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採茶舞曲創作背景

採茶舞曲創作背景

採茶舞曲是一首源自於中國南京民間音樂的歌舞曲。曲風具有南方民俗音樂的特點,旋律歡快、節奏明快,表達着悠久的採茶文化和生活方式。

採茶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傳統文化,許多地區都有采茶的習俗和禮儀,因而也誕生了許多與採茶相關的民歌。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間,南京一些著名的茶社、茶館划船組織中,人們經常唱、跳一些與採茶相關的歌舞曲目,其中就有了採茶舞曲這首經典的歌曲。這首歌曲的歌詞淳樸,歌聲清新,頗受當時百姓歡迎。

隨着時間的流逝,採茶舞曲也慢慢深入人心,並且被傳承發展到了現代。在這個過程中,許多音樂家、編曲家都在不斷進行改編和創作,使得采茶舞曲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採茶舞曲特點

採茶舞曲,浙江民歌。[周大風作曲] 原是越劇現代戲《雨前曲》的主題歌及舞蹈曲。全曲以越劇的音調為素材,具有舞曲風格。 (樂曲採用浙江民間音調的特點,旋律優美流暢,其中逗趣性的樂句,如一問一答,似年輕人在相互嬉戲,像老年人對豐收的讚美。) 歌舞曲。周大風詞曲,作於1958年。原為越劇《雨前曲》主題歌及舞蹈配樂,後根據歌曲改編成舞蹈小品《採茶舞》。"採茶"原是中國一種民間歌舞體裁,流行於南方產茶區,用於表現種茶、採茶的歡樂情緒。這首採茶舞曲保持了民間採茶歌舞的基本風格,採用民族的五聲徵調式,又有調式交替的素材,曲調歡快、跳躍,再現了採茶姑娘青春煥發的風貌。《採茶舞曲》在50年代一度極為流行,有較大的社會影響。

(溪水清清溪水長)的歌名叫什麼?是那裏的民謠?

採茶舞曲是是一首浙江省的傳統民歌。周大風詞曲,原是越劇現代戲《雨前曲》的主題歌及舞蹈曲。

歌詞:

溪水清清溪水長 溪水兩岸好呀麼好風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你東山西山採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採茶採得心花放 插得秧來勻又快呀 採得茶來滿山香 你追我趕不怕累呀 敢與老天爭春光 哎呀爭呀麼爭春光 溪水清清溪水長 溪水兩岸採茶忙 姐姐呀,你採茶好比鳳點頭 妹妹呀,採茶好比魚躍網 一行一行又一行 摘下的青葉簍裏裝 千縷萬縷千萬縷呀 縷縷新茶放清香 多快好省來採茶啊 青青新茶送城鄉呀 送呀麼送城鄉 左採茶來右採茶 雙手兩眼一齊下 一手先來一手後 好比那兩隻公雞爭米上又下 兩個茶簍兩膀掛 兩手採茶要分家 摘了一回又一下 頭不暈(來)眼不花 抖一抖(來)挎一挎 年年豐收有清茶啊

採茶舞曲的泰順縣歌

蔡子英的老伴劉珠秀拿出一本舊筆記本,上面有她在48年前抄錄的《採茶舞曲》詞曲,發黃的紙張上,藍色圓珠筆記錄的歌詞已經有些模糊。“當年,我正在讀小學四年級,這首歌是老師在一次音樂課上教我們唱的。”2004年4月,周大風教授到泰順故地重遊,讓當年那些傳唱的小學生們高興不已。

劉珠秀説,她每天都要哼幾遍《採茶舞曲》,連兒子、孫子都會唱了,“大兒還特意幫我把這首歌下載到手機上。可是,現在小學的音樂課本上已經沒有這首曲子了。”

當年重回泰順時,周大風教授説過:“泰順縣有那麼多的自然、文化資源,又是《採茶舞曲》的誕生之地,泰順茶葉應該好好地做茶文化的大文章。”

在2005年8月,泰順縣與周大風教授協議後,縣審議通過,《採茶舞曲》被確定為縣歌。

可是,曾經為《採茶舞曲》“身世”出過力的蒼南縣文化館副館長蕭雲集卻表示出了他的遺憾,“雖然這首曲子是在泰順創作的,但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一文化優勢,推動發展泰順的茶文化發展。”他認為,泰順當地應利用《採茶舞曲》的影響力和自身的優勢資源,培養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歌曲的原生態歌手。

如今,周大風教授已經年逾八旬,他告訴記者,他愛喝綠茶,可是平時喝得最多的還是給他帶來創作靈感的泰順名茶“三杯香”。

誰有歡樂歌,紅星歌,採茶舞曲,龍船調的背景資料,我有急用,請快點

龍船調

湖北利川柏楊壩以一首《龍船調》唱出了土家族的田園美景,訴説着古樸的土家風情。

《龍船調》在80年代被評為世界25首民歌之一和《中國民歌40首大聯唱》優秀民歌。90年代它又以鮮明的特點匯入全國56個民族的音樂大海。1994年5月30日晚,電視台地方台30分鐘節目專題報道了由柏楊民間老藝人陳文菊(女)、聶成、李諡之、劉寧安、安友發等演唱的《龍船調》的故鄉——利川及《龍船調》的發源地——柏楊壩同時為世人矚目。

《龍船調》原名《種瓜調》。40年間,一退役軍人姓王名竹清(外名王疤子,喜愛曲藝),迴歸柏楊壩哼出了幾句歌曲,後經譚代偉、周立品、肖九疇等人重新譜曲填詞,由王七斤裝花旦,周立品飾小生,吳慶業扮丑角及瞿廷生、王竹清等伴唱才將這璀璨明珠呈送世人面前。為柏楊花燈調的主旋律。

1935年春節期間,利川舉行業餘文娛匯演,柏楊業餘劇團成員謝義羣(女)、瞿廷生、吳慶業、何幫清、丁洪孺等演唱了《種瓜調》,反映良好,收效極佳。縣文化幹部對其加以整理並根據原來表現形式定名為《龍船調》。

1957年3月,利川民間歌師王國盛、張華堂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把散發着泥土芳香的《龍船調》首次奉獻給首都觀眾。從此,此曲在全國廣泛流傳,甚至傳入東南亞國家。

1958年元旦,在全國舉行的“通美杯”歌曲大賽中竟出現北京和湖北兩個組都選中《龍船調》這首歌的動人場面。

《龍船調》是利川民間劃龍船唱腔的主體。《龍船調》之所以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主要由於它詞曲都很有特色。歌詞通俗又洗煉,以淺顯質樸的詞成功地塑造藝術形象。歌中描繪了一個活潑俏麗的回孃家時途經渡口,請艄公擺渡過河的一幅鮮明生動畫面。它的音樂特色在於旋律起伏較大,單域較寬,節奏較自由,腔調高亢婉轉,有很強的抒情性,感染力強。

悠悠龍船調,烈烈民族魂。1998年9月,湖北省第四屆會在利川召開,在隆重的開幕式上,5000人表演了名為《龍船調的故鄉》的大型歌舞,規模宏大,形式新穎,層次分明,氣勢磅礴,使數萬觀眾讚不絕口。1999年,湖北電視台專程到利川為《龍船調》拍攝MTV,使這首具有土家族特色的民歌的流傳更廣。

——摘自《利川報》

《龍船調》,流行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原來叫《種瓜調》,唱的是《十二月種瓜》:"正月裏是新年呢(衣喲也),瓜子才進園(羅啊也)……",由於它的流行地湖北利川(也包括恩施)一代並沒有劃龍船的風俗習慣,於是有人就問"恩施利川怎麼會有'龍船調'呢"?有的研究者也因此説"《龍船調》不可能是恩施民歌(土家族民歌)"。

《種瓜調》是怎樣變成《龍船調》的呢?説來話長。

公元1937年下半年,當時的湖北省西遷恩施,江漢平原的有些民間文藝形式也隨之在鄂西流傳,"採蓮船"也逐漸盛行與山野,由於山裏本來就無蓮可採,"採蓮船"在老百姓口中喊訛了,就成了"彩龍船"(有"龍"為圖吉利),而且至今如此。1956年,湖北省歌舞劇團和武漢歌舞劇院到鄂西採風,記下了《種瓜調》的旋律,因為聽到的是當地人劃"彩龍船"唱的,就冠以《龍船調》的名稱,此後即搬上專業劇團的舞台,《龍船調》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流傳到全省、全國乃至國外,曾被評為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幾十年來,有獨唱、對唱、合唱、領唱合唱、歌舞、舞蹈等多種形式廣泛地活動於國家以及很多省、市文藝團體的舞台上,恩施州更是以《龍船調》故鄉引以自豪,無論是業餘還是專業劇團至今都滿腔熱情地反覆對它進行多種文藝形式的改編和再創作。

有學者研究,《龍船調》的旋律美妙而動聽,其旋法與西漢年間《宋玉對楚王問》中"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巴人"(土家族祖先)歌有關,這是鄂西地區最典型的傳統歌曲特點之一。

只找到這一個啊~!

