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茶文化繪畫

茶文化繪畫

茶文化繪畫是一種將茶文化和繪畫技巧結合起來的藝術形式。它涵蓋了茶道、茶藝、茶葉種類、茶器、茶文化史等方面,以茶為主題,以繪畫為表現形式展示了茶文化的奧妙和美感。

茶文化繪畫包括很多形式,比如水墨畫、工筆畫、國畫、油畫、素描等等,可以用不同的畫技來表現茶的品種、形態、特色和精神內涵。總的來説,茶文化繪畫注重的是對茶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通過繪畫的手法表現出茶文化的各個方面。

茶文化繪畫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透過茶文化的表現,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繪畫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將畫與茶的相互配合,讓人們感受到茶文化的美好和神祕。茶以其香氣、味道、形態的獨特魅力吸引着人們,而茶文化繪畫則用筆墨描繪出了茶的美與神韻,讓人們更深入地瞭解茶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在現代生活中,茶文化繪畫正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一種時尚和文化的表達方式。它是一種讓人們感受到生活情趣的方式,也是一種尊重傳統文化的態度。茶文化繪畫,既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又體現了當代文化的創新與變革。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文化的繪畫作品賞析

  茶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歷史,自然也會有很多的茶文化的繪畫作品出現在眾人面前。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繪畫作品賞析,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繪畫作品賞析1

  

  茶文化的繪畫作品賞析2

  茶文化的繪畫作品賞析3

  茶文化的繪畫作品賞析4

  茶文化的繪畫作品賞析5

  禪茶文化的精神

  泡茶、喝茶,可以説與修行佛陀的教誨“八正道”一致。因為泡茶時,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靜靜地喝茶的態度,也類似於坐禪修行法。有句話説:“茶禪一味”即喝茶和修禪是一個味道。

  八正道的解釋有兩種含義:一是世間的八正道,即是正確生活的一種標準。二是出世間的八正道,是修行者修習智慧解脱之道所應遵行的生活標準。因此可以這麼説,八正道是任何修學佛法之佛弟子皆應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態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淨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條通過德行(戒)、理性(慧)與精神淨化(禪定)而走向體證世間及實相的路徑。所謂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命、正念、正定為八正道。

  正見

  正確的知識和見解就是正見,反之為邪見。世俗生活中的正見是指一些正確經驗所積累的知識、善良的心腸,理性恪守的情操,通過名稱、標誌及事物的相貌與形狀而產生的一種分辨體系,有一定的相對性。出世間的正見指依教義保持慧照分明,見理正確。但根本上講,出世間正見則只有在明心見性後的人才會真正擁有,只有通過修習正確的禪定及放下一切雜念與染著後才能生起。

  正思維

  沒有貪、嗔、痴等煩惱的情況下,依正見觀察、思維,如理地作出決定的過程和狀態,所以正思維又稱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維才能做出正確之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比如腦海裏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等,都是正思維的表現。出世間的正思維則指依佛學義理作想作觀,利於我們斷惑證真。 在品茶時,應該暫時放下世間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顆謙虛的心、無染的心來品茶。

  正語

  不撒謊,不花言巧語,不搬弄是非,不發表引起兩者之間的憎恨、敵意及不和之言論,不粗惡口罵人,不苛刻、酷毒之諷刺,不作無意義之空談。等等就是正語。所謂直心為道場,修行人須光明磊落、坦蕩蕩、和藹可親地説話做事。出世間正語要求較嚴,不專心修道四處遊説、行咒術、算卜、仰觀星宿等言辭即是沒做到正語。 品茶時當然不可論及東家長西家短的是非以及談論與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無關的事情。

  正業

  不違法,不侵害一切眾生利益的行為和職業等就是正業。修道時修無漏慧,住於清淨梵行之中,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也為正業。日常生活中,比如我們從事賭、淫、盜、獵、宰屠、、軍火買賣等都為邪業。而且這個盜很廣義,我們佔小便宜,甚致偷税漏税都是盜。因此,凡不屬於我們的利益我們硬要佔為己有都為盜。 禪茶人當然要堅守正業。

  正命

  以合法不損害眾生利益的謀生方式來維持生命,乃至不販賣眾生、軍火、殺生器具、或嫖賭等行為或行業都為正命的一種體現。若是出家人,則是如法修行,如法求衣服、飲食、坐卧具、病緣醫藥,不貪圖供養等為正命。

  正精進

  如法認真地修行等都為正精進。反之為邪精進。佛門將木魚視為法器之一,認為魚晝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製成魚形,以敲擊木魚警戒僧眾晝夜思道,努力修行,這就是正精進的表現。 吃茶就老老實實吃茶,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一門深入。

