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為什麼政治歷史課件會被吞

為什麼政治歷史課件會被吞

政治歷史課件會被吞的原因是電腦安裝過系統保護之類的軟件,裝了軟件後,在電腦上創建的東西,重啟後都會恢復到之前操作的樣子,文件也會不見。卸載軟件,維護好系統即可。教學課件是有利於教學的一種方式,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氛圍,吸引學生關注課堂教學知識,幫助增進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更好實現學習目標。課件會主要內容:用電腦、投影儀或者電子白板等視頻工具,放映與本課相關的教學資料,如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甚至展示一些相關書籍供學生觀看。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為什麼,在上問初中歷史,新中國建立以後的歷史問題,也會被刪掉(看圖片)

統治階級封鎖一切歷史信息,這就是,cai的表現,我已經見怪不怪了,這樣的國家是沒有未來的

歷史與政治的關係

我是學專業的, 多年以前我們系的前身叫政史系,可見政史還是一家的 呵呵

現在叫系

我覺得是橫向的 歷史是縱向的 二者交叉衍生了眾多的 社會現象.

現在發生的事件哪一個不是明天的 歷史,又有哪個事件沒對事件的發生人造成影響的呢,進而由一點點的由量變再到質變.從而改變社會關係也就改變者.

要想説清這問題 我得先説説什麼是和歷史

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這一社會現象很複雜,一般來説,這個詞多用來指、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然而社會學家也用來指涉包括各種利益機構、學校、宗教機構在內的相互之間的關係。各時代的學家和家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重點對它作過各種論述,但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定義。

的詞源

少西方語言中的「」一詞(法語politique、德語Politik、英語politics),都來自希臘語πολις,這個詞可以考證出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荷馬史詩》中,最初的含義是城堡或衞城。古希臘的雅典人將修建在山頂的衞城稱為“阿克羅波里”,簡稱為“波里”,城邦制形成後,“波里”就成為了具有意義的城邦的代名詞,後同土地、人民及其生活結合在一起而被賦予“邦”或“國”的意義。後又衍生出、制度、家等詞。因此,“”一詞一開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參與統治、管理、參與、鬥爭等各種公共生活行為的總和。

中國先秦諸子也使用過“”一詞,。《尚書·畢命》有“道洽,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禁令”。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政”主要指國家的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實現安定的狀態等。

在中國古代,“政”一般表示: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亂宋國之政”

一種統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符合禮儀的道德和修養,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政,孰敢不正”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們的政務活動,如“其在,與韓琦同心輔政”

“治”在中國古代則一般表示

安定祥和的社會狀態,如“天下交相愛則治”

統治、治國等治理活動,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古代的這些“”的含義,與西方和古希臘的“”含義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君主和大臣們維護統治、治理國家的活動。

中文裏現代的“”一詞,來自於日本人翻譯西方語言時用漢字創造的相同的“”一詞。當英文的Politics從日本傳入中國時,人們在漢語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孫中山認為應該使用“”來對譯,認為“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他的這一説法在當時的中國非常具有影響力。

的定義

由於人們在不同時代面臨的歷史任務不同,需要發揮作用的側重點和着力點不同再加上不同歷史觀的影響,所以在解釋概念時所強調的內容也就不同,於是就產生了對什麼是的各種各樣回答,形成了眾多的關於的定義。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認為,“一切階級鬥爭都是鬥爭”,“是經濟的最集中的表現”,“就是各階級之間的鬥爭”,“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這些論述概括反映了的本質、屬性、基本內容和特徵,是研究現象和為下定義的指導思想。

西方的學家為下過許多定義,例如:①認為是國家的活動,是治理國家,是奪取或保存權力的行為。②認為是權力鬥爭,是人際關係中的權力現象。③認為是人們在安排公共事務中表達個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種活動,的目標是制定,也就是處理公共事務。④認為是制定和執行的過程。⑤認為是一種社會的利益關係,是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20世紀80年代,中國學界對“”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是各階級為維護和發展本階級利益而處理本階級內部以及與其他階級、民族、國家的關係所採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②是一定階級或集團為實現其經濟要求而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活動,以及實行的對內對外全部和策略。③是主要由推行的、涉及各個生活領域的、在各種社會活動中佔主要地位的活動。④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築,集中表現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權力鬥爭、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和使用等。

的特徵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的上層建築,出現在產生階級對立和產生國家的時候,並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同國家相聯繫。同各種權力主體的利益密切相關。各種權力主體為獲取和維護自身利益,必然發生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衝突,從而決定了鬥爭總是為某種利益而進行的基本屬性。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利益,權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滿足等,對於各種權力主體來説,都是運行的基本動力。作為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現為以國家權力為依託的各種支配行為和以對國家的制約性權力為依託的各種反支配行為,如統治行為、管理行為、參與行為、鬥爭行為、領導行為、反行為、權威性影響、權力競爭等。這些行為的共同特點是都以利益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強制性、支配性和相互鬥爭性。作為權力主體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為上述特定行為的相互作用。如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管理與參與的關係、權威與服從的關係、相互鬥爭的關係等。這些關係又基本上取決於社會經濟關係所具有的必然性。

馬克思對的定義和理解

定義: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總和。

理解:①的根源是經濟,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關係歸根到底是由經濟關係決定的;②的實質是階級關係。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的基本特性;③的核心是權力。國家政權是權力的根本問題,任何階級要實現自己的目的,都必須掌握對國家或社會的最高統治權;④活動是科學、是藝術。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有規律可循的。

那麼歷史呢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説,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範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着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説:“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裏的“歷史”一詞,嚴格説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説,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説文解字》中説:“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徵問”、“問而知之”。

通常對於歷史我們有這幾種理解

(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或個人的經歷。

(二)過去的事實,過時的事物。例: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三)對過去事件的記載, 沿革, 來歷; 大事記。

(四)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五)書名。即《希臘波斯戰爭史》。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著。全書共九卷,前四卷主要追述埃及、巴比倫、波斯、呂底亞、西徐亞及希臘本土的歷史,後五卷敍述希臘與波斯戰爭的起因和經過,止於公元前479年。書上雜有許多神話傳説,不盡可信。但此書為歐洲第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

(六)個人的履歷;經歷

(七)對形成未來的進程有影響的事件

(八)歷史記載,征服者美化自己的工具。

(九)歷史的真實,往往會隨着時間的推移在演變

很顯然 與歷史是辯證統一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從某種意義上説他們共同形成了人類社會

初二歷史和政治重要嗎?為什麼我們學校這麼不重視這兩科,連班主任(英語老師)都説課外不要花時間到這兩

你是文科生嗎?歷史和這兩門課,到了初三,就形成一種固定思維模式,大體差不多,所以沒有什麼差距。求採納

政治+歷史問題

在NSDAP失敗之後,在盟軍管制的地區,只允許4個Partei,就是CDU、FDP、KPD和SPD。

DDP的人主要是去加入了FDP和CDU。

DVP的話,是一個比較right-wing的Partei,戰後的話,right-wing自然不怎麼能參與。DVP裏的一部分人蔘加了center-right的FDP。

DNVP曾經和NSDAP組成了Harzburger front,所以DNVP是比較犯禁的,這樣既然centrist和rightist有CDU可以加入,也就沒什麼人要重建DNVP。直到1962的時候,DNVP才被重建,但是不久就又被NPD吞併了。

對歷史上政治鬥爭比較熟悉的朋友請進,我請教問題

晉文公(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國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國繼位。

明代的劉基(劉伯温),不過他的仇人胡惟庸不是他的,他只是預言了胡惟庸的垮台,是皇帝為他平反的

初中政治和歷史究竟怎麼學?!!

