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白色的細麟魚薄叫什麼

白色的細麟魚薄叫什麼

文章插圖【細鱗魚肉質 白色的細麟魚薄叫什麼】白色的細麟魚薄叫白絲魚 。白絲魚又名翹口、竄白條,產於國內各地內河水域,長江干流較少,6-7月產籽 。體細長扁薄呈柳葉形,長約8-50釐米不等,口在上位,下頜突出往上翹,細鱗銀白,肉質細嫩、刺多、味極鮮,為上等淡水魚 。富含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 。白絲魚喜食小魚、小蝦、蛾蠅等物,喜活食,多在上層水域、河流水邊覓食 。清蒸白絲魚是浙江西塘傳統的地方名菜,烹飪很講究原料,做法細膩,重在保持魚的原滋原味,入口鮮嫩、味濃醇厚 。

白色的細麟魚薄叫白絲魚。白絲魚又名翹口、竄白條,產於國內各地內河水域,長江干流較少,6-7月產籽。體細長扁薄呈柳葉形,長約8-50釐米不等,口在上位,下頜突出往上翹,細鱗銀白,肉質細嫩、刺多、味極鮮,為上等淡水魚。富含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白絲魚喜食小魚、小蝦、蛾蠅等物,喜活食,多在上層水域、河流水邊覓食。清蒸白絲魚是浙江西塘傳統的地方名菜,烹飪很講究原料,做法細膩,重在保持魚的原滋原味,入口鮮嫩、味濃醇厚。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請問這個是什麼魚,比較薄,尾巴特別細,一面有點灰色,另一面有點發白,如圖

踏板魚即舌鰨科魚,地方名 目魚、鰨米、舌頭、牛舌、鰨目、龍力、海禿、細鱗、塔西魚、狗舌、鰨沙、牛目、鰨板、鞋底魚、牙杈魚、左口。

又薄又扁的魚叫什麼魚

鯧魚。別名有鏡魚、鮀魚、昌侯龜、鯧鯿、鏡魚、平魚、白昌、叉片魚等。體短而高,極側扁,略呈菱形。頭較小,吻圓,口小,牙細。成魚腹鰭消失。尾鰭分叉頗深,下葉較長。體銀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殼類等動物為食。體型:體短而高,極側扁,略呈菱形,體長約20釐米。

鯧魚,別名有鏡魚、鮀魚、昌侯龜、鯧鯿、鏡魚、平魚、白昌、叉片魚等。體短而高,極側扁,略呈菱形。頭較小,吻圓,口小,牙細。成魚腹鰭消失。尾鰭分叉頗深,下葉較長。體銀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殼類等動物為食。鯧魚是熱帶和帶的食用和觀賞兼備的大型魚類。

外形特徵:鯧魚屬於鱸形目,鯧科。體短而高,極側扁,略呈菱形。頭較小,吻圓,口小,牙細。成魚腹鰭消失,尾鰭分叉頗深。下葉較長,體銀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殼類等為食。

體型:體短而高,極側扁,略呈菱形,體長約20釐米。

頭:頭較小,側扁而高。吻短、圓鈍,稍突出於下領之前。眼小,側位。眼間隔呈大的弧形隆起,鼻小,每側各2個,前鼻孔圓形,後鼻孔呈裂縫狀,口小,微斜。

頜:上頜骨達眼前緣的下方。兩頜各有1行細齒,排列緊密。

鰓:鰓孔小,鰓耙短弱,排列稀鬆。

鱗:鱗細小,圓形,極易脱落。側線鱗110~130,側線位高,幾與背緣並行。

白磷魚的學名

學名:鰳魚。

白鱗魚,學名:鰳魚 Ilisha elongata (Bennett)又名:白鱗魚,白鰳魚,鰳魚,曹白魚,鯗魚,快魚。鯡科鋸腹鰳亞科鰳屬的1種。一般體長約22.5~33釐米,最大個體長60釐米。體長橢圓形,側扁。頭後部略凸。腹緣有鋸齒狀稜鱗。

