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茶道的五大功能

茶道的五大功能

1. 禮儀功能:茶道強調的是禮儀和尊重,通過儀式化的茶道表演,能夠展示人的文化素養和修養。

2. 藝術功能:茶道追求的是“以和為貴”,要求人們在飲茶過程中達到身心的完美協調,兼備內在美和外在美。

3. 娛樂功能:茶道是一種文化藝術,通過品茶、觀賞花道、聽音樂等形式,讓人們在愉悦的氛圍下獲得快樂和放鬆。

4. 醫療功能:茶葉含有多種有益成分,如茶鹼、兒茶素等,能夠幫助身體排毒養顏,減肥美容,還可以緩解壓力、改善睡眠。

5. 交流功能:茶道是一種社交活動,通過和他人一起品茶、交流心得,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深度溝通和相互理解。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道的具體內容?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源於中國,之後又傳入西方。

中華的茶道,就其構成要素來説,有環境、禮法、茶藝、修行四大要素。

(一)環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茶道對環境的選擇、營造尤其講究,旨在通過環境來陶冶、淨化人的心靈,因而需要一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一致的環境。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任意、隨便的,而是經過精心的選擇或營造。茶道環境有三類,一是自然環境,如鬆間竹下,泉邊溪側,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環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樓閣、畫舫水榭、書房客廳。三是特設環境,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茶室的室外環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綠植物及花木。室內環境則往往有掛畫、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清雅幽靜,使人進入到此環境中,忘卻俗世,洗盡塵心,薰陶德化。

(二)禮法

茶道活動是要遵照一定的禮法進行,禮既禮貌、禮節、禮儀,法即規範、法則。“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陸羽《茶經》“五之煮”)此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規矩。

“童子捧獻於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為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曰: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朱權《茶譜》序)此為宋明點茶道主、客間的端、接、飲、敍禮儀,頗為謹嚴。禮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儀容、態度、語言、動作。茶道之禮有主人與客人、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儀、禮節、禮貌。

茶道之法是整個茶事過程中的一系列規範與法度,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一些規定,如位置、順序、動作、語言、姿態、儀表、儀容等。

茶道的禮法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損益,與時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禮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禮法內容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

(三)茶藝

茶藝即飲茶藝術,茶藝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首先以習茶方式劃分,古今茶藝可劃分為煎茶茶藝、點茶茶藝、泡茶茶藝;其次以主茶具來劃分,則可將泡茶茶藝分為壺泡茶藝、工夫茶藝、蓋碗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工夫法茶藝。再次則以所用茶葉來劃分。工夫茶藝依發源地又可劃分為武夷工夫茶藝、武夷變式工夫茶藝、台灣工夫茶藝、台灣變式工夫茶藝。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載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藝,茶道依存於茶藝,舍茶藝則無茶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但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作為一門藝術,也可以進行舞台表演。因此説,表演茶藝或茶藝表演是可以的,但説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則是不妥的。因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藝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華茶道的修行為“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生,在於祛病健體、延年益壽;修性、修心在於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於盡性至命。

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於修行,環境亦好,禮法亦好,茶藝亦好,都是為着一個目的--修行而設,服務於修行。修行是為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裏所説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裏所説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正確的茶道流程順序

正確的茶道流程順序

正確的茶道流程順序。甘冽的茶輕輕的押一口,脣齒間展開的不單單是茶與水的味道,還有人生的感悟在裏面,茶香清冽,擋不住歲月悠悠,下面和大家分享正確的茶道流程順序。

正確的茶道流程順序1

第一道淨手和欣賞器具:也就是洗手,喝茶衞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或宜興的紫砂壺為上,這個都是為了喝茶前有個放鬆心情的準備。

第二道燙杯温壺:就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為了衞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説這叫潔具提温。

第三道馬龍入宮:把茶葉放到器具裏,也就是放茶過程到茶壺裏,名字叫的好聽,程序簡單,表演可以適當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韻。

