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馬提尼克島成因

馬提尼克島成因

馬提尼克島位於加勒比海,是一個火山島,其形成與板塊構造和火山活動有關。

馬提尼克島位於南北美洲板塊和加勒比板塊的交界處,這是一個構造活躍的區域。兩個板塊之間的地殼運動導致地殼的撞擊和斷裂,這也是形成火山的主要原因。

火山活動在馬提尼克島的形成中起了關鍵作用。億萬年前,島嶼可能是由大西洋盤古板塊和南美洲板塊的地殼運動引起的海底火山噴發而形成。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火山活動不斷地噴發,堆積在一起,最終形成了現代的馬提尼克島。

今天,馬提尼克島仍然是一個活躍的火山島嶼,最著名的火山是蒙特佩利耶火山,它在1902年爆發,造成了大量的傷亡和破壞。這種火山活動帶來的巖漿和熔巖流不斷積累,在漫長的時間裏便形成了馬提尼克島的一部分。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巨人島上有什麼不能説的祕密?

在瀚海的加勒比海上,有一個名為“馬提尼克島”的神奇小島,因島上生活的成年人甚至老年人身體都能長高,此島也被人成為“巨人島”。自1948年起的十年中,凡是在島上的成年男女都長高了幾釐米。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在1.90米左右,成年女子的平均身高也超過1.74米。

更神奇的是,不僅島上的土著居民,連外地的成年人在島上生活一段時間後也能長高。例如64歲的法國科學家格萊華博士和57歲的助手裏連博士,在島上生活兩年,兩人分別增高了8釐米和7釐米。巴西40歲的動物學家費利在島上考察3個月,離開的時候長高了4釐米。其實不僅是人,島上的動物、植物和昆蟲長得更快。島上的老鼠都長得跟貓一般大小。

到底是什麼力量促使島上的成年人、動物、植物和昆蟲軀體快速的生長?這種神祕的力量來自何處?許多科學家為了解開謎底,遠赴重洋來到島上考察(我認為就是偷溜來增高的~~)提出多種假設猜測、有人認可能有飛碟或其他天外來客與1948年在這裏墜毀,天外來客的殘骸發出不明的輻射,是島上生物迅速生長。但是世上是否有天外來客還未可知。另一些人則認為該島上藴含一種有着特殊放射性的礦藏,它能使生物機體發生變異,因此“催高”了身體。

巨人島”的祕密究竟如何至今仍是一個謎,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的研究

六年級下冊品社作業40頁

兩級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發生洪災,更多疾病流行。

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農作物被吃,影響生態平衡。

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產生温室效應。

土地乾旱,沙漠化面積增大:缺水,城市面積減少,影響生態平衡。

高中版本 地理中國 什麼意思

簡介: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展示我國豐富多彩的地質資源和地貌景觀,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地理·中國》欄目,在帶着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倡導熱愛自然,珍惜自然,弘揚科學精神,激發愛國之情。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

《地理·中國》欄目,屬科普類電視欄目。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地理·中國》欄目,在帶着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

編輯本段欄目特色

1、欄目內容:

《地理·中國》欄目的內容屬自然科學範疇,節目通過對地質、地理、地貌形成及演變等自然現象的揭示,普及科學知識,展示大自然的神奇。

2、欄目形態: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3、欄目風格: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行進式拍攝的形式,重在對科學問題的推理、實證和解析,強調快節奏、大信息量和邏輯的嚴密,兼有大自然景觀的新、奇、特、美的展示,融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於一體。

編輯本段精彩看點

看點一:題材寬廣,觀賞性強。

中國的遼闊大地,藴涵着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看點二:解密自然,知識性強。

《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看點三: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製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編輯本段社會評論

《地理·中國》是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着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説,觀賞性特強。[1]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藴涵着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製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編輯本段創辦意義

1)中外媒體中,地理題材,擁有廣泛的受眾。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國家地理頻道,以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成功運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2)當前我國電視界,還沒有自制的、以自然地理為內容定位的高層次、成規模的電視欄目。《地理·中國》欄目的推出,可以填補這一項空白。

3) 創辦《地理·中國》欄目,對科教頻道意義重大。《地理·中國》是一檔面向廣眾羣體的高層次科普欄目,它的創辦是對科教頻道現有內容的重要補充和新的開拓。欄目既是一檔科普教育,也是一種深層次的愛國主義和環保教育,它將使人們從更充分地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和科學發展的意義。

編輯本段主創團隊

《地理·中國》欄目的主創團隊,主要由原社教中心教育專題部的精兵強將組成。這隻團隊歷年來不僅為科教頻道連創收視佳績,還承擔了諸如教師節特別節目《奠基中國》、“紀念長征60週年特別節目《偉大壯舉·光輝歷程》”、為紀念改革開放30年創作的《光輝的歷程》等重大任務,這些節目均受到及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

製片人

闞兆江,男,山東大學物理系畢業,現任電視台科教頻道副總監,兼任《地理中國》欄目製片人。歷任《夕陽紅》欄目主編、《當代教育》欄目製片人、電視台社教節目中心教育專題部副主任、主任。

主持人

於勝春,男,畢業於瀋陽音樂學院聲樂系,2001年進入電視台,主持過《當代工人》、《當代教育》、《人與社會》等欄目和多期大型節目。主持風格自然、真誠、機智、樂觀, 是央視優秀主持人之一,深受廣大電視觀眾的喜愛。