形態特徵:

頭側扁,前端尖。吻上翹。眼略大。脂膜薄而稍發達。兩頜、齶骨和舌上密佈細小牙齒。鰓孔大,假鰓發達。鰓蓋膜彼此分離,不連鰓峽。無側線。體被中等大的圓鱗,縱列鱗52~54。背鰭鰭條15~17;臀鰭條48~50,尾鰭分叉深。全身銀白色。僅吻端、背鰭、尾鰭和體背側為淡黃綠色。分佈於帶及暖温帶近海。

生活習性:

為帶及暖温帶近海洄游性的中上層魚類。水温低時,棲息於水深60米左右的架區;水温高時,遊向近岸。適温範圍為17~27℃。泳迅速,生殖季節集羣遊向近海,較易捕獲。產卵後分散於水的上層,進行索餌。分佈於印度到日本南部海區,在中國沿海均有分佈。在產大黃魚的海區,常伴有鰳魚羣。

下頜比上頜長很多,並呈針狀,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鱗片很薄銀白色的淡水魚叫什麼?

好像是雀鱔吧 !你説的不夠詳細啊!http://ke.baidu.com/view/35080.htm

你去看看是不是!

鰣魚是什麼魚

問題一:鰣魚和響魚是兩種魚嗎?還是同一種魚,實在不懂,請回復,謝謝你們, 兩種魚類 。

響魚 也稱 鯗魚 學名

鋸腹鰳科 Pristigasteridae 鰳屬 lisha 魚類

下圖為 長鰳 Ilisha elongata (鰳),俗稱 曹白、鯗魚、力魚

體延長而薄,頭中大,吻短鈍,上翹,吻長明顯短於眼徑。口中大,向上傾斜而近垂直;上頜骨末端圓形且不延長,僅可達瞳孔之下方;下頷突出甚多。腹緣稜鱗胸鰭前12至26枚,胸鰭後13至14枚。臀鰭起點在背鰭後部1/2處鰭條45至50枚之間。胸鰭具在。體被圓鱗,鱗片前部密佈橫溝線,後部邊緣光滑。背鰭與臀鰭基部具鱗鞘。身體銀白色。體背、吻端、背鰭和尾鰭呈淡,其他各鰭白色。體長可達40釐米。

鯡科 Clupeidae 鰣屬 Tenualosa 魚類

下圖為 鰣魚 Tenualosa reevesii ,俗稱 遲魚、生鰳、三來、錫箔魚

體長而側扁,體被鋸齒狀的圓鱗。口大,端位,呈一斜裂,上頜正中有缺刻。眼位於頭的前部兩側,脂眼瞼發達,遮蓋眼的一半,背鰭和臀鰭基部有很低的鱗鞘,胸鰭和腹鰭各具一列長腋鱗。全身呈銀白色,被側蒼黑色,尾鰭約略與頭長等長。背鰭有軟條18至20枚,無硬棘;臀鰭有軟條18至20枚。一般體長40-50釐米,體重1到1.5公斤,最大可到4公斤。

為江海洄游性魚類,以浮游生物為食。生殖洄游期間停止攝食或很少攝食,平時分散棲息於近海中上層,春末夏初(4月~6月)作溯河生殖洄游,產卵後親魚迴歸大海,幼魚則進入支流或湖泊中索餌,秋後入海長肥,直至性成熟。鰣魚性急,遊動、攝食速度頗為迅速,常因被障礙物撞傷而脱鱗死亡。

問題二:鰣魚是什麼魚讀音是“時魚”嗎 出自快快查軟件,寫軟件還可以,你可以下下來用用,望採納。

問題三:鰣魚屬海魚還是江魚? 鰣魚有長江鰣魚、長江三鮮(之一)之稱。屬於~鯡形目・鯡科・鰣屬,在淡水中產卵繁殖,在大海中生活,分佈於長江下游與海水接壤海域,東、黃、南海等海域均有有分佈。

