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心經不要有成見怎麼説

心經不要有成見怎麼説

心經不要有成見可以説勿存成見,而須有定見,貴審輕重緩急之宜。

在現代社會中,成見指對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變的看法。

成見即定見,是固定的認識、現成的見識、成型或定型的看法、習慣看法。

對人或事物的固定性認識只是特徵,並不表明對錯,總體上它是中性詞。

在褒義上人們説胸無成見,必然隨波逐流,在批評型貶義語境則説(面對變化的事物和形勢)不要抱成見。

成見的來源可能是自己的全面瞭解、片面瞭解,或來自他人。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心經》經典語錄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語錄吧,語錄具有語言簡潔樸素、生動形象、明白易懂的特點。

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語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經》經典語錄,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心經》經典語錄1

1、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2、自在菩薩 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陲 依波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 礙 無 礙故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 依波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波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3、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

4、無所得故,菩提薩?剩?臘閎舨?廾鄱喙剩?奈薰野??薰野?剩?抻鋅植潰?獨氲叩姑蝸耄?烤鼓??。

5、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經》經典語錄2

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渡一切苦厄。

2、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3、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4、即説咒曰: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呵。

5、菩提薩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6、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7、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説般若波羅蜜多咒。

心經的原文及譯文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説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説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譯文:

能夠自由自在地觀察自身佛性之奧祕的覺者,在運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達光輝彼岸的過程時,真實地看到,構成宇宙萬事萬物的五種因素(色、受、想、行、識)原本具有可變的空態性質,沒有不可變的實體,一切痛苦災難,都能被這一空態度脱而化解掉。

弟子們,從宏觀角度看,色和空沒有區別;從微觀角度看,空與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儘管你反覆透徹地去領受、深思、認知和識別,其結論仍然不變。

弟子們,凡有形象和無具體形象的事物,其本質都具有空性和可變的特點,不參在生長滅亡、骯髒潔淨、增多減少。所以,空中沒有色的實體,沒有對色的思維意思。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要歸於空;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也要歸於空。

沒有六根六塵的界限和其被認識的界限,心中沒有不明白、不自覺和因不明白而煩惱的影子,知直到沒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沒有累積惡因所造成的苦果,沒有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運用智巧去獲得什麼,那是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得到的緣故。

菩薩因為運用那到達彼岸的大智慧的緣故,清淨的心沒有一絲掛念,沒有掛懷和障礙就免除了恐懼害怕,便脱離了異想天開的夢幻雜念,最終覺悟得道而成正果。那些過去、現在、未來佛,依靠那到達彼岸的大智慧,榮獲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果位。

所以確認:到達彼岸的大智慧是中最神聖的準則,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無上的真理,是無與倫比的規範。

能真實而不虛妄地將全部苦難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記“般若波羅蜜多”這句真言。既然如此,便號召眾生:去吧,去吧!彼岸是歸宿,為修我佛,趕快用行動去成就無上正覺吧。

擴展資料:

《心經》一卷,説盡了《大品般若》六百卷的義理。佛教化眾生,隨機引導,由凡夫至佛界,修行的法門因人而異。若眾生有迷於色法遠甚於心法的,佛為之説五藴合色而開心法門;若有迷於心法而遠甚於色法的,則説六入十二處合心而開法門。

若有眾生迷於色法與心法二者不能自拔的,則為之説十八界的虛妄義;若眾生有不迷於色法及心法的,又為之宣説一切諸法因緣而生,因緣而假,因假而得中道的含義。

以此三智觀待諸法,可以瞭然,聲聞四諦法、菩薩六度法、大乘菩薩的究竟解脱、佛的菩提大覺,都是真空所攝。一切法空,一切聖解脱法空。因為一切法原本不生不滅,也就不需要解脱,無需轉染成淨。世間與涅盤,生死與煩惱、佛與眾生平等一如,了無差別。

得此三智,強以了直空妙有,得中道之旨,這也就是摩訶般若。至此,也就顯出了眾生本有心性和靈光,其所照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正是觀世音菩薩修行甚深般若的親證境界,也就是全部般若經類的義趣所在。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對人不要有成見