編輯本段欄目回顧

1柴河地質探祕【哈拉哈河火山羣支脈發現】

2巨洞之謎【格凸河暗河洞穴】

3鄱陽湖的奧祕【鄱陽湖】

4解密遠古之花 上【達爾文討厭之謎的破解】

5解密遠古之花 下

《地理·中國》之《太姥山傳奇》

6黃土中的祕密【洛川黃土剖面】

7太行山中的奇觀【贊皇縣赤壁長牆】

8石林傳奇【路南石林】

9赤水觀瀑【赤水丹霞地貌】

10黃龍的訴説【黃龍鈣華】

11沙海的奧祕【巴丹吉林沙漠】

12鴨綠江神韻【鴨綠江】

13天露池之謎【豐寧第四紀冰川遺蹟】

14嵩山探祕【嵩山五世同堂地質奇觀】

15山中奇境【樂業 大石圍天坑】

16會飛的山峯【葛仙山】

17神奇的小島【南碇島六邊形石柱】

18深藏的美麗【九寨溝】

19走進龜峯【龜峯丹霞區象形石】

20紅巖石瀑【大洪山琵琶湖紅巖石瀑】

21洞穴奇觀 上【武隆芙蓉洞喀斯特】

22洞穴奇觀 下

山河探祕第一部

23神祕的巨洞【同第二集】【山河探祕第一部第一集】

24探索長崖之謎【同第七集】【山河探祕第一部第二集】

25少林傳奇【同第十四集】【山河探祕第一部第三集】

26大漠尋奇【同第十一集】【山河探祕第一部第四集】

27山中奇觀【同第九集】【山河探祕第一部第五集】

28石林億萬年【同第八集】【山河探祕第一部第六集】

29好大一個湖【同第三集】【山河探祕第一部第七集】

30塔里木河探祕【塔里木河】

31龍虎山探奇【龍虎山洞穴和古火山口】

32遊歷地心【天柱山超高温高壓變質帶】

33生命之石【延慶縣千家店盆地硅化木羣】

34萬柱迷谷【臨海市六邊形流紋石柱羣】

35塘中的發現【海口雙池嶺 羅京盤瑪珥式火山羣】

36峽谷行【大渡河金口河大峽谷】

37水下的博弈【治理黃河】

火山的奧祕

38巨災後的反思【馬提尼克島聖皮埃爾培雷火山大爆發】【火山的奧祕第一集】

39險象環生【夏威夷火山救援】【火山的奧祕第二集】

40零距離接觸 上【火山專家考察活火山】【火山的奧祕第三集】

41零距離接觸 下【火山的奧祕第四集】

42感知火山脈搏【火山專家研究火山噴發】【火山的奧祕第五集】

43破解火山密碼 上【火山專家檢測火山噴發】【火山的奧祕第六集】

44破解火山密碼 下【火山的奧祕第七集】

山河探祕第二部

45走近人間瑤池【同第十集】【山河探祕第二部第一集】

46千萬年的鐫刻【同第十九集】【山河探祕第二部第二集】

47海中奇觀【同第十七集】【山河探祕第二部第三集】

48黃土謎題【同第六集】【山河探祕第二部第四集】

49神奇芙蓉洞 上【同第二十一集】【山河探祕第二部第五集】

50神奇芙蓉洞 下【同第二十二集】【山河探祕第二部第六集】

51天坑的祕密【同第十五集】【山河探祕第二部第七集】

2月2日至2月8日 停播

52瀾滄江探源【果宗木查與吉富山之爭】

53奇峯身世之謎【同第三十一集】

54巨湖天成【貝加爾湖新成因】

55尋找長江源【沱沱河與當曲之爭】

56潿洲島的故事【潿洲島古火山口】

57佛祖的寶座【桂林興平蓮花盆石洞】

58黃河之水哪裏來【瑪曲與卡日曲之爭】

59石頭中的玄機【同第三十二集】

60死亡之谷【臨夏盆地古生物化石堆】

走進自然奇觀

61感知大堡礁【澳大利亞大堡礁】【走進自然奇觀第一集】

62尼亞加拉大瀑布【美國 加拿大尼亞加拉河大瀑布】【走進自然奇觀第二集】

費爾南多島【巴西費爾南多火山島】【走進自然奇觀第三集】

63神奇的峽谷【美國科羅拉多河大峽谷】【走進自然奇觀第四集】

64水母湖探祕【帕勞羣島水下洞穴與水母湖】【走進自然奇觀第五集】

65火山奇觀【美國夏威夷火山公園 美國懷俄明黃石公園】【走進自然奇觀第六集】

66直面火山【同四十二集】【走進自然奇觀第七集】

67石中的龍鱗【漢中黎坪龍山網狀沉積巖】

68石頭中的萬卷書【山東濰坊臨朐山旺盆地硅藻土頁巖古化石】

69解祕泥石流【四川綿竹清平鄉泥石流】

70硅化木傳奇【同第三十三集】

71尋找毒泉【雲南騰衝扯雀塘毒泉】

72神祕的石中花 上【同第四集】

73神祕的石中花 下【同第五集】

74奇麗黃山【安徽黃山三大奇觀】

75神祕的圓湖【同第三十五集】

2011年56期 56 20110304 雁蕩有奇峯【雁蕩山】

57 20110305 石瀑之謎

58 20110306 泰寧丹霞尋奇

59 20110307 三清山觀奇

60 20110308 巨崖出太行

61 20110309 走進石花洞

62 20110310 奇立黃山

63 20110311 大洪山中的奇遇

64 20110312 幽深騰龍洞

65 20110313 不尋常的森林

66 20110314 迷洞重重

67 20110315 海島探幽

68 20110316 深谷中的石柱羣

69 20110317 神奇的白水洋(上)

70 20110318 神奇的白水洋(下)

71 20110319 暗河尋奇(上)

72 20110320 暗河尋奇(下)

73 20110321 神奇的山谷

74 20110322 火山堆中的祕密

75 20110323 石海之謎

76 20110324 佛祖的寶座

77 20110325 尋金之路(上)

78 20110326 尋金之路(下)

79 20110327 水晶宮探祕

80 20110328 地下的森林

81 20110329 探祕千年牡蠣礁

82 20110330 古墓中的祕密

83 20110331 樹輪裏的祕密

活火山(地質現象)詳細資料大全

活火山(active volcano):噴發和預期可能再次噴發的火山。那些休眠火山,即使是活的但不是就要噴發,而在可能再次噴發的火山也可稱為活火山。那些其最後一次噴發距今已很久遠,並被證明在可預見的不會發生噴發的火山,稱為熄滅的火山或死火山。一般來説,只有活火山才會發生噴發。人類歷史時期具有經常或週期性活動能力(噴發)的火山。世界上還在經常噴發的活火山,如西西里島的埃特納火山,夏威夷島上的基勞埃阿火山,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印度尼西亞的喀拉喀托火山,非洲剛果(金)的尼拉貢戈火山等,都是著名的活火山。活火山的噴發活動,具有周期性,如爪哇島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紀以來,平均間隔兩、三年就要持續噴發一個時期。活火山的噴發活動,還具有間歇性,只不過間歇時間的長短不一罷了。

