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鳳縣的由來

鳳縣的由來

鳳縣古名故道縣,據《二十五史補編》:故,同姑,本作故;道,導也。

縣南之三道河,東北對嘉陵江,即《水經注》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據首舉手,有所道也。

縣以此得名。

據《方輿勝覽》載:鳳鳴於岐,翔於雍,棲於鳳,因此,鳳凰飛翔的地方叫鳳翔,鳳凰棲息的地方叫鳳州。

明洪武年間降州為縣,鳳縣一名沿用至今。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鳳縣古名故道縣,據《二十五史補編》:故,同姑,本作故;道,導也。

解束杆向部至懷師縣南之三道河,東北對嘉陵江,即《水經注》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據首舉手,有所道也。

縣以此得名。

據《方輿勝覽》載:鳳鳴於岐,翔於雍,棲於鳳,因此,鳳凰飛翔的偉場錯不先化管地方叫鳳翔,鳳凰棲息的地方叫鳳州。

明洪武年間降州為縣,鳳縣一名沿用至今。

鳳縣古稱鳳州,為長安通往巴蜀的必經之地,有秦蜀咽喉、漢北鎖鑰之稱,故道、連雲、褒斜三條棧道從縣境通過。

境內有三個4A景區、三個3A景來自區;已探明鉛鋅、黃金等金屬和硅石等非金屬礦藏100多種,陝西省實施找礦突破戰略確定的14個省級整裝勘查區,鳳縣獨佔其二,是中國四大鉛鋅基地之一、陝西省黃金噸金京屬零魯哪縣;是中國花椒之鄉、全國最大的林麝人工馴養基地、陝西省山地蘋果基地縣。

鳳縣是中國工合運動的發井科往祥地,20集唱盾15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舉辦的歡迎晚宴祝酒辭中,提到了工合運動的發祥地陝西雙石鋪。

鳳縣的由來

鳳縣古名故道縣,據《二十五史補編》:故,同姑,本作故;道,導也。縣南之三道河,東北對嘉陵江,即《水經注》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據首舉手,有所道也。縣以此得名。據《方輿勝覽》載:鳳鳴於岐,翔於雍,棲於鳳,因此,鳳凰飛翔的地方叫鳳翔,鳳凰棲息的地方叫鳳州。明洪武年間降州為縣,鳳縣一名沿用至今。

鳳縣古名故道縣,據《二十五史補編》:故,同姑,本作故;道,導也。縣南之三道河,東北對嘉陵江,即《水經注》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據首舉手,有所道也。縣以此得名。據《方輿勝覽》載:鳳鳴於岐,翔於雍,棲於鳳,因此,鳳凰飛翔的地方叫鳳翔,鳳凰棲息的地方叫鳳州。明洪武年間降州為縣,鳳縣一名沿用至今。

運用文化傳承與創新解釋公眾的

文化的繼承和創新離不開廣大人民羣眾的實踐,也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批判繼承和創新。我們可以我們離不開文化交流和向他人學習

奉賢賢人言子的資料(文字和圖片)快!!!!!!!!!!!!!!!!

