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西施銀芽

西施銀芽

西施銀芽是一種名為“龍井”的綠茶,產地在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的西斗門鎮附近。它是由鮮嫩的茶芽以及象牙色的茶芽中心組成的,所以被稱為“西施銀芽”。西施銀芽因其清香、鮮爽、味濃而享有盛譽。它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並被譽為“茶中皇后”。西施銀芽的採摘季節在每年的穀雨至立夏之間,這個時候的氣候濕潤,温暖,適宜茶葉的生長,茶芽柔嫩,含水量高,鮮嫩度好,從而保證了茶葉的質量。西施銀芽能夠反覆沖泡,第一泡茶湯清亮如琥珀,第二泡開始呈黃色,第三泡變淡,但仍能保持清香和甜味。它被廣泛用於商務會晤、宴客,有助於於提神醒腦、解除疲勞。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西施舌是什麼?

有一種味極鮮美的水產動物,肉白而形似舌,人稱“西施舌”,《苕溪漁隱叢話》:“福州嶺口有蛤屬,號西施舌,極甘脆”,又引呂居仁詩云:“海上凡魚不識名,百千生命一杯羹;無端更號西施舌,重與兒童起妄情。”因知“西施舌”的名頭反而比它的本名要響。在西施故里諸暨,有一種也叫“西施舌”的點心,用吊漿技法水磨糯米制成粉皮,再裹以棗泥、核桃等各色果料拌成的餡心,放在舌形模具中壓制而成,湯煮、油煎皆可,色如皎皎明月,其味香甜可口。但美人之舌不見得是白的,或許應該另編一段西施生前愛食此物的掌故?又諸暨東白山麓還產有一種叫“西施銀芽”的名茶,外形秀潤,香高持久,湯色清澈,滋味鮮醇——這才是美人故里特有的風味

以古代四大美人名字命名的菜 美味非同心響

都知道古有四大美人,更有以四大美人名字命名的四道名菜。而且四大美人的貌美自然不在話下,那麼這幾道名菜又如何呢?下面跟隨瞭解一下吧!

一、西施舌

因為西施故里有一種點心被稱為“西施舌”。糕點師用吊漿技法,先用糯米粉製成水磨粉,然後再以糯米粉為包入棗泥、核桃肉、桂花、青梅等十幾種果料拌成的餡心,放在舌形模具中壓制成型,湯煮或油煎均可。這種點心特色顏色如皓月,香甜爽口。

還有一道以海鮮貝類牙蛤或沙蛤製成的湯類,也被賜以“西施舌”的美名,相傳唐玄宗東遊嶗山時,廚師給他做了這道湯菜,唐玄宗吃後連聲叫絕。可見此菜美味非同心響。

西施蝦仁

“西施蝦仁”是廣東名菜。它用蝦仁、雞蛋清、鮮奶、火腿末、龍蝦片及豬油、精鹽、味精、黃酒、麻油、胡椒等材料烹製成。此菜色澤奶白、品味鮮嫩、爽滑適口,故名西施蝦仁。

西施銀芽

“西施銀芽”是諸暨東白山麓盛產的一種名茶。它外形秀潤,香高持久,湯色清澈,滋味鮮醇——這才是美人故里特有的風味!

二、貴妃雞

而這是上海名廚獨創的一道川菜餚。因為它是用肥嫩的母雞作為主料,然後用葡萄酒作調料,成菜後酒香濃郁美味醉人,有“貴妃雞”之意。

不過在西安還有一種“貴妃雞”。但是它以雞脯肉、葱末、料酒、蘑菇等為餡的餃子,形似飽滿的麥穗,皮薄餡嫩,鮮美不膩。

三、昭君鴨

但是傳説出生在楚地的王昭君出塞後不慣麪食,於是廚師就將粉條和油麪筋泡合在一起,用鴨湯煮,甚合昭君之意。後來人們便用粉條、麪筋與肥鴨烹調成菜,有稱之為“昭君鴨”,一直流傳至今。

昭君皮子

在西北地區還流行一種以王昭君的名字命名的“昭君皮子”,是人們在夏日常吃的釀皮子。其做法是將麪粉分離成澱粉和麪筋,並以澱粉製成麪條,麪筋切成薄片,搭配並食,並輔以麻辣調料。吃起來酸辣涼爽,柔韌可口。

四、貂蟬豆腐

這個菜又名“泥鰍鑽豆腐”。它是以泥鰍比喻奸滑的董卓,泥鰍在熱湯中急得無處藏身,鑽人冷豆腐中,結果還是逃脱不了烹煮的命運。好似王允獻貂蟬,巧使美人計一樣。此菜豆腐潔白,味道鮮美帶辣,湯汁膩香。

貂蟬湯圓

民間小吃中還有種“貂蟬湯圓”。傳説王允請人在普通的湯圓中加了生薑和辣椒。董卓吃了這種潔白誘人、麻辣爽口、醇香宜人的湯圓後,頭腦發脹,大汗淋漓,不覺自醉,被呂布乘隙殺了。

而且民間小吃中還有 “貂蟬湯圓”。傳説王允請人在普通的湯圓中加了生薑和辣椒。董卓吃了這種潔白誘人、麻辣爽口、醇香宜人的湯圓後,頭腦發脹,大汗淋漓,不覺自醉,所以被呂布乘隙殺了。

菜的顏值能比喻眼裏出西施?

能。

豆腐眼裏出西施,豆腐也是一種菜,以古代的美女西施命名的菜,西施蝦仁、西施銀芽等。

諸暨的名茶有什麼?

諸暨作為越國古都,西施故里。歷來是浙江省的名茶產地。目前在外知外度來説,綠劍確實是最高的。但其實就歷史名茶來説,應該説綠劍還得往後排。論歷史最悠久,當數“石筧茶”,此茶在陸羽的《茶經》之中已經有記載;論文化積澱,當數“子衿茶”,此茶據説為道教名士丁令威在西巖山修道時所發掘栽培,大詩人蘇東坡遊道西嶽時定名。此外,與綠劍差不多同時創牌的還有“西子麗人茶”、馬劍茶,稍後創牌的還有“筆峯春”茶。諸暨本地商政人士,目前偏愛產於東白湖鎮的子衿茶和石筧茶等外形不甚講講究,而滋味醇厚的非針形茶。馬劍茶和綠劍茶等針形茶,因為外形博人喜愛,目前外地遊客選購較多。

你愛喝的茶從哪來中國各地名茶錄

你愛喝的茶從哪來中國各地名茶錄

中國各地名茶錄

安徽

代表名茶

霍山黃芽|祁門紅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黃山毛峯|屯溪綠茶|敬亭綠雪|老竹大方湧溪火青1天柱劍毫1齊山翠眉1休寧松蘿皖西早花|嶽西翠蘭1舒城蘭花茶皖西黃大茶|黃山綠牡丹

福建

代表名茶

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正山小種|大紅袍白琳工夫|金駿眉1壽眉|坦洋工夫黃金桂竹欄翠芽|石亭綠|肉桂|漳平水仙雪山毛尖|寧德天山綠茶|安溪鐵觀音永春佛手|八角亭龍鬚茶|政和工夫

