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銅壺滴漏怎麼計時

銅壺滴漏怎麼計時

銅壺滴漏計時是一種傳統的方法,用於精確測量時間。以下是具體步驟:

1. 準備一個帶有滴漏裝置的銅壺和一盆清水,確保銅壺乾淨無雜質。

2. 將銅壺注滿水,放在火爐或爐灶上加熱,等水沸騰後再調製所需茶水等飲品。

3. 等到水沸騰後,將滴漏裝置調節到所需的滴漏速度,一般為每秒鐘一滴。

4. 使用計時器或時鐘,當第一滴水落下時開始計時,並在所需時間到達時停止計時。

5. 通過滴漏速度和所需時間計算出所需的水量,以及預估花費的時間。

需要注意的是,銅壺滴漏計時的準確性取決於滴漏速度、水壺的温度、水的量和滴漏器的精確度等因素。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使用浮舟計時,隨着受水壺中的水逐漸增加民評由,浮舟便托起木箭緩緩上升。將木箭的頂端與銅表尺上的刻度對照,就可知道當時的時間。

滴漏是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整件滴漏由四個銅壺組成,分別是日壺、月壺、買生審營星壺、受水壺。在日、月、星壺的底部各有一個出水的龍頭。受水壺壺蓋正中立一銅表尺,上有時辰刻度,自下而上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銅尺前放一木製浮箭,木箭下時兒乙糧血排端是一塊木板,稱作浮舟,使用浮舟進行計時。

銅壺漏刻怎樣記錄時間

平水小壺上有溢水口,可是多餘的水泄入減水桶以保持水面恆定。在蓮華漏中還採用一個浮子式閥門作為自動切斷閥。當受水壺水位升至滿刻度時,浮子式閥門就會自動阻塞上級水壺的出水孔,切斷水滴。

15分鐘為—刻,這是人所皆知的。一刻鐘的稱法源於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銅亞滴漏。早在漢代,我國勞動人民就發明了最原始的人造鐘——銅壺滴漏。首先在漏水壺內豎一標杆,標杆上刻有等距離的刻度,壺內水因漏漸減,杆上的刻度也依次顯露從而知道時間

“銅壺滴漏”,是古代一種計時的儀器。《周禮・夏官》上已經談到設官以管漏刻,説明奴隸社會的周朝時,已經用簡單的銅壺滴漏來計算時間了。

漏壺是怎樣計時的?

春秋以前,我國發明瞭漏壺(又叫壺漏,刻漏和銅壺滴漏)。漏壺是一種水時計儀器。它的構造各個朝代不同,基本原理卻是一樣的。如清代的一種漏壺:上面三個壺底都有漏水孔,白天壺裏裝滿了水,依次漏到水壺中。上面二個壺的深度依次減少一寸,使平水壺的水量可以常滿。平水壺的後壁上方有一個孔,如果水多了,就可以從這裏漏到下面的受水壺中,這樣可使平水壺在一定時間內保持一定的水量漏進水壺去。受水壺中有一個銅人,抱着一根可以上下活動的漏箭,上面刻有用標尺去量度的時刻。漏箭下端裝一個浮舟浮在水面。受水壺的水逐漸滿起來,從漏箭上升的位置就可以知道時間。

漢朝以後,我國唐代的樑令瓚和一行僧等利用水力和齒輪,創造出了巧妙的計時工具:水運渾天儀和計時器。另一種水儀象台是宋代天文學家蘇頌製造的,它高約3丈,有上上下下7層,台的最上層是龍柱支撐着的渾天儀,用來觀星。第二層裝着一種天球儀,露出半球,表示一半在地面上。另一半球隱沒在地平線下,晝夜自動運轉。下面五層木樓中,第一層有3個門,到了每個時辰的時初,就有穿紅衣的木人在左門內搖鈴;每逢時整,紫衣木人在右門敲鐘;逢刻,綠衣木人在中間擊鼓。第二層,每逢時初時整,拿着報時牌的木人就在中門出現。第三層專報刻的時間,到時候也有拿着牌子的木人出現。第四層的木人敲着鈴報告晚上的時刻,打着更。第五層的木人報告日出日沒。

元代的郭守敬專門製造了一種報時的儀器,同宋代的報時器裝置相似,不同的是,另外裝有龍、虎、朱鳥、龜等四靈動物模型,逢到時刻會跳躍起來。

由此可見,古代人已經懂得用標尺去量度延續不斷的時間,難怪民間流傳着:“一寸光陰一寸金。”就是説光陰可以用“寸”來量度。

漏壺有個缺點,每當天寒地凍時,會因水結冰而不能運轉,人們便改用沙代替水,成了“沙鍾”。它是用3根柱子構成的圓柱形木器,中間放置着兩個燒瓶似的玻璃瓶子。底大口細,兩個瓶子口相對,有固着物相連,一隻瓶子裏裝有潔淨的沙粒。要開“鍾”,只要把它倒轉過來就行了。上面瓶子裏的沙往下漏,當沙粒全部漏進下面的瓶子後,可以測量一個較短的時間:10分鐘或30分鐘,每隔30分鐘,人們只要把“沙鍾”的瓶子倒轉過來,鍾又“走”啦!

