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武夷巖茶製作工藝

武夷巖茶製作工藝

1、採摘,採摘新梢芽葉,用手將茶梗輕輕折斷即可;

2、萎凋,將茶葉放在竹篩上,移至通風處使其自然萎凋;

3、做青,將茶葉放入容器中,間隔搖晃;

4、炒制,鍋中放入鮮茶,小火翻炒;

5、烘焙,將炒好後的茶葉放入焙籠中,火温為100℃左右。

1、採摘,採摘新梢芽葉,用手將茶梗輕輕折斷即可;

2、萎凋,將茶葉放在竹篩上,移至通風處使其自然萎凋;

3、做青,將茶葉放入容器中,間隔搖晃;

4、炒制,鍋中放入鮮茶,小火翻炒;

5、烘焙,將炒好後的茶葉放入焙籠中,火温為100℃左右。

武夷巖茶是中國著名的一種名茶,製作工藝獨特,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 採摘:武夷巖茶一般在春季和秋季採摘,採用一心二葉或一心一葉為原料。

2. 曬青:將採摘來的鮮葉在陽光下曬乾,使葉子中的水分揮發。

3. 揉捻:將曬乾的鮮葉放入製茶機中揉捻,使其表面變軟,從而方便滲透出茶汁。

4. 發酵:通過揉捻將茶葉內部的酶和氧氣充分接觸,觸發茶葉內部的化學反應,完成茶葉發酵。

5. 烘乾:將發酵後的茶葉在高温條件下進行烘乾,殺死茶葉內部的酶和雜菌,以保持茶葉的品質和口感。

6. 篩分:將烘乾後的茶葉經過篩分,去除雜質和不良茶葉,選出優質的茶葉成品。

7. 茶形處理:將茶葉按照形狀製作成不同的茶品,例如武夷巖茶的黃金、水仙、肉桂、白鶴等。

通過以上製作工藝,武夷巖茶得以保持其獨特的花香和巖韻,口感清香回甘。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武夷巖茶傳統制作工藝介紹

武夷巖茶傳統制作工藝介紹

  武夷巖茶是中國的傳統名茶,烏龍茶中的極品茶類,屬於半發酵的青茶,製作工藝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

  武夷巖茶製作工藝

  1、採青

  武夷巖茶的採摘標準為三葉半開面,採摘頂端駐茶開一半,以下三葉全展開為最佳。採摘完以後,運送時要注意保護鮮葉的完整,儘量避免折斷、損傷、散葉等現象。

  2、萎凋

  萎凋的'過程是茶葉生理失水的過程,包括有:走水、搖青、等青、發酵等工序,武夷巖茶特殊的品質就在於做青這一工序,是形成綠葉紅鑲邊、花果香味的關鍵。

  3、殺青

  殺青的目的在於使做青葉受高熱迅速升温,酶促轉化的發酵作用受到,從而鞏固武夷巖茶的品質特徵。同時通過高温殺青,花果香氣進一步顯露,形成新的芳香成分。

  4、揉捻

  把經過殺青的青葉乘熱揉捻成條索,形成蜻蜓頭狀。通過揉捏把剩餘茶汁擠壓出來,在茶葉表面形成“霜”,這一過程是聞幹茶香的主要味覺來源。

  5、 烘焙

  烘焙是武夷巖茶的最後一道製作工藝,分水焙、復焙、燉火。揉葉經散解後,進行水焙,至六成干時攤放一段時間,然後進行高温復焙,剔除梗、片和成形不好的茶條,最後加焙燉火。

相關文章:

1. 武夷巖茶肉桂有哪些保健功效

2. 武夷巖水仙茶是屬於什麼茶

3. 武夷巖茶肉桂的功效

4. 茶中之王武夷大紅袍的故事

5. 武夷山大紅袍等級如何分

6. 武夷山大紅袍的傳説

7. 喝武夷巖茶注意這五點

;

