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研究問題可以是比較抽象的問題嗎

研究問題可以是比較抽象的問題嗎

研究問題可以是比較抽象的問題,在研究一些比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着的物理現象對應的規律時,將其轉化為熟知的看得見、摸得着的宏觀現象來認識它們,採用的是轉換法。抽象是通過分析與綜合的途徑,運用概念在人腦中再現對象的質和本質的方法,分為質的抽象和本質的抽象。分析形成質的抽象,綜合形成本質的抽象(也叫具體的抽象)。作為科學體系出發點和人對事物完整的認識,只能是本質的抽象(具體的抽象)。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研究問題是什麼意思

研究問題是一項研究要確認或檢驗以及要回答的問題,是研究成果要解答的具體問題。

一、研究問題的含義

1、研究問題通常是在研讀文獻的基礎上、從理論、實踐應用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具體的研究問題,這些研究問題也就是研究課題要達到的具體研究目標。研究問題一般具有以下特徵:通常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變量,並詢問其關係如何;應該以提問的形式出現;應當具有可解性;不應該帶有任何主觀好惡等感彩。

2、大部分的案例會列出研究問題,以對案例裏的重要議題進行思考和檢驗,但是也有一些案例並不包括研究問題,例如研究者在案例撰寫格式所作的分析。但有研究問題,可以引導學習者分析、思考和討論案例。好的研究問題項案例敍述一樣,也有其獨特的特徵。

二、好的研究問題應有以下六個特徵:

1、研究問題要加以排序:研究問題的排序系由簡而繁、由易而難、從表面的問題到深層的問題,最後並可要求學習者在案例敍述與真實生活之間做比較。

2、研究問題要具有關鍵性:每個案例都應包含主要觀念,做為議題的核心,而研究問題應針對主要觀念提出,如此的研究問題才具有關鍵性。

3、研究問題的措辭要能鼓勵思考:由於研究問題有許多可以接受的答案,因此意味着每為學生必須思考和討論他們自己的答案,才能對研究問題做出研究。

4、研究問題的語氣要用邀請而不是命令的:研究問題要用邀請的語氣而不是命令的語氣,使學生在具有安全感的情況下作最好的思考。

5、研究問題提議要明確、具體:問題提議如果不明確,其結果不但使學生混淆,而且也將導致老師心中想的問題與學生形成的問題意識不同,而造成「答非所問」。再測,問題應該避免太過抽象,以免對思考性的討論產生不良後果。

6、研究問題要避免具引導性或封閉性:如果研究問題過於具有引導性,隱含的語詞傾向於某種反應,學生拿到問題後,會很快的驅使他們進入特定的反應。

理論或抽象的問題是什麼意思?