初中歷史合集百度網盤下載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碼:1234

簡介:初中歷史優質資料下載,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視頻、各大名師網校(人教、萬門)合集。適合各階段學生日常輔導,中考衝刺,技能提升的學習。

歷史和政治為什麼這麼難學?及格好難啊,有沒有什麼方法??

樓主,你好,希望能幫助到你。

這幾科基本上都是考背誦的,所以每一課下來後都要及時鞏固熟讀背誦.另外,依據我的經驗,學時除了背書,課堂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的選擇題雖然大都是課本上要求背誦的書面要點,但考試時還有辨析題,材料分析説明題,有時還有實踐題就是制定活動方案之類的.對於這樣的題目尤其需要平時的理解能力,當然這是可以慢慢培養的.還要掌握解題技巧,例如材料説到啟示了你什麼,就要從正面和反面來分析.辨析題通常都是先判斷,再分析,分析過程中要圍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來寫,最後還要再次點明你的觀點.這些都是我總結的經驗,希望能幫得到你.其實不必太擔心,船到橋頭自然直,加油吧!

其實要想學什麼都是一樣的道理,應該先對它感興趣,(這是前提)只有你對它們有了興趣才會去學它.然後再用勤勞換取果實(這是關鍵)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即使是有再大的天賦的人,他不去刻苦學習,最終的結果就會和普通的人沒什麼兩樣,甚至還趕不上普通人.這兩樣做好了就什麼也不怕了.

我上初一的時候,這三科也很讓我頭疼,可是我最終戰勝了他們.我就是這麼戰勝它們的.

我總想,別人能做到的我就做不了嗎?事實證明我可以.

你也一定要相信自己!!!

其實過去我也有類似的困惑。但現在有幾個好辦法!但要多管齊下!首先,做題是必須的!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然你只是在浪費時間!其次注意聽課!這是學好任何科目的必然要求!第三,要經常問老師,老師能夠準確的把握題目的要點,問老師一道題,勝過自己琢磨10道題!第四,注意平時積累,不能只把目光鎖定在課本上!高中地理考試並不是只考察課本知識,綜合性很強,在平時多看看電視中有關地理的節目,這就是積累的過程,也可以多看地圖!這都是很好的辦法!按照這些方法,相信你會有收穫的!我就是通過這樣的方法進步的!相信你一定可以! 加油,祝你成功!

初中八年級歷史課件:《辛亥革命》

【 #課件# 導語】課件的選擇要依據教學的內容、本人的教學風格、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達到課堂教學效果化為準。好的課件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課件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為授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下面就由 考 網為大家帶來初中八年級歷史課件:《辛亥》,歡迎各位參考借鑑!

  

初中八年級歷史課件篇一:《辛亥》

  一、教學設計思路分析

  (一)學習內容特徵分析:

  《辛亥》是人教版八年級歷冊第二單元第8課的內容。《辛亥》作為中國近代進步人士在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承接了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之後,新民主主義之前的社會變革的爆發力。由經濟技術變革到改良,再到,本節課內容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根據本節教材的安排特點,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提出問題,深入討論辛亥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學情分析

  1、生理學習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級學生經歷過小學與七年級的學習,在歷史知識上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但是水平參差不齊,對於調度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顯得有些困難。不能從歷史時間的大環境下看問題。

  2、心理學習能力探討:史本身就帶有豐富的激彩。對於長期飽受強國凌弱的中國,辛亥的歷史運動又顯得極其振奮人心。本節知識既有枯燥乏味的綱領文件,又有行色生動的運動背景。將二者結合,恰到好處的牽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與發散思維。

  (三)教學設計重點

  在教科書的設計和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合理運用學習理論,幫助學生完成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學習。由生動的《辛亥》電影精彩片段引入課堂教學,以簡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體影音將歷史事件變得生動化。注重概念形成與發展的思維過程,即知識建構的動態過程。

  (四)教學設計基本理念與思路

  基於建構主義理論,創設豐富的情境,以歷史事件中實例加以多媒體形象的呈現,以強有力的視覺衝擊效果激發學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應。通過知識遷移、情景設問促進學生的協作與交流,最終實現意義建構。

  二、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辛亥課型新授課課時1課時

  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級歷冊

  第二章第8課

  教學

  目標

  【知識和技能】

  1、瞭解孫中山救國思想路線的轉變過程。

  2、學會結合時代背景,深入探討辛亥的爆發因素。

  3、知道孫中山創辦的團體以及武昌起義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根據聯繫前後知識點將知識面層層遞進,知道辛亥的歷史必

  然性。

  2、通過歷史再現,激發對辛亥的學習熱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近代志士的熱血付出,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

  2、培養學生學會聯繫歷史與現實生活,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武昌起義與辛亥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辛亥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探究式學習法、情景創設法

  學習方法

  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及所設計的教學方法,用“情景創設法”開展學習活動,以學生自己為主體,以歷史時代背景為起點,利用“拋錨式”建構主義教學法教學,聯繫相關歷史影音並進行深入探究,把學習過程和認知過程有機地統一起來,化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使學生自主完成知識建構,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教具準備

  多媒體影音設備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複習舊知】【新課導入】

  多媒體呈現單元知識框架圖

  多媒體播放《辛亥》紀錄片片段

  觀看完紀錄片後,針對影視中提到的“孫中山的想法贏得了周圍一些人的贊同”,引出孫中山創建黨並展開提問。

  【提問】孫中山在檀香山變更中,更加肯定了必須要武裝暴力奪取清的想法,那麼為了那一天的到來,他又做了那些前期準備呢?以及怎麼去建立武裝組織的呢?

  看圖並回憶舊知,從舊的認知中尋找對新知的理解。

  觀看紀錄片,思考“為什麼孫中山會選擇武裝暴力,而不是改良道路?”