武夷巖茶的粗加工工藝

茶葉的加工製作直接決定了其產品的類型(即茶類)。武夷巖茶的加工製作工藝分初制工藝和精製工藝兩大部分。初制工藝主要包括採摘、萎凋、做青、殺青、揉捻、烘乾等六道工藝。

一:採摘工藝

茶青質量是決定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茶青質量包括茶青內在品質和外觀質量兩部分,茶青內在品質主要由茶樹品種、茶園立地環境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構成,外觀質量主要由茶青採摘的標準、時間、氣候、儲運等因素構成。

1:茶青標準:武夷巖茶要求茶青採摘標準為新梢芽葉生育較完熟(採開面三、四葉),無葉面水、無破損、新鮮、均勻一致。茶樹新稍伸育至最後一葉開張形成駐芽後即稱開面;當新梢頂部第一葉與第二葉的比例小於三分之一時即稱小開面,介於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時稱中開面,達三分之二以上時稱大開面。茶樹新梢伸育兩葉即開面者稱對夾葉。武夷巖茶要求的最佳採摘標準為開面三葉。不同的品種略有差異如肉桂以中小開面最佳,水仙以中大開面最佳等等。每個品種的最佳適採期都較短,在同樣的山場位置和栽培管理措施下適採期約為3-4天,同一品種在適採期加工不完時則掌握在茶園內茶青有一半以上開始小開面時開採,到大部分中開面,小部分大開面時全部採摘結束,採摘標準控制在一芽四葉至中大開面三葉,採摘期可延長到6-8天。

2、採摘時間:茶葉開採期主要由茶樹品種、當年氣候、山場位置和茶園管理措施等因素決定,武夷山現有主栽品種的春茶採摘期約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特早芽種在4月上旬,特遲芽種在5月下旬,以後每季(即夏秋茶)間隔時間約為50天左右(採後有修剪會延長下一季的時間)。採摘當天的氣候對品質影響較大,晴至多雲天露水乾後採摘的茶青較好,雨天和露水未乾時採摘的茶青最差。一天當中以上午9-11時,下午2-5時的茶青質量最好,露水青最次。因此春茶加工期宜選擇晴至多雲的天氣採製,陰雨天不採或少採制,則極有利於提高茶葉的品質。

3、採摘方式:有人工和機械兩種方式。人工採摘需人員多,成本高,管理難度大。應加強帶山人員的管理來控制茶青標準、採摘淨度和青葉外觀質量,在武夷山茶園分散,地形複雜,茶樹長勢不一處較為適用。機械採摘省勞工、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適宜大面積標準化管理的茶園使用。初次使用機採時茶青質量較差,含有大量的老梗、老葉,長短不一,因此使用機採前應先用修剪機定剪若干次,使樹冠形成整齊的採摘面,以提高茶青質量。機採連續使用2-3年後則茶青質量比人工採摘的更好,是未來大生產的主要方式。但長期連續採用機採會使茶樹芽梢多而瘦小,幹茶外形變細而欠肥壯,影響茶青外觀質量,可用人工採摘和機械採摘交替使用來防止該項缺陷。

4、茶青儲運 :茶青採下後應及時運達加工廠進入下道萎凋工藝。儲運期間應儘量縮短時間,並注意通風散熱,避陽薄攤,減少搬動次數,防止青葉堆放過厚、過緊、過久而造成機械損傷和堆沃燒傷。儲運時間過久均會使茶青質量下降。

二:萎凋工藝

萎凋是指茶青失水變軟的過程。

1、 萎凋標準:感觀標準為青葉頂端彎曲,第二葉明顯下垂且葉面大部分失去光澤,失水率約為10-16%。大部分青葉達此標準即可。青葉原料(茶樹品種、茶青老嫩度等)不同其標準也不同,如葉張厚的大葉種萎凋宜重、茶青偏嫩時萎凋宜重,反之宜輕。