鳳縣賢者你知道我們家鄉鳳縣這個地名的由來嗎?相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吳,今常熟)不僅認真學習道教,而且熱心傳教。有一年,他辭官回校,在當地傳教,設立學堂,既教弟子學漢字,又教人以儒家禮儀道德修身。在閆妍的倡導下,孔子的聲音在當地隨處可見。事後,當地鄉紳覺得他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品德高尚,為表達懷念之情,在當地修建了燕子廟,雕刻了燕子像。後人表示感激和敬佩,紛紛去燒香磕頭拜聖賢。後來設縣,取名鳳縣,沿用至今。這裏,馮意味着尊重、崇拜和奉獻。西安意味着美德和才華。聖賢主要是指具有良好的德行和才能,遵守禮儀規範,反映一般社會價值取向的人。的民俗《思奇》中的尊賢見賢歷經千年依然閃耀着智慧的光芒,成為奉賢人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我們的家鄉有着如此豐富的文化底藴和優秀的文化傳統,我們所有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都會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驕傲。然而,它可惜當年沒有晏子講學。為了讓奉賢更美麗,更文明,經濟更發達,我想提這個建議。理由如下:古華公園東北角,陽光花園東南兩側湖水環繞,波光粼粼。有季芳橋和武曲橋。北側鬱鬱葱葱的竹園,西側假山,邊上綠草茵茵,綠樹成蔭。這個環境優美的地方,2005年建成後就基本封閉了。為了開發利用它,也為了紀念閆妍兩千年前在這裏講學講經的場景,燕子廟和燕子台重現了當年的講學佈道,為古華公園和奉賢區增加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旅遊景點。使奉賢地名的由來有了一席之地。古華公園是本市為數不多的五星級公園,免費向公眾開放。遊人如織,讓來奉賢的朋友感受到了奉賢豐厚的文化底藴和優秀的文化傳統。這表明奉賢人以閆妍為榜樣,崇尚尊賢見思奇。在晏子講學兩側的廂房裏(今天中山公園),一方面可以開發、生產和銷售紀念先賢的旅遊紀念品。在展示我區優秀人才事蹟的同時。

鳳縣是羌族的故里嗎?

鳳縣稱自己是羌族故里,大概是指古代曾經有羌人居住過。

作為一個羌族人,我負責的告訴你!古羌族發源於河湟地區,範圍比較大,羌,屬他稱,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四川)遊牧民族的泛稱。

現代羌族只是古羌一支後裔,今日30萬羌人之故居地,統轄區域包括今四川阿壩之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地。三國時(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稱都安縣、齊基縣、灌縣)、彭縣(古稱白馬縣、興樂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古稱石泉縣)、青川縣(古稱廣武縣)、平武縣(古稱剛底縣)、甘肅文縣(古稱陰平縣)。漢代羌都在今茂縣鳳儀鎮。

寶雞市的鳳縣和鳳翔縣是同一個地方嗎?

這是寶雞市兩個不同的縣。

鳳翔,在寶雞市東北方向,轄13個鎮,233個行政村,8個社區。人口51.5萬人。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是陝西省小麥的主要產區之一,高粱、玉米、豆類次之。為中國著名的民間工藝美術之鄉、青銅器之鄉和西鳳酒鄉的美譽。鳳府三絕(東湖柳、姑娘手、西鳳酒)馳名中外。

鳳縣,在寶雞西南部,因地連陝甘,又處入川孔道,北依秦嶺主脊,南接紫柏山,古棧道貫通全境,故有“秦蜀咽喉,漢北鎖鑰”之稱,縣境海拔在915—2739米之間。特產有鳳椒、蘋果、中藥材、食用菌、 馬勺臉譜等。鳳縣屬於山區,人口10萬人左右,礦產資源較豐富。生活習慣接近陝南和四川。

中國的花椒之鄉有幾個?

中國的花椒之鄉有以下5個:

1、陝西鳳縣

鳳縣是國家林業總局命名的中國花椒之鄉,鳳縣花椒也是國家質檢總局正式公佈的大紅袍花椒原產地域保護產品。

2005年1月,國家林業局正式將鳳縣命名為“中國花椒之鄉”。鳳縣由於獨特的地域氣候優勢,產於鳳縣的“大紅袍”花椒,以粒大、色豔、味濃、肉厚、果柄有小瓣、形似雙耳聞名遐邇,被稱為“鳳椒”。

2、陝西寶雞岐山曹家魚龍

岐山魚龍花椒專業合作社地處岐山縣蔡家坡鎮曹家社區西南部,東鄰陝汽集團公司,西鄰法士特集團公司。

全鎮共栽植花椒9400餘畝,新栽花椒3800畝,已掛果面積5600畝,畝產幹椒200多斤,每畝純收入達到3500-5000元,全鎮年產花椒110萬斤以上,今年全鎮僅花椒這一項產業可收入1960萬元左右,人均收入1600元左右。

