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科技

當前位置 /首頁/IT科技 > /列表

以節氣爲主題的民俗活動有哪些

立春,俗稱“打春”。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立春日,村裏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農事開始。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

以節氣爲主題的民俗活動有哪些

中國古代以節氣爲主題的民俗活動有很多,比如說像立春,中國講究要打春,選一位老者來擊打用泥巴做成的春牛,取意就是要耕種。除了立春以外還有清明,清明這一天中國人都要到自己祖先的墳墓上,打掃乾淨,剪除墳墓旁邊的雜草和雜枝。

秋季是指立秋至立冬之間的一段時間,其中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重要節氣。秋季的氣候特點是初秋溼熱較甚;白露後雨水減少,氣候乾燥,晝熱夜涼;寒露後天氣很快變冷 秋季是由夏季到冬季的過度季節。陰曆爲7至9月立秋到立冬,

在這裏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就是三月三日的上巳節。關於上巳節的記載,很早在詩經當中就有它的記載,而在文獻當中最爲出名的當屬於唐代杜甫,他的《麗人行》中所寫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這裏所介紹只是漢民族的一些較大的傳統節日,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衆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

在中國古代三月三日是一個盛況之日,在當時無論是大家還是小戶,他們都要到河邊去洗浴,拔除整個冬天身上的污穢,在當時的取意就是“去污求福”。三月三日這樣一個節氣也就成爲了當時的一種盛大的民俗活動,這就是中國民俗當中的一例。

諺語:(我試着做解釋,不準確的大家指正) 1、打狐子是要皮哩。(意指做事要把眼光放在真實目標上) 2、捉豬兒子還得看闊婆哩。(意指遺傳和家庭文化對於下一代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3、給瞎驢挽草哩。(意指不動腦筋白付出辛苦) 4、敢人多不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大暑節氣各地有哪些習俗

大暑節氣的習俗有:浙江台州人送“大暑船”,台州椒江人吃薑汁調蛋,莆田人吃荔枝、羊肉和米糟,臺灣人吃鳳梨,山東人“喝暑羊”。

浙江   

大暑送“大暑船”活動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大暑船”完全按照舊時的三桅帆船縮小比例後建造,船內載各種祭品。活動開始後,50多名漁民輪流擡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人羣。“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後,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後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們五穀豐登,生活安康。

台州

台州椒江人還有大暑節氣吃薑汁調蛋的風俗,薑汁能去除體內溼氣,薑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 

莆田  

在大暑節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在大暑節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爲互贈的禮品。 

臺灣  

大暑節臺灣周圍的海域大多佈滿暖水魚羣,東北海域有魷魚,基隆外海有小卷、赤宗、彰化海域則有黃鰭鯛等。臺灣民諺:大暑吃鳳梨,說的是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另外六月十五日是“半年節”,由於農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後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嚐,象徵意義是團圓與甜蜜。 

山東

山東不少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

二十四節氣之寒露節氣習俗有哪些

操TAb7 :你好。

唐 張九齡《晨坐齋中偶而成詠》:寒露潔秋空,遙山紛在矚,孤頂乍修聳,微雲復相續,人茲賞地偏,鳥亦愛林旭,結念憑幽遠,撫躬曷羈束。 仰霄謝逸翰,臨路嗟疲足。徂歲方暌攜,歸心亟躑躅。 休閒倘有素,豈負南山曲。

寒露,九月節,嫋嫋涼風動,悽悽寒露零,露氣重而稠,稠而將凝,再過半月,凝爲霜降。寒露後,白日幽晦,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霧結煙愁。蕭蕭秋意重,依依寒色濃。歸鴻將急於南飛,哀鴻遍野。秋殘如血。

寒露養生:《黃帝內經 素問》有曰:秋三月,宜早起早臥。寒露灸:艾灸足三裏,勝吃老母雞。艾灸神闕穴,萬病會自滅。

飲食:秋之燥,宜食麻(芝麻)以潤燥。飲食上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減辛:少食蔥、姜、蒜,辛辣調味品,少吃燒烤,少飲白酒。

寒露前後宜吃水果:梨、葡萄、蘋果、香蕉、柿子、橘子。

蔬菜:白菜、山藥、百合、蓮藕、西紅柿。

寒露三候:鴻雁來賓;雀入大水爲蛤;菊有黃華。

秋天都有哪些節氣?分別有什麼特點?各地在這些日子的習俗又是什麼?