被列為~洄游魚種類,屬於~淡水魚魚種。

問題四:鰣魚在海里叫什麼魚 鰣(拼音:shí)魚是潮江回濟遊性魚類,棲於海洋,每年陰曆五、六月間進入長江產卵,到九十月間再回到海中,年年準時無誤,故稱鰣魚。鰣魚性猛,遊擊迅速,魚鱗鋒快,以此搏擊其他魚類,所以又稱它“混江龍”。但又很嬌嫩,一離水面,很快死亡,因此鰣魚難得,鰣魚,其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但是瀕臨滅絕,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

鰣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長約24釐米,大者達50釐米以上。

頭: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後端達於眼後緣的下方。鰓耙

細密。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無側線,體側縱列鱗41~47;橫列鱗16~17。

腹:腹部狹窄,腹面有大形而鋭利的稜鱗,排列成鋸齒狀的邊緣,腹鰭前為17~19,腹鰭後為12~15。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背鰭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尾鰭深分叉,被有小鱗。

休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鰣魚4~6月間生殖季節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產卵繁殖。食物主要為浮游生物,有時亦食其他有機物。[1]

鰣魚 - 生活習性

鰣魚

鰣魚為溯河產卵的洄游性魚類,因每年定時入江而得名。平時生活於海中,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生殖羣體由海洋溯河作生殖洄游,在5-7月,當水温達28℃左右時,即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緩流、沙質底的江段繁殖。產卵時間多在傍晚或清晨,生殖後親魚仍遊歸海中。幼魚則進入支流或湖泊中覓食,至9-10月才降河入海。鰣魚在長江的產卵場,比較集中在鄱陽湖及贛江一帶,少數逆水而上到洞庭湖入湘江,極少數上溯到宜昌附近。在珠江,則主要在西江下游江段產卵,上溯可達廣西桂平。鰣魚為濾食性魚類,主要以浮游生物為主食,有時亦食硅藻及其它有機物的碎屑;但在生殖洄游期間,親魚很少進食。性成熟年齡一般為3+齡。

鰣魚 - 地理分佈

鰣魚為洄游性魚類,入江河產卵時魚羣集中,形成捕撈旺季。主要產地在長江流域,以下游鎮江、南京產量較多,珠江的西江在70-80年代也可見。

鰣魚 - 物種現狀

鰣魚

鰣魚在溯河產卵過程中,常結成大羣。長江下游在1970年以前常年產量為500噸左右,1974年高達1500噸。由於過度捕撈繁殖親魚和索餌肥育的幼魚,造成補充羣體急劇減少。此外,鰣魚的主要產卵場贛江的平流梯級樞紐工程的興建,阻斷了鰣魚的產卵洄游路線,破壞了產卵場。由於數種原因,鰣魚的資源急劇下降,從20世紀80年代始,鰣魚的種羣數量已處於瀕危狀態。

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

鰣魚 - 物種價值

鰣魚營養成分如下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65克,蛋白質16.9克,脂肪16.9克,碳水化物0.2克,灰分1克;鈣33毫克,磷216毫克,鐵2.1毫克,硫胺素微量,核黃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

1.鰣魚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均十分豐富;

鰣魚

2.鰣魚的脂肪含量很高,幾乎居魚類之首,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大有益處;

3.鰣魚鱗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治療瘡、下疳、水火燙傷等症。

4.鰣魚肉性味甘、温,有滋體強身之功效,蒸食能補虛勞。將魚蒸出之魚油,塗於水火燙傷處,療效甚佳

藥用如下:

《本草綱目》稱鰣魚“肉,甘平無毒,補虛勞。蒸油,以瓶盛埋土中,取塗燙火傷,甚效。”

《日用本草》 :凡食鰣魚,不可煎熬,宜以五味同竹筍、荻......>>

問題五:鰣魚與香魚怎麼區分 鰣魚別稱遲魚、時魚、三來、三黎魚、鰣刺。鰣魚體長橢圓形,長約24釐米,大者達50釐米以上。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後端達於眼後緣的下方。鰓耙細密。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無側線,體側縱列鱗41~47;橫列鱗16~17。腹部狹窄,腹面有大形而鋭利的稜鱗,排列成鋸齒狀的邊緣,腹鰭前為17~19,腹鰭後為12~15。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背鰭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尾鰭深分叉,被有小鱗。體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