寫給杭州的歌曲

寫給杭州的10首歌曲

  杭州的美景,都在歌裏,本文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寫給杭州的10首歌曲,作為一名杭州人,還不趕緊學起來!

  1.斷橋殘雪

  斷橋殘雪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時遠觀橋面若隱若現於湖面而稱著。屬於西湖十景之一。

  2.採茶舞曲

  《採茶舞曲》以杭州梅家塢茶農生活為原型創作的。

  3.南屏晚鐘

  南屏晚鐘是指杭州西湖南線南屏山下的淨慈寺內晚間傳出的悠揚鐘聲,歌曲“南屏晚鐘”指的就是這兒。

  4.千年等一回

  《新白娘子傳奇》根據是中國四大漢族民間愛情傳説之一的《白蛇傳》改編的電視劇,故事發生在杭州。

  《千年等一回》是1992年播出的《新白娘子傳奇》的主題曲,隨着劇集的播出,該歌成為華語樂壇傳唱率最好的歌曲之一。

  5.人間西湖

  “我的心中有一座湖,遠山近水入畫圖,桃紅柳綠春來早,客來客往船如故,山外山樓外樓,留下浪漫愛滿湖……”在杭州的公交車上,西湖景區的.公園裏,常常都能聽到這首《人間西湖》。

  6.西湖印象雨

  由王潮歌作詞,喜多郎譜曲,為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西湖》的主題曲。

  7.杭州

  “忘也忘不了武林門的回憶”,一個歌手用音樂抒發對杭州的記憶。

  8.夢想天堂

  “我們的家,住在天堂……”1995年的夏天,應豪寫出了《夢想天堂》,最近,這首歌還有了英文版。我們愛杭州的的理由有千百種,最後終匯成一句“Here is our home(我們的家),the heaven on theearth(住在天堂)”。

  9.杭州歡迎你

  《杭州歡迎你》由杭州文藝顧問、著名作曲家印青作曲,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著名詞作家王曉嶺作詞,杭州籍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呂薇和杭州歌劇舞劇院男歌手陳濤共同演唱。

  10.杭州味道

  《杭州味道》由西湖之聲著名主持人徐可創作並且演唱。歌詞充分展現杭州的味道,柔美淡雅、精緻和諧、大氣開放的氣質。

;

採茶紀歌詞

採茶紀

填    詞:温莨 

譜    曲:徐夢圓

歌曲原唱:雙笙

寒食過 雲雨消    不夜侯正好

又是一年 採茶時節暖陽照    風追着 蝴蝶跑

誰家種紅苕   木犁鬆土 地龍驚兮蟻出巢

翠盈盈 悠香飄     茶壟漫山繞

鑽進田間 扯下笠帽 春眠要趁早    戴勝鳥 莫要吵

容我睡一覺     夢中人聲聲喚四寶

大黃別再咬     不準扯我小夾襖

否則把你送給村頭小母貓    休怪我氣惱

是你不停將我擾   憤憤睜眼發現竟是孃親駕到

大事不太妙    撒腿就要開蹘

轉身偏又撞見隔壁家婉桃   算了作罷了

英雄不怕虎豹     我怎能為藤條折腰

我娘説四寶你瞧瞧     田野間半山腰

農人多辛勞   年年又歲歲復年年

官茶重賦税高    終究在所難逃

對門胖哥趙家小雨對我笑     笑我半點不懂幹活卻只顧着求饒

婉桃素手輕翹 指間茶菁掉     大把柴 填坑灶

鍋裏水正燒     沸水騰騰 茶棚外霧氣繚繚

抹板凳 擦桌角    只等客人到

捧一摞碗 小心翼翼不亂搖     茶小二 屋外叫

出來招呼好     老婦枯槁 單影無靠 進來歇歇腳

俊小哥 去趕考     多送你一勺

錢不要題字做抵消     遠處亂糟糟

惡霸又來路邊鬧     上次吃白食上上次欺大嫂

這次先説好     付賬還是打欠條

惡霸大喝 衝上來把我衣領薅     你個小兔羔

虎頭上敢拔毛     爺不稀罕你這僻壤窮山坳

客官向後靠    好漢不畏佬佬

我四寶定讓他求饒     大黃在身後發出低聲吼叫

只等着我吹響口哨    一瞬間如同寶劍出鞘

咬得他連連哀嚎四處奔逃    人生一路 總會遇到 攔路妖

縱天賦異稟也難以抵擋 世事難料     過茗園將一靈芽 收進荷包

傍晚店打烊我娘披起衣袍     在院中將新葉翻炒

一籃接着一籃傾倒     微火烘烤這玄味 羨煞春草

人就像茶 得受得了 高温熬     葉片從浮到沉由卷至舒 艱辛多少

採茶詩裏一首歌 唱破春曉

擴展資料:

《採茶紀》是一首後現代民謠,由温莨作詞,徐夢圓作曲,雙笙演唱。

在翻唱走紅之後,雙笙的低調錶現更值得稱道,面對媒體採訪拒絕透漏真實姓名並選擇在音樂道路繼續學習讓她逐漸原創出屬於自己的歌曲,《採茶記》中描繪的場景似《小森林》般的田園生活,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怡然自得融情於景。

一夜成名的雙笙並沒有因此自滿,相反她一直保持着低調的作風,為成為職業的音樂人開始學習音樂創作,以翻唱成名的她並不滿足於翻唱,期待着屬於自己的原創歌曲。

關於泰順茶文化

泰順茶葉——三杯香

泰順地處浙江南部,境內雲霧瀰漫,雨量充沛,氣候温和,產茶條件得天獨厚,素以“雲霧茶馳名於世”。泰順產茶歷史悠久,享譽甚早。明崇禎年間,其名茶即遠銷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際市場。清嘉慶十五年所編的我國經典性著作《中國名茶志》,泰順名茶黃湯、銀針等均名列其中,解放初期,蘇聯茶葉專家品評泰順茶葉為“芽葉肥壯,白毫顯露,清湯綠葉,香高味醇”泰順茶葉不僅自然品質優異,且製茶工藝精湛。現有茶園面積6.5萬畝,年產茶葉3000多噸,是全國三大綠茶之———“温綠”的主產區。近年來更是名茶輩出,羣英璀燦,現今所創制的名茶系列中,三杯香、白毫銀針、仙瑤隱霧、承天雪龍、白毫銀針、香菇寮白毫、特級珍眉等品種成為眾口好評的國內名茶,承天雪龍、三杯香、香菇寮白毫等先後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名茶評比大獎,並獲得國家“綠色食品”標誌。其中“承天雪龍”,一九九一年獲國際茶文化節名茶大獎,一九九二年獲中國首屆農業博覽會銀質獎,“特級珍眉” 榮獲第25屆世界食品博覽會金質獎,名茶“三杯香”成為全國常委會和北京人民大會堂的特供茶。泰順縣是全國百個重點茶葉生產和出口基地縣之一,1996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茶葉之鄉”。

三杯香:以香高味醇,經久耐泡得名,屬於炒青綠茶之列。其色香味表基本上與50年代的泰順高發--一名眉相似。近年來,由於製茶工藝的改進,三杯香的清香更比名眉持久,因而連續多次榮獲省級名茶獎,現被列為浙江省優質地方名茶。開採於清明,通常春、夏、秋三季都可採制,品質以春茶為優,秋茶居中,夏茶居次,三杯香的採摘標準是一芽二葉,製法基本上與炒青綠茶相似,即經殺青、揉捻、粉焙、炒二青、鍋、整形等工序製成。品質具有:細緊苗直,大小均勻,,色澤油潤,清香持久,三杯猶存餘香,滋味濃醇,甘味甘甜,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勻黃綠的特點。價廉物美,是泰順縣大宗綠茶產品綠茶產品之一,年產量在5000擔以上,暢銷於全國各地。

