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歷史成本計價要減折舊嗎

歷史成本計價要減折舊嗎

歷史成本計價要減折舊。在歷史成本計價方法下,資產的成本是指在購買或者生產該資產時所支付的金額,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折舊是指資產由於使用和流逝的時間而導致價值的減少。因此,在歷史成本計價方法下,折舊通常是計算資產成本的必要部分,應該減去。具體地説,一個資產的歷史成本可以表示為:歷史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折舊。其中,折舊是基於資產預計使用壽命和預計殘值計算的。在計算折舊時,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如直線法、加速折舊法、年數總和法等。經過折舊後,資產的淨值就等於歷史成本減去折舊。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固定資產最基本的計價方法是

固定資產最基本的計價方法是:

1)按歷史成本計價

歷史成本亦稱為原始購置成本或原始價值,是指企業購建某項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企業新購建固定資產的計價、確定計提折舊的依據等均採用這種計價方法。

按歷史成本計價的主要優點是具有客觀性和可驗證性,也就是説,按這種計價方法確定的價值,均是實際發生並有支付憑據的支出。正是由於這種計價方法具有客觀性和可驗證性的特點,它才成了固定資產的基本計價標準。

(2)按淨值計價

固定資產淨值也稱為折餘價值,是指固定資產原始價值減去已提折舊後的淨額。

按淨值計價可以反映企業實際佔用在固定資產上的資金數額和固定資產的新舊程度。

固定資產的計價原則:

現行制度規定,商業企業固定資產的計價,應按取得時的實際支出入賬。

1.購入的固定資產,以購入價加上應由企業負擔的運輸費、裝卸費、安裝調試費、保險費以及税金計價

2.自制、自建的固定資產,以建造和製造過程中的實際發生的全部支出計價。

3.在原有固定資產基礎上進行改造、擴建的,按固定資產原值減去改建、擴建過程中發生的變價收入加上由於改建、擴建而增加的支出計價。

4.作為資本或合作條件投入的固定資產,按評估確定價值或按投資時的合同、協議約定的價格計價。其中投資人以設備投入企業的,在確定原始價值時,應提供原始。

5.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按租賃協議規定的價款加上應由企業負擔的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及税金等計價。

6.接受捐贈,從境外調入或引進的固定資產,以所附、賬單等憑證所確定的金額,加上應由企業負擔的運輸費、保險費、安裝調試費、税金等計價。無所附單據的,按照同類固定資產市場價格計價。企業為取得固定資產而發生的借款利息支出和有關費用,在固定資產尚未交付使用或已撥入使用但尚未辦理竣工決算前發生的,應計入固定資產價值,在此之後發生的,應當計入當期損益。

7.盤盈的固定資產,按照同類固定資產的重置完全價值計價。

8.企業兼併、投資、變賣、租賃、清算時,固定資產應依法進行評估。

計提折舊,是按照賬面價值計算嗎?如果以前提取了折舊,計算當年折舊額是夠要扣除以往折舊?

計提折舊,是按照賬面價值計算嗎?

是的。我國會計記賬原則是歷史成本法,即賬面價值,而不是公允價值。如果固定資產發生貶值或損毀,可以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但折舊還必須按賬面價值計算。

以前提取了折舊,計算當年折舊額是夠要扣除以往折舊?

不用。折舊額計算基礎是初始原始價值,即原值,計算折舊額後沒有特殊情況不能輕易改變,所以,如果採用的是直線法,每年的折舊額應是相對固定的,不用每年重新計算一次。

企業對固定資產按照歷史成本計價

應該是以持續經營為前提的。因為如果判斷企業不會持續經營,固定資產就不應採用歷史成本就行記錄並按期計提折舊。

11、財產物資的計價原則是( )。

財物的計價原則: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的依據在於:成本是客觀交易事實的反映,體現了“客觀性原則”的要求。但它有一定的侷限性,當發生物價變動時,使得歷史成本不能確切反映資產現值,不能反映企業資產的收益情況。

成本核算按實際成本計價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對生產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動力和折舊等費用,都必須按實際成本計價;二是對完工產成品成本的結轉也要按實際成本進行計價。 亦稱歷史成本計價、交換價格計價,是指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照取得或購建時發生的實際成本入賬,並在會計報告中也按成本反映。

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下需要後續計量嗎?看到許多資料説與公允價值相比歷史成本不需要後續計量,那麼折舊和減

以歷史成本計量的資產不需要後續計量是隻該資產科目本身不用進行後續的增減變動,而不是資產不需要進行後續計量(畢竟資產後續消耗,價值持續減少,不計量也不合適)。如“固定資產”科目一直是原值。而“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金額會隨公允價值變動而變動。如果説是整個“固定資產”不用後續計量肯定是不對的。我們學習《會計實務》中固定資產時候,就有明確的標題“固定資產的確認和初始計量”“固定資產的後續計量”“固定資產的處置”。

