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在學校中如何修煉自己心理課堂

在學校中如何修煉自己心理課堂

1、正確對待自己: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對自己的長處、短處,優點、缺點都應有符合實際的評價。評價過低,就會缺乏信心,工作缺乏勇氣和膽量,情緒消極低沉,自己的聰明才智得不到發揮。自我評價過高也不利身心健康。

2、正確對待別人:良好的關係對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因為一個人生活在羣體之中,工作需要別人支持,困難需要別人幫助,失望需要別人理解,喜悦心情也要有人共同分享才能體驗到快樂,憂愁和苦悶也需在朋友間進行傾訴才感到舒暢,所以要想身心健康必須善交朋友。

3、正確對待環境:適者生存是生物進化論的普遍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講,能適應環境不斷變化者為心理健康。

4、正確對待工作(學習)、榮譽:在工作中取得成績,才能品嚐到生活的樂趣。謙受益,滿招損是心理健康者的格言,把榮譽當作動力,可以輕裝前進,把榮譽當作包袱形成壓力和負擔則有損健康。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如何調節學生的課堂心理

一、營造温馨的課堂精神環境

精神環境是一種心理教育的環境,對中學生的發展特別是情感發展、社會性、個性品質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氛圍的創設是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起點,是激活或喚醒學生心理活動的“起搏器”,也是誘發學生積極行動的外在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創設一個寬鬆、和諧、民主、沒有壓力的精神環境,能讓學生在健康的環境中得到發展。

1.創建和諧的班集體

班集體是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的主要環境,因此,要使學生健康成長,就必須建立一個和諧、有活力的班集體,使學生在健康的心理氛圍中成長.在班裏開展互幫互學、互助互愛的活動,讓學生之間相互深入瞭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愛的同學關係。對有困難、有缺點的學生,用平等真誠的態度給予幫助,使他們在學校裏心情愉快、精神放鬆。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温暖,享受到集體的愛撫,體會到集體的信任。在一個人有困難的時候,集體及時伸出友愛的雙手給予幫助;在一個人情緒不好的時候,集體及時送上真誠的話語給予理解和寬慰,都會給學生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2.創設輕鬆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悦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營造最佳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鬆。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那麼,應如何減輕或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筆者認為,在教學中,要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要全面關心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對差生要給予更多的關愛,讓他們感到教師信任他們、期待他們,使他們產生温暖感;課堂上教師一個讚賞的目光、一個肯定的微笑、一個關懷的眼神,一個善意的皺眉、一個親切的等都可以很好的讓學生馬上調整自己的航向。學生們從老師這親切多樣的體態語言中感受到了關愛,感受到了讚賞,讓學生的心理上沒有牴觸情緒。使學生本來較為緊張的心情得以舒緩,這無疑是形成輕鬆愉快氣氛的前提。

3.傾注真心的關愛

蘇霍姆林斯基曾對認知與情感的關係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教師應深入瞭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經常與學生談心、交流,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營造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

在課堂上,每一步教學環節的擬訂和實施都要適應學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據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軌跡進行教學,這樣恰恰滿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同時,學生的心理素質也受到訓練,原有的心理認知水平也得到提高,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教育效果。

1. 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中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我們要啟發學生樹立美好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並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説:“只有能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教育。”教材中藴涵着豐富的科學史的材料,這些科學史不僅可以讓學生樹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勵起學生學習的進取精神,激發學生心理向積極健康的方向澎湃前進。加強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使他們從小就逐步弘揚和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長的需要。

2.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個人成才所必備的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康的個性的品質,是一種可貴的心理狀態,它能將人的一切潛能充分調動起來,讓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並達到最佳狀態。但學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也存在着差異,這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習和其它各種活動中。學生的判斷能力較弱,老師心理投射是他們形成自我評價的主要來源,學生需要從老師給予的肯定性評價中確立自信心。如果老師評價這個學生能幹。他就認為自己確實是這樣,遇事敢於自己動手去做;如果平時老是講一些打擊他的語言,他就覺得自己真的不行,就失去自己動手去做的信心。心理學研究表明,缺乏自信,產生自卑情緒總是與多次的失敗經驗相聯繫。而自信心則是成功的必然情感體驗。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還要創造機會,讓他們品嚐到成功的喜悦。