共同特徵是指那些能把一類事物與他類事物區分開來的特徵,這些具有區分作用的特徵又稱本質特徵。因此抽取事物的共同特徵就是抽取事物的本質特徵,捨棄非本質的特徵。所以抽象的過程也是一個裁剪的過程,將不同的、非本質性的特徵全部裁剪掉了。   所謂的共同特徵,是相對的,是指從某一個刻面看是共同的。比如,對於汽車和大米,從買賣的角度看都是商品,都有價格,這是他們的共同的特徵,而從其他方面來比較是,他們則是不同的。所以在抽象時,同與不同,決定於從什麼角度上來抽象。抽象的角度取決於分析問題的目的。編輯本段主要目的  抽象化主要是為了使複雜度降低,以得到論域中較簡單的概念,好讓人們能夠控制其過程或以綜觀的角度來了解許多特定的事態。編輯本段思考過程  在哲學裏,“抽象化”是一種將觀念抽離原本客體的思想過程。   抽象化使用了簡單的手法,其將具體的細節保留成含糊、曖昧或無定義的樣子;因此對於抽象事物的有效溝通需要在溝通的發受者之間有着某種直覺或共同的經驗。   由具體事物中所抽離出的抽象事物之描述會有點含糊不清,此種含糊或曖昧即為抽象化的特徵之一。因此,如報紙之簡單的事物有可能可以被分成六個等級,例如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在《哥德爾、埃舍爾、》(1979年)這本書中由抽象至具體排出之對含糊的描述:   (1)一個出版品   (2)一份報紙   (3)《舊金山紀事報》   (4)5月18日的《舊金山紀事報》   (5)我的5月18日的《舊金山紀事報》   (6)我首次撿起時的我的5月18日的《舊金山紀事報》(而現在則不是我的了,因為我在幾天後丟進火爐裏燒了)   抽象化可以因此以不失其一般性的方式包含着每個細節的層級。而或許一個偵探或一位哲學家/科學家/工程師可以以此來學習某些事實,以對細節漸進加深的方式,來解決一場犯罪或一件拼圖。編輯本段指稱對象  抽象化有時會有些含糊不清的指稱對象;例如,“快樂”(當做為一個抽象化)可以指涉成能使人快樂的人事物。相同地,“建築”不只指涉着安全、功能性建築的設定,也指涉着創作和創新的元素,其目的是為了解決建造、空間利用及試圖引起建造者、擁有者、觀看者和使用者的情緒反應等問題。具現化  不存在於任一特定地點和時間的事物通常會被認為是抽象的。相對地,此類抽象事物的例子或元素則可能會存在於許多不同的地點及時間內。此類的抽象事會被稱做是“多重具現”的。   但不必然需要將“抽象”的觀念定義成能具現的觀念,也不必然需要將“抽象化”定義成具現化的相反作用。這樣做會令“貓”和“電話”這些概念因不隨外觀而變而為抽象的觀念,而一個特定的貓或一個特定的電話則會是“貓”或“電話”等概念的一個例子。物質性  一個物理物件(一個概念或一個字的可能指稱對象)被認為是“具體”的(非抽象的),若它是一個會出現在特定的地點和時間的“特定個體”的話。   抽象的事物有時可以被定義成不存在於現實或只存在於感官經驗上的事物,如紅色。但該定義會有如何決定哪些事是真實的(即哪些事是存在於現實中的)之困難性。例如,很難去決定如“神”、“三號”和“女神”等概念是真實的,還是抽象的,亦或是兩者都有。   解決此類困難的一種方法是將其述語不論事物是一真實的、抽象的、具體的或一特定性質(如“好”)等都將其做為一個一般性的詞彙。有關事物性質的問題故而會是個有關其述語的命題,其中的命題則仍然需要由研究者來判斷真偽。在上面的「圖2」中,如連接着方格和橢圓間箭頭的圖像間之關係可以標示著述語。不同抽象化的等級可以以多層的箭頭依序地連在一起來標記。編輯本段哲學裏的抽象  抽象是哲學的根本特點, 抽象不能脱離具體而獨自存在。   我們所看到的大自然景象就是大自然的實物在我們腦海中的抽象。抽象就是我們對某類事物共性的描述。   具體來説,抽象是指:   1、將複雜物體的一個或幾個特性抽出去,而只注意其他特性的行動或過程(如頭腦只思考樹本身的形狀或只考慮樹葉的顏色,不受它們的大小和形狀的)。   2、將幾個有區別的物體的共同性質或特性,形象地抽取出來或孤立地進行考慮的行動或過程。   抽象是認識複雜現象過程中使用的思維工具,即抽出事物本質的共同的特性而暫不考慮它的細節,不考慮其他因素。   軟件工程過程中的每一步部可以看作是對軟件解決方法的抽象層次的一次細化。在進行軟件設計時,抽象與逐步求精、模塊化密切相關,幫助我們定義軟件結構中模塊的實體,由抽象到具體地分析和構造出軟件的層次結構,提高軟件的可理解性。編輯本段藝術裏的抽象  大多數在藝術中一般會將“抽象”當做是抽象畫的同義詞。但它可以是指任何由現實世界中精煉出的物件或圖像,或者是完全無關的其他概念。在最現實的意義之下,抽象畫並不是真的是抽象的。   藝術家羅伯特·斯塔克寫道:“距離放棄了形式的風景畫且改去發覺不具表現主題地將顏料自由地塗在畫紙上之更直接的表現方式,已經過了有十年的時間了,我也發展出了一個新的詞彙;明和暗、暖和冷、making marks、brush-strokes like heart-rhythms。每一天都是一次獨自的作畫能力之測試。每一張畫作都會被不斷地被更改、被重製、被擦掉或被重畫,只要它還留在這個工作室裏……”編輯本段抽象藝術  抽象藝術是與具象藝術相對的名稱,也可稱為非具象藝術。它的特徵是缺乏描繪,用情緒的方法去表現概念和作畫,而這種方法基本上就是屬於表現主義的,最早見於康定斯基的作品。它是由各種反傳統的藝術影響融合而來,特別是由野獸派、立體派演變而來。   “抽象”藝術在畢加索看來並不存在,他認為只不過有人強調風格,有人強調生活罷了。在米歇爾·塞弗爾看來,抽象藝術是:“我把一切不帶任何提醒,不帶任何對於現實的回憶——不管這一現實是否是畫家的出發點——的藝術都叫作抽象藝術。   實際上野獸派和立體派促進了形與色的發展。是康定斯基進一步發現了它的奧妙,他在1910年畫了第一幅斷然抽象的水彩畫,是一幅無具象願望的、充滿活力的重疊色點。康定斯基的創造性發明是從音樂中獲得美學啟迪,爾後捷克人庫普卡直接從音樂中獲取靈感進行抽象藝術創作。人稱他是音樂主義畫家鼻祖,後來他們共同組成抽象派。編輯本段心理學裏的抽象  榮格對抽象化的定義將思考過程擴展至包含四個互斥互補的心理功能:知覺、直覺、感情和思維。它們一起形成一個異化著抽象化過程的總體架構。