基本介紹

中文名 :活火山 外文名 :Active volcano 定義 :正在噴發和預期可能再噴發的火山 反義詞 :死火山 定義發展,成因,噴發過程,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噴發條件,噴發類型,玄武巖泛流噴發,夏威夷式噴發,斯通博利型噴發,武爾卡諾型噴發,培雷式噴發,普林尼式噴發,超武爾卡諾型噴發,蘇特塞式噴發,噴發指數,地球上的活火山,著名火山,旅遊勝地,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日本富士山,巴厘島,菲律賓呂宋島,長白山天池,台灣陽明山國家公園,

定義發展

根據哪些準則來判斷一座火山的“死”或“活”或“休眠”,迄今並沒有一種嚴格而科學的標準。經驗上或傳統上將有過歷史噴發或有歷史噴發記載的火山稱為活火山,但這樣的火山在全球有534座。 活火山 但是歷史或歷史記錄對每個國家和地區可以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只有三四百年,有的則可達三四千年或更長。 在那些渺無人煙的偏遠地區,即使是發生在近代的活火山噴發,也可能不為人所知或沒有任何歷史記錄。例如我國靖宇以西40千米的金龍頂子火山,在距今約1600年前曾發生過一次爆炸式噴發,但迄今未發現有歷史記載。 顯然,基於歷史或歷史記錄的活火山的定義是很不完全和不符合實際的。於是一些火山學家根據對大量活火山噴發間隔期和熄滅的火山最後一次噴發時間的統計,提出一個有一定時間條件的、改進的活火山的定義,即那些在過去10000年、5000年或2000年來有過一次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 究竟是採用10000年、5000年或2000年,將允許根據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而定。 這一改進的活火山定義仍然允許有例外情況,並且要求對一個具體的活火山進行評價時,能夠提供該火山地下是否存在活動的巖漿房系統的證據。 根據以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關於活火山的一般概念:那就是正在噴發的或歷史時期及近10000年來有過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當火山下面存在活動的巖漿系統或巖漿房時,這個火山被認為具有噴發危險性,應置於現代的火山監測系統之中。 但是火山的“死”或“活”仍然是相對的。有一些在10000年甚至更長時期以來沒有發生過噴發的“死”火山,也可能由於深部構造或巖漿活動而導致重新復活而噴發。 火山噴發 例如我國五大連池火山羣中,大部分火山是在10萬年前噴發的,但是其中的老黑山火山和火燒山火山卻是在公元1719-1721年噴發形成的。 於是,在火山下面是否存在活動的巖漿系統巖漿系統,就成為判斷一座火山“死”或“活”的關鍵,怎樣才能知道火山下面存在活動的巖漿系統呢?一般可根據以下現象作出初步判斷:(1)在活火山區存在水熱活動或噴氣現象;(2)以火山為中心的小範圍內,微震活動明顯高於其外圍地區;(3)火山區出現某些可觀測到的地表形變。 上述現象都是由於火山下面巖漿系統具體活動情況,則必須在該火山區佈設長期地震-地形變觀測台網,以及其他多種地球物理物理、地球化學方法進行探測。這是當該火山已被確認為危險的火山之後應當進行的基本監測和探測研究。

成因

火山的形成涉及一系列物理化學過程。地殼上地幔巖石在一定温度壓力條件下產生部分熔融並與母巖分離,熔融體通過孔隙或裂隙向上運移,並在一定部位逐漸富集而形成巖漿囊。 隨着巖漿的不斷補給巖漿囊的巖漿過剩壓力逐漸增大。 當錶殼覆蓋層的強度不足以阻止巖漿繼續向上運動時,巖漿通過薄弱帶向地表上升。 在上升過程中溶解在巖漿中揮發份逐漸溶出,形成氣泡,當氣泡佔有的體積分數超過75%時,禁錮在液體中的氣泡會迅速釋放出來,導致爆炸性噴發氣體釋放後巖漿粘度降到很低,流動轉變成湍流性質的。 如若巖漿粘滯性數較低或揮發份較少,便僅有寧靜式溢流。從部分熔融到噴發一系列的物理化學過程的差別形成了形形 *** 的火山活動。

噴發過程

火山噴出地表前的過程歸納為三個階段:巖漿形成與初始上升階段、巖漿囊階段和離開巖漿囊到地表階段。

第一階段

巖漿的產生必須有兩個過程:部分熔融和熔融體與母巖分離。實際上這兩種過程不大可能互相,熔融體與母巖的分離可能在熔融開始產生時就有了。 部分熔融是液體(即巖漿)和固體(結晶)的共存態,温度升高、壓力降低和固相線降低均可產生部分熔融。 當部分熔融物質隨地幔流上升時,在流動中也會產生液體和固體的分離現象,從而產生液體的移動乃至聚集,稱之為熔離。

第二階段

巖漿囊是火山底下充填著巖漿的區域,是地殼或上地幔巖石介質中巖漿相對富集的地方。一般視為與油藏類似的巖石孔隙(或裂隙)中的高温流體,通常認為在地幔柱內,巖漿只佔總體積的5%-30%。從局部看,可以視為內部相對流通的液態集合。巖漿是由巖漿熔融體、揮發物、以及結晶體組成的混合物。

第三階段

巖漿從巖漿源區一直到近地表的通路的上升,與巖漿囊的過剩壓力、通道的形成與貫通、以及巖漿上升中的結晶、脱氣過程有關。當地殼中引張或引張-剪下應力大於當地巖石破裂強度時,便可能形成張性或張-剪性破裂,如若這些裂隙互相連通,就可以作為巖漿噴發的通道。

噴發條件

一個地方能否形成火山主要在於是否具備以下條件: 火山噴發 1.部分熔融體的形成必須有較高的地熱(自身積累的或外邊界條件產生的),或隆起減壓過程,或脱水而減低固相線; 2.巖漿在地殼中的富集,或巖漿囊形成的位置與中性浮力面的深度有關,而中性浮力面的深度又與地殼流變學間斷面有關; 3.巖漿囊中的物理化學過程,主要是結晶體、揮發物與流體的分額與相互作用,巖漿噴發起著促使、或抑制作用。地殼巖漿囊的存在起著攔截、改造地幔升上的巖漿的作用。它也是形成爆炸式火山噴發的重要條件; 4.巖漿囊的存在對巖漿通道的形成有促進作用,而構造活動產生的引張應力場是形成巖漿通道的主要原因; 5.巖漿離開巖漿囊後的上升受到壓力梯度與浮力的雙重驅動。

