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潮汕工夫茶介紹

潮汕工夫茶介紹

潮汕工夫茶是廣東潮州、汕頭和汕尾地區的傳統名茶,也是中國茶文化的一種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同於一般的綠茶、紅茶和烏龍茶,而是一種特殊的發酵茶,製作工藝獨特,口感香醇、濃郁。

潮汕工夫茶採用的是新鮮嫩芽為原料,經過攤曬、扭曲、揉捻、發酵和烘乾等多道精細工藝製作而成。其製作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温度、濕度和時間等因素,以確保茶葉口感的穩定性和品質的一致性。

潮汕工夫茶以其獨特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成分而聞名於世。它具有降脂、降壓、抗氧化、抗癌等多種保健功效,被譽為“中國健康茶”的代表之一。

潮汕工夫茶的品種繁多,包括紅茶、綠茶、白茶、黃茶等系列。其中,潮州紅茶和潮州大紅袍最為著名。這些茶葉不僅在國內市場上備受推崇,也深受國際市場的歡迎,成為了中國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功夫茶是什麼?

潮州工夫茶藝,別稱潮汕工夫茶,是廣東省潮汕地區一帶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為“中國茶道”。潮州工夫茶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引自百度百科

工夫茶是一種喝茶方式,廣泛流傳於廣東潮州地區,在這裏喝功夫茶已經成為了當地人們一種生活習慣,具有獨特的本地特色和民族特點,外地人來到潮汕地區一定要品嚐。這裏的功夫茶喝功夫茶也成為當地人接待客人,一種基本禮儀。

無論是在公眾場合還是在居民家裏,都可以看到功夫茶的身影,以茶會友,以茶待客。從功夫茶中可以體會到潮汕地區人們的熱情和,功夫茶也成為潮汕地區的文化符號,人們提起工夫茶就會想到潮汕地區。

功夫茶現在已經被列為全國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功夫茶至今為止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是中華茶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唐朝時期,人們已經有了飲用功夫茶的習俗,宋朝時期更是開發出多種多樣的飲用方式,在功夫茶的泡製過程當中極具觀賞性,可以説是在欣賞一部斥巨資打造的影視作品,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汕功夫茶簡介

【功夫茶介紹】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功夫茶茶藝】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後火,蝦鬚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衝,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茶葉放入衝罐中,多少以佔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衝入衝罐中之後蓋沫。第一衝杯,以初沏之茶澆衝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裏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衝入蝦鬚水,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衝罐巡迴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潮汕之工夫茶篇

    流行於閩南粵東一帶的、用小壺小杯衝沏烏龍茶的品茶民俗被稱為“工夫茶”,是中國茶文化的精華之一,也是潮汕文化的典型代表。與南方的飲茶風俗相比,北方人對於茶的理解和感受,更多的是在於“喝茶”,主要是為了解渴。在北方,常常可以看到人們在咕嚕咕嚕大口的喝茶,能安靜坐下來細細品茶的人少之又少。而南方人飲茶能消磨一個下午,甚至茶桌勝於酒桌,好多合作都是在喝茶的時候談成的,其中又以潮汕人尤為突出。

一、工夫茶的文化內涵

    在潮汕方言中,“工”即力氣、時間,工夫茶會將茶葉反覆沖泡,對於茶葉要求味足、耐衝,在其他地區盛行的綠茶、花茶等茶葉並不適用。工夫茶對主客雙方都有一定要求,在其中體現文化的內涵。“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先尊後卑,先老後少;新客換茶;強賓壓主,響杯擦盤”這些都是飲茶時需要注意的規矩。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茶杯不便收回,就放在各人面前桌上。作為“司爐”,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從最年長的開始斟起,第二遍時就可以按序斟茶。相對的,客人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用食指和中指在桌面輕彈兩次表示感謝。茶喝完放杯時要輕手,不能發出很大的聲響,否則有"強賓壓主"、"有意挑釁"的含義。

    “工夫”,在潮汕話中是、周到的意思,做到像阿慶嫂一樣説話辦事滴水不漏。潮諺曰:“合得主人意,才是好工夫”。一壺普通的工夫茶,充分藴含了潮汕人待人處事中的講究和睿智,講求有來有往,這就是潮汕工夫茶的“工夫”所在。因而“工夫茶”和追求泡茶技巧的“功夫茶”還是有所區別的。