泰順縣名與縣城由來傳説

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縣,景泰帝以“國泰民安,人心歸順”之意賜名“泰順”。關於縣名的來歷,民間有一傳説:早先,泰順大部分地方歸平陽縣管,與泰順交界的福建壽寧也不是縣,它歸福安縣管。兩縣地方官所管轄面積很大,難以管理,到明朝景泰年間,兩縣百姓因為貧窮紛紛起來造反,殺貪官,斬污吏,人馬一日比一日多,這事很快傳到京城,連皇帝都曉得了。景泰帝五十壽辰時,全國各府各縣大小文武百官都送禮慶賀,皇帝看見送禮單上有平陽、福安縣名,想起了那裏百姓造反,心裏不樂,朝中有一大臣看出皇帝的心事,出主意説:“皇上,平陽、福安兩縣的百姓之所以敢大膽造反,是因為縣城面積太大,地方官難以管理,何不趁今日舉國上下為萬歲慶壽的機會,把兩縣分為四縣,分別以“景、泰、慶、壽”四字為首命名,一來便於管理,二來也表示慶祝。“皇帝聽了覺得有理,當日傳下聖旨,於是有了現在的四個縣,分別為景寧、泰順、慶元、壽寧。實際上慶元縣是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時期)設縣的,民間傳説未必可信,但三年和六年設縣,也是中國歷史地理上的一個極有意思的巧合。如何分縣界呢?這裏又有一個傳説:明朝景泰年間,皇帝賜泰順立縣。泰順縣在劃縣界時,西南邊與壽寧縣有爭執。兩縣屬兩個省管轄,這事遲遲確定不下,兩縣百姓常常為這事打官司,官司打來打去,打到皇帝金鑾殿,於是皇帝下一首聖旨:泰順、壽寧兩縣官,從第二年正月初一時開始,各人從自己的縣城起跑,兩人跑到哪裏碰面,就以哪裏為界。泰順縣的縣官是個出名的懶官,日日吃了玩、玩了吃,吃飽玩夠了就睡,到了第二年正月初一,早把賽跑劃縣界的事忘得一乾二淨,壽寧縣官為了顧全泰順縣官的面子,把縣界押到京城問罪,壽寧縣官不慌不忙地説:“違抗聖旨應該死罪,我已經在與泰順交界的地方挖了一個坑,我死後,懇求皇上開恩,準我埋葬在那個坑裏。不過,臨死前準我把話説清楚,若是當真按皇上的旨意去做,把縣界劃到泰順縣衙門口,泰順縣百姓如何進去見他們的父母官呢?”皇帝聽了這番話後,想想也有道理,就赦壽寧縣官無罪,官復原職,從此,泰順縣城離壽寧縣只有十里地,在他挖坑的地方名叫“備坑”。

1949年5月泰順全境解放,6月泰順縣,於泗溪白粉牆成立,7月遷莒江,併成立羅陽鎮,1950年7月遷入羅陽鎮,改為縣屬鎮,1980年根據省通知精神,明確為建制鎮,複稱羅陽鎮。(

參考資料:http://wh.tsxc.net/Index.html

宋城千古情用到的背景音樂都有哪些?

宋城千古情用到的背景音樂有九首分別為《梁祝》、《西安》、《十八相送》、《故宮的記憶》、《採茶舞曲》、《Star Sky》、《漁舟唱晚》、《千江月》、《蘇堤春曉》具體如下:

1、《梁祝》(宋飛演奏)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鐘,首先五分鐘敍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後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着十八相送。從十一分鐘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樓台會,最後哭靈。第二段和第一段長度差不多,大約十一分鐘。最後一段則是化蝶,是主題再現。

曲子開始幾聲撥絃聲接着長笛,好像在雲端的感覺,以此來揭開序幕,有如從天上俯瞰人間,撥開雲層,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變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題,二長二短加上一個結束句,綿綿長長,幽幽遠遠,彷彿祝英台在身旁説著昔日的故事。然後在低音重複一次主題,回到人間落了實。

管絃樂總奏主題,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現了,兩人情意綿綿,大小提琴和鳴奏著主題,漸漸的小提琴主導旋律並引進管絃樂再強調一次。

等樂音漸歇,木管接續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獨奏深情舒緩帶點內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對將來疑慮不安,但還是堅定相信自己。勇敢去愛吧!情緒輕快,笛聲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風光明媚三月天兩人春遊。小提琴展現技巧,風華絕代。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快樂情緒之後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捨。在這段末尾由絃樂第一次奏出哭調主題,預言悲劇結局,這構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愛」。

第二段發展部裏面有三小段: 強、弱、強,也就是快、慢、快。開始如大浪湧來的管絃樂聲代表祝父的反對,連續幾個小節下行樂句,好像在説: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則猛烈與之抗衡,兩者衝突漸漸上升,最後全體合奏梁祝主題表示戀情曝光,一波波湧來浪潮終將這主題給淹沒。

樓台會小提琴委婉的訴説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輪到大提琴傾訴愛意,小提琴一旁隨和。突然,音樂急轉而下,運用越劇中囂板的「緊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過度悲傷絕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以淒厲聲調哭出:樑兄呀!碎奏、斷奏哀痛欲絕旋律,有哭聲,有跪行,其中還有些回憶片段。漸漸的淚眼開了,哭聲歇了,心意已決,在悲憤低音鑼聲中,縱身投入突然爆開墳墓中自盡,音樂同時推向最。

樂曲的最終部份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絃樂襯托下,愛情主體再現,梁山伯與祝英台從墳墓中化為一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

2、《西安》(Noel Quinlan演奏)

歌詞如下:

城牆根,來碗麪,忒色

德福巷,喝一壺,舒坦

曲江池,轉一宿,寶釧牽着平貴的手,寒窯的故事聽不夠。

兵馬俑,不開口,誰人懂

楊貴妃,紅塵淚,別問是與非

感慨烽火台前戲諸侯,秦王華夏大一統

聽聞八仙各自顯神通

誰陪我絲綢之路一叩首

吼一曲秦腔

喋一碗泡饃

八百里秦川看盡波瀾壯闊

拜一拜佛陀

再諞一諞傳説

看三千年多少豪傑是非功過

坊裏經過,鐘鼓樓前穿梭,誰把前朝的故事説了又説,玄奘騎着白馬,秦王安然睡着,看三千年來太平盛世和愛恨糾葛

兵馬俑,不開口,誰人懂

楊貴妃,紅塵淚,別問是與非

感慨烽火台前戲諸侯,秦王華夏大一統

聽聞八仙各自顯神通

誰陪我絲綢之路一叩首

吼一曲秦腔

喋一碗泡饃

拜一拜佛陀

再諞一諞傳説

看三千年多少豪傑是非功過

坊裏經過,鐘鼓樓前穿梭,誰把前朝的故事説了又説,玄奘騎着白馬,秦王安然睡着,看三千年來太平盛世和愛恨糾葛

吼一曲秦腔

喋一碗泡饃

八百里秦川看盡波瀾壯闊

拜一拜佛陀

再諞一諞傳説

看三千年多少豪傑是非功過

坊裏經過,鐘鼓樓前穿梭,誰把前朝的故事説了又説,玄奘騎着白馬,秦王安然睡着,看三千年來太平盛世和愛恨糾葛

3、《十八相送》(上海越劇院演奏)

歌詞如下:

祝英台:書房門前一枝梅,樹上鳥兒對打對。喜鵲滿樹喳喳叫,向你樑兄報喜來。

梁山伯:弟兄二人出門來,門前喜鵲成雙對。從來喜鵲報喜訊,恭喜賢弟一路平安把家歸。

祝英台:出了城,過了關,但只見山上的樵夫把柴擔。

梁山伯:起早落夜多辛苦,打柴度日也艱難。

祝英台:樑兄啊!他為何人把柴擔?你為哪個送下山?

梁山伯:他為妻兒把柴擔,我為你賢弟送下山。

祝英台:過了一山又一山,

梁山伯:前面到了鳳凰山。

祝英台:鳳凰山上百花開,

梁山伯:缺少芍藥共牡丹。

祝英台:樑兄你若是愛牡丹,與我一同把家歸。我家有枝好牡丹,樑兄你要摘也不難。

梁山伯:你家牡丹雖然好,可惜是路遠迢迢怎來攀?

祝英台:青青荷葉清水塘,鴛鴦成對又成雙。樑兄啊!英台若是女紅粧,樑兄你願不願配鴛鴦?

梁山伯:配鴛鴦,配鴛鴦,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紅粧。

銀心:前面到了一條河,

四九:漂來一對大白鵝。

祝英台:雄的就在前面走,雌的後面叫哥哥。

梁山伯:不見二鵝來開口,哪有雌鵝叫雄鵝?

祝英台:你不見雌鵝她對你微微笑,她笑你樑兄真像呆頭鵝。

梁山伯:既然我是呆頭鵝,從今你莫叫我樑哥哥。

四九:眼前一條獨木橋,

祝英台:我心又慌膽又小。

梁山伯:愚兄扶你過橋去,

祝英台:你與我好一比牛郎織女渡鵲橋。

伴唱:過了河灘又一莊,莊內黃犬叫汪汪。

祝英台:不咬前面男子漢,偏咬後面女紅粧。

梁山伯:賢弟説話太荒唐,此地哪有女紅粧?放大膽子莫驚慌,愚兄打犬你過莊。

祝英台:眼前還有一口井,不知道井水有多深?

梁山伯:井水深淺不關緊,你我趕路最要緊。

祝英台:你看這井底兩個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山伯:愚兄分明是男子漢,你為何將我比女人?