第四道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目的是為了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還有就是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第五道沖泡: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茶道的程序其實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這步才是平時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第五道春風拂面: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為的是隻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第六道封壺:蓋上壺蓋,保存茶壺裏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

第七道分杯: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八道玉液回壺: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點説就是給客人每人一杯茶。

第九道分壺:然後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第十道奉茶: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以茶奉客的中國古代禮儀之本。

第十一道聞香:這個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讚歎。

第十二道品茗:現在終於可以喝茶了,呵呵,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放下,可以在談話交流期間繼續如此,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正確的茶道流程順序2

具體而言,茶藝可概括為“三句話六個要素十二字”,即識茶鑑水,選具侯湯,投茶量時。

一、識茶

就是要能認識好茶,區分各種茶類和茶葉內在品質的優劣。明代張源在其《茶錄》一卷中即有“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的記述。其目的在於確保茶的色澤,香氣,味道得以充分發揮。

二、鑑水

亦即品水。要懂得什麼是好水,並能區分泉水,江水,井水等,以及各自不同的水質。不同的茶類用不一樣的水,特殊的茶類宜選特定的水。故曰:“蒙頂山上茶,揚子江心水。”但大部分茶人通過實踐普遍認為:山泉水為上,江水次之,井水為下。普洱茶一般選用上好的山泉水沖泡,更能體現其香,甘,重,滑,色五大特徵。

三、選具

就是要根據不同的茶類選擇不同的沖泡器具。明代黃龍德在其所著的《茶説》中言:“器具精潔,茶愈這之生色,用以金銀,雖雲美麗,然貪賤之士未必能具也。”而事實上,金銀器具未必就好。一般來説,烏龍茶側重選擇紫砂壺沖泡,常用還可“養壺”;普洱茶選擇陶瓷或玻璃器具沖泡為宜,既可賞色,又可避免因茶質不同而竄香奪味。

四、侯湯

就是觀察開水的變化,把握恰當的時機投茶沖泡。宋代蔡襄在其《茶錄》中有“侯湯最難”之説。因為“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況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侯湯最難”。那麼如何侯得一壺好湯呢?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言:“水一入缸,便須急煮。侯有鬆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後,水有微濤,是為當時。大濤鼎沸,旋之無聲,是為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

五、投茶

即泡茶時的茶葉投放量要適中。我們既要根據茶具大小,也要結合品茶人數的多少來合理地確定投放茶葉量的多少,否則“小則香氣氰氫,大則易於散漫”。所以“大約及半升,是為適可。獨自斟酌,愈小愈佳。容水半升者,量茶五分。其餘以是增減”。

六、量時

就是按照投茶量的多少,準確地把握和衡量出每泡茶乃至每次沖泡時間的長短,以及可沖泡用的時間和每次投茶可沖泡的泡數。

只要上述六個要素都同時具備了,茶藝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也就全掌握了。同時,再以嫻熟自然,大方得體的沖泡技巧貫穿始終,並不斷賦予其美學功能,給人以美的感官享受,茶藝就有了不俗的表現。

正確的茶道流程順序3

茶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鑑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2、水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必須懂得水,茶性必發於水,無水何以談茶?現代唯一的為高端茶藝提供運水的組織”茗泉郵驛“正在將忽略了近3個世紀的”運泉“將中國茶藝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3、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4、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5、茶藝的規範。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範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範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6、悟道。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擴展資料:

茶藝的分類

中國茶藝按照茶藝的表現形式分類可分為四大類:

1、表演型茶藝

表演型茶藝是指一個或多個茶藝師為眾人演示泡茶技巧,

其主要功能是聚焦傳媒,吸引大眾,宣傳普及茶文化,推廣茶知識。這種茶藝的特點是適合用於大型聚會、節慶活動,與影視網絡傳媒結合,能起到宣傳茶文化及祖國傳統文化的良好效果。

表演型茶藝重在視覺觀賞價值,同時也注重聽覺享受。它要求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可藉助舞台表現藝術的一切手段來提升茶藝的藝術感染力。