二、工夫茶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1、地理位置

    由於地處帶,天氣較為炎熱,需要補充較多的水分,但水喝多了會對腎臟造成比較大的負擔。茶中的 咖啡因 能夠促進體內脂肪燃燒,使其轉化為能量,熱茶水以及脂肪燃燒產生的熱量促使 人體 出汗,帶走熱量又能止渴。因而工夫茶以“濃”、“苦”出名,工夫茶選用的茶葉也多以鐵觀音、武夷巖茶、鳳凰單樅、普洱為主。這些茶種的產茶地多為廣東、福建、台灣,而這些地區比鄰潮汕,交通上獲取十分便利。

2、地形與氣候

    潮汕地區地形複雜,以山地丘陵為主。土壤類型複雜多樣,特別是黃壤,多分佈於海拔600m 以上的山地。600m以上的山地,年均温15-18℃,雨量充沛,濕度大,紫外線和漫反射光豐富,十分有利於茶葉中的含氮物質、氨基酸、生物鹼、葉蛋白質、糖份和芳香素的形成,進一步促進茶樹的生長。所以潮汕地區是全國重要產茶區之一。雖然本身屬於產茶地,潮汕地區的茶葉產量與品種遠不足以滿足好茶的潮汕人,因此潮汕地區也成為各地茶商售茶的重要市場。據統計,潮汕地區人均消費茶葉量 (即每年每人平均飲茶量)超過1600克,居全國各省市之首。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汕頭人一年喝茶超過 15000 噸,年茶葉消費支出超過 10 億元之多。以我國產茶大區福建安溪產茶區為例,據統計,每年安溪茶葉有近五成的產量銷往潮汕地區,另外五成則銷往世界各地。

3、獨特的海洋商業環境

     潮汕地區位於廣東省東部,鄰近海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移民地區,源於中原文化又形成了一種有別於中原文化的獨特海洋文化。潮汕地區周圍羣山阻隔使得陸路交通十分不便,但其東南瀕海,海岸線長達278公里,近海又有很多島嶼,島岸線長124公里,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潮汕地區的居民很早就開始發展海上交通,“逐海洋之利”。

    潮人文化在中國歷史文化形態當中既有強烈的中原文化意識,又有十分鮮明的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色。他們在價值取向上,像客家人一樣既崇尚成為“中舉為官”的讀書人,也羨慕能“下海賺錢”的商人。潮汕地區以丘陵為主,地少人多,生存空間受制約,培養了潮人 勇於向外開拓的冒險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價值取向 。長時間面對颱風頻繁的地理環境,培養和鍛鍊了對大海的適應能力,積累了豐富的生存經驗和生活技能,例如如何應對台風天氣,根據時令種植,保護海岸植被等等。這種海洋文明也造就了一批不依靠土地、以海謀生的“非農業”人才,同時也鑄就了他們精明能幹、機巧善變、開拓進取性格特點。

    從地域性環境方面考慮,潮汕海洋文明經過長期的演變積澱後,形成的海洋意識的文化內涵是一種 開拓創新、奮鬥競爭、抱團聚義的獨特的海洋觀念和商業意識 。潮汕如此濃郁的商業氛圍孕育了市場經濟,重機遇,重信息,是由來已久的傳統。喝工夫茶時,人們可以交流各地的信息,探討各種“以小搏大”的發財機遇。相比北方人在酒桌上拼酒談生意,潮汕人更喜歡在茶桌上有商有量地談生意。

    工夫茶篇截取大三寫的一篇文化地理的課程論文《 淺析工夫茶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地理環境的作用機制 》,研究深度還不夠徹底且因為資料比較少,所以內容還不夠成熟。即使這樣我也覺得還挺意義的,有機會我會繼續完善。如果讓我選一個地方研究,那一定是自己的家鄉。以家鄉為豪,也為中華文化的多彩驕傲。

工夫茶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泡工夫茶有哪些講究?