閩北肉桂|安溪色種|政和白毛猴1閩北水仙

甘肅

代表名茶

碧口龍井|文縣綠茶|龍神茶|隴南綠茶        

湖南

代表名茶

湖紅工夫|北港毛尖|湯山毛尖1君山銀針安化黑茶|君山毛尖1安化松針|東山秀峯高橋銀針|南嶽雲霧|石門銀峯古丈毛尖湘潭韶峯|花磚|筷磚|湘尖茶|千兩茶

江蘇

代表名茶

江寧翠螺|陽美雪芽|南京雨花茶|翠螺茶金壇雀舌|荊溪示片|前峯雪蓮|天池茗毫二泉銀毫|太湖翠竹  無錫毫茶 南山壽眉花果山雲零茶|洞庭碧螺春

山西

代表名茶

蔡源整綠|寧紅功夫|廬山雲霧|浮瑤仙芝狗枯腦茶|黎源茗眉|梅嶺毛尖|雲霧仙茶

上饒白眉|三清雲霧|井風翠綠|井風碧王

信川龍翠|大沽白毫!武化雲霧|浮紅茶         

廣東

代表名茶

英德紅茶|廣東大葉青!鳳凰單機

嶺頭單機1石古坪烏龍!古勞茶

仁化銀毫|合蘿茶

廣西

代表名茶

覃塘毛尖|六堡茶|象棋雲霧|南山白毛茶凌示白毫|紅碎茶|開山白毫|龍脊茶凌雲金毫|西山茶1昭平銀杉茶

貴州

代表名茶

黔紅工夫|都勻毛尖|湄潭翠芽|青山翠茶責定雲霧|貴定雪芽|瀑布毛峯|湄江翠片遵義毛峯|雲針綠茶|龍泉劍茗|遵義紅茶鳳網鋅硒綠茶1綠寶石|梵淨山雪芽

山東

代表名茶

嘮山綠茶|諸城綠茶|沂蒙玉芽|大白春螺蓮山雪芽|營南松針|營南雪芽|龍泉翠芽膠南海青峯茶|日照雪青|臨沐王山茗芽

陝西

代表名茶

午子仙毫|紫陽毛尖  寧強雀舌|女媧銀峯定軍茗眉|八仙雲霧|紫陽翠峯|漢中仙毫秦巴零毫|商南泉茗|涇渭談茶

四川

代表名茶

川紅工夫|四川邊茶|蒙頂黃芽|蒙頂甘露峨眉毛峯|峨眉雪芽!文君綠茶|巴山雀舌青城雪芽|廣安松針|香山貢茶|錦城露芽        

台灣

代表名茶

東方美人|凍頂烏龍|白毫烏龍|文山包種高山茶|阿里山珠露茶1金萱茶1日月潭紅茶

重慶

代表名茶

永川秀芽|巴山銀針|滴翠劍名|金佛玉翠太白銀針|雞鳴貢茶|江津翠芽|龍佛仙筆霧都香茗

黑茶|雪茶|林芝春綠|易貢雲雪易貢紅       

湖北

代表名茶

宜昌紅茶|老君眉茶|恩施玉露|雲零毛尖採花毛尖|保康松針|仙人掌茶|電山巖綠聖水毛尖|武當綠羽|裕茗碧劍|遠安鹿苑湖北老青磚|雲車山毛尖|鄧村雲霧劍毫蒲圻鬆峯茶|蒲圻雨露茗|麻城龜山巖綠咸豐瀑泉茶|鬆滋碧洞茶|興山高崗毛尖  大梧雙橋毛茶

河南

代表名茶

信陽毛尖|太白銀毫|仰天雪綠|金剛碧綠震雷劍豪|信陽紅茶!杏山竹葉青

海南

代表名茶

海南大白毫 白沙綠茶]五指山綠茶

海南紅碎茶|白沙紅茶        

雲南

代表名茶

滇紅工夫|南糯白毫|雲海白毫|墨江雲針寶山春綠|白洋曲毫|龍嶺龍眉|普洱茶雲南紅碎茶|宜良寶洪茶|動海佛香茶|滇綠德宏大葉劍鋒|思茅綠海銀毫大理蒼山雪綠

浙江

代表名茶

莫幹黃芽|平陽黃湯|九曲紅梅|越紅工夫西湖龍井|安吉白茶|顧渚紫筍|武陽春雨奉化曲毫|大佛龍井|西施銀芽1松陽銀猴臨海蟠毫|遂昌銀猴|開化龍頂餘杭徑山茶江山綠牡丹|金獎慧明茶

浙江綠茶有哪些?

回答西湖龍井主要產於浙江杭州西湖的獅峯、翁家山、虎跑、梅家塢、雲棲、靈隱一帶的羣山之中,這裏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漫射,每年都能產出極品的西湖龍井。

提問謝謝

最好的綠茶多錢一斤

回答您是指西湖龍井嘛?

提問是的

回答龍井茶價格也不固定。一般普通的龍井茶葉價格45-98元每斤不等,質量好一點的110元-290元每斤不等,而品質高的龍井茶價格則在480元-658元每斤不等,甚至更高。

西湖龍井御前十八棵的價格不可估量。西湖龍井茶一直被冠以中國十大名茶之首,每年產量只有二兩。據説龍井“御前十八棵”是乾隆皇帝親口御封,所以價格自然是無可估量的嘍。除了“御前十八棵”以外的明前特級龍井茶,價格在2014年已飆升到10萬/公斤以上

提問謝謝

回答嗯,您客氣了哈

提問為你的服務點個大讚

回答感謝您對咱的贊哈,謝謝哈

浙江紹興產什麼茶葉? 哪位大哥能幫幫我呀! 儘量在12月23日11:30之前告訴我

一、大年初一元寶茶

紹興賣茶的茶樓、茶室、茶店,無論通衢大道還里巷小街,舊時比比皆是。解放前花巷裏的“適廬”茶室,寶珠橋堍的“寶珠茶樓”,上大路的“天香閣”,都是上檔次

的茶肆,內設雅座,兼售香煙點心,至於街坊小茶店,往往是勞動者和老年人休憩、娛樂場所。通常半夜生火,五更天就供應茶水。一些老年人睡不着覺,很早就去茶店消閒解悶;一些趕早市的商販,因尚未到上市時分,也就近入茶店等待開市。這些都是 “老茶客”,喝的是“茶缸滿碗茶”,不求茶葉好歹,只求濃汁濃味,所謂“頭開苦,二開補,三開脹脹肚”。意思是頭開汁濃味苦,二開最得靈,三開茶味已淡。如有事起身,還要來喝,則把碗蓋蓋住,茶博士是不會撤去的;如不準備再來喝了,則茶缸蓋翻轉,茶博士就會撤去。