秋天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

秋季的氣候特點是初秋溼熱較甚;白露後雨水減少,氣候乾燥,晝熱夜涼;寒露後天氣很快變

冷。

習俗:

1、立秋,8月8日,許多地方到了“立秋”的時候都有“貼秋膘”的習俗;

2、處暑,8月24日,祭祖、迎秋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放河燈;開漁節;潑水習俗;

3、白露,9曰8日,白露茶;米酒;

4、秋分,9月24日,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

5、寒露,10月9日,登高節;

6、霜降,10月24日,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

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

白露的節氣習俗是什麼?

相較於“兩至”、“兩分”,白露節氣的地位並不很高,但其民俗活動卻是非常的豐富多彩。

1.白露茶一提起白露,愛喝茶的人都會想到飲“白露茶”。白露期間,茶樹經過夏季的炎熱,此時正是生長的最佳時期。白露茶既不如春茶那樣鮮嫩,經不起泡,也不如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特別甘醇的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歡。再者,家中儲存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時白露茶正上市,因此到了白露前後,愛喝茶的人就託人買點白露茶。

2.祭禹王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也選在白露時節。禹王就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爲“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裏將舉辦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爲最大,歷時一週。

與祭禹王同時進行的,還有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動期問,《打漁殺家》是必演的保留節目,它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企盼和嚮往。

3.吃龍眼福州有“白露必吃龍眼”的俗語。民間的大意是,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滋補身體的奇效,吃一顆龍眼等於吃一隻雞那麼補,聽起來感覺太神奇了,哪有那麼誇張,不過相信還是含一些道理的。因爲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重功效,還能夠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龍眼個個顆大,味甜核小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龍眼是最好不過的了。不管是否真正大補,吃了就是補,所以福州人也適應了這一傳統習俗。

4.吃番薯許多地方的人們認爲白露期間應多食番薯,因爲吃番薯絲和番薯絲飯後就不會發生胃酸和胃脹,於是就有了在白露節吃番薯的習俗。

5.十樣白浙江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慣。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在這天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吃後可滋補身體,祛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就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吻合。

6.白露米酒釀酒習俗在四川很多地方歷來就有。尤其是白露期間,差不多家家釀酒。這時釀出的酒溫中含熱,微帶甜味,稱爲“白露米酒”。白露米酒中的佳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釀製而得名。

程酒,古爲貢酒,盛名悠遠。《水經注》記載:“郴縣有淥水,出縣東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於耒,謂之程水溪,郡置酒館醞于山下,名日‘程酒’,獻同也。”《九域志》亦云:“程水在今郴州興寧縣,其源自程鄉來也,此水造酒,自名‘程酒’,與酒別。”程鄉就是今三都、蓼江一帶。資興從南宋到*初年稱興寧,故有郴州興寧縣說法。白露米酒的釀製除取水、選定節氣很有講究外,方法也十分獨特。先釀製白酒(俗稱“土燒”)與糯米糟酒,再按1:3的比例,將白酒倒入糟酒裏,裝壇待喝。如製程酒,須摻入適量糝子水(糝子加水熬製),然後人壇密封,埋入地下或者窖藏。亦有埋人鮮牛欄淤中的,待數年乃至幾十年才取出飲用。埋藏幾十年的程酒色呈褐紅,斟之現絲,易於人口,清香撲鼻,且後勁極強。

清光緒元年(1875年)纂修的《興寧縣誌》雲:“色碧味醇,愈久愈香”,“釀可千日,至家而醉”。《水經注》還記載,南朝梁文學家任與友劉杳閒談,“任謂劉杳日: ‘酒有千里,當是虛言?’杳日: ‘桂陽程鄉有千里酒,飲之至家而醒,’亦其例也。”南朝梁時,興寧隸屬於桂陽郡。在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風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來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往城市。

該酒由糯米、高梁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直到20世紀30~40年代,南京城裏酒店裏還有零售的白露米酒,後來慢慢消失。

立春習俗 立春節氣民間習俗有哪些

立春習俗——迎春

立春習俗中在立春前一日,先要迎春。春至而萬物生。古人把農事叫作春事,農忙叫作春忙。《書傳》中記載:“冬寒無事,並人室處,春事既起,丁壯就功。”黃庭堅有詩寫道:“田園恰恰值春忙。”春天又是播種的時節,因此,說到耕地,也應該稱爲春耕。