香魚別稱香油魚、瓜魚、細鱗魚、海胎魚、仙胎魚、秋生子。在日本香魚又名鮎魚。體狹長而側扁,頭小而吻尖,口大眼小。背緣蒼黑,兩側及腹部為白色。尾分叉,無硬棘,背鰭後有一小脂鰭。鮮活時各鰭淡,腹鰭的上方有一處黃 *** 斑。香魚吻端下彎,形成鈎吻。下頜前端各有一突起,兩突起之間成明顯的凹陷。上下頷各有一行寬扁細牙,能活動,着生於皮上。犁骨無牙,顎骨和舌上具牙。全身除頭部外均備有細小圓鱗。具脂鰭,體長可達30釐米左右。

問題六:鰣魚潮汕話是什麼魚 潮汕話也叫時魚!時魚肉香、細、有獨特味道。細骨、毛骨多。食時應特別小心。

問題七:肫鰣魚是什麼魚,好吃嗎 如圖 ,

The Gizzard shad (American gizzard shad) 指向

鯡科 Clupeidae 真屬 Dorosoma 魚類

下圖為 美州真 Dorosoma cepedianum

嘴小的; 下頜短。 最後的背鰭鰭條長的, 大約等於從吻尖到在之中的距離-胸鰭或超過; 臀鰭長的。 鱗片小的, 略微不規則的。 在鰓裂後面的一個深色斑點

分佈於西北大西洋(包括 北美洲五大湖流域至墨西哥灣河口)主要出現在在大河,水庫,湖,沼澤,暫時的洪水水池,等等中的淡水,但是成魚也發現於半鹹淡水或河口或海灣的鹹度水了,偏愛比較安靜的開放水域。

問題八:鰣魚屬於海鮮嗎? 野生保護的,不屬於海鮮,是江類的

問題九:鰣魚在海中為什麼魚 鰣(拼音:shí)魚是潮江回濟遊性魚類,棲於海洋,每年陰曆五、六月間進入長江產卵,到九十月間再回到海中,年年準時無誤,故稱鰣魚。鰣魚性猛,遊擊迅速,魚鱗鋒快,以此搏擊其他魚類,所以又稱它“混江龍”。但又很嬌嫩,一離水面,很快死亡,因此鰣魚難得,鰣魚,其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但是瀕臨滅絕,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

鰣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長約24釐米,大者達50釐米以上。

頭: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後端達於眼後緣的下方。鰓耙

細密。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無側線,體側縱列鱗41~47;橫列鱗16~17。

腹:腹部狹窄,腹面有大形而鋭利的稜鱗,排列成鋸齒狀的邊緣,腹鰭前為17~19,腹鰭後為12~15。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背鰭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尾鰭深分叉,被有小鱗。

休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鰣魚4~6月間生殖季節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產卵繁殖。食物主要為浮游生物,有時亦食其他有機物。[1]

鰣魚 - 生活習性

鰣魚

鰣魚為溯河產卵的洄游性魚類,因每年定時入江而得名。平時生活於海中,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生殖羣體由海洋溯河作生殖洄游,在5-7月,當水温達28℃左右時,即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緩流、沙質底的江段繁殖。產卵時間多在傍晚或清晨,生殖後親魚仍遊歸海中。幼魚則進入支流或湖泊中覓食,至9-10月才降河入海。鰣魚在長江的產卵場,比較集中在鄱陽湖及贛江一帶,少數逆水而上到洞庭湖入湘江,極少數上溯到宜昌附近。在珠江,則主要在西江下游江段產卵,上溯可達廣西桂平。鰣魚為濾食性魚類,主要以浮游生物為主食,有時亦食硅藻及其它有機物的碎屑;但在生殖洄游期間,親魚很少進食。性成熟年齡一般為3+齡。