      早上看了霧滿攔江的一篇文章“如何找出你身邊那些靠譜的人”,感覺寫的不錯有不少乾貨!他總結了靠譜的人的六個特點:1.具有過人的智力,能夠準確預判沒做過的事情的週期。2.不確定式思維,做事不求一個直線的結果。3.思維周密,喜歡布閒棋。4.接受因人成事,不拘泥。5.對人無成見,始終在路上。6.具有自己的實用型知識體系,化繁為簡,容納異端。

    他説的是找到一些創業上靠譜的合作伙伴!我覺的所謂靠譜的人,實際就是有想法的成熟的人!比如判斷事情的週期,成熟的人能瞭解事情的困難程度,仍然知難而進,而不成熟的人往往沒有這個概念,他們做事往往只是一時衝動甚至只是想撈一把就走,遇到困難自然容易退縮。至於第六點,實際就是一種把知識內化的能力,不讀死書!

     對我觸動最大的是第五點:對人無成見,始終在路上。 在我看來沒有成見實際就是懂得換位思考,內心平和、大氣! 因為人是會變的,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特定時間下的人!君子也會做出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小人也可以和自己處的很融洽,關鍵要做的是要讓好人做好事,不要讓壞人做壞事。 沒有成見是一種相對確定性! 對人的看法是一個長期穩定的結果,不是一兩件事可以改變的,如果一兩件小事就可以改變,説明你們還不夠好,溝通還是不夠!很多時候朋友可能會做出一些讓自己非常詫異的事情,但是每個人的處境不同,當時的想法不同,要堅信他們有自己的苦衷,無論他的選擇是什麼,他的內心都是為自己好的! 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是沒有成見是一種良好的映射 ,你信任他人那麼你的態度會塑造他人,他人也會信任你,結果就是良性的循環!如果帶着成見看人,則你會讓自己的外部環境充滿敵意,友誼的小船説翻就翻,自己的路也越走越窄! 沒有成見是一種大格局 ,因為任何人都沒有幫助自己的義務,如果他們選擇對你好,這不是你應得的你應該感恩,如果他做的事情和你的想法不符,這也是他處於自身情況的考量,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重要的是找到和自己相似的人,物以類聚、人以羣分,話都是説給聽得懂得人聽的!擁有這樣的想法的人往往不會斤斤計較各種瑣事! 成見是一種短視的行為 ,人們又成見往往是為了宣泄自己內心的不滿,但是這是一種短視的行為,你的內心可以獲得一時的快感,但是會陷入長久的痛苦之中,唯有換位思考常能獲得內心的平和,懂得換位思考的人往往都是沒什麼成見的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每天持誦一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可以增長智慧、累積福報、消除業障。注意:以下凡是括號裏的文字都不需要念:

(第一部分: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重複三遍)

(合掌)恭請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慈悲護持(重複三遍)

(第二部分:心經正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説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説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第三部分:迴向)

(一、大回向三遍):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二、小回向三遍):

弟子某某某,願以本次持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__部的功德迴向給某某某(您希望迴向者的姓名)、某某某(你順帶回向的親人、朋友等的姓名,迴向的人越多,功德越大)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願他們業障消除、離苦得樂,弟子某某某真心求懺悔!

心經 全文的正確解釋?

譯文

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渡一切苦厄。

翻譯:能夠自由自在地觀察自身佛性之奧祕的覺者,在運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達光輝彼岸的過程時,真實地看到,構成宇宙萬事萬物的五種因素(色、受、想、行、識)原本具有可變的空態性質,沒有不可變的實體,一切痛苦災難,都能被這一空態度脱而化解掉。

2、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翻譯:弟子們,從宏觀角度看,色和空沒有區別;從微觀角度看,空與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儘管你反覆透徹地去領受、深思、認知和識別,其結論仍然不變。

3、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翻譯:弟子們,凡有形象和無具體形象的事物,其本質都具有空性和可變的特點,不參在生長滅亡、骯髒潔淨、增多減少。

