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閩南茶文化獨特之處

閩南茶文化獨特之處

閩南地區的茶文化有着獨特的特點。

一、茶葉品種多樣

閩南地區的茶葉種類繁多,有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泉州海豐青、福建白茶等名優茶。各類茶葉都有自己特有的品味和功效,讓人們對茶文化有了更深的瞭解。

二、茶藝文化精深

閩南茶文化中的茶藝文化非常精深,茶藝表演中的動作優美、嫻熟,讓人們在觀賞中領略到了茶文化的魅力。

三、品茶加料獨特

閩南人在喝茶時還常常加入一些特殊的材料,比如糯米餈、瓦片餅、酥芋等,這些食品不僅提升了茶葉的口感,也另人回味無窮。

四、茶具器皿多樣

閩南地區的茶具器皿種類也非常多樣,從茶碗、茶壺到茶匙、茶托都有各自的特點和用途,這為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總之,閩南茶文化獨特之處就體現在品種多樣、茶藝精深、品茶加料獨特和茶具器皿多樣等方面。通過了解和學習閩南茶文化,人們可以更好地領略到這一地區豐富的傳統文化。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閩南茶文化有哪些特點,需要注意什麼

中國茶文化集哲學、倫理、歷史、文學、藝術為一體,是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奇葩。閩南茶文化的精華是茶藝,它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 飲茶是閩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過去,在閩南有一種説法:“抽啦叭煙,聽南音樂,泡功夫茶,其樂無窮。” 那麼閩南茶文化需要有哪特點,我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首先如何泡好一壺茶,如何享受一盞茶呢?這是需要技藝和藝術的,這就是茶藝。 閩南人把飲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講究茶葉、水和茶具了。

一、茶以新為貴,而且要優質茶葉。閩南人喜歡喝烏龍茶,因為烏龍茶是介於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它外形色澤青褐,所以稱“青菜”。烏龍茶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口味醇厚。而烏龍茶茶中最負盛名的是安溪鐵觀音,鐵觀音如青橄欖,入口略有苦澀,入喉後漸漸回甘,韻味無窮。

二、泡茶對水有嚴格的要求,因為水有軟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鈣、鎂含量不到8毫克的稱為軟水,反之則稱硬水。泡茶要用軟水,用硬水泡茶,茶味變澀,茶香變濁,茶湯變色。

三、閩南人泡茶愛選用有加蓋的陶器茶具,因為它會“保香”和“保味”。最喜歡“孟公壺”和“若深杯”。“孟公壺”又稱 “孟臣罐”,容量只有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甌”,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只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個“孟公壺”與4個“若深杯”一起放在圓形茶盤中,顯得很有藝術欣賞價值。

閩南人對飲茶情有獨鍾。在閩南地區就有這麼一種説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鬆;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動”。在福建安溪縣,還流傳着“早上喝碗鐵觀音,不用醫生開藥方;晚上喝碗鐵觀音,一天勞累全掃光;三天連喝鐵觀音,雞鴨魚肉也不香”。人們在説到閩南人的熱情好客時,總也離不開一個“茶” 字,因為“閩南人真好客,入門就泡茶。”

四、如何泡茶才能讓它的香入心?

1、茶具,一般用紅色的宜興陶壺,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這樣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

2、除了茶壺、茶杯外,還有擱茶杯的茶盤和一個碗狀的放置茶壺的茶洗。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將茶杯放入茶洗中,用煮沸的開水衝燙,這就是茶洗的功能之一。

3、第一道程序就是燙壺、燙杯。隨後,倒掉茶洗中的水,將茶壺放在茶洗中,放上茶葉,茶葉要放滿壺,這樣衝出來的茶才夠味。

4、在茶壺裏塞滿了茶葉,接着就把開水衝入茶壺中,這時浮起一些泡沫,老先生就用壺蓋輕輕撥動,把泡沫撥出,然後蓋上壺蓋,再從壺蓋上淋下開水,把壺外的泡沫沖走,這樣,茶壺內外温度相差不會太多。了,熱氣才不會跑掉。他把茶壺提起,將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衝進去,衝到壺蓋蓋下去後有少許茶水溢出為止,蓋上蓋子,再淋一些開水。

5、泡茶最忌諱浸茶,一浸就出茶鹼,茶就苦了。他拿起茶壺邊斟邊説:“斟茶是很講究功夫的,必須用一個手指按住茶壺蓋,將茶壺翻轉九十度,壺嘴直衝下,迅速繞着已經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開始叫‘關公巡城’,每一個杯子都要巡到,最後叫‘韓信點兵’,那後邊的幾滴是最甘美的,所以每一個杯子都必須點到。”