鰣魚 - 地理分佈

鰣魚為洄游性魚類,入江河產卵時魚羣集中,形成捕撈旺季。主要產地在長江流域,以下游鎮江、南京產量較多,珠江的西江在70-80年代也可見。

鰣魚 - 物種現狀

鰣魚

鰣魚在溯河產卵過程中,常結成大羣。長江下游在1970年以前常年產量為500噸左右,1974年高達1500噸。由於過度捕撈繁殖親魚和索餌肥育的幼魚,造成補充羣體急劇減少。此外,鰣魚的主要產卵場贛江的平流梯級樞紐工程的興建,阻斷了鰣魚的產卵洄游路線,破壞了產卵場。由於數種原因,鰣魚的資源急劇下降,從20世紀80年代始,鰣魚的種羣數量已處於瀕危狀態。

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

鰣魚 - 物種價值

鰣魚營養成分如下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65克,蛋白質16.9克,脂肪16.9克,碳水化物0.2克,灰分1克;鈣33毫克,磷216毫克,鐵2.1毫克,硫胺素微量,核黃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

1.鰣魚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均十分豐富;

鰣魚

2.鰣魚的脂肪含量很高,幾乎居魚類之首,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大有益處;

3.鰣魚鱗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治療瘡、下疳、水火燙傷等症。

4.鰣魚肉性味甘、温,有滋體強身之功效,蒸食能補虛勞。將魚蒸出之魚油,塗於水火燙傷處,療效甚佳

藥用如下:

《本草綱目》稱鰣魚“肉,甘平無毒,補虛勞。蒸油,以瓶盛埋土中,取塗燙火傷,甚效。”

《日用本草》 :凡食鰣魚,不可煎熬......>>

問題十:鰣魚海里叫什麼 現在飯店裏的鰣魚都是美國鰣魚不好吃的 長江鰣魚早絕種了

鰣魚和刀魚一樣是海里

又薄又扁帶麟的魚是什麼魚

又薄又扁的魚可能是鯿魚,鯿魚是我國特有的淡水魚類,別稱長身鯿、油鯿、長春鯿等,狹義上的鯿魚主要指鯉科鯿屬魚類,廣義上的鯿魚還包括三角魴、團頭魴等鯉科魴屬魚類,全國各地普遍都有分佈,尤以長江中下游及附屬湖泊最常見,草食性,主要以藻類及水生植物為食。

鯧魚

二、鯧魚

又薄又扁的魚可能是鯧魚,鯧魚是常見的一種魚類,在生物學分類上屬於鯧科魚類的統稱,全世界共3屬15種,廣泛分佈於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熱帶及温帶海域,我國黃海、渤海、東海、南海等沿海地區均有分佈,常棲息在水深30~70米潮流緩慢海區的中下層。

多寶魚

三、多寶魚

又薄又扁的魚可能是多寶魚,多寶魚是大菱鮃的英譯名兼商品名,在生物學分類上屬於菱鮃科、菱鮃屬魚類,別稱歐洲比目魚、瘤棘鮃等,原產於大西洋東側沿岸,1992年由黃海水產研究所首次引入試養,1999年突破了大規模生產性育苗技術並在沿海地區推廣養殖。

舌鰨

四、舌鰨

又薄又扁的魚可能是舌鰨,舌鰨是舌鰨科魚類的統稱,別稱目魚、鰨米、牛舌等,我國沿海各地均有出產,喜棲息在淺海底層泥沙底質海區,肉食性,主要以甲殼類、魚類和軟體動物等為食,常見的有短吻舌鰨、焦氏舌鰨、寬體舌鰨、半滑舌鰨、斑頭舌鰨等。

魟魚

五、魟魚

又薄又扁的魚可能是魟魚,魟魚是魟科魚類的統稱,因尾部有毒針且可致人死亡常被稱作“魔鬼魚”,廣泛分佈於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各海區,我國東海、黃海、渤海、南海均有分佈,全世界約有6科158種,我國約有4科23種,常見的有尖嘴魟、赤魟、燕魟等。