當抽象化作用在相對立的功能之一時,其會排除到其他功能及如情緒等不相關事物在同一時間內的影響。抽象化需要對心裏面功能的結構分歧做選擇性的運用。抽象化的相對為具體化。編輯本段程序設計的抽象  抽象(Abstraction)是簡化複雜的現實問題的途徑,它可以為具體問題找到最恰當的類定義,並且可以在最恰當的繼承級別解釋問題。它可以忽略一個主題中與當前目標無關的那些方面,以便更充分地注意與當前目標有關的方面。抽象並不打算了解全部問題,而只是選擇其中的一部分,暫時不用部分細節。抽象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過程抽象,二是數據抽象。編輯本段科學中的抽象概述  “抽象”這個詞拉丁文為abstractio,它的原意是排除、抽出。在自然語言中,很多人把凡是不能被人們的感官所直接把握的東西,也就是通常所説的“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叫做“抽象”;有的則把“抽象”作為孤立、片面、思想內容貧乏空洞的同義詞。這些是“抽象”的引伸和轉義。   在科學研究中,我們把科學抽象理解為單純提取某一特性加以認識的思維活動,科學抽象的直接起點是經驗事實,抽象的過程大體是這樣的:從解答問題出發,通過對各種經驗事實的比較,分析,排除那些無關緊要的因素,提取研究對象的重要特性 (普遍規律與因果關係)加以認識,從而為解答問題提供某種科學定律或一般原理。   在科學研究中,科學抽象的具體程序是千差萬別的,決沒有千篇一律的模式,但是一切科學抽象過程都具有以下的環節。我們把它概括為:分離—提純—簡略。   第一,所謂分離,就是暫時不考慮我們所要研究的對象與其他各個對象之間各式各樣的總體聯繫。這是科學抽象的第—個環節。因為任何一種科學研究,都首先需要確定自己所特有的研究對象,而任何一種研究對象就其現實原型而言,它總是處於與其他的事物千絲萬縷的聯繫之中,是複雜整體中的一部分。但是任何一項具體的科學研究課題都不可能對現象之間各種各樣的關係都加以考察,所以必須進行分離,而分離就是一種抽象。比如説,要研究落體運動這一種物理現象,揭示其規律,就首先必須撇開其他現象,如化學現象、生物現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現象等等,而把落體運動這一種特定的物理現象從現象總體中抽取出來。   把研究對象分離出來;它的實質就是從學科的研究領域出發,從探索某一種規律性出發,撇開研究對象同客觀現實的整體聯繫,這是進入抽象過程的第一步。   第二,所謂提純,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模糊基本過程、掩蓋普遍規律的干擾因素,從而使我們能在純粹的狀態下對研究對象進行考察。大家知道,實際存在的具體現象總是複雜的,有多方面的因素錯綜交織在一起,綜合地起着作用。如果不進行合理的純化,就難以揭示事物的基本性質和運動規律。馬克思説:“物理學家是在自然過程表現得最確實、最少受干擾的地方考察自然過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證過程以其純粹形態進行的條件下從事實驗的。”(《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2卷,第206頁)這裏,馬克思所説的是藉助於某種物質手段將自然過程加以純化。由於物質技術條件的侷限性,有時不採用物質手段去排除那些干擾因素,這就需要藉助於思想抽象做到這一點。伽利略本人對落體運動的研究就是如此。   大家知道,在地球大氣層的自然狀態下,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的表現受着空氣阻力因素的干擾。人們直觀到的現象是重物比輕物先落地。正是由於這一點,使人們長期以來認識不清落體運動的規律。古希臘偉大學者亞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體比輕物體墜落較快的錯誤結論。要排除空氣阻力因素的干擾,也就是要創造一個真空環境,考察真空中的自由落體是遵循什麼樣的規律運動的。在伽利略時代,人們還無法用物質手段創設真空環境來從事落體實驗。伽利略就依靠思維的抽象力,在思想上撇開空氣阻力的因素)設想在純粹形態下的落體運動,從而得出了自由落體定律,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結論。   在純粹狀態下對物體的性質及其規律進行考察,這是抽象過程的關鍵性的一個環節。   第三,所謂簡略,就是對純態研究的結果所必須進行的一種處理,或者説是對研究結果的一種表述方式。它是抽象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對複雜問題作純態的考察,這本身就是一種簡化。另外,對於考察結果的表達也有一個簡略的問題。不論是對於考察結果的定性表述還是定量表述,都只能簡略地反映客觀現實,也就是説,它必然要撇開那些非本質的因素,這樣才能把握事物的基本性質和它的規律。所以,簡略也是一種抽象,是抽象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比如説,伽利略所發現的自由落體定律就可以簡略地用一個公式來表示:   S=1/2gt2   這裏,“S”表示物體在真空中的墜落距離;“t”表示墜落的時間,“g”表示重力加速度常數,它等於981釐米/秒2。伽利略的落體定律刻劃的是真空中的自由落體的運動規律,但是,一般所説的落體運動是由地球大氣層的自然狀態下進行的,因此要把握自然狀態下的落體運動的規律表現,不能不考慮到空氣阻力因素的影響,所以,相對於實際情況來説,伽利略的落體定律是—種抽象的簡略的認識。任一種科學抽象莫不如此。   綜上所述,分離、提純、簡略是抽象過程的基本環節,也可以説是抽象的方式與方法。   抽象作為一種科學方法,在古代、近代和現代被人們廣泛應用。誠然,嚴格意義的經驗科學在古代尚未形成,那時人們關於自然界的知識包溶在渾然一體的自然哲學之中,並且帶有樸素、直觀的特點,但是,這決不意味着當時的自然哲學家們是不應用抽象方法的。