2、萎凋方式:有日光萎凋、加温萎凋和室內自然萎凋三種方式。生產上主要採用前兩種方式。加温萎凋又分綜合做青機和萎凋槽萎凋兩種方式,日光萎凋歷時短(約幾十分鐘),節省能源,萎凋效果最佳;加温萎凋歷時長(約2-4小時不等),不均勻,茶青損傷嚴重,萎凋質量較差,特別是雨水青的萎凋,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改進其萎凋工藝。

3、 操作方法:日光萎凋要求將茶青至於谷席、布墊或水篩等萎調用具上進行,特別是中午強光照時不可直接置於水泥坪上萎凋,極易燙傷青葉。攤葉厚度約為2-4斤/㎡,萎凋全過程應翻拌2-3次,總歷時約為30-60分鐘,以達到萎凋標準為止。綜合做青機萎凋用90型長機慢檔萎凋比用120型大機萎凋的效果更好,熱風温度在30-32度為宜(手感為手觸機心熱而不燙)過高會燒傷青葉,過低萎凋時間會加長。每隔10-15分鐘翻動幾轉,總歷時無水青為1.5-2.5小時,雨水青為3-4小時左右。萎凋槽熱風温度為28-30度,每隔30分鐘左右翻動一次,攤葉厚度為10-15㎝左右,越厚越慢越不均勻。

三、做青工藝:

做青工藝是形成烏龍茶特有的綠葉紅鑲邊和品質風格的關鍵工藝。全過程由搖青和靜置發酵交替進行組成。

1、 做青原理:在適宜的温濕度等環境下,通過多次搖青使茶青葉片不斷受到碰撞和互相磨檫,使葉片邊緣逐漸受損,並均勻地加深,經發酵氧化後產生綠底紅鑲邊,而在靜置發酵過程中,茶青內含物逐漸進行氧化和轉變,散發出自然的花果香型,形成烏龍茶特有高花香和兼有紅、綠茶的風味優點。

武夷巖茶的製作工序有哪些呢

武夷巖茶的基本製作工藝為:採摘 →萎凋→攤晾→搖青←→發酵(做青)→ 殺青→揉捻→烘忓→毛茶→初揀→分篩→復揀→ 風選 →初焙→勻堆 →復焙 →精茶→包裝或入庫。

武夷巖茶的製作工藝流程

武夷巖茶的製作工藝流程

  武夷巖茶的製作工藝屬烏龍茶製作,區別於台灣烏龍茶追求鮮爽的輕發酵輕焙火、安溪烏龍茶追求花香的深發酵低焙火,採用深發酵重焙火做法。下面,我為大家講講武夷巖茶的製作工藝流程,一起來了解吧!

  青上(萎凋)

  讓茶葉的苦水走失,達到突出香氣、滋味的目的,通常人們把這個過程叫萎凋或者做青。做青過程中有走水、搖青、等青、發酵等工序交替進行,多次繁複。

  搖青的目的是促進葉邊緣摩擦,可以讓水分走失更快。等青是讓水分走失的過程中,在温度和濕度的`作用下起發酵作用,促進茶的酚類物質轉化,達到氣香味醇的目的。

  要根據茶青的轉化因素來決定搖次數,搖速度,搖多久,等多久等等,還要根據天氣、濕度原因決定怎麼搖。

  做青好了以後,把茶葉堆放在一起,這樣做的目的可以進一步讓茶葉的滋味醇和,這個時間比較短暫。

  烘乾

  茶廠採用薪炭加温的辦法,比採用的油燃和氣燃方法多了一種煙香,發現,煙是香的。

  烘乾技術看似簡單,温度的控制是關鍵,其實用多少温度把茶葉焙到幾成乾燥需留意。乘熱揉碾,看似做型,其實揉碾過程讓剩餘茶汁擠壓出來,在茶葉表面形成“霜”,也是聞幹茶香的主要味覺來源。

  焙火

  武夷巖茶是半發酵茶,在加工過程中還多了一道特殊的製作工藝——焙火。傳統的巖茶火功高,焙好後立即飲的話,火氣未除會有燥感。

  所以一般要存放一段時間後再飲,這樣滋味會更醇和。而且經過焙火的茶葉不但可以穩定和提高茶葉的品質,還可以長時間的存放。

;

能説説話春茶業的武夷巖茶製作工藝嗎

1、武夷巖茶初制過程包括:採摘、萎凋、晾青、搖青、做青、 殺青、揉捻、烘乾過程。2、武夷巖茶精製過程:毛茶初揀、分篩、復揀、風選、初焙、勻堆、復焙、精茶。

武夷巖茶的製作工藝,是茶葉中最複雜的嗎?

