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出塞的古詩詩意

出塞的古詩詩意

1.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着邊塞,離家萬里的士卒始終沒能回還;如果有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跨過陰山。《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出塞的詩意

出塞的詩意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註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崑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譯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慨歎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説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歎。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出塞

楊炯 出塞

塞外慾紛紜,雌雄猶未分。明堂佔氣色,華蓋辨星文。

二月河魁將,三千太乙軍。丈夫皆有志,會見立功勛。

【賞析】

楊炯(650年-692年),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詩人,初唐四傑之一。顯慶六年(公元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年)秋後改任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

王之渙 出塞

《出塞》

作者: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註釋:

1、萬仞:一仞八尺,萬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種管樂器,有二孔。

3、楊柳:指折楊柳曲,是一種哀怨的曲調。

4、玉門關: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譯文:

黃河發源於黃土高原,

高入白雲之間,

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

背倚萬仞高山。

莫須埋怨,

羌笛吹奏摺楊柳的悲調曲,

誰還不知道,

春風歷來就不度玉門關。

賞析:

這首詩旨在寫涼州險僻,守邊艱苦。詩的首句,寫洶湧澎湃的黃河,發源於雲端,突出其源遠流長,展示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次句寫涼州城的戍邊堡壘,地處險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詩常用詞,通常與孤相連用(如一片孤雲、孤帆一片等等),這裏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遞轉,寫所聞。羌笛奏着《折楊柳》的曲調,勾起征夫離愁。唐時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而見楊柳而生愁,甚至聽《折楊柳》歌而生怨。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無法折柳寄情,聽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凍、征戰無期、歸家無望。然而,怨也罷,愁也罷,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須怨。這種寬解語,着實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尋味,不愧為邊塞詩的絕唱。

王昌齡 出塞

王昌齡:出塞

《出塞》

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註解: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崑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譯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慨歎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説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歎。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出塞古詩的詩意

《出塞》古詩意思為: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着邊塞,離家萬里的士卒始終沒能回還。如果有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跨過陰山。

《出塞》古詩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賞析

《出塞》是唐朝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緻的描繪,他是在歷史的角度找到堅實的立足點,襯托出當時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彩。把複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裏,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鍊明快。

出塞這首詩的詩意是什麼

《出塞》這首詩的詩意是: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着邊塞,離家萬里的士卒始終沒能回還。如果有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跨過陰山。

原文是: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願望。

出塞古詩的意思

  《出塞》的意思:仍舊是秦漢時的明月與邊關,守衞邊關的將士們仍未歸來。假使龍城的飛將李廣現今尚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表達出詩人希望早日平息戰事、人民安居樂業的願望。

  《出塞》

  王昌齡 〔唐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賞析

  《出塞》的前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從描寫景物景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後兩句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全詩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着愛國。

TAG標籤:詩意 古詩 出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