6、這樣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澤濃淡均勻,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衝五六次,講究一點的,沖泡三四次就要將茶葉渣倒出,重新燙壺、燙杯。

茶藝,它是茶文化的精髓。而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閩南的茶道精髓,體現在一個“和”字上。例如,當地村民有什麼糾紛或隔閡,只要長輩出面開一個“茶話會”調解,便可輕鬆把事情“擺平”。這種茶文化中的“和”,意藴着風調雨順的天和、青山綠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如果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內涵會更豐富,具有一種社會功能,使飲茶者追求一種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倫和諧、其樂融融的精神境界。閩南人在這片土地上長期和睦相處,親如兄弟,根植、流傳其間的茶文化,無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中國燦爛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最具代表性的福建茶文化

福建是茶的發源地,有着非常悠久的茶歷史。作為最早茶文化的發源地,福建不止有着其它地方不可替代的歷史優勢,還有着自己獨特的品茶技藝。通過這些技藝能讓泡出的茶更加清香。那麼,下面隨我一起來看一下福建文化吧!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比《茶經》早300餘年,着名的蓮花峯及其蓮花茶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線。建茶、鬥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新增多,開創烏龍製茶工藝,茶葉貿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韻。現代福建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揚光大,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

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構成獨特的福建區域人文特徵。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積澱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樑,文明的象徵,精神的化身。它的發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中國被稱為“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祥地”。

連綿中國茶文化歷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靈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類的創制要數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藝也數福建最奇,福建茶葉在中國茶葉發展乃至世界茶葉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蓮花茶襟書東晉,南洋思鄉憶石亭

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峯石上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公元376年)。這比陸羽《茶經》記載的要早三百餘年。

古時豐州是閩南、經濟、文化的中心。蓮花峯位於鎮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峯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巖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峯茶的生產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蓮題刻“巖縫茶香”至今尚存。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題詩(詩刻於蓮花石上),詩中有“一蓮花不老,過盡世間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樑柱、屋蓋及所有的構件都是花崗石雕刻成的,俗稱“石亭”。自此蓮花峯茶改稱石亭綠茶。至清道光年間蓮花峯下種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帶渡海謀生的人較多,石亭綠漸成為僑鄉送祝“順風”的禮品,久而久之,華僑嗜飲,隨後,石亭綠暢銷南洋諸島,甚至遠銷英倫。

遊子思鄉,石亭寄意,茶與亭與人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如今古鎮煥彩,新樓成片,但山門楹聯依然:“茶綠峯青,開放幾更今古;亭高蓮傲,醉醒一樣乾坤。”

您可能還喜歡:

芒康弦子舞——茶馬古道上的“古道神韻”

被譽為“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種”的彩調

歷史悠久的民間音樂——潮州音樂

別具風情的撫順地秧歌

閩南人都愛喝茶,愛喝茶的習慣是怎麼來的?

  首先閩南有優越的種植條件,閩南茶文化源遠流長,種茶,飲茶 品茶,賞茶,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見解。閩南有着“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的説法。閩南人覺得喝茶是一種享受,喝茶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樂趣。茶在閩南人眼裏有一種獨特見解。閩南多喜歡喝“功夫茶”。在閩南有一種説法 “抽啦叭煙,聽南音樂,泡功夫茶,其樂無窮。”閩南“茶”念tɛ麻開二為ɛ,澄母為t。通過海路交易茶葉的西歐國家茶的發音基本都來自閩南語。

  閩南人飲茶講究“水、火、茶具”三要素。閩南人喝茶的習慣都是祖祖輩輩累積傳承下來的。很多地方的人都有着喝茶的習慣,茶可解“百毒”無論你怎麼了,大人們經常會説喝一杯涼茶就好了。閩南人認為茶具越用月珍貴,以前有個富商花高價想買一個茶壺,茶壺主人將其洗淨給富商,富商卻説茶壺已經不值錢了。茶壺裏面的茶垢越厚,泡出來的茶越香甜,即使不放茶葉也無妨。

  閩南人喝茶的習慣都是打小都有的,大部分每家每户都備有茶具,來客人了,會先泡一杯茶。古語有云,寒夜客來茶當酒。在閩南人家,客人一進門即立刻燒火煮水,添換茶葉,泡茶品茗,這是閩南人的待客之道。閩南人愛喝茶離不開當地的自然條件,水土風情。閩南人喝茶還有一個習慣就是三五朋友,坐在一起,品茶談天説地,各自交流各自所瞭解的信息,由此以來,茶文化流傳的遍更加遠了。

