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普洱茶歷史起源簡單概述

普洱茶歷史起源簡單概述

普洱茶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這種茶葉產自雲南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因爲此茶一直在普洱集散,所以得名爲普洱茶。

普洱茶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爲原料,是再經過發酵加工製成的散茶或緊壓茶。

普洱茶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這種茶葉產自雲南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因爲此茶一直在普洱集散,所以得名爲普洱茶。

普洱茶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爲原料,是再經過發酵加工製成的散茶或緊壓茶。

普洱茶起源於雲南,有着悠久的歷史。

據傳說,茶樹始於公元前2737年,神農氏發明了種植茶樹。

茶樹在雲南大約是在公元前1000年前出現。

至唐代(618-907年)時,茶樹已經普及到雲南南部。

宋代(960-1279年)時,茶樹生長地已經氾濫成災。

明朝時期,普洱開始盛行,經過了一千多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普洱茶的特色。

至今,普洱茶仍是中國茶葉中的佳品,被譽爲“茶中之王”。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普洱茶的歷史來源

1、歷史來源

普洱茶產於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縣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縣,隸屬思茅地區,位於雲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稱寧洱縣。

“普洱”爲哈尼語,“普”爲寨,“洱”爲水灣,意爲“水灣寨”,帶有親切的“家園”的含義。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達 2000年之久。民間有“武候遺種”(武候是指三國時期的丞相諸葛亮)的說法,故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唐朝時普洱名爲步日 ,屬銀生節度(今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 ,銀生茶是爲普洱茶的前身 ,元朝時稱之爲普茶 ,明萬曆年才定名爲普洱茶 ,極盛時期是在清朝 ,《普洱府志》記載: “普洱所屬六大茶山 …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餘萬人 ”,可知當時盛況。

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爲其主要原料生產地,普洱與思茅成爲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時期以普洱爲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東南亞,甚至歐洲。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後,法國、英國先後在思茅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遠銷,普洱茶馬古道隨興旺。

現今還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馬古道,1.5米寬,斷續數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馬古道、那柯里茶馬古道,斷續 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馬古道,殘存 12.5公里,石上馬蹄印,記錄下了當年運茶馬幫的歷史。

2、普洱茶主要產地: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

3、普洱茶流行原因: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

擴展資料

普洱茶原料等級

茶葉採摘時,葉和芽同時採,一般從茶樹枝條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葉:一葉一芽的採一芽、二葉一芽的採一葉一芽、三葉一芽的採二葉一芽。

普洱的等級劃分,只有在鮮葉時有明確的用芽葉的含量來進行不同等級的分級標準,在曬青茶(生散茶),熟散茶的等級劃分時,用芽葉的含量這個維度已經不能成爲嚴謹的分級標準了。

特級:一芽一葉佔70%以上,一芽二葉佔30%以下;

一級:一芽二葉佔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30%以下;

二級:一芽二葉、三葉佔6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40%以下;

:一芽二葉三葉佔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50%以下;

四級:一芽三葉、四葉佔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30%以下;

五級:一芽三葉、四葉佔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50%以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洱茶

普洱茶的歷史淵源

普洱茶的歷史淵源流長,可以追溯到三千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下面由茶能成事帶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關於普洱茶的歷名淵源。

“普洱”(Pu-er 或 Pu-er h)爲雲南少數民族哈尼族語,意指“水灣寨”,有親切家園之意。景邁山布朗族石碑記載,茶樹種植始於傣歷五十七年(公元696年),至今1300餘年。

“香陳九畹芳蘭氣,品盡千年普洱情。”道出了普洱茶最大的特點---“越陳越香”。在普洱茶的起源地---雲南,有“爺爺的茶,孫子賣”的俗語。普洱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的熟普洱茶,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持續進行着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

普洱茶傳說,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民間有“武侯遺種”(諸葛孔明)的說法,以致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傳說,至今有許多少數民族奉諸葛孔明爲茶祖,深信武侯植茶樹爲事實,並世代相傳。相傳基諾族祖先隨孔明南征,因途中貪睡而被“丟落”,而相傳附會爲“攸樂”的來源。

據傳,古六大茶山也是以孔明遺器而得名;《普洱府志·古蹟》記載:“舊時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錛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鐙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撒,因以名其山。

普茶一詞,首次出現在明代萬曆四十八年(1620)謝肇淛的《滇略》中:“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瀹作草氣,差勝飲水耳。”從明末謝肇淛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普茶雖已是蒸壓成團的緊茶,但製作工藝粗糙,青氣重,茶並不好喝。此“普茶”是否是普洱茶?似乎難以定論。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識》寫道:“普雨茶,蒸之成團,狗西番市之,最能化物,與六安同。”