3.鍛鍊學生的毅力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等很多不同的心理,這時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結合學生的情況,運用合適的方法、手段對學生進行課堂心理,使學生走出被動學習的不良狀態,有效地形成學習的“生態場”。心理健康的人會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面對挫折,在挫折中會自動調節情緒,克服困難,頑強拼搏,而這種克服困難的表現和毅力,又進一步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心理素質差的人常常在挫折面前驚惶失措,變得消極悲觀、自卑怯懦,阻礙前進的信心和動力,並對心理的發展形成消極的影響。所以,教師應當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鍛鍊,使他們在成功與失敗的交替感受中,心理更趨成熟。

4.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競爭是公平的,但競爭也是殘酷的。優勝劣汰,這是競爭帶來的必然結果。課堂中開展競爭活動,不僅在於通過活動使競爭意識深入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還在於使學生得到各種心理體驗與心理調整,特別是在經歷了失敗的痛苦之後,心理承受力的鍛鍊與心理平衡的再調整,對學生至關重要。在每次競賽結束後,讓學生在班級內或小組內進行自我總結,總結成功的經驗,找出失敗的原因,經過一個階段的心理調整,絕大多數經歷了失敗的學生會告別過去,以全新的姿態投入新的競賽中。

5、調整學生的焦慮心理

所謂焦慮是指學習者在自尊心受到潛在威脅的情境下產生的一種憂慮心理傾向。學習焦慮是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它是學生感到來自現實的或預想的學習情境對自己自尊心構成威脅而產生的某種擔憂心理反應傾向。因此,不論優秀生還是學困生,都會經常體驗到學習所帶來的各種壓力以及由此引發的不同程度的緊張和焦慮。焦慮程度過強或過弱都會產生破壞作用,都會抑制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取得最佳效果的焦慮應當是適當的。一方面,要防止學生焦慮程度過強。中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高峯期,自尊心極強,很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得到肯定。這種心理表現在課堂上害怕發言,怕説得不好影響自己在老師和同學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學生焦慮程度過弱。教師要抑制學生的依賴心理,避免一講到底,應在課堂上不斷地製造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他們的學習責任感。

在教學中有許多的教育契機,只要我們能善加利用,適時的給予啟發與引導,學生的心理素質必然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課?

一、營造輕鬆、和諧氛圍 真誠與學生溝通

心理健康課不同於一般的文化課,絕不能僅僅滿足於讓學生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為開展心理健康而專門設計的一種課程。形式上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現的是學生心理活動的軌跡。所以,在教學中,要極力創造出一種輕鬆、和諧的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真誠的與人溝通,説出自己的心理話。

1、教師要傾情投入

心理健康課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全面紮實的教育能力,要求教師掌握教學的基本技巧,如傾聽、共鳴等。當教師進入教學活動中時,就是卸掉自己的心理防護,坦城地面對自我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堅持原則,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努力調節好自己的心境。面帶笑容,傾情參與課堂活動中,讓學生有如沐春風的感覺,體會到老師的真摯感情。在教學活動中,雖然小學生由於年齡小,但他們形象思維豐富,感性認識充分,教師的思想、情緒的輕微變化都能給他們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教師傾情投入是整個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基礎。

2、積極引導學生傾訴真情

通過調查,有一位學生在給我的信中寫到:“樊老師我最喜歡心理健康課,上健康課時,我們可以各抒已見,大膽地説出我們的心理話┉┅”由此可見心理健康課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內心交流的良好場所。在教學活動中,要積極引導學生説真話、吐真心、訴真情,讓學生體會情感交流帶來的滿足感。在袁海麗老師講的“感恩的心”教學時,學生們對教學目的內容明確,個個積極發言,都能説出自己感恩的話語,當場有個別學生淚流滿面,甚至聽課者都流下了熱淚,這節課挺感人的,學生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在如:徐秀平老師講的“團結協作”這節課,能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把每件事情做的更好。

二、真誠貼近生活實際,力爭課堂活動形式多樣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來源於現實生活。因此,心理健康課的內容只有貼近學生實際談論和學生有密切關係的、學生最需瞭解的話題,才能使學生對心理健康課感興趣,從而使健康課起到良好的效果。

1、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實際。在教學過程中密切注意學生的思想動態、生活情況,以選擇恰當的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