無茶不成“禮”,是閩南人最基本的待客之道,客人來了泡上一壺好茶,表示閩南人對客人的尊重,他是想通過自然親切的方式和你表達善意。有些人説沒事一杯茶,啥毛病都沒有了。有人説,閩南茶,只有品過才知道什麼叫茶,只有悟過才知道什麼叫做道。

【關於福建茶文化的茶藝】茶文化與茶藝

福建是產茶大省,是茶文化植根深厚的一塊熱土。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關於福建茶文化的茶藝,一起來看看。

關於福建茶文化的茶藝

  安溪是烏龍茶的故鄉,是我國著名的茶都,產茶和飲茶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在安溪,不但有獨到之處的烏龍茶採製技藝,而且十分講究品飲藝術。品飲烏龍茶,茶葉選用茗茶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等名茶,茶具用精緻的瓷質、陶製小壺、小盅,沖泡選用山泉水、井水和純淨的淡水。名茶茗茶鐵觀音、色澤黛綠,形如珍珠,湯色金黃,味醇鮮爽,香氣獨特,猶似玉蘭吐芬芳。沏泡講究款款有序,動作優美,真正達到純、雅、禮、和的品茶意境。“誰人尋得觀音韻,不愧是個品茶人”。

  展示茶具

  茶匙、茶鬥、茶夾、茶通是竹器工藝製成的,安溪盛產竹子,這是民間傳統貫用的茶。茶匙、茶鬥是裝茶用,茶夾是夾杯洗杯用的。

  爐、壺、甌杯以及托盤,號稱“茶房四寶”這主要是遵循本地傳統加工而成。安溪茶鄉有悠久歷史的古窟址,在五代十國就有陶器工藝,宋朝中期就有瓷器工藝。這不僅泡茶專用,而且有較高的收藏欣賞價值。而用白瓷蓋甌泡茶,對於放茶葉、聞香氣、衝井水、倒茶渣等都方便。

  烹煮泉水

  沏茶擇水最為關鍵,水質不好,會直接影響茶的色、香、味,只有好水好茶味才美。沖泡安溪茗茶鐵觀音,烹煮的水温需達到100攝氏度,這樣最能體現茗茶鐵觀音獨特的香韻。

  沐霖甌杯

  “沐霖甌杯”也稱“熱壺燙杯”。先洗蓋甌,再洗茶杯,這不但是保持甌杯有一定的温度,又講究衞生,起到消毒作用。

  觀音入宮

  右手拿起茶鬥把茶葉裝入,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茗茶鐵觀音裝入甌杯,美其名曰:“觀音入宮”。

  懸壺高衝

  春風拂面

  左手提起甌蓋,輕輕地在甌面上繞一圈把浮在甌面上的泡沫颳起,然後右手提起水壺把甌蓋衝淨,這叫“春風拂面”。

  甌裏醖香

  中國茶葉有六大類,其中紅茶全發酵,綠茶不發酵,烏龍茶是半發酵。鐵觀間烏龍茶中的極品,其生長環境得天獨厚,採製技藝十分精湛,素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具有防癌、美容、抗衰老、降血脂等特殊功效。茶葉下甌沖泡,須等待一至兩分鐘,這樣才能充分地釋放出獨特的香和韻。沖泡時間太短,色香味顯示不出來,太久會“熟湯失味”。

  三龍護鼎   斟茶時,把右手的拇指、中指夾住甌杯的邊沿,食指按在甌蓋的頂端,提起蓋甌,把茶水倒出,三個指稱三條龍,蓋甌稱為鼎,這忠“三龍護鼎”。

  行雲流水

  提起蓋甌,沿托盤上邊繞一圈,把甌底的水刮掉,這樣可防止甌外的水滴入杯中。

  觀音出海

  “觀音出海”民間稱它為“關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巡迴均勻地斟入各茶杯裏,斟茶時應低行。

  點水流香

  “點水流香”在民間稱為“韓信點兵”,就是斟茶斟到最後甌底最濃部分,要均勻地一點一點滴到各茶杯裏,達到濃淡均勻,香醇一致。

  敬奉香茗

  茶藝小姐雙手端起茶盤彬彬有禮地向各位嘉賓、朋友敬奉香茗。

  鑑賞湯色

  品飲茗茶鐵觀音,首先要觀其色,就是觀賞茶湯的顏色,名優茗茶鐵觀音的湯色:清澈、金黃、明亮,讓人賞心悦目。

  細聞幽香

  這就是聞其香,聞聞茗茶鐵觀音的香氣,那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桂茶香,清氣四溢,讓您心曠神怡。

