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漢族的節日有哪些

民族節日有:漢族的端午節、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節、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漢族的中秋節、蒙古族的那達慕。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漢族有什麼節日

漢族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寒衣、冬至、臘八等節日。

漢族的節日有哪些

中國漢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節日,有的一直延續,有的則隨着歲月的流逝逐漸淡化了。中國漢族的節日很多,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春節”又稱為過年,是中國漢族人千百年來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歲,初一要拜年。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衞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四大傳統節日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指的中國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而成為一種情感內藴深厚的慶典的過程。傳統節日豐富的民俗、慶祝活動,凝聚着這一國家或民族穩定的心理、情感和祈盼。

它是一種文化現象、一種文化標誌和民族文化情感的認同和皈依,中國傳統節日藴含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國家法定休假的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這四個節日都各自充滿着深厚的文化意藴。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漢族節日

漢族的節日有哪些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臘八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賞。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什麼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上元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在這麼多的節日當中,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

一、春節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也象徵團圓、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華民族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表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除舊佈新、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春節”民俗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

2007年,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將春節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二、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中國漢族、壯族、朝鮮族、苗族等少數民族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的前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這一天便叫做“寒食”清明節當天為先人掃墓,給祖先的墳墓除草添土。宋代以後,寒食禁火的習俗逐漸消失,清明掃墓仍普遍流行民間。

此外,人們在清明節還有踏青遊春,放風箏,盪鞦韆等習俗。

2006年,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端午節

每年的農曆初五,我們都有吃粽子和划龍舟的習俗。這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屈原胸懷愛國,卻報國無門,在楚國遭受秦國大舉進犯之後,於農歷五月初五投汩羅河而死。民間為悼念屈原,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粽子投入河中,讓魚蟹吃飽以免傷害屈原的遺體,並且舉行龍舟競渡表達哀思。

2006年,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四、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傳説是為了紀念嫦娥。

舊時,一些地區的婦女或姑娘們要在晚間祭月,祭月用的供品是各種月餅和切成花籃狀的西瓜等,形狀都是圓形,象徵着閤家團圓。祭拜後,全家圍坐在院中,一起吃月餅,飲桂花酒,賞月。中秋節還有給小孩子送兔兒爺的習俗。如今祭月儀式已逐漸消失,中秋節成為了人們團聚和娛樂的節日。

2006年,中秋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族的節日有哪些

中國漢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節日,有的一直延續,有的則隨着歲月的流逝逐漸淡化了。

中國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等。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春節”又稱為過年,是中國漢族人千百年來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歲,初一要拜年。

漢族的節日有春節、臘八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具體介紹以下幾個節日:

1、臘八節

臘八節,俗稱“臘八” ,日期在農曆十二月初八。古時我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也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2、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3、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4、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5、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TAG標籤:漢族 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