3、陝西韓城

陝西韓城市建有百里4000萬株大紅袍花椒生產基地,被稱為中國花椒之鄉。

全市農民人均栽椒160株,花椒栽植專業鎮6個、專業村195個、專業户2萬個。2011年全市花椒總產量達2000萬公斤,約佔全國花椒總產量的1/6;花椒總產值達10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60%。

4、山西芮城

2015年8月,在中國經濟林之鄉評審會上,芮城縣被授予“中國花椒之鄉”稱號,是山西省唯一通過評審的縣。

5、甘肅秦安

秦安全縣果椒園面積達90.9萬畝,產量91萬噸,產值33.4億元。秦安生產的“北京7號”蜜桃、“秦富1號”蘋果榮獲北京奧運會推薦果品一等獎和“中華名果”稱號,秦安蜜桃、秦安花椒、秦安蘋果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秦安縣先後被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桃之鄉、中國蘋果之鄉、中國花椒之鄉。

希望可以被採納,謝謝

鳳縣的行政區劃

鳳縣行政區劃,隋代前無考,唐開元間(713~741)樑泉縣(今鳳縣)設12鄉。,宋樑泉縣設三鄉和黃花、保安、方石、東河橋、白澗、囱土、武休七鎮。元(1271~1368)無考。明初實行裏甲制,設鄉、甲約。洪武十四年(1381)詔天下編賦役貢冊,以110户為裏,推丁糧多者10户為長,餘百户為10甲。在城日坊,近城日廂,鄉都日裏。洪武二十八年(1395),又定百户為裏,全縣編户六裏。

清(1644~1911)初,沿用明裏甲制,全縣置登俊、安河、樑泉、方石、樂從、順治、永興、八廟、嘉陵九里九十甲。康熙四十七年(1708)申行保甲之令。乾隆二十九年(1764)分置留壩廳。

時期,沿襲清末區劃。18年(1929),全縣按照户口多寡,自治區域,劃為9區,轄42地。

28年(1939)5月,陝西省整理保甲,將9個聯保整編為7個鄉鎮,46保整編為36保,469甲整編為738甲。至30年(1941)仍為7個鄉鎮,36保。738甲調整為706甲。

34年(1945),全縣仍為7鄉(鎮),下轄36保、676甲、10479户。

38年(1949)4月,據鳳縣出席保民大會公民人數報告表載,全縣仍為7個鄉鎮、36保,下轄767甲,11641户。

1949年9月3日,縣進駐黃牛鋪後,成立草涼驛區公署,並組成東河橋、堆子、黃牛鋪、侯家店、紅花鋪、草涼驛6鄉和唐藏地區的隘口鄉。同年11月27日,縣境全部解放,縣遷駐鳳州,廢除保甲制,設立區、鄉、行政村。全縣設7個區公署、2市(鄉級)、38鄉。

1950年5月,撤七區併入五區,1951年又恢復七區。1953年地域調整,將六區所轄之閘口石鄉劃歸留壩縣,二溝鄉劃歸勉縣。6月又把四區所轄之白雲、黃牛河兩鄉和關上鄉的一半(包括靖口街及其以北的石溝)劃歸太白直屬區。至12月將原38鄉調整為42鄉(鎮)。

1959年1月1日,鳳縣、留壩兩縣合併。原兩縣24個人民公社合併為5個大公社,下設37個管理區、190個生產大隊。1968年12月,以鳳州公社所轄之龍口地區,設立鳳縣委員會龍口辦事處(初稱紅衞鎮辦事處)。

1984年3月,改公社管理委員會、鎮人民委員會為鄉、鎮。改生產大隊為村民委員會、生產隊為村民小組。1985年1、4、5月相繼改黃牛鋪、河口鄉和龍口辦事處為鎮。至1989年,全縣有4鎮、11鄉、9個居民委員會、148個村民委員會、659個村民小組。

鳳縣轄雙石鋪鎮、鳳州鎮、黃牛鋪鎮、紅花鋪、河口鎮、唐藏鎮、平木鎮、坪坎鎮、留鳳關鎮等9鎮,100個行政村。境內還有馬頭灘林業局和辛家山林場等單位。1997年被列為對外開放縣。

鳳縣永生村名字的由來,有什麼歷史典故嗎

烏龜,少年不老永生!