噴發類型

縱觀世界火山的噴發類型,其決定因素一是巖漿的成分、揮發分含量、温度和粘度,如玄武質巖漿含SiO2成分低,含揮發分相對少、温度高、粘度小,因此巖漿流動性大,火山噴發相對較寧靜,多為巖漿的噴溢,可形成大面積的熔巖台地和盾形火山;流紋質和安山質巖漿富含SiO2和揮發分,其温度低、粘性大,流動性差,因此火山噴發猛烈,爆炸聲巨大,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彈噴出,常形成高大的火山碎屑錐,並伴有火山碎屑流和發光雲現象,往往造成重災。決定因素之二是地下巖漿上升通道的特點,若巖漿房中的巖漿沿較長的斷裂線湧出地表,即形成裂隙式噴發;若沿兩組斷裂交叉而成的筒狀通道上湧,在巖漿內壓力作用下,便可產生猛烈的中心式噴發。決定因素之三是巖漿噴出的構造環境,看其是在陸地,還是水下;是在洋脊還是在板內;是在島弧還是在碰撞帶等等。火山所處的大地構造環境不同,火山噴發類型的特點也大不相同。 火山噴發

玄武巖泛流噴發

這種噴發如印度的德干高原,北美的哥倫比亞高原。它們是巖漿沿一個方向的大斷裂(裂隙)或斷裂羣上升,噴出地表,有的從窄而長的通道全面上噴;有的火山呈一字形排列分別噴發,但向下則相連成為牆狀通道,因此稱為“裂隙噴發”。噴發以玄武巖為主,流動方向近於平行,厚度及成分較為穩定,產狀平緩,以熔巖被多見,常形成熔巖高原。因為玄武巖流動性大,熔巖噴出量大,少有爆發相,在地形平坦處似洪水氾濫,到處流溢、分佈面積廣,所以又稱“玄武巖泛流噴發”。1783年冰島的拉基火山噴發,從長25千米的裂隙中噴出約12km 3 的熔巖及3km 3 的火山啐屑物,覆蓋面積達565㎞ 2 。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威廉峪谷,從120米寬的裂隙中一次性流出熔巖,形成308㎞ 2 的高原,厚度最大達240米。我國貴州、雲南、四川的二疊紀玄武巖(26萬平方千米)及河北省的漢諾壩(1700㎞ 2 )也都是玄武巖泛流噴發。

夏威夷式噴發

屬熱點火山,以美國夏威夷島為代表,特點是很少發生爆炸,常常從山頂火山口和山腰裂隙溢出相當多數量的玄武質熔巖流,巖漿粘度小,流動性大,表現為比較安靜的溢流,氣體釋放量可多可少。由於噴發時巖漿受到較大的靜壓力以及氣泡的膨脹作用,當其到達地表時,形成熔巖噴泉,被逸出氣體推動的熔巖噴泉可高達300m或更高,被噴出的多是玄武質熔巖,也可以是安山質熔巖,也有少量的火山渣和火山灰。這種噴發類型,熔巖往往是多次溢流,而且有許多裂隙作為通道,流出的熔巖形成比較平坦的熔巖穹。例如1924年基拉維厄和1975年冒納羅亞火山的噴發就是典型的夏威夷式噴發。這種類型噴發基本沒有人員傷亡,但可以毀壞農田村莊,造成財產損失。

斯通博利型噴發

源自20世紀初早期義大利語。最典型的是義大利的斯通博利火山,位於西西里風神島,經常有火山噴發活動,從古代起即被稱為“地中海的燈塔”,其噴發特徵是或多或少的定期的中等強度噴發,噴出熾熱熔巖,其粘性比夏威夷式要大一些,伴隨着白色蒸汽雲。火山口的熔巖有輕度硬結,主要為塊狀熔巖,由玄武質、安山質成分的巖石組成,熔巖流厚而短,也有少數為繩狀,每隔半小時就有氣體從中逸出。這種火山韻律性地噴出白熱的火山渣、火山礫和火山彈,爆炸較為温和,很多火山碎屑又落回火口,再次被噴出,其它的落到火山錐形成的坡上並滾入海中。如斯通博利火山(義大利)、帕利庫廷火山(墨西哥)、維蘇威火山(義大利)、阿瓦琴火山、克留契夫火山(前蘇聯),都具有斯通博利型噴發特點。

武爾卡諾型噴發

武爾卡諾島位於地中海西西里島附近。這種類型噴發比斯通博利式火山熔巖粘度更大,呈熔漿狀,噴發較為猛烈。不噴發時在火山口上形成較厚的固結外殼,氣體在固結的外殼下聚集,使熔巖柱的上部氣體趨於飽和。當壓力增大時,發生猛烈的爆炸,有時足以摧毀一部分火山錐,使阻塞物被炸,一些碎片和熔巖組成的“麪包皮狀火山彈”和火山渣被一起噴出,同時伴隨着含相當數量火山灰的“菜花狀”噴發雲。當火山口的“阻塞物”都被噴出後,就有熔巖流從火山口或火山錐側緣的裂隙中湧出。

培雷式噴發

名字起源於西印度羣島馬提尼克島培雷火山1902年的噴發,當時毀滅了聖皮埃爾城,死亡人數超過3萬。這種噴發產生高粘度巖漿,爆發特別強烈,最明顯的特徵是產生熾熱的火山灰雲,這是一種高熱度氣體,全是熾熱的火山灰微粒,就象活動的乳濁液,密度大,當它沿山坡向下移動時,足以產生象颶風一樣的效果。在培雷式噴發中,向上逃逸的氣體經常被火山口中的熔巖堵住,壓力逐漸增大發生爆炸時就象從瓶塞底下噴出水平方向的一陣疾風。熔巖被火山灰含量很高的氣體所推動向外流出,但除了從火口中流出粘稠的熔巖外,其它地方就沒有熔巖流出的現象了。歷史上發生培雷式噴發的火山較多:1835年科西圭那、1883年喀拉喀託、1902年蘇弗裏埃爾、1912年卡特邁、1951年拉明頓火山、1955-1956年別茲米揚、1968年馬榮和1982年埃爾奇瓊火山噴發都屬此種類型。