  瞭解先驅孫中山的熱血救國的艱辛經歷。

  學生在瞭解完視頻內容後,依據問題閲讀課本內容。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複習與本節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點上建立新的知識體系。

  將歷史中的雲霧般的孫中山,以強烈的視覺衝擊的影視表達出來,直擊課題“辛亥”,用影音、圖像演繹方式將辛亥引入歷史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用生活的鏡頭感受辛亥的真實存在。

  通過多媒體影音展示內容的再現,教師拋磚引玉,讓學生帶着問題,結合視頻播放內容在課本中找答案,達到學生自主建立知識結構,自主填補知識缺口。

  【授受新課】

  同學們閲讀課本並填寫回答“興中會”與“同盟會”的創立時間、地點、創建人以及綱領。

  【承轉】興中會的“振興中華”綱領發展為同盟會的“三民主義”,在三民主義的啟發與鼓舞下,滿懷熱血的有識之士,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

  【多媒體呈現】武昌起義形勢圖

  【提問】

  1、請同學們閲讀課本,回答武昌起義的時間、地點?

  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中武裝形勢路線,結合課本知識看看你們能不能説出起義的過程?

  【多媒體呈現】

  清帝宣佈退位影像視頻資料

  【承轉】以清的覆滅,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個知識點——中華的成立

  【多媒體呈現】孫中山戎裝圖

  【提問】

  1、中華成立的時間、地點以及主要人物?

  2、中華成立後的結局?

  【發散思維】

  有人説“辛亥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你同意這種説法嗎?結合學過的時代背景説説為什麼?

  學生閲讀課本且之間討論交流,並思索回憶課前所講,結合課本知識進行着答案的推測。

  學生看圖思考

  學生回答

  學生觀看影像資料,感歎清王朝的覆滅。

  學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孫中山”

  結局:辛亥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學生深思並回答成功方面:1、*了清朝統治。2、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敗方面:1、辛亥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2、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

  以多媒體形象的演示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啟發學生將歷史信息進行聯繫比較,找出其中的繼承性,讓學生學會總結歸納、同類比較、綜合分析等方法來總結知識點,有利於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記憶,加深對知識的瞭解程度。

  讓學生在問題中將新知識慢慢消化,並啟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理解。

  將重要歷史節點的一幕以多媒體影音呈現給學生,圖文並茂的生動教學,刺激了學生的感、知覺。

  引導學生回憶舊知識(歷史時代背景),舊知識有時是不完善的,此處設下伏筆,意在引導學生形成認知衝突,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併為新知識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識延伸】

  發散學生思維,增加學生知識面的廣度,對本節知識的教學具有積極作用。以中山裝的紋飾、鈕釦向學生闡述孫中山的民主思想與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認識到孫中山的思想的形成與轉變,知道了民主的艱辛道路,明白了滿懷熱血的有識之士報國救國的壯志。掌握了三民主義的含義,以及辛亥的歷史意義。及時小結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課堂練習】

  1、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之後,繼任這一職務的是:

  A.黃興B.蔣介石

  C.袁世凱D.黎元洪

  2.1912年中華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B.武漢C.南京D.廣州

  3.對於辛亥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了清B.結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D.改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

  4.有位老人説他出生於三年,那麼他現在的年紀是:

  A.96B.93C.100D.87

  【板書設計】

  辛亥

  一、孫中山創建黨

  1、孫中山的思想形成:

  2、黨的發展歷程:興中會——同盟會

  二、武昌起義

  1、時間:1911年10月10日

  2、地點:湖北武昌

  3、起義過程:

  4、清宣佈退位:

  三、中華的成立

  1、時間:1912年1月1日

  2、地點:南京

  3、人物:孫中山

  4、結果: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教學反思】1、基於建構主義理論

  指導學生利用生活影視素材,瞭解辛亥發生原因。

  2、凸顯歷史學科特點

  以歷史史實為基礎,從生活走進歷史,從歷史走進生活。

  3、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有機結合

  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使歷史事件直觀化、形象化,便於學生理解。

  4、培養學生樹立尊重歷史,熱愛國家、熱愛生活的情操。

  

初中八年級歷史課件篇二:《辛亥》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孫中山的主要活動,掌握製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瞭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成立的精況,評價辛亥的歷史意義。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孫中山的主要活動和辛亥的歷史意義,學習一代偉人“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精神;繼承他“喚起民眾”“振興中華”的偉業,使自己具有胸懷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全面振興而奮鬥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辛亥。

  教學難點:如何探討辛亥的歷史意義。辛亥的歷史意義深遠,如何通過史實總結出來,這需要運用分析歸納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而這些能力對中學生來説是比較困難的。

  教學方法:問題情景法、讀書指導法、討論法、歸納列表法

  教學過程與方法:

  【導入新課】:(5分鐘)

  複習:①掀起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是哪一事件?是誰?(“公車上書”;康有為、梁啟超)②誰在宣傳維新運動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譯著是?(嚴復;《天演論》)③宣佈實行變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緒帝)④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因為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極力反對,而當時的整個國家大權正是掌握在他們手中。)

  導入:孫中山是20世紀中國走在時代前列的第一個偉人,在他的領導下,黨愈挫愈奮、一次又一次的武裝起義,最終推動了武昌起義的爆發,這些武裝起義基本上是黨人在同盟會的綱領和旗幟下進行的,也正是由於武昌起義的成功,中華才得以於1912年元旦成立。

  【講授新課】:(25分鐘)

  一、孫中山早期的活動:

  1、同盟會創立背景——創立興中會:

  首先,讓學生利用課前查找的資料簡單介紹一下孫中山,從而對他有一個最初的認識。孫中山,偉大的民主主義先行者、資產階級家。字逸仙,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學醫。一生致力於資產階級,先後創立興中會、同盟會;領導發動起義;出任中華臨時大總統;改組;領導了“二次”、運動等

  然後,講述孫中山創立“興中會”的過程、口號,並強調“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團體。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1894年上書李鴻章要求改良,未被採納,於是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立志*清朝。

  最後,讓學生讀書後回答:①孫中山為什麼要成立同盟會?②同盟會由哪些團體組成?為了積聚力量;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團體組成了同盟會。

  2、同盟會成立:提出問題以此指導學生讀書:同盟會成立的時間、地點及其性質。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是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政黨。

  3、同盟會的綱領、目標和旗幟:根據課本中的同盟會綱領、目標和旗幟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説一説:如何理解孫中山提出的綱領和三民主義。

  二、武昌起義:

  1、武昌起義的背景:

  簡單介紹黨人領導的武裝起義。並指出: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擴大了影響,推動了的到來。同時讓學生知道:這次起義的主要力量是向的新軍。湖北黨人在新軍中佔十分之四,贊成者達四分之三以上,這樣為起義成功準備了條件。

  2、武昌起義的經過:

  詳細介紹起義的經過: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二個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召開聯席會議,確定在武昌舉行武裝起義,推舉文學社蔣翊武為總指揮,共進會孫武任參謀長,組成起義領導機關。10月9日,因計劃暴露,起義機關遭到破壞,黨人彭楚藩,劉復在等被捕,慷慨就義。工程八營的黨人於10月10日晚八時半率眾起義,打響了武裝起義第一。