例如,古希臘米利都的留基伯和阿不地拉的德謨克利特,他們相信宇宙間萬物都是原子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質。宇宙間有無數的原子,並在一個無限的虛空中永遠運動着。它們既不能創造出來,又不能毀滅掉。應當肯定,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關於原子的認識,在二千多年前,確是了不起的抽象成果。   在近代,科學抽象法得到更自覺的應用,並對這種方法作出理論上的考察。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始祖。他所論述的歸納法其中就包含着科學抽象的方法。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説:   “我們必須不用火而用人心,來把自然完全分解開,分離開,因為人心亦就是火底一種。在發現形式方面講,真正歸納法底第一步是應該先排除了一些性質,因為有一些性質,往往不存在於所與性質存在的例證內,或存在於所與性質不存在的例證內;有時所與性質雖減, 它們卻增,所與性質雖增,它們卻減。因此,在適當地排斥了,拒絕了那些性質以後,一切輕浮的意見便煙消雲散,所餘的只有肯定,堅固,真實,分明的形式。”(《新工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185頁)   培根所説的“人心”,就是人的思維能力,在他看來,我們必須用人的思維能力“把自然完全分解開,分離開開”,排除那些不相干的性質,從而揭示現象的因果性和規律性。培根以探索熱現象為例,應用排除法,在排除了所有不相干的性質以後,發現“熱是某種性質底一個特殊情況,那種性質就是所謂運動”。((新工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l86-190頁)   培根所説的排除法,歸納法中巳包含着抽象的方法。但是,科學抽象法並不侷限於培根講的排除法、歸納法。   隨着科學的發展,抽象方法的應用也越來越深入,科學抽象的層次則越來越高。如果説與直觀、常識相一致的抽象為初級的科學抽象,那麼與直觀、常識相背離的抽象可以稱之為高層次的科學抽象。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根據對物理學史的考察,指出了物理學的抽象化發展這一規律性。   “如果我們考察物理學史,我們都知道在近三、四百年內曾發生過兩次大。第一次當然是由伽利略發起的和由牛頓完成的十七世紀。第二次則在將近十九世紀末發端於這樣一些偉大的事件——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的發現。這第二次有兩次:一次是在二十世紀初導致了普朗克和波爾的量子理論以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第二次是發生在本世紀二十年代量子力學建立之時。……”;結果就是導致了物理學的理論概念背離直覺(直觀)和常識。換言之,在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的物理學發展過程中,一種抽象化的傾向已經變得引人注目了。當抽象的數學概念是邏輯一致的,而且它們的結論符合於實驗時,即使它們與我們的直觀世界圖象相矛盾,物理學家們也不得不接受它們。”(湯川秀樹《科學思維中的直覺和抽象》,譯文載《哲學譯叢》1982年第2期第17—18頁)   在科學發現過程中,抽象方法起着什麼樣的作用,對於這個問題,歷史上存在過兩種對立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科學發現靠的就是抽象法,科學發現的過程就是從經驗事實中抽出最初的基本概念,然後一層一層地往上抽象,構成金字塔形的科學體系。這是古典歸納主義者的觀點。如弗蘭西斯·培根就持這種觀點。他説:“尋求和發現真理的道路只有兩條,也只能有兩條。……感覺與特殊事物把公理引伸出來,然後不斷地逐漸上升,最後達到最普遍的公理。這是真正的道路”。(《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0頁)   與此相反,另一種意見認為抽象法並非科學發現的方法。如愛因斯坦就持這種觀點。他在論述科學體系的層次問題時指出,“抽象法或者歸納法理論的信徒也許會把我們的各個層次叫做‘抽象的程度’,但是我不認為這是合理的,因為它掩蓋了概念對於感覺經驗的邏輯性”。(《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第34頁)在愛因斯坦看來,與經驗層次最接近的理論命題不是從經驗層次抽象得來,而是從更高層次的理論命題中推導出來的;最高層次的理論命題則是思維自由創造的產物。   科學活動的事實告訴我們,科學發現的過程是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過程。因此不能把抽象法的作用和其他方法的作用,包括直覺的作用在內,互相對立起來。抽象法離開其他各種方法,是不可能孤立地作出科學發現的。   古典歸納主義者認為依靠抽象法就能從經驗事實中找出事物的規律性,形成科學理論,這種觀點是不符合科學發現過程的實際情況的。那麼,是不是説抽象法在科學發現過程中是毫無用處的呢?完全抹煞抽象法的作用,也是不妥當的。   抽象法在科學發現中是一種不可少的方法。人們之所以需要應用抽象法,其客觀的依據就在於自然界現象的複雜性和事物規律的隱蔽性。假如説自然界的現象十分單純,事物的規律是一目瞭然的,那倒是不必要應用抽象法,不僅抽象法成為不必要,就是整個科學也是多餘的了。但是,實際情祝並非如此。科學的任務就在於透過錯綜複雜的現象,排除假象的迷霧,揭開大自然的奧祕,科學地解釋各種事實。為此就需要撇開和排除那些偶然的因素,把普遍的聯繫抽取出來。這就是抽象的過程。不管是什麼樣的規律,什麼樣的因果聯繫,人們要發現它們,總是需要應用抽象法的。抽象法也同其他的各種科學思維的方法一樣,對於科 學發現來説,起着一種助發現的作用。抽象的類型和合理性原則 