普林尼式噴發

巖漿粘度大、爆發強烈,火山碎屑物常達90%以上,其中圍巖碎屑佔10%-25%,噴出物以流紋質與粗麪質浮巖、火山灰為主,分佈較廣,伴有少量熔巖流或火山灰流。由於爆發強烈及巖漿物質大量拋出,常形成錐頂崩塌的破火山口。這種火山噴發過程常為:清除火山通道-巖漿泡沫化-猛烈爆發出浮巖及火山灰-通道壁上碎石墜入及堵塞火山通道,如此反覆作用,形成複雜的火山機構。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是典型的普林尼式噴發,伴隨噴發大規模降落浮石、火山渣和火山灰。噴出的火山渣順風降落,離火山口13千米的龐貝城,為平均7米厚的浮石層所掩埋。日本1783年的淺間火山活動也同樣降下浮石層,大噴發中同時有火山碎屑流和熔巖流的噴出。1980年5月18日美國聖海倫斯火山爆發也是普林尼式,爆發時形成熱液-巖漿爆炸。

超武爾卡諾型噴發

和水蒸氣爆發一樣,幾乎是無巖漿物質的爆發式噴發。有的稱超火山(日本磐梯山)型爆發。由於噴發只有噴發物質而無熔巖,因此噴發物質是在冷卻狀態下噴發的,偶爾在熾熱狀態下噴出。其特點是出現大量的基底火山碎屑,有時可達75%-100%。 超武爾卡諾型噴發出的物質體積大小變化很大,從巨形巖塊到火山灰均有。碎屑通常是稜角狀和尖稜角狀,無火山彈和熔渣。

蘇特塞式噴發

1963-1967年,冰島南部近海不停的火山噴發產生一個蘇特塞火山島。火山活動的前半個時期,在淺海海底的一個火山口以反覆爆發式噴發為特徵,當玄武質巖漿與海水接觸時又發生爆炸,產生大量細粒物質(火山灰),這種由巖漿-水蒸氣、水蒸氣-巖漿爆發的類型與陸上的斯通博利型噴發不一樣。 以上的分類法也不是最完善的,實際調查揭示,即使是同一種噴發類型也可能出不同類型的火山作用中,而同一座火山在自身的活動過程中也可能產生不同的噴發類型,甚至在同一噴發期也有時出現不同的火山活動形式。如以斯通博利型而命名的斯通博利火山,發生幾次武爾卡諾型噴發;命名為夏威夷式噴發的基拉韋厄和冒納羅亞火山,在不同時期均觀測到從斯通博利型到超武爾卡諾型的噴發。

噴發指數

火山噴發中危險性最大的是爆炸式噴發,其中最大的災害是噴發柱,因而習慣於用噴發物總質量與噴發柱高度來衡量,通常稱之為火山爆發指數VEI(Volcanic Explosivity Index)。 爆發指數VEI與火山噴發能量E(erg)的關係(S De la Cruz-Reyna,1996) 為:lg E = 0.78 MVEI + 21.02 上一次VEI=8的噴發在2.65萬年前紐西蘭陶波火山,火山灰覆蓋紐西蘭北島中部200米,火山灰850千米外18釐米,造成巨大環境災難。

上一次VEI=7的噴發是在1815年Tambora,象這樣的噴發(VEI=7)大致千年一次。長白山1215年噴發,日本北海道火山灰2-5釐米,估計噴發體積116km3,VEI=7,相當於一次9.8地震。 上一次VEI=6的噴發是 1991年6月皮納圖搏噴發,DVI火山塵幕指數達1000。再上一次VEI=6的噴發是1912年萬煙谷,像這樣的噴發大致百年一次。 VEI=5的噴發如維蘇威火山公元79年噴發(VEI=5)10-30年有一次。 VEI=4的噴發如雲仙嶽1991年噴發(VEI=4)3-5年有一次。 VEI=3的噴發如1985年Ruiz噴發。黑龍江根據碎屑體積/總噴發體積,估計老黑山爆發指數VEI=4,火燒山VEI=3,老黑山噴發柱高度1-2公里,強度VEI=2,能量相當於一次七級地震。 VEI=2的噴發如長白山1668-1702年噴發,140公里外火山灰3-5釐米。 VEI=1的噴發如1996年Stromboli噴發。 VEI 形容 噴發體積km3 噴發柱高度km 能量erg 相當於地震震級。

地球上的活火山

科學發現表明,在許多行星和衞星上都有火山。在太陽系中有確實證據證明仍有火山活動的是地球和木星的衞星埃歐(木衞一)。地球上的火山活動平均每年大約有50多次。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海底和人跡罕至的羣山中,因此對人類產生影響的火山活動感覺上很少。 15個被選為“火山十年”觀測計畫的主要火山是: 墨西哥的科利馬火山 義大利的埃特納山 哥倫比亞的加勒拉斯火山 印尼的默拉皮火山 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尼拉貢戈火山 美國華盛頓州的雷尼爾山 日本鹿兒島縣的櫻島火山 瓜地馬拉的聖塔馬利亞火山/聖地亞古多火山(Santamaria/Santiaguito) 希臘的聖多里尼火山 菲律賓的塔爾火山(Taal) 西班牙加那利羣島的泰德峯 (Teide Peak) 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烏拉旺火山(Ulawun) 日本的雲仙火山 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 最高的活火山: 智利和阿根廷之間的奧霍斯-德爾薩拉多峯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它有6891米高。

