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妙招

當前位置 /首頁/生活妙招 > /列表

立秋貼秋膘注意什麼

立秋貼秋膘注意什麼

立秋一定要貼秋膘嗎立秋貼秋膘注意什麼

立秋“貼秋膘”不是必須的,需要根據個人身體情況來定。

貼秋膘習俗起始於清朝,尤其在北方民間流行較甚。一是因為北方秋季是收穫的季節,以肉貼膘好有勁農忙。二是從文化講,我國唐朝、元、清等朝代,以胖為美,秋季吃好既可防病又可養生。三是北方冬天寒冷,貼秋膘可以禦寒,幫助度過漫長的冬季。對於傳統意義的“貼秋膘”,高穎認為,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日的“貼秋膘”習俗已經失去傳統意義上的“食肉進補”之意,應把“貼秋膘”當成一種社會節日文化。從當今科學發展角度看,秋季養生保健應以潤燥為主,科學貼秋膘。

注意:立秋貼秋膘大魚大肉每天換着吃,引起急性胰腺炎的人很多。對此,高穎解釋,攝入大量高脂飲食是引發胰腺炎的誘因,主要表現為急性劇烈腹痛、發熱、噁心嘔吐等。

以下幾類人切不可盲目貼秋膘:老年人、兒童、胃火旺盛者及胃腸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病患者一定慎貼秋膘,以免因為短時間食用高油高脂、肥甘厚味的食物引發或加重原有疾病,宜採取平補、慢補的方式,平日的飲食也應以清淡、潤燥為主。

立秋貼秋膘注意什麼?

不要無病亂補: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不要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用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將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熱,口淡涎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乾、口苦、口臭,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質紅。

不要過度進補: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可取的。如過量服用蔘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多服用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不要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健胃。日常服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補品中的佳品。

不要重進輕出:養生專家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既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暢通。

不要長期用單一補品: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種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不要以貴賤分高低: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並無奇特的治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紅薯和洋葱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適應症,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麼,補什麼,切勿以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羣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TAG標籤:立秋 貼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