鳳縣的地理環境

鳳縣位於陝西省西南部,東經106°24′54″~107°7′30″,北緯33°34′57″~34°18′21″。因地連陝甘,又處入川孔道,北依秦嶺主脊,南接紫柏山,古棧道貫通全境,故有“秦蜀咽喉,漢北鎖鑰”之稱。 鳳縣地處帶與温帶分界線上,冬無嚴寒,夏無酷熱,雨量適中,資源豐富。有喬木、灌木360餘種,林地面積167917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近1318萬立米,全縣森林覆蓋率75.8%。有野生中草藥410餘種,既有麝香、牛黃、熊膽等珍稀動物藥材,又有黨蔘、黃鶴、山鷹、鷺鷥、雉等禽獸20餘種。

鳳縣的人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境內設故道縣,人口已初具規模。

西漢時,庶民生育子女免徭役兩年,人口增殖,約有5703户,26173人。東漢末,戰亂、瘟疫、災患頻仍,人口驟降。

至西晉太康元年(280),僅存600餘户,3000餘人。

隋文帝時,經短暫的休養生息,人口漸增。隋煬帝大業5年(609),樑泉縣有1613户,8065人。隋末,戰亂又起,至唐武德元年(618),降至900餘户,4903人。

盛唐期間,社會安定,生產發展,人丁興旺。天寶元年(742),鳳縣屬河池郡,郡轄4縣,有5918户,27877人。時境內置樑泉、黃花2縣約3000户,14000餘人。安史之亂後,山賊剽掠,户口流散,縣境僅1358户。北宋初,招撫,鼓勵墾荒,社會秩序穩定,人口逐漸恢復。

宋元豐年間(1078~1085),鳳州領3縣,共計38194户,其中客住17900户。宋崇寧元年(1102),樑泉縣人口為20381人。南宋時期,金、宋、元頻繁交兵,縣境淪為戰亂之地,人口大減。

元皇慶元年(1312),僅有580户,2470人。

明代中葉,以裏甲設置推算,境內居民約660户,7062人。

清順治六年(1649)頒佈《墾荒令》,康熙年間實行“滋生人口,永不加賦”的措施,川楚一帶無生計之民,扶老攜幼,向秦巴山區遷徙,使鳳縣户口劇增。道光三年(1823),最高達173400人。後因兵燹天災,且所墾之地日漸瘠薄,棚民遂遠徙。光緒十八年(1892),境內有10073户,42087人。二十三年(1897),又降為7359户,31705人。

時期,人口徘徊中有升。元年(1912)全縣為33901人,12年(1923)為43452人。18~21年(1929~1932)由於饑荒和霍亂流行,人口死亡,外流嚴重。至24年(1935)有6398户,30496人。26年(1937),抗日戰爭爆發,淪陷區難民陸續流入縣境,僅寬灘、銀洞灘墾區和三岔河難民及孤兒就達2000餘人。27年(1938)全縣人口增至9637户,40858人。35年(1946)11190户,44321人(其中寄籍2135人)。37年(1948年)為11629户,47011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縣人口增長迅速。1950年15496户,50220人;1959年15521户,70462人,1969年19090户,91978人;1979年23820户,112845人;1989年26079户,108911人。

陝西漢中的主要縣區地名的由來

漢中市,轄漢台區和鎮巴、留壩、勉縣、西鄉、南鄭、城固、寧強、洋縣、佛坪、略陽10個縣。

漢中市歷史悠久,是漢家的發祥地。由於年代久遠,漢中地名(以及下轄各縣)的歷史發展過程難與當今的地名一一對上號。所以,首先把漢中的歷史沿革講述。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説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無法查證。《尚書·禹貢》中所謂“梁州”、《史記》中“褒國”皆被認為是漢中地區在史料和傳説中的體現。南鄭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經注》載:“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但此説史家存疑。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秦厲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長修築南鄭城。漢中,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漢台區

秦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漢台區。這裏是劉邦稱王、平定三秦、成就漢室基業的發祥地,諸葛亮六伐曹魏的戰略大後方。古漢台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遺。