明代,詹希元創造了一種“五輪沙漏”,這是一種專門報時的機械鐘。初輪上裝有16個沙鬥,當沙池裏的沙不斷地漏進鬥中,壓動初輪轉動,通過小齒輪分別帶動二輪、三輪、四輪,最後傳動到水平旋轉的中輪。中輪的長軸穿過一個測景盤,長軸頂端裝一根指針,隨長軸轉動,測景盤上刻有時刻,指針轉到的地方,就是當時的時刻。中輪上的特別裝置,帶動測景盤兩旁的兩個木人,按時敲鈴報告時間。

銅壺滴漏計時原理

銅壺滴漏的工作原理是在某一條件下,每個滴落水珠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時間相等。水從高度不等的幾個容器裏依次滴下來,最後滴到最底層的有浮標的容器裏,根據浮標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據最底層容器裏的水位來讀取時間。這樣,無形的時間轉換成了有形的尺寸。

銅壺滴漏的工作原理是在某一條件下,每個滴落水珠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時間相等。水從高度不等的幾個容器裏依次滴下來,最後滴到最底層的有浮標的容器裏,根據浮標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據最底層容器裏的水位來讀取時間。這樣,無形的時間轉換成了有形的尺寸。銅壺漏滴中的最底層容器裏的水位,是由高處的水一滴一滴流下來,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而形成的,因此銅壺滴漏的計時原理實質上就是水滴總數的自動累計。

“漏壺”究竟怎樣“計時”!

古人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

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

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相當於現代鐘錶上顯示時刻的鐘面,用一個竹片或木塊託着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

隨着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託着箭桿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

擴展資料:

漏壺的類型

漏壺有沉箭式和浮箭式兩種。

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隻銅壺盛水,接近壺底部有一個小洞,壺中豎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塊船形木塊上,使其浮在水面上,當水從小洞滴出後,人們根據水位降低後標杆上的刻度來判斷時間。

陝西等地出土有漢代的沉箭式銅漏壺。由於漏壺中水多時和水少時的滴水速度不同,影響到漏壺計時的準確性,為了提高計時的精確度,由單隻逐漸發展成為多隻一套的漏壺,同時,還由沉箭式漏壺改為浮箭式漏壺。

漏壺的級數越多,計時就越準確。實物表明,在浮箭式漏壺系列中,壺數最多的是4壺一套,而且這種4壺一套的漏壺僅有兩套存世,更難得的是它們都在北京.

一套是清代製造的,現陳設在故宮的保和殿;另一套制於元延祐三年(1316年)十二月十日,現藏於國家博物館。這兩套均用銅鑄造而成,故稱為“銅壺滴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漏壺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古代計時的銅漏壺

銅壺滴漏的計時方法

漏壺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這種計時裝置最初只有兩個壺,由上壺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壺,液麪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即時間)。保持上壺的水位恆定是滴漏計時準確的關鍵。這個問題後來是互相銜接的多級(3~5級)水壺來解決的。宋朝王普所著《官術刻漏圖》(公元1135)曾描述一種蓮華漏,後該書失傳。根據宋朝楊軍的《六經圖》(公元1155)轉述:蓮華漏由4個壺組成。天池壺、平水壺逐級向平水小壺供水。

平水小壺上有溢水口,可是多餘的水泄入減水桶以保持水面恆定。在蓮華漏中還採用一個浮子式閥門作為自動切斷閥。當受水壺水位升至滿刻度時,浮子式閥門就會自動阻塞上級水壺的出水孔,切斷水滴。

古代的計時方法

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

在漫長的歷史中,出現過許多計時制度,從而產生不少名稱。一般地説,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_。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早在商朝時期,古人便發明了圭表計時,其原理便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長杆,通過影子長短的變化來判斷時間。

大家知道銅壺滴漏是怎樣計時的嗎?

是用一個銅壺裝滿水.然後一滴一滴地滴水.當一壺水滴完時,就是一個時辰.

銅壺滴漏原理框圖

銅壺滴漏是一種古代專門用來測量時間的計時器,古代不像現代有手機手錶那麼方便看時間,所以古人要麼依靠太陽來辨別,要麼就是依靠一些儀器等東西,銅壺滴漏就是元朝發明出來測算時間的工具,銅壺滴漏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去揭祕銅壺滴漏的原理。

銅壺滴漏,即漏壺,是中國古代專門用來測量時間的裝置,銅壺滴漏應該是中國早期的類似於“計時器”一樣的東西,由四個銅壺組成,分別是日壺、月壺、星壺、受水壺,也有一種説法稱為日天壺、夜天壺、平水壺和受水壺。

銅壺滴漏出現的時間:

銅壺滴漏是元朝元仁宗1316年出現的計時裝置,銅壺滴漏通體高264.4釐米,由廣州人冼運行、杜子盛等鑄造,日壺壺壁鑄有圓形太陽圖,月壺壺壁鑄有月形圖,星壺壺壁鑄有北斗七星圖,受水壺壺壁鑄有八卦圖。

使用時四壺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為日壺,最下為受水壺。在日、月、星壺的底部各有一個出水的龍頭。受水壺壺蓋正中立一銅表尺,上有時辰刻度,自下而上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銅尺前放一木製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塊木板,稱作浮舟。

最早的計時器

我國最早的計時器---銅壺滴漏

銅壺滴漏,又叫“漏刻”、“刻漏”、“壺漏”。它是我國最早的計時工具,相傳,始於皇帝。漏壺,是一個壺底或靠近底部鑿小孔的盛水工具,水從小孔逐漸滴漏下去,用以計時。我國的`銅壺滴漏有一種用四隻銅壺,由上而下互相疊置,上面三隻壺底都有小孔,最上一隻銅壺裝滿水後,水即逐漸流入以下各壺,最下一隻壺內裝一直立浮標,上刻時辰,水逐步升高,浮標也隨之上升,這樣就可知道時辰。然後將這個時辰,報給各鼓樓和鏜樓的打更手,於是他們就可定時報時。白天擊鼓、敲鐘,晚上用梆子打更,人們就可知道時辰。

古代用水計時的工具

古人發現,一定直徑流出水的速度是有規律的,滴水的時間建個是一樣的,由此想出用流水來計時,並且發明了滴漏。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TAG標籤:滴漏 計時 銅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