當代的小學生,絕大多數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在家庭處於特殊地位,長輩的呵護、父母的溺愛,容易使他們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他們最關注什麼?他們最困惑什麼?他們最需要老師幫助什麼?為深刻地瞭解這些,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通過測試發現學生們普遍存在着心理適應問題,其中學習方面最突出,其次分別為生活方面、交往方面、認識自我方面。針對這一實際,在課教學中,有必要對學生的學習方面進行重點鋪導,使學生愛學樂學。(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動機和興趣是學習中的動力因素,大家主要選擇《小學生心理輔導指南》教材中的《我喜歡的課程》、《知識越學越有趣》等內容,通過活動,讓學生感悟到學習是十分有趣的。(2)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選擇《不做“小拖拉”》、《告別“小粗心”》等內容,讓學生聯繫實際,對照自我,從而自覺地學習,消除學習上的不適應情況。(3)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與策略。選擇《同好書交朋友》、《記憶有竅門》等內容進行輔導,教給孩子正確的學習方法。

學習是學生熟悉的事情,只有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出發,他們才能有話可説,產生共鳴,課堂氣氛活躍,輔導效果水到渠成。在學生的人際交往、自我認識等方面,選擇一些有針對性、有實際意義的內容,一切以學生 的需要為出發點。

2、課堂活動形式多樣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感性思維豐富而缺乏理性思維,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小學生心理活動要形式多樣、輕鬆活潑。在教學活動中,儘量融入音樂、美術、舞蹈、表演等藝術形式,讓學生不會感到厭倦、枯燥。如袁海麗老師講的“感恩的心”一課中,每個學生都説一説感恩的事,學生以感恩的心沉浸在悲傷、憂慮中,在這個時候,教師在教學環節中來個轉折,大家來個詩朗誦,歌舞《媽媽的心》轉變了課堂的氣氛。如徐秀平老師講的“團結協作”兩個人或四個人一組進行用手拼圖組合,最後兩個人握手,才是最佳選擇的拼圖。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探索、形式多樣,通過拼圖實踐讓學生確確實實在活動中有所收穫,保持一份輕鬆、愉快心情上好這節課。

三、重在感悟,實際運用。

心理健康課的內容要在總體把握學生心理素質培養髮展方向的前提下,以學生年齡特點為主線,突出心理知識、心理訓練的系統性,要堅持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原則,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要避免把心理健康課上的單純的心理知識傳授課。在課堂活動中,力求讓學生多活動、多訓練、多感悟,從而把心理健康課上所獲取的心理體驗運用於實際生活中,指導實踐。

1、重視學生心的內心體驗,心靈感悟。

小學生心理世界是隱蔽的、複雜的,心理健康課的心理素質教育恰好與人的心理世界溝通。“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學活動中,要積極地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內心深處進行體會、琢磨,產生共鳴。讓學生經歷內心的思考、內心的體驗,有感而發,反映出真實心態。通過學生的內心體驗,讓學生心靈頓悟,調適自己的心境。教學活動中,學生有不同的心靈感悟,儘量做到對學生的回答不妄加評判,讓學生説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2、延伸課外,實際運用。

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生活實際設計心理健康課,並對學生進行指導,目地並不僅僅滿足心理健康課上學生的心理要求,它應該貫穿學生的始終,讓學生所感悟到的知識內涵應延伸課外,指導行為。小學生形象記憶能力強。對課堂上感興趣的內容銘刻在心,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上反映出來。學生能用心理健康課中的感悟、體會來指導鞭策自己的行為,達到了心理健康課的目的。

心理學課堂上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心理髮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校教育應當人性化,以情意教育和人格培養為主,以知識教育為輔,強調成功的教育不在於教師給學生多少知識,而在於教師能否在平常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在學科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使學生懂得自己不僅是接受知識的主體,更是心理髮展的主體,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提高心理素質、挖掘心理潛能、發展能力、完善人格是自己的重要任務。

(二)以問題為切入點,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提倡案例教學法,認為知識不是一個直線的由淺入深的過程,知識是一個網狀結構。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學到知識,而且可以通過互相啟發和學習,遷移、創造新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排解困惑,發展個性。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他們最關注、最渴望解決、最想了解的問題,或提出與學生心理問題相關的案例,供學生討論分析,或以某個問題為中心,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一般情況下,討論無需得出明確結論,因為討論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自我教育和心理髮展與成熟的過程。

(三)以活動為載體,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既是被施教者,又是教育者,在活動中學生可以接受教育,也可以自我教育。

學科教學過程,也是學生心理訓練過程,可讓學生在活動中動手、動腦,進行充分心理體驗,積累正反經驗,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競爭意識、合作意識、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使學生在活動中形成良好心理品質。

  

如何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 如何創設積極的課堂心理氣氛

課堂心理氣氛,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作用構成的一種課堂氛圍,是師生課堂教學情感狀態的綜合體現。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如何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呢?

