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潮州工夫茶四寶

潮州工夫茶四寶

潮州工夫茶的四寶指的是:水、茶葉、壺、火。

1.水:潮州工夫茶講究用純淨、甘泉源頭的水來泡茶,水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茶的口感,好的水能讓茶更顯清香甘醇。

2.茶葉:潮州工夫茶講究以金駿眉為主茶,再以龍井、碧螺春等為輔助,不同的茶葉搭配不同的泡法和温度,呈現出來的口感也不同。

3.壺:潮州工夫茶採用紫砂壺來泡茶,潮州紫砂壺質地細膩、質感温潤,還有傳統的紫砂壺紅、紫、棕三色的顏色。

而紫砂壺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同時還能和茶湯相互作用,讓茶的香味更加濃郁。

4.火:潮州工夫茶採用小火炭火來泡茶,需要有一定的火候和技巧,火力過大容易燒焦茶葉,火力過小則泡不出茶的芳香和滋味。

因此火的掌握也是潮州工夫茶的重要一環。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1、宜興紫砂壺,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宜興紫砂壺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

紫砂茶具還因其造型古樸別緻、氣質特佳,經茶水泡、手摩挲,會變為古玉色。

2、若琛杯,漢族茶具,茶室四寶之一。

是一種薄瓷小杯,薄如紙,白似雪,小巧玲瓏,酷似半個乒乓球和微型飯碗,3只小杯疊起來可含於口內而不露。

3、楓溪砂桃,用砂泥製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

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

4、潮陽紅泥爐,使用引火棒是引燃後,將橄欖碳置於蜂窩孔隔層。

底部有酒精泥壺,也可燃燒酒精煮水。

潮汕功夫茶的四寶是哪四寶

玉書煨、潮汕烘爐、孟臣衝罐、若琛甌。

玉書煨即燒開水的壺,款式有側把,也有提樑。

一般用砂泥製成,叫“砂銚,音(diao四聲)”以潮安楓溪出產最為著名,俗稱“茶鍋”。

潮汕的烘爐一種紅泥小火爐,傳統是燒炭的,現代為了方便用,也有做酒精爐。

孟臣衝罐,也就是茶器中的紫砂壺,潮汕方言叫做“衝罐”,也有叫“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

若琛甌,也就是品茶杯,潮汕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可是已不易得。

不屬於潮汕工夫茶四寶的是

孟臣壺。

潮汕工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一帶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潮汕功夫茶的四寶是宜興紫砂壺、景德鎮若琛杯、楓溪砂桃、潮陽紅泥爐,不包括孟辰壺,潮汕工夫茶它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

潮州工夫茶屬於哪兒的特產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又是飲茶大國。

在飲茶藝術日漸淡化了的現代社會,潮州工夫茶卻一直在散發着傳統茶文化的清香。

作家李國文在《粵海飲茶》中道:“尤其潮汕一帶的工夫茶,更是深入人心。

若論茶道,我們這茶的祖國,稍可與一衣帶水的鄰邦媲美的,也就是得靠潮汕人爭回一點面子。

”那末,能與日本茶道媲美的潮州工夫茶是什麼樣子?工夫茶的歷史源流又在何處呢?這是一個曾經困擾過日本朋友的問題:“關於工夫茶的歷史,我曾請教過中國學者,但也沒有得到明確的解答。

”(布目潮《中國茶文化的復興》)

古代的工夫茶具最少須有“四寶”:小烘爐(白泥火爐)、玉書(赭褐色扁形燒水壺)、孟臣罐(宜興紫砂茶罐)、若深杯(杯底鐫有“若深珍藏”的茶杯)。

清初與樑佩蘭、屈大均合稱“嶺南三大家”的詩人陳恭尹寫有一首《茶灶》詩:“白灶青鐺子,潮州來者精。

潔宜居近坐,小亦利隨行。

就隙邀風勢,添泉戰火聲。

尋常飢渴外,多事養浮生。

”詩中所寫的茶具,都是容易攜帶的小件,其中已有潮州出產的精緻白色泥爐和青色的煮水鐺。

底鐫“若深珍藏”的白地藍花小瓷杯是康熙年間燒製的,現已貴若拱璧。

到了乾隆時期,據俞蛟《夢廠雜著》記載:“爐形如截筒,高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主。

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

杯盤則花瓷居多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

”當時還備有棕墊、紙扇、貯水瓶、茶洗等。

這一茶具形式除爐子後來改用烽市紅泥小爐外,大抵固定沿用到現代。

工夫茶的泡飲有一套十分講究的方式。

首先是選水和用火工夫,水要用山泉,小爐木炭最好用欖炭。

砂銚煮水至初沸,先將紫砂罐和茶杯淋熱,才把福建產烏龍茶葉納入罐中,粗葉墊罐口,細末墊中層,再以次粗葉裝罐面。

銚水大沸,即高提砂銚沿茶罐周邊注水,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待壺口浮現一層白沫,便用壺蓋輕刮,使其隨罐而下。

再用開水淋罐,既去沫又使茶罐持續升温,凝聚罐中茶葉香味。

斟茶入杯時壺嘴要低,目的是使茶湯雅觀不起泡,這一程序俗稱“高衝低篩”。

斟茶時要在幾個杯來回斟注,點滴不剩,讓茶色、香味均勻,俗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於是,在一片“請請請”聲中,主客各端一杯,舉到脣邊先聞茶香,然後一啜而盡。

入口時略帶苦澀,片刻便香溢齒頰,回味無窮。

如果客人多,則主人第一巡(俗稱“頭過”)不飲。

每次以沸水沖茶,都同時淋杯、洗杯,俗謂“燒鍾熱罐”。

連續數次,茶色不濃謂“茶薄”,便須另換茶葉了。

近人翁輝東先生較早記錄總結工夫茶道,所著《潮州茶經???工夫茶》對工夫茶的品飲有頗為詳細的描述。

清人俞蚊説:“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

”(《夢廠雜著》)後來有些論者便認為工夫茶始於唐代,這一論點並不正確。

潮州工夫茶儘管在烹治原理上深得陸羽《茶經》的精髓,但是工夫茶的形成離不開茶史上飲茶的三大革新:條形散茶製作、瀹飲法提倡和紫砂壺出現。

條形散茶是明開國之初通過行政命令製作的,《明會典》:(洪武二十四年)詔有司聽茶户採進建寧茶,仍禁碾揉為大小龍團。

”在此之前,人們都用烹治前須碾末的茶餅。

有了條形散茶,才可以改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瀹飲)。

條形茶更帶自然清香,瀹飲法可謂“開千古飲茶之宗”,(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此兩者,是形成工夫茶的基礎。