  起義勝利以後,黨人立即建立政權,組成了湖北軍,推黎元洪為都督,頒佈軍告示。廣*羣眾踴躍參加軍,武昌起義震動全國。

  3、武昌起義的影響:

  到11月9日,全國有10多個省宣佈脱離清,清朝統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指導學生看地圖:武昌—武漢三鎮—湖北軍—全國一半以上省份。

  三、中華的成立:

  1、中華的成立:

  武昌起義後得到全國的響應,形勢表明,建立全國性的時機成熟了。大家期望着在海外的孫中山的歸來。軍進佔南京後,17省代表在南京集會,商議成立全國性。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歸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熱烈歡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提問:中華何時成立?成立地點?1912年3月,孫中山頒佈了《臨時約法》其性質如何?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下令定國號為中華,以本年為元年。孫中山頒佈了《中華臨時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

  2、辛亥的歷史意義:師:1912年為元年,那麼1949年為多少年?(教師介紹一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方法。)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統治結束。統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從此廢除。

  【小結】:(2分鐘)

  辛亥已經有了九十多年的歷史,辛亥的先輩們為之奮鬥、為之獻身的理想,今天已經成為光輝的現實。辛亥的先輩們開創的偉大事業,正是由中國黨帶領全國人民繼續推向前進,以此加強學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練習】:(8分鐘)

  一、每課一得:

  瞭解“共和制”的概念,説出“共和制”的特點,並能舉出現在哪些國家實行的是“共和制”。

  二、材料閲讀:

  答:《中華臨時約法》規定:參議院在符合規定的前提下,有總統的權力,參議院在符合規定的前提下,有否定總統決定的權力。可見總統的權力受到法律的約束,而封建君主不受任何,君主就是法,誰反抗誰就是違法,君主的權力是高於法律的。

  三、自我測評:

  時間主要活動

  1894年創立興中會

  發動廣州起義

  發動惠州起義

  1905年創立同盟會

  1906年發表三民主義

  1906—1911年黨人在其影響下發動了多次起義

七年級政治課件(5篇)

【 #課件# 導語】課件的選擇要依據教學的內容、本人的教學風格、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達到課堂教學效果化為準。好的課件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課件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為授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下面就由 無 為大家帶來七年級課件,歡迎各位參考借鑑!

  

1.七年級課件

  學習目標:

  1、在掌握自尊含義的基礎上,理解自尊與尊重他人相互關係、密不可分;充分認識到維護人格最重要。

  2、學會寬容待人的方法,做到自尊者達觀。

  3、在生活中培養善於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

  學習重點:

  善於尊重他人,自尊者達觀。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我學習,我快樂)

  1、閲讀教材,回答書上的問題。

  2、通過教材P13的“討論題”,説説維護人格的辦法有哪些?人格尊嚴與哪些因素無關?

  3、教材P14司馬懿的故事。請分析:怎樣對待他人的議論?

  4、教材P15陶行知的故事。你認為:陶校長在看到那位男生正想用磚頭砸同學,制止並責令他到校長室後,為什麼不批評他,反而用糖果獎勵他?從“四塊糖果”的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5、仔細閲讀課本,你還發現了什麼問題,説出來和大家分享。

  二、展示預習成果(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板演展示)

  三、合作探究(團結力量大)

  1、什麼人最有可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2、小林是七年級的學生。一次,小林為使考試成績“一鳴驚人”,竟在黃昏破窗跳入老師辦公室盜取試卷。正當他尋找試卷時,他的班主任易老師進來了,小林急忙抱頭藏在辦公桌下。易老師見狀,靈機一動説道:“你不要露出你的臉,也不要説話。你回答我的問題,只點頭或搖頭就行。你來這兒,是找一件你想要的東西嗎?”小林點了點頭。“這東西是屬於你的嗎?”小林搖了搖頭。“記住我的話,你走吧。明天你來上學的時候,依然是個天真可愛的孩子。”

  (1)、你認為易老師這種教育方法可取嗎?結合本課所學的內容説明理由。

  (2)、當小林走出辦公室時,他應該是怎樣的心情?請你根據前面的故事情節為這個小故事編一個合理的結局。

  3、一次,體育課進行跳馬練習。小強個子矮,再加上平時缺乏練習,總是跳不過去,引來周圍同學的一陣笑聲,小強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傷害,發誓一定要跳過去,而且還要比別人跳得漂亮。從此以後,他加倍練習,逐漸找到了跳馬的訣竅。在一次測試中,小強的跳馬動作規範而漂亮,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讚揚。

  請分析:小強的經歷説明了什麼?

  4、我國生物學家童第周,年輕時在比利時留學。同屋的另一個國家的留學生輕蔑地對童第周説:“你們中國人太笨了,不會管理經濟,所以中國的經濟太落後!童第周聽了很生氣,對他説:“你説中國人笨,有什麼證據,我不許你誣衊我的同胞,我的祖國。”接着,他一定一頓地説:“我們來比一比,你代表你的國家,我代表我的國家,看誰先取得博士學位。怎麼樣?你敢嗎?”此後,童第周更加發奮讀書。他發表的論文,水平越來越高,在歐洲生物學界引起了轟動,被推薦給學術委員會。授學位時,在場的教授、專家紛紛向他表示祝賀。童第周激動地説:“我是中國人!我獲得了貴國的博士學位,至少可以説明中國人決不比別人笨!”

  結合上述材料,回答:

  ①你認為童第周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②在當今社會,國際交往越來越頻繁,我們應怎樣表現出中國人的自信?

 

2.七年級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有一座潛能金礦,潛能是可以被髮掘的。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懂得發掘自己潛能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鼓勵學生開發自我潛能,樹立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發掘潛能的方法。

  難點:認識和發掘自己的潛能。

  【教學方法】:

  事例分析法;講解法;談話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以“愛因斯坦的腦資源被開發了多少?”為話題來激發學生對潛能的興趣。

  一、人的潛能是巨大的

  (一)通過錄像和資料證明人類具有很大的潛能有待開發。

  (二)通過“冰山圖”讓學生形象地感知:什麼是潛能?人的潛能是巨大的!

  結論: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座潛能金礦。

  二、認識、發掘自我的潛能

  (一)活動:慧眼識寶──認識自己的潛能

  請對照7個方面的智能,以“冰山”的形式(),繪製自己的潛能圖。

  ──────────────────────────────“海平面”。

  語言音樂身體運動人際交往自我認識數理邏輯空間

  思考:我最擅長的____智能是如何形成的?

  1、活動目的

  (1)讓學生在客觀認識自己的基礎上,體會到自己巨大的潛能所在。

  (2)通過自己的成長經歷,認知特長的形成過程就是潛能被開發的過程。人的潛能是可以不斷被髮掘的!

  (3)明確潛能的發掘也是有一些方法的,並不神祕,通過薰陶、學習、訓練、比賽等,就可以把我們的某個方面的潛能挖掘出來。

  2、活動要求

  (1)請同學們用深色的筆畫圖。

  (2)用發展的眼光,客觀地認識自己。做個有心人找出自己的潛能所在。

  (3)思考:我最擅長的____智能是如何形成的?