  一、精彩的開頭,是創造良好課堂心理氣氛的前提

  課堂心理氣氛的創設往往取決於一堂課的起始和導入環節。大凡有經驗的教師都深諳此理,總是力求一開講就把學生的心緊緊抓住,使之進入學習新課的最佳精神狀態。常用的開頭種類有很多,可以故事、寓言、笑話、諺語、新聞、歌曲、名人名言等形式導入新課。任何一種方式都要根據當堂課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和實施。在教學中,我經常變換導課的方式,讓學生有一種新鮮感,以“新”吸引學生注意力。如講《我和父母》這一課時,我給學生講了汶川大地震期間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救援人員發現一位母親雙膝跪地,上身呈匍匐狀趴在地上,身下護着一個嬰兒。由於母親的呵護,嬰兒毫髮未損,而母親早已死亡。在這位母親的手機上有一條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活着,一定要記住我愛你!”這種導入,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

  二、增強師生間的心理相容,是創造良好課堂心理氣氛的基礎

  思想品德教學中的師生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在心理上協調一致,表現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係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師生心理相容,能保證雙方在教學中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師生間的心理相容,教師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熱愛學生。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就在於如何愛學生。可以説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試問: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或者更高一級學校,哪位老師給你印象最深,能勾起你的想念和感激之情?我想,不管他是嚴厲還是和藹,肯定是一位對你的成長充滿關愛,用愛心和責任心來啟發、教育你的老師。愛心也是雙向的。教師只要真心實意地關心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學生的心靈就會向教師敞開,這樣教師的話就能觸動學生,教育就會收到好的效果。二是教學民主。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堅持以理服人,允許學生爭論,要始終把學生視為知識的探索者、問題的發現者、矛盾的解決者,積極倡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魏書生認為:教與學之間的關係,絕不是教師居高臨下,我講你聽,我管你服從的關係,而應該是互助、平等的關係。一方面,教師幫助學生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幫助教師教學。教師樹立了教學民主的思想,教學中多和學生商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容易高漲起來,教學效果自然就好。三是關係和諧。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交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不是畫家筆下被動的圖畫,也不是電影、電視面前的觀眾,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教師和學生是互相推進的,都是課堂的主角,是完全平等的。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學生會體驗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進而達到師生的情感共鳴,也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習中得到充分體現。

  三、教師美好的課堂形象,是創造良好課堂心理氣氛的必要條件

  教師美好的課堂形象,能增強學生的親近感和信任感,它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並會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思想品德教師注重塑造美好的課堂形象是非常必要的。要塑造教師美好的課堂形象,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有良好的心態。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在認真備課、吃透教材的基礎上,以良好的心態、飽滿的熱情、穩定的情緒出現在課堂上,有條不紊地組織教學,那麼,學生就會受到你的感染,精神飽滿地跟着你的指揮棒轉。一堂課中,如果師生雙方配合默契,完全沉浸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學生精神振奮,情緒高漲,思維積極,這樣就能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二是有端莊的儀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儀表端莊大方,服裝整潔得體,面容和藹可親,就會構成一種和諧的美。美的東西總是感人的,也是吸引人的,它能使學生對教師肅然起敬。這種發自內心的敬意會對學生的認識、行為、追求產生影響,並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思想品德課對於學生來説成為一種享受。三是有優美的語言。在課堂教學中,優美的語言富有表現力,能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如果教師用嚴謹、簡潔、準確、形象、生動、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就能撥動學生的心絃,促進記憶的持久、思維的活躍、想象的豐富。

怎樣才能上好心理健康課?

隨着國家對國民心理健康關注度的提升,廣大中小學、高校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實。心理健康課憑藉互動性、直接性、高效性的特點成為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開展形式之一。正因如此,對心理健康課的研究也成為了心理老師們的必修課。針對如何為學生們呈現一堂生動有趣又意義豐富的心理課堂的問題,這裏提出了3條較為實用的建議,希望對老師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起到一些幫助。

一、上好心理健康課,課程設計需斟酌

對學生而言,心理課堂應該是一個能夠自由放鬆地進行內心探索的場景,而這就要求心理老師們在心理健康課的主題選擇以及流程設計上進行仔細的斟酌。應當要做到主題明確且有意義,而且要貼合學生們當前年齡段的心理髮展需求。在主題選擇上要避免一節活動課出現兩個或多個主題;避免選擇學生不易於公開表露或牽涉學生隱私的主題;避免由於選題過大、目標過空導致對主題挖掘不深、不透。