而明代中後期紫砂壺出現後,潮州工夫茶登上閩南粵東生活舞台的條件遂告成熟。

紫砂壺的創始人是16世紀初期江南吳頤山書僮供春,其後高手輩出,時大彬改提樑大壺為小壺,專工製作小壺的是明天啟、崇禎年間的惠孟臣,他的名字見於清初吳騫《陽羨名陶錄》。

因為“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茗香,俾得團結氤氲”(周高起《陽羨名壺錄》),故潮州工夫茶具少不了它。

工夫茶罐在很長一段時期都使用孟臣罐(部分是當地楓溪仿製),1975年廣東陸豐縣明黃廷霖墓中曾出土一件惠孟臣手製紫砂壺,證實明朝末年紫砂壺已在嶺南傳播。

明末清初,潮州與蘇州間頻繁的商業貿易,使潮商得以將宜興紫砂壺大量帶回潮州作茶具並稱之為“蘇罐”(蔡鴻生《清代蘇州的潮州商人》)。

結合前面所引陳恭尹《茶灶》詩,我們可以説,潮州工夫茶肇始於明末清初時期。

工夫茶一詞原來是形容武夷巖茶的製作工夫,陸延燦《續茶經》引王草堂《茶説》:“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既炒既焙,復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

釋超全詩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閒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

”又引《隨見錄》:“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因此,把潮州人整套沖泡品飲武夷工夫茶葉的精緻程式命名為“工夫茶”,也就再合適不過的了。

潮州飲茶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宋代。

元豐年間,潮州名士吳復古曾向遠在黃州的蘇軾寄送茶葉,蘇軾在《答吳子野》書中寫道:“寄惠建茗數種,皆佳絕。

”吳復古如果不嚐到茶好,怎敢將茶葉遠寄給蘇軾,茶一開始便成連結友誼的信物。

明朝嘉靖年間潮州知府郭子章在《潮中雜記》説:“潮俗不甚用茶,故茶之佳者不至潮,惟潮陽間有之,亦閩茶之佳者耳。

”喜歡飲用福建名茶是事實,但由此説“潮俗不甚用茶”就不恰切。

今傳的明代潮州戲文五種中就有許多飲茶的記述,如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荔鏡記》第19出:“(貼)人客,茶請你。

”萬曆九年(1581)刊刻《荔枝記》第8出:“公曰:原來正是媒姨,老漢失接。

小七,端椅坐,討茶食。

”萬曆年間刊《金花女》附刻《蘇六娘》中唱詞:“你油鹽醬醋須看理,人來客往檳榔茶,”均可説明民間飲茶風氣盛行,並已成為一種友好的待客之道,雖然當時工夫茶還只在濫觴時期。

當代工夫茶繼承了這種在飲茶中敍友情、致和氣的文化傳統,四人用三杯,三人用二杯,每輪總有一人缺飲,使品茶過程“請飲”連聲不斷,始終洋溢着祥和謙讓氣氛。

潮州城鄉人家院庭多以龍缸種蓮花,或搭架栽金銀花,花朝月夕,良朋知友相聚,烹水沖茶,面對雅潔茶具和精巧工夫,確有無限情趣。

近代愛國詩人丘逢甲在客居潮州時有詩讚美工夫茶曰:“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

小砂壺瀹新鶴咀,來試湖山泉。

”(《潮州春思》)在充滿詩情畫意的環境中,提壺擎杯,低斟慢酌,既是藝術品飲,又能消散塵寰的煩惱,實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潮汕工夫茶必備的“四寶”中的“若琛杯”是指精細的()。

潮汕工夫茶必備的“四寶”中的“若琛杯”是指精細的()。

A.紫砂小品茗杯

B.白色小瓷杯(正確答案)

C.青色小瓷杯

D.黑釉小瓷杯

潮州特產四寶是什麼

潮州特產四寶是西巖烏龍茶、高堂菜脯、饒平獅頭鵝、潮汕沙茶醬。

1、西巖烏龍茶

西巖烏龍茶,始創制於70年代,產於大埔縣西巖山一帶。

西巖烏龍茶良好的內質來自其良好的環境,西巖烏龍茶產於海撥1250米以上的大埔縣楓朗鎮西巖山麓,山清水秀,雲霧繚繞,土壤肥沃的土地,具有利於茶葉生長和有利構成優質茶中內含物的形成和積累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

特點:外形緊結稍捲曲,色澤烏綠勻潤;內質香氣馥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滑,茶湯橙黃明亮,葉底綠腹紅鑲邊,耐沖泡。

2、高堂菜脯

高堂菜脯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高堂菜脯是廣東潮州一帶的漢族風味名菜,屬於粵菜系。

菜脯,即蘿蔔幹。

因蘿蔔在潮汕俗稱“菜頭”,故稱“菜脯”,是潮汕地區的特產之一。

產於廣東省饒平縣高堂鎮的菜脯更以其色澤黃珀鮮豔,味道香甜,肉厚酥脆等特點而著稱,深受羣眾喜愛。

3、饒平獅頭鵝

饒平獅頭鵝為地理標誌產品,中國農村培育出的最大優良品種鵝,也是世界上的大型鵝之一。

原產廣東饒平縣浮濱鄉。

多分佈於澄海、潮安、汕頭市郊。

羽毛灰褐色或銀灰色,腹部羽毛白色。

頭大而眼小,頭部頂端和兩側具有較大黑肉瘤,鵝的肉瘤可隨年齡而增大,形似獅頭,故稱獅頭鵝。

4、潮汕沙茶醬

沙茶醬,是盛行福建省、廣東省等地的一種混合型調味品。

色澤淡褐,呈糊醬狀,具有大蒜、洋葱、花生米等特殊的複合香味、蝦米和生抽的複合鮮鹹味,以及輕微的甜、辣味。

(印尼語:Satay)原是印度尼西亞的一種風味食品。

其原義是烤肉串,多用羊肉、雞肉或豬肉,所用的調料味道辛辣。

潮汕茶文化歷史_潮汕茶文化

潮汕地區氣候炎熱,當地人飲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緻。

潮汕名茶薈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

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歷史,一起來看看。

潮汕茶文化歷史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工夫茶即是烏龍茶茶藝,為何稱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説是因為製作烏龍茶工序複雜、極費工夫,有人説是因為沖泡烏龍茶頗費工夫,也有人説是因為烏龍茶須細啜慢飲。

功夫茶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我國的工夫茶茶藝可分為潮汕、台灣、閩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稱中國茶藝的活化石。

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獨特的飲茶習慣。

“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

傳統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寶齊備,一是陶水壺;二是紅泥小火爐;三是小茶壺;四是小瓷杯。

