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如何寫初中科學教學案例,怎麼寫初中科學文本解讀

1.如何寫初中科學教學案例

一. 什麼是教學案例?教學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且含有問題的事件 。

怎麼寫初中科學文本解讀 如何寫初中科學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是事件 ;教學案例是含有問題的事件 ;教學案例是真實的事件 教學案例是典型的事件 。二、為什麼要寫教學案例?促進教師教學反思 推動教學理論學習總結教改經驗 促進教師交流研討形成教學研究成果 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提高教師一般能力三、教學案例有哪些特徵和要素?特徵:真實性、問題性、啟發性、典型性、故事性、研究性價值性真 實 性o教學案例必須是發生在某一特定教學情景的真實的故事,是作者或教師本人經歷過的一段教育教學過程,虛構的故事不能成為案例,至少不能成為好的案例。

o教師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儘量真實、具體地描述當時、當地的教學情境和教學過程,保持案例中信息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以便於讀者能夠準確地把握教學的主題與細節、過程與方法、原因與結果。問 題 性o案例應當圍繞一個教學主題或教學問題描述教學事件。

案例不是某一教育教學過程的實錄或某一情景的簡單記敍,而是要突出教學中的問題,反映一定的教育理念。啟 發 性o案例是先行者為後來者豎起的座標和書寫的啟示錄,是理念與實踐結合的鮮活文本。

讀者閲讀這些案例可以領悟、分享他人的教育教學智慧,把握新課程的精神,獲得行動的啟示,具有很強的啟迪作用,具有很大的教育價值。典 型 性o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教學事件來分析反思。

例如:教學導入、新內容的呈現、新內容的操練、教師教學語言(如:講解、指導語等)、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策略的應用、學習結果的評價等。具有典型性的教學案例一來可以讓作者逐步分析解決自己教學中的問題,二來也可為別人提供啟迪。

o不要事無鉅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説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或“亮點”。

故 事 性o要有完整的情節、戲劇性的矛盾和衝突o教學案例是教學記敍文。為了保證案例的真實性,所描述的教學事件必須有人物、事件、情節、時間地點,有存在一定的衝突和問題情境,鮮活有趣,有較強的可讀性。

研 究 性o案例中應有作者的反思性研究。在描述完教學事件之後,作者要分析這個教學事件中問題或成功所在並分析原因,提出解決辦法,闡明自己經歷這個故事之後的理性感悟、體驗和獨特的認識。

包括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感受,解決了哪些問題,未解決哪些問題,有何遺憾、打算、設想等。以“問題”為主線,有矛盾、衝突甚至“懸念”,能引起讀者興趣和深入思考。

價 值 性o 問題解決有利於改進教學實踐,豐富教學理論,促進專業發展。教學案例的要素 : 背景、主題、細節、結果、評析背 景o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 起因 發展 結果等。

主 題o即表明自己想反映的具體問題和觀點。通常是表達對某個新理念的認識和理解,或是説明教師角色如何轉變,教的方式、學的方式怎樣變化,或是介紹對新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和處理等等。

細 節o必須忠實地記錄整個教育故事發生的過程,包括顯性的教學行為和結果和一些隱性的教學行為,即教師、學生的情感活動以及學生的思維反應等。o應當有針對性地選擇最能反映主題的特定內容,把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要特別注意揭示人物的心理。

因為人物的行為是故事的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活動則是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結 果o即實施某種教學方法和或教育手段而取得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

評 析o要對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結果,進行分析和反思。o評析是在記敍基礎上的議論,目的在於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

o可以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四、怎樣撰寫教學案例?教學案例撰寫的過程;教學案例的類別;課堂教學案例編寫的格式;好的教學案例的標準。

教學案例撰寫的過程學習教/學理論 收集案例素材 提煉案例主題介紹案例事實 進行案例分析教學案例的類別:意外式案例 主題式案例 意外式案例o這是反映師生巧妙處理教學中發生的出人意料而乎情理的偶發事件的案例。o出乎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問題格外集中,矛盾十分突出;故事情節不復雜,但能使人由小見大、深受啟示。