聊聊心理健康課——給心理老師們的3條建議

京師博仁團體輔導工具箱(課程版)教案手冊及教輔資料光盤

以京師博仁團體輔導工具箱課程版中的心理健康課教案為例,課程內容是以2012年頒佈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為理論支撐,圍繞《綱要》提出的每個年齡階段的教育內容,對每個內容進行了細化和分解之後進行編寫的。課程環節設置層層遞進,讓學生在課堂中不斷深化對心理健康的理解,階段性提升心理健康素質。這樣的心理健康課能夠提升學生們的課堂參與度與課堂接受度,讓心理健康教育更受歡迎,也更有成效。

聊聊心理健康課——給心理老師們的3條建議

京師博仁團體輔導工具箱(課程版)內部分教案內容

二、上好心理健康課,課程原則要把握

心理健康課以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問題為主線確立活動目標,以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齡特點組織活動內容,以學生活動為主,以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內心體驗為核心,以學生的心理髮展和成長為歸宿,以學生學會自助和助人為目的。心理老師在主持心理課堂時應當把握以下三條原則:

1.活動性原則

區別於傳統的學科教學,心理健康課以學生活動為主。心理活動課的主要目的不是心理學知識的傳授,而在於課堂進行的過程與方法,讓心理老師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夠傳達給課堂中的每一個學生。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放鬆心情的緩衝地帶,讓學生能夠在這裏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為自己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2.平等性原則

心理健康課上,老師不能越俎代庖替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而是要遵循助人自助的原則,引導、幫助學生挖掘自身潛能。比起教師,學生之間擁有更多的共同點,他們之間的心理是相通的,更容易溝通、接納和產生共鳴,產生更大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善於運用自助助人,才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3.參與性原則

評價心理健康課教學效果的其中一個重要衡量標準便是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內心體驗是心理活動課的核心,而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必須要通過參與活動獲得。在心理課堂中,學生參與程度越高,他的感受和體驗便越豐富,活動效果也就越好。

聊聊心理健康課——給心理老師們的3條建議

學生們在心理健康課上冥想感受內心

三、上好心理健康課,課程形式要豐富

心理健康課作為校園中新興的課堂形式,能夠讓學生們從繁重的課業中暫時解脱出來,放鬆壓力,本身就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另外,心理健康課也具有其他學科不具備的優勢,課堂可以通過豐富的形式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心理健康課的開展形式可以參考以下5種:

1.遊戲

遊戲形式常常是最受歡迎的心理健康課開展形式,通過有趣的團輔遊戲,讓學生在遊戲中領悟。這種形式生動活潑,學生參與積極,容易取得效果,特別適合小學低年級學生。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的形式有利於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增強共情能力與感受性,同時有利於促進與他人的相互理解與溝通。

3.問卷調查

利用專業的心理測評量表,能夠採集學生的心理狀態數據,可以加強心理活動課的針對性、實效性,瞭解學生的真是狀態、想法或者反饋意見。

4.問題討論

問題討論是心理活動課中最基本的形式,通過分組討論,達到相互接納、相互包容、情感互動、自助助人的目的。

5.辯論會

在辯論中學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學生的愛好、傾向也得以表露。辯論會這種形式可以使外在的認知説教轉化為自我的認識,更適用於高年級學生。

心理健康課不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開展載體,更是心理老師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的重要途徑。上好心理健康課,不僅是在完成心理老師的本職工作,更是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重要一步。

感謝廣大心理教師羣體的辛勤付出,呵護孩子的健康,我們和您一起行動。

在學校開展心理輔導的途徑有哪些

1、專題教育。中小學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化,每學期課程設計的時候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課程計劃中,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每月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課,要以活動為主,避免以講解心理健康知識和理論為主,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成為一名心理健康的人。

2、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和學生接觸最多的老師,所以班主任要在平時的班級管理和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心理的健康,處理好與學生的關係,學生與學校的關係,學生與家長的關係,學生與其他科任老師的關係,關注學生心理衞生。

3、學生心理輔導。一般來説,有條件的中小學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心理輔導室。心理教師要為本校學生、老師及學生家長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包括以個案和團體輔導的形式開展,如果對自己能力不能勝任或者超出了心理輔導範疇的求助者應該及時轉介。