陶水壺裏裝入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放茶葉要把壺裏塞滿,並用手指壓實,倒上水,放在小火爐上煮,茶煮好後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

斟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

飲時是用舌頭**慢慢地品,一邊品着茶一邊談天説地,這叫功夫。

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因此功夫茶除了泡製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

潮汕工夫茶以三泡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湯濃淡一致。

有人説,沒有功夫就莫飲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認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樂四趣。

和、敬講的是茶德,精、樂講的是茶技與茶趣。

説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

而擂茶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澈飲方式,倍受人們的喜愛,被稱為“古代茶文化的孑遺”。

  擂茶,顧名思義,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裏擂碎衝沸水而成擂茶。

擂茶,盛行於潮汕地區的揭陽、普寧等地,其中大部分聚居的是客家人。

客家人熱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傳統的普遍的禮節,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都請他們喝擂茶。

擂茶有一套稱為“擂茶三寶”的工具:一是口徑50釐米且內壁有粗密溝紋的陶製擂缽;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樹幹加工製成的約85釐米長的擂棍;三是用竹篾製成的撈濾碎渣的“撈子”。

擂茶以花生、油麻、香茶葉、園香、金不煥、苦辣芯等為原料,用一把好茶葉,適量芝麻,幾片甘草等,置入擂缽,手握擂棍沿缽內壁順溝紋走向有規律旋磨,間或缽中間擂擊,將茶葉等研成碎泥,即用撈子濾出渣,缽內留下的糊狀食物或叫“茶泥”、或稱“擂茶腳子”。

再衝入沸水,適當攪拌,再佑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燙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於一體的擂茶了,喝之會覺得喉嚨清爽,迴腸蕩氣,別具風味,至今仍是客家人待客的“保留節目”。

  潮汕的茶文化介紹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所以潮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

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

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

至於喪事,如其孃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

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功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內容。

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

這些禮俗也體現出了潮汕人的心理。

在這次的《功夫茶座》裏,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

早在明朝中期,飲茶之風就已經遍及潮汕地區,從城市到農村,從有錢人家到普通家庭,幾乎家家都擺設有一套工夫茶具。

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

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風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樂”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為潮汕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

因為裏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

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羣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結合起來,演化成一種雅緻、儒氣的潮汕文化。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潮汕工夫茶。

早在北宋,就已經有有關潮汕茶事的最早記錄,那時潮汕已經在宴席間有品茶的程序了。

從燒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體現了“仁愛致祥”的儒家氣息。

飲工夫茶不是以解渴為惟一目的,它繁瑣的技藝、程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種藝術化的品飲。

工夫茶濃而不膩、淡而悠遠的清香,淳樸天然,令人在品茗過程中心神清淨,一種享受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

  很多諺語就體現了潮汕人飲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請之間,潮汕人的温文儒雅展現無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

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

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飲茶的時候主客之間的禮讓更是體現在“先尊後卑,先老後少”這句諺語之中,蔡先生説到: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説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

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

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

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潮汕地區地少人多,農業生產精耕細作。

精巧的生產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細膩心靈,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沖泡程序的講究,又與潮汕人細膩的心理相吻合。

潮汕工夫茶,從茶葉的採製,茶具的選配,到用水、候湯、衝飲,都非常有學問,細膩講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細的性格特徵。

此外,潮汕人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那些闖蕩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潮汕情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遠遊的海外潮人總會珍藏着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葉,見是家鄉來的客人,一定會以茶相待。

烹茶四寶 若琛甌是什麼意思

把品茗杯叫做若琛甌這是潮州工夫茶中提法,是飲烏龍茶的茶具四寶之一。

玉書煨(開水壺);小烘爐(燒水的火爐);孟臣罐(茶壺);若琛甌(小茶杯)。

潮汕 工夫茶的全部資料

分類: 人文學科

問題描述:

麻煩大家幫我找 關於 潮汕工夫茶 的有用資料~這是我要寫 論文的材料~拜託大家幫我下~!

麻煩大家幫我找 關於 潮汕工夫茶 的有用資料~這是我要寫 論文的材料~拜託大家幫我下~!

解析:

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飲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種。

張華雲先生曾作《潮汕工夫茶歌》一首雲:

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

五娘適陳三,荔枝為作伐。

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

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癖。

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

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闢。

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

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

西湖泉,桑浦龍泉液。

四指動飛輪,滌器淨且熱。

柔條圍細末, 首衝去浮沫。

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

罐幹茶雲熟,飲盡不見屑。

一衝號為皮,流香四座溢。

二三衝為肉,芬芳留齒頰。

四衝已雲極,清風生兩腋。

腦海騁奇思,胃腸清宿食。

匪獨療乾渴,夏興冬不息。

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

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跡。

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

共品三兩杯,互通鄉消息。

鄉思起芒鱸,鄉情如膠漆。

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

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一、茶葉、鳳凰單叢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喝茶了。

《詩經》中已提到採茶。

兩漢之後,飲茶風大盛,但 *** 還在唐朝,那時已經有“茶會”、“茶宴”。

陸羽著《茶經》,集中了喝茶的理論,開一代喝茶之風,自己也成為茶神。

《潮嘉風月記》中説:“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

爐及瓷盤各一,唯杯之數則視客之多寡,先將泉水貯罐,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後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

”可見,到了清代,潮汕工夫茶已十分普遍,且程式已經同現代工夫茶程式十分相似了。

“投閩茶於壺內衝之”,指的是福建產的鐵觀音。

其實,潮州的鳳凰山也產名茶,稱為“鳳凰單叢”,可惜文中一字未提。

據《潮州府志》載:“粵素不產茶,所給皆閩產。

近饒平之百花山、鳳凰山多有植之者。

百花山又名待詔山,故稱待詔茶,品亦不惡。

大埔則大麻、陰那等山皆產茶,亦尚可飲。

其餘土茶皆苦而不香。

”由此可見,鳳凰茶至遲在清代已開始在潮州種植了。

在潮汕所產的茶葉中,鳳凰茶素以其氣味清香、耐衝耐泡,並獨具各種自然花香味而聞名於世。

這首先與鳳凰山的自然地理條件有密切關係。

鳳凰山位於潮州東北面,地處饒平、豐順、大埔三縣之結合部,屬北迴歸線近側。

這裏常年雲霧繚繞,羣山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峯有十多個,其中有粵東第一高峯鳳凰烏髻和第二高峯烏崬頂,而名茶多產於高峯雲霧之上。