主題式案例o圍繞一定主題而展開教學活動的典型事例。這類例有時是按照一定專題開發的,如自主學習專題、合作學習專題學習專題、小學語言教學中的朗讀感悟、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等,故也將這一類案例稱為專題式案例。

o特點:主題鮮明,內注重專題研究,富有學術價值。其突出功能是,可啟發和促進廣大教育工與落實課堂教學的新主張以及研究和解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

課堂教學案例編寫的格式o國內外課堂教學案例編寫的格式有多種多樣。但不管何種編寫格式,它們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n 一是對案例的客觀描述;n 二是對案例中所述問題、事件等的分析。

( 重點內容)“描述+分析”式o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為描述課堂教學活動的情景,一般是把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某一片斷像講故事一樣原原本本地、具體生動。

2.初中科學小論文範文,怎樣寫

初中科學小論文

物理小論文

物理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自然學科,物理科學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分支,不僅對物質文明的進步和人類對自然科學認識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類的思維發展也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在汽車上駕駛室外面的觀後鏡是一個凸鏡利用凸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和成正立、縮小的虛像的特點,使看到的實物小,觀察範圍更大,而保證行車安全。

汽車頭燈裏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

它是利用凹透鏡能把放在其焦點上的光源發出的光反射成平行光射出的性質做的。

轎車上裝有太陽膜,行人很難看清車中人的面孔,太陽膜能反射一部分光,還會吸收一部分光,這樣透進車內的光線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須要從面孔放射足夠的光頭到玻璃外面。由於車內光線較弱,沒有足夠的光透出來,所以很難看清乘客的面孔。

當汽車的前窗玻璃傾斜時,反射成的像在過的前上方的空中的,這樣就將車內乘客的像與路上行人分離開來,司機就不會出現錯覺。大型客車較大,前窗離地面要比小汽車高得多,及時前窗豎直裝,像是與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現在這個高度上,所以司機也不會將乘客在窗外的相遇路上的行人相混。

現在,人類所有令人驚歎的科學技術成就,如複製羊、因特網、核電站、航天技術等,無不是建立在早期的科學家們對身邊瑣事進行觀察並研究的基礎上的,在學習中,同學們要樹立科學意識,大處着眼、小處着手,經歷觀察、思考、實踐、創新等活動,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不久你就會擁有科學家的頭腦,為自己今後驚歎不已的發展,為今後美好的甚或打下堅實的基礎

3.如何文本解讀

同樣的文本,在不同的人讀來卻有不同的感受,同樣的教材,在不同的教者處理下呈現出的狀態也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就在於各人對文本的解讀不同。

聽名師上課,我們常驚歎於他們對教材的處理之巧妙,對文本內涵的挖掘之深入,開始總以為課上得好是因為他們的方法高明,後來才發現實質上是因為名師深厚的底藴。由此想到,要想上好課,第一步要做的並不是研究教法,而應是如何去解讀文本。

因為巧妙的教法本身就是建立在對文本準確解讀的基礎上的。那麼,作為教師,我們又該如何深入地去解讀文本呢?我想,解讀文本,首先需要我們用一種“讀者”的身姿去對文本作全方位、多層面、立體式的細究與深讀。

我曾經讀過王菘舟老師的一文,受益匪淺。他是這樣説的:解讀文本首先要不以教師身份,不帶教學任務,以一個普通讀者的心態來欣賞作品,獲得自然的閲讀體驗和真實的審美直覺。

在直面文本的基礎上,從文本中“走出來”,用自己的學歷、智慧、文化底藴再創造一個我心中的文本。一次教學陸游的《遊山西村》,在備課中,無意獲得特級教師王菘舟《題臨安邸》的文本細讀。

他把二十八字的《題臨安邸》寫成了1000多字的文本細讀,讀過之後我感到震撼,沒想到讀課文之前要這樣讀文本,這樣一讀才發現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非常膚淺。有了特教的引導,我開始從教以來的第一次文本解讀。

我沒有王老師那麼精深的文學造詣,怎麼辦?學習。要夯實自己的文學底藴,從作者的簡介到他一生經歷的事情;要登陸陸游的專題網站,瞭解他的一切,成為“陸游迷”;要學習解讀詩詞的理論,如朱自清的《詩論》。

學習這些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在王老師的文本細讀的基礎上,我潛心會文,披文入境,將這首詩在心中慢慢放大,讓它成長為一棵茂盛的樹,才有了底氣走進課堂。