  (4)畫好的同學請舉手示意。

  3、活動過程

  (1)請同學上台展示自己的潛能圖。

  (2)現場採訪,師生互動。採訪以下四個問題:

  ①海平面以上的能力是你什麼能力?那海平面以下的是你什麼能力?

  ②從你的潛能圖上可以看到,7座“冰山”是有高有低的。為什麼你會這樣畫?請簡單介紹。

  ③你覺得自己的潛能在哪兒?

  ④你最擅長的____智能是如何形成的?

  4、活動點評

  從剛才同學的發言中,我們可以得出,我們的特長是慢慢培養出來的。換句話説,特長的形成過程,就是潛能被開發的過程。由此可見,人的潛能是可以不斷被髮掘的!大家要做個有心人,用慧眼發現自己的潛能。

  潛能的發掘也是有方法的,剛才同學講的特長形成過程就給我們提供了鮮活的例子。發掘潛能的方法也並不神祕,通過薰陶、學習、訓練、比賽等,就可以把我們的某個方面的潛能一步步挖掘出來。

  (二)舉例説明

  1、列舉一位普通的南外學生朱韞?的事例,請學生根據事例,並結合書本,提煉出發掘潛能的方法。

  2、歸納總結

  三、體驗發掘潛能的快樂

  活動:小遊戲──“‘口’字加兩筆可以寫出多少個漢字?”

  1、活動目的

  (1)發掘學生的想象能力。

  (2)體驗發掘潛能的方法,感受發掘潛能的快樂。

  2、活動要求

  積極開動腦筋,思考完成。

  3、活動過程

  (1)請一位同學上台在黑板上寫,其他同學在紙上寫。

  (2)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看能寫多少個字。

  (3)給出明確的目標:至少寫出12個字(具體字數根據現場學生情況可再調整),再給學生一定時間,看還能寫出多少個字。

  4、活動點評

  在明確目標的情況下,只要大家有足夠的信心,開動腦筋,積極地去嘗試,就能發掘潛能。

  四、提升認識

  通過一段電子相冊的播放,使學生體會到高度發達的當今人類、經濟、文化、科技成果,是人類不斷開發潛能、不斷創造的結晶。

  五、行為作業

  我的________潛能發掘計劃

  要求:結合自己實際,設計一套發掘自己潛能的行為計劃並加以落實。

  六、板書

  

3.七年級課件

  第一課大家之“家”

  1、歸屬感:指對團體的依賴和需求的感覺。比如説,在假期裏對校園生活的期盼,對老師、同學的想念,就是我們對班級和學校的一種歸屬感。

  2、“家”的感覺(校園生活):有温馨,有快樂,有關愛,也有快樂和煩惱。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分享收穫的喜悦;我們共同生活,相互鼓勵,共享成功的快樂。

  3、學校是我們成長的園地:學校是我們學習知識、發展能力的場所,是我們陶冶情操、培育品格的環境,是我們培養興趣和發展特長的園地。

  第二課我與我們

  1、集體:是由許多人集合起來的、有組織、有共同目標和行為規範的團體。

  團伙:一些人簡單地聚合在一起或是為了錯誤目標而組織起來的羣體。團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集體。

  2、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個人與集體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個人生活在一定的集體中,離不開集體;另一方面,集體是由個人組成的。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整個集體的利益和發展。

  3、堅持以集體利益為重:

  (1)一般情況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從長遠看,堅持集體主義是對個人利益的保護。因此,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我們要堅持以集體利益為重,並願意放棄或犧牲一些個人利益。

  4、集體主義: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堅持以集體利益為重,並願意放棄或犧牲一些個人利益,這就是集體主義。堅持集體主義並不意味着只顧集體利益,不顧個人利益,正當、合理的個人利益是應該受到尊重和保護的。

  個人主義:將個人利益凌駕於集體利益之上,過分強調個人利益,不顧他人和集體的利益,是個人主義的表現。個人主義傷害的不僅是集體和他人,最終也必然傷害自己。

  小團體主義:實際上是擴大了的個人主義,往往會腐蝕集體。其特點是當小團體利益和大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首先考慮個人和小團體的利益,而不顧他人利益以及大集體根本的、長遠的、全局的利益。

  5、團結就是力量:在班級和學校集體中生活,同學之間的團結合作、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可以促進我們的進步、成長和發展。要真正做到團結互助,需要對團結有正確的認識:勇於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掩飾自己的缺點,對別人的缺點敢於提出誠懇的批評,正確對待同學間的矛盾。

  6、競爭與合作:

  (1)集體的力量和集體的發展,有賴於集體中的每個成員既要敢於競爭,又善於合作。

  (2)敢於競爭意味着……

  (3)善於合作(團隊精神),意味着……

  第三課承擔責任

  1、責任是由一個人在一個集體中的角色所決定的應該做的事。每個人都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但是並不是説每個人所承擔的責任都是一樣的。

  2、我們是班級和學校集體的一員,是班級和學校的主人。關心集體,維護集體利益和榮譽、建設集體是我們的責任。維護集體利益和榮譽、建設集體的辦法是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比如説主動關心班級的進步與存在額問題,自覺遵守學校紀律,積極參加班集體各項活動,努力學習,認真完成班集體交給的任務等。

  3、為班級和學校做奉獻:

  (1)要學習螺絲釘精神,做好集體分配給自己的事;

  (2)根據自己的特點,找準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主動為集體做力所能及的事。

  

4.七年級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集體的重要性。樹立共同的目標,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奉獻集體。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對心目中班集體的描繪,讓學生了解到加強集體觀念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明白只有每個人熱愛集體,團結協作、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創建出優秀的班集體,才能在集體中不斷成長成材。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如何各盡若能,發揮所長來奉獻集體;

  2、理解團結協作,才能達到互助前行。

  教學難點:如何創建新集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活動一,個性展示:學生展示交流課前蒐集的反映“個人與集體”關係的名言警句。如:

  (1)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2)眾人拾柴火焰高;

  (3)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

  (通過活動,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引發學生思考集體與個人成長的關係,也自然引入新課。)

  【講授新課】創建新集體

  引:大家都講得很好。的確,一個人離開了集體就像魚兒離開了水,後果可想而知。今天,我們進入了初中,不但走進了新學校,認識了新同學,也將生活在一個全新的班集體中。在這裏,如果我們沒有共同的理想,各想各的,各做各的,班級就像一盤散沙,不可能成為一個我們為之自豪的集體。那麼,你心目中的班集體是什麼樣子的?

  一、共同的目標,前進的動力

  活動二

  小組討論:“讓我們先看看心目中的班集體是什麼樣子的”

  活動過程:

  1、用三個詞描繪你最喜歡的班級,並説出自己的理由。如:團結、互助、寬容等。

  2、教師總結

  (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和語言表達能力,解決班集體建設目標的問題,學生在活動中得出結論,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深入闡釋)

  【思考】我是集體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我能為我的集體做點什麼?