梁山伯:離了井,又一堂,前面到了觀音堂。觀音堂,觀音堂,送子觀音坐上方。

祝英台:觀音大士媒來做,我與你樑兄來拜堂。

梁山伯:賢弟越説越荒唐,兩個男子怎拜堂?

伴唱:離了古廟往前走,

銀心:但見過來一頭牛。

四九:牧童騎在牛背上,

銀心:唱起山歌解憂愁。

祝英台:只可惜對牛弾琴牛不懂,可歎你樑兄笨如牛。

梁山伯:非是愚兄動了火,誰叫你比來比去比着我!

祝英台:請樑兄你莫動火,小弟賠罪來認錯。

祝英台:多承你樑兄情義深,登山涉水送我行。常言道“送君千里終須別”,請樑兄就此留步轉回程。

梁山伯:與賢弟草橋結拜情義深,讓愚兄再送你到長亭。

伴唱:十八里相送到長亭,十八里相送到長亭。

祝英台:你我鴻雁兩分開,

梁山伯:問賢弟你還有何事來交代?

祝英台:我臨別想你問一句話,問樑兄你家中可有妻房配?

梁山伯:你早知愚兄未婚配,今日相問為何來?

祝英台:要是你樑兄親未定,小弟替你來做大媒。

梁山伯:賢弟替我來做媒,但未知千金是哪一位?

祝英台:就是我家小九妹,不知你樑兄可喜愛?

梁山伯:九妹今年有幾歲?

祝英台:她是與我同年乃是雙胞胎。

梁山伯:九妹與你可相像?

祝英台:品貌就像我英台。

梁山伯:但未知仁伯肯不肯?

祝英台:家父囑我選英才。

梁山伯:如此多謝賢弟來玉成,

祝英台:樑兄你花轎早來抬。我約你七巧之期我家來,

伴唱:臨別依依難分開。心中想説千句話,萬望你樑兄早點來。

4、《故宮的記憶》(S.E.N.S.演奏)

故宮的記憶介紹:

繼喜多郎之後日本樂界唯一享譽全球的New age音樂團體—神思者,在《故宮》千年文化的薰陶下,終於創造出這部永遠經典的大樂章,這是三部曲中的首部力作。

《故宮三部曲》是神思者為NHK電視台紀錄片《故宮》所作的配樂,其配樂精湛若斯,音樂符跌宕,隨着歷史敍述的起伏不斷變換着節奏,低沉的打擊樂彷彿敲響了大明永樂朝的大鐘,故宮琉璃瓦覆蓋下的莊嚴大殿代表着他們心中思慕的文明國度的瑰麗與輝煌。

蕩氣迴腸的音符,有如一次夢幻般的神奇旅行,又如一部大型的史詩電影,古老壯麗的風景翩翩掠過,渾厚文明的畫卷—換化成音符來展現。而配樂第一部《故宮》就如同這部電影的序曲,這次旅行的開端,是初遇時的驚豔,是失語了的慨歎。

5、《採茶舞曲》(李玲玉演奏)

(1)採茶舞曲介紹

採茶舞曲是採茶的人採茶的時候唱的歌曲,是一首浙江省的傳統民歌。周大風詞曲,原是越劇現代戲《雨前曲》的主題歌及舞蹈曲。

這首採茶舞曲應是1977年新聞電影廠紀錄電影裏專為朱逢博拍攝的。裏面的歌詞有學大寨內容。以後朱逢博在太平洋錄音的唱詞已經修改了,朱逢博都唱得太好了。

為此她到上海越劇院拜師學習用浙東方言來唱這首歌。全曲以越劇的音調為素材,具有舞曲風格。樂曲採用浙江民間音調的特點,旋律優美流暢,其中逗趣性的樂句,如一問一答,似年輕人在相互嬉戲,像老年人對豐收的讚美。

(2)歌詞如下:

溪水清清溪水長

溪水兩岸好呀麼好風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你東山西山採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採茶採得心花放

插得秧來勻又快呀

採得茶來滿山香

你追我趕不怕累呀

敢與老天爭春光

哎呀爭呀麼爭春光

溪水清清溪水長

溪水兩岸採茶忙

姐姐呀,你採茶好比鳳點頭

妹妹呀,採茶好比魚躍網

一行一行又一行

摘下的青葉簍裏裝

千縷萬縷千萬縷呀

縷縷新茶放清香

多快好省來採茶啊

青青新茶送城鄉呀

送呀麼送城鄉

左採茶來右採茶

雙手兩眼一齊下

一手先來一手後

好比那兩隻公雞爭米上又下

兩個茶簍兩膀掛

兩手採茶要分家

摘了一回又一下

頭不暈(來)眼不花

抖一抖(來)挎一挎

年年豐收有清茶啊

6、《Star Sky》(Two Steps From Hell演奏)

歌詞如下:

Here we are

Riding the sky

Painting the night with sun

You and I, Mirrors of light

Twin flames of fire

Lit in another time and place

I knew your name

I knew your face

Your love and grace

Past and present now embrace

Worlds collide in inner space

Unstoppable, the song we play

(chorus)

Burn the page for me

I cannot erase the time of sleep

I cannot be loved so set me free

I cannot deliver your love

Or caress your soul so

Turn that page for me

I cannot embrace the touch that you give

I cannot find solace in your words

I cannot deliver you your love

Or caress your soul

Age to age

I feel the call

Memory of future dreams

You and I, riding the sky

Keeping the fire bright

From another time and place

I know your name

I know your face

Your touch and grace

All of time can not erase

What our hearts remember stays

Forever on a song we play

Burn the page for me

I cannot erase the time of sleep

I cannot be loved so set me free

I cannot deliver your love

Or caress your soul so

turn that page for me

I cannot embrace the touch that you give

I cannot find solace in your words

I cannot deliver you your love

or caress your soul

7、《漁舟唱晚》(鮑比達演奏)

《漁舟唱晚》是一首頗具古典風格的河南箏曲。樂曲描繪了夕陽映照萬頃碧波,漁民悠然自得,漁船隨波漸遠的優美景象。這首樂曲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首箏獨奏曲。

婁樹華的《漁舟唱晚》,是中國古箏藝術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它是用古曲《歸去來兮》為素材,發展編創而成者。創作於1938年——1939年之際。一經問世就開創了箏曲的新紀元。經過50多年表演證明,是一首受到中外音樂界公認的名箏曲。

由山東省臨清市金灼南大師將傳統箏曲《雙板》《三環套日》《流水激石》編創成一曲,取名《漁舟唱晚》,成為一首著名的箏曲,廣為流傳。建國後,著名音樂家黎國荃先生根據同名箏曲曾改編創作為小提琴曲,得以在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傳,呂思清、盛中國、俞麗拿都曾傾情演繹。

1984年,著名電子琴演奏大師浦琪璋將其改編並用電子琴完美演奏,電視台選取其1分36秒至2分43秒作為天氣預報的背景音樂,一直沿用至今。三十年不變的背景音樂,成為十三億人最熟悉和喜愛的音樂,它也許是全世界所有電視欄目中播放時間最長的背景音樂。

8、《千江月》(何訓田演奏)

全曲分三段:先是撼人心魄的佛鼓,然後是百人禪詩大合唱,最後是悠揚、空靈的笛聲。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生命轉折後的破繭而出,是樂曲“千江月”所表現的生命境界。音樂由山林傳來的木魚聲開啟序幕,大鼓接續而出,由緩而急,霎然停於高峯處。氣勢磅礴的百人禪詩大合唱、鐘聲伴隨的誦經聲,逐漸由近而遠。悠遠笛音吹起貫穿全輯的主旋律,空靈氣韻中乘風而去。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此句出自《嘉泰普燈錄卷十八》:“千山同一月,萬户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宋 雷庵正受),頗有幾分佛家偈語的意味。台灣女作家蕭麗紅曾經採用“千江有水千江月”這一句,作為其小説作品的名稱。

從扣合的技巧上來講,江中“有水”的動感踏實“波”,兩個“千”引出“多”,月光為“朗”,面無閒字拋荒,底中“爾”和“斯”均虛化,面底扣合到位,成句掛麪,顯得典雅渾成。

同一底材,作者曾擬過不同的謎面,如“何處春江無月明”和“秦淮一片明月”,同樣是用詩詞成句來掛麪。但經過思索仔細比較,覺得第一句沒有很明確地出底中的“多”字,第二句意境稍遜,而“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句則將“多”字用兩個“千”直接扣實,且意境更佳,因此最終選定此句參賽,果然榮登自薦佳謎榜。

作者歷來對謎作要求甚高,時常為謀求恰當的謎面而絞盡腦汁,真可謂是“一謎千改始心安”。佳謎製作的艱辛,由此可見一斑。

9、《蘇堤春曉》(平遠演奏)