常年的老茶客,不必現付茶資,在店主賬桌的“水牌”上有專户名,每天劃上一筆,五天寫成“正”字,一月結賬一次,三文錢一碗,一個月月大九十文,月小八十七文,名曰“日積月清”。大年初一,這些老茶客總會得到“元寶茶”的優惠。所謂“元寶茶”,一是茶葉比往常提高一個檔次,如原喝“茶末”,這天喝“茶梗大葉”;並在茶缸中添加一顆“金橘”或“ 青橄欖”,這就是“元寶”,象徵新年“元寶進門,發財致富”。

二是茶缸上貼有一隻紅紙剪出的“元寶”,大致意思也外乎“招財進寶”。在一些上檔次的茶室茶樓中,如以布業沙龍性質的“適廬”,以箔業沙龍性質的“天香閣”,以米業沙龍性質的“寶珠茶樓”,大年初一不僅能喝“元寶茶”,而且還供給瓜子、花生、寸金糖、芝麻糕之類的茶食。因為這些茶客多系行業老闆、跑街、掮客等,又往往熟人圍坐一桌,所以茶壺、金邊茶碗,茶具也比較講究,茶食用碟子裝,氛圍自然比小茶店要雅緻了,當然茶資也不是三文大錢而是小洋一毫。 其實大年初一這一天,一般人家待客也是“元寶茶”,備有金橘或橄欖,只是茶杯上不一定貼紅紙元寶而已。至於瓜子花生是户户必備的,考究人家還用“什錦盒”裝十色糕點餉客。

二、清明嘗“仙茶”

舊時沒有大棚培植茶葉,如遇天時適宜,清明前採摘頭檔茶雖不會多,但總可採到一些。這種“明前茶”最為名貴。因茶樹剛吐新芽,採新芽而製成的珠茶或龍井,往往只一芽一葉,如果在產茶區,用溪流之淨水,以松子實做燃料,紫銅茶壺煮水,在紫砂壺中泡開,芽葉舒展,香味濃郁,茶色碧綠清瑩,連泡六七次,仍能保存良好茶味,所以稱之謂“明前仙茶”。

品嚐“明前茶”是茶區很高的禮遇。因為這種茶售價很高,數量很少,一般茶農不會輕易饗客。但清明這一天,一些來茶區的貴客,茶農大都會請客品嚐“仙茶”。 在明清兩朝,“明前仙茶”是紹興的主要貢品之一,號稱貢茶。而且朝廷在紹興專門開闢了“御茶園”,專門栽培名貴品種,採摘“明前茶”,製成皇家御用茶葉送上京城,為此還設置了“御茶監”這個衙門專司其事。據《職官志》記載,“御茶監正”是個六品官,比山、會兩縣的知縣還大一個品位。這是為了派差、派工的方便,“御茶監正”有權指揮當地。清明嘗仙茶,紹興人視為一種福氣,要有福之人才能享受。作為一種茶俗,是人所向往之的。

三、端午茶

端午節又稱端陽、重午、重五。是日,紹俗除吃端午粽外,還在中午餐桌上擺出“五黃”,即黃魚、黃鱔、黃瓜、黃梅和飲雄黃酒。雄黃酒是白酒中灑上雄黃粉,傳説飲雄黃酒之俗源於《白蛇傳》。白蛇與許仙結成恩愛夫妻後,金山寺住持法海視白蛇為邪端妖孽,勸説許仙離開白蛇,許仙不信妻子是蛇精,法海暗中唆使許仙在端午日強勸白蛇飲雄黃酒,使其現出原形。白蛇雖明知是法海作對,但一來自信千年未必會現出原形;二來礙於篤愛之情,不能掃丈夫之興;三來丈夫既啟疑竇,不飲此酒無法解脱,只得勉為其難。但結果難逃此劫,終於原形畢露,嚇死了許仙。

因此故事,人們以為雄黃酒可以鎮邪除魔。杭紹一帶民謠有“喝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説法。據現代醫學科學分析,雄黃的主要成分為硫化砷,具有抗菌與驅逐吸血的作用。但此物性“劇熱”,所以飲雄黃酒後必然躁熱難當,必須喝濃茶以解之。一般人口較多的家庭,總是泡一茶缸濃茶供家人飲用。過去紹興號稱錫半城,錫箔工人多達數萬。端午節中午,箔坊主必置“五黃酒”宴請工人,下午例行休息。錫箔師傅多善飲酒,往往雄黃酒喝得酩酊大醉。主人照例泡有濃茶供他們解醉,端午茶由此而成為不可缺少的“時令茶”,相沿成習。

四、盂蘭盆會茶

七月十五古謂中元,俗稱鬼節。紹俗有“七月十三,枉死城中的孤魂野鬼放出來了”的説法,稱“放光野鬼”任他們“自由活動” 五天,至七月十八才收進去。所以紹俗有盂蘭盆會的盛事,專為給鬼過節。據《佛説盂蘭盆會經》雲:目蓮出家修行,回來見母親已死,而且成了餓鬼。於是目蓮即以缽盛飯去供奉母親。豈料食未入口,已化為火炭,以致救母無效。目蓮請如來佛施救。如來佛賜他“目蓮”法號,並教他在七月十五日用盆子盛着百味五果去齋養四方僧侶。目蓮照此辦理,果然救得母親,一切眾生亦為之高興。盂蘭盆會由此而興。

據《萬曆會稽志》和《乾隆紹興府志》載:是日城內大善、應天兩塔燃燈照明,一般人家懸燈於樹或放燈於水,喧以簫鼓,兒童則壘瓦塔燃燈。是夜,設席宴鬼,擺茶供鬼飲。家家户户,從七月十三夜間到七月十八午夜,在天井設七至九碗茶水,供過往鬼魂飲用,名之曰“盂蘭盆茶”。而民間這段時間,多演“目蓮戲”,所以戲台旁必大缸“青蒿茶”供看客飲用。

紹興名茶

宋代,境內平水、蘭亭等地已有固定茶葉交易市場,茶肆、茶事甚盛。陸游《蘭亭道上》有“蘭亭步口水如天,茶市紛紛趁雨前”句;其《湖上作》又去:“蘭亭之北是茶市,柯橋以西多櫓聲”。29年(1940),毛茶生產地集中在紹興平水、王化、王壇、富盛,諸暨絳霞,嵊縣谷來、石璜、雅安,新昌澄潭等地。在紹興也有許多茶店,茶店亦稱茶館,屬傳統飲食行業,出賣開水和碗茶。時期,紹興城內以花巷布業會館內之適廬茶室為最著名,院落廣闊,軒窗開豁,四周遊廊,茶室數十間,椅榻舒適,茶資每壺小洋壹角,為富家子北、商賈等上層人士約友聚會之處。每旬逢三逢八日下午,時有紹興傳統曲世“平湖調”彈唱。其實在紹興茶也屬於紹興的名優特產,其中有:

日鑄茶,又名日注茶、日鑄雪芽。產於紹興縣王化鄉日鑄鈴,為中國名茶之一。宋代列為貢品。宋歐陽修《歸田錄》載:“草茶盛於兩浙,兩浙之品,日注第一。” 宋吳處厚《青箱記》雲:越州日鑄茶,為江南第一。”宋楊彥令《楊公筆錄》雲,會稽日鑄山“茶尤奇,所收絕少,其真芽長寸餘,自有麝氣。”日鑄茶外形條索細緊略鈎曲,形似鷹爪,銀毫顯露,滋味鮮醇,清香持久,湯色澄黃明亮,別有風韻。1980年被評為浙江省一類名茶。

平水珠茶,因舊時集散地在紹興縣平水鎮而得名。產區甚廣,包括紹興、嵊縣、新昌、上虞、諸暨、餘姚、奉化、東陽等縣(市)。清宣統《諸暨縣誌》載:“有一種名圓茶,揉一葉如丸,焙乾,仿古裏龍團鳳團之制,售於外洋。”平水珠茶外形渾圓緊結,色澤綠潤,身骨重實,似墨綠珠子,落盤有聲。品香味濃,經久耐泡,茶湯清澈,芽葉完整,堪稱綠茶一絕,被譽為“綠色珍珠”。

石筧茶,產於諸暨東白山,為我國曆史名茶之一,南宋嘉泰《會稽志》已有記載。明代,石筧茶列為貢品。明隆慶《諸暨續志》載:“茶產東白山者佳,今充貢。歲進新茅肆斤”。清未以後,石筧茶失傳多年。1980年恢復生產。1984年被評為浙江名茶。 在紹興還有不少與茶有關的文化,像茶與名人,陸羽盛讚越州茶,還有茶與風俗,茶與詩歌,茶與藝術,茶與茶具等。

浙江為什麼適合生產茶葉,與安徽黃山相比,其有何優劣勢?

茶葉喜陰 喜氣候濕潤 喜高山 中國南方有高山植被好的地方 大多都茶葉種植

安徽省名茶:

紅茶有祁門的祁紅,綠茶有休寧、歙縣的屯綠, 黃山的黃山毛峯、黃山銀鈎,六安的瓜片、齊山名片, 太平的太平猴魁,休寧的休寧松蘿,涇縣的湧溪火 青、涇縣特尖,青陽的黃石溪毛峯,歙縣的老竹大方、 綠牡丹,宣城的敬亭綠雪、天湖鳳片、高峯雲霧茶,金 寨的齊山翠眉、齊山毛尖,舒城的蘭花茶,桐城的天 鵝香茗、桐城小花,九華山的閔園毛峯,績溪的金山 時茶,休寧的白嶽黃芽、茗洲茶,潛山的天柱劍毫,嶽西的翠蘭,寧國的黃花雲尖,霍山的翠芽,廬江的白 雲春毫等;黃茶有皖西黃大茶等。

浙江省名茶:

綠茶有杭州的西湖龍井、蓮芯、雀舌、莫幹黃芽, 天台的華頂雲霧,嵊縣的前崗輝白、平水珠茶,蘭溪 的毛峯,建德的苞茶,長興的顧渚紫筍,景寧的金獎 惠明茶,樂清的雁蕩毛峯,天目山的天目青頂,普沱的佛茶,淳安的大方、千島玉葉、鳩坑毛尖,象山的珠山茶,東陽的東白春芽、太白頂芽,桐廬的天尊貢芽, 餘姚的瀑布茶、仙茗,紹興的日鑄雪芽,安吉的白片, 金華的雙龍銀針、婺州舉巖、翠峯,開化的龍頂,嘉興 的家園香茗,臨海的雲峯、蟠毫,餘杭的徑山茶,遂昌 的銀猴,盤安的雲峯,江山的綠牡丹,松陽的銀猴,仙居的碧綠,泰順的香菇寮白毫,富陽的巖頂,浦江的 春毫,寧海的望府銀毫,諸暨的西施銀芽等。黃茶有温州黃湯。紅茶有杭州的九曲紅梅。

茶文化的2000字論文欣賞

  茶 文化 的論文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1

  茶文化園景觀設計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內涵為基礎,提出以物質層面———茶 種植 、茶加工、茶銷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層面———茶藝、茶詩詞、茶境、茶 傳説 為切入點的8種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以期為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提供借鑑。中國自古就有 飲茶 的習慣,茶與中國人的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以茶文化為主題設計的景觀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關鍵詞:

  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

  茶文化為主題的景觀多出現在茶種植、加工、銷售所在地,或觀光茶園,為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景觀設計和展示提供了物質和文化基礎。目前對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研究相對較少,如周小蘋等在《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創設》一文中對四川牛輾坪生態觀光茶園的景觀創設提出了獨特見解[1];曾濤等在《北部灣的後花園———廣西世外茶園園林景觀設計》一文中指出景觀、項目設置要以地方茶文化為根源,設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觀[2];王慧等在《陝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中着重研究了觀光茶園在功能設計與藝術精神上如何達到完美契合的問題[3];李琛在《茶園文化景觀設計》一文從茶文化的社會價值入手,結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態景觀設計理念,提煉出茶園文化景觀的藝術表現特徵[4];邵琦在《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一文中指出茶園文化景觀設計應該考慮文化屬性、自然屬性、景觀形式展示、科學的施工過程、綜合管理規範等五個方面[5]。此外,學者在茶館室內裝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雙秀公園竹溪茶室景觀分析》一文中,通過分析茶景園林實體要素在室內裝修中所佔的比例, 總結 了各景觀要素在環境營造中的作用,並對不足之處提出修改建議[6];在《論現代茶館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一文提出景觀設計及景觀佈置在茶館氛圍營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標的《簡論園林藝術在茶館的運用》也闡述了山、石、水等景觀元素在表現茶文化中所發揮的作用[8]。從相關文獻的研究可知,園林景觀、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在觀光茶園及茶館室內裝修中已經漸漸進入研究的視野,景觀所發揮的作用也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在此背景下,如何進行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採用何種設計方法的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該文嘗試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園景觀現狀的前提下,提出8種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內涵及茶文化園景觀的價值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在茶葉發展歷程中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物質內涵,是指茶的種植、培育、採摘、烤制、銷售等具有技術含量的科學技術內容;其精神內涵,是指茶的品種、品嚐、禮儀、民俗以及有關飲茶的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人文科學內容[9]。文化價值。茶文化園景觀是以茶文化為主題而設計的景觀建築小品,承載着中國幾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既是對茶文化的傳承,也是對部分難忘歷史的再現,如茶馬古道動感雕塑園、陸羽亭等。以景觀的形式展示中國茶文化,更加生動形象,幫助遊客記憶,同時展示方式的多樣性也增加了遊客的參與、互動性,讓大家在娛樂中學習茶文化知識,領略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題的景觀有再創歷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應,必將為人們所銘記。經濟價值。觀光茶園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茶葉盈利和宣傳推廣方式,它通過氛圍的營造、體驗性活動的開展、特色旅遊項目的設置,為茶園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其中茶園氛圍的營造、旅遊項目的設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園景觀來實現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宮、茶田畫等,人文型的動感雕塑、文化長廊、文化景牆、特色瞭望塔等,為園區招攬了更多的遊客,活躍了園區的氛圍。旅遊價值。茶文化園景觀可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類。自然型的觀光茶田清新靜謐、綠影疊疊,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為廣大遊客嚮往的旅遊佳境。人文型的實景演出迭起,絢麗的舞台燈光為觀眾呈現了一席絕佳的視覺盛宴;創意景觀小品、造型獨特的建築景觀、別具匠心的茶文化體驗互動活動,為茶園和旅遊區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充分發揮了茶文化園景觀的旅遊價值。