2、待客型茶藝

待客型茶藝是指由一名主泡茶藝師與客人圍桌而坐,一同賞茶鑑水,聞香品茗。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是茶藝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都直接參與茶藝美的創作與體驗,都能充分領略到茶的色香味韻,也都可以自由交流情感,切磋茶藝,以及探討茶道精神和人生奧義。

這種類型的茶藝最適用於茶藝館、機關、企事業單位及普通家庭。修習這類茶藝時,切忌帶上表演型茶藝的色彩。講話和動作都不可矯揉造作,服飾化粧不可過濃過豔,表情最忌誇張,一定要像主人接待親朋好友一樣親切自然。

這類茶藝要求茶藝師能邊泡茶,邊講解,客人可以自由發問,隨意插話,所以要求茶藝師要具備比較豐富的茶藝知識具備較好的與客人溝通的能力。

3、營銷型茶藝

營銷型茶藝是指通過茶藝來促銷茶葉、茶具、茶文化。這類茶藝是最受茶廠、茶莊、茶館歡迎的一種茶藝。演示這類茶藝,一般要選用審評杯或三才杯(蓋完),以便最直觀地向客人展示茶性。

這種茶藝沒有固定的程序和解説詞,而是要求茶藝師在充分了解茶性的基礎上,因人而異,看人泡茶,看人講茶。看人泡茶,是指根據客人的年齡、性別、生活地域沖泡出最適合客人口感的茶,展示出茶葉商品的保障因素(如茶的色香味韻)。

講好茶,是指根據客人的文化程度,興趣愛好,巧妙地介紹好茶的魅力因素(如名貴度,知名度,珍稀度,保健功效及文化內涵等),以激發客人的購買,產生“即興購買”的衝動,甚至“惠顧購買”的心裏。

營銷型茶藝要求茶藝師誠懇自信,有親和力,並具備豐富的茶葉商品知識和高明的營銷技巧。

4、養生型茶藝

養生型茶藝包括傳統養生茶藝和現代養生茶藝。傳統養生茶藝是指在深刻理解中國茶道精神的基礎上,結合中國佛教、道教的養生,如調身、調心、調息、調食、調睡眠、打坐、入靜或氣功導引等,使人們在修習這種茶藝時以茶養身,以道養心,修身養性,延年益壽。

現代養身型茶藝是指根據現代中醫學最新研究的成果,根據不同花、果、香料、草藥的性味特點,調製出適合自己身體狀況和口味的養生茶。養生型茶藝提倡自泡、自斟、自飲、自得其樂,深受越來越多茶人的歡迎。

成因

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據《華陽國志·巴志》:“園有方翡,香茗”記載,中國人工栽培利用茶樹已有三千多年曆史。在這悠入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茶已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人們常説:“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應用,人們首先把其當成飲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

人們在飲茶過程中講求的享受,對水、茶、器具、環境都有較高的要求;同時以茶培養、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種茶事活動中去協調人際關係,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溝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會友。

茶本身存在着一種從形式到內容,從物質到精神,從人與物的直接關係到成為人際關係的媒介,逐漸形成傳統東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國茶文化。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佔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國古代,文人用茶以激發文思;道家用以修心養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禪等,物質與精神相結合,人們在精神層次上感受到了一種美的薰陶。

在品茶過程中,人們與自然山水結為一體,接受大地的雨露;調和人間的紛解;求得明心見性迴歸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對環境的要求十分嚴格: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宮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

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襯托不同的主題思想,莊嚴華貴的宮廷完好;修身養性的禪師茶;淡雅風采的文土茶,都有不同的品茗環境。對於再現生活品茶藝表演,不同類型的茶藝要求有不同風格的背景。

主題和表現形式的一致,通過背景襯托,增強感染力,再現生活品茶藝術魅力。在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中,何種形式的環境適合茶藝表演尚有必要探討。背景中景物的形狀,色彩的基調,書法、繪畫和音樂的形式及內容,都是茶藝背景風格形成的影響因子。

茶道的寓意是什麼?