其次,鳳凰茶有一種獨具一格的製作方法。

該處製茶,分“萎凋━━發酵━━殺青━━揉捻━━烘焙”五個程序進行,每道程序都有嚴格的操作方法。

鳳凰茶的品種、香型頗多,品質亦因季節而異,其中以“鳳凰單叢”為最佳品。

“鳳凰單叢”指那些經過多年品試、被鑑定為有各種不同自然花香的優質茶樹,在製作過程分別進行單株採摘、單株初制、單株烘乾的特級名茶。

它的製作特別講究,一定要在春季晴朗而涼爽的日子裏於午後1━4時這段時間採摘,且採摘後一定要分株堆放在陰涼處,然後才初制加工。

如果在雨天、晨霧或午蔭的天氣採摘,就製作不出單叢茶的香韻來。

在鳳凰單叢中,尤以鳳凰山烏崬頂單叢茶的品質最優,向來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絕”之稱。

沖泡時在幾步之外便能聞其香味,飲之回味無窮。

二、茶 具

飲茶之風,全國皆有,何以潮汕工夫茶能脱穎而出?關鍵就在於“工夫”二字。

工夫茶最講究的是:“茶具”與“衝法”。

“工夫茶”的茶具,需要成套,計十來種:

茶壺,潮州方言叫做“衝罐”,也有叫“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

選擇茶罐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

茶罐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杆、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

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的、大如蜜柑的、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栗子形等。

一般多用鼓形的,因其端正渾厚的緣故。

壺的色澤也很多,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

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柚皮砂者,最為珍貴。

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此外,還講究“三山齊”,即壺嘴、壺口和壺把要在一條平線上,這是品評茶壺好壞的最重要標準。

檢驗辦法是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上品。

茶杯,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

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則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起香。

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

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算是杯中佳品。

茶洗,形大如碗,深淺色樣很多。

烹工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以浸衝罐;另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經泡過的茶。

茶杯、茶盤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

但不管什麼式樣,重要的是寬、平、淺、白。

盤面寬,以便客人多時,可以多放幾個杯;盤底平,不會使茶杯不穩搖晃;邊淺色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茶墊,比茶盤小,是用來置衝罐的,也有各種各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

冬深是因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

茶墊裏面還要墊上一層“墊氈”。

“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它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的,之所以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是為了保證不生異味。

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裏積水。

水瓶與水缽是用來貯水烹茶的。

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

也有一種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屬上乘之品。

水缽用來貯水以備烹茶之用,大小約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

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兩條金魚在缽底,當人們舀水時,攪動了水,這金魚好像也隨着遊動似的,十分有趣。

但是這東西現在已經少見了,一般多是素瓷青花,放置在茶牀上,蓋上硃紅的木蓋,舀水時才鄭重其事地揭蓋舀水。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十分好看,形式各異。

特點都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

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

除此之外,還要“砂銚”,以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為“茶鍋”,是用砂泥製成的,很輕巧。

水一開,小蓋子就會掀動,發出一陣陣悦耳的聲響。

不過,現在的人對工夫茶具已經沒有那麼考究了。

再不像過去一定要用優質木炭或者欖核炭和泥爐來燒水。

三、沖泡程式

工夫茶之衝法,有一套十分繁瑣的程序。

按過程,是治器、納茶、候湯、沖茶、刮沫、淋罐、燙杯、釃茶等。

治器包括:生火、掏火、煽爐、潔器、候水、淋杯六個動作。

“候水”、“淋杯”就是等砂銚中的水颼颼作響一陣子之後,聲音突然變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然後,開始納茶:打開茶葉,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將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

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味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壺嘴。

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茶色均勻,茶味逐漸發揮。

納茶需適量,每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就足夠了。

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且好茶葉多是嫩芽卷,如果用開水泡過之後舒展開來,就變得很大,連水也衝不進去。

但太少則泡不出味道來。

《茶説》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

銚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

騰波鼓浪,是為三沸。

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沸;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

”這個時候,正好提銚沖茶。

揭開茶壺蓋,將滾湯沿壺口壺邊衝入。

切忌直衝壺心,否則謂之衝破“茶膽”,使茶味苦澀。

衝時提壺要高。

謂“高衝低釃”。

高衝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揮發,而茶素中的單寧則來不及揮發,這茶就沒什麼苦澀了。

沖水一定要滿,使茶葉浮起,然後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好壺蓋,再以開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

淋罐有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迫使茶香迅速揮發;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分全乾,即是茶熱;三是衝去壺外茶沫。

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目的是使杯子也熱,不要讓熱騰騰的茶衝在冷冰冰的杯子上,影響香味。

釃茶有四字訣:低、快、勻、盡。

釃茶切不可高,高慢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不尊敬;“快”,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熱度;“勻”,是保持各個茶盅均勻承茶,這叫做“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不可釃了一杯才釃另一杯,只有這樣,才能使幾杯茶的顏色均勻,以示對座中客人一樣尊重;“盡”就是不要讓餘水留在壺中。

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才不會苦澀。

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

如果盤中有三個盅,那麼先拿哪一盅也大有講究。

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

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在兩旁茶盅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間一盅,不但會被認為對主人的不敬,也是對在座其他人的不尊重。

同時,你喝了一盅之後,一般還要讓在座的人每人喝過一盅,才喝第二輪。

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為什麼把紫砂茶壺稱作“孟臣罐”,把小瓷杯稱作“若琛甌”?

這是潮州工夫茶中提法,是飲烏龍茶的茶具四寶之二。

玉書煨(開水壺);小烘爐(燒水的火爐);孟臣罐(茶壺);若琛甌(小茶杯)。

可不是把所有的紫砂茶壺稱為‘孟臣罐’,因為明末清初時有個制壺大師叫做惠孟臣,其製作的小壺非常聞名,壺底銘有‘孟臣’二字,“孟臣罐”潮俗也稱“衝罐”或“蘇罐”。

“衝罐”可能是因潮語只講“沖茶”不講“泡茶”;“蘇罐”的“蘇”字當指“蘇州”或“江蘇”,至於1992年版《中國茶經》飲茶篇?;烏龍茶飲用方法説“罐則用酥罐”,“酥罐”是因“蘇罐”音訛,還是另有所指,不知所云。