  正念

  以世間法來説,不生之心念,稱為正念,反之則是邪念。以修行來説,即是憶念正法,生出信持正法的念頭,唸經、唸佛、唸佛咒等都為正念,否則即是失去了正念。在高層次修法中,哪怕有不行善和犯惡的心念也為失去正念。 時時刻刻不離禪茶之“平常心”。

  正定

  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為外境而沉論、迷失也為正定。對於修行而言,對境無心即是正定,正確的禪定是我們轉識成智的有力保障(由定發慧)。外道氣功也修禪定,有的則很可能是邪定(易走彎路或走火入魔)。修習正定者才有開啟大智慧的無上果報。

   與清淨心

  清淨心,即無垢無染、無貪無嗔、無痴無惱、無怨無憂、無系無縛的空靈自在、湛寂明澈、圓融無住的純淨妙心。也就是離煩惱之迷惘,即般若之明淨,止闇昧之沉淪,登菩提之逍遙。有了清淨心,則失意事來能治之以忍,快心事來能視之以淡,榮寵事來能置之以讓,怨恨事來能安之以忍,煩亂事來能處之以靜,憂悲事來能平之以穩…… 品茶就是需要清淨心,禪茶首先要“靜”然後再進入“淨”;“靜”者歇卻狂心,“淨”者一塵不染。經常聽到佛教的朋友們説發心,一般所説的發心,不外乎出點錢出點力,這是發小的心。經典上説發菩提心,什麼是發菩提心?大徹大悟而成佛,這是真發心。發菩提心又叫發大悲心,真開悟了,才可以無我,才可以犧牲自我度一切眾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體,那麼,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圓覺經’所講的清淨心。諸大菩薩雖然大大慈大悲中,自性卻是清清淨淨。菩提者覺悟也,悟了道,得了清淨心,才進入大慈大悲菩薩道。

  發了清淨心又什麼好處?可以遠離諸病。什麼病?頭疼、牙痛、胃痛、心臟病、肝臟病、腎臟病,這些是肉體地水火風四大不調所引起有形的病,還有屬於心理無形的病,諸如一切煩惱,一切希求,一切妄想,貪、嗔、痴、慢、疑等等都是病。

  宋代慈明禪師喜歡呵佛罵祖,罵人是他的教育法,他的罵是出了名的,他的佛法可也了不起。當時的駙馬爺是他的同參道友,也參禪開悟了的,臨死前,寫封信給慈明,告訴他要走了。慈明乘船趕去,駙馬等他一到,兩人談了幾句就走了。慈明禪師在回程的船上,突然中風,嘴巴歪斜。

  他的徒弟急得不得了,説:‘啊!您是悟了道的一代大師,你的嘴巴歪了,回去怎麼見人?’

  這位平日愛罵人,呵佛罵祖慣了,他的果報來了,嘴巴都罵歪了,這怎麼辦?

  慈明禪師説:‘別急!不用擔心!’然後雙手托住下巴,用力一扭,説:‘你看!這不就好了!果然嘴就不歪了。慈明何以有此本事?

   與六和敬

  禪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

  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須要做到身業清淨,和睦相處,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須做到互相包容。

  口和無諍

  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要説愛語、柔軟語、正語、真實語、實義語。把握説話五原則:

  ① 仔細聆聽,想了再説;

  ② 語音清楚,語詞恰當;

  ③ 語氣温和,態度誠懇;

  ④ 內容豐富,幽默風趣;

  ⑤ 不説他過,緊守祕密。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須要做到語業清淨,即説話的語氣,要謙和禮貌,悦耳可愛,不宜惡口粗聲,引人不快,以致發生爭吵的事件。

  意和同悦

  心是一切行為、語言的基礎。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語言,進而形成什麼樣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學調伏自心,以出離心解脱煩惱,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無量心廣度眾生。日用平常保持精進心、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願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軟心、清淨心、通達心。面對一切人事物時,於內心作意欣樂:廣大意樂、長時意樂、歡喜意樂、荷恩意樂、大志意樂、純善意樂。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須要做到意業清淨,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懷,有值得歡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為求個人的歡樂而不顧大眾的歡樂,或把個人的快樂建築在大眾的痛苦之上。

  戒和同修

  戒是無上菩提本,百善戒為先。戒是定慧二學的根本,無戒則定慧彷佛蓋在沙灘上的高樓,容易倒坍。無規矩不足以成方圓,戒律乃是維持教團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極止惡和積極行善,只有遵守了禪茶的儀規才能更好的進入“禪茶一味”的境界。