茶藝即飲茶藝術,茶藝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首先以習茶方式劃分,古今茶藝可劃分為煎茶茶藝、點茶茶藝、泡茶茶藝;其次以主茶具來劃分,則可將泡茶茶藝分為壺泡茶藝、工夫茶藝、蓋碗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工夫法茶藝。再次則以所用茶葉來劃分。工夫茶藝依發源地又可劃分為武夷工夫茶藝、武夷變式工夫茶藝、台灣工夫茶藝、台灣變式工夫茶藝。

茶道是中國人的藝術創造,東方文化的瑰寶!

世界已有公認,中國是茶之故鄉。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4000年到10000年的歷史。

茶道茶道,茶以載道,“道”寓於飲茶之中。所以茶道的形成有兩個必須具備的條件:一是茶的廣為種植,二是茶的普遍飲用。

茶在中國的人工栽培史是世界最早的,早在巴蜀時代,園中就已開始人工栽培茶葉。種茶之舉不晚於西周,迄今約2700年。

中國茶道醖釀於隋朝之前,形成於唐代,鼎盛於宋明。陸羽創立了中國茶道。千餘年來,茶葉文學久盛不衰,不斷有佳作問世;茶學專著有百餘部,可謂著作大備。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結晶。中國茶道深深植根於華夏文化,有着濃郁的民族特色,不僅重視飲茶藝能,還重視飲茶時的自然環境,人際關係和茶人心態;它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指導思想,以民族傳統美德為追求目標。

中國茶文化自漢代輸入日本,中國茶道唐宋時期就已在日本紮下根來。日本人民的聰慧之處在於富有創意地學習中國茶道,並融入日本文化,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不僅毗鄰的亞洲諸國,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借鑑了中國茶道,從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飲茶習俗。

茶文化的介紹和茶道~

茶文化:

茶作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裏,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脱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説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 《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儘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須清洗潔淨;(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鬆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茶道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鑑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宂、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日本茶道

表現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麪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嚐,特別是要吸掉茶麪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關於茶道的各種知識

  中國幾千年的茶文化、茶知識博大精深,是我們引以為自豪的千年文化傳承。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關於茶道的各種知識,一起來看看。

  關於茶道的各種知識:茶道的文化本質

  一)、儒教思想與中國茶道

  孔孟荀之儒家思想,基本特徵是無神論的世界觀,是對現實生活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它以心理和倫理相結合為核心和基礎,強調情理結合,以理節情,追求社會性、倫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滿足,而不是禁慾性的官能壓抑。茶雖然給人以刺激,使人興奮,但人們對它是樂而不亂,嗜而敬之,品茶時需要安詳靜謐的心境,清雅簡樸的環境,情恰和諧的茶友,精美協調的茶具,客來敬茶,以茶留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禮儀。尊君、重禮、尊老愛幼,廉儉育德,和藹待人。仁義禮信是儒家的道德觀念。中庸之道是濡家處世信條。唐代劉貞亮講茶有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驅病氣,以茶養生氣,以茶嘗滋味,以茶可道 ,以茶可修身,以茶可雅志,以茶表敬意,以茶樹禮仁。其中修身、雅志,表敬意,樹禮仁四德就是講發揮中庸原則,協調人際關係。中國茶道的精神是儉、清、和、敬、靜。即廉儉樸實,心地純潔,和睦相處,和誠處世,敬愛為人。這些無不與儒家思想相吻合。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已達2000多年,歷來作為我國人民待人處世的基本準則。這也是儒家思想貫串於茶文化之中,始終居於核心地位,並規定影響着茶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