惠孟臣,《陽羨茗壺系》説“不詳何時人”,現代有人認為:約公元1598~1684年。

時人評惠氏制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

現代宜興紫砂名師徐秀棠在《宜興紫砂珍品》中説:“出土和不斷髮現之孟臣罐,多為小壺,且較大壺製作精良,為後世水平壺之濫觴。

‘若琛甌’這是一種薄瓷小杯,薄如紙,白似雪,小巧玲瓏,酷似半個乒乓球和微型飯碗,3只小杯疊起來可含於口內而不露。

古代正宗的若琛茶甌產於江西景德鎮,杯底有“若琛珍藏”字樣,傳説我國古代有一人名叫若琛甌,乃景德鎮人,以製茶具而聞名,他制的茶具美觀、耐用。

可是一個惡毒的巫師知道後,唸了一道毒咒,毀壞了茶具。

要解開這道咒語,需有一名年輕人投入燒茶具的爐火。

於是,琛甌很勇敢地投入熊熊烈火中,咒語解開了,茶具恢復原樣。

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第一次茶水稱為“琛甌洗塵”。

功夫茶具裏放茶葉的叫什麼

就叫茶葉罐呀

呵呵,給你簡單的介紹一下“茶室四寶”吧

1、玉書煨,即燒開水的壺。

為赭色薄瓷扁形壺,容水量約為250毫升。

水沸時,蓋子“卜卜”作聲,如喚人泡茶。

2、潮汕爐,即燒開水用的火爐。

小巧玲瓏,可以調節風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

3、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壺。

為宜興紫砂壺,以小為貴。

孟臣即明末清初時的制壺大師惠孟臣,其製作的小壺非常聞名。

壺的大小,因人數多少而異,一般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壺,是潮州工夫茶中提法。

4、若琛甌即品茶杯。

為白瓷翻口小杯,杯小而淺,容水量約10-20毫升。

1、宜興紫砂壺,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宜興紫砂壺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

紫砂茶具還因其造型古樸別緻、氣質特佳,經茶水泡、手摩挲,會變為古玉色。

2、若琛杯,漢族茶具,茶室四寶之一。

是一種薄瓷小杯,薄如紙,白似雪,小巧玲瓏,酷似半個乒乓球和微型飯碗,3只小杯疊起來可含於口內而不露。

3、楓溪砂桃,用砂泥製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

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

4、潮陽紅泥爐,使用引火棒是引燃後,將橄欖碳置於蜂窩孔隔層。

底部有酒精泥壺,也可燃燒酒精煮水。

潮汕功夫茶的四寶是哪四寶

玉書煨、潮汕烘爐、孟臣衝罐、若琛甌。

玉書煨即燒開水的壺,款式有側把,也有提樑。一般用砂泥製成,叫“砂銚,音(diao四聲)”以潮安楓溪出產最為著名,俗稱“茶鍋”。

潮汕的烘爐一種紅泥小火爐,傳統是燒炭的,現代為了方便用,也有做酒精爐。

孟臣衝罐,也就是茶器中的紫砂壺,潮汕方言叫做“衝罐”,也有叫“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

若琛甌,也就是品茶杯,潮汕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可是已不易得。

不屬於潮汕工夫茶四寶的是

孟臣壺。潮汕工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一帶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潮汕功夫茶的四寶是宜興紫砂壺、景德鎮若琛杯、楓溪砂桃、潮陽紅泥爐,不包括孟辰壺,潮汕工夫茶它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

潮州工夫茶屬於哪兒的特產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又是飲茶大國。在飲茶藝術日漸淡化了的現代社會,潮州工夫茶卻一直在散發着傳統茶文化的清香。作家李國文在《粵海飲茶》中道:“尤其潮汕一帶的工夫茶,更是深入人心。若論茶道,我們這茶的祖國,稍可與一衣帶水的鄰邦媲美的,也就是得靠潮汕人爭回一點面子。”那末,能與日本茶道媲美的潮州工夫茶是什麼樣子?工夫茶的歷史源流又在何處呢?這是一個曾經困擾過日本朋友的問題:“關於工夫茶的歷史,我曾請教過中國學者,但也沒有得到明確的解答。”(布目潮《中國茶文化的復興》)

古代的工夫茶具最少須有“四寶”:小烘爐(白泥火爐)、玉書(赭褐色扁形燒水壺)、孟臣罐(宜興紫砂茶罐)、若深杯(杯底鐫有“若深珍藏”的茶杯)。清初與樑佩蘭、屈大均合稱“嶺南三大家”的詩人陳恭尹寫有一首《茶灶》詩:“白灶青鐺子,潮州來者精。潔宜居近坐,小亦利隨行。就隙邀風勢,添泉戰火聲。尋常飢渴外,多事養浮生。”詩中所寫的茶具,都是容易攜帶的小件,其中已有潮州出產的精緻白色泥爐和青色的煮水鐺。底鐫“若深珍藏”的白地藍花小瓷杯是康熙年間燒製的,現已貴若拱璧。到了乾隆時期,據俞蛟《夢廠雜著》記載:“爐形如截筒,高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主。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當時還備有棕墊、紙扇、貯水瓶、茶洗等。這一茶具形式除爐子後來改用烽市紅泥小爐外,大抵固定沿用到現代。工夫茶的泡飲有一套十分講究的方式。首先是選水和用火工夫,水要用山泉,小爐木炭最好用欖炭。砂銚煮水至初沸,先將紫砂罐和茶杯淋熱,才把福建產烏龍茶葉納入罐中,粗葉墊罐口,細末墊中層,再以次粗葉裝罐面。銚水大沸,即高提砂銚沿茶罐周邊注水,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待壺口浮現一層白沫,便用壺蓋輕刮,使其隨罐而下。再用開水淋罐,既去沫又使茶罐持續升温,凝聚罐中茶葉香味。斟茶入杯時壺嘴要低,目的是使茶湯雅觀不起泡,這一程序俗稱“高衝低篩”。斟茶時要在幾個杯來回斟注,點滴不剩,讓茶色、香味均勻,俗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於是,在一片“請請請”聲中,主客各端一杯,舉到脣邊先聞茶香,然後一啜而盡。初入口時略帶苦澀,片刻便香溢齒頰,回味無窮。如果客人多,則主人第一巡(俗稱“頭過”)不飲。每次以沸水沖茶,都同時淋杯、洗杯,俗謂“燒鍾熱罐”。連續數次,茶色不濃謂“茶薄”,便須另換茶葉了。近人翁輝東先生較早記錄總結工夫茶道,所著《潮州茶經???工夫茶》對工夫茶的品飲有頗為詳細的描述。清人俞蚊説:“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夢廠雜著》)後來有些論者便認為工夫茶始於唐代,這一論點並不正確。潮州工夫茶儘管在烹治原理上深得陸羽《茶經》的精髓,但是工夫茶的形成離不開茶史上飲茶的三大革新:條形散茶製作、瀹飲法提倡和紫砂壺出現。條形散茶是明開國之初通過行政命令製作的,《明會典》:(洪武二十四年)詔有司聽茶户採進建寧茶,仍禁碾揉為大小龍團。”在此之前,人們都用烹治前須碾末的茶餅。有了條形散茶,才可以改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瀹飲)。條形茶更帶自然清香,瀹飲法可謂“開千古飲茶之宗”,(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此兩者,是形成工夫茶的基礎。而明代中後期紫砂壺出現後,潮州工夫茶登上閩南粵東生活舞台的條件遂告成熟。紫砂壺的創始人是16世紀初期江南吳頤山書僮供春,其後高手輩出,時大彬改提樑大壺為小壺,專工製作小壺的是明天啟、崇禎年間的惠孟臣,他的名字見於清初吳騫《陽羨名陶錄》。因為“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茗香,俾得團結氤氲”(周高起《陽羨名壺錄》),故潮州工夫茶具少不了它。工夫茶罐在很長一段時期都使用孟臣罐(部分是當地楓溪仿製),1975年廣東陸豐縣明黃廷霖墓中曾出土一件惠孟臣手製紫砂壺,證實明朝末年紫砂壺已在嶺南傳播。明末清初,潮州與蘇州間頻繁的商業貿易,使潮商得以將宜興紫砂壺大量帶回潮州作茶具並稱之為“蘇罐”(蔡鴻生《清代蘇州的潮州商人》)。結合前面所引陳恭尹《茶灶》詩,我們可以説,潮州工夫茶肇始於明末清初時期。工夫茶一詞原來是形容武夷巖茶的製作工夫,陸延燦《續茶經》引王草堂《茶説》:“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既炒既焙,復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釋超全詩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閒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又引《隨見錄》:“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因此,把潮州人整套沖泡品飲武夷工夫茶葉的精緻程式命名為“工夫茶”,也就再合適不過的了。