雖然到了期間,普洱茶貢隨着清朝的滅亡而消失,但是,從期間普洱茶的製作,還是能夠窺見前朝工藝的影子與傳承。曹清明講的“尖梭蓋面”,基本與範和鈞講的“梭邊”的外形與功能近似。

簡述一下普洱茶的歷史

從時間的長度上看,普洱茶可劃分爲四大時期。

1.普洱茶的發軔時期(三國時期——1733年)普洱茶的雛形始於漢末。三國魏時張揖《廣雅》有製作緊壓茶的描述。“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這裏所說製作法,正是餅茶製造工藝的萌芽階段。唐朝將此壓制技術發揚光大”明初年,太祖朱元璋取消緊壓茶工藝令,這說明至遲在元代普洱地區就有壓制緊壓茶工藝。而云南山高皇帝遠,恰巧把緊壓茶技術完美地儲存下來了故明謝肇淛《滇略》言“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個階段稱之爲普洱茶的發軔和發育階段,也是普洱茶在自然形態下的曼妙生長的歷史時期。

2.普洱茶“號記茶”的歷史時期(1733年——1938年)

以1733年同興號茶莊成立爲標誌,至938年,其特徵:一是各種商號相繼成立。二是以石模和木模壓制爲製造工具。三是商標品牌標識已強烈凸現顯。簡言之,此時的普洱茶號已燦若星河,輝煌燦爛。

3.普洱茶“印記茶”的歷史時期(1938年——1973年)

1938年12月16日,中國茶業公司與雲南省富滇銀行合股成立了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至此,號記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原來的號記茶是用石模和木模壓制的,而印記茶是用機械壓制加工的,紅印、藍印、七子小黃印等皆爲此時期的主要產品。這個時期從1938年延續到1973年。

4.普洱茶生、熟茶的分野時期(1973年——至今)

1973年以後,普洱茶開始了生、熟茶的兩大歷史分野。原有的普洱茶都是生茶,

是在歲月中慢慢的發酵、陳化而來。從1973年以後就有了大批量的人工發酵茶。事實上普洱熟茶產生首功應歸於香港,40年代香港就進行了人工發酵的實驗。五十年代,廣東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化實驗,一份50年代廣東省進出口公司的資料上面有熟茶發酵的流程標準,這個流程是建立在之前香港茶人實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歸根結蒂,雲南茶人是在香港、廣東試驗的基礎上獲得成功的,進而將其發揚光大、推向市場。熟茶的誕生實現了普洱茶的規模化生產,也才讓普洱茶能夠“飛入尋常百姓家”。

品茶之普洱茶前世今生

【普洱】爲哈尼語,“普”爲寨,“洱”爲水灣,意爲“水灣寨”,寓意着親切家園的美好含義。

【普洱市】隸屬思茅地區,位於雲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歷史上稱爲“普洱府”。普洱茶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

普洱茶的歷史:

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達2000年之久。民間有“武侯遺種”的傳說,故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唐朝】時期, 普洱名爲步日,屬銀生節度。唐朝鹹通三年(公元862年)樊綽出使雲南,其所著的《蠻書》卷七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菽薑桂和烹而飲之。”證明唐代已經生產銀生茶,是爲普洱茶的前身。

【宋朝】皇帝遣使至景隴(景洪市)頒發虎頭金印,命爲一方之主,稱爲景隴金殿王國至尊佛主。

【元朝】時稱之爲普茶,明朝萬曆年間才定名爲普洱茶。“普洱茶”一詞始見於明代謝肇涮《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普茶”即普洱茶,此時已有緊壓茶加工工藝。元代設徹裏軍民總管府,後改爲徹裏軍民宣慰司,實行土司制。

【明朝】年間,朝廷在勐泐地方設立了宣慰使司,統轄勐泐地方各勐(勐,勇猛;河谷平地;傣族地名,行政單位)

【清朝】普洱茶的極盛時期是在清朝,先有雍正皇帝的御用貢茶茶廠,後有乾隆皇帝御賜茶名。西雙版納是茶馬古道的起點,是普洱茶的源產地。

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普洱茶入貢清朝宮廷,貢茶歷史約130年,古六大茶山在清朝時達極盛時期,《檀萃滇海虞衡志》記載:“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可知當時盛況,宮廷貴族與風雅人士飲用普洱茶蔚爲風潮。

自稱“十全老人” 的乾隆皇帝在89歲高齡去世、在位60年。乾隆皇帝養生有方,喜愛喝茶是其中原因之一,曾有老臣勸諫“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答曰“君不可一日無茶”。 

在《地理標誌產品 普洱茶》國家標準檔案中,明確普洱茶必須以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爲原料,並在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採用特定的加工工藝製成