借用王菘舟老師的兩句詩來表達第一次文本解讀的感受:文本無語笑東風,細讀有情長思量。後來,我接着公開教學《詹天佑》、《燕子專列》、《畫家和牧童》,備課都是從文本解讀開始。

以"學生"的身份去讀。很多時候,我想很多老師會和我一樣感歎:這麼簡單的文章,教給學生什麼呢?在閲讀《詹天佑》一文時,我也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可能是因為學識、閲歷等諸多因素的關係吧,當我第一遍讀完這篇課文時,腦海中自然就會浮現出外國人嘲笑中國人以及詹天佑克服一切困難將鐵路提前修築成功的情景,我會情動於中而發於外,強烈的情感如黃河之水,飛瀉而下。

所以,在我看來,本文表達的感情非常強烈,感悟起來是比較容易的。但我轉念一想:如果我現在就是一個連當時的歷史背景都不清楚,也不知道這條鐵路是多麼的難修,甚至更不清楚修築鐵路的意義的學生,那麼,我在讀這篇課文時,又會讀出什麼呢?又會有什麼樣的收穫與感悟呢?所以,在每讀一篇課文時,我都會從學生的角度去審視課文,儘可能地找出"學生"和"文本"之間熟悉的地方、一知半解的地方和陌生的地方,這樣才能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以"教育者"的身份去讀。談到此,才提到要以教師的身份去讀課文,是不是有一點晚了呢。

我個人覺得,一點都不晚。只有當你把一篇課文先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去讀通,讀懂,讀進心裏的時候,我覺得才能以教師的身份去讀,去教,否則,一切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

當我以"教育者"的身份再去讀的時候,我除了會去認真地朗讀文本外,我還會用心地去讀課後的生字、詞語、習題,因為這樣做,我就可以整體把握本課的生字詞語,把握本課的主要問題了,進而明確重難點。比如《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課後生字條裏有6個生字,是要求會認的,即要做到認識、知道意思、並且會用;而生字格里有14個生字,是要求會寫的,即不僅要認識、知道意思、會用,而且還要會寫;而詞語盤點裏相對應本課的"估量、損失、殿堂、銷燬、瑰寶、灰燼、舉世聞名、眾星拱月、玲瓏剔透、亭台樓閣、詩情畫意、天南海北、奇珍民寶"等詞語則是要求會認,知道意思,會用,並且會寫的詞語。

那麼在教學本課的基礎知道時,我就知道該把握哪此字詞,從哪些字詞入手來教學本課了。再比如,課文的課後習題:第一題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三、四自然段;第二題是讀句子,聯繫課文,説説從加點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麼。

那麼,從這兩道習題中,我更加明確了本課的重點詞句和段落,在處理本篇課文時,我該抓住哪些字詞句段去引導學生感悟課文了。第三題是一道思考題:課文的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但作者為什麼用那麼多筆墨寫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選做量是:蒐集文字或圖片圖片資料,瞭解舊中國曾經蒙受的恥辱和今日祖國的強大。

那麼,通過前面對課文的深入解讀和現在對課後習題的分析,就不難發現:介紹"圓明園輝煌的過去"(第二至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內容,也是難點,文章前後兩部分內容緊密聯繫,一揚一抑,一美一毀,愛恨交織,讓學生了解這一屈辱的歷史,激發愛國之情,是教學的重點。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輝煌景觀是。

4.初中科學小論文怎麼寫

發現問題】

今天早晨,我去學校大操場打掃衞生。因為是初秋,不斷地有梧桐樹的葉子往下落。我無意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落在地面上的梧桐樹的葉子絕大部分都是背朝上?這是為什麼呢?