  品啜甘霖

  這叫品其味,品啜茗茶鐵觀音的韻味,有一種特殊的感受。當你呷上一口含在嘴裏,慢慢送入喉中,頓時會覺得滿口生津,齒頰流香,六根開竅清風生,飄飄欲仙最怡人。

  福建茶文化的歷史

  古時豐州是閩南、經濟、文化的中心。蓮花峯位於鎮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峯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巖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峯茶的生產情景。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鬥茶為茗戰”,説明閩人鬥茶習俗始於唐。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鬥茶活動聞名於世,開創了一代鬥茶比藝的茗飲之風,並風靡全國。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廷,鬥茶比藝創時興。據報道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宋、元兩朝福建出現了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為特徵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歷史輝煌,而且象徵閩茶在中國茶葉的特殊地位。當鬥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制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鬥茶之後的又一次輝煌。明末清初福建創制了烏龍茶,釋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陸廷燦(1734)《續茶經》引的《王草堂茶説》;清?董天工編(1751)《武夷山志》等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一八五一-一八七四年)在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此後大批茶商相繼而來,進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雲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在福建境內,還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稱為福建三大工夫紅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約始於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較明朝又有發展,並開始出現大量的商品茶,清咸豐年間,茉莉花茶大量生產,暢銷華北各地。一八久零年前後各地茶葉運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為花茶窨制中心。創新茶科技,豐富茶種類,成了這一歷史時期的主旋律。此時茶葉貿易漸盛,在相當一段時期,武夷茶成了中國茶的代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福建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日本飲料市場,可謂是櫻花時節念水仙,烏龍東渡創奇蹟。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元代始成為皇室貢品,並在武夷創辦御茶園,茶文化遺址遍佈武夷山中。1962年冬郭沫若遊武夷詩云:“九曲清流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清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茶與三教有不解之緣,茶中藴和,茶中寓靜,茶的“和、靜“的稟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華也豐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內涵。武夷巖茶與武夷山堪稱一體,“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末,閬苑巖巖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峯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之鄉。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積澱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樑,文明的象徵,精神的化身。它的發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

“多才多藝”的廈門功夫茶文化

總所周知,閩南人特別愛泡茶,朋友來訪泡一壺茶閒談一下午,愜意又温馨;生意場上泡一壺茶,既緩解了交談的緊張氣氛又促進了交易。可以説,在閩南人的日常生活裏,茶無所不在,那麼,就來跟着我一起來了解一下 廈門文化 裏的功夫茶文化吧!

廈門的茶藝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廈門多愛喝烏龍茶,尤以安溪鐵觀音最愛,鐵觀音號稱茶中極品,有詩盛讚:珠泉雋味和胸臆,玉液新香沁齒牙,兩腋清風甌泛綠,一壺春雪筆生花。

  廈門是功夫茶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濃郁的茶文化氛圍。廈門茶文化的精華是茶道,具有五境之美。

  首先,茶葉以新為貴。廈門多愛喝烏龍茶,烏龍茶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口味醇厚。廈門人多愛擇安溪的“鐵觀音”。

  其次,茶水考究。泡茶要用軟水,即每公升水中鈣、鎂的含量不到8毫克的水。這樣泡出的茶才能口味醇厚,色澤純正。

  再次,火候與湯候適度。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時間的長短與湯候有關。品茗必需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廈門的品茗行家燒水,既要燒沸,又不能過火,這樣茶湯才能鮮美。

  複次,茶具精選。廈門人飲烏龍茶,愛選用有加蓋的陶器茶具,因其會“保香”和“保味”。廈門人最喜歡“孟公壺”和“若深杯”,小巧精美,具有藝術價值。

  地物,茶道講究品茗佳境。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廈門人喜歡在廳裏放置擺設,花瓶古玩,燃香播樂,增添雅緻,品茗成了一種高尚精神追求和高品位的休閒方式。

  就是這麼一泡高古絕俗、詩意盎然的功夫茶,卻只是廈門人每日開門七件事中的頭一件稀鬆平常事。廈門人不用酸文假醋跑到古人品茗文化的頂尖級人物妙玉的櫳翠庵裏,不用作秀一樣坐在英國上流社會優雅華美的貴族沙龍裏,也不用像江浙人那樣早起喝茶要成羣上茶館喝來,像昆明人那樣黃昏喝茶要結隊到公園喝去。