這是什麼魚

比目魚又叫鰈魚,硬骨魚綱鰈形目魚類的統稱。體甚側扁,呈長橢圓形、卵圓形或長舌形,最大體長可達5M。成魚身體左右不對稱。兩眼均位於頭的左側或右側。口稍突出。鰭一般無鰭棘。背鰭和臀鰭基底長,與尾鰭相連或不連。廣泛分佈於各大洋的暖熱海域中,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食。種類繁多,全世界有540餘種,中國產120種,主要類別有鰜、鮃、鰈、鰨、舌鰨等,為經濟魚類。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它們特別適於在海牀上的底棲生活。由於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顏色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為白色。比目魚的身體表面有極細密的鱗片。比目魚只有一條背鰭,從頭部幾乎延伸到尾鰭。它們主要生活在温帶水域,是温帶海域重要的經濟魚類。

中文學名:比目魚

拉丁學名:Pleuronectiformes;heterosomata

別稱:鰈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輻鰭魚綱

亞綱:新鰭亞綱

目:鰈形目

英文名:flounder

分享

簡介

鰈形目(Pleuronectiformes)約600種卵圓形扁平魚類的統稱,又叫獺目魚、塔麼魚。見於熱帶到寒帶水域,多為海產,生活於沿棚中等深度的海水中,但有些則進入或永久生活於淡水。肉食性,底棲,靜止時一側伏卧,部分身體經常埋在泥沙中。有些能隨環境的顏色而改變體色。比目魚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兩眼完全在頭的一側;另一特徵為體色,有眼的一側(靜止時的上面)有顏色,但下面無眼的一側為白色。其他特徵為沿背腹緣分別具長形的背、臀鰭。鰈科(Pleuronectidae)100種,一般兩眼位於右側。鮃科(Bothidae)約200種,兩眼均在身體左側。其他主要科有鰨科(Soleidae)和舌鰨科(Cynoglossidae)。比目魚的體型各異,小型種僅長約10公分(4吋),而最大的大西洋大比目魚(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可長達2公尺(7呎),重325公斤(720磅)。許多種類如大比目魚和大菱鮃,全是名貴食用魚。

比目魚(flounder)---“變色龍”,是兩隻眼睛長在一邊的奇魚,被認為需兩魚並肩而行,故名比目魚。它是海水魚中的一大類,包括有鮃科、鰈科、鰨科的魚類。鮃科中常見的有“牙鮃”、“斑鮃”、“花鮃”;鰈科中常見的有“高眼鰈”、“石鰈”、“木葉鰈”、“油鰈”;鰨科中常見的有“舌鰨”。有3亞目9科約118屬538種。中國產3亞目8科50屬134種。均為底層海魚類,其分佈與環境,如海流、水和水温等因素有密切關係。如沿赤道諸大洋西側暖流廣,種類特多;黃、渤海沿岸寒流強且有黃海冷水團,冷温性種類較多;西太平洋南海等未受冰川期的強烈影響,種類也很多。有少數種類,在中國如華鮃、江鰈、窄體舌鰨、褐斑三線舌鰨等可進入江河淡水區生活。

比目魚為鰈形目魚類統稱,又稱鰨沙魚(也訛作“撻沙魚”)、鰨蟆(拼音:tǎma,也訛作“塔瑪”)、平魚及左口魚,廣東及香港俗稱大地魚,是一種卵圓形扁平深海魚類;熱帶或寒帶棚中等深度的海水水域均有蹤跡,少部分生活於淡水中,現已成為人類的食品之一。 比目魚的特徵是兩眼均位於身體的左側,比目魚也是因此得名,有眼的一側有體色,另側為白色。

比目魚又叫鰈魚、板魚、偏口魚,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它們特別適於在海牀上的底棲生活。由於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顏色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為白色。比目魚的身體表面有極細密的鱗片。比目魚只有一條背鰭,從頭部幾乎延伸到尾鰭。它們主要生活在温帶水域,是温帶海域重要的經濟魚類。