  二、各盡其能,發揮所長,奉獻集體

  活動三,自我發揮:“看看我有哪些才智能為集體的建設彈奏出美妙的‘音符’”

  活動過程:1、讓學生在課本上寫上自己的特長或自己的性格特徵。

  2、讓學生談談怎樣將自己的特長或性格與班集體的建設聯繫起來。

  3、教師總結

  (通過活動,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特長和才智,儘快在集體中尋找到最適合的位置,為集體的建設作出貢獻;初步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質。)

  引:同學們都講得很好,現在由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名叫《地獄與天堂》。(本故事也課由知道的學生演繹,教師歸納):

  故事大意:有一個人想知道天堂和地獄究竟有什麼區別,於是他找到了上帝,請求他帶自己去看看。上帝欣然答應了。他們首先來到了地獄,看到的是這樣一副景象:一羣飢餓不堪的人們正拿着一把長勺拼命往自己嘴巴里送東西,但是那把長勺實在太長了,比他們自己的手臂還要長,所以他們無法彎曲自己的手臂把食物送進自己的嘴裏去。有的人的手臂甚至彎曲得變形了,但是還是沒有吃到任何食物。地獄果然是一副活生生的慘象。

  他們又來到了天堂,那個人被自己眼前所看到的驚呆了——天堂裏的人們也是拿着一把同樣長的長勺,但是他們每個人都吃到了食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每個人把獲取的食物都舀給了坐在他對面的那個人吃,每個人都這樣做,所以每個人也都吃到了食物。

  設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答:(略)

  三、團結協作,互助前行

  引:《地獄與天堂》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一個集體中,人與人之間只有團結協作,相互配合,才能奏出集體最美的樂章,促進每個人的不斷成長。

  活動四,閲讀回答:教材P8“先後走出三位院士的一個班級”

  活動過程:

  1、學生閲讀,分組討論材料提出的幾個問題;

  2、各組回答自己的答案,教師評價並歸納

  3、在此基礎上,請部分學生與大家一起分享小學時所在優秀班集體的體驗。

  (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到班集體的建設不僅需要個人發揮自己所長,而且相互之間的協作也是很重要的,從而自覺為創建新集體而努力。)

  (播放粵語兒歌《一支竹仔》,昇華主題,結束本課)

  附歌詞:一支竹仔會易折彎,幾支竹一紮斷折難。心堅似毅勇敢,團結方可有力量。嘿,大眾合作不分散,千斤一擔亦當閒。齊共同力無猜忌,一切都好順利。好!花雖好要有蝶滿枝,月雖皎潔有未滿時。孤掌莫恃依,團結方可幹大事。

  【結束語】正如剛才兒歌所唱:“一支竹仔會易折彎,幾支竹一紮斷折難……孤掌莫恃依,團結方可幹大事。”同學們,一個新的班集體已經在我們手中誕生了!只有團結協作,相互配合,我們才能奏出美的班級樂章,在集體中不斷成長。今天,我們已經確定了共同的目標,讓我們行動起來,與老師一起,用我們的雙手創造出一個我們為之自豪的集體。

  

5.七年級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實,思考並認識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過程與方法:分析圖片、問題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民族統一和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教學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教學難點: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教學環節:

  導課:播放歌曲《敕勒歌》,介紹這是北朝時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族的民歌,也在鮮卑族中傳唱。你知道鮮卑族在中國曆最早建立了哪個朝代嗎?你想了解鮮卑族歷的傑出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嗎?導入課題。揭示課標

  一、淝水之戰

  1、出示《前秦東晉形勢圖》,複習前秦統一北方黃河流域,苻堅想要統一南北,揮師南下與東晉爆發了一場戰役——(淝水之戰)

  2、出示自學提示,要求學生依據提示,自學課本86—87頁,做好標註。時間:

  交戰雙方:

  有關的成語或典故:

  結果:(複習前面學過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影響(對南方、對北方)

  學生自學,展示自學成果。

  3、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淝水之戰前,苻堅躊躇滿志,擁兵80多萬,而東晉僅8萬,這十比一的兵力,應該是一邊倒,但前秦卻兵敗如山倒,沒能統一江南,這是為什麼呢?試分析原因及啟示。

  原因前秦角度:東晉角度:

  學生展示討論結果。

  電視劇《錦繡未央》過渡到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簡介鮮卑族的歷史,出示鮮卑族發祥地圖片

  2、出示自學提示,學生自學課本87頁,做好標註。

  北魏建立的時間、都城?北魏何時統一北方?帶來什麼影響

  學生展示自學成果。

  3、出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恆的歷史規律。”引出北魏統一北方黃河流域後,為了更好地治理漢文化先進的中原地區,決定實行漢化,從而引出北魏傑出的漢化改革家——孝文帝。

八年級歷史課件(精選5篇)

【 #課件# 導語】好的課件可以創造出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及學習的興趣,進而為語文教學創設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迅速的走進預設的教學氛圍境界。一堂成功的課往往得力於一個生動的課件,這是因為學生對每一篇新課文都有一種新鮮的感覺,都懷着新的興趣和期待。下面是 考 網整理分享的八年級歷史課件,歡迎閲讀與借鑑。

  

1.八年級歷史課件

  [課程標準]

  (1)以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為例,説明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

  (2)知道就業制度的變化,認識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

  (3)以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為例,説明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學習,瞭解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2)培養學生用數字、圖片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4)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安排學生採訪或社會調查,收集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為第一手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制度,數據。用數字有力説服,實施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3)採用“舉辦小型展覽會”、“編寫歷史小報”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勝利。

  (2)認識到國家關於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人才競爭的需要。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重點]

  改革開放後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

  [難點]

  改革開放後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教學設計思路]

  教師組織學生有“節奏性”的活動,對比觀察時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會調查、實物展示等,引導學生主動進入角色,深入理解變化現象及其內涵。

  [教學過程]

  (導入1)

  歷史老照片對比(或學生家庭照片對比)

  (導入2)

  改革開放前後新舊四大件對比引入

  (導入3)

  學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內容,由現在的生活狀況,引出學生對以前人們生活探究的欲 望。

  (導入4)

  劉興民《生於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寫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學生分為四組分別通過調查、採訪瞭解改革開放前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講解]

  [服裝表演]

  [小品表演]《搶購》

  [數據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費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費537.5元

  2、食

  [年夜飯調查](地點、內容、花錢數、原因等)

  [實物展示和解説]學生蒐集的各類票據

  [小故事]傷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學生(或小區)家庭住房情況調查。

  (資料展示)國家統計局住房調查統計數據。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顧雲昌“這十年來中國的房地產發展規模之大格局變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會調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變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設調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對比]:文成公主入藏當年走了三年,今天請你護送文成公主入藏你會選擇怎樣的方式,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二、就業和社會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變

  [創設情境]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大學生人才交流會隨處可見。

  [採訪](1)年輕人如今的就業觀念

  (2)年長的教師他們年輕時的就業觀念

  (3)下崗的父母瞭解其下崗的經過及再就業的情況

  [討論]“鐵飯碗”的打破是好事還是壞事?