  在廈門,無論你是朋友還是陌生人,無論你是走進高樓大廈還是洋房古厝,無論你是去辦公室談正經事還是在街市裏閒逛,你足之所及,目之所至,嗅之所處,無不有這麼一泡功夫茶,於君前後左右自在飄香。

  廈門人泡茶,泡的是自己的心情,自己的品位,自己的氣質;而天天泡在此茶中的廈門人,自然也泡出了茶的神韻,茶的氣度。廈門人泡茶,不是人隨茶走,而是茶隨人至。有人的地方就有泡茶,有泡茶的地方就有在家的感覺,不用呼朋喚友,不用趕時定點,更不用虛張聲勢,譁眾取寵,只是日日夜夜、時時刻刻、平淡、自然、醇厚、實在地存在於尋常百姓家,您説,廈門能不温馨麼?

鐵觀音是閩南烏龍的代表

鐵觀音是一種著名的中國茶,尤其在閩南地區非常受歡迎,也是閩南烏龍茶的代表之一。它產於福建省,以其獨特的香氣和口感而聞名於世。鐵觀音的製作過程獨特,需要經過揉捻、殺青、焙火等步驟,使得茶葉產生獨特的果香、花香和礦物質的香氣。其口感醇厚甘甜,同時帶有微苦和回甘的特點。作為閩南烏龍茶的代表,鐵觀音體現了閩南茶文化的精髓。閩南地區的氣候、土壤和種植技術都對鐵觀音的品質產生了重要影響。閩南烏龍茶注重品質和工藝的完美結合,講究傳統的手工製作和精細的工藝技巧。鐵觀音的代表性體現了閩南烏龍茶獨特的香氣和口感,展示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你瞭解閩南鐵觀音茶文化嗎?

酒,剛勁猛烈,是激發創作靈感的源泉,李白酒後多有佳作,杜甫説他,"斗酒詩百篇";茶,恬靜高雅,使人寧靜更能"淨化"心靈,白居易一生作"茶詩"50多首,更有"起嘗一甌茗,行讀一卷書。" 這樣的名句。

酒與茶之間,我獨愛茶。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一盞清茶,一卷詩書,打發閒暇的午後時光,是最愜意之事。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將茶葉製成飲品,最早可追溯到神農氏時期,陸羽《茶經》有云: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中國茶文化,便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形成的。如:茶道、茶德、茶禮、茶藝、茶詩、茶具等。到今天,茶文化不僅盛行於中國,還風靡於世界。

茶飲,經過各個時代茶匠們的努力,已經有非常多的品類了。他們以不同的製作工藝,將茶製作出不同的味道及口感。從製作工藝及氧化發酵的程度來看,現在的茶飲,分為六大基本茶類或是三大茶類。

在這些茶類中,誕生了很多馳名中外的"名茶"。如:浙江西湖龍井、江蘇碧螺春、雲南普洱、福建安溪鐵觀音等。

除了六大茶類,當下還有一個品類發展迅速。那就是二次加工茶,比如:花茶、果茶、含茶飲料等。

鐵觀音的由來:兩個美麗的傳説

在這些茶品中,福建閩南的鐵觀音是最特別的一種。它不似龍井般完全不發酵,也不似普洱一樣完全發酵,而是半發酵的。從製作工藝來説,半發酵是最難的,因為發酵的程度很難把握。而鐵觀音沖泡後,湯色金黃、香氣如蘭,品之又醇厚回甘,使它一直被世人追捧。

鐵觀音屬於青茶,乃烏龍茶之祖。像台灣的凍頂、高山烏龍,廣東的鳳凰水仙,閩北的大紅袍,其工藝都傳自安溪鐵觀音。而"烏龍茶"之名本是專屬於安溪烏龍茶,只是其後"烏龍茶"泛指半發酵茶(也就是青茶)。

"烏龍"之名的由來,有一個美麗的傳説:

唐末有位裴姓(俗名)高僧,他於安溪做茶並傳授鄉民,鄉民稱茶樹為聖樹。元豐年間,安溪大旱,鄉民請大師祈雨,雨果然下了。鄉親們便勸説大師留下,而後在鄉親的幫助下,在南巖山麓建寺修路恩澤於鄉民,並將所建之寺取名清水寺。而後很多人移栽"聖樹",使觀音樹栽遍了安溪各地。

後一位名叫"烏龍"的退隱將軍,于山上採茶、狩獵之時,無意中發明了搖青工藝及發酵工藝。他做出的茶比之裴姓高僧香氣更足,味更甘醇。於是人們把用此工藝做的茶,叫做烏龍茶。