鎮巴縣

夏、商時屬樑朝域。東周為楚地。東漢永元七年(95年)漢和帝封平定西域名將班超為定遠侯,縣地為其封邑,置定遠域,亦名平西域、班城。

三國蜀漢章武元年(221年)析城固縣南部建南鄉縣,轄今鎮巴、西鄉兩縣地,縣城設在歸仁山,即今本縣漁渡鎮漁渡壩古城堡,此乃鎮巴建縣之始。

清嘉慶七年(1802年)析西鄉南24地,取“漢定遠侯封邑”之意置定遠廳,其後,鎮巴的縣級行政區設置即穩定。

二年(1913年)廢廳改稱定遠縣,後3年改名鎮巴縣。

1949年12月17日鎮巴和平解放,1949年12月19日鎮巴縣成立。

留壩縣

本縣在明代以前,無縣級行政建置。

夏商時,境域屬梁州;周並樑於雍,境域屬秦地雍州。春秋時期為羌人所居;戰國時期屬白馬氐管轄。秦代,境域隸屬漢中郡。後劃歸隴西郡,統屬“故道縣地”。西漢時,境域南部屬漢中郡褒中縣地,北部及西部屬武都郡故道、沮、河池三縣地。東漢時期,境域仍之。張魯據漢中,改漢寧郡,本境南部屬之。三國時期,本境為蜀魏相爭的重要地帶。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魏將鍾會率兵入漢中。是年,蜀國滅亡,本境歸魏,屬武都郡故道縣地。兩晉時期,本境歸益州,屬武都郡河池、沮、故道三縣地。其南部屬漢中郡褒中縣。南北朝時期,境屬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本境屬南岐州故道郡鳳州;西魏廢帝三年(554),改固道郡為歸真郡,改南岐州為鳳州。本境南屬漢中郡褒中縣,北屬歸真郡樑泉縣(鳳縣)。北齊廢帝乾明元年(560),本境北屬樑泉縣(鳳縣),南屬褒中縣。北周大成元年(579),本境屬兩當郡樑泉縣地,後屬順政郡靈道縣地。隋代,大業三年(607),廢鳳州置河池郡,治所樑泉縣,本境屬之;大業十三年(617),河池郡太守蕭瑀以郡降唐,本境隨之歸唐。北部屬河池郡樑泉縣地,南部屬順政郡褒城縣。唐代,初期和中期,境域均屬河池郡樑泉縣地。乾元元年(758),改河池郡為鳳州,境域屬之。南部屬山南西道興元府褒城縣。五代時期,境域屬鳳州樑泉縣地。後梁貞明元年(915),蜀主以王宗瑤為東北招討使,攻克鳳州,本境歸蜀。後唐同光三年(925)九月,魏王遣郭崇滔為招討使,率兵伐蜀,本境歸後唐。後漢天福十二年(947),蜀主命山南西道節度使孫漢韶攻克鳳州,設行營,本境復歸後蜀。後周顯德二年(955)十一月,本境又入後周之樑泉縣地。北宋時,本境北部屬陝西路(後改為秦鳳路)鳳州樑泉縣地。南部屬利州路興元府褒城縣地;南宋本境歸興元府(今漢中)管轄。端平三年(1236),蒙古兵攻克武休關,本境歸元。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本境遂為興元路沔州所管;後至元二年(1337)十二月,“丙子,命興元府鳳州留壩鎮……立巡檢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境域由興元府鳳州管轄。

明代,洪武三年(1370),設留壩巡檢司,地屬鳳翔府鳳州。洪武七年(1374),歸漢中府鳳縣轄。弘治年間(1488~1505),遷留壩巡檢司駐廢邱關(留鳳關)。正德年間(1506~1521),移留壩巡檢司駐柴關(柴關嶺),縣地北屬鳳縣,南屬褒城縣。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設置留壩廳。

中華2年(公元1913年),改留壩廳為留壩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2日留壩縣成立。

勉縣

本縣原名“沔縣”,因沔水而得名。後因“沔”字生僻難認,1964年9月10日經批准將“沔縣”改為“勉縣”。

西漢初平二年(191)張魯據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沔陽縣屬之。

魏景元四年(263)置梁州,沔陽縣屬梁州漢中郡。

西晉武帝泰始三年(267)遷梁州治於南鄭,沔陽縣屬之。

......