巖茶到底怎麼個複雜法

巖茶的製作工序:

1. 採摘: 採摘的茶葉開面需均勻,不同品種的採摘標準會略有區別,但一般情況下,鮮葉若採嫩了,製作出來的茶,水重,容易出苦水。若採老了,茶味可能不會那麼足,茶水略顯單薄,但口感比較醇。採茶青除了決定內質滋味,還決定了外觀,同樣嫩葉做出來的成品茶就細小,老葉則粗壯。

2. 曬青: 教科書上叫日光萎凋,利用日光讓茶葉失去一定水分,變軟,促進多酚類物質變化和香氣形成。如果是沒有太陽的天氣,只能靠機器在搖青桶中進行萎凋,時間則要比日光萎凋長。所以説做茶青要看天做青。

3. 搖青: 現在製茶多為機器搖青,但手工搖青也依然存在。搖青主要是讓茶葉碰撞,茶葉邊緣互相磨擦受損,使其發酵形成“綠葉紅鑲邊”,而茶葉的香氣也在搖青的過程中漸漸散發出來。説起來簡單,實際搖青是十分考驗做青師傅本事的, 做青做得好不好,關鍵看搖青 。如果是手工搖青,搖青力度、走水控制、室温,都十分講究。

4. 殺青: 也叫炒青,在高温下破壞茶葉中的酶的活性,停止發酵,穩定做青的品質,還有讓茶葉變得柔軟,便於下一步揉捻。殺青現在一般都是在機器中進行,殺青最早是手工在鍋中翻動,現在用的是半機械的滾筒,後面還需燒着柴火或液化氣。

5. 揉捻: 揉捻很好理解,就是在揉捻機上將茶葉揉捻成條索。如果茶青葉採得過老,揉捻時茶葉條索容易出現過鬆的狀態和茶碎片,還有炒青殺青要是炒得不到位,也會造成被擠壓成碎片的問題。

6. 烘乾: 基本都是用烘乾機了,需要烘焙幾道火才能乾燥。

以上就是整個做青過程,製作出來還是處於毛茶階段,屬半成品,要做成品茶還需精製。做青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任何一個環節不到位,都會影響品質。完全是天時地利人和,武夷山有句話叫“看天做青、看青做青”,除天氣因素外,做青過程發生的變化,製茶師傅得隨時掌握,隨時應對,這些都是要有經驗純熟的技術。把毛茶做好,是為下一步精製打下基礎。

毛茶做完,就開始做精製:挑茶梗、(老葉,揉不成條索,烘乾時就成了枯黃的葉片,也可以喝,只是有香、味淡不耐泡),風選,以達到茶葉淨度,然後走水焙(去除表面水分),放些日子,再精焙,最後才是成品茶。從做青到精製,整個製作週期很長,急不來的,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看完巖茶的製作流程,相信你已經對工藝的每一步有個大致瞭解,現在説重點,巖茶是半發酵烏龍茶,之所以會複雜,就難在發酵上,如何將“半發酵”發酵到位,沒到位茶葉就太青,而發酵過頭就成了紅茶。

第二難的地方,做精製的時候如何焙火,焙輕焙重對茶味都有影響,焙重了,怕香氣流失,湯水無味變空。簡單的講,不論是做青還是最後焙茶,全憑的是製茶師傅的經驗判斷。當然,做茶這事也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事,咱們也不必講得太玄乎,一切是經驗為基礎。如果你是巖茶的發燒友,想要把巖茶喝明白,個人認為最好還是從工藝開始瞭解,每一道工序對茶會帶來什麼影響,你理解進去了,喝茶的時候也就容易判斷出它的優缺點。