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下生長的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爲原料,經殺青、揉捻、日光乾燥、蒸壓成型等工藝製成的緊壓茶。其質量特徵爲:外形色澤墨綠、香氣清純持久、滋味濃厚回甘、湯色綠黃清亮、葉底肥厚黃綠。

【選料】:生態環境 品種 樹齡 土壤 關照等(三大產區:臨滄、西雙版納、普洱)

【殺青】:去除草青味,散發茶香;脫水變軟,利於揉捻;保留保留活性物質促使發生變化,酶化反應

【揉捻】:揉捻特徵是輕揉慢,作用是破碎細胞壁使茶汁外溢(破而不裂)附着茶葉表面,改變茶葉形狀,發生反應,形成獨特口味 

【乾燥】:乾燥的作用是控制水分在7%左右,利於長期儲存與運輸,協助揉捻定形

【存放】:發酵的作用,可以降低咖啡鹼,越陳越香

普洱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爲原料,採用特定工藝,經後發酵(快速後發酵或緩慢後發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其質量特徵爲:外形色澤紅褐,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紅褐。

有證據表明熟普是1973年之後迎合市場所研製。

唐朝文成公主嫁往吐蕃(今青藏高原),帶去了大量茶葉作爲陪嫁品。那裏的人們以肉食爲主,茶能提神、去膩、助消化,且營養豐富,逐漸成爲他們不可缺少的飲料,飲茶遂在蔚然成風。

工作累了,喝茶消疲勞;

生病了,喝茶解毒;

出門遠行時,帶點茶葉;

招待客人時,客來敬茶。

普洱茶最早出現於什麼年代

普洱茶最早出現於什麼年代?

據說歷史很悠久了

栽種歷史

周朝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唐朝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發展階段

普洱茶的歷史發展分成好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唐宋時期)中原已經進入團餅茶階段,雲南普洱茶則處於散收、無採造法的自由發展期。

第二階段(元明清時期)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團改散的巨大變革,而普洱茶的生產卻因主要消費羣爲邊疆少數民族和長距離運輸(入)的需要而得到更快的的發展。隨着普洱茶因入貢受到清朝廷寵愛而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爲真正的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階段。

第三階段(清末以來)即現代普洱茶階段。現代普洱茶加工技術萌芽,出現了多茶類生產的社會格局。清末以來傳統歷史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退出歷史舞臺,其原因,一是清末以來普洱逐漸失去茶葉精加工和集散地的地位,行政區劃的變更使得原普洱茶區分解爲思茅、勐臘、勐海、景洪茶區,茶葉不再以普洱標註;二是原普洱茶區的茶葉隨着加工技術的進步,出現了紅茶、烘青、曬青、炒青等多樣化;三是古老普洱茶山漸次衰落,爲新興茶區所取代。

普洱茶的起源與由來

普洱茶是中國特產茶葉,起源於雲南省普洱地區。其由茶樹品種與加工工藝所決定。普洱茶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在古代,普洱地區的茶葉以其獨特的風味和藥用價值而聞名。普洱茶在過去主要透過茶馬古道與其他地區交流,逐漸傳播開來。普洱茶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經歷了一種特殊的發酵過程,稱爲“後發酵”。這種發酵過程使茶葉發生微生物變化,產生了特殊的香味和口感。今天,普洱茶以其獨特的味道和健康價值受到廣泛歡迎,併成爲了中國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雲南普洱茶的歷史起源是源於什麼時候?

普洱茶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原產於滇西南,是以其集散地普洱府命名的,元朝時被稱爲“普茶”,在明朝萬曆年間才定爲“普洱茶”。

普洱茶是原產於普洱及周邊地區的歷史傳統名茶。千百年來,由於普洱茶產地優越的自然環境、優良的茶樹品種、獨特的加工工藝、獨具匠心的造型、越陳越香的品質、多姿多彩的飲茶方式、悠久的產製歷史和對人體健康的有益作用,使普洱茶成爲最具魅力和最受國內外人們喜愛的飲料。

普洱茶,源於清朝設普洱府而列爲貢茶,並在此後有更大發展。《普洱建置歷史沿革》載,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設府也無“普洱”地名。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用“普耳”爲名。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1620年)改稱“普洱”。清朝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普洱設元江分府,管轄思茅、普洱等13個版納。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實施“改土歸流”後設定普洱府(府臺駐今普洱縣城)。  那麼,哪些地方屬於古普洱府轄地呢?據《新編雲南地州市縣情》中記述:“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置普洱府,領1縣3廳1司,即寧洱縣(今普洱縣)、思茅廳(今翠雲區)、威遠廳(今景谷)、他郎廳(今墨江縣)、車裏宣慰司(今西雙版納州);乾隆、道光、光緒先後設景東、鎮沅、鎮邊3個直隸廳,其中鎮邊直隸廳轄今瀾滄、西盟、孟連3縣及雙江、滄源部分地區”。