立春習俗——走馬

立春習俗中的走馬就是跑馬,即騎馬,盛行於唐玄宗時。當時有人因此說道:“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北方人自古因地理地勢的緣故,大多喜好騎馬。

立春習俗——蹴鞠

蹴鞠在古代極爲盛行,相傳起源於黃帝時,蹴鞠也是立春習俗中的一個習俗。《史記》:“處後毗鞠。”《後漢書》:“六博蹴鞠。”《漢書·藝文志》有關於at鞠的文字二十五篇,顏師古在註釋中寫道:“鞠以韋(皮革)爲之,實之以物,踢以爲戲。蹴鞠陳力之事,在昔附於兵法。”《太平御覽》引用《三倉解話》稱:“鞠,毛丸,可踢戲。”

蹴鞠,就是如今的踢球。漢朝時做這種遊戲,要在地上挖出洞窟,把球踢人其中,又因爲球很容易跑到別的地方,需要奮力追逐,所以還要挖出一條界線,示*。(可參見《後漢書》中的〈戚夫人傳》及《霍去病傳》)隋唐時有專門的球場,寬廣平坦,和今天的運動場沒什麼差異。毗鞠的時候,把兩根數丈高的竹竿插在地上,並用網把竹竿網住,作爲球門,以能踢進球的爲勝。踢球的人分爲左右兩隊,相互比賽。還有一種稱爲踏球的娛樂,即用腳蹬踩在球上,拐彎奔跑。《唐語林·卷五》:“今樂人又有蹋球之戲,作彩畫木球,高一二尺,女伎登躡。球宛轉而行,縈迴來去,無不如意,蓋古蹋鞠之遺事也。”明朝汪雲程著有《蹴鞠圖譜》,上面羅列的規則很是詳細,涉及分左右兩隊、球門、社規以及踢法等許多細則。及至南宋臨安,蹴鞠打球已皆有社團。

立春習俗——春臺戲

各地民間舉行種種娛樂活動,用以迎接春氣,預兆豐牽。人們在開曠之處搭臺,聚資請戲班表演,祈福農祥,稱爲春臺戲‘賣春困立春過後,天氣漸漸和暖,往往使人容易隨睡,易於徽惰。兒童於立春當日應特別早起,高呼:“賣春困!”用以振作精神。宋朝陸游有《歲薯》之詩:“從今春困不須賣,睡到日高三丈時。”此外,還有《歲首書事》,“賣困兒童起五更”,詩後自加註解:“立春未明,相呼’賣春困‘,亦舊俗也。”

立春習俗——天子躬耕

在古代,天子諸侯都有親耕措田的禮儀,也是立春習俗之一。精田是古代天子諸侯徵用民力耕種的田地。典籍中記載,天子有精田千畝,諸侯百畝。《禮記·月令》關於孟春載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來耙,措之於參保介之御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保介,即衣甲;參,即所乘之馬。這句話是說,勇士身披盔甲陪乘,以保護君王,農具放在馬匹與駕車者之間。漢文帝、景帝時,先後頒佈詔令,告示全國“聯躬耕以給宗廟粟盛”,又說“聯親耕爲天下先”。

從那時起,就有皇帝於立春皆親自在精田耕種,祭祀先農,又建造精田倉,把收上來的穀物全都用來祭祀,作爲集盛,也就是供奉的食物。此後歷代遵循這種規矩,只在時間上小有差異,或者正月,或者二月不等。漢章帝、唐太宗、晉武帝時都用正月,漢明帝、齊武帝則用二月。

到了清朝,從雍正五年開始,京師以及各府、州、縣都要在當地東郊選擇潔淨豐腆的田地,修建先農壇。壇內開闢有措田四畝九分,耕牛一頭,農具一副,挑選勤勞謹慎的農夫兩名,免除他們的差役,酌情給予口糧,讓他們在農壇裏看守灌溉,地裏的收人都用作祭祀,以爲粟盛。每年二月,挑選一個屬吉的亥日,在黎明時分。由官員率領本地德高望重的長者以及農夫代表,在先農壇恭敬致祭,祭祀完畢,官員脫下蟒袍,按照九卿耕種的條例,行九推禮,農具爲赤色,牛爲黑色,種箱爲青色。在縣上,由知縣扶犁,典史播種,德高望重的老者一人牽牛,奏慶賀豐年的禮樂,九推九返,最後由農夫將田地全部耕完,所用的種子,應悉數按照當地的土地性質,精心挑選。儀式非常隆重。