對研究問題進行抽象是經濟學理論模型的需要。()

對研究問題進行抽象是經濟學理論模型的需要。()

A.正確

B.錯誤

正確答案:A

初中物理的16個研究方法!!!

1. 觀察法:

觀察法是人們為了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有目的有計劃的對自然發生條件下所顯現的有關事物進行考察的一種方法,是人們收集獲取記載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簡單的講觀察法就是看仔細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觀察是人的眼睛在大腦的指導下進行有意識的組織的感知活動。因此,亦稱科學觀察。

實例:水的沸騰:在使用温度計前,應該先觀察它的量程,認清它的刻度值。實驗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水沸騰前和沸騰時水中氣泡上升過程的兩種情況,温度計在沸騰前和沸騰時的示數變化;在學習聲音的產生時可讓學生觀察小紙片在揚聲器中的運動狀態,觀察正在發聲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觀察蟋蟀知了鳴叫是的情況,就會發現發出聲音的物體都在振動;除此之外還有光的反射規律;光的折射規律;凸透鏡成像;滑動摩察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等。

2. 放

放是物理實驗中常遇到一些微小物理量的測量。為提高測量精度,常需要採用合適的放大方法,選用相應的測量裝置將被測量進行放大後再進行測量。常用的放有累計放、形變放、光學放等。

(1)累計放:在被測物理量能夠簡單重疊的條件下,將它展延若干倍再進行測量的方法,稱為累計放(疊加放)。如測量紙的厚度、金屬絲的直徑等,常用這種方法進行測量;累計放的優點是在不改變測量性質的情況下,將被測量擴展若干倍後再進行測量,從而增加測量結果的有效數字位數,減小測量的相對誤差。在使用累計放時,應注意兩點,一是在擴展過程中被測量不能發生變化;二是在擴展過程中應努力避免引入新的誤差因素。

(2)形變放:形變是力作用的效果,在力學中形變的基本表現形式為體積、長度、角度的改變。而顯示形變的方法可用力學的方法,也可用電學、光學的方法,如:體積的變化:由液柱的長度的變化顯示;熱膨脹:槓桿放顯示。

(3)光學放:常用的光學放有兩種,一種是使被測物通過光學裝置放大視角形成放大像,便於觀察判別,從而提高測量精度。例如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等。另一種是使用光學裝置將待測微小物理量進行間接放大,通過測量放大了的物理量來獲得微小物理量。例如測量微小長度和微小角度變化的光槓杆鏡尺法,就是一種常用的光學放。

3. 控制變量法

控制變量法是指討論多個物理量的關係時通過控制其幾個物理不變,只改變其中一個物理量從而轉化為多個單一物理量影響某一個物理量的問題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在實驗數據的表格上的反映為某兩次試驗只有一個條件不同,若兩次試驗結果不同則與該條件有關。否則無關。反之,若要研究的問題是物理量與某一因素是否有關則應只使該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應相同。

