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冬至吃餃子習俗的由來是因為為了紀念名醫張仲景,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張仲景。

據傳説,這樣做是為了不忘“醫聖”張仲景施捨“祛寒嬌耳湯”之恩。

東漢末年,張仲景在返鄉途中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生了凍瘡,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食用。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半月左右,人們凍傷的耳朵全都好了。為了紀念這位舍藥救人的“醫聖”,在每年冬至,老百姓模仿着“嬌耳”用麪粉做出“餃耳”或“扁食”,也就是現在的餃子。

後來就有一種説法:冬至吃了餃子就不會凍壞耳朵了。於是每年冬至,老百姓無論如何都得吃頓餃子。

冬至別稱: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冬至的起源悠久。人們將冬至稱為小年,因為周代以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秦漢又續沿其制。漢代改稱冬至為“冬節”、“日至”。南北朝至唐宋,人們稱冬至為“亞歲”或“歲首”。

冬至吃餃子為了紀念誰

1、冬至吃餃子最初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而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2、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着《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3、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4、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張仲景。

民間吃餃子,與另一位神醫張仲景也有關。東漢時期,張仲景醫術高明,被譽為”妙手回春“的神醫。張仲景晚年在湖南長沙做官告老還鄉,途中經過南陽白河岸邊,看到當地的老百姓面黃肌瘦,耳朵都被凍壞了。

張仲景醫者仁心,可憐這些受苦的窮人,在冬至節安排弟子架起了一口大鍋,給窮人舍藥熬藥。這個藥的名字叫”祛寒嬌耳湯“,裏面放有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藥熬好後,張仲景還讓人用麪皮包成耳朵形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凍傷的鄉親們吃。

吃過嬌耳,喝了祛寒湯,這些老百姓們頓時覺得全身發暖,兩耳發熱,凍傷漸漸都痊癒了。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就根據嬌耳的形狀和諧音,改名成餃子,在冬至這天吃餃子。

冬至的氣象變化介紹

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到了“三九、四九天”,積熱最少,温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較大。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並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

由於中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中國多數地區來説,顯然偏遲。冬至過後,中國各地氣候都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

TAG標籤:紀念 吃餃子 冬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