4、家庭教育。學校要加強家校合作,藉助家長學校,家校網絡平台,家長會等平台指導家長認識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特點,共同協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5、校外資源。學校應該加強校外青少年活動場所,如少年宮,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户外拓展基地等,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心理素質拓展活動。

如何上好心理活動課

摘要:上心理健康活動課的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打破傳統的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從被動走向主動,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師要精心設計活動課的目的、內容和方式。\x0d\x0a關鍵詞:轉變情境活動形式評價\x0d\x0a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在我校雖説才剛剛起步,但是學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社會、學校、家長的重視,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們廣大教師面臨着新的挑戰,即怎麼樣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怎麼樣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心理素質。上好心理健康活動課是我們達到這一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x0d\x0a首先,轉變學生觀念。\x0d\x0a學生首先要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地去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上心理課時認真對待,全身心投入,該動時動,該説時説,就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不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消極對待。\x0d\x0a其次,轉變教師觀念。\x0d\x0a上心理健康活動課的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打破傳統的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從被動走向主動,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師要精心設計活動課的目的、內容和方式。\x0d\x0a1.創設心理情境,激發學生參與。\x0d\x0a因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於解決知與不知的問題,而是要通過創設一定的心理情境,開展極富啟發意義的活動,來造成個體內心的認知衝突,喚醒學生內心深處潛意識存在的心理體驗,以達到實際地影響他們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對於個體心理來説,再精彩生動的講授都無法替代個人的親身感悟和直接體驗,哪怕只是一點小小的啟發,也能留下深刻的記憶。可見在“情境”中體驗是心理活動課最核心的因素之一。\x0d\x0a再者,心理課堂可以説是心與心的交匯,是靈魂對靈魂的告白,是生命節律的振動,是每個學生自我探索、自我瞭解、自我更新的歷程,它需要在一種彼此尊重、接納、信任的氛圍中,放下個人的防衞意識,與其他成員進行探討、分享,真誠地進行交流。因此我感覺若想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就要根據活動的具體內容和形式來調整和選擇物理空間,以縮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進而營造一種適當的心理情境,保證整個活動的順利進行。例如在排列座位時可以不必拘泥於固定座位,可採“圓形”“扇面式”“自由結組式”等有利於師生之間或學生之間溝通信息、傳達感情的座位形式,甚至不必拘泥於學校範圍內,到生活實踐中去體驗,去感悟。\x0d\x0a另外,為了更好地創設課堂情境,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將存貯記憶、高速運轉、邏輯判斷、自動運行的功能和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和視頻圖像等多媒體信息技術集於課堂,以激發學生參與興趣。\x0d\x0a例如,我校趙啟志老師在六年級的《拒絕的藝術——學會説不》的心理課上,教師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技術,引用了郭冬臨的小品《有事您説話》將學生們帶入了因為“不”字説不出口而帶來的煩惱和困惑。這種情境的設置是動態的、幽默的、令人深思的,學生們的一下子被吸引了,不由自主的沉浸在教師設計的課堂環節中,跟着小品中的主人公一步一步地體會到不説“不”的害處,又幫助主人公破解了重重關口,最後總結出只有學會拒絕的藝術,適當地説“不”,我們才不會有那麼多不必要的麻煩,同時還強調如何合理適度地拒絕。在無知無覺、不着痕跡之間,達到了活動的目的,也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心理需要,成功地創設了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x0d\x0a2.選擇恰當內容,貼近學生實際\x0d\x0a若想上好一堂心理課,課程內容的選擇是極其重要的。對於心理教育課內容的選擇,應把握好一個原則,就是要從生活邏輯和問題邏輯出發,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選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繫最密切的話題,找到他們最渴望得到解決的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活動感興趣,從而使活動起到良好的輔導作用。\x0d\x0a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是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以學生的成長需求為出發點,做一些課前的調查,或者根據學生來信選題,都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只有來自學生的問題,學生才會覺得真實,教學才會有針對性。