實例:在研究導體的電阻跟哪些因素有關時,為了研究方便採用控制變量法。即每次須挑選兩根合適的導線,測出它們的電阻,然後比較,最後得出結論。為了研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長度的關係,應選用材料橫截面相同的導線,為了研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材料的關係,應選用長度和橫截面相同的導線,為了研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橫截面的關係,應選用材料和長度相同的導線。研究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研究液體內部壓強;研究動能勢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琴絃發聲的音調與弦粗細、鬆緊、長短的關係;研究物體吸收的熱量與物質的種類質量温度的變化的關係;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研究電功或電熱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影響感應電流的方向的因素採用此法。

4. 類比法

所謂類比就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實際上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從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思維。從而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較複雜的實驗和較難的物理知識。類比是一種推理方法,不同事物在屬性、數學形式及其他量描述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就可以來用類比推理。類比法是提出科學假説做出科學預言的重要途徑,物理學發展史上的許多假説是運用類比方法創立的,開普勒也曾經説過:“我們珍惜類比推理勝於任何別的東西”。

實例:電壓與水壓;電流與水流;內能與機械能;原子結構與太陽系;水波與電磁波;通信與鴿子傳遞信件;功率概念與速度概念的形成。在物理學中運用類比方法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獲取知識,有助於提出假説進行推測,有助於提出問題並設想解決問題的方向。類比可激發學生探索的意向,引導學生進行探索使學生成為自覺積極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類比是科學家最常運用的一種思維方法,由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雖然不一定可靠,但是,在邏輯中卻富有創造性。類比的事例很多這就需要平時多留心不斷地總結找到比較恰當的事例做類比。

5. 等效替代法

所謂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證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將陌生複雜的問題變換成熟悉簡單的模型進行分析和研究的思維方法,它在物理學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實例:研究串聯並聯電路關係時引入總電阻(等效電阻)的概念,在串聯電路中把幾個電阻串聯起來,相當於增加了導體的長度,所以總電阻比任何一個串聯電阻都大,把總電阻稱為串聯電路的等效電阻。在並聯電路中把幾個電阻並聯起來,相當於增加了導體的橫截面積,所以總電阻比任何一個並聯電阻都小,把總電阻稱為並聯電路的等效電阻;在電路分析中可以把不易分析的複雜電路簡化成為較為簡單的等效電路;在研究同一直線上的二力的關係時引入合力的概念也是運用了等效替代法。

6. 比較法

比較法是確定研究對象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各種物理現象和過程都可以通過比較確定它們的差異點和共同點。比較是抽象與概括的前提,通過比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總結物理規律。利用比較又可以進行鑑別和測量。因此,比較法是物理現象研究中經常運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比較法有三種類型:①異中求同的比較。即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而找出其相同點。②同中求異的比較。即指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而找出其相異點。③同異綜合比較。即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的相同點相異點。

實例:象汽車輪船火車飛機它們的發動機各不相同但都是把燃料燃燒時釋放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裝置。而汽油機和柴油機雖然都是內燃機但是從它們的構造、吸入的氣體、點火方式、使用範圍等方面都有不同。再如蒸發與沸騰的比較兩者的相同點都是汽化過程。不同點從發生時液體的温度、發生所在的部位及現象都不同。還可以用比較法來研究質量與體積的關係;重力與質量的關係;重力與壓力;電功與電功率等。

7. 轉換法

物理學中對於一些看不見摸不着的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轉換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規律和實驗中多處應用了這種方法。

實例:物體發生形變或運動狀態改變可證明一些物體受到力的作用;馬德堡半球實驗可證明大氣壓的存在;霧的出現可以證明空氣中含有水蒸氣;影子的形成可以證明光沿直線傳播;月食現象可證明月亮不是光源;奧斯特實驗可證明電流周圍存在着磁場;指南針指南北可證明地磁場的存在;擴散現象可證明分子做無規則運動;鉛塊實驗可證明分子間存在着引力;運動的物體能對外做功可證明它具有能等。

8. 理想實驗

理想實驗又叫“假想實驗”“抽象的實驗”或“思想上實驗”,它是人們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過程,是一種邏輯推理思維過程和理論研究重要方法。理想實驗雖然叫實驗,但它同所説的真實科學實驗是有原則區別的,真實科學實驗是一種實踐活動,而理想實驗則是一種思維活動,前者是可以將設計通過物理過程而實現的實驗,後者則是在抽象思維中設想出來而實際上無法做到的實驗。但是,理想實驗並不是脱離實際的主觀臆想。首先,理想實驗是以實踐為基礎的,所謂的理想實驗就是在真實的科學實驗的基礎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對實際過程做出更深入一層的抽象分析。其次,理想實驗的推廣過程是以一定的邏輯法則為根據的,而這些邏輯法則都是從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併為實踐所證實了的。

理想實驗在自然科學的理想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理想實驗的方法也有其一定的侷限性,理想實驗只是一種邏輯推理的思維過程,它的作用只限於邏輯上的證明與反駁,而不能用來作為檢驗正確與否的標準。相反,由理想實驗所得出的任何推論都必然由觀察實驗的結果來檢驗。