蘇堤春曉歌曲為一首純音樂演奏曲其為簫、葫蘆絲、琴等多種樂器合成聲樂。

超詳細西湖龍井資料

西湖龍井

"茶中之美數龍井",龍井茶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之稱。

龍井,本是一個地名,也是一個泉名,而現在主要是茶名。龍井茶產於浙江杭州的龍井村,歷史上曾分為“獅、龍、雲、虎”四個品類,其中多認為以產於獅峯的老井的品質為最佳。

龍井屬炒青綠茶,向以“色綠、香郁、味醇 、形美”四絕著稱於世。好茶還需好水泡。“龍井茶、虎跑水”被並稱為杭州雙絕。虎跑水中有機的氮 化物含量較多,而可溶性礦物質較少,因而更利於龍井茶香氣、滋味的發揮。

沖泡龍井茶可選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葉在杯中逐漸伸展,一旗一,,上下沉浮,湯明色綠,歷歷在目,仔細觀賞,真可説是一種藝術享愛。

產於浙江省杭州市郊西湖鄉龍井村一帶。龍井,原名龍泓,傳説三國時就已發現此泉;明代掘井抗旱時從井底挖出一龍形大石,於是更名為“龍井”。龍井產茶唐代就有記載,宋代已經聞名。蘇東坡品茗詩中“白雲山下雨旗新”形容的就是這種茶的形如彩旗的特點。清代,龍井茶尤為乾隆皇帝所讚譽。向有“黃金芽”“無雙品”之稱。龍井茶因有獅峯、龍井、五雲山和虎跑山4個不同產地而有“獅、龍、雲、虎”的品種區別。其中以“獅峯”“龍井”品質最佳。龍井茶“色翠、香郁、味醇、形美”,這四個特點被稱為“四絕”。其葉扁,形如雀舌,光滑、色翠、整齊。特別是清明前採摘的“明前茶”、穀雨前採摘的“雨前茶”,葉芽更為細嫩,沖泡以後,嫩勻成朵,葉似彩旗,芽形若,交相輝映,所以這種茶又叫“旗”。其湯色明亮,滋味甘美。鮮嫩的茶芽,在攝氏80度的温度下加工,要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使每片茶葉都能達到“直、平、扁、光”,堪稱特種“工藝茶”。

西湖龍井

"茶中之美數龍井",龍井茶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之稱。

龍井,本是一個地名,也是一個泉名,而現在主要是茶名。龍井茶產於浙江杭州的龍井村,歷史上曾分為“獅、龍、雲、虎”四個品類,其中多認為以產於獅峯的老井的品質為最佳。

龍井屬炒青綠茶,向以“色綠、香郁、味醇 、形美”四絕著稱於世。好茶還需好水泡。“龍井茶、虎跑水”被並稱為杭州雙絕。虎跑水中有機的氮 化物含量較多,而可溶性礦物質較少,因而更利於龍井茶香氣、滋味的發揮。

沖泡龍井茶可選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葉在杯中逐漸伸展,一旗一,,上下沉浮,湯明色綠,歷歷在目,仔細觀賞,真可説是一種藝術享愛。

產於浙江省杭州市郊西湖鄉龍井村一帶。龍井,原名龍泓,傳説三國時就已發現此泉;明代掘井抗旱時從井底挖出一龍形大石,於是更名為“龍井”。龍井產茶唐代就有記載,宋代已經聞名。蘇東坡品茗詩中“白雲山下雨旗新”形容的就是這種茶的形如彩旗的特點。清代,龍井茶尤為乾隆皇帝所讚譽。向有“黃金芽”“無雙品”之稱。龍井茶因有獅峯、龍井、五雲山和虎跑山4個不同產地而有“獅、龍、雲、虎”的品種區別。其中以“獅峯”“龍井”品質最佳。龍井茶“色翠、香郁、味醇、形美”,這四個特點被稱為“四絕”。其葉扁,形如雀舌,光滑、色翠、整齊。特別是清明前採摘的“明前茶”、穀雨前採摘的“雨前茶”,葉芽更為細嫩,沖泡以後,嫩勻成朵,葉似彩旗,芽形若,交相輝映,所以這種茶又叫“旗”。其湯色明亮,滋味甘美。鮮嫩的茶芽,在攝氏80度的温度下加工,要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使每片茶葉都能達到“直、平、扁、光”,堪稱特種“工藝茶”。

以龍井稱茶名始於宋朝,到清朝才真正揚名。歷史上,按產地分獅、龍、雲、虎、梅五個字號,建國後合併為獅、龍、梅三個字號,五十年代茶葉實行統購統銷後統稱西湖龍井茶。

西湖龍井茶獨特的品質,是特殊環境水氣土壤條件孕育和獨特加工工藝製作而成。龍井茶區東臨西湖,南向錢塘江,西北環山,戀峯起伏,羣山疊翠,古木參天,溪澗徑流遍佈;茶樹長年處於“不雨山長澗,無雲水自陰”的水氣生態環境中。由“西湖石英”巖的殘坡積物和粉砂巖、粉砂質泥巖風化而成的白砂土與黃紅壤土,所含微量元素適宜茶葉優良品質的形成。

龍井茶是以泉名冠茶名,龍井村上有龍井泉,一年四季取水不幹。相傳龍井泉直通東海,早在三國時代,人們就在井旁祭神求雨。明朝駐浙總兵李德領兵駐紮在鳳篁嶺下,正統十三年(1448年),杭州天大旱,兵卒到龍井取水,一時流量不足,李令兵士掏井,掏出吳國赤烏年號銀條、玉佛,北宋時金元寶等祭神之物;再掏,忽然烏雲密佈,泉水洶湧。後來李德在龍井泉旁建寺,以泉名冠寺名,稱龍井寺,也就是現在的龍井茶室。

清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視察龍井茶區,品茶作詩,賜封獅峯山下胡公廟前十八棵茶為御茶。四次作詩對龍井茶的採摘、炒制、形狀品質及茶農的辛苦都作了深刻的描述,在《坐龍井上烹茶偶成》一詩中,更是對龍井泉水衝龍井新茶品味,獨特的烹茶方式,茶葉土壤、採摘季節作了刻劃,特別是稱讚其高雅的品質,把鳳團御茶給比下去了。詩全文為:

龍井新茶龍井泉, 一家風味稱烹煎。

寸芽出自爛石上, 時節焙成穀雨前。

何必鳳團誇御名, 聊因雀舌潤心蓮。

呼之欲出辯才在, 笑我依然文字禪。

辯才:天竺寺主持,姓徐名無象,法號辯才,1091年80歲圓寂於龍井。

歷代文人墨客對西湖龍井茶大加讚譽,現已發現的專著有40餘篇。蘇東坡、唐韜的絕句“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如此湖山歸得去,詩人不許做茶農”,反映出歷代文人對龍井茶的酷愛。

建國後,毛、周總理、朱德委員長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江總、委員長等多次到茶區視察,關心龍井茶的生產。毛寫有“龍井茶、虎跑水,天下一絕”的詞句。朱德委員長寫有《看西湖茶區》“獅峯龍井產名茶,生產小隊一百家;開闢斜坡四百畝,年年收入有增加。”的詩。周恩來總理曾五次到龍井茶區的梅家塢村視察指導龍井茶生產,兩次親自修改由著名作曲家周大風先生創作的《採茶舞曲》。現梅家塢村建有周恩來總理紀念館,已成為茶區的一個旅遊點。

《採茶舞曲》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中小學音樂教材。歌詞中寫道“多快好省來採茶,好換機器好換鋼”,表達了西湖龍井茶在物資短缺的時代,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今天,當我們乘列車即將進入杭州站時,可以聽到列車上播放的一曲《採茶舞曲》的優美旋律,彷彿把我們帶到了梅家塢,帶到了當年的龍井寺,傾聽周總理的教誨,共商共和國的建設大計;與愛新覺羅·弘曆對飲西湖龍井茶,談古説今論英雄

杭州市面西湖龍井 新茶多數是假貨

漢網

2007-05-02 12:51:28 稿件來源:

武漢晚報

--------------------------------------------------------------------------------

據電視台《新聞30分》報道適逢新茶上市季節,但杭州市面所謂的西湖龍井新茶,大部分都是由外地龍井冒充。

據規定,只有在杭州西湖產區50多平方公里範圍內種植的茶葉,才能稱為西湖龍井茶,產區以外只能稱為浙江龍井茶,價格便宜得多。

央視記者隨機在11家店鋪購買12份西湖龍井茶,售價從人民幣90元到600元不等,包裝精美、防偽標誌齊全。經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鑑定,發現茶葉全非出自西湖產區,其中有8份起碼是3、4級以下的次等茶葉,有2份甚至不是龍井,而是其他綠茶假冒。

機器炒茶日漸風行 西湖龍井遭遇“人機之爭”

中新浙江網4月23日電 春天,是茶事正濃的季節,近日,在一系列茶葉研討會、評選會上,浙江省和杭州市的農業部門負責人紛紛透露,在今後的三到五年內,80%的茶葉將實現機器炒制。