著名火山

細數世界上12座驚人的活火山: 克留切夫斯克山火山,堪察加半島,俄羅斯。克留切夫斯克山火山是亞洲最高的一座活火山,首次爆發是在1697年,而最近的一次是在2011年。 最初喀拉喀托火山只有一小部分露出海面,經過數次火山噴發後,就形成了如今的喀拉喀托火山島。 瑞尼爾火山,皮爾斯縣,華盛頓。瑞尼爾火山確實漂亮,但同時卻存在着十年一次的火山爆發隱患,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具潛在破壞性的活火山。 基拉韋厄火山,夏威夷,美國。基拉韋厄火山是世界最大的活火山體,位於夏威夷島東南部,被譽為“夏威夷火山女神”。 埃格蒙特山,北島,紐西蘭。雖然在紐西蘭人們都稱它為“埃格蒙特山”,然而“塔拉納基山”才是它真正的名字,與日本的富士山甚是相像,曾出電影《最後的武士》中。 阿雷納爾火山,阿拉胡埃拉省,哥斯大黎加。儘管阿雷納爾火山還處於休眠期,但該地區豐富的温泉資源已經説明了火山內部的活躍運動。 富士山,日本。富士山自18世紀以來就從未爆發過。 斯特龍博利火山,斯特龍博利火山島,義大利。活躍的斯特龍博利火山已經吸引了眾多地質學家到此考察研究。 帕里納科塔火山,智利/玻利維亞。坐落於拉烏卡國家公園的帕里納科塔火山,附近有包括羊駝、美洲獅等眾多的野生動物。 波阿斯火山,哥斯大黎加。蒸騰著煙霧的波阿斯火山的確令人印象深刻,但更吸引人的是該該地區獨有的黃綠色松鼠。 婆羅摩火山,爪哇東部,印度尼西亞。如果您來參加爪哇當地的傳統節日,便能發現當地人都將貢品投入婆羅摩火山,而這個習俗已從15世紀延續。

旅遊勝地

火山地質總是能形成壯美奇特的景觀,成為旅遊勝地,有時我們陶醉其中,卻忘記了那裏還有隨時會噴發的活火山。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

觀賞性: 危險性:黃石公園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的國家公園,最初吸引人們的興趣並使黃石成為國家公園的顯著特徵是地質方面的地熱現象,這裏擁有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地方都多的間歇泉和温泉、彩色的黃石河大峽谷、化石森林,以及黃石湖。 美國黃石 但是,很多年來黃石國家公園的遊客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所有這些温泉、間歇泉和蒸氣孔都需要巨大的地核熔巖能量來維持,在黃石公園熔巖散發出的熱量已經非常接近地表。專家表示,黃石火山噴發週期為60-80萬年,而距離上次噴發時間已經有64.2萬年了,這座世界上最大的超級活火山已經進入了紅色預警狀態,就算在不受外力(指太陽活動以及人工鑽探)的情況下它也隨時都可能噴發。 一旦噴發,那麼美國將會遭受重創,23的國土會被火山灰淹沒,破壞力度將是1980年噴發的聖海倫斯火山的1000倍。屆時,火山噴發還會向空中釋放有毒氣體,令數以千計的航班停飛,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日本富士山

觀賞性: 危險性: 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譽為“聖嶽”,是日本民族的象徵。整個山體呈圓錐狀,一眼望去,恰似一把懸空倒掛的扇子,日本詩人曾用“玉扇倒懸東海天”、“富士白雪映朝陽”等詩句讚美它。 富士山其實是一座休眠火山。據傳是公元前286年因地震而形成的。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記載以來,共噴發過18次,最後一次是1707年,此後變成休眠火山。1707年的噴發是由於地震引起,而當時的地震有8.4級。

巴厘島

觀賞性: 危險性: 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活火山,又稱巴釐峯。海拔3140米,為島的最高峯,當地人奉為聖山。火山位於島的東北部,噴發週期一般約50年。1963年的一次噴發是百餘年來最猛烈的一次,熱浪高達1萬米 ,火山灰在4000 米高空瀰漫全島,人畜傷亡慘重。

菲律賓呂宋島

觀賞性: 危險性: 呂宋島南部的馬榮火山支配着萊加斯皮市。號稱世界上的火山錐,日本富士山僅次於它,經常被人拿來和日本的富士山相媲美,是菲律賓著名的旅遊景點,近來的多次瀕臨噴發,雖然菲律賓 *** 疏散了附近居民,卻反而吸引了許多欲一睹火山爆發景象的火山愛好者及攝影愛好者。1616年以來有30次以上的爆發記錄,1993年的爆發導致75人死亡;最具破壞力的一次發生在1814年,當時卡格沙瓦城遭掩埋。

長白山天池

觀賞性: 危險性: 長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據史籍記載,自16世紀以來它又爆發了3次,當火山爆發噴射出大量熔巖之後,火山口處形成盆狀,時間一長,積水成湖,便成了天池。

台灣陽明山國家公園

觀賞性: 危險性: 大屯山羣屬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一部份,包括了大屯主峯、南峯、西峯、面天山、向天山、中正山、二子山、菜公坑山、枕頭山及烘爐山等山峯。由於天然環境極佳,形成了這裏獨特的美麗風景。 2009年,台灣中研院研究員對大屯火山羣地表結構進行分析,推翻大屯火山羣是“休火山”的説法,並將最近一次爆發時間從20萬年前修正到5000年前,屬於國際火山學會定義的“活火山”,指出大屯火山羣若爆發,災情可能比“921地震”還嚴重,威脅台北地區600萬人。