  茶道 二)、道教思想與中國茶道

  老莊之道思想,強調自然,超凡脱俗,熱烈奔放的情感抒發和獨特個性的追求表達。欲求長生不死,變化飛昇,不信天命,不信業界,以生為樂,在靜觀默察 中,清靜無為,坐忘虛心,以素樸人性與諸物本性自然契合。道教戒酒戒殺生,要求靜坐息心,無思無慮,茶有破睡之功,固道教離不開茶。道教發詳地在巴蜀,其形成時期,巴蜀的飲茶習俗已廣為傳開,因此茶成了成仙的靈藥,西漢壺居士《食忌》中説“苦荼 ,久食羽化”。南朝齊樑時道家人物陶弘景在其《雜錄》中説: “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啟服之”。丹丘子是一位仙人。盧仝七碗茶詩“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説明茶與道教關係,喝了七碗茶,就可飛到天上,羽化成仙了。中國人這種神仙觀念是別的民族所沒有的。反映在茶文化中,“樂生”精神是中國人所獨有的。強調自然,是道家思想,中國茶道沒有嚴謹的規範,其道理也在於此。因為自然之道乃變化之道,心通造化,使自然妙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法無法,有生命的無秩序。喝茶的時候忘記了茶的存在,快樂自足,泡茶不拘於規矩,品茗不拘於特定的環境。一切順其自然,因勢而異。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清與淡,要求心無雜念,忘卻自我和現實世界的存在,追求虛無飄渺的極樂幻境,淡泊人生,無所追求,以脱塵世苦海。這個清淡精神就是源出於道家思想的,茶生於天地之間,採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來源於自然,加之泡茶用水選用泉水,高山流水,一杯在手,給人以一種將自身溶於秀麗山川感覺,天人合一。飄然欲仙。茶之本性清淡幽雅,這是與道家思想十分貼近的。因此道家十分愛茶,栽茶品茗,自然成了道士們平日的樂事。同時,宮觀道士不但自己以飲茶為樂,而且提倡以茶待客,進而以茶作析禱、祭獻、齋戒的供品。

  三)、佛教思想與中國茶道

  由於佛教修行,強調五戒,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加上佛教要求信徒坐禪,靜坐息心,無思無慮,入半睡狀態,因茶有破睡之功,故有僧家提倡“以茶代酒”,以飲茶防打瞌睡。終使僧人飲茶成風,甚至達到“唯茶 是求”地步,由於佛教盛行,僧人“人自懷挾,到處煮飲”,以至世人爭相仿效,飲茶遂成風俗。發展至唐朝,飲茶已是“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了。可見佛教在推動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方面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佛教思想追求純和境界,“外息諸緣,內心無端,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之要義是不借助任何東西,不追求任何東西,不被任何東西所滯累 ,在一種絕對的虛靜狀態中,直接進入禪的境界,專心靜慮,頓悟成佛。這種思想與中國老莊之道教思想“清靜無為,心如死灰”很相似。茶的本性質樸、清淡、純和,與佛教精神有相通之處,因此能被佛家所接受。佛教在推動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發展方面功不可沒,它勢必規定和影響着中國茶道精神內涵。中國茶道追求清、靜、和、虛,要求心無雜念,專心靜慮,心地純和,忘卻自我和現實存在。這些茶道精神是源出了佛家思想的。

  關於茶道的各種知識:茶道的要素

  (一)環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茶道對環境的選擇、營造尤其講究,旨在通過環境來陶冶、淨化人的心靈,因而需要一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一致的環境。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任意、隨便的,而是經過精心的選擇或營造。茶道環境有三類,一是自然環境,如鬆間竹下,泉邊溪側,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環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樓閣、畫舫水榭、書房客廳。三是特設環境,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茶室的室外環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綠植物及花木。室內環境則往往有掛畫、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清雅幽靜,使人進入到此環境中,忘卻俗世,洗盡塵心,薰陶德化。

  (二)禮法

  茶道活動是要遵照一定的禮法進行,禮既禮貌、禮節、禮儀,法即規範、法則。“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陸羽《茶經》“五之煮”)此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規矩。

  “童子捧獻於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為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曰: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朱權《茶譜》序)此為宋明點茶道主、客間的端、接、飲、敍禮儀,頗為謹嚴。禮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儀容、態度、語言、動作。茶道之禮有主人與客人、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儀、禮節、禮貌。

  茶道之法是整個茶事過程中的一系列規範與法度,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一些規定,如位置、順序、動作、語言、姿態、儀表、儀容等。