比目魚的眼睛是怎樣湊到一起的呢?原來,從卵膜中剛孵化出來的比目魚幼體,完全不象父母,而且跟普通魚類的樣子很相似。眼睛長在頭部兩側。每側各一個,對稱擺放。它們生活在水的上層,常常在水面附近游泳。大約經過20多天,比目魚幼體形態開始變化。當比目魚的幼體長到1釐米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比目魚一側的眼睛開始搬家。它通過頭的上緣逐漸移動到對面的一邊,直到跟另一隻眼睛接近時,才停止移動。不同種類的比目魚眼睛搬家的方法和路線有所不同。比目魚的頭骨是軟骨構成的。當比目魚的眼睛開始移動時,比目魚兩眼間的軟骨先被身體吸收。這樣,眼睛的移動就沒有障礙了。比目魚眼睛的移動時比目魚的體內構造和器官也發生了變化。比目魚已經不適應漂浮生活,只好橫卧海底了。比目魚是名貴的海產。漁業上把它叫做牙鮃。牙鮃的身體一般長25釐米到50釐米,最大的牙鮃有70釐米。牙鮃會根據季節的更替,做短距離的集羣洄游。在我國沿海,牙鮃有廣泛的分佈。黃海、渤海的漁民們用海底曳網捕撈牙鮃。新鮮的牙鮃可以食用或者製作成罐頭。牙鮃的肝臟還可以提煉魚肝油。

比目魚

圖冊 4張

比目魚

圖冊 17張

界:

動物界 Anim追答謝謝

細鱗鯝是什麼魚?