4、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翻譯:所以,空中沒有色的實體,沒有對色的思維意思。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要歸於空;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也要歸於空。沒有六根六塵的界限和其被認識的界限,心中沒有不明白、不自覺和因不明白而煩惱的影子,知直到沒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沒有累積惡因所造成的苦果,沒有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運用智巧去獲得什麼,那是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得到的緣故。

5、菩提薩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翻譯:菩薩因為運用那到達彼岸的大智慧的緣故,清淨的心沒有一絲掛念,沒有掛懷和障礙就免除了恐懼害怕,便脱離了異想天開的夢幻雜念,最終覺悟得道而成正果。

6、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翻譯:那些過去、現在、未來佛,依靠那到達彼岸的大智慧,榮獲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果位。

7、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説般若波羅蜜多咒。

翻譯:所以確認:到達彼岸的大智慧是中最神聖的準則,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無上的真理,是無與倫比的規範。能真實而不虛妄地將全部苦難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記“般若波羅蜜多”這句真言。

8、即説咒曰: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呵。

翻譯:既然如此,便號召眾生:去吧,去吧!彼岸是歸宿,為修我佛,趕快用行動去成就無上正覺吧。

擴展資料

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説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説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成見是什麼意思

指對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變的看法。

成見是固定的認識(fixed understanding),並不表達對或者錯,只是特徵。他是個中性詞,科學知識都是成見,物質不滅、能量守恆律是固定不變的真理,有一種情況下是貶義詞,多在批評型語境中,在變化的環境裏是思想僵化,常被批評,這種情況下 指不好的僵化認識。

這裏有兩種説法,一種是褒義的説法:胸無成見,必然隨波逐流。一種是貶義的説法:(在新形勢下對某個事物)消除成見。(面對變化的事物和形勢)不要抱成見。

舉個例子:“你別對我抱成見”:並非説對方是偏見,這裏就有兩種意思,一種意思是:我以前不完全是那個樣子,你的認識不全面,部分正確又部分不對(不完全是偏見)。另一種意思是:你以前(對我)的(不佳)看法可能正確,(我以前是或大體是那個樣子),但是我(現在很大程度上)變化了,你的認識應該跟上我的新的變化,不要僵化(固定不變),例如我以前沒出息,現在是成功人士了,我以前吊兒郎當,現在是認真辦事的,我以前是窮光蛋,現在是大老闆了,你的認識要跟上新情況嘛—— 並非説你有偏見,而是認識要與時俱進,不要僵化成為新式無知。

《心經》的最後一段是什麼意思?

首先,隨喜你。也祝賀你,即將的解脱者。

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是一部很好的經,也可以説是菩提之祖。

在讀經時,從到到尾,環環相扣,每個名詞字句,都要咬透,從經理解是中理義,並在生活中加以運用,於是,後面這咒語之義,就出來了。

其實,後面這咒語,是個呼喚,心靈的呼喚,行起的呼喚,菩薩道的呼喚,菩提得現的呼喚。

這心經,能讓人看到真實一體的元明心,讓眾生從此法門而得解脱縛束,而得自在。

咒語,其時是清靜的將心行起的作用。心起,即為動,動則有作用,是為功。在讀這經是,只要在中理解,浸悟經中的理義,此心當下有變,是個轉化,心有所明,即為動,起了作用,是為功。所以説,讀經時,説有功德,就是這意思。因為心成就了一切,心轉,世界轉,當下即往生。這作用的功力,是心。至於有沒有德,那就看修行之人,在理解明悟經中之義後,能不能依此理義而修而為,於生活中是不是能如是安處,若是能合同於此道,是為有德。於是,功與德具成,這就是功德。

從讀經,到理悟,到依法如世,這一過程,就是心經的“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心經後面的咒語意思。就是通往菩提的路,通達菩提方法等意思。所以,這路,也就是説這經,真正讀的,是讀在生活中,運用在生活中。那,只是一個鏡子,一個航標,一個能使自己不旁離的指導師。但真正要證得的,還是要自身於世道的修持。