前不久,西湖風景區管委會決定在今年下半年,將西湖龍井的傳統炒茶技藝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老茶客們知道,所謂西湖龍井,是指產自杭州西湖邊雲龍獅虎梅等諸山峯的鮮葉,經由炒茶工細工慢活手工炒制而成。葉片和工藝,猶如琴不離瑟,缺一不可。

機炒茶的面世,是科技的進步?還是傳統的喪失?機炒的茶葉還算不算西湖龍井?茶農家裏那一台台綠色的龐然大物引出了我們的這次調查。

新聞現場

老茶農用上炒茶機

沿着龍塢茶村那條茶道,兩邊都是農家茶樓,熟悉的炒茶大鍋就架在門口,而電茶鍋的後面一般都有一台綠色的大傢伙,那就是炒茶機,炒了40多年茶的茶農老杜家也有這麼一台。

機器長大約兩米,寬和高都在1米左右,敞口,分成三大格,每一格都有一塊壓板做360度旋轉。壓板上包着棉布,三格區分的差別就在於壓板與機器槽之間的緊密度,越到後面越緊密。採摘來的青葉經過攤晾之後就可以直接倒入第一格,再依次往前,茶葉在每一格中定時停留2分鐘左右,再從第三格旁的圓洞倒出,這樣就完成了“殺青”過程,基本成為幹茶,體型也已經成形了。

“炒龍井茶主要是殺青和揮鍋兩道工序,現在的機器都只能用來殺青的,揮鍋還是要靠人工翻炒。”老杜告訴記者,“幹茶要是用炒茶機再翻炒一回,茶葉肯定都碎了。”

老杜説,炒茶機的出現是近兩年的事,2005年開始少量出現,從2006年開始到今年,炒茶機已經在茶農家裏普及。鎮裏八成以上的茶農在家裏添置了炒茶機,大概已有1000多台。

“新茶剛上市時,量不多,那時候的茶葉金貴,我們也捨不得用機器來炒。不過等到茶葉大量上市時,就非得要機器來幫忙不可了。”老杜説。

龍塢鎮是西湖龍井茶最大的原產地保護區,這裏有茶園6300多畝,佔西湖龍井茶葉總產量的60%,有“萬擔茶鄉”之稱。

事實上,不光是龍塢,今年西湖龍井茶核心保護區的機器炒茶風也已經開始蔓延開來,至少50—60%的茶農用起了炒茶機。

新聞縱深

機炒VS手炒——科技與傳統的博弈

一台機器頂三名熟練工

嚐到了機炒甜頭的茶農們認為,用機器加工最明顯的好處是省時,減輕勞動強度。“就拿5斤幹茶來説,就是20多斤鮮葉,如果手工炒就要花上一天一夜,而用機器幫忙至少可以省掉四五個小時。”茶農們説,機器一次可以炒六七兩左右,手工一次只能炒三四兩,還比機器費時大約7分鐘。”所以,大多數茶農在新茶開始大量上市的時候,就選擇了機器這個幫手。

大家都知道新茶上市那是一天一個價,今天的茶留到明天價錢可能就差上好幾倍,請人來幫忙那是必需的。梅家塢的茶農老朱家裏有六七畝茶園,今年40天的“搶茶期”,除了夫妻親自上陣之外,還請了12個採茶工,1個炒茶工和1個幫工,光這筆人工費用就是2萬。“今年茶工行情漲,其中炒茶工在80~100元/人/天,包吃包住包路費外,還不一定請得到呢。”而炒茶機的價格在三四千,便宜的兩千多元,比請採茶工合算多了。

還有一個讓茶農“愛”上機器炒茶的原因出於買茶人。茶農們説,“除了收購茶葉的茶商之外,來買茶葉的大多不懂茶,他們更看重茶葉的樣子,而這一點機器做得要比手工的好。”在茶農和茶商的指點下,你就能看出,同一級別的茶葉,機器炒的色澤統一均勻,外型漂亮扁平,賣相確實要好一些。

機炒茶口感略遜一籌

那麼機器炒的茶葉在口感上是否與手工炒茶一致呢?

“機器炒的茶葉在香味上是比不上手工炒的,這和炒制的手法關係密切。機器炒的時候茶汁很容易被壓出來,所以顏色會鮮綠一些,但是茶葉中的內在微量元素很容易被破壞,而且在機器拋散的過程中茶的香味也散光了;而手工炒茶是慢慢烘乾的,雖然略黃,但是飽含着茶香。”經驗豐富的茶農老朱説,懂茶的人一喝就能區別出來,口感明顯略遜一籌。

杭州市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全國一級品茶師沈紅説:“機器炒的茶葉在檢驗中香味的分數偏低,因此在茶葉企業和茶葉收購商上門來檢驗茶葉時,我們都會強調手工炒茶的重要,特別是精品茶、特級茶以及一些高檔茶葉。”

傳統炒茶工藝後繼乏人

如果大多數茶葉都用機炒,傳統炒茶工藝會不會面臨失傳的危險?對於不少不看好機器炒茶的人來説,這是一個很大的擔憂。

現在炒茶多是中年,35歲以下的屬於鳳毛麟角,年輕人都選擇讀書或是外出工作,很少願意繼承炒茶手藝的。“炒茶辛苦又乏味,不如出去做事賺錢呢。”有着20多年炒茶經驗的茶農老林擔憂地説,會炒茶的人越來越少,以後説不定就會是個機器炒茶的時代。

但全國一級品茶師沈紅説:“炒龍井茶辛苦是因為它的工藝很複雜,機器靠那些程序是遠遠不夠的。”沈紅説,“龍井茶講究的是看茶做茶,炒制當中很多都要靠手感來控制,而手勢也是千變萬化,不是機器簡單的控制温度就能做到。”她擔心,大量炒茶機的產生,會影響到傳統手工藝的流失。

專家敲品牌警鐘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大多數專家和茶商對機炒茶的擔憂在於它是否會影響到西湖龍井茶的品牌。

“茶葉是會説話的,一喝就知道是誰家的茶。”一位茶葉收購商告訴記者,每家茶農的炒品都不同,同一家每天炒出來的茶質都能看出來,“如果是機器炒,那麼樣子就完全沒有區別了,根本沒有了原來龍井茶香中所藴涵的藝術感了。”

所幸的是,現在茶農們大多還只是將機器用於中低檔茶葉炒制,好茶葉還是用手工的。

“我認為,西湖龍井茶就該是用手工炒制的。”全國一級品茶師沈紅認真地對記者説,西湖龍井茶原產地的國家強制性標準中就有傳統手工工藝,包括炒制手法都有詳細的説明,但是因為沒有行政性規定,所以也不能強制執行。

杭州市西湖區龍井茶產業協會祕書長、高級茶藝師商建農説:“在機器化炒茶的趨勢之下,如何處理保護和發展炒茶工藝的矛盾成為了一項新課題。”價格引導可能是種手段,比如説新茶上市前期,茶葉公司不收機器炒的茶,並提高純手工炒的茶葉價格。“龍塢炒茶王親手炒的茶葉就特別俏,而且價格要比一般的高上兩三百元,他炒的樣品茶則是普通茶價格的六倍。舉辦炒茶王比賽也是這個目的,同時吸引年輕人來學習炒茶手藝,保持傳統工藝的發揚和繼承。”

事實上,西湖龍井茶到底該用哪種炒法,西湖風景名勝區西湖街道準備就此申請個課題,請專家來給兩種炒法評評理。

風物長宜放眼量

雲南麗江的一些古鎮上,掛着“手工銀鋪”招牌的店家很多,聰明的店家摸透了遊客心理,他們會安排一名匠人在店鋪門口敲打銀飾,以此表明店裏的貨都是純手工製作。大多遊客並不買賬,因為無數的教訓昭示了一個事實:老銀已經極少;手工製作只是個幌子了。

編輯部擔心,如果聽任機器炒茶風蔓延,過了若干年,在西湖核心產茶區“翁龍滿楊梅”等地,手工炒茶會像上面的手工制銀一般,成為一種行為藝術,乃至是茶農招攬客源的一個“表演秀”。

手工炒茶好還是機器炒茶好,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你如果站在市場的角度,你會考慮到節約人工,降低成本,而且機器炒制已成了一種趨勢;如果你站在擦亮西湖龍井金字招牌的角度,你會想到好的工藝品,像宜興紫砂壺、意大利皮鞋的精華都在手工製作上。

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周恩來總理陪外賓來到梅家塢參觀,客人曾經向茶農發問:“為什麼不用機器炒呢?”還是周總理解了圍,他告訴外賓:西湖龍井不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藝術品。