  茶道的禮法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損益,與時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禮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禮法內容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

  (三)茶藝

  茶藝即飲茶藝術,茶藝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首先以習茶方式劃分,古今茶藝可劃分為煎茶茶藝、點茶茶藝、泡茶茶藝;其次以主茶具來劃分,則可將泡茶茶藝分為壺泡茶藝、工夫茶藝、蓋碗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工夫法茶藝。再次則以所用茶葉來劃分。工夫茶藝依發源地又可劃分為武夷工夫茶藝、武夷變式工夫茶藝、台灣工夫茶藝、台灣變式工夫茶藝。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載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藝,茶道依存於茶藝,舍茶藝則無茶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但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作為一門藝術,也可以進行舞台表演。因此説,表演茶藝或茶藝表演是可以的,但説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則是不妥的。因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藝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華茶道的修行為“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生,在於祛病健體、延年益壽;修性、修心在於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於盡性至命。

  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於修行,環境亦好,禮法亦好,茶藝亦好,都是為着一個目的--修行而設,服務於修行。修行是為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求茶文化十五講問題答案

兩千字的問題只給20分太少啦~不尊重知識的説~有空再説~

煎茶道茶藝步驟

  煎茶道茶藝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煎茶道茶藝步驟,一起來看看。

  煎茶道茶藝步驟

  1.備器:《茶經》"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風爐(含灰承)、筥、炭撾、火[上竹下夾]、鍑、交牀、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上竹下夾]、鹺簋揭、碗、熟、盂、畚、札、滌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統貯茶器的都籃。

  2.選水:《茶經》"五之煮"雲:"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陸羽晚年撰《水品》(一説《泉品》)一書。張又新於公元825元年前後撰《煎茶水記》,書中引劉件芻評判天下之水等,陸羽評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講究水品,是中國茶道的特點。

  3.取火:《茶經》"五之煮"雲:"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炙為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温庭筠撰於公元860年前後的《採茶錄》"辨"條載:"李約,[氵開]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嘗日:‘茶須緩火炙,活火煎‘。活火謂炭之有焰者,當使湯無妄沸,庶可養茶。"

  4.候湯:《茶經》"五之煮"雲:"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湯是煎茶的關鍵。

  5.習茶:習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羅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撰於八世紀末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説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

  煎茶道茶藝用具

  爐:位於地板裏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用於十一月至四月(茶道稱之‘火’的季節)。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温較高的季節(茶道稱之‘風’的季節)。

  柄杓:竹製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切口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與水指相似但無蓋。

  茶罐

  棗:薄茶用的茶罐,上寬下窄形似“棗”。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低温燒製)製成的茶碗。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

茶和茶文化日益成為什麼產業

民生產業。從茶文化的角度看,茶並不只是一片樹葉,也不只是一種飲料。茶,源於自然,貴乎人文,植根中國,風靡世界,富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兼有物質性和精神性(文化性)兩大特性,具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養性健身五大功能,是享譽世界的文明象徵,又是東方生命倫理和生態哲學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一個能見度很高的國際化話語體系,還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綿延數千年,融於儒釋道文化,中醫藥文化和農耕文化之中,與人類生活相伴隨。她起步於物質形態,昇華至哲學境界,滋養人的身心,涵養人的品格,豐富人的精神,啟迪人的智慧,慰藉人的心靈,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的自我心靈的整體和諧與統一。茶乃萬物之精,萬品之華,清而不浮,靜而不滯,淡而不薄,是進入人精神的通道,是打開人的智慧、健康和幸福之門,是人類僅次於水的健康飲料。