潮州飲茶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宋代。元豐年間,潮州名士吳復古曾向遠在黃州的蘇軾寄送茶葉,蘇軾在《答吳子野》書中寫道:“寄惠建茗數種,皆佳絕。”吳復古如果不嚐到茶好,怎敢將茶葉遠寄給蘇軾,茶一開始便成連結友誼的信物。明朝嘉靖年間潮州知府郭子章在《潮中雜記》説:“潮俗不甚用茶,故茶之佳者不至潮,惟潮陽間有之,亦閩茶之佳者耳。”喜歡飲用福建名茶是事實,但由此説“潮俗不甚用茶”就不恰切。今傳的明代潮州戲文五種中就有許多飲茶的記述,如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荔鏡記》第19出:“(貼)人客,茶請你。”萬曆九年(1581)刊刻《荔枝記》第8出:“公曰:原來正是媒姨,老漢失接。小七,端椅坐,討茶食。”萬曆年間刊《金花女》附刻《蘇六娘》中唱詞:“你油鹽醬醋須看理,人來客往檳榔茶,”均可説明民間飲茶風氣盛行,並已成為一種友好的待客之道,雖然當時工夫茶還只在濫觴時期。當代工夫茶繼承了這種在飲茶中敍友情、致和氣的文化傳統,四人用三杯,三人用二杯,每輪總有一人缺飲,使品茶過程“請飲”連聲不斷,始終洋溢着祥和謙讓氣氛。潮州城鄉人家院庭多以龍缸種蓮花,或搭架栽金銀花,花朝月夕,良朋知友相聚,烹水沖茶,面對雅潔茶具和精巧工夫,確有無限情趣。近代愛國詩人丘逢甲在客居潮州時有詩讚美工夫茶曰:“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小砂壺瀹新鶴咀,來試湖山泉。”(《潮州春思》)在充滿詩情畫意的環境中,提壺擎杯,低斟慢酌,既是藝術品飲,又能消散塵寰的煩惱,實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潮汕工夫茶必備的“四寶”中的“若琛杯”是指精細的()。

潮汕工夫茶必備的“四寶”中的“若琛杯”是指精細的()。

A.紫砂小品茗杯

B.白色小瓷杯(正確答案)

C.青色小瓷杯

D.黑釉小瓷杯

潮州特產四寶是什麼

潮州特產四寶是西巖烏龍茶、高堂菜脯、饒平獅頭鵝、潮汕沙茶醬。

1、西巖烏龍茶

西巖烏龍茶,始創制於70年代,產於大埔縣西巖山一帶。西巖烏龍茶良好的內質來自其良好的環境,西巖烏龍茶產於海撥1250米以上的大埔縣楓朗鎮西巖山麓,山清水秀,雲霧繚繞,土壤肥沃的土地,具有利於茶葉生長和有利構成優質茶中內含物的形成和積累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

特點:外形緊結稍捲曲,色澤烏綠勻潤;內質香氣馥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滑,茶湯橙黃明亮,葉底綠腹紅鑲邊,耐沖泡。

2、高堂菜脯

高堂菜脯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高堂菜脯是廣東潮州一帶的漢族風味名菜,屬於粵菜系。菜脯,即蘿蔔乾。因蘿蔔在潮汕俗稱“菜頭”,故稱“菜脯”,是潮汕地區的特產之一。產於廣東省饒平縣高堂鎮的菜脯更以其色澤黃珀鮮豔,味道香甜,肉厚酥脆等特點而著稱,深受羣眾喜愛。

3、饒平獅頭鵝

饒平獅頭鵝為地理標誌產品,中國農村培育出的最大優良品種鵝,也是世界上的大型鵝之一。原產廣東饒平縣浮濱鄉。多分佈於澄海、潮安、汕頭市郊。羽毛灰褐色或銀灰色,腹部羽毛白色。頭大而眼小,頭部頂端和兩側具有較大黑肉瘤,鵝的肉瘤可隨年齡而增大,形似獅頭,故稱獅頭鵝。

4、潮汕沙茶醬

沙茶醬,是盛行福建省、廣東省等地的一種混合型調味品。色澤淡褐,呈糊醬狀,具有大蒜、洋葱、花生米等特殊的複合香味、蝦米和生抽的複合鮮鹹味,以及輕微的甜、辣味。(印尼語:Satay)原是印度尼西亞的一種風味食品。其原義是烤肉串,多用羊肉、雞肉或豬肉,所用的調料味道辛辣。

潮汕茶文化歷史_潮汕茶文化

潮汕地區氣候炎熱,當地人飲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緻。潮汕名茶薈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歷史,一起來看看。

潮汕茶文化歷史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工夫茶即是烏龍茶茶藝,為何稱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説是因為製作烏龍茶工序複雜、極費工夫,有人説是因為沖泡烏龍茶頗費工夫,也有人説是因為烏龍茶須細啜慢飲。功夫茶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我國的工夫茶茶藝可分為潮汕、台灣、閩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稱中國茶藝的活化石。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獨特的飲茶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傳統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寶齊備,一是陶水壺;二是紅泥小火爐;三是小茶壺;四是小瓷杯。陶水壺裏裝入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放茶葉要把壺裏塞滿,並用手指壓實,倒上水,放在小火爐上煮,茶煮好後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斟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慢慢地品,一邊品着茶一邊談天説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因此功夫茶除了泡製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潮汕工夫茶以三泡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湯濃淡一致。有人説,沒有功夫就莫飲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認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樂四趣。和、敬講的是茶德,精、樂講的是茶技與茶趣。説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而擂茶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澈飲方式,倍受人們的喜愛,被稱為“古代茶文化的孑遺”。