另外可以這麼理解:一般像“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只有在初始計量時才是按“歷史成本計量”的。後續計量也按歷史成本計量的很少(如:持有待售的固定資產)。只有後續計量也按歷史成本計量的資產,才會有如題所説的不需要後續計量。

在歷史成本會計中收取折舊費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歷史成本就是購購買價格,累計折舊是使用過程中因為磨損,每個月轉入到成本費用中去的那部分價值,累計減值準備是計提當月轉入當期損益的,後面兩部分價值實際上已經轉到相應損益中去了,所以要從固定資產原值就是歷史成本里扣除以後,才是固定資產當前的實際價值。

會計折舊選擇對資產計價有何影響?

資產評估計價和會計計量屬性區別 (一)計價原則區別——唯一性與可選性 客觀性是會計最重要的原則之一,這是歷史成本計價方法最重要的前提,即資產是以購買時的價格或生產時的成本減去折舊,即淨歷史成本計價。而評估計價的標準是 “可選”的和“可變”的,價格標準有重置的標準、清算的標準、收益的標準等。也就是説,評估並不反映歷史成本和未來價格,而是反映某一時點的重置價值、清算拍賣價值等。評估標準隨評估目的不同、財税不同而進行具體選擇。 例如,會計計量按所費原則進行資產確認,按一定準則判斷後,將所費在當期損益與資本支出之間進行計價,這對於一致性地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來説是妥當的。評估中對資產的確認就不是單一原則,比如在產權轉讓的場合,不是根據所費原則進行資產確認,而是根據客觀性原則進行資產確認,無論資產的形成是否曾經有所費,以及所費是否已列入損益進行了補償,只要是現實存在的可以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一律加以確認,並根據市場、成本和收益等不同情況進行估值。 (二)價值性質的區別——確定性與正確性“嗜好” 評估本身是一種專業判斷,而不是一種客觀事實,不管依據多麼充分,都不是給資產定價,而是一種經濟諮詢和專家諮詢活動,這是資產評估的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在某一個適當區間內,幾個合格的註冊評估師對同一資產的現實價值的判斷可能是有差別的。但這種差別並不影響到相關經濟行為的當事人依據評估結果對經濟行為作出取捨安排。這種專業估值的差別儘管帶有主觀的成份,但在本質上也是反映了資產現實價值本身存在多樣性這一客觀現實。事實上,過去發生的同一資產業務,在不同的會計個體歷史成本記錄上完全可能不一樣,因而會計計量的唯一性並沒有改變資產價值的可變性這一客觀現實。正如本文前述,會計計量的準確性“嗜好”,恰恰導致了其不正確性,即“提供精確錯誤”。多種多樣的資產應該具有不同的計量特徵,不同的目的往往決定資產的不同價值,同一價值基礎也同樣有不同的價格類型,正是這種計量的靈活性,突破了一味追求準確的思路,反而正確對企業獲利的全部基礎予以貨幣化,滿足了權益佔有方對權益真實性關注的需要,保證了社會各利益方的合理利益。 (三)價值體現形式區別——“牛”和“牛肉”的關係 評估價值體現的是“牛”整的價值,是把牛作為資產計量,不是牛肉的簡單相加,因為單純的説“牛”值多少錢,對於不同的使用者來説,不同的使用方式(行為目的)來説,是可以有不同的價值的。對於獲得“牛”是為了出售“牛肉”者來説,關注的是從食用需求者能夠獲得的利益,理性投資者所支付 “牛” 的價格不會超過所出售“牛肉”所獲取的收益;而對於獲得“牛”是為了使用“牛”來犁地者來説,關注的是從耕種需求者所獲取的收益,對於理性的投資者而言,所支付“牛”的價格不會超過未來“牛”帶來收益的現值。這就是資產評估價值靈活的體現形式。它不會撇開“牛”整體以及如何產生收益等因素,僅根據當初得到“牛”的價格反映“牛”的價值。相反,會計計量恰恰是根據當初得到“牛”時的價格、或者“牛肉”的簡單相加來反映“牛”的價值的,這在權益變動時是任何利益方無法接受的。 (四)計價時機的區別——初始確認和連續確認 在中國,資產重新計價不是在任何時候都需要的,只有資產業務發生時才重新計價,也就是説需要時才有該業務。而會計只要經營就需不斷地計價。香港物業測量師的估值結果直接作為會計調賬的依據,也是源於物業市場價值的不斷變化,會計師藉助物業測量師的專業力量,反映物業資產的現時價值,這是一個體系,也是一種需要。 資產評估計價與會計計量屬性的融合 從評估計價與會計計價市場性來看,資產評估與會計具有密切的聯繫,其本源在於評估與會計在資產披露問題上均是關於資產確認、計價和報告的科學。從會計理論的發展以及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來看,資產評估與會計具有功能上互補性。 理論上講,企業之所以無需調整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數據,是因為對於一個持續經營的特定主體來説,權益所有者關心的不是資產的公允價值,而是以權益為基礎依據的收益,而且從成本收益法則和信息的相關性而言,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信息更適用,更可靠,沒有通過資產評估來重新確認賬面價值的必要。中國《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各項財產物資應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不得調整其賬面價值。 但從另一種需要來看,作為收益重新安排的依據和基礎的權益一旦發生變化(例如資產重組),權益所有者關注資產價值的程度遠遠超過收益的本身,在這方面包括國家資本在內的任何權益所有者都是一樣的,這也是國有資產評估有關規定的出發點,即保護國有資產。任何權益所有者都清楚本文前面提到的,賬內反映的資產的歷史成本與公允的資產價值是背離的,作為完整獲利主體的企業收益並非完全、有時完全不是賬內資產產生的,也並不是從資本的本質(產生收益)的角度去計量資本的價值的,儘管是確定的(會計中的客觀性),但同時是不正確的,這就必然產生通過重新計量、反映資產公允價值,從而在公允價值的基礎上重新安排權益的需求。