  2茶文化園景觀現狀及設計原則

  2.1茶文化園景觀現狀

  我國現有的茶文化園景觀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成功的茶文化園景觀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趨同化與雷同化現象,屬於“CTRL+C”+“CTRL+V”或微改動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體可歸納為4點:設計初期沒有進行詳細的項目地塊及所在區域設計元素考察,設計成為無根的浮萍;設計開展時沒有明確整體形象的定位與塑造,缺乏主題創意與文化特色[10];設計方與委託方地位不對等,基本屬於設計方按照委託方想法把效果圖表現出來,物質功能性與文化藝術精神無法契合;施工方專業性較低,大部分情況是小包頭+大小工的組合,對施工細節及材料不重視[11]。

  2.2茶文化園景觀設計原則

  因地制宜原則。充分考慮廣義的“地”,包括項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氣象氣候、地的主人等,對“地”研究得越透徹,設計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則。新創造出的景觀需與天、地、人三才和諧統一,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和藝術效果,從空間佈局、虛實對比、形勢把握、材料選擇等方面入手,反覆用心推敲。以人為本原則。茶文化園景觀的建設最終是供人使用,因此應藉助現代技術手段掌握使用人羣的行為規律,以此設計真正為人所用的景觀。創新原則。立足當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情,對景觀的設計進行創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

  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以茶文化為主題,圍繞茶文化內涵展開景觀的創作。基於此,提出的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方法亦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物質層面,以茶種植、茶烤制、茶銷售、茶器皿為切入點;精神層面,以茶藝、茶詩詞、茶境、茶傳説為切入點。

  3.1以茶種植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態自然的藝術品,景觀設計可以通過改變茶田的佈局方式,或方、或圓、或異形等幾何形狀佈置,形成不同形狀的茶田景觀,拉近人們與自然的距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功效.

  3.2以茶烤製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可以採用製茶的加工工具為原型,通過抽象、美學、設計等技術知識的運用,設計出獨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如將綠茶製作過程中用到的曬茶篩子,設計為茶園瞭望塔的形式,既體現當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設計有根可循;或將篩子作為休憩亭的頂部遮陰物,陽光透過竹條之間形成斑駁的倒影,增添了靜態亭廊的動感;仿造炒茶爐灶的造型,通過將其內部挖空,放入射燈的方法,設計另類景觀地燈等。

  3.3以茶銷售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享譽國內外的茶馬古道是茶貿易的獨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馬古道”是當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貿易通道。茶文化主題的景觀可以通過雕塑設計再現古代“茶馬古道”上商人運茶、賣茶的場景,或通過仿造古代“茶馬古道”景象,進行實景復原,讓遊客親身體驗古代“馬幫”艱辛的貿易之路。

  3.4以茶器皿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中國南方飲茶頗為講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僅飲茶需要的器具就分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滌潔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壺、蓋碗等,彰顯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也為景觀設計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壺作為噴水景觀、以陣列式的茶碗作為觀光茶園的景觀小品、以茶勺作為雕塑原型進行抽象等,設計師可充分發揮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觀。

  3.5以茶藝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藝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茶文化園的景觀設計可以從茶藝表演的全過程中取材進行雕塑設計,同時,茶藝師的服裝配飾等物件,可以通過放大尺度方法設計為景觀小品。

  3.6以茶詩詞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中國作為茶的發源地,有着悠久的種茶、飲茶歷史,也留下了許多詠茶、品茗、鬥茶、採茶的詩、詞、歌、賦、 成語 、 歇後語 等寶貴財富,如《一字至七字詩•茶》《茶賦》《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園景觀設計可從這些非物質文化中尋求靈感,形成設計元素,傳承中國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賦互動長廊、主題茶樓等景觀建築。

  3.7以茶境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茶與禪的結合,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觀。“吃茶去”“茶禪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經成為禪茶文化的經典話語。一杯茶中,禪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學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與品味。通過營造寧靜祥和的禪景來打造特色景觀,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觀光茶園所推崇。禪境的營造要深刻領悟佛學的精髓,它似有似無、或靜或動,樸實無華、寧靜高遠,言簡意賅又發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3.8以茶傳説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關傳説、歷史名人雅士,作為景觀設計的依據。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便是根據武夷山茶葉救助趕考秀才,秀才高中後重返武夷山道謝這一歷史傳説編排而成,該實景演出已成為赴武夷山旅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年收入上億元。此外,人們也設計了很多實體景觀建築,以紀念“茶人”,如湖北天門市為了紀念茶聖陸羽,建設了陸羽亭、文學泉、涵碧堂等景觀建築小品。每每置身亭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令人流連陶醉,感歎中國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結論

  茶文化園景觀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景緻獨特、情趣高雅的視覺盛宴,同時它也是實現茶園休閒觀光價值的主要載體,是改變傳統茶園單一農產品生產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過深入挖掘茶文化相關知識,系統地總結了茶文化園景觀設計的8種方法,分別是以茶種植、茶加工、茶銷售、茶器皿、茶藝、茶詩詞、茶境、茶傳説為基本進行設計,以期為茶文化園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作者:王澤發 劉金燕 單位:泉州師範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周小蘋,楊海軍.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創設[J].安徽農學通報,2011(13):153-154.

  [2]曾濤,周凡.北部灣的後花園———廣西世外茶園園林景觀設計[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張雲鵬,等.陝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4):205-208.

  [4]李琛.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以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為例[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5]邵琦.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以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為例[J].福建茶葉,2016(5):144-145.

  [6]王奉慧.雙秀公園竹溪茶室景區景觀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3):143-145.

  [7].論現代茶館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J].福建茶葉,2007(1):42-43.

  [8]唐黎標.簡論園林藝術在茶館的運用[J].廣東茶葉,2004(3):16-17.

  [9]康乃.中國茶文化趣談[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173-183.

  [10]吳軍,波,臧真榮,等.中學校園環境景觀設計初探[J].山東林業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觀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現代園藝,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研究[J].福建茶業,2016(5):171-172.

