有聲調符號。③傣繃文,與緬甸撣邦的撣文相同,在文字體系上與傣哪文較接近,只有18個輔音字母。

④金平傣文,有44個輔音字母(另有幾個同音異體字母),也根據所拼聲調高低而分為兩組。後兩種文字元音的表示方法也較複雜。

因缺乏歷史資料,其創制年代尚待研究。這4種傣文在書寫中都有許多合體字和形體固定的字,在書法上有一定規範。

傣泐文和傣納文使用範圍較廣,文獻豐富,包括政治歷史、法律道德、宗教經典、天文曆法、農田水利、占卜問卦、故事唱詞以及語文學、軍事學等方面的著作,還有一部分譯自漢文的歷史小説和京劇、滇劇曲本,以及從印度翻譯過來的文學作品。這些文獻都寫在當地製作的棉紙上。

西雙版納的傣泐文貝葉經則是用鐵筆刻寫在貝葉上的,號稱有8萬4千卷。德宏等地也有少量傣繃文貝葉經。

過去外國傳教士曾在曼谷用傣仂文鉛印過基督教福音書,還有加五線譜石印的傣仂文讚美詩,但由於基督教在傣族中傳播不廣,這些印刷品在中國流傳甚少。傣文著作一般不寫明作者和寫作年代,現在所見標明年代的最早寫本是傣歷976年(1614)所寫的傣泐文著作《論傣族詩歌》,最早的貝葉經是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刻寫於傣歷1162年(1800)的《瑪哈瓦戛經》。

4. 我要學傣話,有沒有人教我啊,教一些常用的一些傣語,注;要用漢字

傣族的語言文字 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分西雙版納方言、德宏方言和金平方言。傣族的拼音文字來源於梵文字母,各地不盡相同。

1954年進行了文字改革,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雙版納)、傣繃文(瑞麗、耿馬、瀾滄等地)和金平傣文。現通行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

傣族的天文曆法 傣族有自己的傳統曆法。傣語稱“祖臘薩哈”,意即“小歷”。

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際,現行傣歷則始於明代以前。是一種陰陽合曆。

傣歷的年是陽曆年,即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傣歷的月是陰曆月,即以月亮的一個圓缺為週期。一年分12月,單月是30天,雙月是29天。

以六月為歲首,它的正月相當於夏曆十月。平年是350或355天,閏年為384天。

傣曆始於公元638年。 四、傣族的醫藥衞生 傣醫藥作為一門知識,是傣族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幾千年來,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鬥爭中,不斷總結經驗,匯積了豐富的民間藥方,收集了上千種草藥。其中《檔哈雅》(醫藥書),是傣族一部重要的醫學文獻。

據文獻記載:傣族遷到景永時,許多村寨因疫病死亡了很多人,唯獨有一個村子,在景永壩頭,不但沒有人病死,而且個個身強力壯。他們開出了許多田地,生產發展得很快。

一天,有個名叫波的牙老人上山摘野果,路過這個村子,看到村裏的人個個都很健康覺得很奇怪,就問村子裏的人:“你們吃些什麼東西,為什麼人人都身強力壯的?”村子裏的人告訴他:“沒有吃別的什麼,只不過剛來的時候大家天天上山採摘野果野菜吃,可能是這當中有什麼原因吧。” 波的牙回去後把這一情形告訴了別的村寨的人,並勸大家不妨試試看,上山去採摘野菜吃。

大家都想把病冶好,便紛紛照波的牙説的去做了。經過一段時間,果真見效,疫病明顯減少。

波的牙注意從大家每採摘回來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樣品保存起來。以後只要村子裏有人生病,他就依樣找這些果、菜給病人吃,有的吃了病就好了,也有的效果不太明顯,而換了別樣的一吃就有效。

就這樣他慢慢地總結、積累經驗,凡遇有人生病(當時主要是瘧疾),就按不同類型的病分別給予治療。逐步地疾病減少了,人們健康了,傣族羣眾就把波的牙稱為“摩雅”,意思是會治病的人。

從此就有了傣醫。有了文字以後,才記載下來成為今天較完整的傣族醫書。

《傳統傣醫學手稿》:傣族古典醫學著作。記載了傳統傣醫關於醫藥、方劑、製劑方面的理論和治療方法。

至今保存下來的有在貝葉上書寫的“貝葉本”和用構樹皮支撐的紙張轉抄的“棉紙本”多種。這是中國醫藥遺產中的珍品,目前已根據這些手稿資料整理編寫出版了傣漢文對照的《德宏傣藥驗方集》及《西雙版納傣藥志》。

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個信仰南傳佛教的民族,傣語稱為“布塔沙散那”。它對傣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極深刻的影響。

大約在公元6—8世紀傳入傣族地區。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

由於佛教的廣泛傳佈,傣族地區佛寺十分普遍。送子入寺為僧似乎是天經地義之事,尤其是在西雙版納地區,男孩到了8—10歲幾乎都要入寺去過僧侶生活。

他們在那裏學經識字,一般在1~5年還俗回家。傣文的大藏經號稱八萬四千部,大部分刻寫在貝葉上,稱貝葉經。

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俗根據佛教義加以發揮和補充的著述。 六、傣族的文學 民族文學:傣族人民有着藴藏豐富的民間文藝作品,包括敍事長詩、寓言、神話、傳説、童話等。

許多著名的敍事長詩,如《召樹屯與嫡木諾娜》、《娥並與桑洛》、《阿鑾的故事》 等中外聞名。 史詩:《巴塔麻嘎捧尚羅》又名《南師巴塔麻嘎帕薩傣》。

傣族創世史詩。內容包括開天闢地、人類形成,傣族先民的興起、遷徙、定居的過程。

其中有許多傣族的神話故事和歷史人物傳説,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話及社會的古籍文獻。 史書:《泐史》原名《囊絲本勐泐》)(《西雙版納歷代編年史》)。

該書採取編年體記錄了傣族從1180年(傣歷542年)傣族首領叭真入主西雙版納建立景金殿國始,止於1950年西雙版納解放的主要史實。該書有1947年雲南大學刊印的、李拂一的譯本,譯名為《泐史》,翻譯的是從1180年~ 1864年部分。

1958年由張公瑾補譯1844~1950年部分,名為《續泐史--西雙版納近百年大事記》。該書還有其他詳簡不同的譯本。

《泐史》為後人提供了了解傣族社會歷史的許多珍貴資料,是傣族重要的史書類文獻。 七、傣族的戲劇 西雙版納境內有泰緬化的歌舞劇,騰龍沿邊一帶有漢化的傣族戲。

歌舞劇都在較大的宗教集會中演出,例如車裏宣慰街每年冬間的賧佛大會,一連三天晚上都有歌舞演出,劇情有歷史故事,宗教神話,愛情傳奇,而行頭化裝則千奇百怪,用紙紮成龍、孔雀、龜、鶴、鹿、蚌等,彩畫鮮麗。化裝為美女的演員,把紙紮的孔雀分前後兩段纏在身上,以兩手捉翼而飛。

化裝為青年的演員,把紙鹿纏身上做鹿舞。大龜則用一個人伏在龜腹內、手腳即龜之四足,龜頸內有一機關;能使龜頭倏而伸長數尺,倏又縮回腹內,引得觀眾大笑。

傣戲:傣戲大約有二百年的歷史。較早的劇目有《十二馬》、《公孫犁田》、《昌少對。

TAG標籤:傣用 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