【茶文化】武夷巖茶獨特的製作工藝

      在決定巖茶品質的三大條件中,起決定作用的製作工藝。武夷巖茶製法精七是在炒青綠茶、小種紅茶製作的基礎上,承前啟後,一脈相承,又不斷創新和發展起來的。它取綠茶、紅茶製法之精華,又摒棄不科學的技術措施,巖茶的創制技術日臻完善,“成為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無與倫比”。    巖茶初制工序繁多,工藝細緻,其主要的有“採青、萎凋、做青(搖青)、殺青、揉捻、烘焙、揀剔、毛茶”。

      採青

春茶一般在穀雨後開採至立夏後七天左右結束。夏茶在夏至前後,秋茶在立秋後採摘。採摘的嫩度對巖茶質量影響頗大。過嫩則成茶香氣偏低,滋味較苦澀;過老則味淡香粗,成茶正品率低。及時採是寶,過時採是草。標準採法是“三葉半開面”,即頂端駐茶開一半,以下三葉全展開時採最好。在運送過程中,要保護鮮葉的新鮮,特別是要保護鮮葉的完整性,儘量避免折斷、損傷、散葉等不利提高品質的現象發生。

    萎凋

有日光萎凋和加温萎凋(雨天則用加温萎凋)。它是形成巖茶香味的基礎。萎凋的過程是鮮葉生理失水的過程,要恰到好處。失水過多則成“死葉”,水分散發不夠,則影響做青。   

    做青

武夷巖茶特殊的品質就在於做青。做青的過程,是半發酵形成綠葉紅鑲邊的過程;也是形成花果香的過程。因此,做青是決定毛茶品質好壞的關鍵。而做青要非常注意不同的品種和萎凋的程度(即內因),以及當時温度、濕度(外因)的變化靈活掌握。俗稱“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原則上是,搖青與做手結合動靜交替,厚攤靜入,前輕(搖的力度)後重,前短(搖的時間)後長。一邊促進內質變化,一邊水分繼續蒸發,使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緊密結合。

    殺青

殺青的目的主要是使做青葉受高熱迅速升温,以鈍化酶的活性(酶是巖茶製作過程中實現一系列酶促化學轉化的催化劑),使做青葉的酶促轉化的發酵作用受到,從而鞏固品質特徵。同時,通過高温(滾筒殺青温度在220-2600C之間)殺青,原有芳香成分的低沸點青臭氣進一步散發,高沸點花果香氣進一步顯露,在熱化條件下,還會形成新的芳香成分。

      揉捻

其目的一是將經過殺青的青葉揉捻成條索(形成蜻蜓頭,蛙皮狀);二是通過揉捻揉擠出茶汁,使之凝於葉表,有利於內含物的混合接觸和一定程度的轉化,便於沖泡飲用。

      烘焙

乾燥是最後一道工序,分水焙、復焙、燉火。揉葉經散解後,進行水焙(温度約1300C),至六成幹,薄攤晾索(攤放6-7小時),以便茶梗水分散發。然後高温復焙(温度1600C)。經揀剔將梗、片和成形不夠好的茶條除去,最後加焙燉火,即低温久烘,温度由高到低,開始80-850C,逐步降到40-500C,燉火時間約8-10個小時。通過低温久烘,以火調香,以火調味,使香氣、滋味進一步提高,達到熟化香氣,增進湯色,提高耐泡程度。燉火高超技術,為巖茶所有。清代樑章鉅稱:“武夷焙法,實甲天下。”

    總之,沒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精湛獨特的製造技術,就沒有武夷巖茶獨具的“巖骨花香”的神韻。正如當代茶葉界泰斗張天福所説:“由於武夷山獨特的自然環境的薰陶,遂使巖茶品質具特殊的巖骨茶香的‘巖韻’之風格。武夷茶葉不僅品質超羣,而且在中國,乃至世界茶葉的發展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所有的武夷巖茶都是經過碳焙加工而成的嗎?並不是!