當前,擁有4千多萬畝茶園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一產茶大國,擁有13億7千多萬人口的中國應是世界第一茶消費大國,多茶類、高品質、富文化、養身心正成為中國茶和茶文化的重要特徵,蓬勃發展的中國茶和茶文化日益成為民生產業、綠色產業、文化產業、服務產業、健康產業,越來越受到中國茶人和世界茶人的喜愛。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俗話説:“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茶。”“唐宋元明清,自古喝到今”。數千年來,人們以茶為飲,以茶為緣,以茶會友,以茶禮敬。香道、茶道、花道、琴道、書道五韻並蓄,營造了底藴深厚,歷久彌新的中華茶文化,在茶香的氤氲之中融入了越來越多的人生體味、審美意境和價值理念。此時的茶成了儒家的正氣茶、道家的養生茶,僧侶的平安茶,茶人的雅氣茶,百姓的生活茶,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成為尋常百姓的家事,香醇的茶水滋潤着人們的心田,發揮着茶和天下、健康身心、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茶道知識 道教在茶道發展中起到什麼作用(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華。道家的學説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裏充滿着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着迴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尊人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託 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貴生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

一茶,二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旗爭展,建溪春色佔先魁。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坐忘

“坐忘”是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鑑”“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處世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説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台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道法自然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製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為美,以樸實為美,動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絕無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瀰漫,彷彿自己與宇宙融合,昇華到“無我”的境界。

要素

中華茶道,就其構成要素來説,有環境、禮法、茶藝、修行四大要素。

(一)環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茶道對環境的選擇、營造尤其講究,旨在通過環境來陶冶、淨化人的心靈,因而需要一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一致的環境。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任意、隨便的,而是經過精心的選擇或營造。茶道環境有三類,一是自然環境,如鬆間竹下,泉邊溪側,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環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樓閣、畫舫水榭、書房客廳。三是特設環境,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茶室的室外環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綠植物及花木。室內環境則往往有掛畫、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清雅幽靜,使人進入到此環境中,忘卻俗世,洗盡塵心,薰陶德化。

(二)禮法

茶道活動是要遵照一定的禮法進行,禮既禮貌、禮節、禮儀,法即規範、法則。“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陸羽《茶經》“五之煮”)此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規矩。

“童子捧獻於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為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曰: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朱權《茶譜》序)此為宋明點茶道主、客間的端、接、飲、敍禮儀,頗為謹嚴。禮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儀容、態度、語言、動作。茶道之禮有主人與客人、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儀、禮節、禮貌。

茶道之法是整個茶事過程中的一系列規範與法度,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一些規定,如位置、順序、動作、語言、姿態、儀表、儀容等。

茶道的禮法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損益,與時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禮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禮法內容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

(三)茶藝

茶藝即飲茶藝術,茶藝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首先以習茶方式劃分,古今茶藝可劃分為煎茶茶藝、點茶茶藝、泡茶茶藝;其次以主茶具來劃分,則可將泡茶茶藝分為壺泡茶藝、工夫茶藝、蓋碗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工夫法茶藝。再次則以所用茶葉來劃分。工夫茶藝依發源地又可劃分為武夷工夫茶藝、武夷變式工夫茶藝、台灣工夫茶藝、台灣變式工夫茶藝。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載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藝,茶道依存於茶藝,舍茶藝則無茶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但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作為一門藝術,也可以進行舞台表演。因此説,表演茶藝或茶藝表演是可以的,但説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則是不妥的。因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藝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華茶道的修行為“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生,在於祛病健體、延年益壽;修性、修心在於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於盡性至命。

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於修行,環境亦好,禮法亦好,茶藝亦好,都是為着一個目的--修行而設,服務於修行。修行是為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裏所説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裏所説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藝流程的五個步驟

茶藝流程具體可細分以下步驟:

第一道:淨手和欣賞器具

第二道:燙杯温壺;

第三道:馬龍入宮;

第四道:洗茶;

第五道:沖泡;

第六道:春風拂面;

第七道:封壺;

第八道:分杯;

第九道:玉液回壺;

第十道:分壺;

第十一道:奉茶;

第十二道:聞香;

第十三:道品茗

茶道操作流程就是以上介紹的這樣,希望通過介紹後,大家都能夠了解其中的真諦,每一個泡茶步驟都是有講究,有含義的。雖然我們日常飲茶不需要這樣繁瑣的步驟,但是在接待來賓或是茶藝表演時都應該將其做到位。

TAG標籤:茶道 五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