立春習俗——理農具

立春過後,即將開始耕種。農家須把農具歸類整理,可以使用的收拾整齊,不能使用的重新購買。宋朝陸游有詩道:“立春新戲歲,最先理農器。”農家在試驗農具的時候,敲鼓慶賀,叫作長秧鼓,意在希望秧長禾秀,收成豐盛。

立春習俗——養蜂

立春之後。天氣日漸回暖,植物萌芽開花,此時,原本潛伏在巢內過冬的蜂羣,也會逐漸開始活動。所以,近日應檢查巢房,加以整理,並準備好割蜂蜜和分封所需要的一切器具,例如巢箱、繼箱、隔王板、捕蜂器、蜂帚、薰煙器、面具、手套、割蜜刀、蜂王籠、給餌器等,以便各項工作順利進行。至於剛開始養蜂的人,由於經驗不多。管理未熟,在春天開始入手,由於天氣溫和,即使小有疏忽,也不會輕易導致失敗,尤爲便利。

立春習俗——嚼春

立春吃春餅生菜等,俗稱嚼春、咬春或者嘗春。唐朝時,立春這一天有製作春盤的習俗。《四時寶鑑》載:“立春日,唐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杜甫《立春》中寫道:“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王,菜傳纖手逃青絲。”岑參有詩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宋朝蘇軾有:“青蓄黃菲試春盤。”金朝元好問亦有:“里社春盤巧欲爭,裁紅暈碧動春情。”這些詩句用意都在迎新。

昔時立春之日,朝廷用春盤頒賜臣下,製作極爲精巧。宋朝、明朝均如此。(宋史·禮志》中記載:“立春賜春盤。”<燕都遊覽志》則有:“凡立春日,於午門,賜百官春餅。”據《乾淳歲時記》記載,由後苑所制的春盤,每盤價值數萬錢。馮應京《月令廣義》中寫着:“春餅者,薄劑熔菜肉裹食也。”江南通稱爲春捲,大多在油鍋中煎炸而成,也有用麪粉烙成薄餅,卷物而食之,所以又叫薄餅。《隨園食譜》有:“山東孔藩臺家,制薄餅,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又有:“秦人制小錫雄,裝餅三十張,每客一罐,餅小如柑,雄有蓋,可以貯餡,用炒肉絲,其細如髮,蔥亦如之,豬羊並用,號日西餅。”近年,考究的人多用火腿、蝦仁、雞肉、蟹粉、冬筍、肉絲等作爲餡料,製成春餅,用來款待客人,尤爲風行。

立春習俗——咬春

供春季食用的蘿蔔,多在上一年晚秋播種。蘿蔔根部肥大,味甘質脆,顏色發紅的還可以順氣醒睡,化痰清熱,健身美容。蘿蔔生吃最好,汁水越多,功效越好。患有胃酸的,最好能每餐生吃紅蘿蔔,尤其以鮮嫩者爲佳。我國北方,立春日盛行吃蘿蔔,據說可以解春困。《城北集詩注)說北京的風俗皆在立春吃蘿蔔,叫作咬春。此時,往往半夜中,街市仍然有人出售蘿蔔,並叫賣着“賽過脆梨!”彭蘊章《幽州土風吟·咬春詞》中寫着:“蘿蔔辛,名咬春,此是古人菜根意,可愧一食萬錢人,食萬錢,態遊戲,笙歌歲裏朝朝醉,不到山村水邊去,九十韶光睡夢中。春人誰識春滋味。”

立春習俗——接春

樟葉就是樟樹的葉子,性質辛溫,香氣辛烈。燒樟葉可以辟邪,除溼氣,殺蟲。本日,浙江東部的人多在庭院裏燒樟樹葉,使其僻啪作響,傳說可以祛陰邪,俗稱接春,也稱烽春。

立春習俗——煨春

茶葉,性質溫苦,微寒。飲茶能夠清熱,降火,消食,醒睡,還能治疾瘡,利小便,去痰熱,止溼,令人少睡有力,治療疲勞性神經衰弱。把茶煎成濃汁飲用,可幫助吐出風熱痰涎。茶汁具有強大的殺菌功用,常飲可以預防傳染病。本日煎茗,意在宜達陽氣,振作精神,俗稱煨春。