鐵觀音名字的由來,就更具傳奇色彩,相傳"鐵觀音"之名乃乾隆所賜。

相傳,清乾隆時期的禮學家王士讓告假回鄉,在南巖山麓發現此茶。而後其被奉召赴京,王士讓在拜訪禮部侍郎方苞時,攜烏龍茶茶相贈。方苞品後,覺得此茶乃茶中珍品,便轉獻乾隆。乾隆品後,也覺得此茶為上上之品。便召見王士讓詢茶來處,乾隆細觀茶葉,覺其形似觀音臉又重如鐵,便賜名為"鐵觀音"。

雖然"烏龍"與"鐵觀音"之名的由來,並無確切的史料記載。都源自於傳説,不可盡信。但也正是這些傳説,賦予了鐵觀音更加神祕的色彩。也正是這些傳説,使得鐵觀音更易於推廣,也更有益於鐵觀音文化的傳承。

正源、正育、正藝才能正韻

鐵觀音的製作非常講究,一泡好的鐵觀音,唯有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才能製作出來。充足的降雨量便是"天時",而"地利"則指的是茶青(茶源)的產地,"人和"則説的是茶樹的培育及鐵觀音的製作。

降雨量是無法掌控的,所以,只能將"源"、"育"、"藝"三個點做到更好。這便是所謂的正源、正育、正藝,唯有做到此"三正",才能做出一泡正韻的好茶。

一、正源

由於近年來,鐵觀音市場表現極佳,鐵觀音的種植幾乎遍佈安溪縣全境。甚至連安溪周邊的德化及華安縣也大面積種植鐵觀音茶樹。雖説從氣候及土壤成分來説,這些地區也可以種植鐵觀音茶樹,但茶青質量卻是參差不齊。而導致成品後,口感、香味、茶湯顏色都相距甚大。

而正源的鐵觀音,在安溪縣現有四大產區:

鐵觀音發源地西坪鎮,西坪鎮的地面起伏非常大,地勢高低懸殊。造成西坪的氣候變化明顯。西坪的茶農戲稱,"西坪隔山不同風,同時不同雨"。就是這樣的氣候條件,使西坪的鐵觀音茶樹種植,具有了先天的條件。龍涓鄉,龍涓鄉平均海拔750米,最高的是赤角歧山,其海拔更是達到了1219.3米,全年温暖濕潤。龍涓鄉鐵觀音最大的特點,蘭花香明顯,入口茶味充溢。祥華鄉,祥華鄉最大的地理特點,峯巒競秀高山較多。祥華鄉的鐵觀音茶樹,常年被雲霧繚繞。雲霧中的茶青,可謂茶青中的極品。感德鎮,感德鎮有鐵觀音第一鎮的美譽,同樣是平均海拔高。但感德鎮的土壤,與其他地方有些差異。感德鎮的茶青,製作出來的鐵觀音,較之其他三處,略帶自然酸。其味雖有些許酸,但酸的剛剛好,不影響整體質量,反倒有另一番滋味。

茶青於鐵觀音來説,就像製造業的金屬材料,有的只能做汽車,有的可以做成飛機,而更好的則可以用於建造航天器。茶青的質量,直接決定了鐵觀音的質量。

二、正育

除了選擇產地,選擇適合的茶樹品種。對產地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及對產地土壤的培育,對茶樹的培育同樣重要。對於鐵觀音的"正育"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品種選擇:選擇種植所在地域最適合的品種種植。茶樹品種,是否符合種植地土壤及氣候非常關鍵。所謂"橘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天然肥力:表土回原、農家肥、綠肥等形成綜合肥力。至於化學肥料,是絕對不能用的。化學肥料的使用,不但影響施肥當年的茶青質量,甚至往後兩、三年還有影響。山泉灌溉:建設灌溉水道,將山泉水引入,噴灌與滴灌。蟲害防治:蟲害的防治,必須是綠色防控。農藥,絕對是優質鐵觀音的"天敵"。保持生態平衡生物鏈完整,種植防蟲、引蟲植物。

總結"正育",其關鍵便在於天然、綠色、環保。

三、正藝

菜是否好吃,除了食材,廚師更是關鍵,可以説廚師的廚藝,直接決定了菜品是否美味。而鐵觀音的品質,很大程度上受制茶的技藝影響。"正藝"便成了關鍵。

由於鐵觀音文化歷史悠久,鐵觀音茶也屬茶中尚品,且市場表現良好。加之其製作嚴謹,技藝精巧,工藝複雜。已被定為非物質遺產項目,魏雙全、王文禮等人,被選為鐵觀音"非遺"傳承人。