地理·中國的欄目回顧

1柴河地質探祕【哈拉哈河火山羣支脈發現】

2巨洞之謎【格凸河暗河洞穴】

3鄱陽湖的奧祕【鄱陽湖】

4解密遠古之花 上【達爾文討厭之謎的破解】

5解密遠古之花 下

6黃土中的祕密【洛川黃土剖面】

7太行山中的奇觀【贊皇縣赤壁長牆】

8石林傳奇【路南石林】

9赤水觀瀑【赤水丹霞地貌】

10黃龍的訴説【黃龍鈣華】

11沙海的奧祕【巴丹吉林沙漠】

12鴨綠江神韻【鴨綠江】

13天露池之謎【豐寧第四紀冰川遺蹟】

14嵩山探祕【嵩山五世同堂地質奇觀】

15山中奇境【樂業 大石圍天坑】

16會飛的山峯【葛仙山】

17神奇的小島【南碇島六邊形石柱】

18深藏的美麗【九寨溝】

19走進龜峯【龜峯丹霞區象形石】

20紅巖石瀑【大洪山琵琶湖紅巖石瀑】

21洞穴奇觀 上【武隆芙蓉洞喀斯特】

22洞穴奇觀 下 23神祕的巨洞【同第二集】【山河探祕第一部第一集】

24探索長崖之謎【同第七集】【山河探祕第一部第二集】

25少林傳奇【同第十四集】【山河探祕第一部第三集】

26大漠尋奇【同第十一集】【山河探祕第一部第四集】

27山中奇觀【同第九集】【山河探祕第一部第五集】

28石林億萬年【同第八集】【山河探祕第一部第六集】

29好大一個湖【同第三集】【山河探祕第一部第七集】

30塔里木河探祕【塔里木河】

31龍虎山探奇【龍虎山洞穴和古火山口】

32遊歷地心【天柱山超高温高壓變質帶】

33生命之石【延慶縣千家店盆地硅化木羣】

34萬柱迷谷【臨海市六邊形流紋石柱羣】

35塘中的發現【海口雙池嶺 羅京盤瑪珥式火山羣】

36峽谷行【大渡河金口河大峽谷】

37水下的博弈【治理黃河】 38巨災後的反思【馬提尼克島聖皮埃爾培雷火山大爆發】【火山的奧祕第一集】

39險象環生【夏威夷火山救援】【火山的奧祕第二集】

40零距離接觸 上【火山專家考察活火山】【火山的奧祕第三集】

41零距離接觸 下【火山的奧祕第四集】

42感知火山脈搏【火山專家研究火山噴發】【火山的奧祕第五集】

43破解火山密碼 上【火山專家檢測火山噴發】【火山的奧祕第六集】

44破解火山密碼 下【火山的奧祕第七集】 45走近人間瑤池【同第十集】【山河探祕第二部第一集】

46千萬年的鐫刻【同第十九集】【山河探祕第二部第二集】

47海中奇觀【同第十七集】【山河探祕第二部第三集】

48黃土謎題【同第六集】【山河探祕第二部第四集】

49神奇芙蓉洞 上【同第二十一集】【山河探祕第二部第五集】

50神奇芙蓉洞 下【同第二十二集】【山河探祕第二部第六集】

51天坑的祕密【同第十五集】【山河探祕第二部第七集】

2012年2月2日至2月8日 停播

52瀾滄江探源【果宗木查與吉富山之爭】

53奇峯身世之謎【同第三十一集】

54巨湖天成【貝加爾湖新成因】

55尋找長江源【沱沱河與當曲之爭】

56潿洲島的故事【潿洲島古火山口】

57佛祖的寶座【桂林興平蓮花盆石洞】

58黃河之水哪裏來【瑪曲與卡日曲之爭】

59石頭中的玄機【同第三十二集】

60死亡之谷【臨夏盆地古生物化石堆】 61感知大堡礁【澳大利亞大堡礁】【走進自然奇觀第一集】

62尼亞加拉大瀑布【美國 加拿大尼亞加拉河大瀑布】【走進自然奇觀第二集】

費爾南多島【巴西費爾南多火山島】【走進自然奇觀第三集】

63神奇的峽谷【美國科羅拉多河大峽谷】【走進自然奇觀第四集】

64水母湖探祕【帕勞羣島水下洞穴與水母湖】【走進自然奇觀第五集】

65火山奇觀【美國夏威夷火山公園 美國懷俄明黃石公園】【走進自然奇觀第六集】

66直面火山【同四十二集】【走進自然奇觀第七集】

67石中的龍鱗【漢中黎坪龍山網狀沉積巖】

68石頭中的萬卷書【山東濰坊臨朐山旺盆地硅藻土頁巖古化石】

69解祕泥石流【四川綿竹清平鄉泥石流】

70硅化木傳奇【同第三十三集】

71尋找毒泉【雲南騰衝扯雀塘毒泉】

72神祕的石中花 上【同第四集】

73神祕的石中花 下【同第五集】

74奇麗黃山【安徽黃山三大奇觀】

75神祕的圓湖【同第三十五集】 56 20110304 雁蕩有奇峯【雁蕩山】

57 20110305 石瀑之謎

58 20110306 泰寧丹霞尋奇

59 20110307 三清山觀奇

60 20110308 巨崖出太行

61 20110309 走進石花洞

62 20110310 奇立黃山

63 20110311 大洪山中的奇遇

64 20110312 幽深騰龍洞

65 20110313 不尋常的森林

66 20110314 迷洞重重

67 20110315 海島探幽

68 20110316 深谷中的石柱羣

69 20110317 神奇的白水洋(上)

70 20110318 神奇的白水洋(下)

71 20110319 暗河尋奇(上)

72 20110320 暗河尋奇(下)

73 20110321 神奇的山谷

74 20110322 火山堆中的祕密

75 20110323 石海之謎

76 20110324 佛祖的寶座

77 20110325 尋金之路(上)

78 20110326 尋金之路(下)

79 20110327 水晶宮探祕

80 20110328 地下的森林

81 20110329 探祕千年牡蠣礁

82 20110330 古墓中的祕密

83 20110331 樹輪裏的祕密

84 20110416 警惕雪崩(上)

85 20110417 警惕雪崩(下)