  為了選擇更好的就業機會你認為應該做哪些準備?

  2、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錄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數據展示]

  (1)到20xx年底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1.4億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社會發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99.3﹪。

  (3)到20xx年8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人數達8200萬人。

  

2.八年級歷史課件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講述張謇辦實業的故事,説出張謇辦實業的背景、影響和結局。

  2、能概括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幾個階段、發展特徵;能分析出不同時期發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張謇辦實業的瞭解和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原因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艱難歷程,感受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形成振興祖國、自強自立的民族認同感。被張謇等施己所長、報效國家的愛國操行所感染,樹立勤奮學習、振興中華的遠大志向。

  重點: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難點:

  正確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

  教法:

  以導學式為主

  學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聽説過老年人把鐵釘、火柴分別叫什麼嗎?為什麼那時的中國人要在這些日用品前加一個“洋”字?這表明了什麼?今天我國的民族工業品牌已走向國際市場,你能舉個例子嗎?這又説明了什麼?

  生:老年人叫鐵釘為洋釘,叫火柴為洋火。説明近代中國技術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場的民族工業品牌有海爾、康佳、TCL等。這説明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品出口大大增加。

  師:民族工業的過去和現在形成強烈反差,這其中的歷史值得我們去探究,回味!本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板書題目)

  體驗新知:

  師: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近代民族工業”(展示課件)

  生:讀出課件內容

  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又是怎樣起步的呢?(展示課件)

  生:讀出課件內容

  師:張謇為什麼要捨本逐末創辦實業呢?請同學們閲讀教材“狀元實業家張謇”一目,並圈點你所獲得的信息,稍後我們一起來交流。

  生:閲讀教材,自主學習。

  生:交流信息:1、張謇是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2、《馬關條約》簽訂後,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採礦山、利用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3、張謇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並創辦了大生紗廠。4、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鬆了對中國民族資本的壓迫,張謇的大生紗廠等企業獲得了進一步發展。5、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又一次在中國大量傾銷棉花和棉織品,紗廠的產品削價銷售,收不抵支,負債累累,最後被吞併。

  師:張謇創辦了哪些實業呢?(展示課件)

  生:講述狀元實業家張謇的事蹟。

  師:由張謇創辦實業你感受到了什麼?請同學們每4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稍後由小組中心發言人發表本小組的討論意見。

  生:討論。

  生:答案1、外國人在中國開辦工廠,開採礦山,對中國人民剝削很嚴重。

  答案2、張謇非常愛國,希望通過辦實業抵禦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

  答案3、張謇捨本逐末,具有非凡的勇氣。

  答案4、張謇有較高的經營管理才能。

  答案5、張謇非常有遠見。

  答案6、張謇有不屈不撓的精神。……

  師:大生紗廠的結局説明了什麼?

  生:答案1、民族工業的發展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

  答案2、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民族工業的壓迫迫使它無生存空間,勢必倒閉。

  答案3、封建勢力對民族工業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進行壓制。

  師: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榨下,民族工業的最終歸宿註定是悲慘的。那麼,民族工業究竟有怎樣曲折的發展過程呢?請同學們閲讀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表格)

  生:閲讀教材,完成表格。

  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生:三個階段:洋務運動到清末、“一戰”期間、“一戰”後到解放前夕。

  師:洋務運動到清末,民族工業的發展特徵是什麼?

  生:民族工業出現了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辛亥的成功促進了實業集團的紛紛出現。

  師:民族工業出現萌芽的原因是什麼?

  生:洋務運動和辛亥的促進作用。

  師:“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怎樣呢?(展示課件)

  (出示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麪粉出口增長説明什麼?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會出現“黃金時代”?“一戰”後到解放前夕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怎樣呢?

  生:講述榮氏家族企業的興衰。

  師:這一時期為什麼民族工業又呈現萎靡不振的狀態呢?

  師:以上通過表格,我們瞭解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過程,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是什麼?

  生:學生討論,交流。

  師:老師將你們的討論總結如下:發展階段艱難曲折,發展程度極不平衡,發展水平整體落後。

  師:近代民族工業的出現沒能完成救國的願望,除了受到客觀原因影響外,還有主觀原因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舊中國民族工業儘管發展艱難曲折,但對於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哪些影響呢?

  明確:給中國帶來了重大的經濟、變化,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生活。

  暢談收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展示課件)

  

3.八年級歷史課件

  教學目標

  1、瞭解阿古柏侵佔我國新疆和殘酷剝削、壓迫新疆人民的史實;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敗阿古柏,收復新疆的史實。

  2、學習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史實,學會正確評價左宗棠,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全面、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3、知道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抗擊外來侵略、捍衞國家主權的行為會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

  教學重難點

  重點:左宗棠收復新疆

  難點:講清收復伊犁的重要性與付出代價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導入】教學過程

  (多媒體課件)播放歌曲《我們新疆好地方》,並配一組展現新疆美麗、富饒的圖片,最後一張圖片定格於“左公柳”。

  設問:在新疆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這種柳樹,人們親切地稱它為“左公柳”。哪位同學知道這些柳樹為什麼被稱為“左公柳”?

  (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正像歌中唱的那樣,我們新疆是個好地方,風吹草低見牛羊,葡萄瓜果甜又香。可是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美麗富饒的新疆曾一度被外國侵略者侵佔。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傾聽一曲正氣之歌,看左宗棠如何收復新疆。

  (多媒體出示課題)第3課收復新疆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阿古柏侵佔新疆

  學生閲讀11頁“導入框”和本目課文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註答案。

  1、根據13頁地圖,標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線。(“浩罕國”→喀什噶爾→天山以南→[北疆]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

  2、有人説阿古柏“一僕二主”。請問他的“二主”是哪兩個?(英、俄)其中哪個國家直接出兵佔領伊犁?(俄)

  設疑過渡:如果你是清朝的,面臨着新疆地區這麼嚴重的危機,你會考慮怎麼辦?(先讓學生合上課本,在小組裏自由表達,然後要他們打開課本看看當時實際上是怎樣處理這場危機的。)

  左宗棠收復新疆

  學生閲讀12——14頁本目課文、“自由閲讀卡”等,思考回答:

  1、請學生扮演“李鴻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語言説明主張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將怎樣打敗阿古柏?怎樣收復新疆?(允許自由發揮)

  3、左宗棠打敗阿古柏後,怎樣處理伊犁問題?(沒有直接與俄 國交戰,而是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同時在哈密設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紀澤的外交鬥爭。)

  教師過渡:為了配合曾紀澤為收復伊犁而同俄 國進行的談判,左宗棠抬棺上征程,表明了自己誓死收回伊犁的決心,請同學們表演一段歷史劇來展示這段歷史。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