雲南普洱茶是普洱茶區各族人民創造的巨大財富,其產生具有特定的區域,特定的自然條件,特定的傳統生產工藝,特定的品種品質,是原產地域產品。其絕妙之處,幾在於經過較長的歷史發展,在多民族的瀾滄江流域和茶馬古道都使普洱茶融入了多民族的古樸民風,帶有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普洱茶文化體現了雲南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收幷蓄的包容性,多元並存的開放性,親近自然的和諧性,民族性和本源性。

讓普洱茶文化與現代文化精神相契合,讓普洱茶成爲日常的一種生活方式。

普洱茶的歷史起源簡單介紹,普洱茶的來歷

1.普洱茶起源地畢竟距離中華文化中心地區太遙遠,交通不便及萬水千山之隔使普洱茶的文字紀錄非常貧乏,在少得可憐的文字記錄中,還有不少是內地文人道聽途說,以訛傳訛的記錄,所以並非所有普洱茶的文字記錄的歷史都可以作爲信史,也需要甄別。

2. 公認的最早普洱茶產區的文字記錄《蠻書》唐樊綽於鹹通四年(公元863年)撰寫的《蠻書》記錄了很多雲南的歷史文化,其中在《蠻書·雲南志·管內物產卷七》中記:“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

3.”這是目前公認的普洱茶產區的最早文字記錄,因而被廣泛引用。

4.如果我們冷靜地來看樊綽的記錄,仍有需要甄別討論的問題。

5.公元862年統治雲南的南詔國出兵攻打安南(即越南,當時歸屬唐統治,唐在安南設有統治機構),唐派蔡襲繼任安南經略使,樊綽是蔡襲幕僚。

6.爲了知己知彼,瞭解南詔情況,樊綽受命收集南詔資料並於863年寫成《蠻書》,也就在同一年南詔攻佔安南,蔡襲戰死,樊綽逃走。

7.樊綽其實並沒有到過雲南。

8.因此對於《蠻書》關於茶的記錄也需要進行甄別討論。

9.其一,書中所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應該是可信的。

10.“銀生”即銀生節度,治所在銀生城(今景東東縣城),轄區包括了今普洱市、臨滄市一部、西雙版納州等地,這一帶正是公認茶的起源區域《蠻書》只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

11.在唐代以前,景邁山種茶的說法已有1300多年,而新找到的用傣文寫的經錄布朗族1800多年前已在芒景建村和種茶,這當然還需專家認真考證。

12.其二,說“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

13.關於“散收,無採造法”應該是屬於道聽途說了。

14.在瀾滄江流域有很多古茶山,這些古茶山規模大,樹齡老。

15.以景邁山爲例,可以採擷的面積超過一萬畝,按照布朗族的傳說種茶已有1800多年,這麼古老而廣大的茶園如果“無採造法”是不可能形成的。

16.至於“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那只是一部分人的飲法,並不代表普洱茶產區的飲茶法。

17.蒙舍蠻即南詔國的統治民族,南詔統一前在洱海周圍有六詔(六個小王國),南面的蒙舍詔也稱南詔,其民族屬於當時稱“烏蠻”的一部分,其他五詔的民族都是“白蠻”,後來南詔統一其他五詔建南詔國並先後征服今雲南大部分地區。

18.“蒙舍蠻”是當時“烏蠻”的一支,是南詔國的統治民族,所飲之茶應該是來自“銀生城界諸山”的古老的普洱茶,只是在飲用時有加上椒、姜、桂煮飲的習俗。

19.大理白族的三道茶飲法應該起源於此。

普洱茶起源

普洱茶起源初於,普洱茶茶區雲南普洱茶茶區,有四個較大的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與保山。

  古“六大茶山”之於普洱茶,名冠世界,雲南主要的幾大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都爲雲南普洱茶做出了重大貢獻。西雙版納茶區造就了早期的西雙版納私人茶莊,以及現代的猛海茶廠。

  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質量極佳。歷史上以生產緊茶、餅茶、圓茶、方茶著名。普洱茶遠銷東南亞各國和日本、意大利、法國等,緊茶、餅茶、圓茶主銷西方,日本。

  現在,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等地,都發現千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樹羣落,樹齡最長的有兩千多年,特別是思茅瀾滄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羣落與臨滄地區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羣落最具代表意義。

雲南普洱茶的歷史起源是源於什麼時候

宋代,大理政權將南詔時期所設的“步日瞼”改爲“步日部”。此時宋國與北方的金國連年征戰不止,急需戰馬,大理政權便在“步日部”開設“茶馬市場”,以當地的茶葉換取馬匹,再將馬匹轉與宋國,以換取其錦緞與珠玩飾品。茶葉的種植隨之擴大。

TAG標籤:概述 起源 普洱茶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