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看山不是山看你並非局中人下一句

看山不是山看你並非局中人下一句

看山不是山看你並非局中人下一句是看花不是花看你不在此處。這句話的意思是事物本身與我們所看到的不一定相同,因為你觀察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結論也會不同。句子是語言運用的基本單位,它由詞、詞組構成,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如告訴別人一件事情、提出一個問題、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種感慨、表示對一段話的延續或省略。句子和句子中間有比較大停頓。它的結尾應該用上句號、問號、省略號,或感歎號。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早已看山不是山看你也並非這局中之人什麼意思

看你也並非這局中之人意思是:你也不是當局者(當事人),沒有經歷過別人經歷過的。局中人是指參加博弈的直接當事人,即以自身效用最大化為準則的理性決策主體。比如,在一場競爭(簡稱一局對策)中總有這樣的參與者,他們為達到各自的目的爭取得到對自己有利的結局,必須制定對付競爭對手們的行動方案,這種有決策權的參與者被稱為局中人。而那些在一局對策中既不決策且結局又與他的得失無關的人(如棋賽的裁判員)就不算局中人。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句話什麼意思?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在不同的人生境界中,對事物的認知也會隨之改變,有時候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需要通過深入思考和反省來洞察。

【出處】

這句話的出處是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是他提出的參禪三重境界之一。

【原文節選】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譯文】

人初接觸這個世界,看到山,就是山,看到水,就是水;

參禪有所領悟時,看到山,不再是單純的山,看到水,也不再是單純的水;

當參禪達到徹悟的境界,看到山,仍然是山,看到水,仍然是水,但內心的感受和理解已經不同了。

【賞析】

這篇文章主要想告訴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和理解都是不同的。最初的時候,我們對於世界還充滿了好奇和新鮮感,對於事物的看法和理解比較單純,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經歷的積累,我們開始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性的思考,對於事物的認知和理解也發生了變化,我們開始意識到事物的表象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內涵。當我們經歷了一定的歷練和反思,我們就能夠達到洞察事物的境界,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但是我們的感受和理解已經昇華到了另一個層次。

【創作背景】 

這句話出自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的參禪境界之一,他通過參禪來領悟人生的真諦,獲得了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

【註釋】

參禪:指通過禪修和冥想來觀察和認知自己和周圍世界的修行方式。

紅塵:指塵世中的和。

內涵:指深層含義或內在的意義。

【生活啟示】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句話啟示我們,人生中的經驗和認識是不斷變化的。我們所看到的事物和經歷的事情也會因為時間、環境和經驗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理解。這個啟示提醒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不要因為已有的經驗和認知而侷限自己的視野和思考,要不斷地學習和接受新的事物和觀點,才能拓寬自己的認識和視野,更好地理解和應對人生的各種挑戰。

個人經驗上,我曾經遇到過許多困難和挑戰,但是在每次面對問題的時候,我都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和解決。有時候,我會換一種視角來看待問題,也會向身邊的人尋求不同的建議和意見。這些嘗試幫助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不斷變化和完善,也讓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總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告訴我們,要不斷地拓寬自己的認識和視野,不斷地嘗試新的經驗和觀點,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應對人生的各種變化和挑戰。

同車人的啜泣

    入夜,讀木心。

  《哥倫比亞的倒影》是木心先生的散文集。今夜,我只讀了其中的一篇《同車人的啜泣》。

    單是第一句:秋天的早晨,小雨,郊區長途公共汽車站,乘客不多。淺淺淡淡,卻又回味無窮。

    木心先生的文,時而灑脱,時而委婉,時而剋制,時而激昂。文字隨着那流淌着的情緒,時而起舞,時而酣睡,時而嬉戲。在這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日常故事裏,透過木心的視角,看得格外通透。

那些生活中的細枝末梢,被木心温柔地拾起,顯得格外可愛。女人沒完沒了的抱怨,妯娌間的雞毛蒜皮,婆媳間的恩恩怨怨,男人過往的種種,竟像一場家庭劇電影一樣,一幕一幕,道不盡的是生活的辛酸,説不完的是生活的常態,夾雜着的是那些欲説還休的濃情蜜意。

是啊,“複雜的事態都有着簡單的原因”。生活,就如網一樣,交織,混亂,複雜,可正因為隔着窗,你所看到的就會不一樣。

“常以為人是一個容器,盛着快樂,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導管,快樂流過,悲哀流過,導管只是導管。各種快樂悲哀流過,一直到死,導管才空了。瘋子,就是導管的淤塞和破裂……容易悲哀的人容易快樂,也容易存活……”這簡單的畫面,竟也能生出哲理來,原不知對生活的體認和描摹可以到如此地步。