工夫茶最早出現在明代,泡工夫茶講究高衝。工夫茶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閩南一帶最為盛行,據説早在北宋時,潮州人就有了工夫茶這個稱號,功夫茶泡法則是盛行於明朝,明朝的時候,在唐朝煎茶烹茶和宋代點茶的基礎上對泡茶文化進行了更一步的發展,開始了功夫茶的泡法。

潮州工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汕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工夫茶,工夫茶歷史悠久,是中國茶道(茶藝)的傑出代表,據史料記載,最開始的工夫茶是指武夷巖茶(青茶),後來又指武夷巖茶(青茶)泡飲法,最後則泛指青茶泡飲法。

工夫茶的稱謂較為精準,工夫茶即流傳於潮汕地區一帶,是指以烏龍茶為主要用茶,以精緻配套的泡茶器具,遵照獨特講究程式的一種茶葉沖泡和品飲方式,最早記錄武夷巖茶泡飲法的當屬袁枚《隨園食單·茶酒單》,其武夷茶記餘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

功夫茶是潮州工夫茶藝,別稱潮汕工夫茶,是廣東省潮汕地區-帶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 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為中國茶道,潮州工夫茶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 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記載工夫茶是清朝最為完善的,工夫茶是為適應茶葉撮泡的需要,經過當時的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煉而成的品茶技藝。大約明代形成與浙江一帶的州府裏,擴展到閩、粵、等地,到了清朝,逐漸轉移到以閩南、潮汕一帶為中心,到如今還是以潮汕的工夫茶為代表。

一文帶您讀懂潮州工夫茶

關於潮州工夫茶

“工夫茶”非“功夫茶:

用普通話來説,“工夫”與“功夫”音相同。不少外地人將潮汕地區所説的“工夫茶”聽成了“功夫茶”。實際上,用潮汕話來説,工夫茶中的“工”字念做“剛”。以前,在潮汕地區,稱帶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種之人叫“做工夫人”,稱做事考究、細心得有點過分的,叫做“過工夫。

可見,“工夫”二字涵蓋的不僅是沖泡茶葉的簡單程序,更多的是包含了從選茶到茶具到衝沏過程以及茶禮等整體的總結。而且,還要明確一點的是,我們常常説的潮汕工夫茶、潮汕地區的工夫茶,其實指的都是潮州工夫茶。

工夫茶的含義:

其實,工夫茶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工夫紅茶的簡稱,代表茶名;二是指茶藝、茶道。我們常説的潮州工夫茶指的是茶藝、茶道。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工夫。

泡工夫茶出名的地區有福建、潮汕、台灣,其中當屬潮州工夫茶最為出名,潮汕人非常喜愛喝茶,簡直到了嗜茶如命的地步了;幾乎家家户户都有置辦些茶器,不僅方便自己閒暇時可以喝上一杯茶,還方便招待客人。

工夫茶的步驟:

沖泡潮州工夫茶需經21道程序,由此可以得出確實需要一定的工夫才能喝上一杯好茶!

備器(備具添置器) ;生火(欖炭烹清泉);淨手(茶師潔玉指);炙茶(鳳凰重);傾茶(佳茗傾素紙);候火(扇風催炭白);温壺(孟臣淋身暖);洗杯(熱盞巧滾杯);一納茶(朱壹納烏龍);刮沫(移蓋拂面沫);潤茶(甘泉潤茶至)。

高注(提銚速高注);衝注(高位注龍泉);滾杯(燙盞杯輪轉);灑茶(關公巡城池);聞香(先聞尋其香);請茶(恭敬請香茗);一點茶(韓信點兵準);啜味(再啜覓其味);審韻(三嗅審其韻);謝賓(復恭謝嘉賓)。

潮汕功夫茶的歷史是什麼?

潮州工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歷史。

品茶早已成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為“中國茶道”。潮藉大文學家秦牧稱 “潮州工夫茶,堪稱中國茶道代表”。潮州工夫茶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

功夫茶的特點

潮州工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在粵東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

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

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關於潮州工夫茶的起源與發展,你瞭解多少?如何看待工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省廣東潮汕和福建省閩南傳統式的飲茶方法,以衝調烏龍而而出名。作為我國曆史文化遺產的“潮州工夫茶”,不可以由於有些人授予的地域性特點而變味兒,也不可由於清之後的史籍上“時間”和“工夫”混合使用便説成“潮汕功夫茶”。由於潮汕功夫茶的文本紀錄是優選茶,炒茶的實際意義。最開始用文本紀錄泡茶方法的是“工夫茶”。記述常見於清朝俞蛟《潮嘉風月記·工夫茶》:“工夫茶,烹治之法……”