  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2

  茶文化傳播茶名翻譯研究

  摘要:

  中國茶文化有着悠久的歷史。但是作為茶源國,中國茶文化的話語權卻在國際交流的平台上日益失勢。這種局勢出現的原因部分在於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混亂。從文化視角來看,這種混亂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源於茶葉分類範疇不通約;另一方面源於單品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過對以上翻譯問題的透視與解析,藉此對茶葉類別以及單品茶葉名翻譯提出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

  茶文化;茶名翻譯;不通約性;分類範疇

  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鄉有着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自唐代茶聖陸羽撰寫《茶經》始,飲茶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需求,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隨着唐朝茶詩的盛起,茶慢慢滲透進中國 傳統文化 的血脈之中,與傳統“儒、釋、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東方茶文化。然而在國際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後起之秀的英國“下午茶”文化與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爭鳴並佔領了主流文化話語權,為各自國家的文化身份與形象塑造發揮了重要作用。反觀之下,當代中國“茶文化”自鴉片戰爭後在國際舞台上日漸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文化話語權逐漸失勢。這種局面的形成涉及眾多因素,其中茶葉譯名亂象叢生是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從文化視野下,對茶葉名現行翻譯狀況進行述微,剖析茶葉分類範疇的不通約性所帶來的翻譯問題,並討論瞭如何在具體茶葉名翻譯過程中再現文化並塑造文化身份,以期為中國茶文化在國際交流過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啟示。

  一茶葉名翻譯現狀述微

  迄今為止,茶葉的發現與利用在中國已經有了五六千年的歷史,它於16世紀才被歐洲人所知,作為外來語通過音譯進入印歐語系。作為舶來品的茶葉名在印歐語系中的翻譯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其中隨着各國茶文化的平行發展,茶逐漸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脈中,成為各自的文化符號,而非一種單一的所指。本節將茶葉名置於各自的文化語境中對比異同,進行闡釋並分析茶名翻譯中存在的問題,以求從文化視角找到可行性的譯法。

  二茶葉名翻譯分析

  1.茶類不可通約性造成的翻譯混亂。

  由於當初茶葉進口地區方言的差異,茶的英譯主要有兩種發音,一種源自廈門方言語系(Te/Tay),而另一種則來自於廣東話語系(Cha)。廈門方言“Te”經由航海技術發達的荷蘭人傳入歐洲,經歷了“te,tee,tay,tea”並用的時期,到最後採用“tea”來統一稱謂。(程啟真,2010:P21)在國際文化舞台上,茶葉傳到各國以後,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於飲用方法不同,各個國家所青睞的茶葉品種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紅茶,主銷歐美、大洋洲地區;其次是綠茶,最受中國及西非、北非等國人們的喜愛。近年來,綠茶在歐洲市場也開始回温,再次是烏龍茶,除中國外,主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國坤,2004:P104)從茶類來看,歐美國家並未對其細分,只有紅、綠之辨別。而中國的茶葉分類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期,隨着新的茶品的出現,不斷地進行細化。在明朝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紅茶,而清朝則創制了白茶、青茶。(陳椽,1979:P44)以上中國的茶類劃分主要是參考加工過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對於這幾大類茶名的翻譯,由於東西方分類範式不一,造成茶類翻譯出現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譯中的紅黑之辯。中國六大茶類中的紅茶是由武夷巖茶簡化了加工程序發展而來的一種全發酵茶。最早的紅茶產自附近村鎮的小種紅茶。最早進入英國市場上的紅茶則是武夷茶,這在國王威廉三世的牧師約翰•奧維格頓(JohnOvington)的《論茶的種類和品質》中有所記載:“第一種茶武夷茶(Bohea),中國人也稱它為武夷(Voui)。此種茶葉顏色偏小,葉子較小,沖泡後茶湯一般呈褐色或紅褐色。在中國,人們生病的時候或有健康保護意識的人往往在感覺虛弱時,就只喝這種茶。”(ovington,1732:P144)奧維格頓在撰寫這篇 文章 時只有中國這一個茶源國,印度和斯里蘭卡還沒有生產茶葉。因此,在十八世紀前“Bohea”被用來指代中國紅茶的總稱。但是隨着中國的閉關鎖國以及印度和斯里蘭卡等紅茶產地的出現,中國紅茶逐漸淡出了國際市場。中國的六大茶類劃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葉的湯色劃分,如綠茶綠湯、紅茶紅湯、黃茶黃湯,以此類推紅茶在命名之初,雖是黑葉紅湯,但是取其湯色,將其命為紅茶。但是隨着印度和斯里蘭卡紅碎茶的引入,武夷紅茶(即中國紅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葉色將其命為“黑茶”(Blacktea)。而國內茶葉外翻過程中多采用歸化譯法將紅茶譯作“Blacktea”。這種翻譯方法使得六大茶類中的黑茶,即後發酵茶陷入尷尬的境地。為了釐清紅黑之別,多數譯者將黑茶譯作“Fermentedtea”(後發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採用後發酵茶來譯介黑茶,是按照發酵程度來進行範疇劃分的不得已做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的分類範疇主次不分,因為如若按照發酵程度劃分,則分為不發酵、全發酵、半發酵,而後發酵的黑茶,與前發酵的白茶,中發酵的青茶和黃茶隸屬於半發酵茶系類。如果將其譯作“Fermentedtea”,並與“Greentea”“blacktea”等並置將造成茶類系統分類的混淆,而這種茶葉總類譯介時候的混淆則造成單個品種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譯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將黑茶譯作“Darktea”(深色茶),與“Blacktea”“Whitetea”等並置,以Dark替代“黑”,終將無法凸顯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與其他五類茶迥異。作為茶葉起源國以及茶類最豐富的國度,我國在輸出茶文化的過程中,理應肩負起“正名”與“分類”的重任,在茶名翻譯的過程中不能採用“西方為中心”的歸化譯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在國際上分類混亂,範式不通,使得國內的其他茶葉一直在茶葉交流與傳播的舞台中處於邊緣地位。國內將紅茶默認的譯作“Blacktea”,並且將其視為一個跨文化的談資 教育 英語學習 者的時候,英國人李約瑟(Dr.Jo-sephNeedham)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紅茶已經直接譯作“Redtea”。(Needham,2000:P544)這種正名行為為茶葉統一範式奠定了基礎,也對恢復我國茶文化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大有裨益。因此,紅茶的譯法並非流於表象的“受眾的接受問題”,而是緊繫國際茶葉範疇分類與中國茶文化在國際舞台上地位的重要問題,紅黑之辨的溯源性理應得到譯者的重視,這對於泱泱茶文化的迴歸有着決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譯之“烏龍”。六大茶類中的青茶介於紅茶(全發酵茶)與綠茶(不發酵茶)之間。按照發酵形成的色澤分類為青茶。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烏龍茶就是青茶的俗稱。而在國際茶品譯介的過程中,也鮮少將其譯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慣例採用音譯法將其譯作“Oolongtea”,與其他幾類同列。但是實際上烏龍茶即是烏龍茶類總稱,又是單個茶品名,也是茶樹的品種之稱。正是因為其意思以及涵蓋面存在的爭歧,後續的茶葉領域學者採用了青茶作為這種半發酵茶的總稱。而因為歷史因素的發展,隸屬於烏龍茶的大紅袍與鐵觀音等茶葉,因其海內外的傳播效度之廣,使得作為總稱的烏龍茶與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總孰分已經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學者指出,烏龍茶作為大紅袍與鐵觀音的上義詞,是劃分中的好壞不分。(陳椽,1979:P44)而如果在國際交流的舞台上,使得“Darkgreentea”作為半發酵茶的總稱,使得烏龍茶成為青茶中一個分支,這樣不僅能夠規範茶葉的分類系統,而且使得茶葉的分類依據不言自明。因此,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茶文化在輸出中最為棘手之事當屬茶類總稱的界定以及統一。釐清茶類總稱後才能夠使得各個茶類下的茶品在翻譯的時候有據可循、有法可依。而茶類統一英文名稱,必須先給紅茶“正名”,青茶“立目”。