滿意請採納

算某年的累計折舊時,需要用原值減去上一年的累計折舊嗎?

不需要的,折舊是公式算出來的,以直線法為例,10萬元設備,殘值2萬,使用4年,那麼每年折舊額是(10-2)/4 = 2萬

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價值、可變現淨值、現值使用情況

舉個例子吧,比如某公司擁有一台設備,這台設備是在兩年前購入的,購買價100萬元,已經計提折舊20萬元,現在市場上的一台全新設備的價值是150萬元,該企業這台設備是7成新。

歷史成本:又名沉沒成本,是在購買時的價格。上述設備的歷史成本就是100萬元

重置成本:重新購買一台和該設備完全相同設備的價格。上例中“完全相同”就要求和這台設備成新度是一樣,比如這台設備的重置成本就是(150*70%)105萬元。

公允價值:在公開市場上,熟悉交易雙方在平等、自願原則上進行交易的價格。比如該設備,如果雙方達成一致協議120萬元進行交易,那麼設備的公允價值就是120萬元。

可變現淨值:用設備的公允價值扣除相關運雜費後的淨值。比如該台設備公允價值120萬元,相關運輸費1萬元,不考慮税費,那麼該設備的可變現淨值就是119萬元。

現值:資金折算至基準年的數值。這個一般比較多的應用於資產評估或者諸如長期應收款等項目。比如該台設備每年可產生80萬元的價值,其使用壽命為5年,那麼這台設備在現值=80(P/A,i%,5)其中i是折現率,一般參考同期銀行利率。

歷史成本的含義

歷史成本也叫會計成本,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實際發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資、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費用、折舊等。

核心是對會計要素的記錄,應以經濟業務發生時的取得成本為標準進行計量計價。 

按照會計要素的這一計量要求,資產的取得、耗費和轉換都應按照取得資產時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負債的取得和償還都按取得負債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資產減負債訴所有者權益自然也是歷史成本計價的,有別於報表日的重置價值、變現價值和市價。

計算公式為:會計成本=賬户支出=已消耗+未消耗

其中:未消耗=資產,已消耗=產生收入(費用)+不產生收入(損失)

會計成本是會計記錄在公司帳冊上的客觀的和有形的支出,包括生產、銷售過程中發生的原料、動力、工資、租金、廣告、利息等支出,按照我國財務制度,總成本費用由生產成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組成。

生產成本是生產單位為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包括各項直接支出和製造費用。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輔助材料、備品備件、燃料及動力等)、直接工資(生產人員的工資、補貼)、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費)。

製造費用是指企業內的分廠、車間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分廠、車間管理人員工資、折舊費、維修費、修理費及其他製造費用(辦公費、差旅費、勞保費等)

管理費用是指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管理和組織經營而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管理人員工資和福利費、公司一級折舊費、修理費、技術轉讓費、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攤銷費及其他管理費用(辦公費、差旅費、勞保費、土地使用税等)。

財務費用是指為籌集資金而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利息淨支出及其財務費用(匯兑淨損失、銀行手續費等)。

銷售費用是指為銷售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銷售部門人員工資、職工福利費、運輸費及其他銷售費用(廣告費、辦公費、差旅費)。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稱為期間費用,直接計人當期損益。

擴展資料

會計成本是顯性成本,它可以用貨幣計量,是可以在會計的賬目上反映出來的。除了會計成本之外,還有另一種隱性成本。它與顯性成本即會計成本有很大的不同。隱性成本不能直接從帳面上反映出來,因而難以精確計量。比如,機會成本就屬於隱性成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會計成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歷史成本法

TAG標籤:折舊 成本 歷史 計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