【提出猜想】

我隨手從地上撿起一片落葉,仔細地觀察起來:只見葉面比較光滑,而葉背卻很粗糙。我猜想:會不會是葉面密度大,葉背密度小的原因?因為地球引力的作用,樹葉落地時,它密度大的一面先着地,葉背就朝上了。回家後我把這個發現告訴媽媽,媽媽説:“你的猜想有一些道理,但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在媽媽的幫助下,我開始行動起來,

【實驗過程】

動手剪一剪

我首先找來幾張畫畫用的的厚素描紙,又問媽媽要了幾張薄薄的彩紙,然後剪成一片片樹葉的形狀,再分別把一片厚的紙樹葉和一片薄的紙樹葉塗上膠水,並重疊着用粘貼在一起,就這樣,一共做了20片雙層紙樹葉。

上樓拋一拋

我緊緊地握着這20片紙樹葉爬上學校的三樓,媽媽站在樓下大聲喊:“一、二、三,扔!”我立即鬆開手掌,把手中紙樹葉向空中撒去,只見紙樹葉像漂亮的大蝴蝶,輕盈地飄向大地,五彩繽紛,好看極了,惹來了一羣看熱鬧的同學。

認真數一數

我跑下樓,開始認真數了數,我一共拋下20片紙樹葉,其中有18片用厚素描紙剪的那一面都是朝上的。我興奮極了!媽媽説:“一次實驗並不能説明什麼問題,同樣的實驗,至少做三次。”於是,我撿起地上的紙樹葉,又一次跑上了三樓,開始了第二、第三輪實驗。

用筆記一記

我把三次的實驗結果記錄了下來:

實驗次數 拋下的紙樹葉片數 厚素描紙一面朝上的片數

第一次 20 18

第二次 20 19

第三次 20 17

動腦想一想

根據三次的統計結果,每次拋下20片紙樹葉,每次厚素描紙一面朝上的平均概率是18片。由此可見,我的猜測是有道理的,落葉的背面一定比正面輕。

再次看一看

教我們科學課的馬老師對我的小研究很感興趣,為了再一次驗證我的想法,他主動借了一架顯微鏡給我,並指導我進一步觀察落葉的組織構造。我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葉面的細胞呈長方形,排列規則;而背的細胞呈塊狀,排列不規則。

上網查一查

馬上去帶着我上網查閲了一下資料,資料上説:“葉面的細胞叫柵欄組織;葉背的細胞叫海綿組織。柵欄組織排列緊密,含有大量的葉綠素,他們主要用於接收光能,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製造大量的有機物,密度較大;海面組織排列疏鬆,葉綠素較少,主要用於貯存植物內部產物和水,密度較小。因此不僅葉面的顏色通常比葉背鮮豔,它的重量也比較大。”

【得出結論】

哈哈,現在我終於明白了:植物的落葉大多數是葉背朝上,葉面朝下,這並不是秋風玩的把戲,而是由葉子的內部特殊結構造成的。

【圖片資料】

清晨,我在校園裏掃落葉,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為什麼大多數落葉都是背朝上呢?

我用厚素描紙和彩色薄紙做紙樹葉

數一數,一共做了20片

我把20片樹葉從樓上拋下來

哇!奇蹟發生了,絕大部分紙樹葉都是厚素描紙的一面朝上。

採集一片落葉作標本,我要仔細觀察一下葉片的構造。

哈哈,我終於看到了葉面細胞和葉背細胞的不同構造。

5.如何進行有效的文本解讀

(一)走進課標,準確定位。

語文教師首先要明確,閲讀教學的文本解讀是課標下的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教學活動的指南,是文本解讀的指南。

文本解讀的根本目的是使教學活動能夠促進學生的最大發展。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解讀文本應從這三個維度入手,在備課過程中應認真思考文本包含了哪些知識點,有哪些能力訓練,何處可以讓學生經歷思維,體驗喜怒哀樂等情感過程。

何處可以潛移默化的習得學法,習得寫作方法,文本給予我們何種人生指向等等。要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文本中找到落腳點。

解讀文本,首先是與編者對話,揣摩編者之用意。教師只有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瞭解課標的理念和要求,才能進行準確的文本解讀,才能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進行閲讀教學。

第二是與作者對話,體會作者的思想。 “與作者對話”,是教師品味、探究文本的過程,是教師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內,使自己的思想與作者產生共鳴的過程。

只有當教師深入教材,真正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的思想以後,才能把握文本的意義及實質性的重點內容,才能給文本的價值取向準確定位。教師只有自己首先走進了文本,領悟了文本,教學時才能引導學生合理地解讀文本。