  見和同解

  知見決定一個人或團體的走向與成敗,佛教最重正知正見。但隨着佛教二千五百餘年的發展,不同宗派傳承發展出各自的知見,佛弟子宜全盤瞭解,不應北傳譏南傳為小乘,南傳否定北傳為非佛説,密教斥顯教為不究竟,應該互相包容。而作為禪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應該抱着一個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目的。

  利和同均

  大家所獲得的利益,包括財利和法利。不論是經濟上的財利,或知識上的法利,必須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發生利害衝突,或養成營私肥己的惡習,不能使教財成為公產,致引起爭權奪利的糾紛,會影響到教團的破產。不僅大家一起品嚐禪茶甘露而且還要分享禪茶帶給大家的法喜。

   禪茶與雅

  正確,合乎規範是名為雅;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遠、正而不邪都是“雅”;富貴不矜、貧賤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無做、無做而做是謂高雅。

  古今茶人無不以品茗談心為雅事,以茶人啜客為雅士,“雅”對中國茶文化影響最深。

  禪之精神在於悟,茶之意境在於雅,茶承禪意,禪存茶中,把茶的內在精神體驗用語言和藝術表現出來就是“雅”,而“雅”所藴涵的茶的無限“真諦”是需要“吃茶去”才能體驗的。而作為“禪茶一味”的禪茶必須是傳統的茶之雅與對佛法的領悟的有機結合。

  禪茶之旨趣就是籍“雅”來體悟佛法之空性。宇宙間萬事萬物包括人類自身在內它的本體都是四大所成,即地、水、火、風這四大所成,在禪茶茶道中四大均有所表,即茶具表地大,沏茶之水錶水大,給茶水加温之熱力表火大,行茶道之動作或品茶表風大。禪茶雖然是“空”,但禪茶含萬法。這裏所指的“性空”的“性”不是物理學和生物學意義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種不依條件(緣)的存在的“自性”(自體),“自性”的含義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規定自己、本來如此、實在恆常的意義,人們只要冷靜反覆推論思考就會領會,不依任何條件的絕對的存在的“自性”是根本沒有的。佛法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各種條件(緣)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緣生則生”、“緣闕則闕”,即產生該事物的條件具備了,該事物就產生而存在,條件不具備,就不能產生。緣生的事物不能離緣而存在,這就叫作“無自性”,即“性空”。

  佛法講“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們認清宇宙人生的,以解除身心的束縛,獲得解脱和自在。能積極進取、淡泊名利、樂於助人、不圖回報,既利於社會,又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些人因不瞭解“有”的空性本質,過分執着“有”,把“有”當作一種永恆不變的存在,這是一種貪慾的人生,一個人對“有”看得太重,貪得無厭,慾壑難填,那麼他就會煩惱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萬有性空”來破除他們對世間假“有”的常見。世間還有一些人,他們雖能看出“有”的虛幻實質,但因不瞭解緣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續不空,認為世界一切萬物既然是虛幻的,那麼生存還有什麼意義呢?於是他們中有的人不顧家庭倫理、社會道德,放縱自己、為所欲為;還有的人則是消極厭世、頹廢悲觀。這兩種人生態度才是虛無主義。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續不空”來破除他們執着“空”的斷見。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來破除迷界的舊執着——盲目貪婪、極端自私的人生態度,用“相續不空”來建立悟界的新觀念——積極奉獻、造福人類的人生觀。

 

什麼是世界上第一幅茶畫

《蕭翼賺蘭亭圖》是世界上第一幅茶畫。

目前已經發現唐代茶事的繪畫作品,是唐著名畫家閻立本題為《蕭翼賺蘭亭圖》的繪畫作品,和唐人佚名《宮樂圖》及周昉《調琴啜茗圖卷》為最著。詩碑則以袁高《茶山詩》與杜牧《題茶山》顧渚山石刻傳名。茶帖則以唐代書法家懷素《苦筍帖》傳之於世。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該畫描繪了唐太宗遣蕭翼賺蘭亭序的史事。畫面有5位人物,中間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對面為蕭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畫面上,機智而狡猾的蕭翼和疑慮為難的辨才和尚,其神態維妙維肖。畫面左下有一老僕人蹲在風爐旁,爐上置一鍋,鍋中水已煮沸,茶末剛剛放入,老僕人手持“茶夾子”欲攪動“茶湯”,另一旁,有一童子彎腰,手持茶托盤,小心翼翼地準備“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這幅畫不僅記載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實,而且再現了唐代烹茶、飲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過程。