稍微提供參考一下此咒語: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揭諦揭諦---揭者,是為去之義,達到之義,去經歷、去體驗的意思。是為去而達到之義。諦者,是為真諦,真理之義。大義是:去啊去,過去啊,渡過去啊,讓我們去參證,去體驗,去證悟,從而渡達萬法的直實本質.(此為呼喚眾生,將心行起,去參,去證,去理解萬法之真諦,從而心離迷得悟,不再執妄,從而能有所為有所不為,為而不為,不為而為)

波羅揭諦---波羅,是為路,為出路,要達到目標而通過的路。波羅揭諦,就是呼喚我們,一起行於此修行之路,將我們的心遠離一切迷離顛倒,棄妄從真,以得出離。波羅,也就是法門的意思,但不能單作法門理解。波羅的意思,大義就是修行,滿足無量的修行,也就是去成就法門的意思。就是從生活中,於萬法中,參證,體驗,從而能明悟的這一個過程。波羅揭諦,則為滿足,成就這真理之路。

波羅僧揭諦--- 僧者,淨也,是為無量的清靜,解脱一切,不受生死,不受縛束,得大快樂等。也就是無量最上清靜,得大自在的意思。因為心能證到一切本空,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所以,心不再起妄念,所作不妄,一切得離,是心本淨,稱之為僧。波羅僧揭諦,就是呼喚眾生,要以最清靜的心,去修行此法門而能通達。同時,也在這清靜修行的基礎上,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於是能得大自在。

菩提薩婆訶---菩提,這一詞不好解析,當你能證到一切本為一體時,你就能覺了菩提之本義。大義是明瞭,覺悟之義。這有點像太極圖,一陰一陽,本為一體,陰陽互生,陰藏陽現,凡事所物,盡有表裏,表為陽,裏為陰,但陰陽實為一體,一切本心所現。大概就是這意思。但菩提的本義,又不是那個太極圖所能表達得了的。薩婆訶,就是成就,去一切的意思。就是將自己所對應的一切,如經中所説的色,空,受,想,行,識,六根,等等。菩提薩婆訶,就是成就明瞭這一切本為一體,一切本空的真諦。

咒語難以詳譯,只懂那個意義就行。當你念此咒語時,心中湧現這一切意義,字與聲,要與此義同步,如是,心當下即靜,心依義轉,功行於當下。

其實,心經中,已經説的很清楚,在此咒語之前,就説了:“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那就説明了此經,就是咒語,此,你讀了,能理解了,那心就在當下功行,依義而轉,功成悟就。所以,心經,本就是一個咒語。同樣道理,如是則知,很多有形的無形的經,都是咒語。

願你早證無上菩提

不抱成見的 意思?

不抱成見的意思就是不對別人有過多額外的想法,或者説不正確的想法,不會因為別人的過去或者説一些缺點,而直接去否定別人,而是儘可能地就事論事。

不抱成見可以讓我們對事情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有一個更加客觀的認識,可以方便我們做更正確和合理的判斷。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出自什麼?

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又稱《心經》。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事情你都不要執着,不要放在心上,因為不執著,就不會心生恐怖,也遠離胡思亂想。

成見是什麼意思

成見的意思是:對人或事物所抱有的固定的不容易改變的看法。

成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éng jiàn。

釋義:在現代社會中,成見指對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變的看法。

成見的例句:

1、人們把他看成一個惡棍的成見已無法改變。

2、他對所有的人都不帶有任何成見。

3、但是,這種觀點是基於誤解和過時的成見。

4、我認為即使只是談論他個人的經歷都是重要的,因為它挑戰了很多俄羅斯關於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的歷史的固有的成見。

5、她摒棄一切成見。

6、也許他們對待切片水果的方式和對待人的方式,需要比較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人確實對事物有成見,特別是對其他人。

佛教裏説要有無常心,心經裏又説不要無常認有常,怎麼理解

好比輪相,輪心不動,輪不斷轉動,動中有不動,是一體。

所以我們用常心才能看清無常的現象,如果無常的心自然看不清事物變化的規律,只會隨業遷流。

TAG標籤:成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