美國教育家杜威有過這樣的闡述:“一個真正把握教學內容,吃透教材結構的人,才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探究學習方法。否則,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論動機如何良好,只能導致兩種結果,犧牲學生和敗壞這種理論的聲譽。”

第三是與學生對話,感受學生的感受。文本解讀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而“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我們既不能把學生的讀書收穫全部當作是對文本的正確理解,全然不顧文本的價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當然地把教師的認識和感受強加於學生。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有利於課堂上及時、有效地引導和調控,使學生能及時調整自己與作者的對話,更正確、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義。

(二)走進課文,整體感知,找準閲讀切入點。深入文本,找準閲讀切入點,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意義;精心設計問題,由問題統領全篇,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自主學習與探究的空間。

1、找準閲讀教學的切入點,使課堂教學少走彎路。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什麼地方開始對話,用怎樣的話題和方式開展對話,這就是教學的切入點。

選好切入點,是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更是激發學生讀、疑、析、議的關鍵。切入點找準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線,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選取閲讀教學的切入點,可以從六個方面入手:一是從題眼切入。課題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這雙眼睛可以窺視文章的條理、內容。

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開啟學生閲讀興趣之門。如《母愛》《比金錢更重要》等。

二是從主人公的精神品質或人物表現切入。一篇寫人的記敍文裏,往往是通過具體的事例突出主人公的優秀品質。

教學時從主人公精神品質或人物表現切入,層層深入地對課文進行剖析,深入體會主人公的精神品質,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去探究、去發現。如《勇敢的少年》、《“諾曼底號”遇難記》等。

三是從中心句切入。中心句對文章起總括全段,提綱挈領;總結歸納,深化內容;“引子”的作用。

把握住各段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內容。因此找準了中心句這個突破口,在把握重點上就更準確了。

如《神奇的鳥島》、《海底世界》等。四是從文章的線索切入。

線索主要是指貫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節脈絡,以及作者表現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它像鏈條一樣,串聯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

抓住了文章的線索,就能加深對課文結構和內容的理解,教學就不會走彎路。五是從疑難點切入。

在靜心閲讀過程中我們往往會有所質疑,從學生閲讀過程中的疑難點入手,會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於促進教學過程中的民主與互動。六是從興趣點切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大的動力,趁興而學,往往可以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擺脱教師在課堂上的不利掣肘,形成自學、自主、自能學習的最佳狀態。 選擇閲讀教學切入點必須注意:一是切入點要小,視野要大。

切入點越小,學生的思考指向越明確,越能激發學生研討交流的興趣,越便於師生集中有限的時間突破重點難點。二是要透闢深刻,切點中肯。

閲讀教學的切入點應是師生研讀全文的一個突破口,這個切入點必須有較強的輻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最近點。否則就會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學生引入思維的歧路,弄巧成拙。

2、精心設計問題。 著名教育家錢夢龍説過:“我在備課時,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怎樣講文章……有時候自己在閲讀中遇到難點,估計學生也會在這些地方發生困難,就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多想想。”

其實,對文本的解讀,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解答過程,。

6.如何寫文本分析

分析廣告的用色、配樂、選角、橋段

一定要從文本的表層深入到文本的深層,從而發現那些不能為普通閲讀所把握的深層意義。 文本分析的方法很多:

1、“新批評”,“新批評”的方法很基礎,但也很實用,即從文本中“細讀”出那些語言的非日常化運用,如“反諷”、“張力”等。“細讀”現在已成為包括各種文本分析在內的一個基本功。“新批評”對詩與短篇小説等文本的分析,非常有用,但對於長篇小説就有些不知從何處下嘴了,只有結合敍述學的分析才容易提綱挈領。

2、敍述學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類型分析等等),與敍述視角分析(包括敍述者的人稱、位置、可信度;敍述者的聲音、敍述的速度等)。當然,敍述學也同樣關注人物的話語分析,看他説的話是直接引語還是間接引語,亦或是自由間接引語。因為敍述學、符號學等都是建立在語言學基礎上的,所以分析一篇小説就猶如分析一個句子,人物相當於主語,人物的行動相當於謂語,而人物的品質則相當於定語或狀語。

3、符號學,符號學其實是個相當寬泛的概念,我這裏僅指最為經典也最常用的符號學分析方法,也就是格雷馬斯的方法,主要包括矩陣分析和施動者分析等。當然,羅蘭·巴特、託多羅夫等人還有其他的許多方法,但原理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所謂“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基本上也就是這些方法。