木心先生在文章最後提到生活正是由太多像藍衣人那樣暢通無阻的導管構成,如果他也能在啜泣之後把傘揮得如此輕鬆曼妙,那就好了。此處頗有一點“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意味。因為木心先生自認為是“局外人”,所以他能讀懂藍衣人的啜泣,但這個世界還有更大的“局”,人終其一生都未能逃脱的“局”,木心先生是“局中人”,所以他又未能像藍衣人那般灑脱……

  所以,你我共宇宙,同渺小……

《局外人》

看完了加繆的《局外人》。這是一本很短的小説,講得是一個叫默爾索被判死刑的故事。

默爾索經歷了母親的死亡,但是他沒有表現出過的多的悲傷,沒有表演式的沉痛哭泣,他沉浸於當下的直覺感受,喝了門房給的咖啡,第二天跟女友瑪麗親密,之後還跟雷蒙莫名其妙的成了朋友。在後來的某次度假過程中,他拿了手,因為覺得熱、太陽晃了眼,於是殺了人,接着又因為暴躁補了四。

他並非對母親的死無動於衷,他回憶了很多共同的經歷但悲傷的回憶並沒有縈繞許久,反而是儀式的繁複讓人疲憊。於是疲憊之後去睡了覺,去看了電影,去和女友滾牀單。可他也並不是真愛瑪麗,但也並非不愛瑪麗,表現出來的態度於是就成了“結婚也好不結婚也沒關係”。

結局是在監獄中度過的,偶爾被探望,被提審。他與律師對話,與獄卒對話,與檢察官對話,一次次的漫長審訊讓他覺得無聊。他理智而又冷靜的觀察別人,正如同別人客觀冷漠的觀察自己。之前他的那些不合乎社會道德的行為都成了他罪惡的證詞。

臨刑前,他少有的在神父面前表現出了暴躁,十分固執的反對神父的解救。他不認為自己有罪,不感到後悔。他甚至發現生命沒有意義,早死和晚死是沒有區別的。有關於死亡和時間的論述是這樣展開的:

全書幾乎都是默爾索的獨白。從第一人稱的視角去描繪直接觀察到的周圍世界,帶着一種淡淡的疏離感,以一種近乎冷漠的理性分析着。

仔細順着這些思路去思考,確實發現默爾索的感受也並非荒謬,反而有種被啟發的新鮮感。

但説實話沒讀太懂,反而沉浸於一種冷漠疏離的敍事風格。有朋友誇讚《局外人》為神書,寫得十分贊,也有朋友説整本書顯得不合邏輯、過於荒誕。看似對立的觀點卻在一本書上融合了,這或許就是一本好書的特點吧!

默爾索的冷靜是我難以理解的。他對身邊人情緒的感知近乎為零,很少受到母親朋友、女友、雷蒙或是別的什麼人的情緒影響。他看起來冷靜、理智,固執的忠實於自己所感所知,有點像個抑鬱的自閉症患者。抑鬱是因為感知到生活的無聊、空虛、荒謬,自閉是因為他很少去關注他人的想法,一直追求於探索自我內心從而實現精神自洽。

有段關於監獄生活的自省便充分體現了他的這種特點:

神父的哲學沒能拯救他,他深深地臣服於自己的生活信念。他對着牆思念瑪麗,但是最終承認了那就是一堵牆。他與被宣告死亡和解,與生活的荒謬和解,即使在毫無自由可言的監獄裏也實現了精神自洽。確實是讓人很佩服的!

殺死默爾索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的生活信念。他以一種冷靜的理智扼殺了生活的意義,顯得悲壯卻又荒誕。沒有人會覺得他是個勇敢真誠的人,除了他自己。

佛家提供了看待事物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默爾索死在了第二層和第三層之間,認為未來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早死和晚死是沒有區別的。但是他又確實認真的在過每一天的生活,又或者説是認真的敷衍、配合他人的表演。

大概因為我曾經是個習慣於內省的人,所以讀《局外人》的時候代入毫無障礙。反而覺得合乎邏輯。可讀完卻覺得細思極恐,隱約預感到這種僅僅追求自洽的脆弱性。

人不可能只為自己而活,不可以只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更沒有資格站在上帝視角去冷眼俯瞰蒼生。應當多去聽聽他人的內心想法,如此便可逃離荒謬的困境,從局外人轉變為一個局中人。

生命終歸是要失去的,不妨大膽一些,去與他人經歷一場生命的冒險。

“非是局中人,莫論是與非”近意的名言?