鐵觀音的製作從採茶開始。採茶的時間一般在4月中旬~5月上旬和9月中旬~10月中旬兩個階段,而這兩個階段所採茶青,製成的茶分別被稱之為春茶和秋茶。(也水和秋香)

春水是指春天的茶葉,經過一個冬天的孕育,營養物質含量極為豐富,體現在茶的水質,就是口感很好;秋香是指秋天秋高氣爽,天氣情況有利於茶葉中的芳香物質的產生,而芳香物質構成茶葉香氣,體現在香氣很高。

而對茶葉的採摘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採摘的葉子不能是太老的,也能是太嫩的。一般都是採摘下駐芽二三葉。看下圖:

茶青採摘完成,便正式進入製作的環節,鐵觀音的製作分為三個環節。稱為做青、殺青、揉烘。

做青分為三個步驟,曬青、搖青、晾青。做青是鐵觀音內質形成的關鍵階段;殺青是利用高温迅速破壞酶的活性,鞏固已形成的品質,為下一階段創造條件;揉青分為六個步驟,分別是揉青、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烘乾。揉青塑造茶葉的外形,並對茶葉的內質也有所促進,縮小體積,使茶汁均勻的附在茶葉上。

做出一泡好的鐵觀音,絕對是一個非常系統的工程。從種植地到品種的選擇,到種植地和茶樹的精心培育,再到茶的製作。每一步都非常關鍵,而每一步也都非常複雜,非常有技術含量。只有精心的做好每一步,才能製作出真正的安溪鐵觀音"正韻"之茶。

這裏面,是一代又一代人智慧及心血的結晶。在我們品嚐一泡好茶的時候,請別忘了向他們致敬。

鐵觀音的沖泡:那姑娘的雙手在跳舞

茶藝,是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一美麗少女,身着漢服,雙手似跳舞般做着各種動作,"觀音入宮"、"春風拂面"、"韓信點兵",再配上優美的古琴演奏,極具畫面感。

鐵觀音的沖泡非有講究,沖泡對茶的口感、湯色、香味皆有影響。沖泡鐵觀音,最好用山泉水,次之則是礦泉水、純淨水,而水的温度則以100度為佳。鐵觀音的沖泡分為七個步驟:

當然做到這些,並不能稱之為茶藝,只是會沖泡了。真正的茶藝需要了解茶文化,那些表演茶藝的姑娘們,不但要學習沖泡技術,瞭解鐵觀音歷史文化及製作常識,懂茶禮,更是需要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任何一門藝術,只有形是不行的,必須有其韻。他們每一個動作都需要長期的訓練,每一個表情都要恰到好處。只有這有,才能稱得上真正的茶藝。

而對一般鐵觀音愛好者來説,泡一杯好茶也是有一些講究的。首先第一泡必須洗掉,但第一泡又不能悶的太久,以二十秒左右為宜;其次,一般來説一泡茶只能泡六到七次,沖泡次數過多,則無味了。

閩南鐵觀音文化

説到茶文化,不一定非得是茶與禪、茶與詩、茶與藝術或是茶之禮儀,當然這些也很重要。但傳承了一千多年的鐵觀音,早已超脱出這個範疇。鐵觀音文化已融進閩南人的生活,它已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閩南人無論是走親訪友,拜訪客户,還是朋友小聚,三兩個人走到一起,首先要做的便是燒上水,嚐嚐主人珍藏的好茶。無論是閒聊家常,還是商業溝通,都是品着茶進行的。氣氛融洽的,就完成了一次商業談判豈不美哉。

文化來源生活,而文化傳承的目的,是其能融入人們的生活,並服務於生活。比如説詩文化,詩來源於生活。詩,是人們抒發生活感悟的一個文學體裁。而傳承詩文化的意義,便在於其能服務於生活,服務於大眾。

學會作詩,可以用其抒發情感,或喜、或悲、或怒都可以用詩記錄下來。而品讀前人之作,可以啟迪我們的人生。蘇東坡教會我們豁達,杜子美告訴我們需要有一顆赤子之心。

但會作詩者有幾人?甚至大多數人,讀都讀不懂前人之作。這就説明,詩文化的傳承不算成功,因為它並未融入大多數人的生活,更談不上服務於大多數人的生活了。

反觀閩南鐵觀音文化,它已成為閩南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説,大多數人已經離不開它了。

關於文化傳承

幾千年中華文明,留下了很多像鐵觀音這樣的"瑰寶"。但文化的傳承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甚至是很多"非遺"傳承,也都面臨着"後繼無人"的囧境。

而改變這種狀況最好的方法,便是讓那些"非遺"別再那麼"神祕"。敞開胸懷,讓世人去了解它,讓其走進人們的生活,並其融入於生活。文化傳承的終極目的,不就是服務於生活嗎?