  學生1(扮演曾紀澤):伊犁是我大清的國土,沙俄無理搶奪,已是不符合各國和平共處、互不侵犯的國際法則,伊犁歸還大清是理所應當的。

  學生2(扮演左宗棠):左宗棠讓士兵抬着棺材出場,走過一場。

  學生3(歷史評述者):“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這首詩頌揚了19世紀70年代中期,欽差大臣左宗棠率領湖南戰士收復新疆,治理邊疆的業績。

  學生4(歷史評述者):左宗棠在哈密設立抗俄司令部。在前往哈密的路上,讓士兵抬着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擊俄 國,收復伊犁的決心。左宗棠的壯舉,有力地支援了曾紀澤的外交鬥爭,迫使俄 國歸還伊犁。

  1、他這樣處理是否正確?請説明理由。

  正確。首先,他根據不同的形勢、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鬥爭策略。對於較弱的浩罕國,取勝的把握比較大,就果斷動武;對於較強的俄 國,就儘量避免直接交戰,有利於維護國家的軍事實力。

  其次,伊犁是新疆的大門,如果不收回來,整個新疆就無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保住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是明智之舉,有所失才會有所得。

  再次,外交鬥爭必須有武力作後盾,才有可能取得勝利。

  總之,在收復新疆這個問題上,左宗棠能夠高 瞻遠矚,用全局的眼光來分析、解決問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聯繫左宗棠和戚繼光等人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愛國大臣、愛國將領都有什麼樣的兩面性?(對外反侵略,值得讚揚;對內鎮 壓人民起義,必須批判。)

  3、根據第11頁“動腦筋”:為什麼説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兩漢設置西域都護、隋唐對突厥實行有效管轄、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少數民族反動首領的叛亂、清在1884年設置新疆行省等。)

  採用詩歌形式:俄英垂涎爭新疆,入侵稱汗阿古柏。海塞並重左宗棠,力退敵寇壯山河。威震伊犁名天下,新疆收復回祖國。

  左宗棠在天山南北留下的,不僅是戰績、故事、祠宇,還有一叢叢在戈壁灘中頑強生長的“左公柳”。(多媒體展示圖片)

  從蘭州到哈密,從哈密到烏魯木齊,所植倒柳“連綿不斷,枝拂雲霄”。正是

  大將籌邊尚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

  引得春風度玉關。

  我想“左公柳”承載着左公的精神和氣節,肩一天風塵,守腳下土地。左公柳深深紮根於西北的地層,昇華、完善、豐富、成熟,成為矗立於戈壁荒漠中的民族的脊樑。

  

4.八年級歷史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背景,歸納和總結康、樑維新變法的主要活動;

  (2)通過討論“變法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1)通過本節課,使學生認識到戊戌變法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發動的一場救亡圖存的活動,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和中華民族利益的,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從而對戊戌變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21教育網康、樑為代表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際,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奔走呼號,宣傳變法,投身改革,要求維新變法。應該學習他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他們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公車上書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處理方法:運用多媒體投影、圖片等直觀手段,從康、樑的活動入手,講清公車上書的情況。通過分析、理解、歸納等方法掌握“百日維新”的內容。

  法的內容:哪些觸及頑固派利益,哪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分析支持維新變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維新變法運動的社會基礎,引導學生從力量對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理解變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組學導,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滲透點:

  (1)用不同形式總結本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訓練學生根據史實,掌握論從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學設備:

  (1)多媒體教學設備。

  (2)衞星接收的教學資源,電教資源庫資源。

  (3)光盤。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學:

  (1)小組內學生分工收集,處理有關資料。

  (2)學生預習本課,做小報、結構圖,分角色表演來總結本課。

  (3)結合本課內容進行自我教育。

  二、新課講授:

  出示圖片《黃海激戰》,出示視頻《馬關條約》。(甲午中日戰爭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全國人民感到恥辱,義憤填膺,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深重,資產階級維新派呼籲變法圖強,挽救民族危亡,實現國家富強。)

  假設:我們都生活在19世紀末這個動盪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看待當前的時局?如何拯救中華民族於水深火熱中?談談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總結:和同學們一樣,當時中國的各界人士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今天我們就學習當時最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5.八年級歷史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掌握火車和輪船、有線電視、照相和電影、新聞報紙和出版事業等在中國的出現及辛亥後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合作意識、創新和探究能力。

  3、通過“舊聞播報”、學習成果彙報、“設身處地”等環節,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與聽從溝通的能力。

  4、通過近代社會生活同古代現代社會生活的比較培養學生的歷史比較能力和思維能力。古縣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發展觀。

  情感、態度、價值觀

  5、認識火車輪船的傳入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認識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使中國社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但這是以中華民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代價的。

  6、認識工業文明的傳入改造中國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促進中國社會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進步觀。

  7、認識辛亥對中國社會的封建習俗觀念的改造作用,它是歷史的進步。

  8、認識物質文明的變化是最根本的變化,引起精神領域的變化。

  9、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革新對於一個民族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瞭解並體會近代西方工業社會文明促使中國社會在各領域所發生的變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社會習俗的變化等。

  教學難點

  1、分析變化現象背後的原因及影響。

  2、物質文明的變化是最根本的變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潛移默化中滲透物質決定意識的初步的唯物史觀。

  3、理解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進步意義和侷限性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我的想法

  一、導入:“舊聞播報”

  出示兩則新聞太空旅遊和烹飪機器人“那麼,100年前的中國社會生活是個什麼樣子呢?”引出課題

  二、視頻欣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

  那時的中國社會生活給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組合作學習

  1、分組

  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強調社會生活是包羅萬象的,除了書本介紹的內容,它還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組。並提出各組學習過程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a、變化體現在哪裏?b、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c、變化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給每個組發相應的補充資料。

  2、小組合作學習(十分鐘)學生學習過程中,老師着眼於三個方面給於指導:

  A、調動成員間的交流、合作。

  B、指導學生整合信息(書本、老師發下的補充資料、個人的知識經驗),從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結論。

  C、指導學生如何採取新穎、生動、有效的方式進行學習成果彙報。

  3、學習成果彙報

  老師給予點評和總結。

  四、情景糾錯:

  五、設身處地:

  六、有話大家説:

  “博客留言版”

  學生以新聞播音員的身份主動的“説”新聞

  學生欣賞描述

  歸納:(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會習俗)

  學生討論、合作

  各組派代表上台

  參與遊戲

  培養學生的現場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自然生成認識;科學技術使社會進步、生活變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認識。為課堂深入做好鋪墊。

  提出問題提供資料,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導學生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方案策劃能力、合作意識和思維創新能力。

  表達和配合

  知識的反饋和鞏固

  通過具體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體會近代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及其侷限性。

  隨意談體會,提出問題。課堂並不侷限於45分鐘,將課堂內容向課堂之外延伸。

TAG標籤:歷史 課件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