這些有關唐代茶文化之繪畫、碑帖作品,充分顯示唐代茶文化活動之興盛。無論宮廷、民間對茶事活動,皆頗為講究。

"日常何所事?茗碗自矜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的畫是哪一幅

唐伯虎一生作過不少畫,茶畫是他畫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唐伯虎的茶畫,也是明代茶畫的一絕。

明代的茶藝思想,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哲學思想加深,主張契合自然,茶與山水、天地、宇宙交融;二是民間俗飲不斷髮展,茶人友愛、和諧的思想深深影響各階層民眾。茶畫,作為茶文化的重要部分,當然離不開上述特徵。

唐寅《事茗圖》

風流才子唐伯虎,是明代著名的文人,詩詞書畫,樣樣精絕,他的畫充滿了浪漫的情調與豪放的風格,但又不是放蕩不羈。唐伯虎一生愛茶,與茶結下不解之緣。他愛茶,喝茶寫茶畫茶,《事茗圖》是他茶畫中一幅體現明代茶文化的名作。畫中,他用自己熟練的山水人物畫法,勾勒出高山流水,巨石蒼松,飛泉急瀑。這些景色,或遠或近,或顯或隱,近者清晰,遠者朦朧,既有清晰之美,又有朦朧之韻。在畫的正中,一條溪水彎曲汩汩流過,在溪的左岸,幾間房屋隱於鬆、竹林中,房下是流水,房上是雲霧繚繞。此景,讓人一看,宛如世外桃源。房中,門户大開,一人正在就讀,案頭置有茶壺,茶盞,品茶就讀之意韻蕩然飄出。屋外右邊,一老者手持竹杖,行在小橋中,身後跟着小童,小童手中抱着古琴……也許,這又是一個契合自然的茶人。此畫左邊,唐伯虎自作題詩:“日常何所事?茗碗自矜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有人説,這是唐伯虎心隱山林品茶就讀的生活畫,也有人説,這是明代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文人雅仕隱居圖。《事茗圖》,不管是畫還是書,都是明代佳品。

關於茶的繪畫展名稱有哪些

茶之趣,茶韻時光。

1、茶之趣。該名稱是茶文化主題畫展,可以直接體現出茶的樂趣。

2、茶韻時光。該名稱是茶文化題材筆墨畫展,表達了一段真正閒暇的時光,一個完全放鬆的心情,才能通過繪畫品出好茶的韻味。

茶文化手抄報 優秀作品

先用鉛筆在紙上淡淡的描繪出輪廓和其他裝飾用的圖案。輪廓有很多種,比如在最上面寫好標題,也可以在中間寫(最好是美術字,平常的那種也可以不過一定要畫粗點,不然會沒什麼存在感,還會顯得格格不入)然後在其他空白地方畫出一些大邊框邊框可以按自己喜歡的來,比如書卷,蘑菇,房子,藤蔓圈出來的方框等等(可以在百度裏搜索手抄報輪廓)。邊框中也可以加入一些裝飾。而裝飾用的圖案可以根據自己繪畫的主題來決定,比如端午節就可以畫幾個粽子,春節就可以畫燈籠,對聯等

描繪好輪框後,就用黑色勾線筆勾畫(這一步要慢慢畫,但也不能太慢,不然會有黑色的點),大邊框可以用粗的勾線筆,而一些小細節就用細的那一邊3

勾畫完之後就用橡皮擦把鉛筆的印記擦掉不然會影響美觀,儘量擦乾淨4

輪廓畫好以後,當然就是塗色了,顏色儘量選擇一個色系的,例如,硃紅,大紅,橘色。繪畫較好的朋友可以嘗試更高的技巧,如漸變,疊加等,如果是畫畫一般的朋友,就規規矩矩的平塗吧(ง •̀_•́)ง

色也上好了,就差最後一步寫字了,邊框裏面可以畫橫線,然後在裏面寫字。內容可以通過網絡書籍和其他途徑獲得,但記住一定要是符合主題的。還是以端午節為例,內容就可以寫端午節的來歷、習俗和關於端午節的歷史故事等。

最後再琢磨一下細節,手抄報就完成了。

餐廳畫有一個壺兩個茶杯一瓶梅花是什麼

這是一幅描繪茶文化的畫作。壺和茶杯是茶具的代表,梅花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代表性花卉之一,常被用來象徵堅韌不拔、清雅高潔的品質。這幅畫作可能表達了餐廳主人對茶文化的熱愛和推崇。