你好

細鱗鯝,屬鯉形目,鯉科,鯝亞科,鯝屬。體側扁,背鰭起點處較高,體稍厚,腹部從腹鰭基

至間有腹稜,一般棲息於水體的中下層,分佈廣,生長快,繁殖力強,資源豐富。而且全

魚入藥,有温中止瀉之功效,主治胃寒泄瀉。細鱗鯝在江河、湖泊和水庫等不同環境均能生

活。以着生藻類及水生高等植物碎屑為食。一般2年魚可達性成熟,繁殖力強,4—6月產卵,

集羣溯河至水流湍急的礫石灘產卵。卵粘性。在鯝類中個體最大,可長達6市斤。生長較快,2

年能長至1市斤左右。現已成為一個新的養殖對象。

識別特徵/細鱗鯝 編輯

細鱗鯝圖冊

細鱗鯝,體側扁,背鰭起點處較高,體稍厚,腹部從腹鰭基至間有腹稜。頭小,吻鈍,口

下位,橫裂,下頜的角質邊緣較發達。背鰭有一光滑的硬刺,鱗小,側線鱗為74-84。體背部灰

褐色,腹部銀白,臀鰭淺,尾鰭桔,後緣黑灰色。背鰭iii-7;胸鰭i-15--16;腹鰭i-8

—9;臀鰭iii-1l—13。側線鱗75(12-13)/(7-V)84;背鰭前鱗30—38;圓尾柄鱗24-27。第一鰓

弓外側鰓耙40—47。下嚥齒8行,2.4.6—6.4.2。脊椎骨數4+43--45+1.鰾2室,前室較短,呈

圓柱形,後室顯著延長,亦呈圓柱形,末端尖細,其長為前室長的2.9—3.5倍。腹腔膜黑色。

標準長為體高的3.3—4.2倍,為頭長的4.2—4.9倍,為尾柄長的6.3—7.1倍,為尾柄高的8.4-

-10.0倍。頭長為吻長的3.0--3.5倍.為眼徑的3.9--4.5倍,為眼間距的2.2--2.9倍。體長,側扁,

較高,腹部稍圓。腹鰭基部至前具有發達腹稜。背鰭起點在身體的最高處。頭小,呈錐

狀。吻端圓鈍。口小,下位,口裂呈弧形。下頷具發達的角質邊緣。眼較小,位於頭側稍上

方。吻長約為眼後頭長的一半。眼間稍隆起,呈弧形.其間距為眼徑的1.5—1.8倍。鼻孔小,位

於眼前緣上方.其前上方有一凹陷。鰓耙較薄,呈三角形。鰓絲長為鰓耙長度的3.0倍左右。下嚥

齒內側齒側扁,末端略呈鈎狀.外側兩行纖細.常呈棒狀.略彎曲。背鰭外緣稍內凹。具一光滑的

粗壯硬刺,其起點至吻端比至尾鰭基部的距離稍近。胸鰭較長,後伸可超過胸鰭至腹鰭起點距

離的一半。腹鰭起點約與背鰭起點相對。臀鰭短小,外緣內凹。尾鰭深分叉,上下葉約相等。

尾柄較短,稍高。緊靠臀鰭起點。鱗片小,腹鰭基部具有2片狹長腋鱗。側線完全,在腹鰭

上方向下彎曲呈弱弧形。性成熟的雄魚在生殖季節其頭部和胸鰭條上以及尾柄處有珠星.以胸鰭

條和頭部為顯著。生活時身體背部灰黑色,體側和腹部白色.背鰭灰色,臀鰭淡,尾鰭呈桔

,近末端色較深其後緣呈黑灰色。其餘各鰭呈灰白色。[1]

生活習性/細鱗鯝 編輯

一般棲息於水體的中下層,平時多與鯝屬的其它種魚類在一起,分散活動、覓食。4-6月間,當

山洪暴發,水位上漲時,生殖魚羣集羣溯水到礫石河灘急流處產卵。冬季羣棲於湖泊開闊的水

體深水處,以水生高等植物枝葉、硅藻和絲狀藻為主食,其次為水生昆蟲、浮游動物和其它水

中腐植物質。

分佈區域/細鱗鯝 編輯

主要分佈在我國的黑龍江、長江、珠江等水系及東南沿海各溪流。

卵巢發育/細鱗鯝 編輯

細鱗鯝卵巢發育分為6個時期,卵母細胞發育分5個時相,從第Ⅲ時相卵母細胞開始表現出種的

特異性。3月卵巢處於產前發育階段,4-7月為繁殖期,5-6月為繁殖盛期,8月卵巢基本修整完

畢,9-10月為Ⅱ′期發育,11月至翌年2月以Ⅲ期卵巢越冬。細鱗鯝的產卵方式為短期分批同步

產卵類型,在一個生殖週期內一般產卵2~3次。

祝你生活愉快。

俄羅斯帶回來的魚,細長,白麟,尖頭,哪位知道是什麼魚?

鱤魚吧~

扁寬薄的魚是什麼魚?有圖片 誰知道 能告訴我嗎?

叫半滑舌鰨。

半滑舌鰨,俗稱俗稱“龍脷”、牛舌頭、鰨目、鰨板、鰙鰨、細鱗、鰨米。是一種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層魚類,終年生活棲息在中國近海海區,具廣温、廣鹽和適應多變的環境條件的特點。

半滑舌鰨自然資源量少,味鮮鮮美,出肉率高,口感爽滑,魚肉久煮而不老,無腥味和異味,屬於高蛋白,營養豐富。

擴展資料:

半滑舌鰨分佈範圍很廣,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北部均產,屬大型優質舌鰨。短吻三線舌鰨也是體形較大的食用舌鰨,歷史上產量較高,分佈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北部。

褐斑三線舌鰨也是常見種類,分佈於東海南部、南海北部、珠江下游,常在河口區活動,能適應海淡水生活,主要以底棲生物為主,如黃蜆等,在錢塘江每年立夏以後,魚羣自近海進入河口,個體不大,多數三、四兩,但產量很高。

焦氏舌鰨在渤海魚類重要性指標中居第9位,分佈面很廣且終年在渤海均有分佈,體長分佈各月看不出明顯的規律性,其體長範圍大體上在70-200毫米之間。焦氏舌鰨主要攝食魚類、其次是烏賊類和雙殼貝類。

TAG標籤:細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