“潮州工夫茶”實際上是潮州市古代社會日常生活的切身體會,潮州工夫茶是中國儲存最詳細極具象徵性的茶道之一,它是在唐代年代就已具有的“散茶”品飲法的基本上發展壯大下去的。所説“時間”茶,便是有“閒工夫”的人,注重並邊泡邊喝的茶湯。古代歷史,一般僅僅市井生活、鋪面、文人墨客、頗具家中、有雅興的人,才有如此“閒工夫”,並累積出這類煮茶的方法。一般的羣眾,辛勤勞動者是並沒有“閒工夫”泡工夫茶的,僅有大壺茶。

潮汕工夫茶是一種十分傳統的的飲茶方法,而據考資格證書,其烹煎之法最開始來源於茶聖陸羽的《茶經》,真真正正發源自宋代,所以説其歷史時間十分久遠。而很多人對潮汕工夫茶中的“時間”二字處在懵懂無知的環節,實際上,這兒的“時間”指的是一種注重的煮茶手藝,或是是品茗時間。潮汕功夫茶煮茶、喝茶的流程獨特而多種多樣,一共計算下來有十八道。因此要想喝一口潮汕工夫茶,確實必須耗費較大的“時間”,就連大作家蘇轍也寫了詩詞來誇讚:“閩中茶葉天地高,傾身事茶不知道勞。”

潮汕工夫茶並不是茶的名稱,反而是一種茶道,一種煮茶的方法和大學問。潮汕工夫茶也有許多注重,要泡潮汕工夫茶,最先要採用優質質量的烏龍,美味可口為最好。將普洱茶放進時間茶具中,以滿半壺為標準。接着在添茶的情況下,要置放三個小茶杯,持續輪換地添茶,讓三杯湯色的口味、濃度值平衡,防止先濃後淡的狀況產生。而我們在飲茶的情況下,也是有注重:在飲茶前,我們要先觀查湯色的顏色,輕嗅茶的香醇,隨後再把一杯茶分成三口喝過。與此同時,在這裏整個過程中,飲茶人都需面帶微笑,表明對茶和同學之間的尊重。

潮汕功夫茶的詳細介紹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人獨特的飲茶習慣。“工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工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一般都是放半壺,衝過後茶葉會展開,剛好呈一壺滿的狀態。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滾燙的熱水灌進壺裏,馬上衝出來,頭道茶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衞生的考慮。斟茶時,三個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滿了這杯再斟那杯,而要輪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邊品着茶一邊談天説地,這叫工夫。工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茶池形狀如鼓,瓷制,由一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個類似“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為漏水所用。而圓罐則用於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工夫茶所用的衝罐(茶壺),並非買來就用,而要先以茶水“養壺”。一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之水頻頻倒入其中,養上三月有餘,方可正式使用。潮州工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飲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種。張華雲先生曾作《潮州工夫茶歌》一首雲:

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五娘適陳三,荔枝為作伐。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癖。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闢。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西湖泉,桑浦龍泉液。四指動飛輪,滌器淨且熱。柔條圍細末, 首衝去浮沫。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罐幹茶雲熟,飲盡不見屑。一衝號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衝為肉,芬芳留齒頰。四衝已雲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清宿食。匪獨療乾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跡。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共品三兩杯,互通鄉消息。鄉思起芒鱸,鄉情如膠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工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工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

潮州自古以來的陶瓷工藝也為茶具提供了優秀的物質基礎,也可謂兩者相輔相成,成就了現在的潮州茶文化和潮州陶瓷文化。

潮汕功夫茶的介紹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稱“潮州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廣東潮汕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邊喝茶邊説話。

潮汕茶文化的工夫茶

工夫茶顧名思義,一是花時間,二是講究本領。它歷史悠久,據説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變來的。宋代,中國上層社會“鬥茶”之風盛行,誰家買得好茶,就要請客。賓客中有好茶或帶來媲美,或請來暗鬥。這種風氣逐步演變到茶農、茶商的試茶評茶。由於日日品茶,喝得太多也難受,就大杯改小杯而成為很濃的小杯茶,這就是工夫茶的雛形。潮汕是魚米之鄉,人們喜歡飲濃茶,“小杯茶”也由茶商傳入潮汕。日久天長,漸漸在茶具、茶葉和沖泡技術上越來越講究,形成了獨特的“潮汕工夫茶”。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 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 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 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 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詞,在潮汕話中是做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裏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空閒時間。“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謂的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潮汕工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TAG標籤:工夫茶 潮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