1.骨子裏有堅強,言行中有教養,交往中有包容,心底裏有善良。

2.意難平也只是過去,未來的日子要閃閃發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賺萬貫錢,做萬人迷。

3.的世界,就是應該果斷又幹脆,耽誤任何人,不消耗任何人,不浪費任何人,這是一種善良。

4.人這輩子不斷的交朋友,也不斷地淘汰朋友,難於共才是知己,這跟見面少沒關係。

5.你送出去的每顆糖都去了該去的地方,其實地球是圓的,你做的好事,終會回到你身上。

6.以禮待人,嚴以律己。非是局中人,莫論是與非,是非在己,譭譽由人。

7.時間決定你會在生命中遇見誰,而你的行為決定最後誰能留下。

8.真心的本質僅僅是,見識過複雜,仍然想要單純的對待你。

9.總有一個人會記住你説的每一句話,你的每一個習慣,不管多久。

10.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慢慢的我明白,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秀。

11.在人際關係裏放輕鬆點,不用做到每個人都喜歡,也不用和每個人都要好。

12.道德是對自己的約束,而不是別人,要求別人無私,本身就是一種自私。

13.努力不是給人看的,而是讓你往後回顧自己的青春時覺得不後悔。

14.為什麼生活總不如意。師傅説,萬象皆為心造,不如意的不是生活,而是你的心。

15.表白是表明心意,不是索取關係,不虧待每一分熱情,不討好每一份冷漠。

在男生眼裏自己喜歡的女生是怎樣的?

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很難回答。           

                    

總的來説,在一個男生的眼裏,喜歡的女生一定是優點被無限放大,缺點被忽略無視的人,她在你眼中所成的像,外人的感官和描述難以企及。禪宗中有人生的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世間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人的認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認識的主體是人,是跟着心走的,認識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實踐決定認識。也就是説,人對世間萬物,包括一個人的認識,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深化的,外人看來是“情人眼裏出西施”,但是,對局中人而言,那是“愛情”。

人有七情六慾,一般來説,六慾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心理需求或願望。NLP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自然語言處理系統中,將人分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感覺幾種類型,大致是説視覺型的人用眼睛感知世界,對女生的相貌、外表格外在意,俗稱“外貌協會”。

聽覺型的人用耳朵去感知世界,對女生的聲音比較敏感,叫“聲音控”;有的會因為某款香水的味道而鍾情於一個女生……無論是哪種方式的“來電”,無論女生的相貌、學識、性格、品性哪一點吸引了你,都要經歷人生的三種境界,當愛屋及烏的和猶抱琵琶的朦朧美散去,當你和她一起去面對生活的細細碎碎、面對日常的柴米油鹽時,無論她變成什麼樣子,希望彼此都能無悔自己的選擇。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局外人局中人的詩句

1. 關於局中人的詩句

關於局中人的詩句 1.指責人的古詩句有哪些

1、《詠針》

清 文映江

百鍊千錘一根針,一顛一倒布上行。

眼晴長在上,只認衣冠不認人。

2、《泊秦淮》

唐 杜牧

煙籠寒江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3、《二首》

唐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4、《雜作》

明 董應舉

小官事大官,曲意逢其喜。

事親能若此,豈不成孝子。

5、《白鷺》

宋 唐庚

説與門前白鷺羣,也須從此斷知聞。

諸公有意除鈎黨,甲乙推求恐到君。

6、《聊齋》

你也反,他也反,

喜怒哀樂一起都到心頭來。

奇也不必奇,怪也不必怪,

五子登科--總比兩袖清風更可愛。

台前發宏論,幕後發邪財,

幾分莊嚴、幾分虛偽、幾分堅定、幾分徘徊、

此中奧妙,誰能解得開。

7、《出塞》

唐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8、《相鼠》

(詩經)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9、《七步詩》

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0、《詠史》

晉 左思

鬱郁澗底鬆,離離原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居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2.哪句詩句表示局內者迷旁觀者清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對後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於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善於從常見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

2.橫看——從正面看,從山前山後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説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3.側——側看,從側面看,從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來就是瀏覽勝地。

5.緣——因為。

點評: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説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峯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説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峯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峯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着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脱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3.關於等人的詩句

1、《約客》

[ 宋 ] 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譯文

梅子黃時,家家都被籠罩在雨中,長滿青草的池塘邊上,傳來陣陣蛙聲。

時間已過午夜,已約請好的客人還沒有來,我無聊地輕輕敲着棋子,震落了點油燈時燈芯結出的疙瘩。

2、《夜雨寄北》

[ 唐 ]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説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説,巴山夜雨況味。

3、《逢入京使》

[ 唐 ]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譯文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説我平安無恙。