實例:研究真空是否能夠傳聲;牛頓第一定律等。

9. 建立模型法

建立模型法是一種高度抽象的理想客體和形態用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可以使抽象的假説理論加以形象化,便於想象和思考研究問題。物理學的發展過程可以説就是一個不斷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舊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過程。

實例:研究肉眼觀察不到的原子結構時,建立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研究光現象時用到光線模型;研究磁現象是用到磁感線模型;力的示意圖或力的圖示是實際物體和作用力的模型;電路圖是實物電路的模型;研究發電機的原理和工作過程用掛圖及手搖發電機模型;研究內燃機結構和工作原理用掛圖及汽油機柴油模型。

10. 平衡法

平衡,是相對於兩個以上物體組成的一個物理組合而言的,在物理變化過程中,組合中各物體的一些物理量在一定條件下保持相等,這時,我們就把這些物體所處的這種狀態稱之為平衡態,初中物理研究的平衡態問題,歸結起來大致有如下三大類:一是在平衡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二是槓桿的平衡:三是温度不同的物體混合後達到的熱平衡,有關這三類問題都必須用平衡原理去解。

實例:你在玩木板小車模型的時候,讓小錘自由下落,拉着小車向前走,其中,小車與木板有摩擦,這時測的小車速度是有誤差的,所以你現在可以用平衡法來平衡小車的摩擦力,比如把木板墊高。

11. 留跡法

在物理實驗中,有些物理現象瞬息即逝,實驗者難以在此瞬間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和測量。如運動物體所處的位置、軌跡、圖像等。但我們可用一定的方法將有關信息記錄下來,然後通過測量或觀察來進行研究,這種方法就是留跡法。

實例:沙擺描繪單擺的振動曲線;用打點計時器記錄物體位置;用頻閃照相機拍攝平拋的小球位置;用示波器觀察交流信號的波形等。

12. 累積法

把某些難以用常規儀器直接準確測量的物理量用累積的方法,將小量變大量,不僅可以便於測量,而且還可以提高測量的準確程度,減小誤差。這種方法稱為累積法。

主要累積方法:(1)時間累積法:對時間累積後進行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2)空間累積法:對空間進行累積後求平均值的方法。

實例:在“用滴水法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調節並測量水龍頭到盤子的高度差h;讓前一滴水滴到盤子聽到聲音時,後一滴恰離開水龍頭;再測出n次水擊盤聲的總時間tn,則下落h高度用時。又如在“測定金屬電阻率”的實驗中,若沒有螺旋測微器,可把金屬絲繞在鉛筆上若干圈,由金屬線圈的總長度除以圈數來測量金屬絲的直徑。

13. 外推法:

有些物理量可以局部觀察或測量,作為它的極端情況,不易直觀觀測,如果把這局部觀察測量得到的規律外推到極端,可以達到目的。例如在測電源電動勢和內電阻的實驗中,無法直接測量I=0(斷路)時的路端電壓(電動勢)和短路(U=0)時的電流強度,通過一系列U、I對應值點畫出直線並向兩方延伸,交U軸點為電動勢,交I軸點為短路電流

這個問題比較抽象是什麼意思,抽象怎麼理解

想要理解抽象必須得先知道什麼叫形象和具體。如果我説妹妹的臉像紅蘋果,常人很容易能理解到妹妹的臉大概是紅紅的圓圓的,因為蘋果在生活中很常見,所有的蘋果幾乎都差不多,這種比喻就很形象很具體;如果告訴你是國家政權機構中的行政機關,你就懵了,因為行政機構和行政機關你不知道是啥樣的,生活中也難以找到具體詳細的參照物,想要準確把握它需要很多的知識積累,這就是抽象的。

一個比較抽象的問題,麻煩有這樣想法的人一起表達下觀點: 通常我們認為,物體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人們去

關於〝物體本身的形態是多樣的,不固定的,甚至不存在的〞相關的學術研究。其實在物理的量子力學〝波粒二象性〞實驗中就已經提出類似的理論(假説)。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又以觀察者的想法去觀察大自然,當然不容易觀察到客觀的實在。物理學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ality的理論,可能是對〝物質〞比較客觀的看法。物理學假定〝原子〞就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原子由〝基本粒子〞組成,但是基本粒子並沒有物理學的物質特性。因為基本粒子儘管在非常高的能量下能夠成粹片,但這些粹片不是組成基本粒子的更小成分,它們的空間尺度或質量有的甚至可以等於或大於被分割的母粒子。在基本粒子內部,它們都是"潛存着的現實"。

在量子力學裏,微觀粒子有時會顯示出波動性(這時粒子性較不顯著),有時又會顯示出粒子性(這時波動性較不顯著),在不同條件下分別表現出波動或粒子的性質。這種量子行為稱為波粒二象性,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波粒二象性假説表明,所有微觀粒子都會顯示出波動性與粒子性。這是量子力學的基要概念。(人可以把〝粒子〞看作是實體,但是不會有人把〝波〞看作是實體的)