  擂茶,顧名思義,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裏擂碎衝沸水而成擂茶。擂茶,盛行於潮汕地區的揭陽、普寧等地,其中大部分聚居的是客家人。客家人熱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傳統的普遍的禮節,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都請他們喝擂茶。擂茶有一套稱為“擂茶三寶”的工具:一是口徑50釐米且內壁有粗密溝紋的陶製擂缽;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樹幹加工製成的約85釐米長的擂棍;三是用竹篾製成的撈濾碎渣的“撈子”。擂茶以花生、油麻、香茶葉、園香、金不煥、苦辣芯等為原料,用一把好茶葉,適量芝麻,幾片甘草等,置入擂缽,手握擂棍沿缽內壁順溝紋走向有規律旋磨,間或缽中間擂擊,將茶葉等研成碎泥,即用撈子濾出渣,缽內留下的糊狀食物或叫“茶泥”、或稱“擂茶腳子”。再衝入沸水,適當攪拌,再佑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燙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於一體的擂茶了,喝之會覺得喉嚨清爽,迴腸蕩氣,別具風味,至今仍是客家人待客的“保留節目”。

  潮汕的茶文化介紹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所以潮人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至於喪事,如其孃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功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內容。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這些禮俗也體現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這次的《功夫茶座》裏,我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飲茶之風就已經遍及潮汕地區,從城市到農村,從有錢人家到普通家庭,幾乎家家都擺設有一套工夫茶具。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風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樂”的文化精髓。 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為潮汕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裏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羣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也暗含着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結合起來,演化成一種雅緻、儒氣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經有有關潮汕茶事的最早記錄,那時潮汕已經在宴席間有品茶的程序了。從燒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體現了“仁愛致祥”的儒家氣息。飲工夫茶不是以解渴為惟一目的,它繁瑣的技藝、程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種藝術化的品飲。工夫茶濃而不膩、淡而悠遠的清香,淳樸天然,令人在品茗過程中心神清淨,一種享受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

  很多諺語就體現了潮汕人飲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請之間,潮汕人的温文儒雅展現無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飲茶的時候主客之間的禮讓更是體現在“先尊後卑,先老後少”這句諺語之中,蔡先生説到: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説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潮汕地區地少人多,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精巧的生產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細膩心靈,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沖泡程序的講究,又與潮汕人細膩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從茶葉的採製,茶具的選配,到用水、候湯、衝飲,都非常有學問,細膩講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細的性格特徵。此外,潮汕人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那些闖蕩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潮汕情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遠遊的海外潮人總會珍藏着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葉,見是家鄉來的客人,一定會以茶相待。

烹茶四寶 若琛甌是什麼意思

把品茗杯叫做若琛甌這是潮州工夫茶中提法,是飲烏龍茶的茶具四寶之一。玉書煨(開水壺);小烘爐(燒水的火爐);孟臣罐(茶壺);若琛甌(小茶杯)。

潮汕 工夫茶的全部資料

分類: 人文學科

問題描述:

麻煩大家幫我找 關於 潮汕工夫茶 的有用資料~這是我要寫 論文的材料~拜託大家幫我下~!

麻煩大家幫我找 關於 潮汕工夫茶 的有用資料~這是我要寫 論文的材料~拜託大家幫我下~!

解析:

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飲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種。張華雲先生曾作《潮汕工夫茶歌》一首雲:

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五娘適陳三,荔枝為作伐。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癖。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闢。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西湖泉,桑浦龍泉液。四指動飛輪,滌器淨且熱。柔條圍細末, 首衝去浮沫。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罐幹茶雲熟,飲盡不見屑。一衝號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衝為肉,芬芳留齒頰。四衝已雲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清宿食。匪獨療乾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跡。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共品三兩杯,互通鄉消息。鄉思起芒鱸,鄉情如膠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一、茶葉、鳳凰單叢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喝茶了。《詩經》中已提到採茶。兩漢之後,飲茶風大盛,但 *** 還在唐朝,那時已經有“茶會”、“茶宴”。陸羽著《茶經》,集中了喝茶的理論,開一代喝茶之風,自己也成為茶神。《潮嘉風月記》中説:“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及瓷盤各一,唯杯之數則視客之多寡,先將泉水貯罐,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後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可見,到了清代,潮汕工夫茶已十分普遍,且程式已經同現代工夫茶程式十分相似了。“投閩茶於壺內衝之”,指的是福建產的鐵觀音。其實,潮州的鳳凰山也產名茶,稱為“鳳凰單叢”,可惜文中一字未提。據《潮州府志》載:“粵素不產茶,所給皆閩產。近饒平之百花山、鳳凰山多有植之者。百花山又名待詔山,故稱待詔茶,品亦不惡。大埔則大麻、陰那等山皆產茶,亦尚可飲。其餘土茶皆苦而不香。”由此可見,鳳凰茶至遲在清代已開始在潮州種植了。

在潮汕所產的茶葉中,鳳凰茶素以其氣味清香、耐衝耐泡,並獨具各種自然花香味而聞名於世。這首先與鳳凰山的自然地理條件有密切關係。鳳凰山位於潮州東北面,地處饒平、豐順、大埔三縣之結合部,屬北迴歸線近側。這裏常年雲霧繚繞,羣山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峯有十多個,其中有粵東第一高峯鳳凰烏髻和第二高峯烏崬頂,而名茶多產於高峯雲霧之上。其次,鳳凰茶有一種獨具一格的製作方法。該處製茶,分“萎凋━━發酵━━殺青━━揉捻━━烘焙”五個程序進行,每道程序都有嚴格的操作方法。

鳳凰茶的品種、香型頗多,品質亦因季節而異,其中以“鳳凰單叢”為最佳品。“鳳凰單叢”指那些經過多年品試、被鑑定為有各種不同自然花香的優質茶樹,在製作過程分別進行單株採摘、單株初制、單株烘乾的特級名茶。它的製作特別講究,一定要在春季晴朗而涼爽的日子裏於午後1━4時這段時間採摘,且採摘後一定要分株堆放在陰涼處,然後才初制加工。如果在雨天、晨霧或午蔭的天氣採摘,就製作不出單叢茶的香韻來。在鳳凰單叢中,尤以鳳凰山烏崬頂單叢茶的品質最優,向來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絕”之稱。沖泡時在幾步之外便能聞其香味,飲之回味無窮。