  2.單一茶品名翻譯的混亂。

  茶界素來就有“茶葉學到老,茶名記不了”的説法。而單品茶葉的命名也是各具特點,有表達名茶品質特點的,例如茶類品種、造型、色澤、滋味、香氣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顯示地方特色的,表達強烈的地方、區域性。如西湖龍井、廬山雲霧茶等。表達文化特色,暗示歷史背景和文化史實,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銀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對於各色茶名的翻譯仍未統一。如武夷巖茶,有譯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譯法。這些紛繁蕪雜的譯法終究需要統一才能夠杜絕一茶多名的狀況發生,在國際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經濟價值。而筆者認為,作為茶文化身份的內核,茶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文化以及審美的轉換。茶從來不只是一種物質凝聚物,更是一種精神凝聚體。在譯介每一個茶名時,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藴意的再現。本文試分析幾例,以傳達單種茶葉名的譯法。綠茶中的“西湖龍井”命名時採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龍泓井聖水得名。而西湖這一地名在國際上已被譯作“WestLake”,並以“淡粧濃抹總相宜”聞名。如果翻譯過程中將其採用音譯譯作“XiHu”,一方面茶葉的產地無從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詞所產生的審美想象也隨之消失,成為一種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龍井”一詞源於龍泓井,翻譯該詞的時候如果採取意譯“Dragonwell”(龍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龍”所藴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徑庭。在中國,“龍”是威嚴、權利的象徵,藴含積極的所指。而歐洲國家“龍”多意指殘暴、兇猛等特徵,與負面信息相掛鈎。考慮到積極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葉在國際上的推廣等因素。“龍井”因此應採用音譯法,來規避文化之間差異。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來命名的茶葉品種很多,如韶山韶鋒、南嶽雲霧、祁門紅茶、金竹雲峯茶等。這些地名與山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採用目前通用譯法,而不能為求便利,純粹的採用拼音,使得茶葉出產地方、區域文化在外譯的過程中消失殆盡。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保留,採用通用譯法體現出來。這樣在推廣過程中,通過茶名就能溯其源頭,探索其背後的地方文化。而以歷史背景與文化史實命名的茶葉,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西施銀芽、八仙雲霧、東坡毛尖等。這些茶葉名均含有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內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綠茶,因其產自西漢才女卓文君的故鄉,即四川省邛崍縣而得此温文爾雅的芳名。而在這些茶葉外譯的過程中,也應該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歷史文化藴意。如文君綠茶在外銷過程中應採取厚譯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這種文化內涵的備註使得茶葉名稱由來以及歷史藴意得到了再現,在茶葉外銷的過程中,對於中國的文化外傳也能夠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葉在翻譯的時候也應以茶文化傳播與茶葉外銷為目的,力求將茶葉與文化緊密結合,以此來使中國的茶文化在國際交流的平台中逐步的標新立異,獲取一定的話語權,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結語

  通過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們發現中國茶文化雖然有着悠久的歷史,但是在當今國際交流的平台上仍需強化其地位,構建起標新立異的文化身份。這種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於茶葉種類範疇的不通約性所造成的翻譯混亂,以及單個茶葉名翻譯的不統一,翻譯過程中不重視文化的再現等因素。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作為茶源國的我們應該積極推行新的範疇分類譯法,這種新的範疇分類譯法不僅有利於其他茶種的推廣,也能夠杜絕單個茶葉名翻譯的混亂。對於單品茶葉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葉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現,這些文化因素有利於中國茶文化身份的重構以及推介。

  作者:劉珍珍 單位:淮陰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程啟真.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國坤.茶文化概論[M].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

  [3]陳椽.茶葉分類的理論與實際[J].茶業通報,1979,1(2).

  [6]施海根.中國名茶圖譜:綠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下一頁更多精彩“茶文化的兩千字論文” 

中國四大菜系的特點是什麼?

按省按劃分四大菜系

有2種説法 第一種:山東菜、四川菜、江浙菜、廣東菜;第二種:山東菜、四川菜、淮揚菜、廣東菜。

我國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曆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餚。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蘇、粵、閩、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説的中國“八大菜系”。魯、川、蘇、粵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就形成了我國的“八大菜系”。

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幾大菜系各有特色,雖民間關於菜系之首的爭論頗多,但多為義氣之言,並無從考籍。    1 魯菜:即山東菜系,由齊魯、膠遼、孔府三個菜系組成。是宮廷最大菜系。以孔府風味為龍頭。山東菜系源遠流長,對其他菜系,乃至整個中國飲食文化影響深遠。

(1) 齊魯菜系,齊魯菜系以濟南菜為代表,在山東北部、天津、河北盛行。

齊魯菜清香、鮮嫩、味純著稱,一菜一味,百菜不重。尤重製湯,清湯、奶湯的使用及熬製都有嚴格規定,菜品以清鮮脆嫩着稱。用高湯調製是濟南菜的一大特色。糖醋鯉魚、宮爆雞丁(魯系)、九轉大腸、湯爆雙脆、奶湯蒲菜、南腸、玉記扒雞、濟南烤鴨等都是家喻户曉的濟南名菜。濟南著名的風味小吃有:鍋貼、灌湯包、盤絲餅、糖穌煎餅、羅汗餅、金錢酥、清蒸蜜三刀、水餃等。德州菜也是齊魯風味中重要的一支,代表菜有德州脱骨扒雞。

(2) 膠遼菜系,亦稱膠東菜系,以煙台菜為代表。流行於膠東、遼東等地。

膠遼菜起源於福山、煙台、青島,以烹飪海鮮見長,口味以鮮嫩為主,偏重清淡,講究花色。青島十大代表菜: 肉末海蔘、香酥雞、家常燒牙片魚、嶗山菇燉雞、原殼鮑魚、酸辣魚丸、炸蠣黃、油爆海螺、大蝦燒白菜、黃魚燉豆腐。青島十大特色小吃:烤魷魚、醬豬蹄、三鮮鍋貼、白菜肉包、辣炒蛤拉、海鮮滷麪、 排骨米飯、鮁魚水餃、海菜涼粉、雞湯餛飩。

(3) 孔府菜系,以曲阜菜為代表。流行於山東西南部和河南地區,和江蘇菜系的徐州風味較近。

孔府菜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特色,其用料之精廣、筵席之豐盛堪與過去皇朝宮遷御膳相比。和江蘇菜系中的淮揚風味並稱為"國菜"。孔府菜的代表有:一品壽桃、翡翠蝦環、海米珍珠筍、炸雞扇、燕窩四大件、烤牌子、菊花蝦包、一品豆腐、壽字鴨羹、拔絲金棗 。   