立春習俗——剪花彩

修剪彩紙,以之爲花果形象,這種技藝在漢朝就已十分發達。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曾譏諷花彩之費,可見當時剪綵即已盛行。晉代新野君一族,以剪花爲業,用染色的絲絹製成芙蓉花,將蠟捻成菱藕的形狀,所剪的梅花更宛若實物。晉惠帝曾下令宮女用染成五彩的通草花插在髮髻上,作爲裝飾。荊楚一帶的民俗,皆於立春之日,剪出彩燕戴在頭上。唐朝制度,立春日郎官、御史以上的官員,賜“春羅蟠勝”,對宰輔、親王、近臣,賜“金銀播勝”,入宮拜賀之後就可以帶回家裏。民間剪綵做成春蟠替在頭上。唐中宗景龍年間,立春日出剪綵花;景龍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中宗下令侍臣迎春,大內派出彩花,每人賞賜一枝。《酉陽雜姐》載:“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爲小播,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爲春蝶春錢春勝以戲之。”該風俗直至宋朝未改。歐陽修有詩寫道:“共喜釵頭燕已來。”王曾《春帖子》中寫有:“彩燕迎春人鬢飛。”南宋臨安立春這天,女子都喜歡做春播、春勝,縷以金線,色彩相錯。做成紫燕黃蝶之類,用以贈送親朋。

立春習俗——貼春字

在門楣上貼“宜春”二字,是爲了預兆新春嘉福。

立春習俗——塑土牛

小孩塑小土牛,意在讚美春牛的勤勞強健。

立春習俗——拔河

拔河,即拖鉤,一名牽鉤。原本是荊楚地區的風俗。唐朝封泊我封氏聞見錄》:“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爲之。相傳楚將伐吳,以此教戰。古用蔑纜,今民則用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分二朋,兩相齊挽。當大繩之中,立大旗爲界,震鼓叫囂,使相牽引,以卻者爲勝,就者爲輸,名曰拔河。”晉唐時盛行。唐代兵士、宮女以及宰相、將軍等,多以此爲戲。《唐書·卷五·兵志》:“六軍宿衛,皆市人,富者販增彩,食果肉,壯者爲角抵、拔河、翹木、扛鐵之戲。及祿山反,皆不能受甲矣。”《唐書,卷四·則天本紀》有:“景龍三年二月己丑,及皇后幸宣武門,觀宮女拔河,爲宮市以嬉。”景龍四年“及后妃宮主,觀三品以上拔河”。到中宗、玄宗時,拔河規模更大,挽繩的多至千餘人,呼聲震天,觀者驚駭。當時考爲進士的河東薛勝寫有《拔河賦》,用以記錄當時的壯觀景象,人人競相傳閱。

立春習俗之拔河

立春習俗——春亂

古時之人舉行婚禮。多在春季,《詩經》有“桃之夭夭”“宜其室家”之句。立春是萬物回春的日子,凡是之前嫁娶失時的,今日可以舉辦婚禮,取意春到人間,萬物滋育。廣州一帶俗稱爲春亂。

立春習俗——行冠禮

冠禮是禮儀的開始,不可不恭敬謹慎。在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表示有了*的資格。可以結婚,也可以人仕。至於民間風俗,男子到了十五歲,在歲首、清明、冬至,都可以舉行冠禮,拜天地宗祠以及君長。爲了方便的緣故,已經到了適婚年齡,並且即將成婚的,也可以在婚禮吉期同時舉行冠禮。故亦可在立春日舉行冠禮,取意三陽開泰,萬象更新,也寄託了對青年男子勇猛進取的美好祝願。

立春習俗——梅花信

本月俗稱爲梅花信。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風,梅信最早。春梅的開放時間,因氣候和土地關係,各地不同,大致是在立春之後開始盛開。近代廣東惠州的羅浮山,廣東南雄的大庚嶺,福建泉州的梅花山,廣西桂林,四川成都的草堂以及百花潭,都以梅花著稱。此外,南京的陵園,無錫的梅園,蘇州的鄧尉山,杭州的孤山、超山,每逢春初,梅花盛開,紅英綠等,相間萬重。堪稱香國。

TAG標籤:主題 民俗 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