4、解構主義的方法,代表人物是法國人德里達和美國人德·曼。解構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從文本的邊緣進入,從而顛覆掉整個文本的通常意義。俗話説: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解構主義者就像那個顛覆了千里之堤的大螞蟻。

5、互文、對話理論分析。此方法起源於巴赫金,成熟於託多羅夫、克里斯特娃、熱奈特等。結構主義一直視文本為相對封閉的系統,從而忽視了現實和社會的因素,而傳統批評又只看到了社會忽略了文本,各有弊端。互文、對話理論的出現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文本與現實社會之間被視為是互為文本的,是對話關係的,於是社會的因素與文本的規則都被分析到了。

6、文本社會學方法,這是一種綜合性的分析方法,是將結構主義等形式主義的方法與社會學方法結合起來的產物,而且與西方馬克思主義也關係密切。

7、文化研究。從傳統文學批評到現代文學批評,史稱“語言學轉向”,而文學批評向大眾文化批評的轉向,史稱“文化轉向”或“意識形態轉向”。文化研究是個非常複雜的話題,説來話長,不提也罷。只説兩點,首先文化研究將以往文學研究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視野大大地拓展了,以前只研究所謂的經典文本,而文化研究則更針對當代消費社會的當下語境,將大眾文化(包括電視、廣告、娛樂等等)也納入了研究的範圍。其次就是特別注重意識形態分析,葛蘭西、阿爾圖塞等人的理論有着舉足輕重的位置。如果説文化研究還有什麼特點的話,那就是“左”,基本上都是西方左派知識分子的人在搞,比如大師級的人物傑姆遜。 提問者 的感言: 非常感謝!

7.初中科學論文格式

科技論文的格式 一篇完整的科技論文應包括標題、摘要、關鍵詞、論文的內容、參考文獻。

3.1 題目 題目是科技論文的必要組成部分。它要求用簡潔、恰當的詞組反映文章的特定內容,論文的主題明白無誤地告訴讀者,並且使之具有畫龍點睛,啟迪讀者興趣的功能。

一般情況下,題目中應包括文章的主要關鍵詞。題名像一條標籤,切忌用較長的主、謂、賓語結構的完整語句逐點描述論文的內容,以保證達到“簡潔”的要求;而“恰當”的要求應反映在用詞的中肯、醒目、好讀好記上。

當然,也要避免過分籠統或譁眾取寵的所謂簡潔,缺乏可檢索性,以至於名實不符或無法反映出每篇文章應有的特色。題名應簡短,不應很長,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字。

3.2 署名 著者署名是科技論文的必要組成部分。著者係指在論文主題內容的構思、具體研究工作的執行及撰稿執筆等方面的全部或局部上作出的主要貢獻的人員,能夠對論文的主要內容負責答辯的人員,是論文的法定權人和責任者。

署名人數不該太多,對論文涉及的部分內容作過諮詢、給過某種幫助或參與常規勞務的人員不宜按著者身份署名,但可以註明他們曾參與了哪一部分具體工作,或通過文末致謝的方式對他們的貢獻和勞動表示謝意。合寫 論文的著者應按論文工作貢獻的多少順序排列。

著者的姓名應給全名,一般用真實姓名。同時還應給出著者完成研究工作的單位或著者所在的工作單位或通信地址。

3.3 文摘 文摘是現代科技論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極短的文章才能省略。文摘是以提供文獻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記述文獻重要內容的短文,應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

文摘有兩種寫法:報道性文摘—指明一次文獻的主題範圍及內容梗概的簡明文摘也稱簡介;指示性文摘—指示一次文獻的陳述主題及取得的成果性質和水平的簡明文摘。介乎其間的是報道、指示性文摘—以報道性文摘形式表述一次文獻中信息價值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文摘形式表述其餘部分的文摘。

一般的科技論文都應儘量寫成報道性文摘,而對綜述性、資料性或評論性的文章可寫成指示性或報道、指示性文摘。文摘可作者自己寫,也可由編者寫。

編寫時要客觀、如實地反映一次文獻;要着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觀點;不要重複本學科領域已成常識的內容;不要簡單地重複題名中已有的信息;書寫要合乎語法,儘量同文稿的文體保持一致;結構要嚴謹,表達要簡明,語義要確切;要用第三人稱的寫法。摘要字數一般在300字左右。