泉州的茶文化

泉州茶文化簡介

泉州安溪是世界名茶鐵觀音的故鄉,自古就有“閩南茶都”的美譽。安溪產茶几乎與置縣同時,已有1000多年曆史,其中盛產的烏龍茶早在宋元時期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蜚聲中外。安溪是名茶鐵觀音、黃金桂的發源地。安溪茶葉生產歷史之久、產量之多、製作之巧、質量之高、茶藝之精、飲茶之盛堪稱華夏一絕。隨着茶業的發展,安溪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全國6大類74種旅遊資源,安溪就擁有6大類41種。近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具有濃郁茶鄉特色的安溪文化(茶歌、茶舞、茶藝、茶餐、高甲戲等)和自然與人文渾然一體的茶文化旅遊呼之欲出,成為安溪新的經濟熱點。安溪還被譽為“茶樹良種的寶庫”,茶農素有“茶師搖籃”之稱。安溪縣現有茶園25萬畝,既是福建烏龍茶出口基地縣,也是全國最大的烏龍茶主產區,現年產茶葉1.5萬噸,約佔全國烏龍茶產量的1/4,福建省烏龍茶產量的1/3,是全國產茶大縣。質量上,安溪“風山”牌特級鐵觀音連續18年保持國家金質獎榮譽,併成為“國茶”、“貢品茶”。

閩南文化手抄報一年級

  中國是發現與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隨着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成為社會精神文明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中國重要的產茶之地,福建省以其優越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孕育出許多精彩紛呈的茶文化風俗。我為大家彙總了一些關於茶文化的手抄報的資料和相關內容,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閩南茶文化——小茶壺的故事

  據《閩雜記》載:清代“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壺;杯極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種為尚。有一兩值番錢數圓者。飲必細啜久咀,否則相為嗤笑。或謂功夫乃君謨之誤,始於蔡忠惠公也……故尚此茶,取其飲不多而渴易解也。”……清代的這些飲茶方式一直沿續至今。

  閩南人飲茶講究“水、火、茶具”三要素。茶具中的壺、杯、盤,或方或圓或扁,多式多款,上鏤山水人物及花鳥,玲瓏精緻。  

閩南文化手抄報圖

  茶壺是茶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來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壺來泡茶和盛茶。茶壺由壺蓋、壺身、壺底、圈足四部分組成,壺蓋有孔、鈕、座、蓋等細部。壺身有口、延脣牆、嘴、流、腹、肩、把柄、扳等部分。由於壺的把、蓋、底、形的細微差別,茶壺的基本形態就有近200種。泡茶時,茶壺大小依飲茶人數多少而定。茶壺的質地很多,目前使用較多的是以紫砂陶壺或瓷器茶壺。

  :有趣的閩南茶文化介紹

  福州盛行的茶風俗是,福州人喜歡“明前花茶”,這種茶在福州人的家中是非常常見的。福州也以“茉莉花”茶聞名,那麼什麼是“明前花茶”呢?其實它由清明前的青綠茶與茉莉花合制而成的茶。而且喝這種茶不需要太講究茶具,小碗大杯都可以。閩南人盛行的茶風俗就是講究功夫茶的泡法。在泡茶的過程中同樣講究“水、火、茶具”:水以山泉為上,民間有“山泉泡茶碗碗甜”的説法;泡茶的火以炭火為主;茶具多式多款,有功夫四件寶。有客人來到閩南人的家中時,好客的閩南人不僅以烏龍茶佳茗相待,還會拿出花生糕、炸棗、貢糖等茶點招待。  

閩南文化手抄報圖

  到了中秋節的時候,福州人也有着特別的風俗習慣。擺設家宴,飲酒賞月,還有“擺塔”習俗,都是非常獨特和有趣的。而閩南其他地區的中秋習俗就是“博餅”。閩南的這些風俗都與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彩的文化。

  總之,閩南茶文化源遠流長集哲學、倫理、歷史、文學、藝術為一體,是中華茶文化寶庫中的奇葩。閩南茶文化的精華是茶藝,講究五境之美,因為飲茶是面南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繁忙生活中的一大享受。

TAG標籤:茶文化 閩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