  2 川菜:即四川菜系。以成都菜和重慶菜為代表。四川菜系各地風味比較統一。主要流行於西南地區和湖北地區,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川菜館。川菜是中國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間最大菜系。

川菜風味包括重慶、成都和樂山、內江,自貢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點在於味型多樣。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醬等是主要調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醬、蒜泥、芥末、紅油、糖醋、魚香、怪味等各種味型,口味清鮮醇濃並重。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風味,各式菜點無不膾炙人口。川菜在烹調方法上,有炒、煎、乾燒、炸、薰、泡、燉、燜、燴、貼、爆等三十八種之多。在口味上特別講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長,以味的多、廣、厚著稱。歷來有"七味"(甜、酸、麻、辣、苦、香、鹹),八滋(乾燒、酸、辣、魚香、乾煸、怪味、椒麻、紅油)之説。川菜系因此具有取材廣泛、調味多樣、菜式適應性強三個特徵。由筵席菜、大眾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風味小吃等五個大類組成一個完整的風味體系。在國際上享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美譽。其中最負盛名的菜餚有:乾燒巖鯉、乾燒桂魚、魚香肉絲、怪味雞、宮保雞丁、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鍋、幹煽牛肉絲、夫妻肺片、燈影牛肉、擔擔麪、賴湯圓、鍾水餃、龍抄手等。川菜中五大名菜是:魚香肉絲、宮爆雞丁、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鍋肉等。   3 蘇菜由徐海、淮揚、南京和蘇南四種風味組成,是宮廷第二大菜系。今天國宴仍以蘇菜為主。

江蘇菜系由原江浙菜系分出。原江浙菜系可分為淮揚風味、南京風味、蘇南風味、浙江風味和徽州風味。後來浙菜、徽菜以其鮮明特色各為八大菜系之一。原山東菜系的徐海風味和原江浙菜系的淮揚、南京和蘇南風味組成蘇菜。以淮揚和蘇南風味為代表

(1) 徐海風味:以徐州菜為代表。流行於徐海和河南地區,和山東菜系的孔府風味較近。曾屬於魯菜口味。

徐海菜鮮鹹適度,習尚五辛、五味兼崇,清而不淡、濃而不濁。其菜無論取料於何物,均注意“食療、食補”作用。另外,徐州菜多用大蟹和狗肉,尤其是全狗席甚為著名。徐海風味菜代表有:霸王別姬、沛公狗肉、彭城魚丸等。

(2) 淮揚風味:以揚州、淮安為代表,主要流行於以大運河為主,南至鎮江,北至洪澤湖、淮河一帶,東至沿海地區。和山東菜系的孔府風味並稱為“國菜”。淮揚菜選料嚴謹,講究鮮活,主料突出,刀工精細,擅長燉、燜、燒、烤,重視調湯,講究原汁原味,並精於造型,瓜果雕刻栩栩如生。口味鹹淡適中,南北皆宜,並可烹製“全鱔席”。淮揚細點,造型美觀,口味繁多,製作精巧,清新味美,四季有別。著名菜餚有清燉蟹粉獅子頭、欽工肉圓、軟兜長魚、漣水雞糕、大煮乾絲、三套鴨、水晶餚肉、松鼠厥魚、樑溪脆鱔等。

(3) 金陵風味:以南京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南京和安徽地區。

金陵菜烹調擅長燉、燜、叉、烤。特別講究七滋七味:即酸、甜、苦、辣、鹹、香、臭;鮮、爛、酥、嫩、脆、濃、肥。南京菜以善制鴨饌而出名,素有“金陵鴨饌甲天下”的美譽。金陵菜的代表有鹽水鴨、鴨湯、鴨腸、鴨肝、鴨血、豆腐果(北方人叫豆泡)和香菜(南京人叫元歲)。

(4) 蘇南風味:以蘇州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蘇錫常和上海地區。和浙菜、安徽菜系中的皖南、沿江風味相近。有專家認為蘇南風味應當屬於浙菜。蘇南風味與浙菜的最大的區別是蘇南風味偏甜。蘇南風味中的上海菜受到浙江的影響比較大,現在有成為新菜系滬菜的趨勢。蘇南風味擅長燉、燜、煨、焐,注重保持原汁原味,花色精細,時令時鮮,甜鹹適中,酥爛可口,清新腴美。近年來又烹製“無錫乾隆江南宴”、“無錫西施宴”、“蘇州菜餚宴”和太湖船菜。蘇州在民間擁有“天下第一食府”的美譽。蘇南名菜有香菇燉雞、咕咾肉、松鼠鱖魚、糖醋排骨、太湖銀魚、桃源紅燒羊肉、太湖大閘蟹、陽澄湖大閘蟹。松鶴樓、得月樓是蘇州的代表名食樓。   4 粵菜:即廣東菜,由廣府、客家、潮汕三種風味組成,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粵菜館。在國內、海外影響極大。不僅香港、澳門,而且世界各國的中菜館,多數是以粵菜為主。粵菜是國內民間第二大菜系,地位僅次於川菜。在國外是中國的代表菜系。粵菜以廣府風味為代表。

(1) 廣府風味:以廣州菜為代表,集南海、番禺、東莞、順德、中山等地方風味的特色,主要流行於廣東中西部、香港、澳門、廣西東部。

廣府菜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求鮮、淡中求美。而且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濃郁。食味講究清、鮮、嫩、爽、滑、香;調味遍及酸、甜、苦、辣、鹹;此即所謂五滋六味。有“食在廣州”的美譽。代表品種有:龍虎鬥、白灼蝦、烤乳豬、香芋扣肉、黃埔炒蛋、燉禾蟲、狗肉煲、五彩炒蛇絲等。

(2) 客家風味:又稱東江風味,以惠州菜為代表。流行於廣東、江西和福建的客家地區。和福建菜系中的閩西風味較近。

客家菜下油重,口味偏鹹,醬料簡單,但主料突出。喜用三鳥、畜肉,很少配用菜蔬,河鮮海產也不多。代表品種有:東江鹽焗雞、東江釀豆付、爽口牛丸等,表現出濃厚的古代中州之食風。

(3) 潮汕風味:以潮州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潮汕地區,和福建菜系中的閩南風味較近。

潮汕菜以烹調海鮮見長,刀工技術講究,口味偏重香、濃、鮮、甜。喜用魚露、沙茶醬、梅羔醬、姜酒等調味品,甜菜較多,款式百種以上,都是粗料細作,香甜可口。潮州菜的另一特點是喜擺十二款,上菜次序又喜頭、尾甜菜,下半席上鹹點心。秦以前潮州屬閩地,其語系和風俗習慣接近閩南而與廣州有別,因淵源不同,故菜餚特色也有別。代表品種有:燒雁鵝、豆醬雞、護國菜、什錦烏石參、葱姜炒蟹、幹炸蝦棗等,都是潮州特色名菜,漢傳嶺南地區及海內外。

TAG標籤:西施 銀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