3.4 關鍵詞 為了便於讀者從浩如煙海的書刊中尋找文獻,特別是適應計算機自動檢索的需要,應在文摘後給出3-8個關鍵詞。選能反映文獻特徵內容,通用性比較強的關鍵詞。

首先要選列人似語主題詞一劫的規範性詞。 3.5 引言 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經常作為科技論文的開端,主要回答“為什麼”(Why)這個問題。

它簡明介紹科技論文的背景、相關領域的前人研究歷史與現狀(有時亦稱這部分為文獻綜述),以及著者的意圖與分析依據,包括科技論文的追求目標、研究範圍和理論、技術方案的選取等。引言應言簡意賅,不要等同於文摘,或成為文摘的註釋。

3.6 正文 正文是科技論文的核心組成部分,主要回答“怎麼研究”(how)這個問題。正文應充分闡明科技論文的觀點、原理、方法及具體達到預期目標的整個過程,並且突出一個“新”字,以反映 科技論文具有的首創性。

根據需要,論文可以分層深人,逐層剖析,按層設分層標題。科技論文寫作不要求文字華麗,但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邏輯,用語簡潔準確、明快流暢;內容務求客觀、科學、完備,要儘量讓事實和數據説話;凡用簡要的文字能夠説清楚的,應用文字陳述,用文字不容易説明白或説起來比較繁瑣的,應由表或圖來陳述。

物理量和單位應採用法定計量單位。 3.7 結論 結論是整篇文章的最後總結。

結論不是科技論文的必要組成部分。主要是回答“研究出什麼”(What)。

它應該以正文中的試驗或考察中得到的現象、數據和闡述分析作為依據,由此完整、準確、簡潔地指出:一是由研究對象進行考察或實驗得到的結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二是研究中有無發現例外或本論文尚難以解釋和解決的問題;三是與先前已經發表過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異同;四是本論文在理論上與實用上的意義與價值;五是對進一步深人研究本課題的建議。 3.8 參考文獻 它是反映文稿的科學依據和著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讀者提供文中引用有關資料的出處,或為了節約篇幅和敍述方便,提供在論文中提及而沒有展開的有關內容的詳盡文本。

被列入的論文參考文獻應該只限於那些著者親自閲讀過和論文中引用過,而且正式發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關檔案資料,包括專利等文獻。

8.如何講解自然科學類文本閲讀

(一)自然科學類文本閲讀

一、考綱闡釋

考綱要求考生能閲讀一般自然科學類文章。高考中,自然科學類文章的選材,往往是反映某一個領域最新動向的文章,也就是説文章所涉及的內容對考生來説是比較新的或者比較陌生的,這樣的文章內容被稱為“新知識”,對這類新只是的學習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和檢驗學生的潛在能力,選這類材料的目的是為了檢測考生閲讀文章的理解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和綜合分析以及判斷的能力。

與科技類文章閲讀相關的考點有;

1、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科技類文章的“重要詞語”,往往不是一般的詞語,而是在文章中有特定內涵的、重要的科學概念。如2005年全國卷的解釋“植物睡眠”,江西卷對“太陽風”的解釋,2007年全國卷對“生物多樣性”的説明等,都屬於這一類考查。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重要的句子”一是指結構比較複雜的句子,二是指內涵較為豐富的句子。科技類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大多是關涉文章主旨和重點內容的重要判斷。一般考查方式是選出對某個句子理解正確的一句。

3、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這裏所説的信息,是指通過閲讀而得到的知識、消息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詞語、符號、數據、圖形等。它包括:(1)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識;(2)對重要概念和知識的解釋和闡釋;(3)最能表達作者寫作意圖即文章主旨的語句等。

4、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

這類推斷講究的是有理有據。有時,文章並沒有給出現成的結論,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合理的推斷。有時候也可以根據相關科技常識和邏輯常識進行判斷。

二、考情分析

1、科技類文章和社科類文章輪流考;

2、一般四個考點中選三個考點考查;

3、四川卷一般都是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