單純地看機器炒茶,可能只是個體行為——個別茶農、個別產茶地的選擇,但是,龍井茶葉市場是相關聯的,市場的一舉一動信號都會迅速波及到其他產茶區,驅使茶農做出最經濟的選擇。現在,炒茶“殺青機”已經普及,假以時日,機器炒茶一條龍也會到來。筆者擔心:手工炒茶這門技藝會日漸式微,進而影響到西湖龍井的品牌——茶農提高炒茶效率後,一旦茶農的炒茶機空下來,會成為其他外圍龍井茶的加工點,順便打上西湖龍井的商標。魚龍混雜,濫竽充數,到最後損害了西湖龍井的金字招牌。

機器炒茶會領一時,會成為市場的寵兒,但風物長宜放眼量,守住西湖龍井核心產茶區的藝術底線,莫讓龍井茶葉成為普通的飲料,不僅是各村之福,亦是西湖龍井之福。

龍井茶與虎跑泉的傳説

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峯山下,看鄉女採

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

一樂,也學着採了起來。剛採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

乾隆皇帝聽説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后

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裏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

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

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峯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

了。太后便想嚐嚐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

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説:“杭州龍

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見太后這麼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峯

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

胡公廟前還保存着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

説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

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裏。和尚告訴他倆,這裏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

説,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於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

溪也乾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嶽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

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

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過後,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

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説後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

,兄弟二人變成兩隻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着“童子泉”直奔

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裏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隻猛虎,把“童子泉

”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隻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

院旁的竹園裏,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後,只見深

坑裏湧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和

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後來為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

,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嚐到這“雙絕”佳飲。

參考資料:

有關採茶戲啊啊

採茶戲

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贛東採茶戲”、“吉安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和“寧都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起源

江西採茶戲,主要發源於贛南信豐、安遠一帶,採茶戲與盛產茶葉有關。明朝,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穀雨季節,勞動婦女上山,一邊採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為"採茶歌"。 由民間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而來,繼而成為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由於它一般只有二旦一醜,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贛南採茶戲形成後,即分幾路向外發展,與當地方言和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個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採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恢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羣眾喜愛。

從唱採茶歌發展為採荼戲有幾個階段。採茶歌最早只唱小調,每句僅有四句唱詞,如"春日採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大姊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這種小曲生動活潑,委婉動聽。採茶歌再經發展,便由來茶小曲組成了"採茶歌聯唱",名曰"十二月採茶歌"。如"正月採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佃了茶園十二畝。當面寫書兩交錢。二月採茶......。"後來,"十二月採茶歌"又與民間舞蹈相結合,進入元宵燈綵行列,成為"採茶燈","採茶燈"的主要唱調是[茶黃調]、[摘茶歌]、[看茶調]、[報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採茶女,每隊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長者二人為隊首,手持花籃,邊唱邊舞,歌唱"十二月採茶"。這種"採茶燈"形式簡單,純屬集體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採茶戲邁了一步。

明朝,盛產名茶的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茶農為了接待粵商茶客,常用採茶燈的形式即興演出以採茶為內容的節目。即從"採茶燈"中八個(或十二個)採茶女中分出二人,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個隊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醜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採茶,手持茶籃,邊唱邊舞,唱着"十二月採茶歌"(每人輪唱六個月);扮丑角的手持紙扇在中間穿插打趣。這就是原始節目《姐妹摘茶》。再後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細節,丑角扮成乾哥賣茶,便更名為《送哥賣茶》。這種採茶燈(又名"茶籃燈")的演出已是採荼戲的雛型了。贛南的"茶籃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又湧現了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 由二旦一醜或一旦一醜扮演的小戲,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採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絃伴奏,便統名為"採茶戲"。 採茶戲因是從民間歌舞、燈綵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演出劇目又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其音樂唱腔又多民歌風味,故深受人民羣眾喜愛。

影響

如果沒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勞動,也就不會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沒有采茶歌、採茶舞,也就不會有廣泛流行於我國南方許多省區的採茶戲。所以,採茶戲不僅與茶有關,而且是茶葉文化在戲曲領域派生或戲曲文化吸收茶葉文化形成的一種燦爛文化內容。

採茶戲的形成,不只脱穎於採茶歌和採茶舞,還和花燈戲、花鼓戲的風格十分相近,與之有交互影響的關係。花燈戲是流行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區的花燈戲類別的統稱;以雲南花燈戲的劇種為最多。其產生的時間,較採茶戲和花鼓戲稍遲,大多形成於清代末葉。花鼓戲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劇種為最多,其形成時間和採茶戲大致相差不多。這兩種戲曲,也是起源於民歌小調和民間舞蹈。因為採茶戲、花燈戲、花鼓戲的來源、形成和發展時間、風格等等都比較接近,所以在這三者之間,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營養的交叉關係。

茶對戲曲的影響,不僅直接產生了採茶戲這種戲曲,更為重要的,也可以説是對所有戲曲都有影響的,是劇作家、演員、觀眾都喜好飲茶;是茶葉文化浸染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戲劇也須臾不能離開茶葉。如明代我國劇本創作中有一個藝術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稱臨川派),即是因大劇作家湯顯祖嗜茶,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為“玉茗堂”而引起的。湯顯祖的劇作,注重抒寫人物情感,講究辭藻,其所作《玉茗堂四夢》刊印後,對當時和後世的戲劇創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這點上,茶使湯顯祖在我國戲劇史上所起的作用,當不會限於流派的一個名字上。

又如過去不僅彈唱、相聲、大鼓、評話等等曲藝大多在茶館演出,就是各種戲劇演出的劇場,又都兼營賣茶或最初也在茶館。所以,在明、清時,凡是營業性的戲劇演出場所,一般統稱之為“茶園”或“茶樓”。因為這樣,戲曲演員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館支付的。換句話説,早期的戲院或劇場,其收入是以賣茶為主;只收茶錢,不賣戲票,演戲是為娛樂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務的。如上一個世紀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樓”、“廣和茶樓”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園”、“天仙茶園”等等,就均是演出場所。這類茶園或茶樓,一般在一壁牆的中間建一台,台前平地稱之為“池”,三面環以樓廊作觀眾席,設置茶桌、茶椅,供觀眾邊品茗邊觀戲。現在的專業劇場,是辛亥前後才出現的,當時還特地名之為“新式劇潮或“戲園”、“戲館”。這“園”字和“館”字,就出自茶園和茶館。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稱:“戲曲是我國用茶汁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另外,茶葉的生產、貿易和消費,既然已成為社會生產、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戲劇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許多名戲、名劇,不但都有茶事的內容、場景,有的甚至全劇即以茶事為背景和題材。如我國傳統劇目《西園記》的開場詞中,即有“買到蘭陵美酒,烹來陽羨新茶”,把觀眾一下引到特定的鄉土風情之中。

【幾種採茶戲的介紹】

贛南客家採茶戲

江西省戲曲理論家,戲曲史學家流沙曾説“贛南是採茶戲的老家”,贛南客家採茶戲就是贛南土生土長的採茶戲。

採茶歌是產生採茶戲的胚胎,採茶歌在贛南山區尤為盛行,其演唱形式比較簡單,先是一人乾唱,無伴奏,後來發展成為以竹擊節,一唱眾和的“十二月採茶歌”的聯唱形式,便是將採茶歌引入庭院户室演唱的開始。明萬曆年間已有民間進入豪紳官吏府第演唱(見石城縣崖嶺熊氏六修宗譜《熊體甫先生傳》)。明中葉以後,“十二月採茶歌”聯唱在贛南民間燈綵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下,進一步發展成有紙紮茶籃,扇子,手帕等道具,邊唱邊舞的採茶燈,又叫“茶籃燈”(見明末諸生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和清康熙年間吳震方的《嶺南雜記》)。

明中葉以後,贛粵兩省的採茶燈交往頻繁,在相互交流中,贛南採茶又得到新的發展,由原來的十二個採茶女,兩個男隊首的採茶燈改為二女一男,即大姐,二姐和茶童。並將原來一唱眾和的“十二月採茶歌”改為姐妹對唱形式,表現手持茶籃上山採茶,邊歌邊舞的歡樂情緒,而茶童既手搖紙扇,插科打諢,調節氣氛。以此形成了贛南客家採茶戲的第一個原始傳統劇目《姐妹摘茶》。後來又在由採茶燈的基礎上創造出了用一條板凳仿作龍燈戲耍的小戲《板凳龍》,由二旦一醜耍龍燈,二旦為大姐,二姐,醜稱作三郎子。這兩個戲被稱為最早最古老的採茶戲。

贛南客家採茶戲的流傳:贛州地區戲曲志載:“採茶戲在贛南老家誕生後,除在江西省廣為流傳外,還分數支先後向閩,粵,湘,桂等省流動。其路線為:1自贛南傳入閩西后分為2支:一支沿武夷山流傳導贛東,贛中和贛北,甚而過長江,傳入湖北黃梅;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帶,並傳到台灣,成為歌仔戲形成的基本因數。”2自貢水流域進贛江中下游的萬安,遂川一帶,然後沿羅霄山脈向贛西及湘中流動。3經粵東粵北傳入湘南及桂南。