據現有考證資料最早的茶畫出現在

據現有考證資料最早的茶畫出現在唐朝。

茶畫早出現在唐代,當時的茶畫多以描繪茶具和茶葉為主。隨着時間的推移,茶畫逐漸發展成為了一種的藝術形式。

宋代是茶畫發展的高峯期,當時的茶畫不僅描繪了茶具和茶葉,還描繪了人們品茶的場景和茶文化的內涵。明清時期,茶畫更是達到了,成為了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被廣泛地應用於茶文化中。

茶畫按照內容可以分為茶葉畫、茶具畫、茶人畫等。其中,茶葉畫主要描繪茶葉的形態和品種,茶具畫則主要描繪茶具的形態和用途,而茶人畫則主要描繪人們品茶的場景和茶文化的內涵。

此外,茶畫還可以按照畫法的不同分為工筆畫、寫意畫等。茶畫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具有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茶畫記錄了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和茶文化的內涵,是研究茶文化的重要資料。以上數據來自知乎。

茶畫簡介:

茶畫,在中國茶文化裏有着獨特的藝術魅力,為廣大茶人所青睞,從表達方式上屬於傳統水墨國畫,但是從內容上細分,又可歸屬於文人畫。

相對於酒,飲茶是一大雅事,特別是好茶的生長地,多在綠水青山雲霧繚繞之境,在中國傳統山水畫家的心海里特別有共鳴感,很多明朝畫家都喜歡在山清水秀的大自然中品茶。

比如“吳門四家”的茶畫就非常有代表性,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唐寅的《事茗圖》等,他們基本都是描寫山水之境下的茶人生活情趣,或飲茶,或燒水,等等,閒情逸致,樂在其中。

茶與畫的結緣,在中國茶文化史上是非常值得大書一筆。茶有禪意,茶禪一味,不少畫家借畫反映出不少深入淺出的哲理,耐人尋思。

建蘭白如意,白字畫區別

區別如下:

1、白字畫包括白古拉、白文拼、白彩字多種風格,其中白古拉字最為傳統和經典,其筆法工整、流暢、端莊,給人一種清雅脱俗之感,而白文拼和白彩字則在白古拉字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繪畫元素,更加新穎多樣。

2、白字畫是對茶具、藝術品、工藝品與茶文化有關的事物進行書寫和繪畫,而建蘭白如意更多地注重體現茶文化的內涵,通常會有茶葉、茶具元素結合在一起。

茶文化畫報活動的意義

提高道德修養。茶文化畫報活動對豐富素質教育的內容以及更好弘揚茶文化本身都具有一定積極作用,有提高文化品位和道德修養的意義。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

茶與書法,茶與美術,茶聞趣事,名人與茶,(每個都簡短點)

茶是從大自然中走出來的,書法是“師法自然”的。茶從種植、炮製、包裝、飲用,帶着自然生態的本真,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藴,產生了茶道、茶藝,發揚光大了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的筆墨紙硯都是自然天成和手工製作的,在書寫以後,使中國文化得到昇華。兩者都滲透着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而且互相關聯影響。試想,茶文化當中如果沒有書法和它連接的中國文化的浸潤,茶文化也不成其茶文化。

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通過構圖、造型、塗色等手段,來創造可視形象的一種藝術。所以,它的範圍或內容,除一般認為的繪畫、雕以外,甚至還包括建築在內。茶文化中的雕塑技藝,主要集中在茶具和團茶、餅茶的造型及飾面上。如宋朝北苑的龍、鳳貢茶,其飾面的花紋特別講究,經常更新。宮內更有在貢茶上加上其他裝飾物的活動,其時稱之為“繡茶”。

茶與婚禮:茶與婚禮的關係,簡單來説,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作為禮儀的一部分。它起於何時?從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按本民族的禮節帶去茶開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時,飲茶之風甚盛,社會上風俗貴茶,茶葉成為婚姻不可少的禮品。宋時,由原來女子結婚的嫁粧禮品演變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禮。至元明時,“茶禮”幾乎為婚姻的代名詞。女子受聘茶禮稱“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禮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禮的觀念。有“好女不吃兩家茶”之説。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為見面,表示忠貞不移。如《紅樓夢》書中,王熙鳳送給林黛玉茶後,詼諧地説:“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麼還不做我家的媳婦。”如今,我國許多農村仍把訂婚、結婚稱為“受茶”、“吃茶”,把訂婚的定金稱為“茶金”,把彩禮稱為“茶禮”等。

陸羽(733-804),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東崗子、桑苧翁,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奉為“茶聖”。

TAG標籤:繪畫 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