這樣既不會無的放失,又可以為活動提供生動的素材。例如一節心理課《爸爸媽媽又吵架了》,就是針對不少學生投信到悄悄話信箱中,詢問教師如何面對父母吵架的問題,教師以此設計課程,幫助學生更好地面對家庭糾紛。\x0d\x0a同時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中,教師的眼光也不能侷限於課本和課堂,要放眼社會。當今社會,學生接受信息已不限於課堂、學校和家庭,學生的信息來源十分廣泛,他們課外閲讀大量的書籍、報刊、雜誌,收聽廣播,收看電視,參與社會調查,甚至還有少數同學通過互聯網索取資料。所以,一堂好的心理課,應該能結合教學內容,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師生共同展示自己收集的信息資料,加強信息的交流,使課內課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擴大課堂信息量,拓展學生知識面,拓展心理教育功能。我們也在做這方面的嘗試,儘可能用多媒體教室上課,效果不錯。\x0d\x0a3.採用多樣形式,激發學生興趣。\x0d\x0a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活動的形式應該是根據活動的具體內容、目的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而定的。因為年齡,中小學學生的感性思維豐富而缺乏理性思維,決定了中小學生心理活動要形式多樣、輕鬆活潑,例如遊戲、心理短劇、角色扮演、情景模擬、討論溝通、行為訓練、心理測試等等。在活動中,還可以融入音樂、美術、舞蹈、表演等藝術形式,另外,教師還要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精心地進行科學的設計,體現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的層次性。活動過程中,教師只給適當的啟發、引導、示範,要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活動,在活動中訓練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學會自強、自立、自信,學會思考、解決問題。\x0d\x0a無論是何種形式,在心理健康活動中,教師都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整個過程應該讓學生多想、多動、多參與、多感悟,教師不作過多的講述、講解,使學生把活動課上所獲取的心理體驗運用於實際生活中,指導實踐。即使是在教給學生掌握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技巧時,也應充分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總結、去想辦法,教師只在必要時給以提示,最後幫助歸納、總結、補充和提煉。這種讓學生自得自悟的方式顯然要比教師直接給出答案有意義得多,體會也深得多。\x0d\x0a4.課堂評價包容,不傷害任一生。\x0d\x0a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強調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而注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內心體驗是心理活動課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成功與否,關鍵看能否激活學生的心理歷程,引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因此要重視教師對活動過程的評價及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的活動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教師要注意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開放自我,大膽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學生的講話沒有對錯之分,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思想,教師都應予以包容。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作為教師,應傾情地參與活動,充分地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認真地傾聽學生,耐心地啟發學生,積極地引導學生,讓學生經歷內心的思考、內心的體驗,有感而發,反映出真實心態,在這其中,教師的課堂評價起到了重要作用,影響着活動的每一步進行。要想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真實的自我體驗,獲得情感的觸動,願意積極地進行自我探索,心理確實獲得改善和提高,教師富有智慧和啟發的課堂評價是不可缺少的。\x0d\x0a再次,提高教師業務水平。\x0d\x0a心理教師平時要注意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同時還要關注兄弟學校的動態,吸取先進地區的經驗,力求把課上得更好。\x0d\x0a總之,若想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就要從學生實際出發,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心理需求為出發點,在活動過程中,能讓學生獲得心理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瞭解心理調節方法,掌握心理保健常識,減少和避免不利因素對心理的影響,形成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人格的健全發展。\x0d\x0a以上就是我對上好心理健康課的粗淺認識,我深信:一杯水會感動路人,一滴水會感動小草,一片雲會感動天空,一堂心理健康活動課會感動每一個學生,一個優秀的心理健康老師會感動整個校園!\x0d\x0a參考文獻:\x0d\x0a1、《小學生心理導向》\x0d\x0a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x0d\x0a3、《對上好心理活動課的幾點思考》承德市教育局小學教研室張承印\x0d\x0a4、《學校如何上好“心育”課》《大眾心理學》2005年6月