二、茶 具

飲茶之風,全國皆有,何以潮汕工夫茶能脱穎而出?關鍵就在於“工夫”二字。工夫茶最講究的是:“茶具”與“衝法”。“工夫茶”的茶具,需要成套,計十來種:

茶壺,潮州方言叫做“衝罐”,也有叫“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罐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罐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杆、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的、大如蜜柑的、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栗子形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因其端正渾厚的緣故。壺的色澤也很多,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柚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此外,還講究“三山齊”,即壺嘴、壺口和壺把要在一條平線上,這是品評茶壺好壞的最重要標準。檢驗辦法是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上品。

茶杯,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則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算是杯中佳品。

茶洗,形大如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工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以浸衝罐;另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經泡過的茶。

茶杯、茶盤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但不管什麼式樣,重要的是寬、平、淺、白。盤面寬,以便客人多時,可以多放幾個杯;盤底平,不會使茶杯不穩搖晃;邊淺色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茶墊,比茶盤小,是用來置衝罐的,也有各種各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因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裏面還要墊上一層“墊氈”。“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它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的,之所以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是為了保證不生異味。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裏積水。

水瓶與水缽是用來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屬上乘之品。水缽用來貯水以備烹茶之用,大小約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兩條金魚在缽底,當人們舀水時,攪動了水,這金魚好像也隨着遊動似的,十分有趣。但是這東西現在已經少見了,一般多是素瓷青花,放置在茶牀上,蓋上硃紅的木蓋,舀水時才鄭重其事地揭蓋舀水。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十分好看,形式各異。特點都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除此之外,還要“砂銚”,以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為“茶鍋”,是用砂泥製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就會掀動,發出一陣陣悦耳的聲響。

不過,現在的人對工夫茶具已經沒有那麼考究了。再不像過去一定要用優質木炭或者欖核炭和泥爐來燒水。

三、沖泡程式

工夫茶之衝法,有一套十分繁瑣的程序。按過程,是治器、納茶、候湯、沖茶、刮沫、淋罐、燙杯、釃茶等。

治器包括:生火、掏火、煽爐、潔器、候水、淋杯六個動作。“候水”、“淋杯”就是等砂銚中的水颼颼作響一陣子之後,聲音突然變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然後,開始納茶:打開茶葉,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將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味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壺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茶色均勻,茶味逐漸發揮。納茶需適量,每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就足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且好茶葉多是嫩芽卷,如果用開水泡過之後舒展開來,就變得很大,連水也衝不進去。但太少則泡不出味道來。

《茶説》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沸;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這個時候,正好提銚沖茶。揭開茶壺蓋,將滾湯沿壺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否則謂之衝破“茶膽”,使茶味苦澀。衝時提壺要高。謂“高衝低釃”。高衝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揮發,而茶素中的單寧則來不及揮發,這茶就沒什麼苦澀了。沖水一定要滿,使茶葉浮起,然後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好壺蓋,再以開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迫使茶香迅速揮發;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分全乾,即是茶熱;三是衝去壺外茶沫。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目的是使杯子也熱,不要讓熱騰騰的茶衝在冷冰冰的杯子上,影響香味。

釃茶有四字訣:低、快、勻、盡。釃茶切不可高,高慢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不尊敬;“快”,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熱度;“勻”,是保持各個茶盅均勻承茶,這叫做“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不可釃了一杯才釃另一杯,只有這樣,才能使幾杯茶的顏色均勻,以示對座中客人一樣尊重;“盡”就是不要讓餘水留在壺中。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才不會苦澀。

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如果盤中有三個盅,那麼先拿哪一盅也大有講究。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在兩旁茶盅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間一盅,不但會被認為對主人的不敬,也是對在座其他人的不尊重。同時,你喝了一盅之後,一般還要讓在座的人每人喝過一盅,才喝第二輪。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為什麼把紫砂茶壺稱作“孟臣罐”,把小瓷杯稱作“若琛甌”?

這是潮州工夫茶中提法,是飲烏龍茶的茶具四寶之二。玉書煨(開水壺);小烘爐(燒水的火爐);孟臣罐(茶壺);若琛甌(小茶杯)。

可不是把所有的紫砂茶壺稱為‘孟臣罐’,因為明末清初時有個制壺大師叫做惠孟臣,其製作的小壺非常聞名,壺底銘有‘孟臣’二字,“孟臣罐”潮俗也稱“衝罐”或“蘇罐”。“衝罐”可能是因潮語只講“沖茶”不講“泡茶”;“蘇罐”的“蘇”字當指“蘇州”或“江蘇”,至於1992年版《中國茶經》飲茶篇?;烏龍茶飲用方法説“罐則用酥罐”,“酥罐”是因“蘇罐”音訛,還是另有所指,不知所云。

惠孟臣,《陽羨茗壺系》説“不詳何時人”,現代有人認為:約公元1598~1684年。時人評惠氏制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

現代宜興紫砂名師徐秀棠在《宜興紫砂珍品》中説:“出土和不斷髮現之孟臣罐,多為小壺,且較大壺製作精良,為後世水平壺之濫觴。”

‘若琛甌’這是一種薄瓷小杯,薄如紙,白似雪,小巧玲瓏,酷似半個乒乓球和微型飯碗,3只小杯疊起來可含於口內而不露。古代正宗的若琛茶甌產於江西景德鎮,杯底有“若琛珍藏”字樣,傳説我國古代有一人名叫若琛甌,乃景德鎮人,以製茶具而聞名,他制的茶具美觀、耐用。可是一個惡毒的巫師知道後,唸了一道毒咒,毀壞了茶具。要解開這道咒語,需有一名年輕人投入燒茶具的爐火。於是,琛甌很勇敢地投入熊熊烈火中,咒語解開了,茶具恢復原樣。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第一次茶水稱為“琛甌洗塵”。

功夫茶具裏放茶葉的叫什麼

就叫茶葉罐呀

呵呵,給你簡單的介紹一下“茶室四寶”吧

1、玉書煨,即燒開水的壺。為赭色薄瓷扁形壺,容水量約為250毫升。水沸時,蓋子“卜卜”作聲,如喚人泡茶。

2、潮汕爐,即燒開水用的火爐。小巧玲瓏,可以調節風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

3、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壺。為宜興紫砂壺,以小為貴。孟臣即明末清初時的制壺大師惠孟臣,其製作的小壺非常聞名。壺的大小,因人數多少而異,一般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壺,是潮州工夫茶中提法。

4、若琛甌即品茶杯。為白瓷翻口小杯,杯小而淺,容水量約10-20毫升。

TAG標籤:潮州 四寶 工夫茶 #