都説“武夷焙法,實甲天下”,但所有的武夷巖茶都是用碳焙工藝製作的嗎?

很遺憾的告訴大家,並不是!

可能剛入坑的茶友聽到這個答案,會覺得匪夷所思。經常都聽到大家在説碳焙巖茶碳焙巖茶,你現在竟然告訴我,巖茶並不一定都是經過碳焙製成的?

如果巖茶沒有用碳焙工藝加工,那是怎樣進行焙火的?

彆着急,茶叔這就和大家來聊一聊~

首先,讓我們先回顧一下,什麼叫碳焙工藝。

炭焙,是指利用木炭的餘火持續焙茶。

炭焙時,焙籠中的温度約在120度左右。其操作過程複雜繁瑣,包括炭焙起火、燃燒、覆灰、温度控制等,不僅耗時費力,又需專業性和經驗,是一種及其講究技巧及經驗的烘焙方式。

碳焙工藝,可以説是沿襲了幾百年,自從武夷巖茶誕生之始,碳焙工藝就已經存在。也是因為古代對於茶葉需求遠不及現代,所以當時一直用碳焙工藝來焙茶。

雖然碳焙可以形成武夷巖茶獨特的茶湯口感風韻,令人一飲難忘。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傳統的碳焙工藝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為什麼呢?

因為碳焙工藝有着不可否認的缺點: 耗時耗力,產量低,難易滿足市場;專業性要求高,加工難度大,容易操作失敗。

所以,在碳焙的基礎上,一種新的焙火方式產生了,那就是 電焙!

電焙其實就有利用焙茶機進行焙茶,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茶葉烘焙方式。焙茶機是利用電加熱空氣,靠熱風傳導進行烘焙,基本上其傳熱方式完全屬於強制對流傳導加熱。

焙茶機操作起來更為簡 單, 專業性沒有碳焙要求那麼高,焙火的温度更加穩定,省時省力效率高。所以現在的很多茶廠及茶農,都是用焙茶機進行焙茶。

其實,用焙茶機進行焙茶,並不是什麼“祕密”,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市場需求所導致的。

就像是大紅袍茶葉,現在大家喝到的大紅袍,大多數都是拼配而成的,這是製茶技藝的進步,也是正常的行業發展現象。

既然有碳焙,也有電焙,我們要怎麼區分呢?可以從以下3點進行辨別:

1、火功香型不同

碳焙和電焙最大的差別在於哪裏?在於焙火的“原料”不同。

碳焙用的是木炭,所以經過碳焙的巖茶,有炭火香,注意,是碳火香。而經過電焙的巖茶,只有火功香。

但是,如果是焙火過重,茶葉本身就已經碳化了,這個時候即便是用電焙,也會聞到炭火味,不過這個時候的茶葉,已經是“壞茶”了,可以很容易辨別。

2、火功香持久性不同

碳焙的時間需要很久,茶葉長時間被碳火散發出的熱量烘烤,茶葉吸收的碳火香就會更多更濃,因此經過碳焙的巖茶,碳火香更為持久,更耐存放。

但是經過電焙的巖茶的火功香一般只能保留十幾個月,火功低的消失得更快。

3、口感不同

電焙的武夷巖茶,杯蓋香高揚濃郁,但香氣不易落入茶湯,即水香較淡;碳焙巖茶香氣馥郁,水香悠久,內涵茶韻、喉韻、泡水、後勁十足。

可以説電焙茶香氣雖然高揚,但不夠持久;碳焙茶如打太極拳,後勁連綿不絕。

既然碳焙茶和電焙茶有所不同,那我們應該喝哪一種呢?