在電子繞射試驗的實驗中,當單個粒子在通過狹窄的縫,其動量(質量 × 速度)是隨機而不確定的概率波。假如用〝電子熗〞單個粒子射到屏幕上,其出現在屏幕上的位置(目標點)是不能夠確定的,但是當大量同樣粒子射到屏幕上就會發現粒子出現在屏幕上的位置並不是平均分配的,而且是以概率波的形式集中在一些特定的位置。(所以在電腦的屏幕上才會出現各樣的圖像)。

波-粒二象性的實驗也清楚地描述了,在原子層次以下的微觀世界,構成物質模糊世界的基本粒子只在接受人的觀察時才會在頭腦中變成具體的實在,沒有觀察時,基本粒子就是一個幽靈,只是當人想看基本粒子時,粒子才是物質。人的思想先要決定看什麼,想看粒子的位置,就能在某一位置上看到粒子;想看粒子的動量,就可以看到粒子的動量。但不能兩者同時看到,觀察者所造成的實在是與觀察者以及他選用的測量方法分不開的。具體地説,在人的思想中,如果要非常精確地指定粒子的位置,就不得不放棄有關它的動量信息;反之,就只可能測量粒子的動量,但它的位置就變得不確定了。所以,在微觀世界中,以目前的思維方式,人腦根本不可能知道粒子的具體運動規律,而只能知其慨率分佈布的情況。

參考資料: 生命 劉量衡著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2

什麼是抽象?怎樣進行問題抽象

抽象問題為在問題實例集合和問題答案集合上的一個關係。

以上為抽象問題的形式化定義。

例如:SHORTEST-PATH的一個實例是由一個圖和兩個頂點所組成的三元組,其屆問圖中的頂點序列,序列可能為空,表示兩點間不存在通路。問題SHORTEST-PATH本身就是一個關係,它把圖的每個實例和兩個頂點組成的三元組與圖中兩個頂點間的最短路徑聯繫起來。最短路徑不一定是唯一的,故一個給定的問題實例可能有多個解。

抽象是對問題的簡化描述對不對?

抽象是對問題的簡化描述,我覺得這樣説不是很適合。

抽象的意思是指:

抽象是具象的相對概念,是就多種事物抽出其共通之點,加以綜合而成一個新的概念,此一概念就叫做抽象。

由來:

在西方的架上抽象藝術概念傳進中國之前,中國歷史的文字記載中一直沒有出現過“抽象”兩個字,抽象兩個字的漢字翻譯是從日本轉過來的。在中國文字歷史上,有意、象、意象和超象(超以象外,司空圖語)的詞義和抽象最接近。意可以解釋為意境、意思、意念、意想等,象是“兩儀生四象”、“大象無形“的象,意象是物象、表象、心象和語象合成的有機統一系統。和抽象相比,“超象”一詞,超越物象、形象而非具象,可能比抽象更加貼切於“抽象”。但是,100年以來,進入中國文化語系的“抽象”一詞的概念早已確立,後來者已經沒有必要來改變這樣一個既定事實。

世界上第一幅架上抽象畫 康定斯基作

在科學研究中,抽象的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果以抽象的內容是事物所表現的特徵還是普遍性的定律作為標準加以區分,那麼,抽象大致可分為表徵性抽象和原理性抽象兩大類。

經濟型理論模型需要對所研究的問題抽象嗎

拉扎斯菲爾德提出了“二級傳播理論”,後發展為“多級傳播”學説,為傳播效果、傳播機制研究開闢了道路。拉扎斯菲爾德對研究方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傳播學研究的“工具製作者”,拉扎斯菲爾德對媒介效果研究的新成果,為經驗主義研究本身提供了方上的創新,又嘗試着進行經驗主義與批判主義在研究方法上的合作,這種新的嘗試和突破在傳播學研究史上是影響深遠的。霍夫蘭將心理實驗方法引入傳播學研究,通過研究揭示了傳播效果形成的條件性和複雜性,為傳播學的建立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霍夫蘭的研究大致可以分類為傳播者、傳播訊息、閲聽人以及閲聽人的反應四個方面。霍夫蘭的以態度改變的程度測量直接影響了傳播研究對傳播社會效果的重視,霍夫蘭的研究項目是現代態度改變研究的開端。

數學的抽象性指的是什麼

數學抽象是指從研究的對象或問題中,把大量的關於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直觀背景材料,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加工和製作、提煉數學概念、構造數學模型、建立數學理論。即就是從研究對象或問題中抽取出數量關係或空間形式而捨棄其他的屬性,藉助定義和推理進行邏輯構建的思維過程和方法。

TAG標籤:抽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