贛南採茶戲的《姐妹摘茶》流傳到武寧,景德鎮和湖北黃梅等地區叫《姑嫂摘茶》或《和尚鋤茶》;傳至廣西合浦後叫《送哥賣茶》。《板凳龍》傳至贛東,贛中後叫《三姐妹觀燈》或《三矮子觀燈》;而傳至廣西雲南仍叫《板凳龍》。還有諸如《補皮鞋》,《補瓷碗》,《撿菌子》,《拾田螺》,《挖筍》,《賣花錢》,《賣小菜》,《賣紙花》,《瞎子裁衣》,《瞎子鬧店》,《磨銅鏡》,《當棉褲》,《大勸夫》,《小勸夫》,《四姐反情》,《賣雜貨》等劇流至各地後與當地風情民俗結合演化,有的成了當地自己的傳統劇目。

粵北採茶戲

(一)歷史之幕。粵北採茶戲舊稱唱花燈、唱花鼓、採茶戲、大茶或三腳班。是源於廣東北部山區節慶燈綵歌舞的地方民間小戲。以韶關市為中心,主要流行在粵北的南雄、始興、曲江、仁化、樂昌、乳源、新豐、連平、和平、龍川、河源佛岡、清遠、英德、連縣、連南連山等縣。原有南雄燈子、韶南大茶、連陽調子等三種流派,1950年後逐漸交融匯合,1959年統一稱為粵北採茶戲。

粵北採茶戲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亦有兩百多年。據清乾隆年間李調元(南越筆記)載:“粵俗歲之正元,飾兒童為采女,為隊十二人,人持籃,籃中燃一寶燈,罩以絳紗,以緪為大圈緣之,踏歌,歌十二月採茶。”清朝乾、嘉年間,粵北和粵東北流行唱採茶,府縣誌書及文人著作多有“唱採茶歌”、“歌十二月採茶”、“採茶歌尤妙麗”等一類記述。農村藝人組織調子班、燈班、大茶班,劃地作場,由1男1女或1男2女登場表演,邊唱民間小調邊持扇子或彩巾起舞,俗稱唱花燈、唱花鼓。後來藝人運用花燈歌舞的曲調去演唱勞動生產、愛情婚姻的故事,如《裝雕》、《夫妻採茶》等,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吊馬為主要特徵的程式動作,這時人們稱之為“三腳班”、“採茶戲”。根據調查,清朝已有連縣的何家子弟堂調子班,南雄縣的裏溪燈班,曲江縣的老樂羣英、樂羣英大茶班。清末民初,粵北地區的採茶戲逐漸由農村走向省內省外的市鎮演出,本省和外省的一些劇種也常來這些山區縣份演出,通過與江西、湖南一些劇種的交流,採茶戲的音樂和表演得到豐富,在原來的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陸續編演了《壺瓶記》、《九蓮寶燈》、《八寶山》等人物情節比較複雜的古裝戲。後來調查挖掘出這時的流行劇目有150多個,如《打柴頭割魯基》、《磨豆腐》、《雙雙配》、《賣雜貨》、《打狗勸夫》、《阿三看姐》等,還有少量的神話戲和公案戲。粵北採茶戲最興旺時有專業戲班30多個,職業藝人200多人,其中劉吉增、沈鬆、潘金鳳、劉榮華、鍾南石、唐任喜、謝啟池等享有聲譽。32年(1943年)後,由於戰亂動盪,粵北採茶戲漸趨衰落。建國後,由於黨和的重視,於1957年組建粵北民間藝術團,1959年改名粵北採茶劇團。與此同時,曲江、翁源、南雄、連縣等縣也建立專業採茶劇團。這些採茶劇團收集整理粵北採茶戲的傳統藝術,共得傳統劇目200多個,音樂曲調200多首,同時舉辦演員培訓班進行傳統藝術的研究革新工作。50、60年代,粵北採茶戲的演出劇目相當豐富,其中一部分是經過整理改編、具有劇種特色的傳統劇目,如《補皮鞋》、《裝畫眉》、《王三打鳥》、《哨妹子》、《釣蛤》、《借親配》等;另一部分是為了擴展劇種的藝術表現力而移植改編的劇目,如《牛郎織女》、《劉三姐》、《紅葉題詩》等;還有一部分是反映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如《劉介梅》、《瑪瑙山》、《血榜恨》等。通過多方面的藝術實踐,對傳統藝術進行了認真的繼承革新,廣泛借鑑其他戲曲劇種和話劇的長處,粵北採茶戲藝術獲得了全面的提高。羅發斌、何瑤珠、何勝祥、謝福生等,成為這個時期深受觀眾歡迎的演員。1966年,粵北採茶戲因為“文化大”而停止演出活動,直到1976年之後,才開展正常的演出、研究和創新活動。20世紀80年代後,通過創作、改編、整理而演出的一批劇目,如《女兒上大學》、《稱心花》、《阿三戲公爺》、《人生路》、《青峯山傳奇》等,既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又在廣東省的多項評獎中屢屢獲獎。舞台上也湧現出吳燕城、陳聯鳳、藍興朗等一批優秀中青年演員。

高安採茶戲

古稱“江右上縣”的高安,有着深厚的文化積澱,而高安採茶戲則是這塊古老土地上勤勞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罈老酒,噴發着醉人的醇香。高安的農民或在蠶桑耕種之中,或在收穫喜慶之際,有感而發,信口引吭,一人呼,眾者和,管絃助興,鐃鈸取鬧,儺面雉首,相聚而樂,於是,一個古老的劇種便在農民們不經意的嬉鬧中誕生了。

縱覽高安採茶戲形成發展的畫卷,最引人注目讓人激動的還是建國以來的那部分,經過數百年的演繹發展,高安採茶戲形成了語言通俗質樸、唱腔淳婉清越、表演風格亦莊亦諧的藝術特色。曾被斥為“有乖禮俗”的野樂已登上藝術大雅之堂,成為在全國頗有影響的江西四大地方劇種之一。至今,贛中、贛西等地多個縣市劇團演出劇種均為高安採茶戲。

高安採茶劇團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以強盛的生命力創造了一個個輝煌。劇團曾於1959年在廬山黨的八屆八中全會上為、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領導獻演《四九看妹》。當年10月經宜春地委決定,一次從高安地方劇團調去15名演員,成立宜春專區地方劇團。進入60年代中期,高安採茶戲再度進京,地採、高採在中南海懷仁堂為領導聯袂演出《小保管上任》,引起轟動。隨即此劇在全國贏得一片喝彩,由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舞台藝術片公映。高安採茶戲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既注重弘揚時代主旋律,又保留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底藴,充分展現了贛中文化的濃郁風情。地採、高採致力於對戲劇內涵的開掘和表現手法的創新,編、導、演、音、舞美等各方面均進入成熟階段。1979年地採《孫成打酒》劇組進京參加建國三十週年獻禮演出,榮獲一等獎。爾後,《郎當索》、《樟樹坳風情》、《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斷雞》等劇目在歷屆江西省玉茗花戲劇節均奪得一等獎;《一家人》、《鄉潮》、《寒儒求監》也獲得較好成績。《寒儒求監》、《斷雞》還獲得華東“田漢戲劇獎”二、三等獎。1991年,高安採茶劇團又奉調進京參加首屆“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榮獲“稀有劇種演出特別獎”。不久,由高安採茶劇團與江西電視台聯合攝製的《孫成打酒》榮獲第八屆全國戲曲電視劇評比二等獎、全國第十四屆“飛天獎”短篇戲曲電視劇二等獎(一等獎空缺)。電視台、江西電視台緊接着又將高安採茶劇團的《南瓜記》、《斷雞》、《四九看妹》、《遊湖》搬上熒屏,拍成舞台藝術片與專題片向全國播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宜春地區採茶劇團創作演出的大型高安採茶戲《木鄉長》一舉奪得第四屆江西省玉茗花戲劇節劇目一等獎及編、導、演一等獎,緊接着又榮獲“全國戲曲現代戲交流演出”優秀演出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和編、導、演單項“文華獎”,劇本獲“曹禺戲劇文學獎”,並參加四川成都第五屆中國藝術節演出。

高安採茶戲好戲連台,人才輩出。50年來,這塊紅土地不但集結和造就了諶國泰、黎花英、羅運憨、吳其多、彭金花、劉如南、黃銀泉、彭金城等幾代表演藝術家,也培養了黃凱、馬正太、漆薪傳、胡桔根、趙日祥、劉敏濤等著名編導作曲家,他們精湛的表演藝術和創作功力一直為贛中老表津津樂道。

採茶戲:《睄妹子》 免費在線視頻欣賞

http://8181000lg.16789.net/s-helpSite/index.asp?ActionX=ReadArt&NewsID=1414103

TAG標籤:創作 採茶 舞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