4、《人日思歸》

[ 南北朝 ]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譯文

入春已經七天了,離開家已經有兩年了。

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飛的雁羣之後了,但是想回家的念頭卻在春花開放以前就有了。

5、《秋風詞》

[ 唐 ] 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譯文

秋風凌清,秋月明朗。

風中的落葉時聚時散,寒鴉本已棲息,又被明月驚起。

朋友盼着相見,卻不知在何日,這個時節,這樣的夜晚,相思夢難成。

走入相思之門,知道相思之苦。

永遠的相思永遠的回憶,短暫的相思卻也無止境。

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牽絆,不如當初就不要相識。

4.與人有關的詩句大全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二》

北虜壞亭障,聞屯千里師。 —— 杜牧《雪中書懷》

天子號仁聖,任賢如事師。 —— 杜牧《雪中書懷》

偶應非熊兆,尊為帝者師。 —— 劉基《題太公釣渭圖》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 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 曹植《雜詩·南國有佳人》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 杜牧《泊秦淮》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 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5.關於人與人之間的詩詞

我願與君相知

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漢 ;卓文君〈白頭吟〉 得成比目何辭死

願作鴛鴦不羨仙。 唐;盧照鄰〈長安古意 身無綵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唐;李商隱〈無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唐;白居易〈長恨歌〉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唐;元稹〈離思〉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唐 ;劉禹錫《竹枝詞》 春心莫共花爭發

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隱〈無題〉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唐;杜牧〈贈別〉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頡,此物最相思。 王維〈相思〉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縷衣〉

一枝穠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李白《清平調之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鳳棲桐》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知我意,感君憐,此情須問天! 李煜 《更漏子 金雀釵》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朱淑真〈山查子〉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司馬光〈西江月〉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玉樓春〉

天不老,情難絕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張生〈千秋歲〉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多情自古傷離別。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柳永〈雨霖鈴〉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虞美人〉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錦瑟〉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蘇軾〈江城子 〉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青雲案*元夕〉

6.關於“對弈”的詩句有哪些

1.仙山行

唐代:耿湋

深溪人不到,杖策獨緣源。花落尋無徑,雞鳴覺近村。

數翁皆藉草,對弈復傾尊。看畢初為局,歸逢幾世孫。

雲迷入洞處,水引出山門。惆悵歸城郭,樵柯跡尚存。

2.觀棋(一作温庭筠詩)

唐代:段成式

閒對弈楸傾一壺,黃羊枰上幾成都。

他時謁帝銅池曉,便賭宣城太守無。

3.漢宮春(次韻稼軒蓬萊閣)

宋代:姜夔

一顧傾吳。_蘿人不見,煙杳重湖。當時事如對弈,此亦天乎。大夫仙去,笑人間、千古須臾。有倦客、扁舟夜泛,猶疑水鳥相呼。

秦山對樓自綠,怕越王故壘,時下樵蘇。只今倚闌一笑,然則非歟。小叢解唱,倩松風、為我吹竽。更坐侍、千巖月落,城頭眇眇啼鳥。

4.約客 / 有約

宋代: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5.水仙子·夜雨

元代:徐再思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

落燈花棋未收,歎新豐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撼動心靈的詩句,初看不明詩中意,再看已是局中人……

1.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我住在長江源頭,君住在長江之尾。天天想念你卻總是見不到你,卻共同飲着長江之水。

這條江水何時不再這般流動?這份離恨什麼時候才能停息?只是希望你你的心如同我的心,我一定不會辜負你的相思意。

2.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手中玲瓏骰子上的顆顆紅點,都是最為相思的紅豆;你知道不知道那深入骨中的就是我對你的相思意?

3.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山上有樹木,樹木有枝丫,這些都是人們知道的事情啊.我喜歡你,就好比這些日常的事情,這麼明顯,可是唯獨你卻不知道.

這裏有個人,一直在思念你,或許你知道,亦或許不知。行走在外,看着外面的風景,想着回憶裏的人,相思入骨,卻不能在一起。

天官賜福|非是局中人,莫論是與非(下)

今日美句分享。

1、曾經鮮活的終將逝去,未曾擁有過生命的卻將永生。

2、如果喜歡,最後卻分開了,只能説明,也就只是喜歡而已。

3、隨夜長升的三千明燈前,那人回頭望他,衣紅勝楓,膚白若雪,俊美不可視的眉宇間,依舊是一段狂情野氣,不滅反驕。

4、為你,明燈三千,為你,花開滿城,為你,所向披靡。

5、 “若誰也不是,總是特例,想不出席什麼就不出席什麼,長此以往,旁人不滿,議論紛紛……”