探險家的故事300字

探險家的故事 麥哲倫(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險家,先後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險。從西班牙出發,繞過南美洲,發現麥哲倫海峽,然後橫渡太平洋。雖在菲律賓被殺,他的船隻繼續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被認為是第個環球航行的人。 麥哲倫出身於貴族家庭,1505年參加葡萄牙海軍去印度作戰。雖然葡萄牙在非洲東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戰勝利,從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勢力,也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了海上貿易控制點,但沒能控制馬六甲,其成就還欠完美。為此,1511年參加攻佔馬六甲之役。東方的財富經過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掌握了通往馬來西亞海域與港口的鑰匙。但還需要向香料羣島、產生財富的摩鹿加羣島探險。因此於1511年12月作一次偵察航行,到達班達島後,帶了一批香料於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隨軍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薩莫爾,因受傷成終身跛腳。1514年回國後兩次上奏國王要求晉級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絕。 1517年麥哲倫偕同宇宙學者法菜羅去西班牙,放棄葡萄牙國籍,轉為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服務。1518年出任遠征船隊隊長,前往為西班牙開闢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線。麥哲倫自信能發現一條從大西洋通往南面的海的海峽。1519年9月20日船隊啟航,270名水手來自9個國家。9月26日到達特內里費島,10月3日繼續向巴西遠航;曾在幾內亞岸外停泊。11月29日航行到聖奧古斯丁角西南方27裏格處(1裏格約為5千米)。繞過卡布弗裏烏之後,12月13日,船隊到達里約熱內盧灣。次年3月到達聖朱利安港。 在了西班牙船長們發起的叛亂後,1520年8月24日離開聖利安港,船隊繼續南下,10月21日繞過維爾京角時,在南緯52度50分處進入他們要找的海峽(後以麥哲倫的名字命名)。到達淘峽西端,船隊只剩下3條船。10月28日進入“南面的海”。回海域風平浪靜,被稱為“太平洋”。船員們忍受着飢餓的折磨,藉助於祕魯洋流的推動,在麥哲倫無情的決定下,進行橫渡太平洋的偉大航行。 12月18日船隊從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1521年1月24日才看見陸地,可能是土阿莫圖羣島的普卡普卡。2月13日在西經158度處穿過赤道,3月6日在馬里亞納羣島中的關島首次登陸,獲得99天以來第一次弄到的新鮮食品。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進發。後在今菲律賓羣島的馬薩瓦登陸,為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個同盟者。在宿務島,使地方統治者及其們皈依天主教。不到兩個月之後,4月27日麥哲倫在麥克坦島上與當地人作戰時被殺。麥哲倫死後,只有兩條船到達摩鹿加,而只有“維多利亞”號於1522年9月由埃爾卡諾指揮回到西班牙。生還者還有另外17名歐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埃爾卡諾從太平洋繞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證明地球是圓的。 麥哲倫的突出貢獻不在於環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膽的信念和對這一事業的出色指揮。他是第一個從東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個多月的航行,改變了當時流行的觀念:從新乘船向西只消幾天便可到達東印度。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一個圓體,不管是從西往東,還是從東往西,毫無疑問,都可以環繞我們這個星球一週回到原地。這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勛。

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帶給人的災難

在熱帶海洋上,常常產生一種熱帶氣旋。由於地球自轉,在北半球使氣旋中心移動的風向偏右,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使氣旋中心移動的風向偏左,朝順時針方向前進。

龐大的空氣旋渦,直徑從幾百千米到上千千米。氣旋的中心是“鳳眼”。半徑5千米,是平靜區。“風眼”的四周,包圍着一環濃密的雲,風勢最猛,氣旋帶來的滂論大雨就是從這一雲環降下的。

這種氣旋,在亞洲東部的中國和日本,叫做颱風;菲律賓叫它碧瑤風;北美洲叫它颶風;印度半島叫它熱帶氣旋。它們都颳大風,又叫它“風暴”。

這種氣旋推進到岸邊,如果再同海洋中的潮汐變化相配合,會引起異常出現,會疊起一片浪牆,伴有巨大的拍岸浪,加劇堤岸的潰毀。它湧上岸後,席捲一切,使沿海地區頓時滿目瘡夷。如果拌有傾盆大雨,破壞性就會更大。

世界上最大的一次風暴潮災害發生在孟加拉灣。當時,正逢、狂風、暴雨、海嘯一起襲擊孟加拉國。由於風疾浪湧,海水直撲孟加拉灣一帶的喇叭狀海岸,地低人稠的海濱地帶頓時遭到風浪席捲。吉大港遭到嚴重的損失,哈提亞島嶼淹沒了,變成水鄉澤國,使100多萬人無家可歸,30萬人失去了生命,28萬頭牲畜淹死。潮水退後,暴屍遍地。

1959年9月26日,襲擊日本沿海的15號颱風,在伊勢灣掀起了3.5米高的水浪,位達到7米,造成7.5萬人傷亡和失蹤,36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積受淹,經濟總損失高達825億日元。狂風挾帶着巨浪將名古屋沿海一艘7000噸貨船推上海灘,摧毀了數千棟房屋。

1980年10月,美國沿海的大西洋上,颳起了驚人的颶風。白浪滔天,浪頭猛烈衝擊着海岸。隨風襲擊了安的列斯羣島,摧毀了石屋,拔起了大樹。停靠在聖盧西亞島附近的一個美國船隊整個沉沒了。巨浪把船隊中的一艘船拋向天空,砸到岸邊醫院大樓上。在馬提尼克島附近,硯多艘法國運輸船遇難。巴巴多斯島上的居民點一掃而光,倒塌的房屋刮進了海洋。這次颶風使400多艘船隻在港口和外海中葬身海底,使幾萬人喪生。

風暴潮的災害幾乎遍及世界各個沿海地區,分佈範圍之廣、危害之大,同地震海嘯相似,因此被稱為“風暴海嘯”。風暴潮產生的因素除了氣旋以外,期重合、海岸的形狀和海域的水深,對風暴潮增水的幅度也有影響。一般來説,陸架淺海增加了風暴潮的發展,而喇叭口形的海灣,更是加劇了風暴潮的洶湧澎湃。我國的渤海灣、杭州灣和廣州灣等較大的海灣,都容易形成很高的“水牆”滾滾襲來。

新華網北京10月2日電 美國科學家發現,地球發出的奇怪“隆隆”聲可能源自海洋暴風雨產生的振動。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報道,美國加州大學地質學家芭芭拉·羅曼諾維奇對隆隆聲來源的早先判斷產生懷疑。1998年,日本地震專家首次推測,大氣壓力的振動傳

輸到地球表面,是造成周期性、低頻率隆隆聲的主要成因。這種情況其他星球或許也時有發生。

但羅曼諾維奇説,“這是一種不平常的現象,直覺告訴我,海洋會涉入其中。”

為了證實自己的推測,她與同事向日本和美國大學蒐集了相關數據。分析表明,聲音的確來自海洋,在1月至3月主要來自太平洋北部,在南部與大西洋交匯以後於10月再轉向北部。因此,隆隆聲的產生時間大約為冬季,正是海洋暴風雨最強烈的時段。她猜測,海洋與大氣之間的激流或許形成了這種特殊聲音。

羅曼諾維奇下一步打算製作計算機模型,用以測算海洋湧動會輸送多少造成振動的能量。

TAG標籤:馬提尼克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