你認為在學校裏應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學校開展心理將抗教育是很必要的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明確教育目的,確定教育對象,這就得做好前期學生心理問題調查工作,瞭解急需解決的問題是那些,具定計劃。

2、需有主題,分階段分步驟進行,可以分年級進行

3、教育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4、教育內容選取要聯繫學生學習生活實際,最好選用發生在本校或周圍的案例

5、最好有比較專業的心裏教育老師或專家

6、要採用個例教育和普遍教育相結合的辦法,個例有心理輔導老師制定計劃輔導,普遍教育課利用學校組織的,升旗活動,黑板報,學生手抄報,或者舉行演講賽等形式。

如何在學校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你好:你所提問題沒有説明你所在學校是哪個層次的?是小學?中學?職校還是大學?但總體説來,各級各類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諮詢室)工作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

(一)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心理健康課程進課堂;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報告;心理健康專欄;心理班會;心理手抄報;心理保健操、團體心理訓練等;指導學生助人自助,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積極開展學生成長關鍵期和關鍵點的指導工作,如入學適應性調節、考前減壓、人際關係輔導等活動,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個性能力特點,認識自我,悦納自我,完善自我,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三)對有一般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幫助他們緩解心理壓力與困擾;發現和鑑別具有較為嚴重和嚴重心理問題的來訪者,向家長或監護人提出建議,將其轉介到有關專業心理諮詢和治療機構。

(四)對班主任進行心理輔導的培訓與指導,幫助班主任掌握自身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與方法。

(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學術研究,關注和重視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問題,以便有效幫助教師緩解壓力,輕鬆工作,從而減少或降低學生師源性心理障礙發生的概率。

學校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議和要求:

第一,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五項原則。

1. 全面性原則:一切教育應面向一切的學生和學生的一切,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

2. 客觀性原則:因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的人,因而我們在進行教育活動的時候,就必須遵循客觀性原則。

3. 動態性原則:由於教育客體的年齡、文化、生理等都在不斷地變化,他們的認識水平、承受能力、內心體驗、行為表現等都是變化着的“不穩定因子”。因此,在教育時,不可以來所謂的“一錘定音”,而應當堅持動態性原則。

4. 系統性原則:交流是人的重要特徵。任一個體,不管他內心的想法如何,實際的表現怎樣,他都是系統的一部分,是一個各種因素的“交匯點”與“集散地”。因而,對他們要從心理狀態、過程、特點、意志、品德等方面加以分析,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

5. 具體性原則:儘管學生的總體水平基本相當,在具體的階段、具體的時間,針對具體的人和事,還應當作具體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對症下藥,才能確有成效地解決有關問題。

第二,着重對學生進行以下方面的教育:

1. 認清自我

學生階段不僅是一個長身體、長知識、立志向的年齡段,而且也是一個情緒易波動、行為易出岔的年齡段,更是身心發育的一個突變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正隨着年齡的增長和青春期的到來在慢慢發生變化,而他們所面對的又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的學業,加之他們克服挫折和困難的毅力不夠,容易產生放棄心理,也就會感到迷惘、煩惱、困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樹立積極的自我形象,才能走向成功。所以必須讓學生學會運用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係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和認識,以抵禦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消除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迷惘、煩惱、困惑,正確地看待榮與辱、是與非、得與失,正確地看待成長中的自己

2.保護自我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不少孩子長期生活在父母、長輩的關心、體貼、呵護、甚至溺愛裏,漸漸地就成了温室中嬌嫩的小草,只知道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可社會是現實的,更是殘酷的!他們那從不設防的心靈往往成為一觸即破的易碎品。加上他們缺乏與人進行溝通、交流、協作等方面的訓練,所以我們不僅讓孩子們學會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的理解、適應與包容,還得讓他們學會協作、防範與保護,幫助他們為自己的心理增添一道防火牆。

3. 調適自我

僅僅做到認清自我、保護自我還是遠遠不夠的,百分之百的安全是沒有的。常言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面對一些突如其來的信息,尤其是一些他們不願意聽到、看到或想到的東西,往往會在短時間內,將意志薄弱者徹底擊垮。因而,正確地調適自我,提高自己對挫折的容忍力,正確地面對挫折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應當幫助他們努力走出自己心中的牢籠,釋放自我能量;讓他們學會與命運抗爭,堅信成功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4. 保健自我

要更好地保健自我,就必須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合羣,樂於與人交往。引導他們在交往中虛心向別人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在交往中開放自我,讓別人瞭解自己、理解自己、接受自己。其次要以誠相待,學會寬容。沒有以誠相待,沒有寬容,就不會有和諧、良好、舒適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也就不會有温馨、融洽、親密和人際關係。第三要待人隨和,但不作無原則遷就。在與人友好交往中,無疑需要彼此適應,持嚴以律已、寬以待人的比較隨和的態度,但是,決不可作無原則遷就、附和;否則,會被人認為是一個毫無性格的人,得不到別人的尊敬和信任。第四要關心他人的需要,學會讚美別人,克服嫉妒心理。嫉妒是一個人自我軟弱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現,是一種短視、一種自私,每個人要想擁有健康的心理的人都應摒棄它、排斥它、遠離它。心理學原理又告訴我們:希望自己為人所關心,乃是人們共同的心理狀態。所以相互關心、讚美別人、克服嫉妒心理對增進友誼、促進雙方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有利的。引導他們在眾多的朋友中,學到好的品質,博採眾家之長,培養自己的性格和意志。

TAG標籤:修煉 課堂 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