6、“你並不是瘟神,但他們寧可相信你是,也不願相信你不是;當初你逆天而行為永安降雨,如今他們卻連一杯水都吝於給你;百劍穿心,迫於無奈倒也罷了,但現在他們連幫你把一把劍拔出來這麼簡單的事都不願意去做,都覺得困難。”。

7、就算是結識了幾十年的人,要成陌路也不過在一朝間。

8、花城修長的手指輕輕梳理着他凌亂的髮絲,道:“殿下,那你知道,我為什麼不肯離開這個世界嗎?”。

謝憐不能明白為什麼花城到現在還如此鎮定,急得都發抖了,但六神無主中,還是有些傻乎乎地問道:“為什麼啊?”。

花城低聲道:“因為我有一個心愛之人還在這世上。”。

9、如千萬游魚過江海,無數盞明燈,緩緩從山頂上升起來。

它們在黑夜之中閃閃發亮,熠熠生輝。如浮空的靈魂,最瑰麗的夢,壯美至極,照亮了他的前路。

10、我雖非什麼聖賢,但也知道一心一意。若我不是真心愛一人,斷不會與這人有何逾越之舉;若是有了,即便我砸鍋賣鐵收破爛,賣藝街頭養家餬口,也不願讓這人受一點委屈。

11、家中已有妻室,貌美又賢良,是位金枝玉葉的貴人,我從小就喜歡的。喜歡了很多年,費盡千辛萬苦才追上去。

12、一手仗劍,一手拈花,意喻“坐擁滅世之力,不失惜花之心”。

13、他曾經是天之驕子,命格極好,錦衣玉食,十七歲便得道飛昇。

他如今是三界笑柄,厄運連連,落魄潦倒,八百年來流落人間。

他曾經驕傲非常,放話要拯救蒼生。

他如今低闊謙卑,温順的沒了稜角。

14、殿下,我瞭解你的全部。

你的勇敢,你的絕望;你的善良,你的痛苦;你的怨恨,你的憎惡;你的聰明,你的愚蠢。

如果可以,我願意你把我當做墊腳石,過河拆的橋,向上爬要踩碎的屍骨,活該千刀萬剮的罪人。但我知道你不會。

15、國師道:“人往上走,成神;人往下走,成鬼。”

謝憐想了想,道:“這句話有哪裏不對嗎?”

國師道:“當然不對。你記住:人往上走,還是人;往下走,依舊是人。”

16、與人相交,看的是投緣不投緣,相性如何,又不是看身份。我若喜歡你,你便是乞丐我也喜歡;我若討厭你,你就是皇帝我也討厭。不應該是這樣嗎?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17、世人皆聞黑水玄鬼因恨而出,卻不知血雨探花為愛而生。

18、世人皆道四大鬼王皆因怨念而生,

誰又知曉,

血雨探花為愛成絕,

黑水沉舟本應風光無限,

青燈夜遊也曾仰慕一人,

白衣禍世也妄想拯救世界。

19、如果不知道你活下去有什麼意義,那麼就姑且把我當做你活下去的意義,把我當做支撐你活下去的支柱吧。

20、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因為遇見你,我眼裏再也容不得他人!

21、親眼看着所愛之人被踐踏,自己卻為力。你明白自己什麼也不是,什麼也做不了,這才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

                                    ————《天官賜福》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是什麼意思?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是什麼意思?——答: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作品簡介】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藴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葱葱連環不絕;側看則峯巒起伏,奇峯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説,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作品原文】

版本一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版本二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看山總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詞句註釋】

⑴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⑵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側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識:不能認識,辨別。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⑸緣:因為;由於。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白話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峯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創作背景】

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思想內容】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藴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葱葱連環不絕;側看則峯巒起伏,奇峯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説,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作品賞析】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説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峯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説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峯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峯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着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脱主觀成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於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峯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藴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着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説,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徵,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裏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説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麼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後另闢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説,便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於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名家點評】

毛穀風:此詩反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宋人七絕選》,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版)

徐中玉:此詩説明“局中人常常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就是由於受到認識條件的緣故。”(《蘇東坡文集導讀》,巴蜀書社,1987年版)

鄭孟彤:此詩得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這就是通常所説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意思。”(《中國詩歌發展史略》,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遊國恩等:此詩的“理”是“局外人有時會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年版)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 、蘇仙 、坡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嘉佑二年(1057年),蘇軾參加殿試中乙科  ,賜進士及第  ,一説賜進士出身 。嘉佑六年(1061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 。宋神宗時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諡"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評價:"蘇軾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TAG標籤:局中人 山看 看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