如果是兩種放在一起選擇,那肯定是碳焙巖茶。但是現在碳焙工藝,大多數是用在品質較好的巖茶上,產量少,價格當然也不菲。

而且對於一般的茶友來説,通過焙茶機焙制的巖茶,已經可以滿足需求了,甚至可以更好的滿足市場需求!

所以,如果不是有特殊的要求,選擇電焙巖茶就可以。畢竟,存在即有價值,否則就不會出現這項技術了!

大紅袍製作工藝流程

大紅袍製作工藝流程如下:

採摘、倒青、晾青、做青、炒青、揉捻、復炒、復揉、初焙、揚箕、晾索、揀剔、復焙、燉火、團包、補火、毛茶裝箱、精緻分篩、歸堆近20道工序.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手工製作工藝最主要的10道製作工序,即採摘、萎凋、做青、雙炒雙揉、初焙、揚簸晾索及揀剔、復焙、團包和補火等。

一、大紅袍的特質介紹

1、大紅袍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茶湯呈深橙,清澈豔麗;葉底軟亮,葉緣硃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三角立體茶包,香久益清,味久益醇。

2、“大紅袍”有,清香型、濃香型的品質特徵是: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二、大紅袍的特質描述

大紅袍巖韻明顯,濃醇順滑,香高持久,很耐沖泡。大紅袍極耐沖泡,其沖泡方法與鐵觀音類似,宜使用蓋碗或容積較小的紫砂壺,沖泡九次仍有原茶真味。

①形狀:條形,條索緊結、壯實﹑勻整。

②色澤:色澤青褐潤亮。

③湯色:金黃明亮。

④香氣:馥郁,有蘭花香或桂花香,香高而持久,

⑤滋味:醇厚,甘醇,巖韻明顯。

⑥葉底:“綠葉紅鑲邊”,呈三分紅七分綠的特點。葉面有蛙皮狀突起,俗稱“背”。

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的工藝特點

武夷巖茶(大紅袍)所以深受人們賞識,在於它的品質優異和獨有的“巖骨花香”。優良品質的產生,不外乎:一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氣候條件;二有豐富的適制烏龍茶的品種資源;三歸功於獨特精湛的製作工藝。 其傳統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環環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對茶質起關鍵作用的是“複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大做青”、“走水返陽”、“雙炒雙揉”、“低温久烘”等環節。

在製造過程中即精選適制的茶樹品種,嚴格採摘標準,又運用精湛細緻的焙制技術。巖茶焙制的工序為:萎凋、做青、殺青、揉捻、烘焙。巖茶的做青,搖青與做手交替進行。將曬青後的茶青置於水篩或搖青機中,不斷迴旋和翻動,使葉緣磨擦,搖青次數從少到多,力量從輕到重,間歇時間從短到長,周而復始,反覆5~7次,後期搖青不足輔以雙手輕拍做手。全程8~12小時。因茶樹品種,氣候,曬青程度等不同,做青次數,程度也不同,既“看青做青”、“輕萎凋重搖”、“重萎凋輕搖”。

巖茶的烘焙特點是,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形成特有的火功。武夷巖茶的泡飲,別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噱咽,先嗅其香,再試其香,徐徐咀嚼而體貼之”(《隨園食單》)。開湯第二泡香才顯露。茶湯的香氣自口入,從咽喉經鼻孔呼出,連續三次,所謂“三口氣”,即可鑑別巖茶的上品的香氣。更有上者“七泡有餘香”。大紅袍為千年古樹,稀世之珍。後九龍窠陡峭絕壁上僅存4株,系植于山腰石築的壩欄內,有巖縫沁出的泉水滋潤,不施肥料,生長茂盛。於每年5月13日~15日高架雲梯採之,產量稀少,被視為稀世之珍,從元明以後為歷代皇室貢品。

武夷大紅袍,屬於單樅加工、品質特優的“名樅”,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製而成。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巖韻特徵,飲後齒頰留香,經久不退,沖泡9次猶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譽為“武夷茶王”。

TAG標籤:武夷 巖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