清代,沔縣屬漢中府。

1912年為沔縣。1913年廢府設“漢中道”,沔縣屬之。1928年廢道,直屬於省。

1949年12月6日沔縣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漢中專區、漢中地區。今屬漢中市。

西鄉縣

本縣自蜀漢章武元年(221)建治至今。

夏、商(約公元前21世紀一前11世紀)縣地屬梁州褒國附庸巴方。西周(前1027一前771)縣地屬雍州楚國。

秦(前221一前207)縣地屬漢中郡成固縣。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取漢中,縣地歸蜀。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分成固縣南境置南鄉縣(即今西鄉、鎮巴二縣地),從此本縣脱離成固,行政,仍為蜀漢益州漢中郡領轄。是年,蜀將張飛晉封“西鄉侯”,寄食採於南鄉縣。

西晉統一中國後,武帝太康二年(281),因張飛封侯西鄉,改南鄉縣為西鄉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同年12月5日,西鄉解放。1978年屬陝西省漢中地區行政公署,1996年7月,漢中撤地設市後屬漢中市至今。

南鄭縣

南鄭因“鄭人南奔”而得名。自東漢起基本上一直為漢中的附郭首縣。

公元前770年,居住在今陝西華縣一帶的一小部分鄭國人為躲避犬戎侵略向南逃至漢中市區一帶(大部分人逃到了河南新鄭),並聚居在此,因與秦人有鄉黨之誼,便以“南鄭”來命名。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始置縣(治今漢中市區)。

南鄭在周代即為漢水上中游地區重鎮,戰國時期置縣。為陝西置縣最早的縣之一。

漢高祖劉邦為漢王時曾以南鄭為都城;漢末張魯在此建立政教(五斗米道)合一的政權將近30年。

1949年12月6日,南鄭縣解放。

城固縣

西漢著名外交家、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鄉。

公元前312年,秦敗楚于丹陽,取楚漢中地,與秦漢中地置漢中郡,同時置城固縣。

......

寧強縣

寧強縣境,禹貢梁州之域。商及西周時代為氐羌所據。寧強原名寧羌。古屬樑洲,為氐羌據地。

秦統一六國後,縣境屬蜀郡葭萌縣。

三國 劉備據蜀,於建安二十二年(217),改葭萌縣為漢壽縣。

北周閔帝元年(557),宇文覺廢西魏恭帝自立,國號周,縣境屬北周利州晉壽郡興安縣。

隋 開皇十八年(598),改興安縣為綿谷縣。

明洪武三十年在縣城建寧羌衞,後置寧羌州。

1935年建立寧羌、陽平關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1942年元旦改為寧強縣。

洋縣

古屬樑、雍之域。 洋縣城區圖

[1]晉以前為城固縣轄地。西晉泰始三年(267年),始在境內置興道縣、黃金縣。 其後,時局多變,郡縣頻設。

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設洋州。唐乾元元年(758年)起為洋州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洋州為洋縣。

1949年12月4日,洋縣解放。

佛坪縣

據吳鎮烽著《陝西省志·行政建置志》載:“今縣地秦漢時是城固縣的一部分,蜀漢設立蒲池縣”,該書在三國、西晉、東晉、成漢、西魏等朝均記述蒲池縣,在今佛坪縣及寧陝縣西部。

佛坪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設廳。

1913年,佛坪廳改為佛坪縣。

略陽縣

先秦以前屬白焉氏族聚居地之東城,自西漢元鼎六(公元前111年),始建沮縣。曾用名沮縣、興州,武興、漢曲、順政。

五代屬前後蜀。置順政縣。

宋開禧三年(1207),改順政縣名略陽縣至今。

1949年12月9日略陽縣解放。

TAG標籤:鳳縣 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